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病毒.0ppt
合集下载
《病毒》ppt课件

传播途径
病毒可通过直接接触、飞沫传播、粪口途径、血液传播等多种方式传播。
宿主范围与致病性
宿主范围
不同病毒具有不同的宿主范围,可感 染人类、动物、植物等生物体。
致病性
病毒感染可引起多种疾病,从轻微感 冒到严重致命疾病,如流感、艾滋病 、埃博拉出血热等。病毒的致病性与 病毒类型、宿主免疫力等因素有关。
02
常见病毒类型及其危害
计算机病毒
01
02
03
蠕虫病毒
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传播 ,占用系统资源,导致网 络拥堵甚至瘫痪。
木马病毒
隐藏在看似正常的程序中 ,窃取用户信息,如账号 密码、信用卡信息等。
勒索病毒
加密用户文件,要求支付 赎金以恢复文件,造成巨 大经济损失。
手机病毒
恶意扣费病毒
远程控制病毒
法律法规与伦理道德问题探讨
国内外相关法律法规介绍
中国相关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 联网管理暂行规定》等。
国际相关法律法规
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 )、美国《计算机欺诈和滥用法案》 等。
网络安全意识培养和教育
提高公众对网络安全 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洞。
建立应急响应机制,制定详细 的应急预案,以便在发生网络 安全事件时能够迅速响应。
杀毒软件选择及使用技巧
选择知名度高、口碑好的杀毒软件品 牌,如卡巴斯基、诺顿等。
定期更新杀毒软件和操作系统,确保 计算机处于最新安全状态。
在安装杀毒软件前,先对计算机进行 全盘扫描,清除潜在的病毒和恶意软 件。
在使用杀毒软件时,注意开启实时监 控和自动更新功能,以便及时发现并 处理病毒威胁。
病毒可通过直接接触、飞沫传播、粪口途径、血液传播等多种方式传播。
宿主范围与致病性
宿主范围
不同病毒具有不同的宿主范围,可感 染人类、动物、植物等生物体。
致病性
病毒感染可引起多种疾病,从轻微感 冒到严重致命疾病,如流感、艾滋病 、埃博拉出血热等。病毒的致病性与 病毒类型、宿主免疫力等因素有关。
02
常见病毒类型及其危害
计算机病毒
01
02
03
蠕虫病毒
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传播 ,占用系统资源,导致网 络拥堵甚至瘫痪。
木马病毒
隐藏在看似正常的程序中 ,窃取用户信息,如账号 密码、信用卡信息等。
勒索病毒
加密用户文件,要求支付 赎金以恢复文件,造成巨 大经济损失。
手机病毒
恶意扣费病毒
远程控制病毒
法律法规与伦理道德问题探讨
国内外相关法律法规介绍
中国相关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 联网管理暂行规定》等。
国际相关法律法规
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 )、美国《计算机欺诈和滥用法案》 等。
网络安全意识培养和教育
提高公众对网络安全 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洞。
建立应急响应机制,制定详细 的应急预案,以便在发生网络 安全事件时能够迅速响应。
杀毒软件选择及使用技巧
选择知名度高、口碑好的杀毒软件品 牌,如卡巴斯基、诺顿等。
定期更新杀毒软件和操作系统,确保 计算机处于最新安全状态。
在安装杀毒软件前,先对计算机进行 全盘扫描,清除潜在的病毒和恶意软 件。
在使用杀毒软件时,注意开启实时监 控和自动更新功能,以便及时发现并 处理病毒威胁。
重组乙型肝炎疫苗(CHO细胞)

•
追求至善凭技术开拓市场,凭管理增 创效益 ,凭服 务树立 形象。2020年11月5日 星期四 上午1时40分0秒01:40:0020.11.5
•
专业精神和专业素养,进一步提升离 退休工 作的质 量和水 平。2020年11月上午1时40分 20.11.501:40N ovember 5, 2020
•
谢谢大家!
• 乙肝五项检测什么
1.表面抗原(HBsAg)体内是否存在乙肝病毒 2.表面抗体(抗-HBs)是否有保护性 3.е抗原(HBeAg)病毒是否复制及具有传染性 4.е抗体(抗-HBe)病毒复制是否受到抑制 5.核心抗体(抗-HBc)是否感染过乙肝病毒
乙肝为何难治?
