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和功率专题复习》教学实践

合集下载

《功和功率》复习教案

《功和功率》复习教案

《功和功率》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功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掌握功的单位。

2. 掌握功率的定义及其计算公式,了解功率的单位。

3. 能够运用功和功率的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4. 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功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功率的定义及其计算公式功和功率的应用2. 教学难点:功的计算功率的计算功和功率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来理解和掌握功和功率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使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实例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功和功率的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案、PPT及相关教学资料。

2. 实物模型或图片,用于辅助讲解。

3. 练习题及答案。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引入功和功率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功和功率的相关知识。

2. 讲解:讲解功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强调功的单位。

讲解功率的定义及其计算公式,介绍功率的单位。

3.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学会运用功和功率的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找出解题关键。

4. 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鼓励学生提问,解答学生的疑问。

6. 作业布置: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查找相关资料。

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探讨功和能量的关系,了解功在能量转换中的作用。

2. 介绍功率的物理意义,让学生了解功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探讨功和功率在科技领域中的应用,如机械设备、电机等。

《功和功率》复习教案

《功和功率》复习教案

《功和功率》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回顾和巩固学生对功和功率的基本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的理解。

2.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 帮助学生掌握功和功率的相关公式及变形,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功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功的定义功的计算公式:W = F ×s ×cosθ功的单位:焦耳(J)2. 功率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功率的定义功率的计算公式:P = W / t = F ×v ×cosθ功率的单位:瓦特(W)3. 功和功率的关系功和功率的区别与联系功率的变形公式:P = F ×v 和P = τ×ω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的概念及应用4. 机械效率机械效率的定义及计算公式:η= W_有用/ W_总机械效率的意义及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5. 功和功率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利用功和功率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功和功率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分析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深入理解功和功率的概念及应用。

2. 利用数学方法,分析功和功率的计算公式,让学生掌握公式的灵活运用。

3. 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了解功和功率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回顾功和功率的基本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

2. 讲解功的计算公式及功的单位,让学生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3. 讲解功率的计算公式及功率的单位,让学生理解功率的概念。

4. 通过例题,讲解功和功率的关系,让学生学会运用功率的变形公式。

5. 讲解机械效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分析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五、课后作业1. 请用功和功率的知识,计算一个学生举重时所做的功和功率。

2. 请分析一辆汽车的发动机功率和行驶过程中所需的功率,讨论如何提高汽车的行驶效率。

3. 举几个生活中的例子,说明功和功率的应用。

六、教学评估1. 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功和功率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

《功和功率》复习教案教学内容

《功和功率》复习教案教学内容

《功和功率》复习教案《功、功率和效率》复习教案一、学习目标:1.能通过复习进一步认识功的概念、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2.理解功和功率的计算公式,并能进行有关运算;3.认识定滑轮、动滑轮,了解简单的滑轮组,理解什么是机械效率。

二、重、难点:1. 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理解功和功率的计算公式,并能进行有关运算。

2.认识简单的滑轮组,会计算其机械效率。

三、教学思想:由于三年级教学时间紧、任务重。

在上课前小组教研确定复习版块,把教材重新组合,力求高效。

一般在教学前让学生做复习提纲,通过做复习提纲,把本课中的知识点进行剖析并记忆,在课堂上主要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通过中招题进行练习,达到复习的目的。

四、教学过程:(一)巩固训练(夯实基础、备战中招)版块一:功教师先提问并讲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通过课件列举没有做功的例子:如“搬而未动”是有力没有距离;汽车关闭发动机后,由于惯性向前滑行一段距离,在这个过程中牵引力没有做功,因为有距离没有牵引力;吊车吊着物体沿水平方向移动一段距离,拉力没有做功,因为在拉力的方向上没有移动距离,题中给的距离与拉力垂直,没有关系。

然后让学生练习:1.下列有关力做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书静止在水平桌面上,书受到的支持力做了功。

B.用水平力推着购物车前进,推车的力做了功;C.吊车吊着货物在水平方向上前进了5m,拉力对货物做了功;D. 小明把书从地面上捡起来,小明没有对书做功;2.一个同学用120N的力,将一个4N重的足球踢到25m远处。

