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北海疍家文化的外宣翻译策略研究
“一带一路”背景下试论文化词外译

“一带一路”背景下试论文化词外译“一带一路”是中国提出的重大倡议,旨在加强与沿线国家的经济联系和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
在这个背景下,文化词汇的外译成为了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
本文试图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出发,探讨文化词的外译问题。
历史和文化是文化词外译的两个重要方面。
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历史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文化词汇的外译需要考虑到这些历史和文化的因素。
首先,历史因素对于文化词外译的影响很大。
中国文化有悠久的历史,这使得中国文化词汇非常丰富。
举例来说,中华文明的核心是儒家思想,而儒家思想又包含了很多概念和词汇,如仁、义、礼、智、信等。
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可能没有与之对应的概念,因此在翻译时需要注意译文的准确性和可理解性。
其次,在一个国家的文化中,也有一些特别的文化符号和名词。
这些符号和名词不能简单地翻译成其他语言。
例如,中国的“太极图”及其相关概念,在西方国家中并不常见,因此对于这类词汇,需要有足够的解释和注释,这样才能更好地让外国人理解其文化内涵。
除了历史和文化因素外,文化词汇的外译也需要考虑到译者的语言素质和文化素养。
在翻译中,译者可能会存在语言障碍或者词汇不足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导致译文的出入或者偏差。
因此,译者需要具备足够的语言素质和文化素养,才能够将原文的文化内涵精准地表达出来。
此外,文化词汇的外译还需要考虑到翻译的目的和受众。
翻译的目的是通过翻译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受众则是广泛的人群,因此需要尽可能地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进行翻译,以确保译文的易读性和可理解性。
总之,文化词汇的外译是一个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的问题。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文化词汇的外译变得更加重要。
译者需要深入了解每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注重文化的内涵和特点,避免译文的出入和偏差,以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可理解性。
同时,通过文化词汇的外译,可以推动沿线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合作,实现共赢发展。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外宣翻译研究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外宣翻译研究作者:聂雯来源:《科学大众·教师版》2020年第01期摘要:“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更好的融入国际竞争体系、文化体系的客观需求。
并通过文化互通,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
而在对外宣传中国文化的过程中,外宣翻译肩负着重要的国家使命与责任。
因此,充分发挥其外宣翻译的作用与价值,更好的向世界传达中国的文化、中国的话语。
关键词:一带一路; 外宣翻译; 研究中图分类号:H059;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6-3315(2020)1-117-001“一带一路”倡議的提出,在新的社会发展背景下,建立了更具时代意义的“丝绸之路”。
而若想实现“民心相通”,首先应确保语言相通。
基于此,当国家在与国际社会进行对话时,需充分发挥外宣翻译的作用与优势。
他们工作的根本任务与职责,就是将中国理念、中国文化等以更好的形式进行宣传。
令国际社会上更多的人能深入的了解中国、认识中国、认可中国、信任中国,从而不断提高我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
基于此,教育领域应对外宣翻译人才的培养,重新建立认知,并能了解他们工作的重要性。
从而,根据国家的发展情况及实际需求,制定更科学的人才培养策略。
令他们能建立更大的格局,不断提高自身的翻译技巧与文化素养,让世界更好的认识中国。
一、一带一路背景下对外宣翻译的影响“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不仅为我国及其他国家的贸易伙伴带来新的发展契机与机遇,还为各国人民搭建了一条友谊支路,促进其民心交融、文化传播。
在此背景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中国也产生更强烈的了解欲望。
而为了能最大化发挥其优势,令各国能建立更友好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不同文明的共同发展。
基于此,国家对外宣翻译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但也同时对他们给予更高的厚望与要求。
他们不仅是对不同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交流与互通的使者,对国家的国际形象的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因此,“一带一路”背景下,为外宣翻译人才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同时,也对他们的业务能力、文化素养等提出更高的标准。
