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2教案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备课札记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备课札记教案教学设计学科领域:语文年级:九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小说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掌握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规律。
3. 提高学生对古代小说的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教学重点:1. 中国古代小说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规律。
教学难点:1. 中国古代小说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规律。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中国古代小说的概念,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古代小说作品。
2. 提问:同学们对古代小说有什么印象?它们有什么特点?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中国古代小说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教师提问:中国古代小说的起源是什么?它们是如何发展的?三、课堂讨论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各自对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历程的认识。
2. 教师总结并板书中国古代小说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四、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中国古代小说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对古代小说起源和发展历程的掌握情况。
2. 提问:同学们还记得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规律吗?二、课堂讲解1. 教师讲解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规律,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
2. 教师举例说明古代小说的发展规律在具体作品中的体现。
三、课堂练习1. 教师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古代小说的规律。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批改并给予反馈。
四、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规律。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五、课后作业1. 学生根据所学内容,编写一篇关于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及其规律的短文。
2. 教师批改作业,给予评价和建议。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高三语文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教案

江西省乐安一中高三语文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教案【同步教育信息】学习内容:1.单元概说2.《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3.《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第二单元(一)单元概说第二单元是文艺学论文。
学习重点是融会贯通。
孔子曾对子贡说过:“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非也,予一以贯之。
意思是说,你以为我学习知识是为了泛泛博取吗?……不是,我是按照一定的宗旨、原则和要求把所学到的知识都贯通到一起的。
这种学习方法就是古人最早提出的融会贯通的学习方法。
融会贯通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就一篇课文内的各个部分、每个方面能够串连起来理解,把握全文的内容和精神实质;二是由一篇课文推及其他文章,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由已知推及未知,由新知贯通旧知。
由此可见,融会贯通意义重大,学习语文必须掌握这一方法。
本单元选编的四篇课文都是谈文艺问题的,或总结文艺发展及规律,或探讨文艺的欣赏方法,或玩味文学作品某一具体意象,表达了作者独到的观点和发现。
几篇文章的作者都是著名的学者或作家,深谙文艺特点和规律,艺术感好。
阅读这些文章,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引导我们思考文艺的其他问题。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谈了两个问题,一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轨迹,二是古代小说的发展规律。
能在这么短的文章里把中国古代小说发展轮廓描述这么清楚,并总结出四条规律,说明作者具有深厚的学问功底和很强的知识贯通的能力。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探讨中国文学、书法、绘画、舞蹈等各门艺术的共同规律,用“虚”和“实”来概括,更见出作者融会贯通的功夫。
《说“木叶”》则对“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作了极为精细的辨析,对我们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颇有启发。
它从一个侧面告诉读者该怎样欣赏古诗词,推而广之怎样欣赏文学作品;它可以启发我们举一反三,展开思考:该怎样玩味中国古典诗词中类似“木叶”这样的意象?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又是一种融会贯通。
《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作者是当代著名的诗评家,有着较强的艺术感受力,全文紧紧围绕诗歌的艺术特点来谈诗歌欣赏中的几个问题,令人信服。
(高三语文教案)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教学教案