对他踢球时做功的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做功300JB.做功100JC.没有做功D.做了功,但条件不足,无法计算做功的多少3.小明将放在水平面上重为3N的物理课本水平匀速拉动0.5m。

所用的水平拉力为1N,则课本重力做功 J,水平拉力做功 J。

学生在说答案的过程中要求讲方法,这样可以加深理解;另外做完后对版块一进行总结。

版块二:功率教师先举例两个学生比赛爬楼,问在这个过程中做功没有?做了功,怎样比较做功的快慢呢?启发学生思考:假如他们体重相等,让他们爬上同样的高度,比较时间;也可以比较在同一时间内看谁上的高;假如体重不同,上的高度、用的时间都不同,只能分别计算,比较他们在单位时间里做的功。

功和功率复习教案

功和功率复习教案

《功和功率》复习课教案〈一〉目的要求:通过师生互动,让学生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回忆功的计算公式,回忆功的原理和功率的概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功和功率的概念;难点:做功的两个因素。

〈三〉教学方法:讨论探究法〈四〉复习过程:自主学习:3分钟时间学生复习功和功率相关基础知识小组讨论:老师提出问题,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时间5分钟。

小组展评:由各个小组对问题进行结果展示,然后先由老师做出相应补充,学生再做出相应评价课堂巩固:学生通过课堂作业对复习的功和功率知识进行再巩固。

一、问题问1:请简单阐述功的定义、符号、公式、单位问2:请试讨论不做功的几种情况问3: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的意思问4:请简单阐述功率的定义、物理意义、符号、公式、单位问5:请试推导公式P=FV问6:试阐述功和功率的区别二、课堂作业例1:一学生用100N的力将重为5N的足球沿水平方向踢出20m远,则该同学对足球做的功是()A 2000JB 100JC 0D 无法确定拓展1:甲物体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乙物体放在粗糙的水平面上,现用相同的水平推力,分别使两物体沿水平方向移动相同的距离,则两次推力所做的功分别为W甲和W乙 ,W甲W乙。

(填“>”、“=”、“<”)拓展2:重100N的物体在20N力的作用下,沿水平地面前进1m,则这个力对物体做的功为()A20JB100JC0D无法确定3、使用机械做功时,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功率大的机器一定比功率小的机器做功多;(B)功率大的机器一定比功率小的机器做功时间少;(C)功率小的机器一定比功率大的机器做功慢;(D)以上说法都不对.4. 引体向上是体能测试项目之一,引体向上时双臂的拉力使身体上升,并对身体做功。

现要测量人引体向上时功率的大小,请根据你自身的体验或观察他人做引体向上的过程,说明所需测量的物理量并给出合理的数值,写出引体向上时人做功的功率的表达式,并算出具体数据(g=10N/kg)5、用一台水泵把50m3的水提升到距水面30m的水箱,水泵需做多少功?若完成这些功1 h,这台水泵的功率是多少瓦?合多少千瓦?6、功率为100kw的汽车在公路上以72km/h的速度匀速行驶时,汽车的牵引力为多少?。

--功和功率专题复习_九年级物理中考一轮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功和功率专题复习_九年级物理中考一轮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中考一轮复习:功和功率专题主备人:()【复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2.认识功和功率的概念及单位;3.能利用功和功率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1.理解功和功率的概念和物理意义;2.会运用功和功率的公式解决相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功和功率的计算使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复习重点和难点】重点:功和功率的概念;难点:做功的两个因素;结合实际理解功率的概念。

