中兽医是如何对非洲猪瘟进行辨证论治的?
从中兽医学角度看非洲猪瘟防控

从中兽医学角度看非洲猪瘟防控史万玉(河北农业大学中兽医学院,河北保定 071001)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猪的急性、烈性、高致死性传染病。
病猪主要表现发热,厌食,喜卧,萎顿,虚弱;胸、腹、会阴、腿部皮肤发红;耳朵、腹部或后腿呈蓝紫色或出血;初期便秘或腹泻,继而呕吐、便血;妊娠母猪流产。
该病死亡率高,死亡快,给我国的养猪业带来巨大的损失。
中兽医学与中医学一脉相承,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与动物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门传统实践医学。
历史上为动物疾病的防控做出了巨大贡献。
那么,中兽医学是如何认识非洲猪瘟的其对非洲猪瘟的防控有何独到的见解和措施?文章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为非洲猪瘟的防控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1 中兽医学对疾病的认识中兽医学认为疾病是动物机体自身或动物体与环境之间不能够维持平衡的一种状态。
中兽医学所说的平衡是指一种动态的平衡,即,机体的五脏六腑等组织器官以及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均在一个最高限和最低限的范围内波动。
当超过上限或低于下限时平衡即被打破,机摘要:2018年8月非洲猪瘟在我国暴发以来,养猪企业在做好生物安全的基础上,纷纷尝试各种防控措施进行复养。
中兽医学作为我国的传统兽医学,在非洲猪瘟防控中如何发挥其特有的作用?文章从中兽医学对疾病的认识以及防控传染性疾病的理念方面进行了分析,并给出应用中兽药防控非洲猪瘟的建议,以期为非洲猪瘟的防控工作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关键词:非洲猪瘟;中兽医药;扶正;祛邪;防控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African swine fever from traditional Chinese veterinary medicine anglesWanyu Shi(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Veterinary Medicine, Hebe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aoding, Hebei 071001, China)Abstract: Since the outbreak of African swine fever(ASF) in China in August 2018, the pig enterprises have triedto apply variou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to re-breeding based on doing a good job in biological safety. Traditional Chinese veterinary medicine (TCVM), as a traditional veterinary discipline in China, how to play its unique role in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African swine fever(ASF)? In order to provide a new idea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African swine fever(ASF), we analyzed the knowledge of diseases and the concept of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infectious diseases from TCVM angle, we also