我国古代小说的开展及其规律-教学教案教案例如〔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本课时教学在学问方面要求同学了解并把握课文的结构,把握课文中提及的有关文学常识。
2.在力量方面,培育同学分析文章、把握写作文学评论文章的力量。
3.在情意方面,让同学为祖国悠久的文化历史,辉煌的文学成就而傲慢、骄傲。
教学重点课文属专业论文,同学理解起来有肯定困难。
在讲授时,焦点不完全放在谈小说开展及规律的史料和专业术语上,以理清文章思路和结构为突破口,化难为易。
教学难点涉及史料多,有些史料须在肯定的大背景下去理解,需要同学有肯定的文史学问为根底,而同学恰恰在这方面有所欠缺。
尽可能让同学理解所引史料,是本文教学应突破的一大难点。
教学过程导入对于古代小说中的人物,同学们可能都不生疏,威猛刚直的张飞,嫉恶如仇的鲁智深,即使?聊斋志异?中的狐狸精,都让人过目不忘。
中国古代的小说,有着辉煌绚烂的成就,那么它是如何产生的最早的小说是什么又是怎么变化的呢今日我们就来学习一篇特地论述这方面问题的文学评论文章。
〔板书课题〕老师提问:大家看这篇课文的题目有什么特点吗上述问题要求同学各抒己见,只要谈自己对题目的看法就好。
在同学答复根底上,老师适当归纳总结——题目用语平实、精确。
题目表述精确,有极强的概括力。
从题目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全文要谈的对象是中国的古代小说,而对这个问题,要谈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谈开展,二是谈规律。
〔要求同学默读此文,默读中用笔在文中打上记号,如把引用的史料标出来,文中承上启下的句子标出来。
此文用默读方法较好,可以有利于同学思考,把握文章内容,又可以有效地利用课堂教学时间〕请同学答复:全文共多少个自然段落分为几局部从哪里划分为什么〔第一个问题很好答复——6;其次个问题也好答复——2,由于此前已经给同学分析了本文的题目;第三个问题需做一番思考,从第7自然段以后是其次局部,由于第7自然段是一个明显的有着启下作用的过渡段,这样,第三、第四两个问题全部解答了〕随着上述答复的结束,老师板书:全文共16自然段,分为二局部。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教学教案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教学教案第一章:中国古代小说的起源与演变1.1 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小说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掌握中国古代小说从魏晋南北朝到明清时期的主要演变过程。
1.2 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小说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中国古代小说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
1.3 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小说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古代小说的特点。
1.4 教学步骤1. 介绍中国古代小说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分析不同类型古代小说的特点。
3.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古代小说的演变过程。
第二章:中国古代小说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2.1 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小说的主要类型。
2. 掌握各类型小说的特点。
2.2 教学内容1. 历史演义小说。
2. 英雄传奇小说。
3. 神魔小说。
4. 言情小说。
5. 儒林小说。
2.3 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引导学生了解各类型小说的特点。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各类型小说的代表作。
2.4 教学步骤1. 介绍历史演义小说的特点及代表作。
2. 介绍英雄传奇小说的特点及代表作。
3. 介绍神魔小说的特点及代表作。
4. 介绍言情小说的特点及代表作。
5. 介绍儒林小说的特点及代表作。
第三章:中国古代小说的艺术特色3.1 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小说的艺术特色。
2. 掌握中国古代小说在人物、情节、结构等方面的特点。
3.2 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小说的人物塑造。
2. 中国古代小说的情节安排。
3. 中国古代小说的结构布局。
3.3 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小说的艺术特色。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古代小说在人物、情节、结构等方面的特点。
3.4 教学步骤1. 介绍中国古代小说的人物塑造特点。
2. 介绍中国古代小说的情节安排特点。
3. 介绍中国古代小说的结构布局特点。
第四章:中国古代小说的价值与影响4.1 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小说的价值。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教学设计(精选6篇)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教学设计(精选6篇)《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篇1泼河高中管波(2003.9.25)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脉络和规律,形成对中国古代小说完整的印象。
2.培养学生阅读质疑和整合语义的能力。
3.进行整体阅读训练。
教学重点整体阅读能力的训练培养。
教学难点对文章中重要语段的理解和语义整合能力的培养。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方法自读、点拔、指导、训练总体设计一、提问导入:联系课外阅读情况,请同学们谈自己在课外看过哪些古代小说,导入正题:中学生已读过一些古代小说,但对我国小说的整体面貌和脉络的了解却知之甚少,要求我们去专读像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等小说专著不大可能又不太现实,而《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这篇文章实是中国小说史脉与批评的缩影,是“具体而微者”,使我们在印象式的零散的小说篇章阅读之后,从高屋建瓴的理性上进行把握。
二、整体阅读指导:《考试说明》要求:现代文阅读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层次及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从读物中辨别各种信息的性质,筛选并提取自己所需的信息,是达到阅读的目的、获得所需信息的重要手段。
