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谷类白粉菌无毒基因研究进展
禾谷多粘菌(Polymyxa graminis)侵染及传毒体系的研究

@ 5 4 K ’ & L 5 K ’ < 7 2 D & & & F < I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禾谷多粘菌 (! 侵染及传毒体系的研究 ! " # % & ’( ) ’ % * + * ,) $ $
[ , ] D # 题 。目前对于 !仅有一些形态和生活史 的 初 步 观 ) ’ % * + * , 的研究还比较缺乏, ( [ , ] ’ ( 察 , 对于 !影响侵染的因素以及与寄主的关系, 尚存在许 ) ’ % * + * , 的最适发育条件、 (
多未弄清楚的问题。 本文探索在人工气候条件下, 建立一套适合 !侵染寄主植物, ) ’ % * + * , 快速发育、 ( 并能高效传播病毒的试验体系, 为对真菌传播病毒的机制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奠定基础。
$ 结果和分析
$ " ! !" $ % & ’ ( ’ ) 的分离纯化 # 在田间采集的病麦根中, 除含有 !" 还含有油壶菌 (* + ’ ’ . & $ % & ’ ( ’ ) 休眠孢子堆外, , # ) 、 链格孢菌 (/ ) 或疫霉 (! ) 等杂菌。在5 6 8 + 0 1 $ ( % $ ’ %6 8 2 0 4 2 0 2 4 $ %6 8 % )下用干病根直 7 7 7 7 7 7 3 , 后便可检查到以上杂菌, 方可见多粘菌休眠孢子堆的生成。 接接种的麦苗, & $ ’ ! $ 由表’可见, 孢子堆分离法对禾谷多粘菌的纯化效果最好, 但此法操作较麻烦、 费时。 用次氯酸钠对干根进行 9 " : ; < 的表面消毒对 / + 0 1 $ ( % $ ’ % 和! 2 0 4 2 0 2 4 $ % 的抑制效果很 3 , 好, 但对同样是厚壁的 * + ’ ’ . & 效果不好。而" = ’ >升汞对这几种杂菌均有很好的杀伤 , 对 !" 效果, 但当消毒时间延长至 # " : ; < 时, $ % & ’ ( ’ ) 也具有一定的杀伤作用。所以用 # 可获得不含有杂菌的 !" 且简便省时。 " = ’ >升汞对干病根消毒5 " : ; <左右, $ % & ’ ( ’ ), #
禾谷类花粉培养的生物学基础研究进展

由于在育种实践和基因工程操作等方面存在巨 大优势, 植物花药、 游离花粉( 小孢子) 培养获得单 倍体植株的技术自 2 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备受关 注。特别是在当今追求高效的商业化育种中, 其快 速纯合、 大大缩短育种周期以及选择效率高的重要 特性便显得尤为突出。游离花粉培养可生产大量单 倍体( H a p l o i d ) 和加倍单倍体( D o u b l e dH a p l o i d , D H 群体) , 进一步获得纯系, 为外源基因的导入提供良 好的受体; 而D H群体又可为形态发生学、 遗传学和 发育分子生物学等基础研究提供遗传背景多样且稳 定的材料。除此之外, 花粉培养还可作为细胞的分 裂诱导和全能性、 花粉发育途径转换及其调控等研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 , 2 ] 究的理想实验体系 [ , 促进这些方面理论研究的
发展。因此, 花粉培养理论与技术研究非常必要。 就其本质而言, 花粉培养其实就是特殊( 单倍 体) 单细胞的培养, 是具有一定分化程度的单倍体 花粉细胞经过脱分化和再分化形成完整的单倍体花 粉植株的过程。它相对于花药培养技术来说, 具有
6 7 2
C R O PR E S E A R C H 2 0 1 5 , 2 9 ( 6 )
禾谷类花粉培养的生物学基础研究进展
戴 力, 王学华
( 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长沙 4 1 0 1 2 8 ) 摘 要: 从植物生理代谢的角度总结禾谷类花粉培养中一系列过程的生理代谢机制, 同时探讨了小孢子脱分化和 愈伤组织形成、 分化及转化等几个关键过程的生理学或细胞学机制。对该领域当前面临的问题和未来发展的方 向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关键词: 禾谷类作物; 花粉培养; 脱分化; 愈伤组织; 生理生化机制 中图分类号: Q 9 4 3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1 5 2 8 0 ( 2 0 1 5 ) 0 6 0 6 7 2 0 6 D O I : 1 0 3 9 6 9 / j i s s n 1 0 0 1 5 2 8 0 2 0 1 5 0 6 2 5
谷物中真菌毒素的研究进展

黄 曲霉毒素是 目前 已知毒性最强 的真菌毒素 , 主要是