【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复习课导学案。

【复习过程】一、出示目标引导知识梳理【教学目标】:1.理解功和功率的概念和物理意义;2.会运用功和功率的公式解决相关问题。

【自学目标】1.小组合作梳理《中考备战》功和功率知识点内容;2.限时4分钟完成《学案》中“自学检测”1-6题。

【自学检测】(约4min)1、下列四选项中,不能作为功率单位的是( )A.W B.kW•h C.J/s D.v•A2、(13•宁德)如图所示实例中,力对物体没有做功的是()3、物理学中,常用新的物理量对不同事物进行比较,比如要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需要引入速度;要比较做功的快慢,需要引入;要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需要引入.4、甲、乙两机器,甲的功率比乙的功率大,这说明()A.甲做功一定比乙多 B.甲做功一定比乙快C.甲做功一定比乙用的时间少 D.做相同的功,甲一定比乙用的时间多5、在水平地面上,用50N的水平拉力拉重为100N的小车,使小车沿水平方向匀速前进3m,所用的时间是5s,在此过程中,拉力所做的功为,重力所做的功为,拉力做功的功率为.6、如图所示,水平地面上的物体在水平恒定拉力F的作用下沿ABC方向做直线运动,已知AB=BC.设AB段是光滑的,拉力F做功为W1;BC段是粗糙的,拉力F做功为W2.则W1和W2的关系是()A.W1=W2 B.W1>W2 C.W1<W2 D.不能确定“自学检测”答案:1.B2.D3.功率压强4.B5.150J 0J 30W6.A通过学生的检测反馈得出知识的漏洞,提出问题:“我们究竟该怎样判断物体是否做功以及怎样计算功?”过渡到专题复习探究一的内容。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第十一章功和功率专题复习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第十一章功和功率专题复习教案

教案: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功和功率专题复习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复习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功和功率”的相关内容。

具体包括:1. 功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2. 功率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3. 功和功率的关系;4. 各种物理情景下的功和功率计算;5. 功和功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使学生掌握功和功率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它们之间的关系;2. 培养学生运用功和功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帮助学生巩固功和功率的相关概念,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功的计算及功率的计算;2. 功和功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3. 理解功和功率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练习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以一个运动员举重的情景为例,引导学生思考:运动员举重时做了多少功?他的功率是多少?2. 复习功的概念及计算公式:请学生回顾课本上关于功的定义及计算公式,并举例说明。

3. 复习功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请学生回顾课本上关于功率的定义及计算公式,并举例说明。

4. 功和功率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功和功率之间的关系,并得出结论。

5. 例题讲解:出示一些有关功和功率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6.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7. 功和功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功和功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家用电器的功率、汽车行驶的功率等。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功的概念及计算公式功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功和功率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一个学生将一本厚重的书从地上搬到桌上,桌子高度为0.8米,书的质量为2千克。

(2)一名运动员在100米赛跑中,用时10秒。

2. 思考题:(1)家用电器的功率是如何产生的?(2)汽车行驶的功率与什么因素有关?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功和功率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掌握较好,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部分学生仍存在困难。

初三物理功和功率教案5篇

初三物理功和功率教案5篇

初三物理功和功率教案5篇初三物理功和功率教案5篇作为一名物理老师,你知道如何写一篇初三物理功和功率教案吗?它能帮助你的初三物理教学任务顺利进行,并对你提高教学质量有积极的帮助。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有关于初三物理功和功率教案,希望你喜欢。

初三物理功和功率教案1一 .引导学生猜想与假设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而电阻是导体本身阻碍电流的一种性质,采用讨论式的方法,引导学生猜测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二.学生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1. 探究方法由猜想知道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导体的电阻有关,那么如何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定量关系呢让学生分组讨论下面两个课题:(1)前面学过的哪些实验课题与该实验课题类似举例说明.(2)你所列举的实验中用到的物理探究方法是什么2.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让学生明确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时,应保持电阻不变的思想,那么,设计实验电路的时候应考虑:(!)怎样测定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U和定值电阻中的电流呢(2)怎样保持导体的电阻R不变呢(3)通过什么方法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U呢师生共同讨论,对各组的设计方案的优缺点进行评估,以确定出实验的方案,从而引导学生设计出课本上的电路图。

利用串联电路中的滑动变阻器来改变导体两端的电压U,从而改变电路中的电流I。

3. 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在此让学生明确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应保持电压不变的思想.那么实验探究时应考虑:(1)怎样改变导体电阻R的大小(2)怎样保持导体两端的电压U不变呢三。

学生分组实验与收集数据1. 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按电流图连接实物图,利用滑动变阻器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并记录所对应的电流值,填入表一中:结论:电阻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2. 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更换电阻值,利用滑动变阻器保持定值电阻的电压不变,记录对应的电流值,填入表二中:结论:导体两端的电压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四. 欧姆定律我们可以把上述两个探究课题所得出的结论综合到一起:一段电路中的电流与这段电路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这段电路的电阻成反比.这就是的欧姆定律. 用公式表达为:I=U/R注意:欧姆定律中的电流(I),电压(U),电阻(R)应该指的是同一段导体在同一时刻的值。

