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2章热学复习06。11

合集下载

第12章热学

第12章热学
12-2 熱的本質與熱功當量 (1/4)
• 「布爾哈夫疑難」:
(1)等質量的冷熱水混合後,其末溫是冷熱水溫度的平均 值,但對於不同物質混合後的末溫卻非平均值。
(2)等體積的冷熱水混合後,其末溫是冷熱水溫度的平均 值,但對於不同物質混合後的末溫卻非平均值。
[說明]:布萊克認為,不同物質作相同溫度變化時, 會吸收或釋放不同量的熱,並以此解釋 布爾哈夫疑難。
例題12-7
利用一把在0.00oC時經過校正的鋼尺,測量一根 鉛棒在溫度30.00 oC時的長度,得10.00 m。若 考慮熱膨脹效應,則鉛棒在0.00 oC時的真正 長度為何?
例題12-8
如圖所示,在溫度10.0 oC時,將 一鋼板挖出一半徑為50.0 cm的圓 洞。則當溫度升高為30.0 oC時, 此圓洞面積的增加量為何?
例題12-5
有A和B兩種液體,其質量、比熱、初溫分別為 m1、s1、t1與m2、s2、t2,今將兩者混合均勻, 假設不發生化學變化,也無熱量散失,則: (1)混合液體的末溫為何? (2)混合液體的熱容量為何? (3)混合液體的比熱為何?
例題12-6
如果鋪設鋼製鐵軌時的溫度為0.00oC,每一段 鐵軌的長度為20.0 m,欲使其在溫度40.0 oC 時不致於發生變形,則每一節鐵軌之間應留有 多大的伸縮縫?
某定容氣體溫度計在室溫20.0oC時,球泡內的 壓力為80.0 cmHg,將球泡改放置在某待測液體 時,球泡內壓力變為100.0 cmHg,此待測液體 的溫度為若干oC?
例題12-4
英制的熱量單位是英熱單位(British thermal unit),簡寫為Btu,其定義為使1磅(lb)水 上升1 oF所需的熱量,則1 Btu相當於多少卡?
內能 功 熱

高考物理 单元总复习课件第11章 热学 章末复习总结课件 新人教

高考物理 单元总复习课件第11章 热学 章末复习总结课件 新人教

• 综上可见,物体内部分子力做功和分子势 能的关系近几年反复考查,希望引起考生 关注.
• 二、外界对系统(气体)做功和物体内能改 变的关系
• 1.功能关系:气体膨胀时,如果没有热 传递且气体对外界做正功,则气体内能减 少;反之,气体内能增加.
• 2.本质:这是把气体当做整体研究时气 体和外界间的相互作用所决定的功能关 系.
• 【例4】 如图2所示,两个相通的容器P、
Q间装有阀门K,P中充满气体,Q内为真
空,整个系统与外界没有热交换.打开阀
门K后,P中的气体进入Q中,最终达到平
衡,则
()
• A.气体体积膨胀,内能增加 • B.气体分子势能减少,内能增加 • C.气体分子势能增加,压强可能不变 • D.Q中气体不可能自发地全部退回到P中
• C.体积增大,温度降低
• D.体积增大,温度不变
• 解析:本题考查了三个方面的内容:(1) 气体绝热时内能的变化只取决于外界是否 对气体做功或气体是否对外界做功.本题 气体膨胀且有压强,故气体对外界有力的 作用且力的
• 方向上有位移,气体对外做正功,内能减 少.(2)本题括号内注明不计气团内分子 间的势能,即不考虑分子力做功,把气体 当成理想气体,故内能减少,温度降 低.(3)对两种功概念的理解也是本题的 考查内容之一.本题选C.
()
• A.A中水银的内能增量大于B中水银的内能增量
• B.B中水银的内能增量大于A中水银的内能增量
• C.A和B中水银体积保持不变,故内能增量相同
• D.A和B中水银温度始终相同,故内能增量相同
• 解析:本题中大气压力对两系统做功一样多,所做的功全部转化为 A、B系统中增加的重力势能和内能.由于A中水银的重心高,重力 势能增加的多,故A中水银的内能增量小于B中水银的内能增 量.答案选B.本题考查了内能和重力势能的转化问题.

九年级物理第十一、十二章知识总结

九年级物理第十一、十二章知识总结

第十一章从水之旅谈起12.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要吸热。

3.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要放热.4.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

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

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5.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6.熔化和凝固曲线图:t(晶体熔化和凝固曲线图)(非晶体熔化曲线图)上图中AD是晶体熔化曲线图,晶体在AB段处于固态,在BC段是熔化过程,吸热,但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CD段处于液态;而DG是晶体凝固曲线图,DE段于液态,EF段落是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FG处于固态。

7.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方式有蒸发和沸腾。

都要吸热。

8.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9.沸腾:是在一定温度(沸点)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液体沸腾时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沸点。

10.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1)液体温度;(2)液体表面积;(3)液面空气流动快慢。

11.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热。

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液化现象如:“白汽”、雾、等)12.升华和凝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要吸热;而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要放热。

13.第十二章内能与热机一、温度与内能1、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

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2、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3、摄氏温度(℃): 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把纯水沸腾时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4、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5、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分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第十一章 热学教参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第十一章 热学教参

第十一章热学第1讲分子动理论内能考纲下载:1.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实验依据(Ⅰ) 2.阿伏加德罗常数(Ⅰ) 3.气体分子运动速率的统计分布(Ⅰ) 4.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内能(Ⅰ)主干知识·练中回扣——忆教材夯基提能1.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实验依据、阿伏加德罗常数(1)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①分子的大小a.分子的直径(视为球模型):数量级为 10-10m;b.分子的质量:数量级为10-26kg。

②阿伏加德罗常数a.1 mol的任何物质都含有相同的粒子数。

通常可取N A=6.02×1023mol-1;b.阿伏加德罗常数是联系宏观物理量和微观物理量的桥梁。

(2)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①扩散现象a.定义:不同物质能够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b.实质:扩散现象并不是外界作用引起的,也不是化学反应的结果,而是由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产生的物质迁移现象,温度越高,扩散现象越明显。

