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教学设计 ..-教学教案-高三语文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三语文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教案

高三语文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教案

江西省乐安一中高三语文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教案【同步教育信息】学习内容:1.单元概说2.《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3.《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第二单元(一)单元概说第二单元是文艺学论文。

学习重点是融会贯通。

孔子曾对子贡说过:“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非也,予一以贯之。

意思是说,你以为我学习知识是为了泛泛博取吗?……不是,我是按照一定的宗旨、原则和要求把所学到的知识都贯通到一起的。

这种学习方法就是古人最早提出的融会贯通的学习方法。

融会贯通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就一篇课文内的各个部分、每个方面能够串连起来理解,把握全文的内容和精神实质;二是由一篇课文推及其他文章,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由已知推及未知,由新知贯通旧知。

由此可见,融会贯通意义重大,学习语文必须掌握这一方法。

本单元选编的四篇课文都是谈文艺问题的,或总结文艺发展及规律,或探讨文艺的欣赏方法,或玩味文学作品某一具体意象,表达了作者独到的观点和发现。

几篇文章的作者都是著名的学者或作家,深谙文艺特点和规律,艺术感好。

阅读这些文章,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引导我们思考文艺的其他问题。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谈了两个问题,一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轨迹,二是古代小说的发展规律。

能在这么短的文章里把中国古代小说发展轮廓描述这么清楚,并总结出四条规律,说明作者具有深厚的学问功底和很强的知识贯通的能力。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探讨中国文学、书法、绘画、舞蹈等各门艺术的共同规律,用“虚”和“实”来概括,更见出作者融会贯通的功夫。

《说“木叶”》则对“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作了极为精细的辨析,对我们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颇有启发。

它从一个侧面告诉读者该怎样欣赏古诗词,推而广之怎样欣赏文学作品;它可以启发我们举一反三,展开思考:该怎样玩味中国古典诗词中类似“木叶”这样的意象?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又是一种融会贯通。

《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作者是当代著名的诗评家,有着较强的艺术感受力,全文紧紧围绕诗歌的艺术特点来谈诗歌欣赏中的几个问题,令人信服。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教案(共5篇)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教案(共5篇)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教案(共5篇)第一篇: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教案文●说课课文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说明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历程;第二部分,说明我国古代小说在发展过程中的规律。

第一部分是从纵的方面论述,第二部分是从横的方面论述,全文纵横交织,互相补充,完整地阐述了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作者阐述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抓住了两个关键。

第一个是文学与历史的关系。

萧统的文学定义说,“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就是指出文学作品必须有想像虚构,还要讲求文采。

神话传说、志人志怪,都是靠实地访问,从民间搜集而记录下来的,所以同历史归于一类。

唐代传奇,有想像虚构并讲求文采,因此就离开历史而发展成为文学创作了。

第二个关键是文人加工民间传说与文人独立创作的关系。

宋元话本小说、演义小说,都是文人采用民间传说而进行再创作的,写的都是非凡的人物,不寻常的英雄;明清小说,发展成为文人的独立创作,写平凡人的日常生活。

抓住上述两个关键,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进程就容易理清了。

第二部分讲发展规律,作者列举了四条。

这四条与第一部分的内容密切相关。

课文论述的内容极为丰富,从时间说,从远古到清末;从范围说,小说发展的规律,头绪纷繁。

因此,必须下功夫贯通起来理解,才能正确把握课文的内容。

首先,把第一部分讲发展历程的内容按时间顺序串连起来理解。

在这中间,可以把发展历程分为五个阶段、两个关键。

理解了这些,就理解了第一部分内容。

其次,把第二部分讲发展规律的内容与第一部分的内容结合起来理解。

例如第二条规律,因为古代小说脱胎于史传文学,因此它不可避免地对史传文学的传统有所继承,这首先表现在对人的看法和描写上。

反之,理解了第二部分内容,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第一部分。

在课文中,作者已经举了不少实例来说明规律。

因此,学生从课文中不难得到启发,模仿着用自己熟悉的例子去进一步说明课文阐述的规律。

例如,作者已经用《三国演义》《水浒传》说明第三条规律,但失之于简单,不妨要求学生把说明具体化。

(高三语文教案)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教学教案

(高三语文教案)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教学教案

我国古代小说的开展及其规律-教学教案教案例如〔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本课时教学在学问方面要求同学了解并把握课文的结构,把握课文中提及的有关文学常识。