海洋民俗文化词翻译探析--以广西沿海地区疍家民俗文化词为例

【摘 要】本文阐述民俗文化词翻译中应遵循的传达准确文化意象、保持民族文化身份、树立正面文化形象、简洁紧凑等原则,以及可采用的组合法、省略法、分裂法等补救方法,以广西沿海地区的疍家民俗文化词翻译为例,把音译、直译和意译三种翻译方法加上释义,试图为民俗文化词的翻译提供相应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海洋民俗文化词 疍家民俗文化词 翻译 广西沿海地区【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0C-0140-02海洋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我国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海洋强国”战略,完善海洋民俗文化的系统收集整理和科学翻译工作,有利于跨文化传播中国的海洋民俗文化和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广西沿海地区属于疍家人聚居地,在千百年来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海洋民俗文化。
通过对广西沿海地区民俗文化的译介进行研究,探索相应的翻译方法和策略,可以帮助受众正确理解广西沿海地区民俗文化内涵,从而推介与传播广西民俗文化,加快广西民俗文化“走出去”的步伐,为提高广西文化软实力提供助力。
一、民俗文化词翻译的原则和补救方法(一)翻译原则。
民俗文化词承载着不同民族和地区独特而鲜明生动的文化现象。
文化词的翻译优劣,影响着地方民俗文化对外传播和推广的效果。
一个好的民俗文化词,能够最大限度地传递原有的民俗文化的文化内涵,同时能很好地在译语文化中被接受。
因此,民族文化词在翻译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传达准确文化意象。
要贴近原文,最大限度地把寓意和物象翻译出来,选词要推敲,力求贴切。
二是保持民族文化身份。
翻译文化词力求保留原民俗的民族身份,以免出现篡改原民族的风俗、与他乡的民俗出现混淆的现象。
三是树立正面文化形象。
翻译文化词应使用积极向上的、正面的词汇,以便于在对外传播和推广中树立起积极正面的民族形象。
四是简洁紧凑。
简洁的译词往往更具有生命力,译词应该让读者以最低的成本来获取信息。
“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中国译者策略探究

收稿日期:2017-09-01基金项目: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生态视域下的冰心翻译思想研究”(FJ2017B117);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闽教科[2017]52号);福建省高等学校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闽教人[2015]58号)作者简介:林晓琴(1974-),女,福建福清人,教授,硕士,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翻译教学等研究。
“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中国译者策略探究林晓琴(福州外语外贸学院英语系,福建福州350202)摘要:以建设“一带一路”为背景,以翻译在文化外交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切入点,对新形势下中国译者的角色进行定位,提出译者应遵循的翻译原则并重点阐述了双向翻译策略:自信传播,积极推介;包容吸纳,取长补短。
译者既要尽力对外推介中国文化特色以扩大国际影响,又要注重汲取外来文化营养以丰富本国文化,从而维护并建设“一带一路”的和谐文化氛围,推动沿线国家实现共同发展与繁荣。
关键词:一带一路;中国译者;翻译;文化Chinese Translators 'Strategies in the Context of"One Belt and One Road"LIN Xiaoqin(Department of English,Fuzhou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and Trade,Fuzhou Fujian 350202,China )Abstract :With an emphasis on the irreplaceable role of translation in cultural diplomacy,Chinese translators'role isclarified in the new context of "One Belt and One Road".The translators are supposed to abide by certain translation principles and adopt the strategies of active spreading and inclusive absorbing at the same time.While trying to spread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o the world,the translators should also try to absorb foreign cultural essence to enrich the Chinese culture.In this way,a harmonious cultural atmosphere of "One Belt and One Road"could be maintained and built up,and a common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of the countries along the Belt and Road could be achieved.Key words :One Belt and One Road ;Chinese translators ;translation ;culture 第25卷第1期莆田学院学报Vol.25No.12018年2月Journal of Put ian UniversityFeb.2018“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建设“一带一路”,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构想。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外宣翻译研究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外宣翻译研究