• 1.乙肝是由乙肝病毒引起的,病毒总计两层结构,外包一层致密坚硬的蛋白质外壳, 专门抵御药物对他的作用,药物对他根本无可奈何;
蛋白分离纯化工作十分有利。
? 什么是重组乙型肝炎疫苗(CHO细胞)
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将无传染性的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的
S基因片段克隆到载体,用重组载体转染真核生物CHO细胞通
过细胞培养、增殖、分泌出HBsAg到培养液中,收集分泌液, 经高速离心、纯化、除菌后,加人佐剂吸附(氢氧化铝)而制成
捉到他,逃避掉药物对它的作用; • • 5.久之病毒会与人体基因长生链接,此时任何药物都无法做到切除,必需借助其它高
科技医学手段; • • 6.病毒生命周期是90天,附着药物分子没有那么久的吞杀效力,一般都会被人体快速
消化掉,所以杀灭病毒根本无从谈起。
乙肝治疗新技术
• 2009年,三大肝病突破性技术先后研发成功。最早的是日本中微子透 析技术;紧随其后,德国O3技术也震撼性问世;年末,我国上海复 旦大学研究的治疗性疫苗也宣告三期临床完成,正式上市。
乙肝疫苗接种ppt课件

血清转换:抗-HBs滴度≥10IU/L GMT:抗-HBs几何平均滴度
Mannucci PM,et al. Am J Hematol. 1988 Dec;29(4):211-4. Assad S, et al. Vaccine.2000;18:57-67
乙肝疫苗在血友病患者中的应用
研究结果:
接种3剂后,98%的患者体内产生抗-HBs滴度≥10IU/L,GMT
追查所有感染患者:共19例/239例
队列分析评估感染途径
院内获得性感染爆发源的研究: 160bp的核心区基因序列比较
Hepatitis B vaccination indications
Medical indications: hemodialysis patients or patients who receive clotting factor concentrates. Occupational indications: health-care workers and public-safety workers who have exposure to blood in the workplace; and persons in training in schools of medicine, dentistry,nursing, laboratory technology, and other allied health professions. Behavioral indications: injection drug users; persons with more than one sex partner during the previous 6 months; persons with a recently acquired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 (STD); all clients in STD clinics; and 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
Mannucci PM,et al. Am J Hematol. 1988 Dec;29(4):211-4. Assad S, et al. Vaccine.2000;18:57-67
乙肝疫苗在血友病患者中的应用
研究结果:
接种3剂后,98%的患者体内产生抗-HBs滴度≥10IU/L,GMT
追查所有感染患者:共19例/239例
队列分析评估感染途径
院内获得性感染爆发源的研究: 160bp的核心区基因序列比较
Hepatitis B vaccination indications
Medical indications: hemodialysis patients or patients who receive clotting factor concentrates. Occupational indications: health-care workers and public-safety workers who have exposure to blood in the workplace; and persons in training in schools of medicine, dentistry,nursing, laboratory technology, and other allied health professions. Behavioral indications: injection drug users; persons with more than one sex partner during the previous 6 months; persons with a recently acquired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 (STD); all clients in STD clinics; and 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