2.在力量方面,培育同学分析文章、把握写作文学评论文章的力量。

3.在情意方面,让同学为祖国悠久的文化历史,辉煌的文学成就而傲慢、骄傲。

教学重点课文属专业论文,同学理解起来有肯定困难。

在讲授时,焦点不完全放在谈小说开展及规律的史料和专业术语上,以理清文章思路和结构为突破口,化难为易。

教学难点涉及史料多,有些史料须在肯定的大背景下去理解,需要同学有肯定的文史学问为根底,而同学恰恰在这方面有所欠缺。

尽可能让同学理解所引史料,是本文教学应突破的一大难点。

教学过程导入对于古代小说中的人物,同学们可能都不生疏,威猛刚直的张飞,嫉恶如仇的鲁智深,即使?聊斋志异?中的狐狸精,都让人过目不忘。

中国古代的小说,有着辉煌绚烂的成就,那么它是如何产生的最早的小说是什么又是怎么变化的呢今日我们就来学习一篇特地论述这方面问题的文学评论文章。

〔板书课题〕老师提问:大家看这篇课文的题目有什么特点吗上述问题要求同学各抒己见,只要谈自己对题目的看法就好。

在同学答复根底上,老师适当归纳总结——题目用语平实、精确。

题目表述精确,有极强的概括力。

从题目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全文要谈的对象是中国的古代小说,而对这个问题,要谈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谈开展,二是谈规律。

〔要求同学默读此文,默读中用笔在文中打上记号,如把引用的史料标出来,文中承上启下的句子标出来。

此文用默读方法较好,可以有利于同学思考,把握文章内容,又可以有效地利用课堂教学时间〕请同学答复:全文共多少个自然段落分为几局部从哪里划分为什么〔第一个问题很好答复——6;其次个问题也好答复——2,由于此前已经给同学分析了本文的题目;第三个问题需做一番思考,从第7自然段以后是其次局部,由于第7自然段是一个明显的有着启下作用的过渡段,这样,第三、第四两个问题全部解答了〕随着上述答复的结束,老师板书:全文共16自然段,分为二局部。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教学教案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教学教案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教学教案第一章:中国古代小说的起源与演变1.1 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小说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掌握中国古代小说从魏晋南北朝到明清时期的主要演变过程。

1.2 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小说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中国古代小说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

1.3 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小说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古代小说的特点。

1.4 教学步骤1. 介绍中国古代小说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分析不同类型古代小说的特点。

3.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古代小说的演变过程。

第二章:中国古代小说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2.1 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小说的主要类型。

2. 掌握各类型小说的特点。

2.2 教学内容1. 历史演义小说。

2. 英雄传奇小说。

3. 神魔小说。

4. 言情小说。

5. 儒林小说。

2.3 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引导学生了解各类型小说的特点。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各类型小说的代表作。

2.4 教学步骤1. 介绍历史演义小说的特点及代表作。

2. 介绍英雄传奇小说的特点及代表作。

3. 介绍神魔小说的特点及代表作。

4. 介绍言情小说的特点及代表作。

5. 介绍儒林小说的特点及代表作。

第三章:中国古代小说的艺术特色3.1 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小说的艺术特色。

2. 掌握中国古代小说在人物、情节、结构等方面的特点。

3.2 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小说的人物塑造。

2. 中国古代小说的情节安排。

3. 中国古代小说的结构布局。

3.3 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小说的艺术特色。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古代小说在人物、情节、结构等方面的特点。

3.4 教学步骤1. 介绍中国古代小说的人物塑造特点。

2. 介绍中国古代小说的情节安排特点。

3. 介绍中国古代小说的结构布局特点。

第四章:中国古代小说的价值与影响4.1 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小说的价值。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教学设计(精选6篇)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教学设计(精选6篇)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教学设计(精选6篇)《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篇1泼河高中管波(2003.9.25)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脉络和规律,形成对中国古代小说完整的印象。

2.培养学生阅读质疑和整合语义的能力。

3.进行整体阅读训练。

教学重点整体阅读能力的训练培养。

教学难点对文章中重要语段的理解和语义整合能力的培养。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方法自读、点拔、指导、训练总体设计一、提问导入:联系课外阅读情况,请同学们谈自己在课外看过哪些古代小说,导入正题:中学生已读过一些古代小说,但对我国小说的整体面貌和脉络的了解却知之甚少,要求我们去专读像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等小说专著不大可能又不太现实,而《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这篇文章实是中国小说史脉与批评的缩影,是“具体而微者”,使我们在印象式的零散的小说篇章阅读之后,从高屋建瓴的理性上进行把握。