首先,外宣翻译需要遵循国家政策和底线。
因为外宣翻译是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中国的形象,所以需要考虑一系列因素,包括与外交政策的一致性、文化背景的考虑、情感和形象的传递等。
在翻译一些涉及中国特色的内容时,也需要保持克制和尊重,避免出现语言和文化冲突。
同时,外宣翻译也需要尽量避免出现歧义和误解,确保信息的传达准确无误。
其次,外宣翻译需要注重语言风格和文化传承。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不断深入,外宣翻译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
为了让更多的海外观众了解和认识中国的文化,翻译中需要注意文化的传承和推广。
同时,语言风格也很重要。
对于涉及政治、外交、经贸等领域的翻译,需要采用正式、准确和规范的语言风格,以保证翻译的专业性。
对于弘扬中国文化价值和文化形象的翻译,则需要采用富有韵味、具有传统文化气息的语言风格。
最后,外宣翻译需要创新翻译方式和手段。
随着科技的进步,外宣翻译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翻译方式和手段。
例如,机器翻译、云翻译、视音频翻译等技术已经在外宣翻译中得到应用。
但是,在采用这些新技术时,也需要注意对翻译品质的保障。
总之,外宣翻译是推广“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外宣翻译需要遵循国家政策和底线,注重语言风格和文化传承,同时创新翻译方式和手段,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广中国的文化和形象,达到“以文化人,以文交友”的目标。
基于一带一路的对外宣传翻译方式分析

基于一带一路的对外宣传翻译方式分析摘要:“一带一路”作为经济共同发展的重要政策,在发展与推进中迫切需要对外宣传翻译专业人才,准确传递国家之间的文化与经济发展,帮助其他国家更全面的了解中国文化。
通过对其重要性,有效总结对外宣传翻译指导方法,目的在于培养更多对外宣传翻译人才。
关键词:“一带一路”;对外宣传翻译;文化宣传;翻译技巧“一带一路”对外宣传翻译是推进“一带一路”发展,满足翻译人才需求的重要举措。
尤其是工程管理专业,在“一带一路”发展下,必须实现语言相同,能够积极与国际社会对话,做好对外宣传工作,积极传递中国理念,宣传中国文化,帮助国际更准确的认识中国,更多的了解中国,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信任力与影响力,对外宣传翻译教育培养需求十分迫切,认识到对外宣传翻译的重要性,加大对外宣传翻译教育力度。
一、对外宣传翻译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发展影响对外宣传翻译受到“一带一路”发展的带动,获得更多机会。
作为贸易共同发展战略,“一带一路”为我国经济发展与延边国家贸易发展创造了更多的发展机会,沿线国家文化相互传播,为更好的共同创建稳固桥梁。
对外宣传翻译帮助其他国家了解中国文化与发展,在交流中更好的进行合作,实现共同发展[1]。
在“一带一路”发展基础上,加大对外宣传翻译人才培训,更好的适应高标准对外宣传翻译要求,为商业发展以及管理提供便利。
对外宣传翻译培训必须抓住当前的需求机会,不断进行业务能力培训,重视综合素养提高,打造专业的对外宣传翻译团队。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对外宣传翻译重要性“一带一路”为国家对外贸易发展,带动沿线经济意义重大,通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中国积极合作共同发展,这期间必然会产生文化的交融碰撞。
以“一带一路”为载体,沿线国家特色文化流入到中国,通过中国文化也在其他国家传递,为了更好的应对经济发展挑战,紧紧抓住经济发展机遇,通过对外宣传翻译的方式,有效协调不同国家文化的关系,科学规避文化冲突所造成的问题。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民俗文化翻译的现状研究与思考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民俗文化翻译的现状研究与思考一、中国民俗文化的特点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其民俗文化久远而丰富。
中国的民俗文化包括节日习俗、传统习惯、宗教信仰、民间传说等多种形式,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比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节日习俗,中国古代典故、神话传说等民间文化素材,都是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民俗文化的翻译涉及语言、文化、历史、宗教等多个方面,具有较高的复杂性和难度。
语言的差异是最主要的挑战之一。
中国民俗文化所表达的含义和情感往往与中文有着天然的联系,因此将其翻译成其他语言往往难以准确传达原意。
中国民俗文化的独特性和历史文化的丰富性也使得其翻译和传播更加困难。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民俗文化的翻译亟待深入研究和探讨。
