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必修三第二章第1节)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2章第1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课件(共52张PPT)

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细胞间的传递 信号形式 传导速度 传导方向
实质
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细胞-化 学 信 号-电信 号
传导速度 快
慢
传导方向 双向
单向
实质
膜电位变化→局部 突触小泡释放递
电流
质
五、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1、人体神经系统结构图: 脑
脊髓
中枢神经系统
脑神经 脊神经
递质发生效应后,就被酶破坏而失活,或被移走而迅 速停止作用。因此,一次神经冲动只能引起一次递质释放, 产生一次突触后电位变化。
如果神经递质一直起作用,会有什么结果?
突触传导特点
①单向传递: ②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要慢。 ③突触后膜的受体对递质有高度的选择性
因此 某些药物可以特异性地作用于突触的传递过程, 阻断 或加强突触的传递。
C.兴奋在突触处只能由前膜传向后膜 D.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是同步的
5.在反射弧中,电刺激传入神经末梢,兴奋能传
到效应器,而刺激传出神经末梢,兴奋却不能
传到感受器,原因是兴奋在下图所示结构上的
传导(或传递)方向不能由
( )B
A.①→② C.②→①
B.③→④ D.④→③
6.下列关于兴奋传导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A.神经纤维膜内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与兴奋传 导方向一致 B.神经纤维上已兴奋的部位将恢复为静息状态 的零电位 C.突触小体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D.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产生 兴奋 解析 此题考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导。B项 应是恢复为静息状态的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 C项应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D项应 是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A项的局部电流在神 经纤维内的流动方向是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的。
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生物第2章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课件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 1 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自主学习的作用。 2.了解神经冲动产生的机理。 3.理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神经元之 间的传递特点。 4.概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 能。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反射 (2)反射弧的组成和各部分的功能:
弧 结 构
结构组成
功能 感受内、外界 刺激,产生 兴奋 将兴奋由感受 器传入神经 中枢
结构被破 坏对功 能的影 响
感受 器 A 传入 神 经 B
感觉神经末梢
既无感觉 也无效 应 既无感觉 也无效 应
传入神经元
(1)反射活动的进行除需要有完 整的反射弧外,还需要有适宜的刺激。 (2)感受器通常是感觉神经末梢,而效应器是 由运动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 组成。
兴奋的传导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神经冲动:神经系统受刺激时,产生兴奋, 电信号 然后以_________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 也叫神经冲动。
(2)传导机理: + 内负外正 静息状态时:K _____ 外流,膜电位表现为 ___________。
Na+
受到刺激时:神经细胞兴奋,造成_______内 局部电流 流,兴奋部位的膜电位表现为____________, 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由于电位差的存在,
(3)传递特点:单向传递 _____________。 突触前膜 神经递质只能由___________释放,作用于突 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 单方向的。
[思考探讨] 3.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各是指 的什么膜? 4.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 向怎样? 5.如下图所示,ab=cd,分别刺激b、c点, 电流表指针各偏转几次?
人教版生物高二必修3教案:第二章 第一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第1课时 含答案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
1 知识与技能:①概述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结构基础.②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
③应用兴奋传导原理,辨别传导方向,解决实际问题1.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观察兴奋传导的动态过程,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等逻辑推理能力。
②通过利用电学原理分析膜电位变化,提高学生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的迁移能力.1。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科学发现,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探究的科学精神.②透过纷繁复杂的生命现象揭示事物普遍联系,建立唯物主义世界观。
③通过认识生命本质,渗透协调美和思想美。
2。
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2。
2教学难点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3。