从文章中辨别并筛选重要信息,必须在阅读时把注意力放到文章的重要内容上。
一段或一篇文章的重要内容有哪些?它包括:文章中的基本概念和新的知识,对重要概念和知识的解释和阐述,最能表达作者意图即文章主旨的语句等。
文章的结构层次,就是文章的内在的逻辑关系和作者的行文思路,它受文章的内容的制约,因此,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有助于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同样,把握文章结构层次,才有可能真正理解文章,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要求用自己的话来对语句、语段乃至整篇文章进行具体的总结与把握、筛选与提炼、加工与转化。
下面以几个具体问题来说明阅读的方法。
(一)、在自读的基础上,把握课文内容,筛选课文主要信息,填写下表:年代体裁特点代表作品作者身份及写作方法在小说史上的地位规律上古先秦两汉神话传说《穆天子传》《山海经》无名氏口头创作古代小说酝酿、萌生、起源魏晋南北朝志人志怪(笔记)稗官从民间收集作为史实记载初具规模唐朝传奇《长恨歌传》《李娃传》文人依照传说创作而成成熟宋元话本《三国志平话》民间说话人讲故事发展明清拟话本三言二拍文人模仿话本进行创作进一步发展长篇章回小说演义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文人采用民间传说进行再创作高潮世情小说《金瓶梅》文人独立创作开辟了写平凡人的生活的道路《儒林外史》《红楼梦》辉煌顶点点拔:指导学生进行目标筛选,在课文中勾画重点语句,提取并梳理有效信息。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教学教案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教学教案第一章:中国古代小说的起源与发展1.1 教学目标1.1.1 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小说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1.1.2 使学生掌握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主要阶段及其特点。
1.1.3 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小说的兴趣和热爱。
1.2 教学重点与难点1.2.1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小说的起源、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1.2.2 教学难点: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主要阶段及其相互关系。
1.3 教学方法1.3.1 讲授法:讲解中国古代小说的起源、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1.3.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古代小说作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代小说的发展规律。
1.4 教学内容1.4.1 中国古代小说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1.4.2 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主要阶段及其特点。
1.4.3 具体案例分析:分析《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古代小说作品。
第二章:中国古代小说的类型与特点2.1 教学目标2.1.1 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小说的类型及其特点。
2.1.2 使学生掌握不同类型古代小说的区别与联系。
2.1.3 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小说类型的认识和理解。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2.2.1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小说的类型及其特点。
2.2.2 教学难点:不同类型古代小说的区别与联系。
2.3 教学方法2.3.1 讲授法:讲解中国古代小说的类型及其特点。
2.3.2 对比分析法:对比不同类型古代小说,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区别与联系。
2.4 教学内容2.4.1 中国古代小说的类型及其特点。
2.4.2 不同类型古代小说的案例分析:如言情小说、武侠小说、神魔小说等。
2.4.3 分析不同类型古代小说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第三章:中国古代小说的艺术特色3.1 教学目标3.1.1 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小说的艺术特色。
3.1.2 使学生掌握古代小说艺术特色的表现手法。
3.1.3 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小说艺术特色的欣赏能力。
3.2 教学重点与难点3.2.1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小说的艺术特色。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备课札记 教案教学设计

一、《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备课札记教案教学设计二、教学目标:1. 了解我国古代小说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掌握我国古代小说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
3. 分析我国古代小说的创作规律。
4. 提高学生对我国古代小说的认识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古代小说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古代小说的主要类型:神话传说、志怪小说、传奇小说、话本小说、章回小说等。
3. 古代小说的特点:口头性、民间性、文学性、历史性、哲理性等。
4. 古代小说的创作规律:寓意表达、情节安排、人物塑造、审美趋向等。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古代小说的起源、发展历程、主要类型及其特点。
2. 教学难点:古代小说的创作规律及其在具体作品中的应用。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比较法、小组讨论法等。