二、中国民俗文化翻译的现状目前,中国民俗文化的翻译主要集中在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以及学术研究等方面。
在文学作品方面,一些古代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并在国际上广泛传播。
在影视作品方面,一些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也通过影视作品被传播到国外。
学术研究方面也有一些学者将中国民俗文化进行了翻译和研究,促进了中国民俗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和交流。
中国民俗文化翻译存在一些问题。
翻译人才不足是一个主要问题。
中国民俗文化的翻译需要熟练掌握中文和目标语言的双语人才,然而目前这样的人才相对稀缺。
翻译标准化和规范化不足。
中国民俗文化的翻译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导致其在翻译过程中可能出现歧义或误解。
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推动了中国民俗文化的翻译和传播面临新的挑战。
新时代的社会背景和生活方式,对中国民俗文化的翻译和传播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中国民俗文化翻译的思考面对中国民俗文化翻译的现状,我们应该思考如何更好地将中国民俗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提高中国民俗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应该加强相关人才的培养。
通过教育和培训,培养一批精通中外语言和文化的研究者和翻译人才,推动中国民俗文化的国际传播和交流。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标识英语翻译实证研究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标识英语翻译实证研究摘要:广西北海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始发港,近年来随着对外交流不断扩大和深入,北海市的机场、酒店、餐厅、旅游景点、商场、超市、道路交通等公共服务领域和空间的各类双语标识也越来越常见。
然而,部分公共服务领域的标识英语翻译存在不少错误和不规范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的发展形象。
笔者实地调研和走访,对北海市当前存在的标识语译写常见问题进行梳理,通过列举部分实例共同探讨标识译写的规范性。
关键词:对外交流双语标识译写标准译写质量国家标准北海开放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始发港,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重要组成城市。
北海区位优势突出,地处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和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处于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域结合部的中心位置,是中国西部地区唯一列入全国首批14个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也是中国西部唯一同时拥有深水海港、全天候机场、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的城市。
北海旅游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良,是享誉海内外的旅游休闲度假胜地。
据统计,2019年北海机场全年运输旅客吞吐量260多万人次,北海市接待国内外游客4700多万人次,拥有9家国家级4A级旅游景区。
随着总书记“打造好向海经济、写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新篇章”重要指示的逐步落实和不断推进,对外交往交流也将不断扩大和深入,到北海旅游、访问及商务洽谈合作的外国客商也将会越来越多。
英语作为一门国际语言,近年来也出现在北海市的机场、酒店、餐厅、旅游景点、商场、超市、道路交通等公共服务领域和空间的各类标识上,其本意和目的是为方便英语国家的人员更快地融入这座城市的生活,同时也能更好地了解这座城市的文化信息。
然而在实际的标识语汉英译写实践应用中,由于译写标准不统一、译写人员水平参差不齐、译写质量缺乏有效监管等,导致部分公共服务领域的标识英语翻译存在不少错误和不规范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的发展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19-2019年第13期(总第161期)摘 要: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北海的疍家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得到大力宣扬和传承。
文章从疍家文化外宣翻译对提升北海国际地位的重要意义出发,探究北海疍家文化的外宣翻译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遵循“三贴近原则”和“异化为主,适度归化的原则”的基础上,分别从译前、译中和译后来提炼外宣翻译策略,旨在让国际社会,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士更充分了解疍家文化。
关键词:疍家文化;外宣翻译;三贴近原则中图分类号:H315.9文章编号:2095-624X(2019)13-0019-03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海时指出,北海具有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底蕴,要写好新世纪海上丝路新篇章。