②布朗运动a.定义:悬浮在液体中的小颗粒的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b.实质:布朗运动反映了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c.特点:颗粒越小,运动越明显;温度越高,运动越剧烈。

③热运动a.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b.特点: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和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激烈。

(3)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①物质分子间存在空隙,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实际表现出的分子力是引力和斥力的合力;②分子力随分子间距离变化的关系: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随分子间距离的减小而增大,但斥力比引力变化得快;③分子力与分子间距离的关系图线由分子间的作用力与分子间距离关系图线(如图所示)可知:a.当r=r0时,F引=F斥,分子力为零;b.当r>r0时,F引>F斥,分子力表现为引力;c.当r<r0时,F引<F斥,分子力表现为斥力;d.当分子间距离大于10r0(约为10-9m)时,分子力很弱,可以忽略不计。

热学复习计划

热学复习计划

热学复习计划任秀平一、热学包括十一和十二章,从课标的内容要求;温度及温度计的使用、物态变化及应用、内能和热量、比热容、热机的工作原理。

热学题型:以选择、填空为主,或辅以相关探究和部分计算根据这一内容上的特点,所以复习时就分为这两部分内容来进行。

每一部分按照“知识架构→典例分析→习题巩固→中考热身”四层次进行,让学生重现知识,逐步深入,熟练掌握各知识点,从而达到中考要求。

其中典例分析→习题巩固→中考热身溶为一体,。

重、难点:每一部分先完成“知识结构”,熟知知识,然后分析典例,其余时间做“习题巩固与中考热身”,课堂上做的习题尽可能堂上讲解完毕,总课时约3节。

二、主要知识点1、熔化、汽化、升华是吸热过程。

凝固:液化、凝华是放热过程[典例分析]1、(11年)19.针对前段时间的旱情,我市气象部门多次进行了“人工增雨”作业,效果良好。

在空中中喷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是“人工增雨”的一种常用方法,喷洒的干冰可以促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小冰晶,冰晶下降过程中变成雨滴。

在“人工增雨”作业中,空气中的“云”发生的物态变化有A.凝华和熔化B.凝华和液化C.凝固和熔化D.凝固和液化2、(12年)29.(4分)把一小块冰放在手心里,小冰块会慢慢地__________(填写物态变化名称)成水;同时,手会感觉到凉,这说明冰在这一过程中要____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2、六种物态变化的过程,规律。

(1)晶体熔化的条件:(1)达到熔点(2)继续吸热规律:晶体熔化过程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液体表面积;液体上方空气的流速。

(3)沸腾:液体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特点:在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4)凝固、液化、凝华的条件[典例分析]例如;(11年).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白气”都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下列各情况下见到的“白气”,由原来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是(A )• A.打开冰箱门时在门边看到的“白气”• B.做饭是在沸腾的锅边看到的“白气”• C.夏日的清晨在河面上看到的“白气”• D.冬天在汽车排气管口看到的“白气”(10年)下列实例中,为了加快蒸发的是A .用地膜覆盖农田B .给盛有饮料的瓶子加盖C.把湿衣服晾在通风向阳处 D .把新鲜的樱桃装入保鲜盒5 下列是对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热现象的解释,其中正确的是:A 冬天在菜窖里放几桶水,利用水凝固放热防止菜被冻坏B 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是因为樟脑丸蒸发了C 清晨花草上的小露珠是由空气液化而形成的D 发烧时在身体上擦些酒精降温是因为酒精的温度低3、温度与温度计常考温度计的原理及用温度计测液体温度的方法,测温物质的选择[典例分析]如;上表为几种物质在标准大气压下的熔点和沸点,常用的液体温度计,一般是用煤油、酒精和水银制成,在厦门测量沸水温度,你认为应选用哪种液体做温度计?( )A 只能用酒精B 只能用水银C 只能用煤油D 水银或煤油都可以1 如图1所示,正确使用温度计的是( )A B C D【10年赤峰】(4分)下表是小华同学在学校体检表上的一部分内容,校医在体检表上没有填写重量的单位,请你帮校医填上,如果体检时小华的体温如图9所示,也请你读出并填写在体检表上。

十二章复习要37页

十二章复习要37页

1、汽油机
(1)汽油机的 构造
火花塞
进气门 活塞 连杆 曲轴
气缸 排气门
(2)汽油机的工作过程
冲程:活塞在往复运动中从
汽缸一端运动到另一端叫做 一 个冲程。
吸气冲程 压缩冲程
做功冲程
排气冲程
内燃机(汽油机)的工作原理
内燃机的连续工作
2、柴油机
喷油嘴 进气门
活塞
连杆
排气门 气缸
曲轴
柴油机工作原理
把一标准大气压
100℃
下,沸水的温度
规定为100℃,
这是水的沸点。
0℃
沸腾的水
0度和100度之间分 成100等分,每一等 分为摄氏温度的一 个单位,叫做1摄 氏度。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0℃
19
使用前应认清
量程、分度值和
零刻度线。
°C
120 110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10 -20 -30
第十二章 内能与热机 复习课
曼贺九义:杨越
第一节 温度与内能
第二节 科学探究: 物质的比热容
第三节 内燃机
第四节 热机效率和 环境保护
一、温度
1、什么是温度?
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2、生活中常用的温度 单位:摄氏度(℃ )
3 、人的正常体温是37 ℃
4、自然界中的一些温度值
5.热力学温标
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的温度是热力学温度, 单位 “开尔文”,简称“开”,符号是K。
1、 某同学在实验室用酒精灯使0.04kg酒精完全 燃烧,把2kg的水从20℃加热到100℃。求: (1)0.04kg酒精完全燃烧,放出多少热量? (2)水吸收了多少热量。 (3)酒精灯的效率是多少?

