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部分自然地理课时跟踪检测八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63
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课堂限时训练: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含解析)

一轮复习课堂限时训练: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时间45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树木涂白是指用涂白剂(主要成分是生石灰和硫磺)将树干部分涂成白色,是绿化植物养护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主要目的是确保绿化植物平安越冬。
近日,绿化部门对城区主要道路、景区、游园等地的树木进行了统一涂白,行道树树干刷白高度统一限制在离地面1.5米处,视觉上达到整齐划一、美观大方的效果(如图所示)。
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绿化部门对城区行道树涂白的目的是( )①杀菌、防止病菌感染②杀虫、防虫,削减下一年病虫害的发生③起到肯定美化作用④防冻害、避开早春霜害A.②③④ B.①②③C.①②③④ D.①②④解析:行道树涂白剂主要成分是生石灰和硫磺可以起到杀菌、杀虫作用和防冻害的作用;从材料中可看出涂白可起到美化作用,C项正确。
答案:C2.关于树木涂白的作用原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有效削减地面长波辐射,防止地面热量大量流失B.使得树干白天和夜间的温差不大,削减树皮开裂C.使得树木萌芽和开花提前,以躲过早春低温冻害D.增加树木对阳光的汲取率,削减冻害发生的概率解析:树木涂白不会影响地面辐射,也不会影响气温,因此也不会影响树木萌芽和开花时间;树木涂白可以反射阳光,减弱树干汲取太阳辐射,使得树干白天和夜间的温差不大,削减树皮开裂,B项正确。
答案:B一般对流层的气温是近地面较高,且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而气温状况在一天中的不同时段也会有差异,有时甚至出现高层气温反而高于低层气温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逆温。
下图为同一地点在某日早晨、上午、午后及夜间四个不同时段的近地面大气垂直气温分布曲线图。
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丁曲线越接近地面气温越高的主要缘由是( )A.越接近地面风速越小,大气热量不易散失B.越接近地面空气尘埃越多,尘埃能汲取太阳辐射C.越接近地面空气密度越大,大气汲取的太阳辐射越多D.越接近地面,大气汲取的地面辐射越多解析:依据材料,甲、乙、丙、丁依次是早晨、上午、午后及夜间的气温分布曲线。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6讲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6讲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选择题(2021·莆田高三模拟)在平静无风的海面、大江江面、湖面、雪原、沙漠(或戈壁)等处偶尔会在空中或“地下”出现高大楼台、城郭、树木等幻景,这种现象被称为海市蜃楼。
当底层空气密度高、上层密度低时,在实际景物上方的远处出现它的影像,即“上现蜃景”;当底层空气密度低、上层密度高时,在实际景物下方的远处出现它的倒影,即“下现蜃景”。
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蜃景的说法,合理的是( )A.夏季的湖面可能出现“下现蜃景”B.夏季的沙漠可能出现“上现蜃景”C.冬季的暖流上空可能出现“下现蜃景”D.夏季的柏油路面可能出现“上现蜃景”2.当“上现蜃景”出现时,底层空气( )A.对流运动强盛B.易出现逆温层C.等压面下凹D.水平气压梯度力大解析:第1题,夏季的湖面比陆地气温低、气压高,底部密度高、上部密度低,会出现“上现蜃景”,A错误。
夏季的沙漠气温高、气压低,底部密度低、上部密度高,会出现“下现蜃景”,B错误。
冬季的暖流上空气温高、气压低,底部密度低、上部密度高,会出现“下现蜃景”,C正确。
夏季的柏油路面上空气温高、气压低,底部密度低、上部密度高,会出现“下现蜃景”,D错误。
故选C。
第2题,当“上现蜃景”出现时,底层空气密度高、上层密度低,说明该地盛行下沉气流,底部密度大、气温低、气压高,等压面上凸,对流运动弱,出现逆温层,B正确,A、C错误。
水平气压梯度力大是水平方向气压梯度大导致的,和垂直方向密度、气压变化无关,D错误。
故选B。
答案:1.C 2.B(2021·天津高三月考)下图示意北半球某地地面及不同高度气温的日变化。
据此完成3~5题。
