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青玉案·元夕》
宋辛弃疾《青玉案 元夕》翻译及赏析

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翻译及赏析原文:青玉案·元夕宋·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翻译:像春风吹开了千树银花,又像满天繁星雨点般落下。
宝马拉着的彩车奇香四溢,都是来观灯的富贵人家。
悠扬的箫声四处回荡,皎洁的明月渐渐西斜,鱼龙彩灯欢快飞舞,通宵达旦不觉困乏。
女子们打扮得似玉如花,蛾儿雪柳头上遍插,笑语盈盈地走过,一路上香气飘洒。
我焦急地把她寻找,在人群中找了千百回也不见她。
突然间我一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稀疏之处发现了她。
赏析:古代词人写上元灯节的词,不计其数,辛弃疾的这一首,却没有人认为可有可无,因此也可以称作是豪杰了。
然而究其实际,上阕除了渲染一片热闹的盛况外,并无什么独特之处。
作者把火树写成与固定的灯彩,把“星雨”写成流动的烟火。
若说好,就好在想象:东风还未催开百花,却先吹放了元宵节的火树银花。
它不但吹开地上的灯花,而且还从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的烟火,先冲上云霄,而后自空中而落,好似陨星雨。
“花千树”描绘五光十色的彩灯缀满街巷,好像一夜之间被春风吹开的千树繁花一样。
这是化用唐朝人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然后写车马、鼓乐、灯月交辉的人间仙境——“玉壶”,写那民间艺人们载歌载舞、鱼龙漫衍的“社火”百戏,极为繁华热闹,令人目不暇接。
其间的“宝”也,“雕”也“凤”也,“玉”也,种种丽字,只是为了给那灯宵的气氛来传神来写境,大概那境界本非笔墨所能传写,幸亏还有这些美好的字眼,聊为助意而已。
这也是对词中的女主人公言外的赞美。
下阕,专门写人。
作者先从头上写起:这些游女们,一个个雾鬓云鬟,戴满了元宵特有的闹蛾儿、雪柳,这些盛装的游女们,行走过程中不停地说笑,在她们走后,只有衣香还在暗中飘散。
这些丽者,都非作者意中关切之人,在百千群中只寻找一个——却总是踪影难觅,已经是没有什么希望了。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诗词赏析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诗词赏析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诗词赏析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题解】这首词大约作于乾道七年(1171)至乾道八年(1172)间,时辛弃疾在临安(今杭州)任司农寺主簿。
元夕,旧历正月十五,又称上元节、元宵节。
古代有元夕观灯的习俗,这一天也是青年男女往来相会的良辰。
欧阳修(一说为朱淑真)《生查子·元夕》一词就讲述了情人们在上元灯节约会的故事:“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辛弃疾的这首《青玉案》,同样描绘了在元夕灯火中等寻情人的情景,是稼轩词中为数很少的涉及爱情的作品之一。
句解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元夕之夜,灯火辉煌,仿佛东风一夜间吹开了千树万树的花朵,又像是吹落了满天繁星,如雨一般洒向人间。
另有一种解释认为,这几句描写的不是灯火,而是焰火。
据宋人《武林旧事》所载,元夕夜临安城会“放焰火百余架”。
“花树”、“星雨”,正是形容焰火的奇异绚烂。
花炮绽放,仿佛早春的东风吹开了树上的万紫千红;烟火升天,火星四射,又似从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
宝马雕车香满路节日里的大街,热闹非凡。
华丽的车马不时驶过,所遗香气四处弥漫。
“宝马雕车”,指富贵人家出来观灯乘坐的装饰华丽的车马。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动人的乐声不绝于耳。
抬头望望天空,圆月挥洒银辉,是那么明亮;低头看看四周,人们提着鱼龙彩灯,纵情欢乐。
“凤箫”,箫的美称,此处泛指音乐。
“玉壶”,喻月亮,言月之冰清玉洁。
“鱼龙”,扎成鱼、龙等形状的各式彩灯。
银月下,家家灯火,处处管弦,令人目不暇接,心醉神迷。