高考物理大一轮复习第11章热学教师用书

高考物理大一轮复习第11章热学教师用书

第11章 热学第1节 分子动理论 内能一、分子动理论1.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1)分子模型:主要有两种模型,固体与液体分子通常用球体模型,气体分子通常用立方体模型. (2)分子的大小①分子直径:数量级是10-10m ;②分子质量:数量级是10-26 kg;③测量方法:油膜法.(3)阿伏加德罗常数1 mol任何物质所含有的粒子数,N A=6.02×1023 mol-1.2.分子热运动分子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1)扩散现象相互接触的不同物质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温度越高,扩散越快,可在固体、液体、气体中进行.(2)布朗运动悬浮在液体(或气体)中的微粒的无规则运动,微粒越小,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显著.3.分子力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且都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随分子间距离的减小而增大,但总是斥力变化得较快.二、内能1.分子平均动能(1)所有分子动能的平均值.(2)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2.分子势能由分子间相对位置决定的能,在宏观上分子势能与物体体积有关,在微观上与分子间的距离有关.3.物体的内能(1)内能:物体中所有分子的热运动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2)决定因素:温度、体积和物质的量.三、温度1.意义:宏观上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微观上标志物体中分子平均动能的大小).2.两种温标(1)摄氏温标t:单位℃,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冰点作为0 ℃,沸点作为100 ℃,在0 ℃~100 ℃之间等分100份,每一份表示1 ℃.(2)热力学温标T:单位K,把-273.15 ℃作为0 K.(3)就每一度表示的冷热差别来说,两种温度是相同的,即ΔT=Δt.只是零值的起点不同,所以二者关系式为T =t+273.15.(4)绝对零度(0 K),是低温极限,只能接近不能达到,所以热力学温度无负值.[易错警示·微点拨]1.布朗运动是悬浮在液体中的小颗粒的运动,而不是液体分子的运动.2.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都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小.3.分子间距为r 0时,分子的引力与斥力的合力为零,引力和斥力相等,且都不为零. 4.温度相同时,两物体分子的平均动能相同,物体的内能不一定相同. 5.温度升高时,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大,有的分子的动能还可能减少.考点一 微观量的估算1.微观量:分子体积V 0、分子直径d 、分子质量m 0.2.宏观量:物体的体积V 、摩尔体积V m 、物体的质量m 、摩尔质量M 、物体的密度ρ. 3.关系:(1)分子的质量:m 0=M N A=ρV mN A.(2)分子的体积:V 0=V m N A =MρN A.(3)物体所含的分子数:N =VV m ·N A =mρV m·N A或N =m M·N A =ρVM·N A .4.分子的两种模型:(1)球体模型直径d = 36V 0π.(常用于固体和液体)(2)立方体模型边长d =3V 0.(常用于气体)对于气体分子,d =3V 0的值并非气体分子的大小,而是两个相邻的气体分子之间的平均距离.1.(多选)设某种物质的摩尔质量为μ,原子间的平均距离为d ,已知阿伏加德罗常数为N A ,则该物质的密度ρ可表示为( )A .ρ=6μπd 3N AB .ρ=μd 3N AC .ρ=3μ4πd 3N AD .ρ=8μπdN A解析:选AB.分子为球体时,1 mol 物质的体积为16πd 3N A ,则ρ=μ16πd 3N A =6μπd 3N A ,故A 正确;分子为正方体时,1 mol 物质的体积为d 3N A ,则ρ=μd 3N A,故B 正确.2.(2015·高考海南卷)已知地球大气层的厚度h 远小于地球半径R ,空气平均摩尔质量为M ,阿伏加德罗常数为N A ,地面大气压强为p 0,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 .由此可估算得,地球大气层空气分子总数为________,空气分子之间的平均距离为________.解析:地面大气压强是由大气层对地球表面压力产生的.根据p =FS可知,F =p 0S =4πR 2p 0.这个压力等于大气层空气的总重力,即4πR 2p 0=mg ,可求出m =4πR 2p 0g .根据n =m M 以及N =nN A ,可计算出大气层空气分子总数N =4πR 2p 0N AMg.由于大气层厚度h 远小于地球半径R ,地球大气层总体积可近似表示为V =4πR 2h ,则每个分子所占空间V 0=V N =Mghp 0N A,如图所示,空气分子之间的平均距离l =3Mghp 0N A.答案:4πR 2p 0N AMg 3Mgh p 0N A微观量的求解方法(1)分子的大小、分子体积、分子质量属微观量,直接测量它们的数值非常困难,可以借助较易测量的宏观量结合摩尔体积、摩尔质量等来估算这些微观量,其中阿伏加德罗常数是联系宏观量和微观量的桥梁和纽带.(2)建立合适的物理模型,通常把固体、液体分子模拟为球形或小立方体.气体分子所占据的空间则建立立方体模型.考点二 布朗运动与分子热运动1.(2015·高考全国卷Ⅱ)(多选)关于扩散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填正确答案标号)A.温度越高,扩散进行得越快B.扩散现象是不同物质间的一种化学反应C.扩散现象是由物质分子无规则运动产生的D.扩散现象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都能发生E.液体中的扩散现象是由于液体的对流形成的解析:选ACD.扩散现象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扩散进行得越快,选项A正确.扩散现象是由于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引起的,不是一种化学反应,选项B错误、选项C正确、选项E错误.扩散现象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都能发生,选项D正确.2.(多选)下列关于布朗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布朗运动是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B.液体温度越高,悬浮粒子越小,布朗运动越剧烈C.布朗运动是由于液体各个部分的温度不同而引起的D.