由黄 曲霉 、寄 生 曲霉 等 产 生 的衍 生 物 ,主 要 包 括 B 1 、 B 2 、 G 1 、 G 2 、 M1 、 M 2等亚 型 , 其 中以 B 1 亚 型 的毒 性 最 强 同 。 大 量 的科 学 研 究 证 明 , 黄 曲霉 毒 素 对 人 和 动 物 的肝 脏 有 一 定 的毒 害 作 用 , 严重可致癌 、 致 死 。鉴 于此 . 世 界 各 国都 积极 制 定 各 种 标 准 、法 规 来 控 制 其 在 农 副 产 品 中 的 限 量 ( 表
( 1 . C o l l e g e o fF o o d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 ha S ng h i a O c e n a U n i v e r s i t y , S h ng a h a i 2 0 1 3 0 6 , C h i n a ; 2 . I n s t i t u t e f o r g - 厂 0 o d S t a n d a r d s nd a T e s t i n g T e c h n o l o y, g S h ng a h a i A c a d e m y fA o g r i c u # u r a l S c & n c e s , S h ng a h i a 2 0 1 4 0 3 , C h i n a )
在及 其 危 害 。Ha w k s w o r t h I 4 t 经过调查研究 , 估计 世 界 上 真 菌 物种 有 1 5 0多万 种 , 已知 种类 ( 大约 6 9 0 0 0种 ) 只 占其 中 的 5 %。真 菌 毒 素 是 谷 物 的 主要 污染 物 , 近 年 来 在蔬 菜 、 水果 、 畜牧 产 品 中 也发 现 了其 踪迹 。在 已知 的 2 0 0多种 真菌 毒 素
小麦与白粉菌互作中与亲和性相关的基因研究的开题报告

小麦与白粉菌互作中与亲和性相关的基因研究的开题报告尊敬的评审老师:本文研究的是小麦与白粉菌互作中与亲和性相关的基因。
白粉菌是一种常见的病原真菌,能够引起多种农业作物的白粉病,其中小麦是其主要寄主之一。
小麦白粉病对小麦产量和质量都有很大的影响。
了解小麦与白粉菌互作的机制及与亲和性相关的基因,对于防治小麦白粉病具有重要意义。
亲和性是指受体和配体之间的作用力,是细胞信号转导、物种演化以及病原微生物感染等生命活动的基础。
小麦与白粉菌互作中的亲和性涉及到多个信号通路和基因。
这些基因参与了小麦对白粉菌的识别、感应和防御等过程。
通过文献综述和实验研究,本文计划选取小麦与白粉菌互作过程中与亲和性有关的基因进行研究,进一步探究它们在相互作用中的作用机制和调控网络。
具体计划如下:一、文献综述1.1 小麦与白粉菌互作的研究现状1.2 小麦与白粉菌互作中与亲和性相关的基因的研究现状二、实验设计2.1 选择与亲和性相关的基因从文献综述中筛选出小麦与白粉菌互作中与亲和性相关的基因,并进行基因表达谱分析。
2.2 基因功能分析利用基因编码蛋白的启动子或其功能性区域作为靶标,构建显微注射载体,通过小麦离体花粉试验引入该载体,观察功能蛋白的表达情况。
三、预期结果通过本文研究,期望深入了解小麦与白粉菌互作的机制,并从中挖掘出与亲和性相关的基因。
同时,期望建立一套有效的基因筛选和鉴定方法,为后续的小麦白粉病研究提供依据。
四、实验时间表本次实验计划在十个月内完成。
具体时间安排如下:第一周:文献综述和实验设计第二周至第四周:基因表达谱分析第五周至第八周:构建显微注射载体第九周至第十周:小麦离体花粉试验第十一周至第十二周:数据分析和图表制作第十三周:论文撰写第十四周至第十五周:论文修改以上是本文的开题报告,期待能够得到评审老师的认可和指导。
小麦白粉病菌及其抗性基因研究进展

小麦白粉病菌及其抗性基因研究进展范春捆【摘要】本文综述了小麦白粉菌的形态特征与生物学特性、抗白粉病基因及其来源、小麦近缘物种中抗白粉病基因利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旨在为小麦白粉病的防治与研究提供借鉴.【期刊名称】《西藏农业科技》【年(卷),期】2019(041)002【总页数】6页(P77-82)【关键词】小麦;白粉病;抗性基因【作者】范春捆【作者单位】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农业研究所,西藏拉萨8500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12.1白粉病(Erysiphe graminis D.C.f.sp.Tritici)是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Bennett FG A,1984),尤其在降雨量大的潮湿地区发病较重。
小麦白粉病危害损失较大,严重时致使减产24.54%~35.95%,轻者减产7.69%~15.93%[1]。
目前,防治小麦白粉病最有效的技术措施是培育抗病品种,这就促使有关科研工作者广泛发掘种质资源,拓宽小麦遗传基础,挖掘抗性基因。
本文综述了小麦白粉菌的形态特征与生物学特性、抗白粉病基因及其来源、小麦近缘物种中抗白粉病基因利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旨在为小麦白粉病的防治与研究提供借鉴。
1 小麦白粉菌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小麦白粉病,又称禾本科布氏白粉菌小麦专化型(Blumeria graminis)。