二、整体阅读指导:《考试说明》要求:现代文阅读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层次及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从读物中辨别各种信息的性质,筛选并提取自己所需的信息,是达到阅读的目的、获得所需信息的重要手段。

从文章中辨别并筛选重要信息,必须在阅读时把注意力放到文章的重要内容上。

一段或一篇文章的重要内容有哪些?它包括:文章中的基本概念和新的知识,对重要概念和知识的解释和阐述,最能表达作者意图即文章主旨的语句等。

文章的结构层次,就是文章的内在的逻辑关系和作者的行文思路,它受文章的内容的制约,因此,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有助于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同样,把握文章结构层次,才有可能真正理解文章,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要求用自己的话来对语句、语段乃至整篇文章进行具体的总结与把握、筛选与提炼、加工与转化。

下面以几个具体问题来说明阅读的方法。

(一)、在自读的基础上,把握课文内容,筛选课文主要信息,填写下表:年代体裁特点代表作品作者身份及写作方法在小说史上的地位规律上古先秦两汉神话传说《穆天子传》《山海经》无名氏口头创作古代小说酝酿、萌生、起源魏晋南北朝志人志怪(笔记)稗官从民间收集作为史实记载初具规模唐朝传奇《长恨歌传》《李娃传》文人依照传说创作而成成熟宋元话本《三国志平话》民间说话人讲故事发展明清拟话本三言二拍文人模仿话本进行创作进一步发展长篇章回小说演义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文人采用民间传说进行再创作高潮世情小说《金瓶梅》文人独立创作开辟了写平凡人的生活的道路《儒林外史》《红楼梦》辉煌顶点点拔:指导学生进行目标筛选,在课文中勾画重点语句,提取并梳理有效信息。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教学教案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教学教案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教学教案第一章:中国古代小说的起源与发展1.1 教学目标1.1.1 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小说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1.1.2 使学生掌握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主要阶段及其特点。

1.1.3 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小说的兴趣和热爱。

1.2 教学重点与难点1.2.1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小说的起源、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1.2.2 教学难点: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主要阶段及其相互关系。

1.3 教学方法1.3.1 讲授法:讲解中国古代小说的起源、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1.3.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古代小说作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代小说的发展规律。

1.4 教学内容1.4.1 中国古代小说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1.4.2 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主要阶段及其特点。

1.4.3 具体案例分析:分析《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古代小说作品。

第二章:中国古代小说的类型与特点2.1 教学目标2.1.1 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小说的类型及其特点。

2.1.2 使学生掌握不同类型古代小说的区别与联系。

2.1.3 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小说类型的认识和理解。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2.2.1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小说的类型及其特点。

2.2.2 教学难点:不同类型古代小说的区别与联系。

2.3 教学方法2.3.1 讲授法:讲解中国古代小说的类型及其特点。

2.3.2 对比分析法:对比不同类型古代小说,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区别与联系。

2.4 教学内容2.4.1 中国古代小说的类型及其特点。

2.4.2 不同类型古代小说的案例分析:如言情小说、武侠小说、神魔小说等。

2.4.3 分析不同类型古代小说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第三章:中国古代小说的艺术特色3.1 教学目标3.1.1 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小说的艺术特色。

3.1.2 使学生掌握古代小说艺术特色的表现手法。

3.1.3 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小说艺术特色的欣赏能力。

3.2 教学重点与难点3.2.1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小说的艺术特色。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备课札记 教案教学设计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备课札记 教案教学设计

一、《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备课札记教案教学设计二、教学目标:1. 了解我国古代小说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掌握我国古代小说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

3. 分析我国古代小说的创作规律。

4. 提高学生对我国古代小说的认识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古代小说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古代小说的主要类型:神话传说、志怪小说、传奇小说、话本小说、章回小说等。

3. 古代小说的特点:口头性、民间性、文学性、历史性、哲理性等。

4. 古代小说的创作规律:寓意表达、情节安排、人物塑造、审美趋向等。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古代小说的起源、发展历程、主要类型及其特点。

2. 教学难点:古代小说的创作规律及其在具体作品中的应用。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比较法、小组讨论法等。

2.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材、参考资料、网络资源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介绍古代小说的定义,引发学生对古代小说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古代小说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引导学生了解古代小说的发展脉络。