布朗运动是由液体分子从各个方向对悬浮粒子撞击作用的不平衡引起的解析:选BD.布朗运动是悬浮颗粒的无规则运动,A错误.温度越高、颗粒越小,布朗运动越剧烈,B正确.布朗运动是由液体分子撞击的不平衡引起的,间接反映了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C错误、D正确.考点三分子力、分子力做功和分子势能(高频考点)分子力和分子势能随分子间距变化的规律如下:题组一 高考题组1.(2013·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多选)两个相距较远的分子仅在分子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运动,直至不再靠近.在此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A .分子力先增大,后一直减小B .分子力先做正功,后做负功C .分子动能先增大,后减小D .分子势能先增大,后减小E .分子势能和动能之和不变解析:选BCE.两分子从较远靠近的过程分子力先表现为引力且先增大后减小,到平衡位置时,分子力为零,之后再靠近分子力表现为斥力且越来越大,A 选项错误;分子力先做正功后做负功,B 选项正确;分子势能先减小后增大,动能先增大后减小,C 选项正确、D 选项错误;只有分子力做功,分子势能和分子动能相互转化,总和不变,E 选项正确.2.(2013·高考福建卷)下列四幅图中,能正确反映分子间作用力f 和分子势能E p 随分子间距离r 变化关系的图线是________.(填选图下方的字母)解析:选B.当分子间距离r =r 0时,分子之间引力和斥力大小相等,分子作用力为零;当r <r 0时,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斥力,作用力随r 减小而增大;当r >r 0时,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引力,作用力随r 先增大后减小,当r >10r 0时,作用力又趋近于零.分子势能的变化与分子作用力做功有关,分子作用力为零时,分子势能最小,选项B 正确.题组二 模拟题组3.(2016·北京101中学月考)如果将两个分子看成质点,当这两个分子之间的距离为r 0时分子力为零,则分子力F 及分子势能E p 随着分子间距离r 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是( )A .当r >r 0时,随着r 变大,F 变小,E p 变小B .当r >r 0时,随着r 变大,F 变大,E p 变大C .当r <r 0时,随着r 变小,F 变大,E p 变小D .当r <r 0时,随着r 变小,F 变大,E p 变大解析:选D.据题意,当r >r 0时,r 变大,则分子力F 先变大后变小,而分子势能增大,所以A 、B 错误.当r <r 0时,r 变小,则分子力F 变大而分子势能也一直在变大,所以D 正确.4.(2016·济宁模拟)如图所示,甲分子固定在坐标原点O ,乙分子位于x 轴上,甲分子对乙分子的作用力与两分子间距离的关系如图中曲线所示.F >0为斥力,F <0为引力.A 、B 、C 、D 为x 轴上四个特定的位置.现把乙分子从A 处由静止释放,下列A 、B 、C 、D 四个图分别表示乙分子的速度、加速度、势能、动能与两分子间距离的关系,其中大致正确的是( )解析:选B.速度方向始终不变,A 项错误;加速度与力成正比,方向相同,故B 项正确;分子势能不可能增大到正值,故C 项错误;乙分子动能不可能为负值,故D 项错误.物理学中许多不同部分的知识其实都是相通的,在热学中,分子力做功和分子势能的变化与力学中是一样的,分子力做正功,分子势能减少,分子动能增加,分子力做负功,则分子势能增加,分子动能减小,因此也可以按照能量守恒的观点来思考问题,只不过能量守恒的范围大一点,是在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量上保持守恒,即内能范围内的能量守恒,类似于机械能守恒.考点四 实验十二: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1.实验原理:利用油酸酒精溶液在平静的水面上形成单分子油膜,将油酸分子看作球形,测出一定体积油酸溶液在水面上形成的油膜面积,用d =V S计算出油膜的厚度,其中V 为一滴油酸酒精溶液中纯油酸的体积,S 为油膜面积,这个厚度就近似等于油酸分子的直径.2.实验器材:盛水浅盘、滴管(或注射器)、试剂瓶、坐标纸、玻璃板、痱子粉(或细石膏粉)、油酸酒精溶液、量筒、彩笔.3.实验步骤:(1)取1 mL(1 cm 3)的油酸溶于酒精中,制成200 mL 的油酸酒精溶液.(2)往边长为30~40 cm 的浅盘中倒入约2 cm 深的水,然后将痱子粉(或细石膏粉)均匀地撒在水面上. (3)用滴管(或注射器)向量筒中滴入n 滴配制好的油酸酒精溶液,使这些溶液的体积恰好为1 mL ,算出每滴油酸酒精溶液的体积V 0=1nmL.(4)用滴管(或注射器)向水面上滴入一滴配制好的油酸酒精溶液,油酸就在水面上慢慢散开,形成单分子油膜. (5)待油酸薄膜形状稳定后,将一块较大的玻璃板盖在浅盘上,用彩笔将油酸薄膜的形状画在玻璃板上. (6)将画有油酸薄膜轮廓的玻璃板放在坐标纸上,算出油酸薄膜的面积.(7)据油酸酒精溶液的浓度,算出一滴溶液中纯油酸的体积V ,据一滴油酸的体积V 和薄膜的面积S ,算出油酸薄膜的厚度d =V S,即为油酸分子的直径.比较算出的分子直径,看其数量级(单位为m)是否为10-10m ,若不是10-10m 需重做实验.4.实验时应注意的事项:(1)油酸酒精溶液的浓度应小于11 000.(2)痱子粉的用量不要太大,并从盘中央加入,使粉自动扩散至均匀.(3)测1滴油酸酒精溶液的体积时,滴入量筒中的油酸酒精溶液的体积应为整毫升数,应多滴几毫升,数出对应的滴数,这样求平均值误差较小.(4)浅盘里水离盘口面的距离应较小,并要水平放置,以便准确地画出薄膜的形状,画线时视线应与板面垂直. (5)要待油膜形状稳定后,再画轮廓.(6)利用坐标纸求油膜面积时,以边长为1 cm 的正方形为单位,计算轮廓内正方形的个数,不足半个的舍去.大于半个的算一个.5.可能引起误差的几种原因: (1)纯油酸体积的计算引起误差.(2)油膜面积的测量引起的误差主要有两个方面: ①油膜形状的画线误差;②数格子法本身是一种估算的方法,自然会带来误差.1.(2016·湖北三校联考)在“油膜法估测油酸分子的大小”实验中,有下列实验步骤:①往边长约为40 cm 的浅盘里倒入约2 cm 深的水,待水面稳定后将适量的痱子粉均匀地撒在水面上. ②用注射器将事先配好的油酸酒精溶液滴一滴在水面上,待薄膜形状稳定.③将画有油膜形状的玻璃板平放在坐标纸上,计算出油膜的面积,根据油酸的体积和面积计算出油酸分子直径的大小.④用注射器将事先配好的油酸酒精溶液一滴一滴地滴入量筒中,记下量筒内每增加一定体积时的滴数,由此计算出一滴油酸酒精溶液的体积.⑤将玻璃板放在浅盘上,然后将油膜的形状用彩笔描绘在玻璃板上. 完成下列填空:(1)上述步骤中,正确的顺序是________.(填写步骤前面的数字)(2)将1 cm 3的油酸溶于酒精,制成300 cm 3的油酸酒精溶液,测得1 cm 3的油酸酒精溶液有50滴.现取一滴该油酸酒精溶液滴在水面上,测得所形成的油膜的面积是0.13 m 2.由此估算出油酸分子的直径为________ m .