gave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application of Chinese veterinary drugs in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African swine fever(ASF).Key words: African swine fever; Traditional Chinese veterinary medicine (TCVM); Strengthening vital qi; Eliminating pathogen; Prevention and control体便处于发病状态。
猪瘟的诊断与治疗

猪瘟的诊断与治疗猪瘟,又称非洲猪瘟,是一种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高度传染性疾病,主要感染猪类动物。
该病毒属于病毒科学家所称的“疣状病毒”,主要在猪的皮肤和淋巴系统引起病变。
由于其高度传染性和致命性,猪瘟对养猪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猪瘟的诊断通常通过病毒分离和鉴定,以及猪瘟抗体检测来进行。
病毒分离和鉴定是通过从疑似病猪体内收集样本,如血液、组织、粪便等,然后通过相关实验室技术将病毒分离出来,并确定其类型和亚型。
猪瘟抗体检测是通过检测猪体内产生的抗体,判断猪是否感染了猪瘟病毒。
猪瘟的治疗主要是通过预防为主,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可用于治疗猪瘟。
预防猪瘟的有效方法包括:1. 疫苗接种:猪瘟疫苗是预防猪瘟的主要手段,通过接种疫苗可以提供免疫力,帮助猪体内抵抗病毒的入侵。
目前已经有多种猪瘟疫苗可供选择,养殖户可以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疫苗进行接种。
2. 定期消毒:猪瘟病毒容易通过病死猪体、粪便、尿液等途径传播,定期对养猪场进行彻底的清洁消毒工作是预防疾病传播的重要措施之一。
消毒时应选择有效的消毒剂,并按照标准的消毒程序进行。
3. 严格管理:养殖户应严格管理养猪场的生物安全,限制野猪进入养猪场,控制养猪场内外动物的接触,确保猪舍的通风、温度和湿度适宜,严禁随意引进猪只。
4. 早期发现和隔离:一旦发现疑似猪瘟病例,应立即隔离疑似感染的猪只,并报告当地卫生部门进行相关检测和处理。
养殖户也要密切关注猪只的健康情况,及时发现任何异常症状,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猪瘟的诊断和治疗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其中诊断包括病毒分离鉴定和猪瘟抗体检测,治疗则主要是通过预防为主,采取疫苗接种、定期消毒、严格管理和早期发现隔离等措施,控制疾病的传播和影响,保障养猪业的健康发展。
非洲猪瘟的诊断和防治

非洲猪瘟的诊断和防治非洲猪瘟是一种高度具有传染性和致死性的病毒性疾病,对养猪业产生了巨大的破坏性影响。
以下是非洲猪瘟的诊断和防治措施。
一、诊断1.病理诊断非洲猪瘟在猪体内会造成急性血卟啉症,表现为出血、水肿、发热、呕吐、腹泻、皮下出血以及胸水、腹水等。
确诊非洲猪瘟需要对死亡猪进行尸检,观察心肺、腹腔、消化道和其他内脏器官有无出血、水肿等病理变化。
2.实验室检测非洲猪瘟病毒抗体检测是诊断非洲猪瘟的可靠方法。
通过ELISA、IFAT或病毒中和试验检测抗体水平来确定猪是否患有非洲猪瘟。
同时也可采取PCR检测病毒核酸。
二、防治1.消毒非洲猪瘟病毒很容易在环境中存活,可以通过消毒来有效清除细菌病毒。
猪舍、车间、器具等地方应定期进行消毒。
消毒剂可选用含氯酸钠、酒精、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在消毒时需充分清洗和浸泡,确保杀灭所有细菌和病毒。
2.隔离患有非洲猪瘟的猪必须隔离至少2周,直至病愈或死亡。
隔离的猪应该放在有过硬地面和固定饮水器的隔离厂房中,并避免与健康猪接触。
隔离猪的监控要保证猪的饮水、饲养和人员流动方式都与正常猪群隔离。
3.注射疫苗预防非洲猪瘟,可选用灭活疫苗和减毒疫苗注射。