3. 案例分析:分析古代小说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让学生通过具体作品了解不同类型的小说特点。

4. 创作规律讲解:讲解古代小说的创作规律,引导学生理解古代小说创作的基本原则。

5. 实践环节:让学生选择一部古代小说进行鉴赏,分析其创作规律的应用。

6.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检验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检验学生的合作能力。

八、课后作业:1. 阅读一部古代小说,了解其创作背景和作者简介。

3. 探索所读小说中的创作规律,举例说明并在下节课进行分享。

九、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教学方法的适用性等方面。

《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教案高中语文教案

《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教案高中语文教案

《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教案高中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脉络和规律。

2.培养学生的阅读质疑和整合语义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阅读时要注意准确理解文中的个别引文的含义,并能说明有关引文在文中的作用。

2.对古代小说发展规律的准确提取是教学重点。

3.对课文中第1、3、10等自然段的准确理解和语义整合是教学中的难点。

教学方法:通过课前自学探究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就文章内容提出疑难问题,然后组织课堂讨论与交流解决重点难点,并适当向课外拓展,进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质疑能力。

教学设计:[自学与活动]课前提供一些古代小说的书目和文章篇目(可视学生读书的背景情况而定),让学生进行自学探究,并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然后写成微型报告,在课堂上交流。

[速读与比较]在交流的基础上,老师作一个简单的导引。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评论的对象是我国古代小说,与评价一部文学作品相比,是一种更高级、更复杂的批评活动。

因为文学现象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我国古代小说从上古神话到明清小说,上下数千年。

范围包括笔记、传奇、话本、演义、拟话本、章回体等多种小说样式,具体作品更是浩如烟海。

作者从宏观的角度,凭借深厚的语言修养,精练而恰当地表述了自己从长期研究中获得的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过程以及发展过程中的某些规律。

全文共16个自然段,以“发展”与“规律”为界分作两大部分。

“发展”以时间演进为线逐步展开,每一阶段均把握特征,重点介绍;“规律”按主次排列,逐点阐明。

加上语言洗练、简要,因此篇章不长,容量巨大;内涵丰富,框架明晰。

朝代发展阶段体裁特点作品举例规律魏晋起源神话传说《女娲补天》1。

中国小说的南北《精卫填海》发展是由文人朝以作家和民间创前作相结合来魏晋发展“志怪一志人”《搜神记》推动的。

南北《世说新语》朝唐成熟唐传奇《柳毅传》2.史传对中国朝《李娃传》古典小说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宋继续话本小说、演义《说岳全传》3.小说创作立足元发展小说“三言”“二拍”于现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教学设计..-教学教案-高三语文教案
泼河高中管波(2003.9.25)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脉络和规律,形成对中国古代小说完整的印象。

2.培养学生阅读质疑和整合语义的能力。

3.进行整体阅读训练。

教学重点
整体阅读能力的训练培养。

教学难点
对文章中重要语段的理解和语义整合能力的培养。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自读、点拔、指导、训练
总体设计
一、提问导入:
联系课外阅读情况,请同学们谈自己在课外看过哪些古代小说,导入正题:中学生已读过一些古代小说,但对我国小说的整体面貌和脉络的了解却知之甚少,要求我们去专读像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等小说专著不大可能又不太现实,而《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这篇文章实是中国小说史脉与批评的缩影,是“具体而微者”,使我们在印象式的零散的小说篇章阅读之后,从高屋建瓴的理性上进行把握。

二、整体阅读指导:
《考试说明》要求:现代文阅读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层次及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从读物中辨别各种信息的性质,筛选并提取自己所需的信息,是达到阅读的目的、获得所需信息的重要手段。

从文章中辨别并筛选重要信息,必须在阅读时把注意力放到文章的重要内容上。

一段或一篇文章的重要内容有哪些?它包括:文章中的基本概念和新的知识,对重要概念和知识的解释和阐述,最能表达作者意图即文章主旨的语句等。

文章的结构层次,就是文章的内在的逻辑关系和作者的行文思路,它受文章的内容的制约,因此,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有助于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同样,把握文章结构层次,才有可能真正理解文章,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要求用自己的话来对语句、语段乃至整篇文章进行具体的总结与把握、筛选与提炼、加工与转化。