(结果保留1位有效数字)解析:(1)依据实验顺序,首先配置混合溶液,然后在浅盘中放水和痱子粉,将一滴溶液滴入浅盘中,将玻璃板放在浅盘上获取油膜形状,最后用已知边长的坐标纸上的油膜形状来计算油膜的总面积,故正确的操作顺序为④①②⑤③;(2)一滴油酸酒精溶液的体积为V = 1 cm 3300×50=SD ,其中S =0.13 m 2,故油酸分子直径D =V S =1×10-6m 3300×50×0.13 m2=5×10-10m. 答案:(1)④①②⑤③ (2)5×10-102.(2016·北京东城区模拟)某同学在实验室做“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直径的大小”实验中,已知油酸酒精溶液的浓度为每104mL 溶液中有纯油酸6 mL.用注射器抽得上述溶液2 mL ,现缓慢地滴出1 mL 溶液,共有液滴数为50滴.把1滴该溶液滴入盛水的浅盘上,在刻有小正方形坐标的玻璃板上描出油膜的轮廓(如图),坐标中小正方形方格的边长为20 mm.试问:(1)这种估测方法是将每个分子视为________模型,让油酸尽可能地在水面上散开,则形成的油膜可视为________油膜,这层油膜的厚度可视为油分子的________.(2)上图中油酸膜面积为________mm 2;每一滴油酸酒精溶液中含有纯油酸体积是________L ;根据上述数据,估测出油酸分子的直径是________m .(最后一空保留1位有效数字)解析:(1)这种估测方法是将每个分子视为球体模型,让油酸尽可能地在水面上散开,则形成的油膜可视为单分子油膜,这层油膜的厚度可视为油分子的直径.(2)油膜的面积可从方格纸上得到,所围成的方格中,面积超过一半按一个算,小于一半的舍去,图中共有56个方格,故油膜面积为S =56×20 mm×20 mm=22 400 mm 2;每一滴油酸酒精溶液中含有纯油酸体积是V =150×10-3×6104L =1.2×10-8L ,油酸分子的直径d =V S =1.2×10-8×10-322 400×10-6 m≈5×10-10m. 答案:(1)球体 单分子 直径 (2)22 400 1.2×10-8 5×10-10解决油膜法估测分子大小问题的思路(1)理解分子模型,也就是理解油酸分子在水面上形成的薄膜厚度即分子直径. (2)明确溶质和溶剂的关系,正确求出纯油酸的体积V . (3)准确“数”出油膜的面积S . (4)利用d =V S求得分子直径.课堂小结——名师微点拨本节课知识点较多,要求不高,但也是高考命题热点,特别是微观量的估算,分子力做功与分子势能,故复习中抓住以下几点: 1.“两量、一桥梁”2.“两种模型”⎩⎪⎨⎪⎧把分子看作球形,d = 36V 0π.把分子看作小立方体,d =3V 0.3.“两种图象”:课时规范训练(单独成册)1.关于布朗运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布朗运动就是液体分子的扩散现象B.布朗运动就是固体小颗粒中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它说明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C.布朗运动是悬浮在液体中的固体小颗粒的无规则运动,它是液体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反映D.扫地时,在阳光照射下,看到尘埃飞舞,这是尘埃在做布朗运动解析:选C.布朗运动是悬浮在液体中的固体小颗粒的运动,而不是固体分子的运动,但它是液体分子无规则热运动的反映,B项错误、C项正确;扩散现象是一种物质的分子进入另一种物质的过程,不是布朗运动,A项错误;能做布朗运动的颗粒非常小,用肉眼看不到,空中飞舞的尘埃颗粒要大得多,所以不是布朗运动,D项错误.2.物体由大量分子组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热运动越剧烈,物体内每个分子的动能越大B.分子间引力总是随着分子间的距离减小而减小C.物体的内能跟物体的温度和体积有关D.只有外界对物体做功才能增加物体的内能解析:选C.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是针对大量分子的统计规律而言,并不能说明每一个分子的运动情况,故A选项错误;根据分子间的引力大小与分子间的距离之间的关系(分子间的引力大小随分子间的距离的减小而增大)可知,B 选项错误;从宏观角度看,物体的内能与物体的温度和体积有关,故C选项正确;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有两种:做功和热传递,故D选项错误.3.(多选)以下关于分子动理论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B.-2℃时水已经结为冰,部分水分子已经停止了热运动C.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分子势能可能先减小后增大D.分子间的引力与斥力都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解析:选ACD.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A正确;分子是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的,B错误;在分子间距离增大时,如果先是分子力做正功,后是分子力做负功,则分子势能是先减小后增大的,C正确;分子间的引力与斥力都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但斥力变化得快,D正确.4.(多选)如图所示为两分子系统的势能E p与两分子间距离r的关系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当r大于r1时,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引力B.当r小于r1时,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斥力C.当r等于r2时,分子间的作用力为零D.在r由r1变到r2的过程中,分子间的作用力做负功解析:选BC.分子间距等于r0时分子势能最小,即r0=r2.当r小于r1时分子力表现为斥力;当r大于r1小于r2时分子力表现为斥力;当r大于r2时分子力表现为引力,A错误,B、C正确;在分子间距离r由r1变到r2的过程中,分子斥力做正功,分子势能减小,D错误.5.(多选)1 g 100 ℃的水和1 g 100 ℃的水蒸气相比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的平均动能和分子的总动能都相同B.分子的平均动能相同,分子的总动能不同C.内能相同D.1 g 100 ℃的水的内能小于1 g 100 ℃的水蒸气的内能解析:选AD.温度相同则它们的分子平均动能相同;又因为1 g水和1 g水蒸气的分子数相同,因而它们的分子总动能相同,A正确、B错误;当100 ℃的水变成100 ℃的水蒸气时,分子间距离变大,分子力做负功、分子势能增加,该过程吸收热量,所以1 g 100 ℃的水的内能小于1 g 100 ℃的水蒸气的内能,C错误、D正确.6.假如全世界60亿人同时数1 g水的分子个数,每人每小时可以数5 000个,不间断地数,则完成任务所需时间最接近(阿伏加德罗常数N A取6×1023 mol-1)( )A.10年B.1千年C.10万年D.1千万年解析:选C.1 g水的分子个数N=118×N A≈3×1022个,则完成任务需t=3×10226×109×5 000×24×365年≈114 155年,约为10万年,C正确.7.