词人如此着力渲染节日的热闹欢快,正是要为下面人物的出场营造氛围。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人群中的女子,雾鬓云鬟,戴着蛾儿、雪柳,盛装丽饰。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完整诗句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完整诗句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完整诗句如下: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首诗是宋朝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此词从极力渲染元宵节绚丽多彩
的热闹场面入手,反衬出一个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托着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
灯火阑珊处完整诗句

灯火阑珊处完整诗句“灯火阑珊处”出自南宋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完整诗句如下: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译文如下:像东风吹散千树繁花一样,又吹得烟火纷纷、乱落如雨。
豪华的马车满路芳香。
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一夜鱼龙灯飞舞笑语喧哗。
美人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身上香气飘洒。
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头,她却在,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注释如下:⑴青玉案:词牌名。
“案”与“碗”同音。
⑵元夕:夏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元宵节,此夜称元夕或元夜。
⑶“东风”句:形容元宵夜花灯繁多。
花千树,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
⑷星如雨:指焰火纷纷,乱落如雨。
星,指焰火。
形容满天的烟花。
⑸宝马雕车:豪华的马车。
⑹“凤箫”句:指笙、箫等乐器演奏。
凤箫,箫的美称。
⑺玉壶:比喻明月。
亦可解释为指灯。
⑻鱼龙舞:指舞动鱼形、龙形的彩灯,如鱼龙闹海一样。
⑼“蛾儿”句:写元夕的妇女装饰。
蛾儿、雪柳、黄金缕,皆古代妇女元宵节时头上佩戴的各种装饰品。
这里指盛装的妇女。
⑽盈盈:声音轻盈悦耳,亦指仪态娇美的样子。
暗香:本指花香,此指女性们身上散发出来的香气。
⑾他:泛指第三人称,古时就包括“她”。
千百度:千百遍。
⑿蓦然:突然,猛然。
⒀阑珊:零落稀疏的样子。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辛弃疾|注释|翻译|赏析|讲解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青玉案·元夕》由辛弃疾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
这首词写与情人的约会。
先写元宵灯节的繁华热闹,表现了节日的欢乐气氛。
接着写约会。
先描写女儿们节日盛装和欢欣可爱,然后在众多人群中到处寻找她。
一转身却见她站在灯火稀少的地方。
这位佳人,表现出沉稳和矜持,遗世而独立。
实际上,她是词人所追求之审美理想的化身,也是词人自己节操的写照。
更多宋词赏析文章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宋词三百首》专栏。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作者: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注释】1.元夕:旧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是夜称元夕或元夜。
2.花千树:形容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
3.星如雨:指焰火纷纷,乱落如雨。
星:指焰火。
4.宝马雕车:装饰华丽的马车。
5.凤箫:箫的美称。
6.玉壶:比喻明月。
7.鱼龙舞:舞动鱼形、龙形的彩灯。
8.句子解释:“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古代妇女元宵节时头上佩戴的各种饰品。
这里指盛装的妇女。
9.盈盈:声音轻盈悦耳,亦指仪态娇美的女子。
10.千百度:千百遍。
11.蓦然:猛然、突然。