《病毒》优质课件

学习任务四: 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水稻矮缩病
花生条纹病
学习任务四: 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有利方面: 利用病毒制作疫苗
疫苗: 经过人工处理过的减毒的或无毒的病毒
学习任务四: 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有利方面: 利用噬菌体可以帮助人们治疗细菌性的疾病
绿脓杆菌噬菌体能有效地控制烧伤病人绿脓杆菌的感染
学习任务四: 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D.可以独立生活
3.下列不是病毒引起的疾病或病害的是(D )
A.烟草花叶病
B.禽流感
C.艾滋病
D.痢疾
4.下列哪一项不是人类利用病毒为人类服务的实例( B)
A.无脊椎动物病毒制成杀虫剂
B.给高烧病人注射青霉素
C.用噬菌体治疗烧伤病人的化脓性感染
D.给健康人注射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
八年级-上册-第五章
D 3、下列关于病毒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病毒比细菌小得多 B 病毒的形状多样,有球形、杆形、蝌蚪形等 C 病毒都没有细胞结构 D 病毒对人类都有害
B 4.引起艾滋病、口蹄疫、烟草花叶病的病毒分别属于( ) A 人类病毒、细菌病毒、植物病毒 B 动物病毒、动物病毒、植物病毒 C 人类病毒、动物病毒、植物病毒 D 动物病毒、细菌病毒、植物病毒
2.繁殖方式: 病毒在寄主细胞中自我复制。
四、病毒的分类(根据寄生细胞的不同)
动物病毒 专门寄生在昆虫等无脊椎动物的细胞内;
寄生在菜青虫上的病毒
寄生在松毛虫上的病毒
植物病毒
专门寄生在植物细胞内。
烟草花叶病毒
微生物病毒 专门寄生在细菌、真菌 等微小生物的细胞内。
其中专门寄生在细菌细 胞里的病毒叫做细菌病 毒,又叫噬菌体。
总结归纳
传染病

治疗
当检验结果为阳性,必需尽快了解该种病原性的微生物对药物的敏感度或是抗药性(antibiotic resistance)以决定对患者施用抗生素的种类和剂量,依据抗药型(antibiogram)给予患者最有利的治疗方式, 可减少广效抗生素(broad-spectrum antibiotic)的使用,进而减少可能产生之抗药性。
传播
0 1
空气传染
0 2
飞沫传染
0 3
粪口传染
0 4
接触传染
0 6
血液传染
0 5
垂直传染
传染病有些病原体在空气中可以自由散布,直径通常为5微米,能够长时间浮游于空气中,做长距离的移动, 主要藉由呼吸系统感染,有时亦与飞沫传染混称。
飞沫传染是许多感染原的主要传播途径,借由患者咳嗽、打喷嚏、说话时,喷出温暖而潮湿之液滴,病原附 着其上,随空气扰动飘散短时间、短距离地在风中漂浮,由下一位宿主因呼吸、张口或偶然碰触到眼睛表面时黏 附,造成新的宿主受到感染。例如:细菌性脑膜炎、水痘、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腮腺炎、结核、麻疹、德国 麻疹、百日咳等等。由于飞沫质、量均小,难以承载较重之病原,因此寄生虫感染几乎不由此途径传染其它个体。
2.重复感染(re-infection)人体在被某一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的感染。常于血 吸虫和钩虫病等。
3.混合感染(co-infection)人体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较少见。
4.重叠感染(super infection)人体在被一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被另外的病原体感染。临床多见,如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重叠戊型肝炎病毒感染。
2.地方性
是指某些传染病或寄生虫病,其中间宿主,受地理条件,气温条件变化的影响,常局限于一定的地理范围内 发生。如虫媒传染病、自然疫源性疾病。
犬传染性肝炎ppt课件

与细小病毒性肠炎相比,两者都有出血性腹泻症 状,但细小病毒感染不见齿龈出血点、斑,不见 腹部膨大
17
与感冒相比,无呼吸道感染症状,而有消化道感 染症状
与外伤性角膜混浊相比,“肝炎性蓝眼”的角膜
表面光滑,无外伤痕迹,而单纯外伤性角膜混浊
的患犬没有体温升高和消化道感染等全身症状。
18
对死亡患犬剖检,一般可见肝脏略肿大,胆囊 壁水肿,小肠出血,胸腹腔内积有多量清度接触性传染性 败血性疾病
以肝小叶中心坏死以及肝实质和内皮细胞出现核
内包涵体、出血时间延长和肝炎为特征
2
犬 Ⅰ 型腺病毒,又称犬传染性肝炎病毒,属于腺 病毒科,哺乳动物腺病毒属,双股DNA病毒
CAV-1 的抵抗力较强,对温度和干燥有很强的耐 受力
3