在疫苗注射时应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确保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同时,要在猪群进行全面的疫苗接种,保障猪群的免疫力和健康状态。
4.增强饲养管理提高猪场的饲养管理水平和养殖环境,保障猪的健康和抗病能力。
饲养密度过高是病毒传播的主要原因之一,合理控制养殖规模,保证养殖场地干净卫生,合理饲喂和定时清理粪便,是良好的饲养管理措施。
总结:非洲猪瘟在猪群中的爆发,对养猪行业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和经济损失。
因此,及时对患有非洲猪瘟的猪进行隔离管理和注射疫苗,提高饲养管理水平,加强环境卫生和病毒消毒,有利于遏制病毒的传播和防止病毒的再次发生。
非洲猪瘟病中兽医临床辨证

中国动物保健2020.08质的饲料。
要防止近亲繁殖或过早配种,以免引起仔猪发育不良。
仔猪断乳要适时,并及时补料,特别要注意蛋白质、维生素、钙、磷的供给。
仔猪哺育初期,要做好乳头的固定工作,让体弱瘦小的仔猪吃饱吃好。
保持圈舍清洁卫生,定期驱虫,定期消毒,做好疾病的预防免疫。
平时要仔细观察,对疾病要早发现、早处理,确保猪群健康。
█数起,非洲猪瘟疫病防控依然任重而道远。
当前,养猪行情持续走高,非洲猪瘟疫情是所有养猪企业必须有效应对、积极防治的主要传染病,更是众多意愿进入养猪业的投资人必须考量的主要前置条件之一。
从目前世界各国对非洲猪瘟病毒研究的信息反馈来看,非洲猪瘟病毒的狡猾善变,让疫苗研发困难重重,大家寄以厚望的安全高效疫苗普免预防,仍旧遥不可及。
与此同时,针对非洲猪瘟病的药物研发也进展缓慢,短时间内开发出特效药物的可能性不大。
对中国养猪业而言,应守正创新,尽快利用独有的中兽医学对非洲猪瘟病加以研究,对非洲猪瘟病临床表现进行准确辨证,尽快从古老经方中找到防治非洲猪瘟病的有效方剂,为我国养猪业得以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中兽医人应有的责任担当与历史贡献。
笔者运用独特、严谨、传统的中兽医思维,结合非洲猪瘟发病猪群各阶段临床表现与近两年的养猪场非洲猪瘟病的临床防治实践,对非洲猪瘟病临床表现进行了系统客观有据可依地详细辨证,以便帮助养猪场尽快找到防治非洲猪瘟病的中兽药方案。
1猪群感染非洲猪瘟病后的临床表现1)四季均可突然发病,立秋到立夏间发病较普遍;母猪群(尤其是围产期)与大育肥猪群发病较早;稽留高热至41~43℃,绝食不彻底,后怀孕母猪很快出现流产与零星死亡现象;2)感染早期病猪有白色黏稠状鼻液出现,气喘早于干咳;一天后,鼻腔迅速出血,大便时干时稀,小便深黄或茶色;第二天后,大便腥臭,开始便血、颜色暗红;死亡前个别猪出现吐血现象;3)病猪尤其是母猪眼部黑睛普遍发黄,眼白部分灰暗,大眼角红肿;病程延长后眼角脓性分泌物明显增多;4)发病早期皮肤苍白,有暗红色斑块出现,耳部外侧、两边腹侧与脊背、两臀数量较多,毛色粗乱,有多处毛孔渗血现象;死亡当天,胃肠实胀感较重,出现较大面积皮下紫黑色隐疹,指压不褪色,四肢及腹下皮肤数量较多;5)病猪舌体变小,舌色暗红,舌苔薄白老黄,严重者燥裂;6)剖检典型病变:脾脏肿大坏死、胆囊出血性坏死、胃溃疡出血严重、肝肿大坏死;心肌点状出血;肺间质水肿、肺淤血脓肿;胃、大小肠出血瘀点较多;肾实质针尖样出血瘀点较多,严重者布满肾表面;全身淋巴结肿大坏死、切面出血严重。
中兽医温病辨证与非洲猪瘟防控

2020.6作者简介:李然(1978.8-),女,大学本科,兽医师,研究方向:动物医学。
中兽医温病辨证与非洲猪瘟防控李然1杨海涛2张开楼1陈二红1(1,河北省石家庄市动物卫生监督所050000;2,河北省平山县畜牧水产局050400)摘要:非洲猪瘟作为一种猪传染病,随着蔓延范围的扩大,对全球生猪产业构成严重威胁,现已成为国际组织和众多国家广泛关注的话题,本文对非洲猪瘟的中兽医温病辨证及防控措施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为当前非洲猪瘟防控提供借鉴。
关键词:中兽医;非洲猪瘟;防控措施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作为一种由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感染家猪和野猪所引起的急性、出血性、烈性传染病,具有发病过程短、致死率高达100%等特点,现已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列为法定报告动物疫病。