12.阑珊:零落稀疏的样子。
13.暗香:本指梅花,这里借指美人。
【翻译】就如东风吹开了盛开鲜花的千棵树,又如将空中的繁星吹落,像阵阵星雨。
华丽的香车宝马在路上来来往往,各式各样的醉人香气弥漫着大街。
悦耳的音乐之声四处回荡,如凤箫和玉壶在空中流光飞舞,热闹的夜晚鱼龙形的彩灯在翻腾。
美人的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晶莹多彩的装扮在人群中晃动。
她们面容微笑,带着淡淡的香气从人面前经过。
我寻找那人千百次,都没看见她,不经意间一回头,却看见了她立在灯火零落稀疏的地方。
辛弃疾宋词《青玉案·元夕》原文译文及鉴赏

辛弃疾宋词《青玉案·元夕》原文译文及鉴赏《青玉案·元夕》宋代: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译文】焰火像是东风吹散了的千树繁花,纷纷落下仿佛星星如雨般坠落。
豪华的马车满路飘香。
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一夜舞动鱼灯、龙灯不停歇,笑语喧哗。
美人头上都戴着华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只有衣香犹在暗中飘散。
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注释】青玉案:词牌名。
“案”读wan,第三声,与“碗”同音。
元夕:夏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元宵节,此夜称元夕或元夜。
花千树: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
星如雨:指焰火纷纷,乱落如雨。
星,指焰火。
形容满天的烟花。
宝马雕车:豪华的马车。
“凤箫”句:指笙、箫等乐器演奏。
凤箫:箫的美称。
玉壶:比喻明月。
亦可解释为指灯。
鱼龙舞:指舞动鱼形、龙形的彩灯,如鱼龙闹海一样。
蛾儿、雪柳、黄金缕:皆古代妇女元宵节时头上佩戴的各种装饰品。
这里指盛装的妇女。
盈盈:声音轻盈悦耳,亦指仪态娇美的样子。
暗香:本指花香,此指女性们身上散发出来的香气。
他:泛指第三人称,古时就包括“她”。
千百度:千百遍。
蓦然:突然,猛然。
阑珊:零落稀疏的样子。
【鉴赏】这首词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
下面是红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周汝昌对此词的赏析要点。
写上元灯节的词,不计其数,稼轩的这一首,却谁也不能视为可有可无,即此亦可谓豪杰了。
然究其实际,上片也不过渲染那一片热闹景况,并无特异独出之处。
看他写火树,固定的灯彩也。
写星雨,流动的烟火也。
若说好,就好在想象:是东风还未催开百花,却先吹放了元宵的火树银花。
它不但吹开地上的灯花,而且还又从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烟火,先冲上云霄,复自空而落,真似陨星雨。
然后写车马,写鼓乐,写灯月交辉的人间仙境——“玉壶”,写那民间艺人们的载歌载舞、鱼龙曼衍的“社火”百戏,好不繁华热闹,令人目不暇给。
青玉案·元夕古诗的意思

青玉案·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翻译:
像东风吹散千树繁花一样,又吹得烟火纷纷、乱落如雨。
豪华的马车满路芳香。
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一夜鱼龙灯飞舞笑语喧哗。
美人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身上香气飘洒。
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译文注释及鉴赏答案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译文注释及鉴赏答案《青玉案·元夕》是由辛弃疾所创作的,此特借词喻事,与文学赏析已无交涉,王先生早已先自表明,吾人可以无劳纠葛。
小编精选了一些关于《青玉案·元夕》的译文,一起来看看吧。
《青玉案·元夕》宋代: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青玉案·元夕》译文东风吹开了元宵夜的火树银花,花灯灿烂,就像千树花开。
从天而降的礼花,犹如星雨。
豪华的马车满路飘香。
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转向西边,一夜舞动鱼灯、龙灯不停歇,笑语喧哗。
美人头上都戴着华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只有衣香犹在暗中飘散。