3.该地可能位于( )A.西西伯利亚B.柴达木盆地C.撒哈拉沙漠D.北美五大湖4.图中反映的地理原理是( )A.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B.气温随着海拔上升而逐渐升高C.大气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D.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5.该地9 m和34 m高度处的气温白天相差不大,说明( )A.夜间空气活动更活跃B.对流是热量传递的重要方式C.地面比热容大,使气温相近D.空气湿度大,热量散失慢解析: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昼夜温差较大,且地面最高温度超过60 ℃,可能位于撒哈拉沙漠,C正确;西西伯利亚、柴达木盆地、北美五大湖地表昼夜温差较小,不符合,A、B、D错误。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学案:8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学案8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目标定位] 1.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并能够解释相关大气现象。
2.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并学会运用热力环流的原理解释相关自然现象。
3.理解大气水平运动的规律,并且会在等压线图上判定风力及风向等。
4.学会判读等压线与等压面图。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的热源①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②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包括③______和反射。
3.受热过程(1)大部分A④______________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
(2)地面被加热,并以B⑤______________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因此大气增温的最重要方式是⑥______________。
二、热力环流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太阳辐射能的⑦______________,造成高低纬度间的⑧______________。
2.热力环流的形成三、大气的水平运动1.形成风的直接原因:?________________。
2.风的受力状况与风向图示受力状况只受图中F?_________的影响受图中F1?__________与F2?______________的共同影响受图中F1?__________、F2○21______________和F3○22__________的共同作用风向垂直于?____________指向?________与等压线?__________(高空风)与等压线○23__________(近地面风)【问题思考】1.为什么晴朗的早晨反而比阴天的早晨气温更低一些?2.古诗云“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你能解释巴山为何多夜雨吗?3.议一议:空气总是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吗?4.判断:地转偏向力能不能改变风速?探究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中的一切物理过程都伴随着能量的转换,太阳辐射能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投射到地球上的太阳辐射能,要穿过厚厚的大气,才能到达地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之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2Word含答案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讲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2013·浙江高考)近年来,雾霾天气在我国频繁出现,空气质量问题已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
下图是气温垂直分布的4种情形。
读图完成第1题。
1.图中最有利于雾霾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情形是()A.①B.②C.③D.④解析:选A近地面空气对流越旺盛,越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当逆温形成时,近地面大气的对流困难,大气层结稳定,有利于雾霾天气的形成。
读图可知,只有①图中不存在逆温层,最有利于空气对流和雾霾大气污染物的扩散。
自某城市市中心向南、向北分别设若干站点,监测城市气温的时空分布。
监测时间为8日(多云)9时到9日(晴)18时。
监测结果如下图所示。
据此完成2~3题。
2.监测时段被监测区域气温()A.最高值多云天高于晴天B.白天变化晴天比多云天剧烈C.从正午到午夜逐渐降低D.白天变化比夜间变化平缓3.下列时间中热岛效应最强的是()A.8日15时左右B.8日22时左右C.9日15时左右D.9日18时左右解析:2.B 3.B第2题,本题考查天气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多云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最高气温低于晴天,A错误;气温最高值出现在午后,而不是正午,C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气温变化最剧烈处在9日8~13时,D错误;从题中信息可以判断8日为多云,9日为晴天,晴天时白天气温变化更剧烈,故B正确。