白粉菌主要寄生在小麦叶片、叶鞘、颖壳等表面,菌丝体以吸器摄取养分维持生长。
吸器椭圆形,生有指状分枝。
分生孢子梗直立从菌丝体垂直生成,基部膨大成球形,不分枝,无色,顶端产生成串的分生孢子,约10~30个,自顶端向下依次成熟脱落。
分生孢子椭圆形,单胞,无色,大小约25~30μm×8~10μm。
闭囊壳球形,黑色,直径为135~280μm,外有发育不全的丝状附属丝,闭囊壳内含有9~30个子囊。
子囊长圆形或卵形,内含8或4个子囊孢子[2]。
小麦白粉菌以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借气流传播,病菌接触寄主表面,在适宜条件下先后长出初生芽管、附着包和侵入丝,进而侵入叶片表皮细胞,生长为吸器,并在寄主体外长出菌丝,发育产生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小麦白粉菌BgtVosA、BgtVelB、BgtBrlA基因的克隆及在调控无性繁殖中的作用

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22]AliF,BehzadG,NazariAH,etal.AssessmentofthegeneticdiversityofalmondPrunusdulcis)usingmicrosatellitemarkersandmorphologicaltraits[J].IranianJournalofBiotechnology,2008,6(2):98-106.[23]史红丽,韩明玉,赵彩平.桃遗传多样性的SARP和SSR标记分析[J].华北农学报,2009,24(6):187-192.[24]周 平,郭 瑞,张小丹,等.SSR分析50份桃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J].福建农业学报,2017,32(1):47-50.[25]MassimoV,CristinaC,StelutaR,etal.Geneticdiversityofwalnut(JuglansregiaL.)intheEasternItalianAlps[J].Forests,2017,8(3):81.[26]ZhangLL,LiuXL,PengJH.Geneticdiversityandgeographicdifferentiationoftungtree,Verniciafordii(Euphorbiaceae),apotentialbiodieselplantspecieswithlowinvasionrisk[J].Agronomy,2019,9(7):402.[27]YehFC,ChongDK,YangRC.RAPDvariationwithinandamongnaturalpopulationsoftremblingaspen(PopulustremuloidesMichx.)fromAlberta[J].JournalofHeredity,1995,86(6):454-460.[28]GilliesAM,NavarroC,LoweAJ,et.al.GeneticdiversityinMesoamericanpopulationsofmahogany(Swieteniamacrophylla),assessedusingRAPDs[J].Heredity,1999,83(6):722-732.[29]王 斐,张艳杰,欧春青,等.梨品种SSR分子鉴定体系的建立及应用[J].分子植物育种,2021,19(22):7499-7509.[30]胡文舜,邓朝军,许奇志,等.19个枇杷杂交新品种(系)的SSR鉴定和指纹图谱构建[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20,28(2):153-162.曾凡松,翟亚美,袁 斌,等.小麦白粉菌BgtVosA、BgtVelB、BgtBrlA基因的克隆及在调控无性繁殖中的作用[J].江苏农业科学,2023,51(16):26-34.doi:10.15889/j.issn.1002-1302.2023.16.004小麦白粉菌BgtVosA、BgtVelB、BgtBrlA基因的克隆及在调控无性繁殖中的作用曾凡松1,翟亚美1,袁 斌1,龚双军1,向礼波1,薛敏峰1,阙亚伟1,史文琦1,郑 磊2,张 强2,杨立军1,喻大昭1(1.农业农村部华中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农作物重大病虫草害防控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土肥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64;2.山东金正大生态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东临沂276700) 摘要:为了明晰小麦白粉菌BgtVosA、BgtVelB、BgtBrlA基因的序列特点及它们在白粉菌产孢过程中的表达动态,为解析velvet蛋白在调控白粉菌无性繁殖中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基于RNA-seq数据的克隆测序技术获得BgtVosA、BgtVelB、BgtBrlA基因的CDS序列,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它们编码的蛋白质序列特征和空间结构,用RT-qPCR监测它们在白粉菌分生孢子形成时期的表达模式。