如今,北海文化品牌日趋成熟,体现“一带一路”背景下的疍家文化精品和旅游产品层出不穷。
近年来,北海正在打造一个疍家小镇,疍家文化的踪迹随处可寻。
不仅很多景区都有疍家文化的风俗习俗展示、主题活动,同时,北海的艺术歌舞团还以歌舞剧、音乐剧等形式宣传和传承疍家文化。
此外,来北海旅游的国际友人逐年增多,数据显示2018年上半年北海共接待入境游客9.03万人次,同比增长12.94%。
在这样的背景下,外宣翻译工作变得更加重要,依靠疍家文化外宣翻译可实现增加北海和其他国家的交流和合作,从而实现国家及地区间的经济互利、政治互信和文化互容。
一、疍家文化概述疍家人居住在中国沿海地区,常年生活在海上,他们以船为家,在漫长的岁月积淀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渔家文化。
他们习于水性,断发文身,崇拜龙蛇。
他们有着异于陆上人家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在过去漫长的渔家生活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渔家文化:从家居到服饰,从婚礼到渔歌,这个被称为“疍家人”的群体,编织了富有疍家风情的北海海岸风景。
“咸水歌”唱法独特,流传甚久;“哭嫁”婚礼颇具特色;疍家人做海鲜的烹饪手法有其独妙之处。
疍民的生活习俗和文化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和族群特色,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最具北海当地乡土风情的民俗文化,也是北海沿海文化对外宣传的重要法宝。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北海疍家文化外宣翻译对提升北海国际地位的重要意义外宣翻译是指翻译人员将外宣材料以图书、期刊及电视、互联网等媒介,对外发表与传播,确保准确性、简洁性和严谨性。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通过外宣翻译的手段和途径,获取外界对千百年来海洋先民们所创造的文化的一种认同感,传播疍家渔民文化;通过外宣翻译,吸引海外人士到北海观光和旅游,从而拉动旅游经济;通过北海疍家文化的外宣翻译可以提升北海的国际地位,增进北海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与交流,可以实现北海与沿路国家间的经济合作和文化传播。
总之,做好外宣翻译工作是中国开展“一带一路”的前提,而北海作为具有丰富文化遗产的“丝路”沿海城市,加强外宣翻译研究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三、北海疍家文化外宣翻译现状近几年,北海市持续多措施、全方位地宣传北海旅游文化资源,使北海旅游形象和知名度得到了不断提升。
但是,外宣翻译材料中跟北海市疍家文化有关的少之又少,而在鲜少的外宣翻译材料中,对疍家文化翻译的深度和广度不够,没能把疍家人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合理、巧妙的翻译方式活灵活现地展现给读者,尤其是对其风俗习惯的宣传不够到位。
为了解北海疍家旅游文化翻译资料的外宣实际效果,北海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于近期开展了专项调查。
访问对象主要是在北海或曾在北海工作学习的外籍教师以及部分到访外籍友人,访问主要围绕其国籍、英语语言能力、对疍家文化的了解程度、对疍家文化的兴趣及对在北海的疍家文化翻译标示及信息资料的理解程度等展开。
结果显示长期在北海工作和生活的外籍人士对疍家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并观看或在一定程度上参与疍家民俗活动,但行程较短的外籍人士并未接触;接触过疍家文化的外籍人士表示鲜少接触到疍家文化的外宣翻译标示或资料,接触的信息较浅,不能真正意义上传递文化的精髓,未能产生共情。
访问结果显示的疍家文化外宣失效应该引起翻译同行的重视,如何有效地通过旅游疍家文化外宣翻译传播具有北海特色的疍家文化是翻译学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四、北海疍家文化的外宣翻译的策略疍家文化的外宣翻译除了要注重沿海城市地域文化特征,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把握外宣翻译技巧和策略。
“一带一路”背景下北海疍家文化的外宣翻译策略研究李晶(北海职业学院,广西 北海 536000)-020-2019年第13期(总第161期)(一)译前要充分调研疍家文化因素,力求译文准确传递文化精髓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加强与沿线国家的合作,实现经济的创新发展是北海的发展目标之一。
那么,吸引外籍人士学习中国的疍家文化,让疍家文化的精髓得到推广和传播,外宣翻译要认识到外籍人士的特点和偏好,有针对性地推广疍家文化和产品,从而让外籍人士对疍家文化产生兴趣,主动积极地参与沟通和协作,达到疍家文化宣传的最佳效果。
因此,在进行翻以前应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了解一个民族或一个群体的文化,仅仅依靠在线上查资料是远远不够的,北海的疍民常年聚集在北海市避风港的村落里,从事生产活动。
但是随着疍民的上岸定居,许多习俗和文化事象已经基本消失,要了解疍家人的文化习俗,除了线上查找资料,翻看书籍等,还要深入民众,直接从其居所、服饰、餐饮、婚嫁、作业、信仰等了解他们的文化传统;选择族群中年长者进行采访,实地到他们的聚居地体验生活;参加他们定期举行的活动。
其次,要对疍家旅游产品进行充分的调研,到相关的旅游景点参观学习,并对北海一些有标志性的特定日子举办的大型活动进行了解和挑檐。
如到北海市富有渔家风情特色的集餐饮食宿、特色小吃、特色小商品于一体的特色小镇——“疍家小镇”实地考察;参与每年特定时期在北海举办一系列的相关活动,如观摩端午节侨港镇的端午文化艺术节疍家风情婚礼表演;参观每年八月份北海开海的时机,疍家文化的系列文化展演。
最后,要到渔家食品市场去调研疍家食品,尤其是对外销售的旅游食品,从种类、制作方式方法、食用方法、贮存方法等进行研究。