下面以几个具体问题来说明阅读的方法。

(一)、在自读的基础上,把握课文内容,筛选课文主要信息,填写下表:
年代体裁特点代表作品作者身份及写作方法在小说史上的地位规律
上古先秦两汉神话传说《穆天子传》《山海经》无名氏口头创作古代小说酝酿、萌生、起源
魏晋南北朝志人志怪(笔记)稗官从民间收集作为史实记载初具规模
唐朝传奇《长恨歌传》《李娃传》文人依照传说创作而成成熟
宋元话本《三国志平话》民间说话人讲故事发展
明清拟话本三言
二拍文人模仿话本进行创作进一步发展
长篇章回小说演义小说《三国演义》
《水浒传》
《西游记》文人采用民间传说进行再创作高潮
世情小说《金瓶梅》文人独立创作开辟了写平凡人的生活的道路
《儒林外史》
《红楼梦》辉煌顶点
点拔:指导学生进行目标筛选,在课文中勾画重点语句,提取并梳理有效信息。

(二)、概括内容要点,快速划分课文层次:
要求能快速划分课文内容层次,能简要概括我国古代小说发展历程的几个阶段和我国古代小说发展的几条规律。

提示:理清小说发展的脉络,关键在于抓住小说的题材、体裁特点。

而小说的发展规律,作者是采用总分式结构,同时运用“其一”、“还有”、“再有”、“另外”等关联语形成清晰的语脉,十分利于筛选、提要。

概括要点力求简洁、通顺。

明确:
课文内容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说明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历程;第二部分,说明我国古代小说在发展过程中的规律。

第一部分是从纵的方面论述,第二部分是从横的方面论述,全文纵横交织,互相补充,完整地阐述了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规律。

三、能力训练:
1、下列各项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妍媸毕露瀚藻出类拔萃B。

温柔缱绻洗练含辛茹苦
C.涉笔成趣悲怆心急火燎D。

宛然可见累赘稗官野史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她虽然缺乏对顾客的热诚,却有一套对付顾客批评的本事。

B.这些蔬菜长得这么好,是由于农民的精心管理的结果。

C.我每次向他借书,他不顾年老体衰,都亲自冒着严寒酷暑,跑进小书房寻找。

D.为了发展国民经济,难道我们共产党人还有什么个人得失不能抛弃吗?
3、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明镜照物,妍媸毕露——就像明亮的镜子照耀物体一样,美丽和丑陋毕竟能够显露出来。

B.亦微有鉴戒寓焉——也经常通过寓言的形式来鉴戒世人。

C.善恶必书,是为实录——善意的、恶意的都必须写下来,这才是真实的记录。

D.事出于深思,义归于翰藻——作品描写的对象都是经过想像虚构出来的,思想内容必须通过优美的辞采来表现。

4、在横线上填补句子,使语句连贯、正确的一项是:
到魏晋南北朝,出现了志怪、志人小说。

这是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起的名字,我觉得概括得很恰当。

神话传说也好,志怪、志人也好,都是作为一种史实记载下来,是靠实地访问,从民间搜集而记录下来的,因此叫“志”。

________所以最初的小说,同历史归于一类。

A.“志”是记录的意思,而不是创作。

B.“志怪”“志人”来自民间。

C.“志怪”“志人”靠实地访问。

D.“志怪”“志人”对我国小说的发展有很深的影响。

5、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浒传》是我国古典小说中真正吸收史传文学写人艺术经验的第一部文人参与创作的作品。

B.《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中思想性与艺术性结合得最好的一部作品,显示了高度的现实主义的成就,原作曹雪芹,高鹗续补。

C.《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名《诗》,又名《诗三百》,被奉为儒家经典之一。

《诗经》虽是从民间搜集而来的,但毕竟是经过文人的加工创作而成的,因而还应属于文人诗。

D.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是我国第一部小说专史,全书论述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发生、发展、演变过程,对中国小说的历史作了言简意赅的总结。

6、课文第三节,萧统给文学下过一个定义:“事出于深思,义归于翰藻”,结合文意,请写出你的理解。

7、“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恶必书,是为实录”,作者引用《史通》的这句话目的是什么?
8、用一句话,概括全文主要内容:
9、作者在阐述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时,抓住两个关系作为论述的关键,请具体指出这两个关系。

第一个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个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用“后来文人再创作的《三国演义》”作开头,重组下面这个句子,不得改变原意。

而其中的错误、疏漏、粗糙之处,后来在文人再创作的《三国演义》中都得到了改正与润色、丰富。

后来文人再创作的《三国演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教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