山东省小麦白粉菌类型及群体毒性基因分析

山东省小麦白粉菌类型及群体毒性基因分析
唐玉兰;刘泉姣
【期刊名称】《山东农业科学》
【年(卷),期】1995(000)003
【摘要】1991年前,山东省小麦白粉菌优势小种为15号,以后呈波浪形下降;1994年14号小种上升为优势小种,出现频率为77.8%,其次是15号和16号小种。
山东省小麦白粉菌群体毒性基因,以V1、V5、V6、V7的毒力频率最高(100%)。
而V2、V4b、V2+V6表现无毒力,V5+V6、V4b+Vli(5)、V17毒力频率较低(5.1 ̄25.9%),与其相对应的抗性基因Pm2、Pm4b、Pm2+Pm6、
【总页数】3页(P34-36)
【作者】唐玉兰;刘泉姣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435.121.4
【相关文献】
1.小麦品种(系)与小麦白粉菌的相互作用 I.小麦白粉菌毒力频率和毒性基因的研究[J], 王锡锋;何家泌
2.河北省小麦白粉菌群体毒性组成和小麦品种抗性分析 [J], 郭爱国;刘颖超;等
3.甘肃省小麦白粉菌群体毒性及小麦品种苗期抗白粉病性分析 [J], 黄瑾;曹世勤;金社林;黄苗苗;李亚凯;曹辛未;贾秋珍;张勃;孙振宇;骆惠生;王晓明
4.小麦白粉菌群体的毒性基因研究 [J], 李隆业;黄元江
5.陕西省小麦白粉菌毒性结构及主栽小麦品种抗性基因的初步分析 [J], 史亚千;王保通;李强;吴兴元;王芳;刘恒;田月娥;刘倩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禾谷镰刀菌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禾谷镰刀菌基因组学研究进展张大军,邱德文,蒋伶活*(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1)摘要 禾谷镰刀菌是小麦和大麦生产上一类重大的病原真菌。
禾谷镰刀菌全基因组测序的完成,为禾谷镰刀菌功能基因的发掘提供了十分有利的信息。
简述了禾谷镰刀菌在基因组学,包括比较基因组学和功能基因组学等领域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禾谷镰刀菌;比较基因组学;功能基因组学中图分类号 S18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09)17-07892-03R e se a rch Pro g re s s on th e G e n om ic s o f Fusariu m g r a m inear u m ZHANG D a -ju n e t a l (S ta te K ey L abo ra to ryfo r B io logy o f P lan t D isea se an d In sect P es ts ,In s titu te o f P lan t P ro tection,C h in ese A cade m y o f A gr icu ltu r-a l S cien ces ,B e ijin g 100081)A b s tra c t Fu sarium g r am in earu m is a m a jo r fu n ga l pa th og en on w h ea t an d bar le y produ ction.T h e com p le tion o f F .g ra m inear um gen om ic sequ en cin g prov i de s va lu ab le in form a tion fo r s tu dy in g th e f u n ction a l gen e s o f Fu sariu m g r am i n ear um.T h e recen t re se arch p rog ress on th e g en o m ics o f Fusarium gra m inearu m w e re rev iew ed ,su ch as co m pa ra tive gen om ics an d fu n ction a l gen om ics .K e y w o rd s Fusariu m gra m inear um;C om pa ra tive gen om ics ;F un ction a l g en o m ics基金项目 国家“973”项目(2006CB 10190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禾谷类白粉菌无毒基因研究进展作者:喻大昭曾凡松来源:《植物保护》2018年第05期摘要基因对基因假说阐明了病原菌无毒基因(avirulence gene, Avr gene)与寄主植物抗性基因(resistance gene, R gene)相互识别和互作的关系。