1、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患犬和带毒犬,通过眼泪、唾液、粪尿等分泌物 和排泄物排毒,污染周围环境、饲料和用具等。
主要经消化道传染,也可垂直传播。
4
2、易感动物: 主要是犬和狐狸,无品种、年龄和性别差异,但 多见于1岁以内的幼犬,断奶不久的幼犬发病率和 死亡率最高
康复犬可获终身免疫,但病毒能在肾脏内存活,
经尿可排毒达6~9个月,是健康犬感染的重要疫源。
5
本病潜伏期较短,自然感染6~9天。临床上分甚急 性、急性和慢性3型。
1、甚急性型:病犬病初体温升高,精神高度沉郁,
通常未出现其他症状便于1~2日内死亡
6
2、急性型:
(1)类似感冒症状:多数患犬病初似急性感冒,体
温升高,畏寒,精神沉郁,食欲废绝,渴欲增强,
抗病毒药物简介

甲磺酸奈非 那韦(NFV)
小分子 小分子
单药
逆转录酶
单药
蛋白酶
苏斯蒂瓦 齐亚根
/ 卡莱特拉
依非韦伦 (EFV)
硫酸阿巴卡 韦
安普瑞那韦 (APV)
洛匹那韦/利 托那韦
小分子 小分子 小分子 小分子
单药 单药 单药 组合
逆转录酶
逆转录酶
蛋白酶 蛋白酶 /CYP3Ab
2001 2003 2003 2003 2003 2004
针对人类病毒感染的药物①
1.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
HIV属于逆转录病毒科,包含一个线性的单链RNA(ssRNA)基因组。HIV有两种主要类型,即HIV-1(最常见)和HIV-2 (不常见且传染性较低)。
齐多夫定(Retrovir)是第一个针对HIV开发的药物分子,于1987年批准用于治疗。它是一种嘧啶类似物,因此抑制核苷逆转 录酶活性和HIV-DNA复制。其他RT抑制剂包括去羟肌苷(Videx)、扎西他滨(Hivid)、司他夫定(Zerit),拉米夫定(Epivir), 硫酸阿巴卡韦(Ziagen)等。
辛图扎
达芦那韦 (DRV)/ 考比司他 (COBI)/ 恩曲他滨 (FTC)/替 诺福韦艾
拉酚胺 (TAF)
小分子
2018 2019
Ibalizumab特罗加佐 uiyk (IBA
)
蛋白
多瓦托
多替拉韦 (DTG)/ 拉米夫定 (3TC)
小分子
组合
蛋白酶 /CYP3Ab/
RT/RT
单药 宿主 CD4 T 细胞+b
2004
2005
维里德
富马酸替诺 福韦二吡呋 酯(TDF)
恩曲他滨 埃姆特里瓦 (联邦贸易
乙肝治疗最新指南课件

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线性探针反向杂交法、
PCR微量板核酸杂交酶联免疫法、基因序列测定法
-
HBsAg耐药突变株检测:HBV聚合酶区基因序列分
析法、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荧光实时
PCR法、线性探针反向杂交法等
7/可对肝脏、胆囊、脾脏进行 B 超、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CT) 和磁共振成像 (MRI) 等检查
7/5/2024
21
六、实验室检查
生化学检查 - ALT、AST: 一般可反映肝细胞损伤程度,最常用 - 血清胆红素(BIL): 通常与肝细胞坏死程度有关 - 凝血酶原时间(PT): 反映肝脏凝血因子合成功能 - 胆碱酯酶(ChE): 反映肝脏合成功能,可作参考 - 白蛋白(ALB): 反映肝脏合成功能,A/G可作参考 - 甲胎蛋白(AFP): 出现明显升高往往提示发生HCC
采取免疫预防为主、防治兼顾的综合措施,优先保护新生 儿和重点人群,有效遏制乙肝的高流行状态
规
划
具
体
目
标
:
1、5岁以下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降至1%以下
2、全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降至7%以下
3.全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已低于7%的省份在原乙肝表
面抗原携带率基础上降低1个以上百分点
13
四、预防
传播途径预防 - 大力推广安全注射(包括针刺的针具), 对牙科器
和高危人群。全程共3针,按照0、1.6个月程序 - 新生儿要求在出生后24hr内接种。单用疫苗阻断
母婴传播保护率87.8%,联合 HBIG 保护率95-97% - 接种后有抗体应答者保护效果一般至少持续12年
12
介绍: 2006-2010年全国乙型肝炎防治规划
卫生部2006年1月28日正式印发《2006-2010年全国乙型病 毒性肝炎防治规划》[卫疾控发(2006)39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十三章
肝炎病毒
新乡医学院微生物学教研室 何群力2013
目的要求
掌 握
甲肝病毒的致病性、免疫性与特异性预防
乙肝病毒的病毒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 病毒学检查与人工自动免疫
熟 悉
肝炎病毒的概念、型别及其主要特征 HAV、HCV、HDV、HEV的病毒学特征及 抗原检测的意义
了 解