如图所示,甲分子固定在坐标原点O,乙分子位于x轴上,甲分子对乙分子的作用力与两分子间距离的关系如图中曲线所示,F>0为斥力,F<0为引力,a、b、c、d为x轴上四个特定的位置.现把乙分子从a处静止释放,则( )A.乙分子从a到b做加速运动,由b到c做减速运动B.乙分子由a到c做加速运动,到达c时速度最大C.乙分子由a到b的过程中,两分子间的分子势能一直增加D.乙分子由b到d的过程中,两分子间的分子势能一直增加解析:选B.乙分子由a运动到c的过程中,分子力F<0,表示分子力表现为引力,即乙分子在引力作用下做加速运动,该过程中分子力始终做正功,分子动能增大,分子势能减小;由c到d的过程中,F>0表示分子力表现为斥力,即乙分子在斥力作用下做减速运动,该过程中分子力始终做负功,分子动能减小,分子势能增大.综上,只有B正确.8.分子动理论是从微观角度看待宏观现象的基本理论.以下现象,能用分子动理论进行解释的是( )A.雾霾的形成B.沙尘暴的形成C.汽车驶过,公路上扬起灰尘D.铁丝不易被拉断解析:选D.雾霾是由小颗粒组成的,每个小颗粒都是由大量分子组成,故雾霾的形成无法用分子动理论解释,选项A错误;沙尘暴属于宏观物体的运动,故沙尘暴的形成无法用分子动理论解释,选项B错误;汽车扬起的灰尘是固体小颗粒,它的运动是气流作用的结果,不能用分子动理论来解释,选项C 错误;铁丝不易被拉断是因为铁丝分子间有引力,选项D 正确.9.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只要知道水的摩尔质量和水分子的质量,就可以计算出阿伏加德罗常数B .只要知道气体的摩尔体积和阿伏加德罗常数,就可以算出气体分子的体积C .悬浮在液体中的固体颗粒越大,布朗运动就越明显D .当分子间的距离增大时,分子间的引力变大而斥力减小解析:选A.水的摩尔质量除以水分子的质量就等于阿伏加德罗常数,选项A 正确;气体分子间的距离很大,气体的摩尔体积除以阿伏加德罗常数得到的不是气体分子的体积,选项B 错误;布朗运动与固体颗粒大小有关,颗粒越大,布朗运动越不明显,选项C 错误;当分子间距离增大时,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减小,选项D 错误.10.在“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实验中,用a mL 的纯油酸配制成b mL 的油酸酒精溶液,再用滴管取1 mL 油酸酒精溶液,让其自然滴出,共n 滴.现在让其中一滴落到盛水的浅盘内,待油膜充分展开后,测得油膜的面积为S cm 2,则:(1)估算油酸分子的直径大小是________ cm.(2)用油膜法测出油酸分子的直径后,要测定阿伏加德罗常数,还需要知道油酸的________. A .摩尔质量 B .摩尔体积 C .质量D .体积解析:(1)油酸酒精溶液的浓度为a b,一滴油酸酒精溶液的体积为1nmL ,一滴油酸酒精溶液含纯油酸abnmL ,则油酸分子的直径大小为d =abSncm. (2)设一个油酸分子体积为V ,则V =43 π⎝ ⎛⎭⎪⎫d 23,由N A =V molV 可知,要测定阿伏加德罗常数,还需知道油酸的摩尔体积.答案:(1)abSn(2)B 11.空调在制冷过程中,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接触蒸发器(铜管)液化成水,经排水管排走,空气中水分越来越少,人会感觉干燥.某空调工作一段时间后,排出液化水的体积V =1.0×103cm 3.已知水的密度ρ=1.0×103kg/m 3、摩尔质量M =1.8×10-2kg/mol ,阿伏加德罗常数N A =6.0×1023mol -1.试求:(结果均保留一位有效数字)(1)该液化水中含有水分子的总数N ; (2)一个水分子的直径d . 解析:(1)水的摩尔体积为V m =Mρ=1.8×10-21.0×103 m 3/mol =1.8×10-5 m 3/mol水分子总数为N =VN A V m =1.0×103×10-6×6.0×10231.8×10-5个≈3×1025个. (2)建立水分子的球体模型,有V m N A =16πd 3,可得水分子直径:d =36V m πN A =36×1.8×10-53.14×6.0×1023 m =4×10-10m. 答案:(1)3×1025个 (2)4×10-10m12.地球是太阳系从内到外的第三颗行星.已知地球半径约为6.4×106m ,空气的摩尔质量约为29×10-3kg/mol ,一个标准大气压约为1.0×105Pa.利用以上数据估算出地球表面大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多少?(g 取9.8 m/s 2,计算结果保留一位有效数字)解析:大气压强是由大气重力产生的,大气压强p =mg S =mg4πR 2代入数据可得地球表面大气质量m ≈5.2×1018kg 标准状况下1 mol 气体的体积为V =22.4×10-3m 3 故标准状况下地球表面大气的体积为V ′=m m 0 V =5.2×101829×10-3×22.4×10-3m 3≈4×1018m 3. 答案:4×1018m 3第2节 固体、液体和气体一、固体1.分类: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两类.晶体又分为单晶体和多晶体. 2.晶体与非晶体的比较二、液体1.液体的表面张力(1)作用:液体的表面张力使液面具有收缩的趋势.(2)方向:表面张力跟液面相切,跟这部分液面的分界线垂直.(3)大小:液体的温度越高,表面张力越小;液体中溶有杂质时,表面张力变小;液体的密度越大,表面张力越大. 2.液晶的物理性质 (1)具有液体的流动性 (2)具有晶体的光学各向异性(3)在某个方向上看,其分子排列比较整齐,但从另一方向看,分子的排列是杂乱无章的 三、饱和汽 湿度 1.饱和汽与未饱和汽(1)饱和汽:与液体处于动态平衡的蒸汽. (2)未饱和汽:没有达到饱和状态的蒸汽. 2.饱和汽压(1)定义:饱和汽所具有的压强.(2)特点:液体的饱和汽压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饱和汽压越大,且饱和汽压与饱和汽的体积无关. 3.湿度(1)绝对湿度:空气中所含水蒸气的压强.(2)相对湿度:空气的绝对湿度与同一温度下水的饱和汽压之比. (3)相对湿度公式相对湿度=水蒸气的实际压强同温度水的饱和汽压⎝ ⎛⎭⎪⎫B =p p s ×100%.四、气体分子运动速率的统计分布气体实验定律 理想气体 1.气体分子运动的特点(1)分子很小,间距很大,除碰撞外不受力. (2)气体分子向各个方向运动的气体分子数目都相等.(3)分子做无规则运动,大量分子的速率按“中间多,两头少”的规律分布.(4)温度一定时,某种气体分子的速率分布是确定的,温度升高时,速率小的分子数减少,速率大的分子数增多,分子的平均速率增大,但不是每个分子的速率都增大.2.气体的三个状态参量 (1)体积;(2)压强;(3)温度. 3.气体的压强(1)产生原因:由于气体分子无规则的热运动,大量的分子频繁地碰撞器壁产生持续而稳定的压力. (2)大小:气体的压强在数值上等于气体作用在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公式:p =FS. (3)常用单位及换算关系:①国际单位:帕斯卡,符号:Pa,1 Pa =1 N/m 2. ②常用单位:标准大气压(atm);厘米汞柱(cmHg).。