教学用具教案、课本、黑板、多媒体4. 标签教学过程问题探讨引入新课引言: 我们知道,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的稳态是通过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来实现的,今天我们来具体学习这三大调节,先看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思考与讨论(课本P16)提出问题:1.队员之间是如何传递信息的?2.队员通过眼耳获得的信息,是如何经过处理,并迅速作出反应的?3.队员要有良好的表现,身体的各个器官同样要协调配合,这又是如何实现的?提示:这些问题具有开放性,可以让学生讨论后再回答,目的是引起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兴趣.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设问:人和动物各器官系统的协调,以及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主要是通过神经系统来完成的,那么神经调节的方式是什么呢?学生答:反射.设问:什么是反射?学生答:在中枢神经的参与下,动物或人体对外界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称之为反射。
点拨:人的高级神经冲动是条件反射;低级神经冲动是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非条件反射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以下中枢(脊髓等),二者作用的中枢不同。
设问: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什么?学生答: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设问:在完成反射活动的过程中,首先是感受器接受了一定的刺激后,产生了兴奋,那么什么是兴奋?在反射过程中兴奋的传递途径是什么?学生答:指动物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在反射过程中兴奋通过反射弧来进行传递。
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必修三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一)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1.反射概念:反射是动物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和内部的各种刺激所作出的有规律性的反应。
分为非条件反射(先天的)和条件反射(后天的)。
2.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缺一不可)。
3.神经元包括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突起一般又可分为树突和轴突两种。
神经元的长的突起外表大都套有一层鞘,组成神经纤维。
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着由结缔组织形成的膜,构成一条神经。
4.反射至少需要两个神经元,如膝跳反射等单突触反射的传入神经纤维经背根进入中枢(即脊髓)后,直达腹根与运动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而绝大多数的反射活动都是多突触反射,也就是需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神经元参与;而且反射活动越复杂,参与的神经元越多。
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神经纤维上传导(双向性)(1)未受刺激时:膜外——正电位膜内——负电位(2)某部位受刺激生兴奋时,该部位膜外由“正”→“负”,膜内由“负”→“正”(3)电位差→电荷移动→局部电流→局部电流回路(4)兴奋以电流的方式沿着神经纤维迅速向前传导(5)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①静息状态时:电位(外正内负)②受到刺激时:电位(外负内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特点:双向传导....三、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很明显,由于突触间隙的存在,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不能以神经冲动的形式进行传递,而是通过神经递质与特异性受体相结合的形式将兴奋传递下去的。
(1)突触的定义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相接触的部位叫做突触。
(2)突触的结构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一个突触包含突触前膜、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
突触前膜是轴突末端突触小体的膜,突触后膜一般是树突膜或者胞体膜。
①突触前膜——突触小体的膜;②突触后膜——与突触前膜相对应的胞体膜或树突膜;③突触间隙——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之间存在的间隙。
第2章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同步练测(人教版必修3)

第2章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同步练测(人教版必修3)1.2.突触小体不能3.4.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甘氨酸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被释放到突触间隙在的量不变。
试推注入不同浓度的进兴奋在神经述,正确的是(甲突触前抑制结构示意图乙电位图完成神经调节活动的结构基础是下列能正确表示刺激轴突1后,神经元位变化的情况是。
A.a→dB.b→cC.c→bD.d→a1参考答案1.D 解析:当图中的部位被刺激后,兴奋先传导至左侧的电极处,该处的膜电位变成外负内正,而右侧的膜电位仍然是外正内负,所以记录仪会向左偏转,当兴奋传过后左侧电极的膜电位恢复成外正内负,所以记录仪会恢复到原来的位置;之后兴奋会传导至右侧的电极处,右侧电极的膜电位会变成外负内正,而左侧的膜电位仍然是外正内负,所以记录仪会向右偏转,当兴奋传过后,右侧电极的膜电位又恢复成外正内负,所以记录仪又会恢复至原来的位置。
整个电位变化过程中两个电极的膜电位差变化是:0→右电极大于左电极→0→左电极大于右电极→0。
2.D 解析:突触小体能够通过胞吐完成神经递质的释放,会出现突触小泡和细胞膜的融合,需要的能量由细胞呼吸供应,因此可以发生丙酮酸的分解,突触小体完成的信号转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
3.D 解析:本题考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突触来完成的,突触能将电信号转换成化学信号,再转化为电信号,即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出神经递质,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然后再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发生改变,从而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由于神经递质只能从突触前膜释放,故神经递质的传递是单向的。
4.C 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甘氨酸能使下一个神经元抑制,其从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的方式为胞吐,甘氨酸属于神经递质。
