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译文
高中语文文言文归有光《项脊轩志》原文和译文(含鉴赏)

归有光《项脊轩志》原文和译文(含鉴赏)原文: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前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译文:项脊轩,就是原来的南阁子。
室内面积仅一丈见方,可容一人居住。
由于是一间百年老屋,灰尘和泥土常从屋顶上漏下来,(尤其是)下雨时雨水往下直灌。
每次移动桌子,环顾四周没有可安置的地方。
又加上屋门朝北开,不能得到阳光照射,太阳一过中午,屋里就暗了下来。
我稍微加以修补,使屋顶不再漏雨。
室前就开四扇窗户,院子四周砌上围墙,用来挡住南边射来的阳光,经日光反射,屋子里才明亮起来。
(在庭前)又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旧时的栏杆,也增加了新的光彩。
借来的书堆满了书架,我在这里生活悠然自得,有时长啸或吟唱,有时静悄悄地独自坐着,自然界的声响都能清晰地听到;庭前阶下异常寂静,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人到它面前也不离开。
项脊轩志原文及翻译

项脊轩志原文及翻译《项脊轩志》[明]·归有光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堦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
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
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
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
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项脊轩志》原文和翻译

《项脊轩志》原文和翻译1、《项脊轩志》原文和翻译《项脊轩志》原文和翻译原文: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前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译文:项脊轩,就是原来的南阁子。
室内面积仅一丈见方,可容一人居住。
由于是一间百年老屋,灰尘和泥土常从屋顶上漏下来,(尤其是)下雨时雨水往下直灌。
每次移动桌子,环顾四周没有可安置的地方。
又加上屋门朝北开,不能得到阳光照射,太阳一过中午,屋里就暗了下来。
我稍微加以修补,使屋顶不再漏雨。
室前就开四扇窗户,院子四周砌上围墙,用来挡住南边射来的阳光,经日光反射,屋子里才明亮起来。
(在庭前)又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旧时的栏杆,也增加了新的光彩。
借来的书堆满了书架,我在这里生活悠然自得,有时长啸或吟唱,有时静悄悄地独自坐着,自然界的声响都能清晰地听到;庭前阶下异常寂静,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人到它面前也不离开。
项脊轩志

睹物思人,追忆往事,流露了对丧妻前后的欢乐和悲痛 之情。 2:有人认为,最后两段是多余的,可以删除,你认为 呢? 不可以,这两段是前半部分的追续和补充,仍与项脊轩 有关,通过写对妻子的追忆,表达了作者的悲痛,强化了 主旨。
南下还乡后,他移居就近的嘉定安亭江上,开始了一边 读书应试,一边谈道讲学的生涯。一切家务都由妻子王氏 打理。 归有光的命运却是困蹇不堪。三年一次的会试,次次 远涉千里而去,一连八次都是落第而归。其间四十三岁时, 失去了最心爱的长子,时隔一年,又失去了任劳任怨、与 己分忧的妻子王氏。仕途的蹭蹬,把这位名扬海内的古文 家长期抛弃在荒江僻壤之上。加之失子丧妻的哀痛,使他 的生活更加艰难。不过,坎坷的生活,倒也磨炼了归有光 深沉坚毅、不屈服于权势与恶运的性格。 归有光虽然“八上公车而不遇”,但还是不愿甘休, 因为科举取士毕竟是封建社会下层文人仕进的唯一出路。 嘉靖四十四年(1565),归有光第九次参加会试时终于 中了个三甲进士,这时年已六十。满腹诗文经义,一心想 为国出力的归有光虽年已花甲,壮志依旧未衰。因为是三 甲,不能授官职,只能到僻远的长兴当知县。
(6)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去: 离开 .
4.翻译下面的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译文: 项脊轩就是以前的南阁子。 句式: 判断句,“„„也”表判断 (2)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译文: 我又在庭院里夹杂种植兰花、桂树、竹子。 句式: 状语后置句,应为“于庭杂植兰桂竹木”
不可以。 “万籁有声”是以动衬静,“万籁有声”是 写作者凝神专思时书斋里静得连最细微的声音也能听到, 以有声写无声, 突出了项脊轩的幽静。
项脊轩志原文阅读及翻译译文