《功和功率复习》教学设计

《功和功率复习》教学设计

《功和功率复习》教学设计焦成华鄂州市第九中学《功和功率复习》教学设计鄂州市第九中学焦成华一、教材分析:“功”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本章中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而功的概念比较复杂、抽象。

所以也是初中物理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难点。

教材通过让学生体会力与距离的关系,从具体实例到抽象得出功的概念,学生易于接收和理解。

此外,认识到做功有快慢之分,也就是功率,通过例题,学会基本的关于功和功率的计算。

二、教学设想:1、本节课主要复习功的概念,判断物体是否做功,功和功率的计算。

2、本节课主要通过设置情境来使学生回想起功的概念,之后组织学生分析是否做功的情景,认识到三种情况不做功,然后学习功和功率的计算。

关于功和功率的计算,主要是结合具体的实例进行计算,让学生体验到知识的形成。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明确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根据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初步判断物体是否做功;(2)初步理解功的计算公式,知道功的单位是焦耳,并会进行有关计算;(3)知道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与物体通过的距离垂直时,该力不做功;(4)知道功率的概念,会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经过举例,理解功及功的必要因素,培养从生活现象中分析物理本质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用力未做功的实例,引起学生适当焦虑,激起其学习功的知识内容的好奇心,使之积极参与判断是否做功的讨论。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①.功的概念②.功和功率的计算2、难点物体是否做功的判定。

五、教学过程:一、力学中的功1、定义: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它们都做功了吗?有力无距离,有力但没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一段距离,不做功。

不做功。

提着小桶在水平路上匀速前进。

有力有距离,但力与距离垂直。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必要因素:(1)有力作用在物体上 F(2)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s3、物体不做功的情况(1)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但保持静止状态F≠0,s=0,有力无距(2)物体在运动方向上不受力的作用,由于惯性而运动F=0,S≠0,有距无力(3)物体受到某力的作用,但运动方向始终与该力方向垂直F≠0,S≠0,F⊥s,力不对距二、功的计算1、功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功和功率专题复习》教学实践报告(指导思想,设计方法等说明)指导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提升学生的学科能力为目标,以梳理、释疑、训练为主线,教、学、练相结合,力求使绝大多学生能达到B级以上的知识和能力要求。

【考点分析】功和功率这两个知识点,既是高中物理的核心内容,也是学业水平测试和高考的必考内容,对照这两年的学业水平测试说明,测试的要求由原来的A级上升为B级,因此这两个知识点的复习就成了我们复习教学的重中之重。

【学情分析】我借班上课的班级是高二文科强化班,学生基础比较好,反应比较快,接受能力比较强,这是上好这节课的有利条件;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学生较长时间未涉及这两个知识点,知识的遗忘比较严重,再则就是学科性质和大环境的影响,可能文科学生对物理不太重视,还有就是这个班的女生多,我又是第一次上这个班的课,事先与学生几乎没有什么交流和沟通,师生之间的互动未必那么和谐,这是我所担心的。

根据学业水平测试的要求和教材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如下:【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建构较为清晰合理的功和功率的知识体系2、努力提升学生综合运用功和功率等知识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3、使大多数学生能达到B级以上的要求4、让学生重拾自我,体验自主学习获得自我发展的愉悦,从而增强自我意识【教学重难点】1、功和功率内涵和外延的把握2、有关功和功率等问题的释疑3、功和功率知识的灵活运用为了让学生更有效地掌握重点、突破难点、达成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实际和现有的教学资源以及本人教学特点,就教学方法和教学流程作了如下安排。

【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释疑为主线,训练为主流的教学理念,集启发、思考、讨论、解答为一起,融自主、合作、探究为一炉的综合教学方法。

【教学流程】一、实践过程【教学过程】一、明确要求,目标导学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功和功率》这两个知识点,首先我们看一看《小高考说明》:设计意图:用课件将2010年和2011年得学业水平测试要求展示出来,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要求,并比较它们的异同。