5. C 解析:神经纤维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由兴奋部位向未兴奋部位双向传导,因此A、B两项均正确;兴奋传导方向在神经纤维膜外侧与局部电流的方向相反,在膜内侧与局部电流方向相同,D项正确;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是通过神经递质进行传递的,信号的转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所以C项错误。
必修3第二章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B
)
现象Ⅱ 现象Ⅱ 完整 一定需要 少 少
是否需要大脑皮层参与 可以不要 参与反射的神经元数量 缩手相关肌细胞数量 多 多
2.如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 2.如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中不 如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 正确的是 (
D)
A.由 A.由A、B、C、D、E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反射弧 B.当①受到刺激时,该处的细胞膜内外的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 B.当 受到刺激时, C.图中② C.图中②的结构决定了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图中 D.若从③处切断神经纤维,刺激① D.若从③处切断神经纤维,刺激①处,效应器仍能产生反应 若从
2.下图表示一段离体神经纤维的S 2.下图表示一段离体神经纤维的S点受到刺激而兴 下图表示一段离体神经纤维的 奋时,局部电流和神经兴奋的传导方向( 奋时,局部电流和神经兴奋的传导方向(弯箭 头表示膜内、外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 头表示膜内、外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直箭头 表示兴奋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 表示兴奋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 ), (C )
对位训练
1、 (2009·广东高考 现象Ⅰ:小明的手指不小心碰到一 、 广东高考)现象 广东高考 现象Ⅰ 个很烫的物品而将手缩回;现象Ⅱ 个很烫的物品而将手缩回;现象Ⅱ:小明伸手拿别人的物 品被口头拒绝而将手缩回。 品被口头拒绝而将手缩回。 两个现象中的缩手反应比较见下表, 两个现象中的缩手反应比较见下表,正确的是 选项 A B C D 比较项目 反射弧的完整性 现象Ⅰ 现象Ⅰ 不完整 (
突触 由突触前膜、 由突触前膜、 神经元(神经纤维) 神经元(神经纤维) 间隙 和突触后膜 构成的突触
传导 形式 传导 方向 特点
局部电流 电信号) (电信号)
电信号→ 电信号→ 化学信号 → 电信号 ,通过 神经递质转化 单向 传递
高中生物第2章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调节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1.下列关于反射和反射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反射弧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B.反射活动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C.只要有完整的反射弧,必然出现反射活动D.反射和反射弧在性质上是完全相同的解析: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A项错误。
反射活动必须通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完成,反射弧是反射的结构基础,B项正确。
即使有完整的反射弧,也不一定出现反射活动,如肌肉麻醉后不能完成反射,C项错误。
反射和反射弧在性质上不相同,反射是功能,反射弧是结构,D项错误。
答案:B2.下列生理活动不能在突触小体中发生的是( )A.丙酮酸氧化分解B.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C.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D.突触小泡与细胞膜融合解析:突触小体内含有线粒体,丙酮酸可以进入线粒体氧化分解;在突触小体内会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变化,不可能发生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兴奋在通过突触进行传递时,由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释放时,发生突触小泡与细胞膜融合。
答案:B3.(2018·浙江卷)下列关于人体膝跳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 )A.若脊髓受损,刺激传出神经后伸肌也会收缩B.刺激传入神经元,抑制性中间神经元不会兴奋C.膝反射的反射弧中,传出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脊髓中D.若膝盖下方的皮肤破损,刺激肌梭后也能发生膝反射解析:若脊髓受损,刺激传出神经产生的兴奋仍可传递到伸肌,引起伸肌收缩,A项正确。
刺激传入神经元,产生的兴奋可传递到抑制性中间神经元,进而引起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兴奋,B项错误。
膝反射的反射弧由两个神经元组成,其中传出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背髓中,C项正确。
肌梭是一种感受肌肉长度变化或牵拉刺激的特殊的梭形感受装置,若膝盖下方的皮肤破损,刺激肌梭后,产生的兴奋也能沿着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传到效应器,进而引发膝反射,D项正确。
答案:B4.如图所示,当神经冲动在轴突上传导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丁区发生K+外流和Na+内流B.甲区与丙区可能刚恢复为静息电位状态C.乙区与丁区间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从乙到丁D.图示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有可能是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解析:神经纤维静息电位为外正内负,动作电位为外负内正。
必修三 第2章 第1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2 P 19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传递
P
三、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3
19
类型 信号形式 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细胞间的传递
兴奋的传递方向是单向的还是双向的? 为什么?