其他类型肝炎病毒的发现、特点及其与HAV、 HBV的区别与关系
(Hepatitis B Virus, HBV)
1965年发现了澳大利亚土著人的血清中有一 种能够和白血病患者血清中的物质产生抗体抗原反应的神秘蛋白,他们将这种蛋白命名 为澳大利亚抗原。这是人类从血液中找到的 第一个肝炎病毒的抗原成分,也就是乙肝病 毒的表面抗原(HBsAg)。自此,对乙型肝 炎的研究势如破竹,病毒的其他部分很快被 发现了:1970年观察到了完整的乙肝病毒颗 粒;1971年病毒被分离,并展现了病毒的表 面和核心;1972年,认识到乙型肝炎e抗原 (HBeAg)是病毒核心的一部分,与病毒的感染 性有关。
宿主 蛋白
HBsAg
管形颗粒
小球形颗粒
HBV的基因组结构
3.2Kb不完全双链环状DNA, 含4个ORF 短正股 • 双股的DNA
长负股
S区 • 负股DNA 核酸序列分区 C区 P区 X区 HBsAg、PreS1、PreS2 HBcAg、HBeAg DNA多聚酶 HBxAg
HBV的复制
乙肝病毒的抗原组成
HBV的其它生物学性状
培养
黑猩猩动物模型、鸭动物模型
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的细胞培养成功(转染技术) 抵抗力 HBV抵抗力较强,不被70%乙醇灭活。 对低温干燥紫外线耐受
高压蒸汽灭菌法、100°C10分钟和环氧乙烷等均可
灭活。
致 病 性
传 染 源——患者、HBsAg(+)携带者 传播途径 临床特征
恢复期后——抗HAV-IgG升高
Time course of HAV infection
所致疾病:甲型肝炎
粪-口途径传播
传染源多为甲肝患者
通过污染的水源、食物、海产品、
食具等传播
常造成散发性流行或大面积流行
常 见 症
流感样症状 厌食 恶心 黄疸(眼部及皮 状 肤呈黄色) 尿黄 腹痛 乏力
机体对病毒感染所产生的免疫病理——细胞介导的免疫损伤为主 膜表面表达 病毒抗原 肝细胞 损伤 自身抗原
急性肝炎
慢性肝炎 重症肝炎
病毒在肝细 胞内复制
免疫应答低下
感染细胞多, 免疫应答强
病毒变异:逃逸免疫 免疫复合物性的免疫损伤:肝外损伤
病毒抗原+抗体 免疫复合物
MHC-I表达低下 IL2产生减少
III型变态反应 幼龄感染HBV
HAV的生物学性状
属小RNA病毒科,直径 27nm,无包膜 电镜下可见核心致密与 空心两种 呈20面立体对称 外面为一独立外壳,内 含一个单链RNA分子
Feinstone(1973)
HAV的结构
1、核心——单股RNA
2、衣壳——32壳粒组成20 面体立体对称型颗粒,每一 壳粒由4种多肽(VP1、VP2、 VP3、VP4)组成
+ + -
急性感染趋向恢复(“小三 阳”)
既往感染恢复期 既往感染恢复期 既往感染或“窗口期” 既往感染或接种过疫苗
防
预防原则
治
控制传染源 切断传播途径 保护易感人群
原
则
易感人群 主动免疫
新生儿、儿童、医护人员、乙型肝炎病人家庭成 员、婚前检查(其配偶为阳性者) 适用于所有新生儿以及所有血清中HBsAg、HBsAb阴 性的人
肝硬化。
致
病
性
传 染 源 —— HDV感染的病人和携带者 传播途径 —— 与乙型肝炎一样
临床特征
HDV与HBV同时或间隔时间不长感染同一病人
同时感染 Coinfection 重叠感染 Superinfection
自限性的良性过程,一般不转为慢性
血清转氨酶有两次升高
在慢性乙型肝炎的基础上再感染HDV 常表现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病情突然恶化
结构:有包膜的单正链RNA病毒,呈球形。
非编码区, 序列稳定
致病性与免疫性
传 染 源——丙性肝炎的病人,被HCV污染的血液和血液制品 传播途径 与乙型肝炎相似
潜伏期约6-7周,多数病人症状不明显。少数病人出现症状。
临床特点
无症状HCV携带者多见。 慢性化的比例高达50%以上,是引起输血后慢性肝炎和肝 硬化的主要原因。 诱发肝外损伤:肾小球肾炎 乙肝患者容易重叠HCV感染
我国丁肝感染率在1.6%-5%,西南地区感染率高
患者可不定期隔离,或隔离至肝功能正常,或HBsAg 阴转。 病原学检查为HDAg、抗HD及HDV-RNA,持续高滴 度IgG型抗HD是慢性HDV感染的主要血清学标志。一 旦乙肝患者感染了HDV,尤其是在慢性乙肝的基础上 感染,容易发展成为重度慢性乙肝、重型肝炎,甚至
病
• 标本的采集
毒
粪便 血清
学
检
查
• 病毒学检查——不作为常规方法
• 血清学检查 早 期 诊 断 —— 检测抗HAV-IgM
流行病学调查 —— 检测抗HAV-IgG
• PCR快速检测HAV RNA以诊断甲肝
甲肝的防治
控制传染源 隔离治疗急性期病人. 所有废弃物及日常用水均需严格消毒. 切断传播途径 养成良好的卫生饮食习惯;水产品不宜生吃;水果蔬菜 要洗干净. 保护易感人群:(1)被动免疫可用丙种球蛋白(2)减毒活疫 苗或灭活疫苗. 免疫预防对象是未感染者,主要为儿童和与肝炎病人 有密切接触者 . 治疗以休息、饮食为主,适当用护肝药物
通过胆汁随粪便 排出体外
肝脏为最终靶器官(病毒 直接损伤或免疫病理作用)
入血并形成 病毒血症
• 致病机理 病毒对细胞的直接损害作用——不明显
机体的免疫病理作用——主要机理
免疫性
HAV只存在单一的抗原抗体系统,即HAVAg和抗-HAV.