了解到测试要求由2010年得A 级变为2011年的B 级,这样让学生思想上高度重视起来。

采取这种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明确要求、突出要点的教学方式,就是努力节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成效。

二、自主疏理,注重释疑 (一)功 <基本概念>1.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力和物体在 上发生的位移。

2.功的公式:W= ,其中F 为恒力,α为F 的方向与位移l 的方向夹角。

3、正功和负功:根据W=Flcos α可知4、功的单位: (J);功是 (矢、标)量。

点拨:(1) 功的公式可有两种理解:一是力“F”乘以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lcos α”二是在位移l 方向上的力“Fcos α”乘以位移l(2) 功是标量,正功表示对物体做功的力为动力,负功表示对物体做功的力为阻力,功的正负不表示功的大小。

设计意图:考虑到学生时间和精力有限以及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等因素,采取了将知识整理使之系统化后并以填空题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自主复习,帮助学生建构强有力而清晰的知识体系。

我们知道知识体系的建构,离不开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尤其是对学生疑难的解释和疏通,下面针对学生对“功和功率”这两个知识点可能出现的疑难问题各自设置了三个小问题,采取提问学生的方式,让学生先思考,暴露问题,然后教师再点拨启发,从而达到学生自悟、自纠、自觉的目的,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这两个知识点的认识。

<思考题>1.做功的必要因素常常强调的是两个因素,而功的表达式涉及到的却是三个因素,这是不是有点矛盾呢?ααcos )cos (W 1Fl l F l F =⨯== ααcos cos 1Fl l F Fl W =⨯==)( 设计意图:通过数理推理帮助学生将做功的决定因素的几种说法有机的统一起来。

介于学生对这一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和提高教学时间的利用率,为此,我将推理这一问题的过程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自学,从而达到自悟自觉。

2.把一个物体竖直向上抛出去,该物体上升的最大高度是h 。

若物体的质量为m ,所受到的空气阻力大小恒为f ,则在从物体被抛出到落回地面的全过程中.问:重力做的功和空气阻力做的功各为多少? 小明是这样解答的:(1)因为位移大小l=0,根据公式W=Flcos α,所以W 1=mg ×0=0J ; (2)同理,因为位移大小l=0,所以W 2=-f ×0=0J 你认为他的解法对吗?如错,请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不少学生对恒力功的计算公式的适用条件不够重视,于是就设置这样的一题,采取帮助小明纠错的方式,激发学生解题的欲望。

这里主要是突出公式的应用条件,以及将变力功的问题转化为恒力功的策略。

3.质量为M 的长木板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如图所示,一质量为m 的滑块以某一速度v 沿着长木板表面从A 点滑至B 点在木板上前进了L ,而长木板前进了S ,若滑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素为μ,则摩擦力对滑块和对木板所做的功分别是( A )(A )-μmg(S+L) ,μmgS (B )-μmgL , μmgS(C )-μmg(S+L) ,μ(M+m)gS (D )μmg(S+L), -μmgS追问:摩擦力做功有何特点?能否举一个滑动摩擦力做功为0的例子?设计意图:此题的功能,一方面强调功的计算公式中的位移物理意义;另一方面突出摩擦力做功的几种情景,尤其是通过追问,列举了一个让学生意想不到的滑动摩擦力做功为0的例子,使学生对摩擦力做功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从而较为彻底地解决这一类问题。

二、功率 <基本概念>1.定义:功与完成功所用时间的 .2.物理意义:描述力对物体 .3.公式 (1) tP W =, P 为时间t 内的平均功率.(2) P=Fvcos α(α为F 与v 的夹角)①v 为平均速度,则P 为 ②v 为瞬时速度,则P 为 .4.额定功率:机械 时输出的 功率.5.实际功率:机械 时输出的功率.要求 额定功率. 点拨:各类发动机铭牌上的额定功率指的是该发动机正常工作时的最大输出功率,并不是任何时候发动机 的实际输出功率都等于额定功率。

实际输出功率可在零和额定功率之间取值,发动机的功率即是牵引 力的功率.在功率一定的条件下,牵引力跟车辆的行驶速度成反比.设计意图:通过将知识整理系统化后,以填空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加以复习,帮助学生建构强有力的知识体系。