第3题,本题考查热岛效应,意在考查考生对图像信息的提取能力。
从图中可知,气温日较差最大值出现在8日22时左右,故城市热岛效应最强的时刻为8日22时左右。
(2014·南通调研)下图为“某地某时刻海平面等压线(单位:百帕)分布图”。
读图,完成4~5题。
4.此刻,乙地风向是()A.西南风B.西北风C.东南风D.东北风5.下列四幅图中,能表示甲地至丙地之间气象要素变化的是()A.①图B.②图C.③图D.④图解析:4.A 5.C第4题,解题关键在于明确等压线数值大小及地转偏向力的判断。
2020届高考地理人教版第一轮复习课时规范训练: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含解析)

2020届高考地理人教版第一轮复习课时规范训练: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下面为甲、乙两地某时段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箭头反映了能量传递方向及大小(粗细)。
读图回答1~3题。
1.①⑤两箭头传递的能量方向及大小相同,说明甲、乙两地( )A.纬度相当.距海远近相同C.海拔相当D.大气透明度相近2.近地面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递减,主要影响因素是( )A.①⑤B.②⑦C.③⑧D.④⑥3.关于甲、乙两地热力状况的比较,正确的是( )A.甲地的年太阳总辐射量较小,与②大小有关B.乙地的年平均气温较低,与⑥大小有关C.甲地的气温日较差较乙地小,与③④大小有关D.乙地的年太阳辐射总量较甲地大,与⑤大小有关解析第1题,①⑤两箭头表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其大小主要由正午太阳高度决定,因此,①⑤两箭头传递的能量方向及大小相同,说明甲、乙两地纬度位置相当。
第2题,近地面大气(主要指对流层大气)主要靠吸收地面辐射增温,离地面越远,获得的地面辐射越少,因此主要影响因素是地面辐射,对应的箭头是②⑦。
第3题,甲地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乙地强,白天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④较⑥小,气温较低;夜晚大气逆辐射③较⑧强,气温降低较慢,故气温日较差较乙地小。
答案 1.A 2.B 3.C地理研究团队调研某山脉时,绘制的该山脉沿39°N山体内外10 ℃等温线分布高度示意图(图a)及沿39°N的地形剖面图(图b)。
据此完成4~5题。
图a 10 ℃等温线分布高度示意图图b 沿39°N的地形剖面图4.比较图b中甲、乙两地的气温( )A.T甲>T乙B.T甲<T乙C.T甲=T乙D.无法判断5.图b中甲、乙两地的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甲地大气削弱作用较强B.甲地吸收地面辐射多C.乙地大气保温作用较弱D.乙地气温垂直递减率较高解析第4题,读图a可知,10 ℃等温线在落基山内部分布海拔较两侧高;根据图b,甲和乙两地海拔相同,但甲位于落基山内部、乙位于山脉外部,则甲气温要高于乙。
2020版高考地理课时跟踪检测(八)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含解析)新人教版

课时跟踪检测(八)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局部示意图。
据此完成1~2题。
1.气象卫星监测到北京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图中首先增强的是( )A.①B.②C.③ D.④2.北京2018年2月份二氧化碳浓度较2017年7月份升高,最可能的原因是( ) A.太阳高度较7月份小B.取暖释放二氧化碳增多C.人类大量砍伐森林D.日照时数少,光合作用弱解析:1.B 2.B 第1题,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上升,最先表现在吸收地面辐射增多,然后使大气逆辐射增强,散失到宇宙空间的热量减少,大气的保温作用增强,地面辐射也会增强,图中②表示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
第2题,北京2月份二氧化碳浓度较7月份升高,最可能是由燃烧化石燃料取暖,释放二氧化碳增多造成的。
初冬时节,北方的很多城市道路两侧的树木都被刷上白漆,就像穿了“白裙”,树木涂白是指用涂白剂(主要成分是生石灰和硫磺等)将树干涂成白色,一般涂刷至距地面 1.1~1.5 m的高度。
据此完成3~4题。
3.绿化部门给行道树穿“白裙”的主要目的是( )A.增加营养,提高抵抗力B.杀菌、杀虫、提高抗病能力C.防治牲畜啃食D.防止冬春火灾4.树木涂白后( )A.减少地面长波辐射,防止地面热量流失B.使树木萌芽、开花提前,躲过早春低温冻害C.使树干昼夜温差变小,减轻树皮开裂D.增加对阳光的吸收率,减少冻害发生概率解析:3.B 4.C 第3题,树木主要从根系吸收营养,生石灰和硫磺是涂在树干上,并且也不是植物的养分;城市地区不会出现大量牲畜;城市内树木较为稀疏且维护好,出现火灾的可能性小;结合材料中行道树涂白剂主要成分是生石灰和硫磺,可以知道给行道树穿“白裙”的主要目的是起到杀菌、杀虫、提高抗病能力的作用,故B正确。
第4题,树木涂白不会影响地面辐射和气温,因此也不会影响树木萌芽和开花时间。