无论显性感染还是隐性感染均能诱生出高效价抗-HAV。
早
期——抗HAV-IgM升高——甲肝的确诊依据
肝 炎 病 毒
甲型肝炎病毒与戊型肝炎病毒由消化道传播,引起急性 肝炎,不转为慢性肝炎或慢性携带者。 乙型与丙型肝炎病毒主要由输血、血制品或注射器污染 而传播,除引起急性肝炎外,可致慢性肝炎,并与肝硬 化及肝癌相关。 丁型肝炎病毒为一种缺陷病毒
已型肝炎病毒(HFV)
庚型肝炎病毒(HGV)
电镜下的乙肝病毒
管形颗粒
大球形颗粒 (Dane颗粒)
小球形颗粒
Dane 颗粒
HBV的小球形颗粒
HBV的管形颗粒
脂质双层
外 衣 壳
双股DNA
PreS1
外壳 蛋白
PreS2
HBsAg
核心
DNA多聚酶
有逆转录酶活性 有合成DNA功能
HBcAg HBeAg 内衣壳
乙肝病毒Dane颗粒结构模式图
乙肝病毒的小球形颗粒与管形颗粒的结构模式图
(谷丙转氨酶)
丁型肝炎病毒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
里兹托(Rizzetto)等医学专家,于1977年用 免疫荧光方 法在意大利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 细胞核中检出一种新的抗原,其分布似乙肝核 心抗原.,但又很少与乙肝核心抗原同存。 在那时,已经知道乙型肝炎病毒有表面抗 原、e抗原和核心抗原。因而认为新发现的抗原 是乙型肝炎病毒的第四种抗原,就按希腊字母 顺序命名为抗原,其抗体称为抗体。经过进 一步研究,方知抗原并非乙肝病毒的组成部分。 因此,在1984年里兹托提议将δ抗原称为丁肝病 毒。
ALT
微生物学检查及预防
诊断为检测抗-HDV RNA
防治原则似HBV。
(以IgG为主)
HBV 抗 原 抗 体 检 测 结 果 的 临 床 分 析
HBsAg HBeAg + 抗-HBs 抗-HBe 抗HBc 结果分析 HBV感染或无症状携带者
+
+
+
+
-
-
+
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或无 症状携带者
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传染 性强,“大三阳”)
+
-
-
+ + +
+
+ + -
+
PreSI抗原
外壳蛋白
PreS2抗原——有多聚人血清白蛋白的结合位点
抗原决定簇a——亚型共有
HBsAg
抗原决定簇d/y 抗原决定簇w/r
亚型特异性,两组互为排斥。
HBcAg——血中不易检出 内壳蛋白 HBeAg——可溶性蛋白,游离于血清中,其消长 与病毒体、DNA多聚酶成正比
HBxAg——可反式激活细胞的癌基因及某些病毒基因
主要乙肝病毒的抗原及其抗体的意义
Pre-S 传染性强,容易发生迁延化
抗Pre-S
HBsAg HBsAb HBcAg HBcAb-IgM
阻止HBV入侵,说明病情好转
是HBV感染的重要标志 是主要的保护性抗体
HBV正在复制
HBeAg
HBeAb
HBV正在复制,有强传染性
复制减弱,传染性减小
HBxAg
与肝癌的发生与发展有关
疫苗(血源性、基因工程)
被动免疫
适用于与乙型肝炎患者接触的易感者,通常与 乙肝病毒疫苗联合使用
治疗原则
高效价人血清球蛋白(HBIg)
1、乙肝病毒的形态、结构 与抗原组成。
2、传染源、传播方式、临 床类型。
3、乙肝病毒抗原抗体系统 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4、人工自动免疫的应用
丙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C virus, HCV )
肝炎病毒
新乡医学院微生物学教研室 何群力2013
目的要求
掌 握
甲肝病毒的致病性、免疫性与特异性预防
乙肝病毒的病毒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 病毒学检查与人工自动免疫
熟 悉
肝炎病毒的概念、型别及其主要特征 HAV、HCV、HDV、HEV的病毒学特征及 抗原检测的意义
了 解
其他类型肝炎病毒的发现、特点及其与HAV、 HBV的区别与关系
(Hepatitis B Virus, HBV)
1965年发现了澳大利亚土著人的血清中有一 种能够和白血病患者血清中的物质产生抗体抗原反应的神秘蛋白,他们将这种蛋白命名 为澳大利亚抗原。这是人类从血液中找到的 第一个肝炎病毒的抗原成分,也就是乙肝病 毒的表面抗原(HBsAg)。自此,对乙型肝 炎的研究势如破竹,病毒的其他部分很快被 发现了:1970年观察到了完整的乙肝病毒颗 粒;1971年病毒被分离,并展现了病毒的表 面和核心;1972年,认识到乙型肝炎e抗原 (HBeAg)是病毒核心的一部分,与病毒的感染 性有关。