第十一章 热学11-1(新课标复习资料)

第十一章 热学11-1(新课标复习资料)
2.热力学第二定律
易 错 易 混 分 析
(1)热量不能自发地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 低温 高温 (2)不可能从单一热库吸收热量,使之完全变成功,而 不产生其他影响.
选修3-3
第十一章 热学
限 时 规 范 特 训
金版教程
基 础 知 识 梳 理
高三物理
热量不可能自发地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但
考 技 案 例 导 析
随 堂 针 对 训 练
易 错 易 混 分 析
限 时 规 范 特 训
选修3-3
第十一章
热学
金版教程
基 础 知 识 梳 理
高三物理
2.
阿伏加德罗常数是联系微观量和宏观量的桥梁,
设阿伏加德罗常数为NA,物体的体积为V,物质的质量 为m,物质的密度为ρ,摩尔体积为Vmol,摩尔质量为
随 堂 针 对 训 练
mol-1 2.分子的热运动
限 时 规 范 特 训
选修3-3
第十一章
热学
金版教程
基 础 知 识 梳 理
高三物理
(1)布朗运动
无规则 ①永不停息、无规则运动.
剧烈 ②颗粒越小,运动越剧烈. 剧烈 ③温度越高,运动越剧烈. 位置连线 ④运动轨迹不确定,只能用位置连线确定微粒做无
限 时 规 范 特 训 随 堂 针 对 训 练
金版教程
基 础 知 识 梳 理
高三物理
②r<r0时,F引<F斥,分子力F表现为斥力; 斥力
引力 ③r>r0时F引>F斥,分子力F表现为引力;
0 ④r>10r0时,F引、F斥迅速减为零,分子力F=0.
随 堂 针 对 训 练
考 技 案 例 导 析
(3)分子力随分子间距离的变化图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12章热学复习(56421)
5个基本物理量
一、温度
1、定义:把物体的冷热程度。

2、单位:摄氏度(0C)。

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摄氏度,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摄氏度,在0摄氏度与100摄氏度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摄氏度(用1℃表示)。

3、记忆的三个温度:00C、1000C、370C。

二、热量
1、定义:物体通过热传递方式所改变的内能称为热量。

热传递:
(1)热传递的方式有热传导、对流和热辐射
(2)热传递的条件是物体之间有温度差。

(3)热传递传的是什么?高温物体将能量向低温物体传递,直至各物体温度相同(称为热平衡)。

2、单位:焦(J)。

3、热量通常用字母Q表示。

三、物质的比热容
1、物理意义:比热容用来表示物质的一种特性
2、定义:单位质量的物质温度升高l℃所吸收的热量为该物质的比热容
3、单位是J/(kg·℃)
4、水的比热容是4.2×103J/(kg·℃)
5、水的比热容是4.2×103J/(kg·℃)表示什么意思:1kg的水温度升高(或降低)l℃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4.2×103J。