2.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材、参考资料、网络资源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介绍古代小说的定义,引发学生对古代小说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古代小说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引导学生了解古代小说的发展脉络。
3. 案例分析:分析古代小说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让学生通过具体作品了解不同类型的小说特点。
4. 创作规律讲解:讲解古代小说的创作规律,引导学生理解古代小说创作的基本原则。
5. 实践环节:让学生选择一部古代小说进行鉴赏,分析其创作规律的应用。
6.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检验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检验学生的合作能力。
八、课后作业:1. 阅读一部古代小说,了解其创作背景和作者简介。
3. 探索所读小说中的创作规律,举例说明并在下节课进行分享。
九、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教学方法的适用性等方面。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教案2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教案[教学目标](一)了解我国古代小说发展的脉络和线索。
(二)联系学生课外阅读,引导他们系统归纳整理,复习巩固古代小说知识,这对即将参加高考的高三学生来说,具有实际的意义。
[难点、重点分析]本文是怎样讲述小说的发展历程和规律的?历程:第1段,论述小说的起源——神话传说;第2段,论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志怪、志人小说;第3段,(含第4段)论述唐代传奇;第5段,论述宋元话本小说和演义小说;第6段,论述小说发展的顶峰——明清小说。
规律:①小说来自民间,是人民群众思想、愿望以及生活实际的反映。
②史传文学对小说有较大的影响。
③小说的创作是立足于现实的。
[教学过程设计]一、布置预习,掌握大意。
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第一部分(开头至“中国小说发展的脉络及特点,大致就是如此”,),了解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过程,并思考课后“思考和练习一”的表格填写。
(这是一篇新教材,论述的是比较专门化的知识,内容比较多,时间跨度大,让学生预习,了解大概,这既能节省课堂上的时间,又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推进。
)二、提问激趣,投石寻机。
板书: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师:同学们,我们已经预习了吴组缃先生的这篇文学评论文章,下面我想联系课外阅读的情况,请大家来谈谈自己在课外看过哪些古代小说?(学生纷纷举手发言,老师把学生列举的作品一一写在黑板上):《西游记》、《水浒》、《镜花缘》、《西厢记》、《七侠五义》、《红楼梦》、《三国志》、《东周列国志》、《隋唐演义》、《说岳全传》、《老人与海》、《儒林外史》、《官场现形记》、《聊斋志异》……(学生回答中的错误,老师不需马上纠正,照样抄在黑板上,留待下面处理。
)(由提问导入,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还能扩大知识面,使课内课外相结合,给讲述小说发展提供充分的材料,更重要的是能从学生的回答中寻找问题,有了问题,才有突破口,才能实施点拔教学,所以它能起一石三鸟的作用。
)三、引议释疑,直逼关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省陇川县第一中学高三语文《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2
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我国古代小说发展的脉络和线索。
(二)联系学生课外阅读,引导他们系统归纳整理,复习巩固古代小说知识,这对即将参加高考的高三学生来说,具有实际的意义。
二、难点、重点分析
本文是怎样讲述小说的发展历程和规律的?
历程:
第1段,论述小说的起源——神话传说;
第2段,论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志怪、志人小说;
第3段,(含第4段)论述唐代传奇;
第5段,论述宋元话本小说和演义小说;
第6段,论述小说发展的顶峰—一明清小说。
规律:
①小说来自民间,是人民群众思想、愿望以及生活实际的反映。
②史传文学对小说有较大的影响。
③小说的创作是立足于现实的。
④小说由于受封建统治正统文化的压迫摧残,发展尤为艰难。
朝代
小说发展阶段
体裁特点
作品举例
魏晋南北朝以前
起源
神话传说
《女娲补天》《精卫填海》
魏晋南北朝
发展
“志怪”“志人”
《搜神记》《世说新语》
唐
成熟
唐传奇
《柳毅传》《李娃传》
宋元
继续发展
话本小说、演义小说
“三言”、“二拍”《说岳全传》
明清
顶峰
文人独立创作,关注平凡人生的现实主义小说
《金瓶梅》《红楼梦》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布置预习,掌握大意。
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第一部分(开头至“中国小说发展的脉络及特点,大致就是如此”,),了解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过程,并思考课后“思考和练习一”的表格填写。
(这是一篇新教材,论述的是比较专门化的知识,内容比较多,时间跨度大,让学生预习,了解大概,这既能节省课堂上的时间,又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推进。
)
(二)提问激趣,投石寻机。
板书: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预习了吴组缃先生的这篇文学评论文章,下面我想联系课外阅读的情况,请大家来谈谈自己在课外看过哪些古代小说?
(学生纷纷举手发言,老师把学生列举的作品一一写在黑板上):《西游记》、《水浒》、《镜花缘》、《西厢记》、《七侠五义》、《红楼梦》、《三国志》、《东周列国志》、《隋唐演义》、《说岳全传》、《老人与海》、《儒林外史》、《官场现形记》、《聊斋志异》……(学生回答中的错误,老师不需马上纠正,照样抄在黑板上,留待下面处理。
)
(由提问导入,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还能扩大知识面,使课内课外相结合,给讲述小说发展提供充分的材料,更重要的是能从学生的回答中寻找问题,有了问题,才有突破口,才能实施点拨教学,所以它能起一石三鸟的作用。
)
(三)引议释疑,直逼关键。
师:同学们列举了这么多的作品,说明大家在课外看了很多书,阅读面很广泛,非常好。
但是,在你们列举的作品中有没有不符合要求的?