宿主 蛋白
HBsAg
管形颗粒
小球形颗粒
HBV的基因组结构
3.2Kb不完全双链环状DNA, 含4个ORF 短正股 • 双股的DNA
长负股
S区 • 负股DNA 核酸序列分区 C区 P区 X区 HBsAg、PreS1、PreS2 HBcAg、HBeAg DNA多聚酶 HBxAg
HBV的复制
乙肝病毒的抗原组成
HBV的其它生物学性状
培养
黑猩猩动物模型、鸭动物模型
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的细胞培养成功(转染技术) 抵抗力 HBV抵抗力较强,不被70%乙醇灭活。 对低温干燥紫外线耐受
高压蒸汽灭菌法、100°C10分钟和环氧乙烷等均可
灭活。
致 病 性
传 染 源——患者、HBsAg(+)携带者 传播途径 临床特征
恢复期后——抗HAV-IgG升高
Time course of HAV infection
所致疾病:甲型肝炎
粪-口途径传播
传染源多为甲肝患者
通过污染的水源、食物、海产品、
食具等传播
常造成散发性流行或大面积流行
常 见 症
流感样症状 厌食 恶心 黄疸(眼部及皮 状 肤呈黄色) 尿黄 腹痛 乏力
机体对病毒感染所产生的免疫病理——细胞介导的免疫损伤为主 膜表面表达 病毒抗原 肝细胞 损伤 自身抗原
急性肝炎
慢性肝炎 重症肝炎
病毒在肝细 胞内复制
免疫应答低下
感染细胞多, 免疫应答强
病毒变异:逃逸免疫 免疫复合物性的免疫损伤:肝外损伤
病毒抗原+抗体 免疫复合物
MHC-I表达低下 IL2产生减少
III型变态反应 幼龄感染HBV
HAV的生物学性状
属小RNA病毒科,直径 27nm,无包膜 电镜下可见核心致密与 空心两种 呈20面立体对称 外面为一独立外壳,内 含一个单链RNA分子
Feinstone(1973)
HAV的结构
1、核心——单股RNA
2、衣壳——32壳粒组成20 面体立体对称型颗粒,每一 壳粒由4种多肽(VP1、VP2、 VP3、VP4)组成
+ + -
急性感染趋向恢复(“小三 阳”)
既往感染恢复期 既往感染恢复期 既往感染或“窗口期” 既往感染或接种过疫苗
防
预防原则
治
控制传染源 切断传播途径 保护易感人群
原
则
易感人群 主动免疫
新生儿、儿童、医护人员、乙型肝炎病人家庭成 员、婚前检查(其配偶为阳性者) 适用于所有新生儿以及所有血清中HBsAg、HBsAb阴 性的人
肝硬化。
致
病
性
传 染 源 —— HDV感染的病人和携带者 传播途径 —— 与乙型肝炎一样
临床特征
HDV与HBV同时或间隔时间不长感染同一病人
同时感染 Coinfection 重叠感染 Superinfection
自限性的良性过程,一般不转为慢性
血清转氨酶有两次升高
在慢性乙型肝炎的基础上再感染HDV 常表现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病情突然恶化
结构:有包膜的单正链RNA病毒,呈球形。
非编码区, 序列稳定
致病性与免疫性
传 染 源——丙性肝炎的病人,被HCV污染的血液和血液制品 传播途径 与乙型肝炎相似
潜伏期约6-7周,多数病人症状不明显。少数病人出现症状。
临床特点
无症状HCV携带者多见。 慢性化的比例高达50%以上,是引起输血后慢性肝炎和肝 硬化的主要原因。 诱发肝外损伤:肾小球肾炎 乙肝患者容易重叠HCV感染
我国丁肝感染率在1.6%-5%,西南地区感染率高
患者可不定期隔离,或隔离至肝功能正常,或HBsAg 阴转。 病原学检查为HDAg、抗HD及HDV-RNA,持续高滴 度IgG型抗HD是慢性HDV感染的主要血清学标志。一 旦乙肝患者感染了HDV,尤其是在慢性乙肝的基础上 感染,容易发展成为重度慢性乙肝、重型肝炎,甚至
病
• 标本的采集
毒
粪便 血清
学
检
查
• 病毒学检查——不作为常规方法
• 血清学检查 早 期 诊 断 —— 检测抗HAV-IgM
流行病学调查 —— 检测抗HAV-IgG
• PCR快速检测HAV RNA以诊断甲肝
甲肝的防治
控制传染源 隔离治疗急性期病人. 所有废弃物及日常用水均需严格消毒. 切断传播途径 养成良好的卫生饮食习惯;水产品不宜生吃;水果蔬菜 要洗干净. 保护易感人群:(1)被动免疫可用丙种球蛋白(2)减毒活疫 苗或灭活疫苗. 免疫预防对象是未感染者,主要为儿童和与肝炎病人 有密切接触者 . 治疗以休息、饮食为主,适当用护肝药物
通过胆汁随粪便 排出体外
肝脏为最终靶器官(病毒 直接损伤或免疫病理作用)
入血并形成 病毒血症
• 致病机理 病毒对细胞的直接损害作用——不明显
机体的免疫病理作用——主要机理
免疫性
HAV只存在单一的抗原抗体系统,即HAVAg和抗-HAV.