树木涂白可以反射阳光,减少对阳光的吸收率;树木涂白可以反射阳光,减弱树干吸收太阳辐射,使得树干昼夜温差减小,减轻树皮开裂,起到保护植物的作用。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课时作业(含解析)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1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4分)下图为地球六地点大气上界太阳辐射年变化图。
读图,完成1~2题。
1.①~⑥曲线中,代表北极点大气上界太阳辐射年变化的是( )A.① B.③ C.⑤ D.⑥解析:北极点从3月21日至9月23日为极昼,有太阳辐射,而其他时间为极夜,没有太阳辐射,且从3月21日至6月22日,太阳高度增大,太阳辐射增强,6月22日太阳辐射最强,从6月22日至9月23日,太阳高度减小,太阳辐射减弱,对比图中曲线,故选D。
答案:D2.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小于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其主要原因是( )A.太阳高度角,地面较大气上界小B.太阳活动影响,地面较大气上界强C.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D.地面对太阳辐射反射作用更强读下图,完成3题。
解析:太阳辐射到达地面需经过地球大气层,大气对太阳辐射通过吸收、反射、散射等,对太阳辐射进行削弱,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而太阳高度角的大小相同;地面的太阳活动较大气上界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与地面的反射作用无关。
故选C。
答案:C3.图中( )A.晴朗天气,a大部分为大气吸收B.湖泊湿地,b能和缓地加热大气C.CO2增多,c较少补偿地面失热D.冰雪地面,a→b的转化率增加解析:a为太阳辐射,晴朗天气时,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弱,大部分到达地面;湖泊湿地比热容较大,升温和缓,故地面辐射b能和缓地加热大气;CO2增多,大气逆辐射作用增强,c较多补偿地面失热;冰雪地面,地面反射作用增强,吸收太阳辐射量减少,a →b的转化率减少。
答案:B(2013·新课标全国卷Ⅱ)地膜覆盖具有保温、保湿、保土等作用,可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和产品质量。
据此完成4~5题。
4.我国大部分地区使用地膜覆盖主要在于(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解析:地膜使用在作物播种期,所以我国大部分地区使用地膜覆盖主要在于春季。
答案:A5.下列地区相比较,地膜覆盖的保湿、保温、保土作用最显著的是( )A.东南沿海地区 B.西南地区C.东北地区 D.西北地区解析:选择四个区域中相对最干燥且温度偏低(纬度偏高)、土壤水肥容易流失的地区,综合考虑,毫无疑问最佳选择是西北地区。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课时练习题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课时练习题以下图为〝大气热状况表示图〞。
完成第1题。
1.霜冻多出如今深秋至第二年早春阴沉的夜晚,缘由是( )A.白昼①强,夜晚②弱B.白昼④强,夜晚③强C.白昼③强,夜晚②强D.白昼①弱,夜晚④弱答案 D北极冰融是近年来最有目共睹的气候变化现象之一,白色冰面消融变成颜色相对较暗的海水,被称为〝北极变暗〞现象。
据此完成第2题。
2.〝北极变暗〞现象,最能够招致北极地域( )A.陆地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削弱B.陆地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削弱C.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削弱D.大气对空中辐射的吸收削弱答案 B以下图为〝北半球某地热力环流形式图〞。
读图回答第3题。
3.图中甲、乙、丙、丁四地( )A.甲地气温低于丁地B.丁地气温低于丙地C.乙地气压高于丙地D.甲地气压低于乙地答案 C4.以下图表示〝四处热力环流构成表示进程〞,其中正确的选项是( )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 B以下图表示某区域某月近空中等压线,图中N地气压高于P地。
读图完成5~6题。
5.N地风向为( )A.西南风B.西北风C.西北风D.西南风6.M、N、P、Q四地中,风力最强的是( )A.M地B.N地C.P地D.Q地答案 5.A 6.D以下图为〝同一地点在某日的上午、午后、夜间及清晨四个不同时段的近空中大气垂直气温散布图〞。
完成7~8题。
7.图中丁曲线愈接近空中气温愈高的缘由是( )A.愈接近空中风速愈小,大气热量不易流失B.愈接近空中空气尘埃愈多,尘埃能吸收太阳辐射C.愈接近空中空气密度愈大,大气愈能吸收太阳辐射D.空中吸收太阳辐射后,空中辐射首先被近空中大气吸收8.图中四条曲线中最能够是清晨的大气垂直气温散布曲线的是( )A.甲B.乙C.丙D.丁答案7.D 8.A雾是近空中大气层中出现少量庞大水滴而构成的一种天气现象。
以下图中甲地经常出现浓雾弥漫的现象。
据此完成9~10题。
9.以下四幅图中,与山谷出现浓雾时段的环流特征相符的是( )10.图中甲地山谷浓雾弥漫数日不散,主要是由于( )A.太阳辐射较弱B.气温较低C.暖湿水汽充足D.风力较弱答案9.C 10.D夏季绿洲、湖泊的最高气温比其毗邻的沙漠、戈壁低30℃左右,水分的蒸发量要少一半,简直和沿海湿润地域差不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料正文内容下拉开始>>