近期,随着非洲猪瘟在我国蔓延,该病成为我国重点防范的一类动物疫情,严重冲击着我国生猪养殖业。
1中兽医温病辨证首先,邪入卫分主要出现在温病潜伏期,大多属于热毒表实证。
此时,生猪免疫系统被全面调动,体内单核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及网状内皮细胞等会出现升温现象,导致生猪体温上升,进而出现出汗、食欲不振及心跳加速等应激表征,当出现此类情形时,如果不运用中兽医温病辨证,而是坚持使用抗生素会导致生猪群抗病力持续下降,导致病邪进入气分;其次,邪入气分主要出现在正邪抗争阶段,大多属于热毒里实证。
此时,生猪进入高热期,发烧、出汗、体热及体温急剧升高症状明显,在此过程中,如果生猪抗病力强,其过程也较长,反之,抗病力差,其过程也随之缩短,当出现此类情形时,应选择扶正解毒散或补中益气散等,以调节生猪自身免疫能力,给予生猪机体一定的支持,从而控制疾病恶化趋势,否则,病邪将会进入营分;再次,邪入营分主要出现在伤津耗液期,生猪进入虚症阶段[1]。
此时,生猪会出现体力不支、津液亏损、气血虚弱等症状,在临床上表现为尿黄尿赤、口渴喜饮、喜卧嗜睡及体温下降等,当出现此类情形时,一般的处方药已不能治疗病情,唯有尝试犀角地黄汤等强心补液才有控制病情恶化,否则,病邪将会进入血分;最后,邪入血分主要出现在出血败血期。
非洲猪瘟病中兽医防治方案探讨

非洲猪瘟病中兽医防治方案探讨非洲猪瘟病是一种高度接触性、急性、发热性动物疾病,主要感染猪的病毒性疾病。
这种疾病最早在非洲被发现,目前已经传播到其他大陆,严重威胁着全球的猪产业。
非洲猪瘟病的传播性特别强,病毒可以通过直接接触、粪便、唾液、尿液、呼吸道分泌物等途径传播给健康猪只。
为了防止和控制疫病的传播,兽医们制定了一系列的防治方案。
首先,建立完善的疫情监测系统是非洲猪瘟病防控的基础。
通过定期的疫情监测可以实时了解病情的变化,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
兽医们需要密切监测猪群的健康状况,包括体温、食欲、粪便等方面的变化。
同时,也需要监测野猪和家禽等其他潜在的病毒携带者的状况,以便及早发现潜在的传播源。
其次,建立科学有效的消毒措施也是非洲猪瘟病防控的重要环节。
饲养场、屠宰场、运输设备等环境都需要进行定期的彻底消毒,以减少病毒的传播风险。
在进行消毒时,要选择适合的消毒剂,并按照正确的浓度和使用方法进行操作。
此外,对于有病猪只的场所需要注意严格隔离,确保病情不会蔓延给健康猪只。
第三,加强兽医队伍建设也是非洲猪瘟病防治工作的关键。
兽医是疫病防控的中坚力量,他们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够快速准确地诊断疾病,并制定相应的处置方案。
因此,培养兽医人才、加强知识传授和技术培训十分重要。
此外,兽医们还需要与相关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密切合作,共同参与疫情的监测和防控工作。
针对非洲猪瘟病的发病机制和传播途径,兽医们还提出了一些比较创新的防治方法。
例如,疫苗接种是一种有效的预防手段。
近年来,科学家们开发出了一系列的非洲猪瘟病疫苗,可以通过接种来提高猪只的免疫力,减少感染病毒的风险。
此外,加强国际合作也是非洲猪瘟病防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疫情的传播不受国界限制,需要各国共同努力来加强病毒的监测、防控和治疗。
通过共享信息、技术合作和资源互助,可以更加有效地应对非洲猪瘟病的挑战。
总之,非洲猪瘟病作为一种高度致命、传染性极强的病毒疾病,给全球的猪产业和规模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非洲猪瘟的诊断与防治[猪瘟的诊断与防治]
![非洲猪瘟的诊断与防治[猪瘟的诊断与防治]](https://img.taocdn.com/s3/m/3deaf01daef8941ea66e05d5.png)
非洲猪瘟的诊断与防治[猪瘟的诊断与防治]非洲猪瘟的诊断与防治[猪瘟的诊断与防治]近年来,我国猪瘟的发生和流行呈现明显上升趋势,感染率、发病率、死亡率均较高,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猪瘟的诊断与防治一直是临床兽医工作者所关注的焦点。
本文主要就猪瘟的诊断与治疗进行了详细地分析。