项脊轩志原文阅读及翻译译文原文阅读: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前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
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
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翻译译文或注释:项脊轩,就是原来的南阁子。
室内面积仅一丈见方,可容一人居住。
由于是一间百年老屋,灰尘和泥土常从屋顶上漏下来,(尤其是)下雨时雨水往下直灌。
每次移动桌子,环顾四周没有可安置的地方。
又加上屋门朝北开,不能得到阳光照射,太阳一过中午,屋里就暗了下来。
项脊轩志翻译及原文

项脊轩志【作者】归有光【朝代】明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堦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
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
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
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
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译文项脊轩,是过去的南阁楼。
《项脊轩志》翻译

《项脊轩志》翻译项脊轩①,旧②南阁子③也。
室仅方丈④,可容⑤一人居。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⑥,雨泽⑦下注⑧;每移案⑨,顾视⑩无可置(11)者。
又北向(12),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13)。
余稍为修葺(14),使不上漏(15)。
前(16)辟(17)四窗,垣墙周庭(18),以(19)当(20)南日,日影(21)反照,室始(22)洞然(23)。
又杂(24)植兰桂竹木于庭(25),旧时栏楯(26),亦遂增胜(27)。
借(28)书满架,偃仰(29)啸歌(30),冥然(31)兀坐(32),万籁(33)有声;而庭阶寂寂(34),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35)。
三五之夜(36),明月半墙,桂影斑驳(37),风移影动,珊珊(38)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39)喜,亦多可悲。
先是(40),庭中通(41)南北为一(42)。
迨(43)诸父(44)异爨(45),内外多置(46)小门,墙往往(47)而是(48)。
东犬西(49)吠(50),客逾(51)庖(52)而宴(53),鸡栖(54)于厅。
庭中始为(55)篱,已(56)为墙,凡(57)再(58)变矣。
家有老妪(59),尝(60)居于此。
妪,先大母(61)婢(62)也,乳二世(63),先妣(64)抚(65)之甚厚(66)。
室西连于中闺(67),先妣尝一至(68)。
妪每(69)谓余曰:“某所(70),而(71)母立于兹(72)。
”妪又曰:“汝姊在吾怀(73),呱呱(74)而泣;娘以指叩(75)门扉(76)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77)外相(78)为应答。
”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余自束发(79)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80)曰:“吾儿,久不见若(81)影,何竟日(82)默默(83)在此,大类(84)女郎也?”比去(85),以手阖(86)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87),儿之(88)成,则(89)可待(90)乎!”顷之(91),持(92)一象笏(93)至,曰:“此吾祖太常公(94)宣德间执此以朝(95),他日(96)汝当(97)用之(98)!”瞻顾(99)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100)不自禁。
《项脊轩志》译文、原文、翻译对照(转)