课时跟踪检测(八)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1~2题。
1.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相比较气温低的原因是( )
A.③变小B.②变小
C.①变大D.④变大
2.西北地区昼夜温差大的主要原因是( )
A.①变大,②变大B.②变大,③变小
C.⑤变大,④变大D.②变大,④变小
解析:1.A 2.D 第1题,根据大气受热过程,结合图示可知,①表示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表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③表示地面辐射,④表示大气逆辐射。
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吸收的地面辐射少;同时大气逆辐射弱。
因此温度相对较低。
选项中只有A叙述正确。
第2题,我国西北地区昼夜温差大的主要原因是白天晴天多,被大气层削弱的太阳辐射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气温高,而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
(2018·定州模拟)如图中甲、乙两地的纬度相同,读图回答3~4题。
3.a处气温比近地面气温低的主要原因是( )
A.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B.太阳辐射是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C.a处大气的散射作用比近地面强
D.a处的太阳辐射比近地面弱
4.b处气温比同纬度平原地区低的主要原因是( )
①到达b处的太阳辐射少
②b处的地面辐射弱
③b处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少
④b处大气的保温作用差
A.①③B.③④
C.①④D.②④
解析:3.A 4.B 第3题,由于太阳辐射是大气的能量来源,而地面辐射才是大气的直接热源,故a处海拔高,得到的地面辐射就少,故气温比近地面的气温低,A正确、B错。
大气的散射作用会使晴朗的天空出现蔚蓝色,早晚时呈红色,故与气温高低无关,排除C。
a主要吸收的是地面辐射,而地面主要吸收的是太阳辐射,故D错。
第4题,b处位于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但吸收的地面辐射少,大气保温作用差,气温低,故③④正确,选B。
下图为某山区降水量日变化统计图。
读图完成5~6题。
5.图中显示的降水特点是( )
A.山顶昼雨少
B.河谷盆地夜雨多
C.河谷盆地日降水量变幅大
D.从河谷盆地到山顶,日降水量减少
6.造成山顶与河谷盆地降水日变化差异的直接原因是( )
A.热力环流B.太阳辐射
C.植被状况D.地形起伏
解析:5.B 6.A 第5题,仔细读图,注意根据山顶、河谷图例差异,结合纵轴的时刻、横轴的降雨量分析可知,山顶昼雨多,出现在16时左右,故排除选项A;根据降水量柱状差异可知,河谷盆地日降水量变幅小于山顶,故排除选项C;从河谷盆地到山顶,日降水量增加,故排除选项D;图中显示河谷盆地夜雨多,故选项B正确。
第6题,由于山顶与河谷热力差异显著,白天形成谷风,夜晚形成山风,所以造成山顶与河谷盆地降水的原因是山谷风,属于热力环流。
所以降水日变化差异的直接原因是热力环流;太阳辐射是根本原因;植
被、地形是重要影响因素,不是直接原因;故选项A正确。
沿海城市热岛效应和海陆风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海陆风的影响范围可达上百千米。
左下图为天津市某年春季、夏季、冬季和全年热岛强度日变化曲线图,右下图为天津市简图。
据此完成7~9题。
7.图中符合天津冬季热岛强度的是( )
A.ⅠB.Ⅱ
C.ⅢD.Ⅳ
8.天津热岛效应会导致陆风势力增强显著的地点是( )
A.①B.②
C.③D.④
9.夏季,天津海风会使热岛效应强度( )
A.增强B.减弱
C.先增强后减弱D.先减弱后增强
解析:7.A 8.D 9.B 第7题,城市热岛效应主要是指城市地区的气温相对周围地区较高,主要与城市的尘埃多,排放的温室气体多,排放的废热多,而且城市下垫面硬化面积大,植被覆盖率低,都使得城市比周围地区温度高。
研究表明大城市中冬季城市中人类活动排放的废热远高于太阳辐射,热岛效应最强,夏季热岛效应较弱,故选项A正确。
第8题,夜晚陆地降温快,气温比同纬度海上低,近地面陆地形成高气压,而海洋上因气温高,形成低气压,使下层空气由陆地流向海洋,形成陆风;夜晚热岛效应形成的城市风是由郊区吹向城市。
②③两地的城市风风向与陆风风向基本相反,起到削弱作用;①地城市风风向与陆风风向斜交,④城市风风向与陆风风向相同,对陆风势力起到增强作用,故选项D正确。
第9题,夏季陆地增温快,气温比同纬度海上高,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陆地形成低气压,而海洋上因气温低,空气下沉,形成高气压,使下层空气由海洋流向大陆,形成海风;所以夏季来自于海洋的海风,性质比较凉爽,对市区起到降温作用,从而降低与郊区之间的温差,会使热岛效应强度减弱,故选项B正确。
(2018·天津一模)读图,回答10~11题。
10.判断此时P地的风向( )
A.西北风B.东南风
C.西南风D.东北风
11.甲、乙、丙、丁四地中的气压可能与Q地相等的是( )
A.甲B.乙
C.丙D.丁
解析:10.A 11.D 第10题,图示P地西侧为高压、东侧为低压,依据风向由高压指向低压,北半球向右偏,可判断为西北风。