生:有。
《老人与海》不是中国小说,是美国作家海明威写的。
师:对,我们回答问题,要注意它的针对性。
(用黑板擦擦掉《老人与海》。
)
生:《西厢记》是戏剧,不是小说。
师:对,我们还要注意文学样式的不同。
(擦掉《西厢记》。
)
生:还有《三国志》,它不是小说。
师:对!(这个问题可以直逼关键,不能轻易放过,要重锤敲打。
)你说不是小说是什么?
生:是历史著作。
师:说得很对。
小说属于文学作品,历史著作则不是。
那么,你能说说文学作品和历史有什么区别吗? (是关键,要重点问。
) (这位同学若回答不出,可另请其他同学回答并补充。
)
[弄清文学和历史的区别,才能理解课文所论的小说前后期的发展,它是本文的一个关键。
学生把《三国志》误认为小说,这给老师提供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契机,应该抓住不放,深入追问。
)
(四)回扣课文,突破难点
师:(针对学生疑惑,适时予以点拨诱导)要准确地回答这个问题,确实有一点难度。
不过没有关系,课文中间有一段话能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再仔细看看课文,把这段话找出
来,怎么样?(学生看书。
)
生:老师,我找到了!课文第3自然节,萧统给文学下过一个定义,就是“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
师:你把这句话再具体解释一下好吗?
生:“事出于沉思”指的是虚构、想象,“义归乎翰藻”指的是讲求文采,就是说文学作品不仅要虚构想象,还要讲求文采。
师:说得很好,那么历史呢?
生:历史要求忠实于史实,不能虚构夸张。
师:说得对。
文学和历史的区别就在于前者可以虚构想象,讲求文采;后者则要据史实录,不虚夸,不溢美,所以说《三国志》是历史,而《三国演义》才是小说。
(擦掉《三国志》。
)
(萧统的文学定义是难点也是重点,下功夫突破它,其余的内容就能迎刃而解;另外,要同学看课文,是把教学从课外再拉回到课内,这样教学才扎实,才不至于脱离课本天马行空。
)
(五)逐段概括,理清线索。
师:按照萧统给文学下的定义,我国古代小说可以分成前后两期,前期离不开史实记载,后期才逐渐脱离历史真正成为文学创作。
请说说前期小说包括哪些?
生:神话传说和志怪、志人小说。
师:“志”是什么意思?
生:是记录的意思。
师:后期小说又包括哪些?
生:传奇、话本和明清小说。
师:划分得很正确。
同学们恐怕已经注意到了这篇文章的一个特点,就是在论述小说的发展时,基本上是一个自然节论述一个发展阶段,而且非常简明扼要。
下面我们试着逐段概括一下。
(让学生逐段概括,并明确)
第1段,论述小说的起源——神话传说;
第2段,论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志怪、志人小说;
第3段,论述唐代传奇;
第5段,论述宋元话本小说和演义小说;
第6段,论述小说发展的顶峰——明清小说。
(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进行归纳,既可以让他们熟悉、掌握课文,更重要的是能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
(六)呼应开头,完成练习。
师:经过上面的概括,我们对古代小说发展的线索已经弄清楚了。
下面我们来共同完成“思考和练习一”。
(出示画有表格的小黑板。
)补充说明一下,我在原表格上增加了一栏“作品举例”,大家可以从课本上和黑板上(指黑板上写的同学列举的作品)各举一两部作品填入栏内。
(学生回答,老师把答案一一填入小黑板的表格内)
朝代
小说发展阶段
体裁特点
作品举例
魏晋南北朝以前
起源
神话传说
《女娲补天》《精卫填海》
魏晋南北朝
发展
“志怪”“志人”
《搜神记》《世说新语》
唐
成熟
唐传奇
《柳毅传》《李娃传》
宋元
继续发展
话本小说、演义小说
“三言”、“二拍”《说岳全传》
明清
顶峰
文人独立创作,关注平凡人生的现实主义小说《金瓶梅》《红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