翻译中涉及的不仅是语言,更多的是语言背后的文化成分。
外宣翻译要想准确地传递疍家文化各要素,让翻译的材料具有长期的标杆作用,上述提到的几点都需要重视。
(二)译中应遵循两大原则1.三贴近原则翻译界知名专家黄友义教授通过长期的外宣翻译工作实践,在《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问题》一文中,总结出外宣翻译“三贴近原则”。
“三贴近”原则即“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与“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
要完成疍家文化对外宣传材料的翻译任务,主要是将中文译成英文,向世界宣传中国。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考虑北海整个城市的发展目标和需求,贴近实际。
《北海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5~2020年)》中提及,到2020年,北海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发展总体目标中包括把北海打造成我国海洋文化产品的重要集聚地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先行区。
做好外宣翻译工作是开展“一带一路”的前提,这样才能让沿线国家进一步了解北海的疍家文化,了解北海的经济实力。
因此,外宣翻译的“三贴近原则”可以更好地指导实践,达到更好的外宣效果。
“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细化起来即贴近北海发展的实际,北海发展向海经济,旅游和文化产业主要从向海经济出发,外宣翻译只有充分地考虑目的语读者,把疍家文化和海洋文化、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相结合,才能产生同样的效果和反应,真正达到宣传的目的。
“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很大程度上是对文化信息的需求,外国人对中国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尤其是传统古老的文化,给他们一种神秘的冲击感。
因此,外宣翻译如果能做到贴近其对这一方面需求的原则,能够极大程度地促进旅游经济和外贸经济。
而“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要求译者以中西方的思维差异为前提,在翻译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外国受众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习惯,从而使译文能为外国受众广泛接受并能达到较好的交流效果。
2.异化为主,适度归化的原则德国翻译学家汉斯·威密尔提出,“翻译是一种人类行为,而任何行为都具有目的性”。
不论以源语文化传递为前提,还是以译入语读者接受为导向,疍家文化元素外宣翻译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文化的有效传播从而实现经济合作。
那么,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既要做到“信”——即忠实原文,但又不能过于固化,适当调整原文的语言结构,同时尽可能不改变原文所要传递的文化信息。
可见。
异化和归化的有机结合是最为理想的翻译方法。
“归化”(domesticating)与“异化”(foreignizing)是翻译中常面临的两种选择。
所谓“归化”,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用本民族的方式去表现外来的作品,即让读者靠近作者;而“异化”则恰恰相反,认为既然是翻译,就得译出外国的味儿,保持“原汁原味”,是作者靠近读者。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北海疍家文化的外宣翻译的各类具体语境中,应当使用异化为主,适度归化的原则进行翻译。
在大部分翻译的具体语境中,异化就是译文要真实地表达疍家文化的各类材料中所陈述的内容,也尽可能真实呈现材料的语言表达方式,最大限度地向读者展示文化材料中疍家文化的特色;而当在翻译过程中由于文化差异导致翻译障碍时,往往是很难逾越的,这时如果选用异化法往往使得译文词不达意,此时译者就应该把译文纳入目标语语言文化规范的轨道,这样,读者才能进一步地了解译文要传递的信息。
例:“中国的水上渔城:这些木屋是7000名疍家人的家园,他们拒绝适应现代生活,希望留在海上。
”这个句子要如何翻译才能做到异化为主,适度归化的原则呢?首先“疍家人”的译法有个比较普遍的版本——“Tanka People”,这是外宣材料里比较官方的译法,但是从理解的角度,很多对疍家文化没有多少了解的外国受众对这个音所代表的意思就比较费解。
如整个句子译为:China's floating fishing cities:The boat housesand boat tents that are home to 7,000'gypsies of thesea'who refuse to conform to modern living and wantto remain on the ocean.把疍家人翻译成“海上吉卜赛人”,是归化翻译法。
西方人对吉卜赛人的特征比较了-021-2019年第13期(总第161期)摘 要:文章研究了湘西凤凰方言词汇的地域文化,具体内容有二:第一,对湘西凤凰方言词汇进行了文化互证;第二,对湘西凤凰方言词汇进行了文化透视。
对于研究湘西其他方言词汇特点及其地域文化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关键词:湘西凤凰;方言词汇;地域文化;双向互证中图分类号:C953;G122文章编号:2095-624X(2019)13-0021-03一、湘西凤凰方言词汇的文化互证(一)方言词汇与巫文化巫文化是以“巫”为主体,巫术是其核心文化[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