<思考题> 1.由公式t W =P 合情推理出公式αcos Fv P =以及Fv P =?解答:αααcos F cos F cos P v tlt Fl tW ====(1)一般情况下:tl v =,此时功率为P(2)如果时间t 趋于0时,tl=v 瞬时速度,P 为瞬时功率(3)当F 与v 的方向一致时,1cos =α,αcos Fv P = 得到Fv P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这些公式的来龙去脉,认识到这些公式不是孤立的而是有密切联系的,它们之间也有一定的逻辑关系,从而加深对公式的理解和运用。

2. 长为L 的细绳一端固定在O 点,另一端系一质量为m 的小球,开始时,细线被拉直,并处于水平位置,球处在与o 点等高的A 位置,如图所示,现将小球有静止释放,它由A 点运动到最低点B 的过程中,小球重力的瞬时功率的变化情况是( C ) (A )一直在增大 (B )一直在减小 (C )先增大后减小 (D )先减少后增大 解答:设计意图:加强对瞬时功率表达式的理解,尤其要关注公式αcos Fv P =中的弱项α。

真正领会α对瞬时功率的影响,进而让学生对此公式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把握。

考虑到学生解决这个问题有一定的困难,我设计了课件动画,适时给予点拨和引导,让学生顺着自己的思维拾阶而上,体会到思考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3.(2009年、单选)一辆汽车以额定功率行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B ) (A )汽车的速度越大,则牵引力越大 (B )汽车的速度越小,则牵引力越大 (C )汽车一定做匀加速运动 (D )汽车一定做匀速运动解答: mf F -=a ,Fv P = mf vPa -=V 增大,加速度a 减少,但它们的方向一致,因此速度v 继续增大,a 继续减少,直到加速度为0,以最大速度做匀速运动。

设计意图:此题就是加强功率和牛顿运动定律以及运动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加深对汽车以额定功率行驶这一现象的理解,进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把握重点,设计了三道例题,试题的情景有别于平时,强调变化,体现思考性,难度由易到难,以社会、生活、科技为试题背景,突出题目的开放性,注重知识的灵活运用以及实际问题的解决。

采取学生先做,生生自纠,教师再评的教学方法,其目的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习题的应有功能,使学生的解题水平真真实实地得到提高。

三、典例精讲,突破重点1、如图所示重为G 的物体静止在倾角为α粗糙斜面上,现使斜面体竖直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位移为x ,则在这一过程中,物体始终保持相对静止,哪些力作正功、负功?分别为多少?合力做功为多少? 解答:mgx G -=W ,αα2cos cos mgx Nx W N ==,αα2sin sin mgx fx W f ==0cos ==θx F W 合或0=++=fN G WW W W设计意图:突出对功的基本公式的理解和运用,纠正弹力不做功以及摩擦力只做负功的错误认识。

2、(上海理综)纯电动概念车E1是中国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若E1概念车的总质量为920kg ,在16s 内从静止加速到100km/h (即27.8m/s ),受到恒定的阻力为1500N ,假设它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其动力系统提供的牵引力为多少?当E1概念车以最高时速120km/h (即33.3m/s )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其动力系统输出的功率为多少?解答:(1)由公式at =v 得到 2/73.1168.27s m tv a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ma f F =-解得:N N ma f 3101.31591N 1500F ⨯=+=+= (2)Kw Fv P 50.3w 331500fv =⨯===设计意图:试题以当下科技新成果为背景,强化功率和前面力学以及运动知识的综合运用。

2、如图所示,水平传送带匀速运动,速度大小为v ,现将一小工件放到传送带上。

设工件初速为零,工件质量为m ,它与传送带间的滑动摩擦系数为 μ,则在工件从左端到右端的过程中,滑动摩擦力对工件做的功为多少?平均功率为多少? (工件视为质点处理)解答:(1) mg f μ= , mgL fL W μ==1g μ=a , 221L at =, gL mgtW P μμ2211==(2) g a μ=, 022aL v=, 20221mv fL W ==gvav μ==1t , gv vL vL L t μ202-=-=gLv gvt t W tW μμ2m p 2321222+=+==设计意图:这道题涉及到多情景、多过程问题,综合性比较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