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姆·索亚历险记 教案
7 汤姆 索亚历险记(节选) 教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7*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汤姆·索亚历险记》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代表作。
这是一个顽皮男孩具有传奇色彩的成长历险小说。
主人公汤姆·索亚极富冒险精神和好奇心,他不堪忍受枯燥乏味的生活,幻想干出一番英雄事业。
某天深夜,他与好朋友哈克到墓地玩要,无意中目睹了一起案件的发生。
因为害怕被凶手发现,汤姆、哈克带着另一个小伙伴一起逃到了一座荒岛上当“海盗”,以致家人都以为他们被淹死了,结果他们却出现在自己的“葬礼”上。
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汤姆最终勇敢地站出来,指证了凶手。
不久之后,在一次野餐活动中,他与贝琪在一个岩洞里迷了路,整整三天三夜饥寒交迫,面临着死亡的威胁,后来终于成功脱险,和好友哈克一起找到了凶手埋藏的宝藏。
教材节选部分讲述的是镇上人们因汤姆、贝琪走失而悲痛的心情,以及汤姆和贝琪从迷路的山洞返回家后的故事。
这部分结构清晰,第1自然段写汤姆和贝琪失踪后,贝琪的妈妈撒切尔太太和汤姆的姨妈陷入悲痛和绝望中,整个小镇也为他们担忧;第2~4自然段写随着汤姆和贝琪的回归,小镇又恢复了欢乐,汤姆给大家讲述了他和贝琪在洞中的历险经过;第5~15 自然段写汤姆去看望伙伴哈克和贝琪,从法官口中意外得知山洞已被封上,而他知道乔埃还在洞中。
节选部分先悲后喜,结尾戛然而止,充满了喜剧气氛和戏剧冲突。
课文中出现的人物较多,除了汤姆、哈克、贝琪这些主要的儿童形象之外,还有波莉姨妈、撒切尔法官、撒切尔太太、道格拉斯寡妇等人。
波莉姨妈在汤姆的母亲去世后收养了他,对汤姆要求严格,一心想把汤姆教导成有礼貌、有教养的好孩子。
撒切尔法官和太太是汤姆好朋友贝琪的父母。
道格拉斯寡妇因哈克曾经救过她一命,后来收养了哈克。
汤姆·索亚是一个鲜活、真实而血肉丰满的儿童形象。
从汤姆躺在沙发上这个细节可以看出,山洞历险归来的他身体还十分虚弱和疲惫,但是他仍兴致勃勃地给大家讲述着这次精彩的历险过程,还夸张地吹嘘了一番,可见他兴奋地沉浸于这次历险之中,难以自拔,这是他富有冒险精神的突出体现。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汤姆·索亚历险记(教案)

部编⼈教版六年级语⽂下册:第7课汤姆·索亚历险记(教案)部编⼈教版六年级语⽂下册:第7课汤姆·索亚历险记(教案)《汤姆·索亚历险记》教案⼀、教学⽬标1、知识与技能:阅读作品梗概,浏览作品精彩⽚段,了解⼤意。
2.过程与⽅法:激发学⽣阅读原著的愿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物命运,体会汤姆敢于探险、追求⾃由的性格特点。
⼆、教材分析本课由《汤姆·索亚历险记》这部名著的梗概和“找到汤姆和贝琪”这个精彩⽚段组成。
梗概围绕“历险”,写了汤姆的五次历险:⼀是和哈克半夜到墓地检验胆量;⼆是和哈克、乔奇到杰克逊岛当“海盗”;三是和哈克到⿁屋寻宝;四是和贝琪在魔克托尔⼭洞迷路──真正的历险;五是和哈克再次到洞中寻宝,结果找到了强盗藏匿的⾦币。
轻松、幽默⽽略有讽刺夸张,是作者语⾔的特点。
浪漫有趣,有惊⽆险,是这部名著吸引孩⼦的地⽅。
三、教学重点激发学⽣读整本书的兴趣。
四、教学难点本⽂的教学重点是通过阅读梗概和精彩⽚段,把握名著的内容,激发学⽣读外国⽂学作品的兴趣。
五、教学准备收集马克·吐温的相关资料六、教学过程⼀、猜想书的内容,激发读课⽂的兴趣1、简介:《汤姆·索亚历险记》是美国⽂学⼤师马克·吐温的四⼤名著之⼀,受到了世界各国读者的喜爱,历经百年,魅⼒不减。
通过书名,你能猜猜这本书的内容吗?PPT22、马克·吐温(1835—1910)美国著名的⼩说家。
马克·吐温是他的笔名,意思是“⽔深⼗⼆英尺”。
马克·吐温的第⼀篇引⼈注意的短篇⼩说《跳蛙》,使他成为颇有名⽓的幽默作家。
后来他相继完成了《汤姆·索亚历险记》《乞丐王⼦》《密西西⽐河上的⽣涯》和《哈克贝⾥·费恩历险记》等不朽名著。
PPT3⼆、阅读梗概,了解⼩说内容1、词语理解PPT4萌⽣:萌发。
⽆赖:指撒泼放刁,不讲道理的⼈。
凶悍:凶暴强悍。
游⼿好闲:懒惰成性,不爱劳动。
《汤姆_索亚历险记》阅读教案