电信号 快 可以双 向
化学信号 慢 单向
传导速度
传导方向
三、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大脑
神 经 系 统
小脑
神经
脊髓
A:神经系统的组成
神 经 系 统 的 组 成
B:神经系统的功能 -----调节生命活动
P20
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2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P 16
在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参与下,动
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 性应答叫做反射。 草履虫能够趋利避害,含羞草叶被触碰 后会下垂,这属于反射吗?为什么? 不属于,没有神经系统。 属于应激性
2 P
18
P218
三、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2 P 18
三、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突触小体:轴突分 支末梢呈杯状或 球状膨大叫做突 触小体 神经元间的连接 甲:轴突→胞体 乙:轴突→树突 丙:轴突→轴突
三、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 P 191.突触的结构
为什么突触小体中 含较多的线粒体? 提供能量 (胞吐或外排)
兴奋沿神经纤维向前传导,其实质是局部电流不断前移
小结:1、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神经元膜电位的变化过程:外正内负
P18
外负内正 兴奋区域 未兴奋区
2、兴奋区域与未兴奋区域形成电位差
形成局部电流回路 膜外电流:未兴奋 膜内电流:兴奋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必修三第二章第1节)典例1、肉毒杆菌毒素是从肉毒杆菌中提取的毒蛋白,是自然界已知最强的神经毒素。
它能选择性地阻遏乙酰胆碱(递质的一种)释放过程,这种毒素对兴奋传递的作用是()11BA.使另一神经元产生兴奋 B.使兴奋的传递中断C.使兴奋的传递加速 D.使另一神经元产生抑制2、α-银环蛇毒能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牢固结合;有机磷农药能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而乙酰胆碱酯酶的作用是清除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的乙酰胆碱。
因此,α-银环蛇毒与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症状分别是()12AA.肌肉松弛、肌肉僵直 B.肌肉僵直、肌肉松弛C.肌肉松弛、肌肉松弛 D.肌肉僵直、肌肉僵直3.在突触后膜上具有分解递质的酶,根据突触的功能推测,此类酶的生理功能应该是使突触后膜A.及时接受新递质的作用 B.不再接受新递质的刺激 13A C.及时由兴奋转变为抑制D.及时由抑制转变为兴奋4.已知突触前膜神经元释放的某种递质,可使突触后膜神经元兴奋,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该种递质立即被分解。
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递质的分解,这种药物会使() 5.BA.突触前膜神经元兴奋时间延长B.突触后膜神经元兴奋时间延长C.突触前膜神经元抑制时间延长D.突触后膜神经元抑制时间延长5、在突触传递中递质一旦释放,无论是否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都会迅速地被分解或被重吸收到突触小体或扩散离开突触间隙,从而使()3BA.另一神经元产生兴奋 B.突触得以为下一次传递作好准备C.另一神经元受到抑制 D.反射过程完成6、图中a、b、c为某一神经纤维上的三点,其中b为a、c的中点,在c点的膜内外分别连接电流表的正负极。
只在a点给予一适宜刺激和在a、c两点同时给予相同强度的刺激。
电流表发生偏转的次数分别是()DA、2次2次B、1次2次C、2次1次D、1次1次7.取新鲜的神经—肌肉标本(实验期间用生理盐水湿润标本),设计成下面的实验装置图(C点位于两电极中心)。
在图中A、B、C、D四点分别给以适宜的刺激,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CA.刺激A点时,指针发生两次偏转,肌肉发生收缩B.刺激B点时,指针发生两次偏转,肌肉发生收缩C.刺激C点时,指针不发生偏转,肌肉不收缩D.刺激D点时,指针发生两次偏转,肌肉收缩8.右图表示突触的亚显微结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CA.①中内容物使b兴奋时,兴奋部位的膜对Na+通透性减小B.②处的液体为组织液,③ 一定是一个神经元的树突膜C.在a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信息传递需要能量D.当兴奋沿b神经元传导时,其膜内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9、神经冲动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时,以下生理活动不会发生的是( ) BA.生物膜的融合和转化B.信号分子与突触前膜上受体的识别和结合C.ATP的合成和水解D.离子通道的开放和关闭10、将神经细胞置于相当于细胞外液的溶液(溶液S)中,可测得静息电位。
给予细胞一个适宜的刺激,膜两侧出现一个暂时性的电位变化,这种膜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
适当降低溶液S中的Na+浓度,测量该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可观察到( ) DA.静息电位值减小 B.静息电位值增大C.动作电位峰值升高 D.动作电位峰值降低二、非选择题1.如图是缩手反射模式图。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B处于静息状态时,若规定细胞膜外为零电位,则细胞内表面的电位是____________电位。
(2)兴奋在由B→C→D的过程中至少有________次兴奋传导方式的变化。
(3)在反射弧中,决定神经冲动单向传导的结构位于______________中。
(4)图2是图1中B的一段,如图所示如果在电极a的左侧给予一适当刺激,电流计的指针会发生________次方向________(相同/相反)的偏转。
【答案】(1)负(2)4 (3)突触或C (4)两相反2、如图是反射弧结构模式图。
a、b分别是放置在传出神经和骨骼肌上的电极,用于刺激神经和骨骼肌;c是放置在传出神经上的电位计,用于记录神经兴奋电位;d为神经与肌细胞接头部位,是一种突触。
(1)用a刺激神经,产生的兴奋传到骨骼肌引起的收缩________(属于或不属于)反射。
(2)用b刺激骨骼肌,________(能或不能)在c处记录到电位。