禾谷类白粉菌无毒基因产物作为重要的激发子,能够与其寄主R基因产物发生特异性互作,诱导植物细胞防卫反应。
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些无毒基因的作用,作者总结了最近关于AVRa1、AVRa10、AVRa13、AVRk1、AvrPm2和AvrPm3a2/f2等已克隆无毒基因的研究进展,讨论了它们作为效应蛋白(effector)或激发子的双重功能,在毒性菌株中的变异规律,与其对应R基因之间的互作模型,以及与转座子等重复序列之间的关联等。
本文还对无毒基因研究方法的改进和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无毒基因; 禾谷类白粉菌中图分类号:S 435.12文献标识码: ADOI: 10.16688/j.zwbh.2018290Avirulence genes in cereal powdery mildewsYU Dazhao, ZENG Fansong(Key Laboratory for Integrated Management of Crop Pests in Central China,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ofChina, Hubei Key Laboratory for Control of Crop Diseases, Insect Pests and Weeds,Institute ofPlant Protection and Soil Science, Hube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Wuhan 430064, China)AbstractThe gene-for-gene hypothesis elucidates the recognition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avirulence gene (Avr gene) of pathogens and resistance gene (R gene) of hosts. Avr protein of the cereal powdery mildew pathogens, as important elicitors inducing defense reaction in plant cells, can interact specifically with the cognate R proteins of their hosts. To further understand the roles played by these Avr genes, we summarized the recent progress in Avr genes like AVRa1, AVRa10,AVRa13, AVRk1, AvrPm2 and AvrPm3a2/f2. The dual function of these avirulence genes acting as effectors or elicitors, their variation in virulent isolates, the interaction models between them and their cognate R genes, as well as their association with repetitive sequences such as transposons were discussed. Better methodologies used for Avr gene studies and future research focus were also suggested.Key wordsavirulence gene; cereal powdery mildews在符合基因对基因学说的植物病害中,植物的抗性基因(resistance gene, R gene)与病原菌的无毒基因(avirulence gene, Avr gene)相互识别,激发植物抗病性[1-2]。
大多数R基因编码保守的NLR(nucleotide-binding, leucine-rich repeat receptor, NLR)受体类蛋白[3]。
R 蛋白直接或间接地与其对应的无毒基因产物识别,激发植物细胞过敏性坏死反应(hypersensitive reaction, HR)[4]。
一方面,在R蛋白施加的选择压力作用下,病原菌通过效应子(effector)的进化来逃避R蛋白的识别,从而阻止寄主产生防卫反应[5]。
另一方面,由于R蛋白識别的特异性主要是受其富含亮氨酸重复(leucine-rich repeat,LRR)结构域控制的,植物可以通过LRR结构域中少数几个氨基酸的突变对抗性进行修饰[6]。
因此,植物R蛋白与病原菌Avr蛋白之间存在着协同进化关系。
由禾布氏白粉菌Blumeria graminis引起的禾谷类白粉病是大麦和小麦等作物上的重要病害,且白粉菌与其寄主之间存在基因对基因关系[7-8]。
白粉菌无毒基因的克隆和功能分析不仅有助于从分子层面上理解病原菌毒性变异和与寄主协同进化的机制,而且有助于建立病原菌致病型快速检测技术,监测病原菌的毒性变异,以便合理有效地利用抗性资源。