第11题,图示等压距为2.5 hPa,则Q外围等压线数值可能是1 005 hPa或1 007.5 hPa;再运用“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判读法,可判断Q数值可能是1 002.5~1 005 hPa或1 007.5~1 010 hPa;与图中丁处数值可能相等。
二、非选择题(共56分)
12.(2018·洛阳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26分)
矿物能源的大量使用,会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不断提高;开发利用新能源,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
下面甲、乙两图反映的是开发利用新能源的两种途径。
(1)冬季晴天时,在未采用任何取暖设备的条件下,图甲所示“阳光居室”室内的最高温度可达22 ℃。
请分析“阳光居室”是如何达到这一保温效果的。
(14分)
(2)开发利用新能源,能够减缓全球变暖。
请根据“温室效应”的原理,解释其原因。
(12分)
解析:第(1)题,根据大气的受热过程可知,大部分太阳辐射能透过“阳光居室”的玻璃到达室内地面,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而增温,并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室内大气,地面长波辐射不能穿透玻璃而被反射回地面,从而将热量保留在居室内,使室内温度升
高,起到保温作用;同时,封闭的空间也隔绝了室内外热量的交换,减少了室内热量的散失,加强了保温效果。
第(2)题,大气对地面的保温效应主要通过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等温室气体强烈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而增温,同时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开发利用新能源,人类活动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减少,那么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也会减少,气温升高减缓;大气逆辐射会变弱,大气的保温作用减弱,使气温增高趋势减缓,所以开发利用新能源,能够减缓全球变暖。
答案:(1)大部分太阳辐射能透过“阳光居室”的玻璃到达室内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而增温,并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室内大气,地面长波辐射不能穿透玻璃而被反射回地面,从而将热量保留在居室内。
同时,封闭的空间也隔绝了室内外热量的交换,加强了保温效果。
(2)开发利用新能源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减少,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也会减少,大气逆辐射会变弱,大气的保温作用减弱,使气温增高趋势减缓。
13.根据材料和图表,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30分)
希望中学地理实验小组对某城市四个住宅小区的环境进行观察测算,得到了白天(晴天)6:00至18:00的温升数据并绘制了图甲、图乙。
(基准温度取某日平均温度)
材料一 几种下垫面的吸收率。
垫面吸收率较低的小区,平均吸收率为0.64。
材料三 图乙中小区3为风速较大的小区,风速为3 m/s ;小区4为风速较小的小区,风速为2.5 m/s 。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下垫面的吸收率对小区温升的影响及原因。
(10分)
(2)根据材料三分析风速与热岛强度的关系与原因。
(10分)
(3)分析该实验小组研究成果对小区建筑规划和设计有何启发?(10分)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一中数据和材料二中曲线分析,下垫面吸收率与小区温升呈正相关关系,这主要是因为下垫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第(2)题,根据材料三分析,风速与热岛强度呈负相关关系。
风速越大,温升越小,城市热岛效应越弱,反之越强。
第(3)题,通过该实验小组研究成果可以指导城市小区建筑规划和设计,主要从下垫面铺设、通风等方面进行分析回答。
答案:(1)下垫面吸收率小的小区的温升幅度(作用)要小于吸收率大的小区。
原因:大气增温的热源主要来源于地面辐射,下垫面不同,热容量不同。
吸收率小的下垫面吸收的太阳辐射热量较少,因此它通过地面辐射和对流释放到空气中的热量较少,引起的温升幅度小。
(2)风速与热岛强度(温升幅度)呈负相关,风速越大,温升幅度越小。
原因:风速越大,空气流动性越强,热量扩散快。
可见,风速大有助于减弱建筑群的“热岛效应”;风速小则相反。
(3)尽量使用对太阳辐射吸收率较小的建筑材料,避免采用对太阳辐射吸收率较大的沥青、混凝土来铺设全部地面;增加绿地和水面,以增加下垫面热容量(减少地面辐射量);通过合理布置小区建筑物(建筑密度布局要适当),加强小区的自然通风,有利于城区的热量散失,从而有效改善小区的“热岛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