《项脊轩志》译文、原文、翻译对照(转)项作者:归有光[1/3]项脊轩,就是原来的南阁子。
室内面积仅一丈见方,可容一人居住。
由于是一间百年老屋,灰尘和泥土常从屋顶上漏下来,(尤其是)下雨时雨水往下直灌。
每次移动桌子,环顾四周没有可安置的地方。
又加上屋门朝北开,不能得到阳光照射,太阳一过中午,屋里就暗了下来。
我稍微加以修补,使屋顶不再漏雨。
室前就开四扇窗户,院子四周砌上围墙,用来挡住南边射来的阳光,经日光反射,屋子里才明亮起来。
(在庭前)又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旧时的栏杆,也增加了新的光彩。
借来的书堆满了书架,我在这里生活悠然自得,有时长啸或吟唱,有时静悄悄地独自坐着,自然界的声响都能清晰地听到;庭前阶下异常寂静,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人到它面前也不离开。
在农历每月十五的晚上,明亮的月光照在墙上,月光下桂树的影子疏疏密密,微风吹来,花影摇动,煞是可爱。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前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1/3] 《项脊轩志》节选2000/11/01项脊轩志作者:归有光[2/3]可是我在这里居住,喜悦的感受多,悲怆的感受也多。
在这以前,院子南北相通,是一个整体。
等到伯父、叔父们分家以后,院内外小门多了,隔墙到处都是。
东家的狗对着西家叫,客人得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内栖宿。
庭中开始用篱笆隔开,后来又用墙隔开,变动过好几次了。
家里有一个老妈妈,曾经在这里住过。
这位老妈妈,是伺候我死去的祖母的仆人,在我家做过两代人的乳母,母亲在世时待她很好。
轩的西边和内室相连,母亲曾经到轩中来。
老妈妈时常对我说:“这地方,是你母亲曾经站过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脊轩志译文
项脊轩是过去的南,阁楼。
屋里只有一丈见方,可以容纳一个人居住。
百年老屋,(屋顶墙上的)泥土从上边漏下来,积聚的流水一直往下流淌;我每次动书桌,环视四周没有可以安置桌案的地方。
屋子又朝北,不能照到阳光,太阳过了中午就已经昏暗。
我稍稍修理了一下,使它从不上面漏土漏雨。
在前面开了四扇窗子,在院子四周砌上围墙,用来挡住南面射来的日光,日光反射照耀,室内才明亮起来。
我在庭院里随意地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往日的栏杆,也增加了新的光彩。
借来的书摆满了书架,我安居室内,吟诵诗文,有时又静静地独自端坐,听到自然界各种各样的声音;庭院、台阶前静悄悄的,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人走到它跟前也不离开。
十五的夜晚,明月高悬,照亮半截墙壁,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微风吹过影子摇动,可爱极了。
然而我住在这里,有许多值得高兴的事,也有许多值得悲伤的事。
在这以前,庭院南北相通成为一体。
等到伯父叔父们分了家,在室内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墙壁到处都是。
分家后,狗把原住同一庭院的人当作陌生人,客人得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里栖息。
庭院中开始是篱笆隔开,然后又砌成了墙,一共变了两次。
家中有个老婆婆,曾经在这里居住过。
这个老婆婆,是我死去的祖母的婢女,给两代人喂过奶,先母对她很好。
房子的西边和内室相连,先母曾经经常来。
老婆婆常常对我说:“这个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儿。
”老婆婆又说:“你姐姐在我怀中,呱呱地哭泣;你母亲用手指敲着房门说:‘孩子是冷呢?还是想吃东西呢?’我隔着门一一回答……”话还没有说完,我就哭起来,老婆婆也流下了眼泪。
我从十五岁起就在轩内读书,有一天,祖母来看我,说:“我的孩子,好久没有见到你的身影了,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里,真像个女孩子呀?”等到离开时,用手关上门,自言自语地说:“我们家读书人很久没有得到功名了,(我)孩子的成功,就指日可待了啊!”不一会,拿着一个象笏过来,说:“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用的,以后你一定会用到它!”回忆起旧日这些事情,就好像发生在昨天一样,真让人忍不住放声大哭。
项脊轩的东边曾经是厨房,人们到那里去,必须从轩前经过。
我关着窗子住在里面,时间长了,能够根据脚步声辨别是谁。
项脊轩一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灵在保护着吧。
项脊生说:巴蜀地方有个名叫清的寡妇,她继承了丈夫留下的朱砂矿,采矿获
利为天下第一,后来秦始皇筑“女怀清台”纪念她。
刘备与曹操争夺天下,诸葛亮由务农出而建立勋业。
当这两个人还待在不为人所知的偏僻角落时,世人又怎么能知道他们呢?我今天居住在这破旧的小屋里,却自得其乐,以为有奇景异致。
如果有知道我这种境遇的人,恐怕会把我看作目光短浅的井底之蛙吧!
我作了这篇文章之后,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她时常来到轩中,向我问一些旧时的事情,有时伏在桌旁学写字。
我妻子回娘家探亲,回来转述她的小妹妹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有个小阁楼,那么,什么叫小阁楼呢?”这以后六年,我的妻子去世,项脊轩破败没有整修。
又过了两年,我很长时间生病卧床没有什么(精神上的)寄托,就派人再次修缮南阁子,格局跟过去稍有不同。
这之后我多在外边,不常住在这里。
庭院中有一株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那年我亲手种植的,现在已经高高挺立,枝叶繁茂像伞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