(3)正常时,用a刺激神经会引起骨骼肌收缩;传出部分的某处受损时,用a刺激神经,骨骼肌不再收缩。
根据本题条件,完成下列判断实验:①如果_____ ___,表明传出神经受损。
②如果_____ ___,表明骨骼肌受损。
③如果______ __,表明部位d受损。
【答案】(1)不属于(2)不能(3)①用a刺激神经,在c处不能记录电位②用b刺激骨骼肌,骨骼肌不收缩③用a刺激神经,在c处记录到电位,骨骼肌不收缩,用b刺激骨骼肌,骨骼肌收缩3、请据图回答问题:(1)突触由________组成,N释放神经递质是否耗能?________(是/否)。
(2)若M为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动物在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分泌会增加,请写出引起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的反射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神经纤维受到刺激后,膜外局部电流的移动方向是________。
(4)甲图中存在________个突触,刺激e点时,电流表偏转______次。
(5)某种药物可以阻断青蛙的屈肌反射活动,但是不知道该药物是抑制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还是抑制突触间隙兴奋性递质的传递,甲图中各点可作为投药或者刺激的地点。
①第一步:电刺激e点用以检测肌肉是否具有生理机能:若出现肌肉收缩,这种现象是否属于反射?________。
②第二步:药物投放在b处,刺激________点无反应,刺激c点________(有/无)反应,证明药物抑制突触间隙兴奋性递质的传递。
③第三步:药物投放在d处,刺激________点无反应,刺激________点有反应,证明药物抑制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
【答案】(1)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是(2)冷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3)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4)3 1(5)①不属于②a 有③c e基础题1.下列关于突触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1.BA.神经元的树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小枝末端膨大形成突触小体B.突触小体可以与其他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等通过一定方式形成突触C.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突触的亚显微结构D.前一个神经元的突触前膜和后一个神经元的突触后膜共同构成突触2.下列对于神经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 2.CA.兴奋部位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膜内为正、膜外为负B.神经细胞兴奋时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大C.兴奋在反射弧中以神经冲动的方式双向传递D.细胞膜内外K+、Na+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3.已知神经细胞膜两侧离子分布不平衡是一种常态现象,细胞不受刺激时,膜外有较多的正电荷,而膜内则相反,如下图所示。
如果在电极a的左侧给一适当刺激,此时膜内外会产生相关的电流,则膜外与膜内电流方向为() 3.AA.膜外b→a;膜内a→bB.膜外b→a;膜内b→aC.膜外a→b;膜内a→bD.膜外a→b;膜内b→a4、(2010·江苏高考)下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DA.伸肌肌群内既有感受器也有效应器B.b神经元的活动可受大脑皮层控制C.若在Ⅰ处施加一个有效刺激,a处膜电位的变化为:内负外正→内正外负→内负外正D.在Ⅱ处施加刺激引起屈肌收缩属于反射5、(2010·上海高考)膝跳反射中,神经冲动在神经元间的传递途径是( ) CA.树突→突触→细胞体→轴突B.轴突→细胞体→树突→突触C.树突→细胞体→轴突→突触D.树突→突触→轴突→细胞体6、下图是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示意图,有关此图的叙述错误的是( ) BA.图中①②③构成突触B.兴奋可以在①和③之间双向传递C.神经递质由①以胞吐作用的方式释放D.兴奋传递所需能量主要由④提供1.图1是当A接受一定强度刺激后引起F收缩的过程示意图。
图2为图1中D结构的放大示意图。
(1)图2的结构名称是________。
结构②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神经纤维B在A中的细小分枝叫做____________。
用针刺A时,引起F收缩的现象被称为__________________,针刺引起疼痛,产生痛觉的部位是________。
(3)当兴奋在神经纤维B上传导时,兴奋部位的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呈________。
(4)如果在图2中①和②的间隙处注射乙酰胆碱,②处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兴奋、抑制),原因是乙酰胆碱引起结构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变化。
【答案】(1)突触突触后膜(2)感受器(感受神经末梢)反射大脑皮层(3)内正外负(4)兴奋膜电位(其他合理答案也可)2、离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适当刺激时,受刺激部位细胞膜两侧会出现暂时性的电位变化,产生神经冲动。
图示为该部位受刺激前后,膜两侧电位差的变化。
请回答:(1)图中a线段表示________电位;b点膜两侧的电位差为________,此时Na+________(内、外)流。
(2)神经冲动在离体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的方式双向传导,但在动物体内,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是单向的,总是由细胞体传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神经冲动在突触的传递受很多药物的影响。
某药物能阻断突触传递,如果它对神经递质的合成、释放和降解(或再摄取)等都没有影响,那么导致神经冲动不能传递的原因可能是该药物影响了神经递质与________的结合。
【答案】(1)静息0 mV 内 (2)轴突末梢 (3)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