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青玉案·元夕》注释青玉案:词牌名。
元夕:夏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元宵节,此夜称元夕或元夜。
花千树: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
星如雨:指焰火纷纷,乱落如雨。
星,指焰火。
形容满天的烟花。
宝马雕车:豪华的马车。
“凤箫”句:指笙、箫等乐器演奏。
凤箫:箫的美称。
玉壶:比喻明月。
亦可解释为指灯。
鱼龙舞:指舞动鱼形、龙形的彩灯,如鱼龙闹海一样。
蛾儿、雪柳、黄金缕:皆古代妇女元宵节时头上佩戴的各种装饰品。
这里指盛装的妇女。
盈盈:声音轻盈悦耳,亦指仪态娇美的样子。
暗香:本指花香,此指女性们身上散发出来的香气。
他:泛指第三人称,古时就包括“她”。
千百度:千百遍。
蓦然:突然,猛然。
阑珊:暗淡;零落。
《青玉案·元夕》赏析此词的上半阕主要写上元节的夜晚,满城灯火,众人狂欢的景象。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东风还未催开百花,却先吹放了元宵节的火树银花。
它不但吹开地上的灯花,而且还从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的烟火,先冲上云霄,而后自空中而落,好似陨星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青玉
案·元夕》
原文
出自南宋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青玉案⑴元夕⑵
东夜放千树⑶,更吹落,星如⑷。
宝马雕车香满路⑸。
凤箫声动⑹,玉壶光转⑺,一夜鱼龙舞⑻。
蛾儿柳黄金缕⑼,笑语盈盈暗香去⑽。
众里寻他千百度⑾,蓦然回首⑿,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⒀。
注释
⑴青玉案:词牌名。
⑵元夕:夏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元宵节,此夜称元夕或元夜。
⑶东风句:形容元宵夜花灯繁多。
花千树,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
⑷星如雨:指焰火纷纷,乱落如雨。
星,指焰火。
形容满天的烟花。
⑸宝马雕车:豪华的马车。
⑹凤箫句:指笙、箫等乐器演奏。
凤箫,箫的美称。
⑺玉壶:比喻明月。
亦可解释为指灯。
⑻鱼龙舞:指舞动鱼形、龙形的彩灯,如鱼龙闹海一样。
⑼蛾儿句:写元夕的妇女装饰。
蛾儿、雪柳、黄金缕,皆古代妇女元宵节时头上佩戴的各种装饰品。
这里指盛装的妇女。
⑽盈盈:声音轻盈悦耳,亦指仪态娇美的样子。
暗香:本指花香,此指女性们身上散发出来的香气。
⑾他:泛指第三人称,古时就包括她。
千百度:千百遍。
⑿蓦然:突然,猛然。
⒀阑珊:零落稀疏的样子。
像东风一样吹散千树繁花,又吹得烟火纷纷,乱落如雨。
豪华的马车满路芳香。
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一夜鱼龙灯飞舞笑语喧哗。
美人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身上香气飘洒。
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这首词的上半阕写元宵之夜的盛况。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一簇簇的礼花飞向天空,然后像星雨一样散落下来。
一开始就把人带进火树银花的节日狂欢之中。
东风夜化用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宝马雕车香满路:达官显贵也携带家眷出门观灯。
跟下句的鱼龙舞构成万民同欢的象。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凤箫是排箫一类的吹奏乐器,这里泛指音乐;玉壶指明月;鱼龙是灯笼的形状。
这句是说,在月华下,灯火辉煌,沉浸在节日里的人通宵达旦载歌载舞。
下阕仍然在写元夕的欢乐,只不过上阕写的是整个场面,下阕写一个具体的人,通过他一波三折的感情起伏,把个人的欢乐自然地溶进了节日的欢乐之中。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这一句写的是元宵观灯的女人,她们穿着美丽的衣服,戴着漂亮的手饰,欢天喜地朝前奔去,所过之处,阵阵暗香随风飘来。
雪柳是玉簪之类的头饰。
众里寻她千百度:(这人)对着众多走过的女人一一辨认(但没有一个是他所等待的意中人)。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偶一回头,却发现自己的心上人站立在昏黑的幽暗之处。