1.临床症状猪瘟潜伏期一般为5~7天,根据病情和病程,在临床上可将猪瘟分为4种病型,即最急性、急性、慢性和温和型四种类型。
通常体温升高的病猪,血液中白细胞明显减少。
1.1最急性型猪发病后病猪常无明显症状,突然死亡,一般出现在初发病地区和流行初期。
潜伏期短,一般为2~3天,突然发病,表现为高热稽留,体温升高,全身痉挛,四肢抽搐,四肢末梢、耳尖和黏膜发绀,全身多处有出血点或出血斑,很快死亡。
病程一般不超过5天。
1.2急性型病猪精神差,发热,体温在40℃~42℃,呈现稽留热,喜卧、弓背、寒颤及行走摇晃。
食欲减退或废绝,喜欢饮水,有的发生呕吐。
结膜发炎,流脓性分泌物,将上下眼睑粘住,不能张开,鼻流脓性鼻液。
初期便秘,干硬的粪球表面附有大量白色的肠粘液,后期腹泻,粪便恶臭,带有粘液或血液,病猪的鼻端、耳后根、腹部及四肢内侧的皮肤及齿龈、唇内、肛门等处粘膜出现针尖状出血点,指压不退色,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公猪包皮发炎,阴鞘积尿,用手挤压时有恶臭浑浊液体射出。
小猪可出现神经症状,表现磨牙、后退、转圈、强直、侧卧及游泳状,甚至昏迷等。
1.3慢性型多由急性型转变而来,体温时高时低,食欲不振,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逐渐消瘦、贫血、衰弱,被毛粗乱,行走时两后肢摇晃无力,行走不稳。
有些病猪的耳尖、尾端和四肢下部成蓝紫色或坏死、脱落,病程可长达一个月以上,最后衰弱死亡,死亡率极高。
1.4温和型又称非典型猪瘟,主要发生较多的是断奶后的仔猪及架子猪,表现症状轻微,不典型,病情缓和,病理变化不明显,病程较长体温稽留在40℃左右,皮肤无出血小点,但有淤血和坏死,食欲时好时坏,粪便时干时稀,病猪十分瘦弱,致死率较高,也有耐过的,但生长发育严重受阻。
探究中兽医温病辨证与非洲猪瘟防控

2021年第2期(总第 231期)75探究中兽医温病辨证与非洲猪瘟防控朱 佩(甘肃省崆峒区香莲乡畜牧兽医站,甘肃崆峒 744000)摘要:全面综述了中兽医温病辨证与非洲猪瘟防控方法。
以疾病发生、当前养猪格局为切入点,分析中兽医对非洲猪瘟的认识,阐述了疾病处理方法,为相关人员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兽医;温病辨证;非洲猪瘟;防控方法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8655(2021)02-0075-02非洲猪瘟病毒已存在很长时间。
早在100年前,非洲肯尼亚就报道了非洲猪瘟的疫情。
非洲猪瘟在20世纪60年代左右进入欧洲,于20世纪70年代传入美洲。
到了2007年,又传入俄罗斯以及高加索地区。
从我国的情况来看,非洲猪瘟在2018年8月传入。
有统计表明,百年时间内,全球60多个国家出现过猪瘟疫情。
和其他类型猪瘟相比非洲猪瘟的传播速度较慢,自非洲传播到欧洲30余年,自欧洲进入亚洲花费50年左右。
但不容忽视的是,非洲猪瘟于我国的传播速率位居全球第一。
中兽医认识防控温病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
基于此,全面探讨中兽医温病辨证与非洲猪瘟防控策略。
现报道如下。
1 非洲猪瘟的传播媒介、主要症状以及发生机理1.1 非洲猪瘟疾病传播媒介西班牙半岛以及非洲存在的几类软蜱虫为非洲猪瘟的重要贮藏宿主与传播媒介。
另外,在美国等地分布的其他种类蜱虫也可能会导致非洲猪瘟传播。
通常来讲,疾病的传入往往和国际机场港口中味精烹煮的感染猪制品或残羹喂猪存在相关性。
遇到这种情况后,疾病发生率高达100.00%。
当前,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非洲猪瘟列为法定报告动物疫情。
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传播途径为健康猪、病猪或污染物直接接触。
猪只被带有病毒的昆虫叮咬也有可能感染非洲猪瘟。
1.2 疾病临床症状发生非洲猪瘟后,自然感染潜伏期为5~9 d ,临床实验感染为2~5 d 。
发病后,猪只体温上升至41℃,大约持续4 d 左右,直至死亡前48 h 猪只体温开始下降,与之相关的临床症状才得以显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兽医是如何对非洲猪瘟进行辩证论治
的?