因此,作者对禾谷类白粉菌无毒基因的来源、克隆、特征、功能、变异及其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1 禾谷类白粉菌效应子基因病原菌通过向植物细胞中注入一类被称为效应子的分泌性毒性因子来抑制植物先天免疫反应[9]。
在这些效应子基因中,一些能够被植物特定的R蛋白识别的基因被称为无毒基因[10]。
因此,效应子基因的鉴定可以为无毒基因的克隆提供候选基因。
大麦白粉菌B.graminis f.sp. hordei(Bgh)基因组分析结果表明,Bgh含有491個N端带有信号肽的候选分泌性效应子蛋白(candidate secreted effector protein, CSEP)[11-12]。
在小麦白粉菌B.graminis f.sp.tritici (Bgt)的基因组中鉴定出了437个CSEP编码基因和165个不含有信号肽的效应子基因。
而且,大部分Bgh效应子基因(79%)和Bgt效应子基因(99%)在吸器中表达,暗示它们可能在禾谷类白粉菌与寄主互作和致病过程中发挥作用[11, 13]。
序列特征分析表明,白粉菌的这些效应子基因通常编码比较小的蛋白,在序列上与其他真菌的基因没有同源性,它们彼此具有明显的序列分化[12],说明它们可能靶向寄主细胞中不同的蛋白,执行不同的功能。
但是,大多数CSEP的N端信号肽下游含有一个保守的YFWxC基序[14]。
该基序的保守性提示它们可能与卵菌效应子保守RxLR基序类似,在效应子蛋白分泌进入植物细胞过程中起作用[15]。
另外,与其他非CSEP基因相比,CSEP基因具有更高的氨基酸替换dN/dS比值,这说明效应子基因存在明显的多样化选择趋势,在与寄主协同进化过程中具有更快的进化速率[13,16-17]。
2 禾谷类白粉菌无毒基因的特征和功能到目前为止,在禾谷类白粉菌无毒基因中,只有少数几个被克隆。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一些植病工作者对Bgh的无毒基因进行了遗传分析。
对菌株杂交后代的分析结果表明,AVRa6和AVRa7的无毒性均由两个位点控制[18-20]。
最近的研究表明,小麦白粉菌无毒基因AvrPm3位点的情况更加复杂。
对菌株96224与菌株94202的杂交后代表型分析发现,AvrPm3b和AvrPm3d的无毒位点由3个无毒位点控制[21-22]。
这些结果说明多个基因参与了白粉菌与寄主之间的识别和互作。
AVRk1和AVRa10是最早从禾谷类白粉菌中克隆的无毒基因,这两个基因属于一个含有1 350个旁系同源物的大家族,EKA(effector homologous to AVRk1 and AVRa10)基因家族。
功能分析证明,它们能够分别与大麦的Mlk1、Mla10互作,激发寄主防卫反应。
相反,这两个基因在感病品种中表达时,则会促进病原菌的侵入[7]。
这些结果反映出白粉菌无毒基因的双重功能,即在非亲和互作中的激发寄主免疫反应功能和在亲和互作中压制寄主防卫反应的功能。
最近,从Bgh中克隆了两个无毒基因AVRa1和AVRa13,虽然它们在序列上没有相关性,但都能分别被大麦等位基因Mla1和Mla13识别,说明病原菌已经进化出用序列上完全不相关的无毒基因与序列上相似的R基因识别的互作模式[23]。
从Bgt中克隆的第一个无毒基因是对应于小麦R基因Pm3a和Pm3f的AvrPm3a2/f2[21]。
这个基因是一个典型的CSEP编码基因。
具有该基因的菌株能够被Pm3a和Pm3f识别。
除了这个基因参与了对无毒性的控制之外,还存在着一个抑制基因(suppressor,Svr)对AvrPm3a2/f2起调控作用。
当Svr基因起作用时,AvrPm3a2/f2表达水平不足以满足其与R基因识别,因此也不足以激发寄主防卫反应。
相反,当Svr基因突变为没有功能的svr基因时,足量的AvrPm3a2/f2才能完成与R基因的互作,诱导寄主抗病反应。
这种模式使得病原菌在不改变无毒基因序列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另外一个基因在转录水平上的调控,逃避其与R基因的识别,从而增强了病原菌的适应性[8]。
而且,这一互作模型证明多个基因参与了AvrPm3与Pm3的互作,不仅丰富了基因对基因学说的内容,而且说明了病原菌无毒基因与寄主R基因互作的复杂性。
最近,我们与瑞士苏黎世大学Beat Keller教授的研究团队合作,从Bgt中克隆了另一个无毒基因AvrPm2。
它编码的蛋白N端含有21个氨基酸的信号肽,其信号肽下游具有保守的YFWxC基序,同时还含有卵菌的RxLR基序,具有典型CSEP的特征,能够与Pm2识别并激发寄主细胞HR反应[24]。
AvrPm2在结构上与已知的RNase类核糖核酸酶具有同源性,如大麦白粉菌BEC1011(Bgh effector candidate)和BEC1054。
BEC1011参与抑制寄主细胞HR反应[25],BEC1054则能够与多个大麦蛋白互作,且对于吸器的形成是必需的。
这两个效应子都参与了Bgh对大麦的致病过程[26]。
这些结果说明AvrPm2可能也具有像AVRa10和AVRk1那样的双重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