四、燃料的热值
1、物理意义:相同质量的不同燃料完全燃烧时放出热量是不同的。

2、定义:1千克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热量),叫做
这种燃料的热值。

3、公式:Q放=mq
4、单位:焦每千克(J/kg )
5、一些燃料的热值:酒精的热值是3.0×107 J/kg表示什么意思:
1千克酒精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热量)是3.0×107 J。

五、物体的内能
1、定义:物体内所有分子由于热运动而具有的动能,以及分子之间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内能是自然界能量存在的一种形式。

2、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为“J”。

3、内能与温度有关
4、物体的内能不会为零
5、改变物体内能的途径:做功和热传递
做功(压缩气体做功和克服摩擦做功)和热传递。

在热传递中传递能量多少用什么物理量表示-热量
6种物态变化
一、熔化(吸热)
1、定义: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称为熔化。

2、熔点:晶体开始熔化时的温度称为熔点。

(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
3、晶体熔化条件:温度达到熔点,还要继续吸热
二、凝固(放热)
1、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称为熔化。

2、凝固点:液态晶体开始凝固时的温度称为凝固点。

(很冷地区用酒精温度计还是用水银温度计讲凝固点;现是液变成固讲凝固点)
3、液态晶体凝固条件:温度达到凝固点,还要继续放热
三、汽化(吸热)
1、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称为汽化。

2、汽化有两种方式:
(1)蒸发:
a、定义: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叫做蒸发
b、特点:蒸发随时都在发生(在任何温度下)
c、快慢跟那些因素有关:液体温度越高、液体表面积越大、液体表面空气流动越快时,液体蒸发就越快。

举例:如何使衣服干的快?请同学联系生活实际
摊开、向阳、通风
d、蒸发吸热
(2)沸腾:
a、定义:沸腾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b、特点:它在一定的温度下发生(液体沸腾时的温度为沸点。


c、液体沸腾条件:温度达到沸点,还要继续吸热。

(锅内部炖猪蹄,罐内水会沸腾吗?)
d、沸腾与蒸发有什么异同点?
相同点:都是汽化过程。

不同点:
1、沸腾只在特定温度时发生,而蒸发却能在任何温度下发生;
2、沸腾发生在液体的内部和表面,而蒸发仅发生在液体表面;
3、沸腾时有气泡产生,而蒸发时则无气泡产生。

四、液化(放热)
1、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称为液化。

2、液化条件:放热(白气)
五、升华(吸热)
1、定义:物质就可以直接从固态变为气态,这种现象称为升华。

2、升华条件:吸热
六、凝华(放热)
1、定义:物质就可以直接从气态变为固态,这种现象称为凝华。

2、凝华条件:放热
举例
1.下列现象各属于什么物态变化过程?
(1)打开冰棍的包装纸,常常会看到冰棍冒“白气”;(液化)
(2)冬天,能看到呼出的“白气”;(液化)
(3)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干了;(升华)
(4)在寒冷的冬夜里,房间门窗玻璃的内表面往往结一层冰花;(凝华)
(5)屋顶的瓦上结了一层霜;(凝华)
(6)早晨有浓雾;(液化)
(7)洒在室内地上的水干了。

(蒸发)
4个热量计算的公式
Q吸=cm△t升=cm(t-t o)
Q放=cm△t降=cm(t o-t)
Q吸= Q放
Q放=mq
2种热机(汽油机和柴油机)
1、热机:把燃料燃烧时释放的内能转变为机械能的装置.
2、热机的种类:(1)内燃机:燃料直接在发动机气缸内燃烧产生动力的热机。

(汽油机与柴油机)
(2)蒸气机(外燃机)
3、热机效率
(1)定义:热机转变为有用功的能量与燃料完全燃烧所释放的能量的比值称为热机效率。

(2)提高热机效率的途径:有效利用燃料的途径,一是要让燃烧尽可能充分,二是要减少热量的散失。

4、热机的种类:汽油机和柴油机
一、汽油机:
(1)构造:
汽油机的燃料是汽油的机器。

图12—21是汽油机模型图,由气缸、活塞、进气道、进气阀、排气道、排气阀、曲轴连杆、飞轮以及火花塞组成。

(2)汽油机的工作原理
活塞在气缸内作一次单向运动叫做一个冲程。

汽油机是由吸气、压缩、做功、排气四个冲程组成。

下一个工作过程是什么冲程呢?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做功冲程、排气冲程
汽油机工作原理:每个冲程的两门的关闭情况,活塞运动方向,作用。

二、柴油机
柴油机的燃料是柴油的机器,
汽油机在结构上的主要不同是气缸顶部的火花塞换成了喷油嘴。

四冲程柴油机的工作过程与汽油机的主要不同是:
吸气冲程进入气缸中的只有空气。

压缩冲程中,缸内气体被压缩的程度比汽油机厉害,因此温度更高,压强更大。

压缩冲程末,喷油嘴喷出雾状柴油,进行压燃式点火。

1个基本仪器
温度计
1、作用:测量物体温度的工具。

2、制成的原理: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3、种类:实验用的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

4、单位:摄氏度(0C)。

5、使用:
(1)看清它的量程(它所能测量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
(2)分度值(一个小格代表的值)。

(3)温度计的使用补充:
①温度计的玻璃泡既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又不要与容器
相接触;
②温度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待它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③观察温度计时,应保持温度计玻璃泡浸没在被测液体中;
④读数时,视线应与温度计刻度面垂直。

6、读数:先找零摄氏度,液面在00C以上往上数,00C以下往下
数正确读
前加“—”。

7、实验用温度计和体温计构造的区别:
体温计:
①构造:在存储水银的玻璃泡上方有一段弯曲细小的缩口。

②量程:35℃—42℃;最小刻度:0.1℃。

③读数:可以离开人体后再读数。

④在每次使用体温计前要用手拿着它的上端用力向下甩,使水
银重新回到玻璃泡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