灯火阑珊勿作良夜将逝解,灯火阑珊虽然是灯火渐渐散尽的意思,但这儿说的是天空飘洒下来的礼花,快接近地面时早已熄灭散尽,所以即使头上有流光溢彩,站立的地方却是昏暗的。
同时,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站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是对他自己的一种写照。
根据历史背景可知,当时的他不受重用,文韬武略施展不出,心中怀着一种无比惆怅之感,所以只能在一旁孤芳自赏。
也就像站在热闹氛围之外的那个人一样,给人一种清高不落俗套的感觉,体现了受冷落后不肯同流合污的高士之风。
作为一首婉约词,这首《青玉案》与北宋婉约派大家晏殊和柳
永相比,在艺术成就上毫不逊色。
词从开头起东风夜放花千树,就极力渲染元宵佳节的热闹景象:满城灯火,满街游人,火树银花,通宵歌舞。
然而作者的意图不在写景,而是为了反衬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的与众不同。
此词描绘出元宵佳节通宵灯火的热闹场景,梁启超谓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
认为此词有寄托,可谓知音。
上片写元夕之夜灯火辉煌,游人如云的热闹场面,下片写不慕荣华,甘守寂寞的一位美人形象。
美人形象便是寄托着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王国维把这种境界称之为成大事业者,大学问者的第三种境界,确是大学问者的真知灼见。
全文主要运用了反衬的表现手法,表达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追求(词人对理想的追求的执着和艰辛)。
古代词人写上元灯节的词,不计其数,辛弃疾的这一首,却没有人认为可有可无,因此也可以称作是豪杰了。
然而究其实际,上阕除了渲染一片热闹的盛况外,并无什么独特之处。
作者把火树写成与固定的灯彩,把星雨写成流动的烟火。
若说好,就好在想象:东风还未催开百花,却先吹放了元宵节的火树银花。
它不但吹开地上的灯花,而且还从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的烟火,先冲上云霄,而后自空中而落,好似陨星雨。
花千树描绘五光十色的彩灯缀满街巷,好像一夜之间被春风吹开的千树繁花一样。
这是化用唐朝人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然后写车马、鼓乐、灯月交辉的人间仙境玉壶,写那民间艺人们载歌载舞、鱼龙漫衍的社火百
戏,极为繁华热闹,令人目不暇接。
其间的宝也,雕也凤也,玉也,种种丽字,只是为了给那灯宵的气氛来传神来写境,大概那境界本非笔墨所能传写,幸亏还有这些美好的字眼,聊为助意而已。
这也是对词中的女主人公言外的赞美。
下阕,专门写人。
作者先从头上写起:这些游女们,一个个雾鬓云鬟,戴满了元宵特有的闹蛾儿、雪柳,这些盛装的游女们,行走过程中不停地说笑,在她们走后,只有衣香还在暗中飘散。
这些丽者,都非作者意中关切之人,在百千群中只寻找一个却总是踪影难觅,已经是没有什么希望了。
忽然,眼睛一亮,在那一角残灯旁边,分明看见了,是她!是她!没有错,她原来在这冷落的地方,还未归去,似有所待!发现那人的一瞬间,是人生精神的凝结和升华,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铭篆,词人竟有如此本领,竟把它变成了笔痕墨影,永志弗灭!读到末幅煞拍,才恍然大悟:那上阕的灯、月、烟火、笙笛、社舞、交织成的元夕欢腾,那下阕的惹人眼花缭乱的一队队的丽人群女,原来都只是为了那一个意中之人而设,而且,倘若无此人,那一切又有什么意义与趣味呢!
此词原不可讲,一讲便成画蛇,破坏了那万金无价的人生幸福而又辛酸一瞬的美好境界。
然而画蛇既成,还须添足:学文者莫忘留意,上阕临末,已出一夜啊!二字,这是何故?盖早已为寻她千百度说明了多少时光的苦心痴意,所以到了下阕而出灯火阑珊,方才前后呼应,笔墨之细,文心之苦,至矣尽矣。
可叹世之评者动辄谓稼轩豪放,豪放,好像将他看作一个粗人壮士之流,岂不是贻误学
人吗?
王国维《人间词话》曾举此词,以为人之成大事业者,必皆经历三个境界,而稼轩此词的境界为第三即终最高境界。
此特借词喻事,与文学赏析并无交涉,王先生早已先自表明,吾人在此无劳纠葛。
从词调来讲,《青玉案》十分别致,它原是双调,上下阕相同,只是上阕第二句变成三字一断的叠句,跌宕生姿。
下阕则无此断叠,一片三个七字排句,可排比,可变幻,随词人的心意,但排句之势是一气呵成的,单单等到排比完了,才逼出煞拍的警策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