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是有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猪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临床上以高热、病程短、死亡率高、内脏广泛性出血以及呼吸系统和神经系统功能改变为特征。
流行病学
猪是本病的自然宿主,此外,野猪、疣猪(Wart hog)、薮猪(Bush pig)、林猪(Forest hog)等也具有易感性。
患病猪、康复猪为本病的长期传染源。
在非洲和西班牙半岛有几种软蜱是非洲猪瘟病毒的储藏宿主和传播媒介,在美洲等地广泛分布的蜱也可以传播非洲猪瘟病毒。
在非洲,有些软蜱可以和野猪形成非洲猪瘟病毒的感染循环。
该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接触传或采食污染物而经口传染或通过昆虫吸血而传染。
本病在初发期的致死率非常高,扑灭延迟则病毒致病性发生变化,病死率逐渐减少,康复猪逐渐增多。
但恢复猪可成为长期传染源,有时发热并排除病毒。
临床症状
潜伏期一般为4-19天。
根据临床表现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
1)最急性型
通常无明显症状而突然死亡。
2)急性型
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废绝,高热达40-41℃,稽留热3-5d,白细胞减少。
同时患猪横卧、乏力、耳、四肢、腹部皮肤呈紫红色或点状出血。
出现频脉、呼吸数增加、咳嗽和呼吸困难,病害猪后躯麻痹,不久处于濒死状态。
有的出现鼻、口排出粘液和肛门流血。
妊娠母猪流产。
通常于发热1周左右死亡。
本病在新疫区主要成急性症状,死亡率达80%-100%。
3)亚急性型
主要以呼吸道症状,流产和低死亡率为特征,症状的严重程度、死亡率的高低和病程的长短可能有差异。
恢复猪增多,但恢复猪多带毒而成为本病的传染源。
4)慢性型
主要以肺炎、心包炎、关节炎为主,病猪逐渐衰弱,于感染3-5周后死亡。
病理变化
1)急性型
主要是皮肤和内脏器官的广泛性出血。
淋巴结多肿大,肝门,胃门及肠系膜淋巴结出血常呈血凝块状外观。
呼吸困难而急死的病例,肺小叶间水肿、肺充血和肿大。
心内、外膜有出血斑或出血点,心包积有多量黄色或红褐色心包液。
脾脏肿大呈黑色,增大3-5倍。
膀胱和肾脏点状出血。
胆囊和肠系膜水肿。
2)慢性型
主要为干酪样肺坏疽和肺叶的钙化。
肺炎灶主要由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构成,细胞逐渐坏死,病灶干酪化乃至钙化。
病灶外有单核细胞、浆细胞和纤维组织包围。
肺小叶间质增宽,有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
辩证论治
根据本病临床症状高热41.5℃,稽留3-5天,发病急,病程短,可以判定本病为瘟毒入侵而致实证、热症,属于瘟疫。
根据临床症状厌食,呕吐,便秘,衄血(鼻孔出血),便血,耳、四肢、腹部皮肤呈紫红色或点状出血,及内脏广泛性出血,咳喘等症可以判定本病属于肝(胆)、脾(胃)、肺(大肠)三脏三腑的病症,下边我们从五行辩证法进行辩证,分析一下三者属于肝气(邪气)有余,传脾侮肺。
首先应该指出,这里所谓的“有余”绝对不是指正气有余。
“正气”无所谓有余,更不存在什么“传”和“侮”的问题。
所谓气有余,是指的邪气,即动物机体在病因作用下,所出现的偏胜情况。
即内经所说的“邪气盛则实”。
肝气(邪气)有余,则肝正气不足,肝气(正气)虚,则肝不能摄血,血不循经而妄行,即“肝不藏血”,所以出血衄血(鼻孔出血)、吐血等症。
传脾:肝气(有余)则传变脾脏,致使脾气(正气)亏虚,脾失健运。
若脾失健运,脾气亏虚,统摄无力,则致血溢脉外,而见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皮肤出血等症。
同时脾有病变往往会累于胃腑,是水谷运化失常,导致肚腹胀满,呕吐,不思饮食等。
侮肺:即在肝气(邪气)有余时,其邪气影响到肺,使肺气失常,如肝旺时,有时出现肺气治节肃降失调表现,如胸闷气短,咳喘,鼻衄,便血等。
因此对感染非洲猪瘟的患病猪只,不仅要考虑治疗肝的本身,还必须考虑助脾和益肺,以加强脾和肺的正常功能,使肝不能传侮,治疗于未病之先,以及加强肺脾对肝的制约。
从而有利于肝木本身的治疗。
如用柴胡、木香、槟榔等疏肝解郁的同时用茯苓,白术,生姜以健脾,用山楂、麦芽、陈皮以健胃;用黄芪,补脾气、肺气,补气行血,用川芎、红景天以活血化瘀,用赤芍、丹皮、玄参、水牛角等清热活血、凉血散瘀;以黄连,连翘,黄芩清热解毒。
从而形成了《蓝非清》,用以临床进行非洲猪瘟的防控理论依据。
(本文作者畜牧堂执业兽医师张成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