无论显性感染还是隐性感染均能诱生出高效价抗-HAV。
早
期——抗HAV-IgM升高——甲肝的确诊依据
肝 炎 病 毒
甲型肝炎病毒与戊型肝炎病毒由消化道传播,引起急性 肝炎,不转为慢性肝炎或慢性携带者。 乙型与丙型肝炎病毒主要由输血、血制品或注射器污染 而传播,除引起急性肝炎外,可致慢性肝炎,并与肝硬 化及肝癌相关。 丁型肝炎病毒为一种缺陷病毒
已型肝炎病毒(HFV)
庚型肝炎病毒(HGV)
电镜下的乙肝病毒
管形颗粒
大球形颗粒 (Dane颗粒)
小球形颗粒
Dane 颗粒
HBV的小球形颗粒
HBV的管形颗粒
脂质双层
外 衣 壳
双股DNA
PreS1
外壳 蛋白
PreS2
HBsAg
核心
DNA多聚酶
有逆转录酶活性 有合成DNA功能
HBcAg HBeAg 内衣壳
乙肝病毒Dane颗粒结构模式图
乙肝病毒的小球形颗粒与管形颗粒的结构模式图
(谷丙转氨酶)
丁型肝炎病毒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
里兹托(Rizzetto)等医学专家,于1977年用 免疫荧光方 法在意大利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 细胞核中检出一种新的抗原,其分布似乙肝核 心抗原.,但又很少与乙肝核心抗原同存。 在那时,已经知道乙型肝炎病毒有表面抗 原、e抗原和核心抗原。因而认为新发现的抗原 是乙型肝炎病毒的第四种抗原,就按希腊字母 顺序命名为抗原,其抗体称为抗体。经过进 一步研究,方知抗原并非乙肝病毒的组成部分。 因此,在1984年里兹托提议将δ抗原称为丁肝病 毒。
ALT
微生物学检查及预防
诊断为检测抗-HDV RNA
防治原则似HBV。
(以IgG为主)
HBV 抗 原 抗 体 检 测 结 果 的 临 床 分 析
HBsAg HBeAg + 抗-HBs 抗-HBe 抗HBc 结果分析 HBV感染或无症状携带者
+
+
+
+
-
-
+
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或无 症状携带者
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传染 性强,“大三阳”)
+
-
-
+ + +
+
+ + -
+
PreSI抗原
外壳蛋白
PreS2抗原——有多聚人血清白蛋白的结合位点
抗原决定簇a——亚型共有
HBsAg
抗原决定簇d/y 抗原决定簇w/r
亚型特异性,两组互为排斥。
HBcAg——血中不易检出 内壳蛋白 HBeAg——可溶性蛋白,游离于血清中,其消长 与病毒体、DNA多聚酶成正比
HBxAg——可反式激活细胞的癌基因及某些病毒基因
主要乙肝病毒的抗原及其抗体的意义
Pre-S 传染性强,容易发生迁延化
抗Pre-S
HBsAg HBsAb HBcAg HBcAb-IgM
阻止HBV入侵,说明病情好转
是HBV感染的重要标志 是主要的保护性抗体
HBV正在复制
HBeAg
HBeAb
HBV正在复制,有强传染性
复制减弱,传染性减小
HBxAg
与肝癌的发生与发展有关
疫苗(血源性、基因工程)
被动免疫
适用于与乙型肝炎患者接触的易感者,通常与 乙肝病毒疫苗联合使用
治疗原则
高效价人血清球蛋白(HBIg)
1、乙肝病毒的形态、结构 与抗原组成。
2、传染源、传播方式、临 床类型。
3、乙肝病毒抗原抗体系统 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4、人工自动免疫的应用
丙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C virus, HC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