《汤姆•索亚历险记》阅读教案美文共赏: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1~8章后,相信你还在回味那些精彩的情节吧?给大家推荐一个你最喜欢的情节,说说你的理由。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来交流,学生可能认为事件精彩,可能认为语言精彩,只要有所体会就可以。
教师根据学生的感悟,相机引导学生注意语言幽默、夸张的特点。
)美文共赏: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9~17章后,相信你还在回味那些精彩的情节吧?给大家推荐一个你最喜欢的情节,说说你的理由。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来交流,学生可能认为事件精彩,可能认为语言精彩,只要有所体会就可以。
教师根据学生的感悟,相机引导学生注意语言幽默、夸张的特点。
)知识链接:(一)作者介绍马克·吐温(1835—1910)美国著名的小说家。
童年时代,马克·吐温住在密西西比河旁的小镇里,这里是各种船只穿梭聚散之地,他在此地的见闻,成为他日后作品中的题材和特色。
12岁时,父亲去世,马克·吐温只好停学,到工厂当小工。
后来他换了不少职业,先后曾做过密西西比河的领航员、矿工及新闻记者等工作。
渐渐地着手写一些有趣的小品,开始写作生涯。
马克·吐温是他的笔名,意思是“水深十二英尺”。
马克·吐温的第一篇引人注意的短篇小说《跳蛙》,使他成为颇有名气的幽默作家。
35岁结婚后,他专职写作,随后的20年,相继完成了《汤姆·索亚历险记》《乞丐王子》《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涯》和《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等不朽名著。
马克·吐温一生著述颇丰。
他擅长使用幽默和讽刺,针砭时弊,一针见血,毫不留情。
其创作将现实主义的刻画和浪漫主义的抒情和谐地统一起来。
他的作品对后来的美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马克·吐温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马克·吐温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马克·吐温的四大名著之一,发表于1876年。
汤姆·索亚历险记教案

《汤姆·索亚历险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培养学生对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社会背景的认识,了解作品中所反映的历史背景。
3. 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汤姆·索亚这一角色的性格特点,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 通过讨论和写作,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至第四章:介绍主人公汤姆·索亚,以及他生活的小镇和学校环境。
2. 第五章至第八章:汤姆与好友哈克贝利·芬的冒险经历,偷窃宝藏等。
3. 第九章至第十一章:汤姆与女孩贝基·撒切尔的爱情故事,以及他们之间的误会和冲突。
4. 第十二章至第十四章:汤姆协助解决一桩谋杀案,揭露凶手真面目。
5. 第十五章:汤姆的婚礼,以及他对未来的展望。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小说中的情节、人物和主题。
2.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运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汤姆·索亚的性格特点,以及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
4. 结合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四、教学评估1.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阅读指定章节,并完成相关问题。
2. 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3. 写作练习:评估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以及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 期末考试:包括选择题、简答题和论述题,全面测试学生对小说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汤姆·索亚历险记》原著,供学生阅读和参考。
2. 相关历史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中所反映的社会环境。
3. 电影版《汤姆·索亚历险记》,供课后观看和讨论。
4. 教学PPT,用于课堂讲解和展示。
六、教学活动1. 课前准备:要求学生预习即将学习的章节,并准备相关问题。
2. 课堂讲解:教师对章节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关注重点情节和人物。
《汤姆.索亚历险记》语文教案教学互动环节

本文主要针对《汤姆.索亚历险记》这本优秀的儿童文学读物,讲解如何进行语文教案教学互动环节。
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章内容,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一、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采用问答式、小组讨论、情境演绎等多种方式来进行教学互动。
下面我们以小组讨论为例,来具体讲解教学互动环节的实施方法。
1、教师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个主题任务,如“描写人物形象”,“结合情节分析主旨”,“比较作者这段描述和自己的经历”,等等。
2、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地给予引导和提醒,引导他们关注文章的重点,理解文章的内涵。
3、小组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派代表就讨论内容向全班进行汇报,并展开大讨论、交流。
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学生的参与度,还能够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学习效率。
二、教学内容发扬《汤姆.索亚历险记》这本经典儿童文学读物的精髓,并让学生在阅读中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人文修养。
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1、阅读理解在小组讨论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人物性格、思想情感,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内涵。
2、写作技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人物形象、情节、语言结构、情境分析等方面,并对文章的写作技巧进行分析和探讨,让学生形成对文学技巧的认识和理解。
3、人文修养教师在教学中应当重视对学生的人文修养的培养。
例如,引导学生探究文章中的社会背景、历史文化、道德观念等方面,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取一定的人文知识和理解。
三、教学效果分析采用教学互动环节的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更好地互动、沟通和思考,在针对性问题的引导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人文修养及语文写作技能也能得到有效提升。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表达和思维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挖掘作品内涵,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力和性格魅力。
汤姆索亚历险记,教案6篇

汤姆索亚历险记,教案6篇汤姆索亚历险记教案6篇《汤姆·索亚历险记》小说描写的是以汤姆·索亚为首的一群孩子天真浪漫的生活。
他们为了摆脱枯燥无味的功课、虚伪的教义和呆板的生活环境,作出了种种冒险经历。
汤姆是个聪明爱动的孩子,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智慧、计谋、正义、勇敢乃至领导等诸多才能。
他是一个多重角色的集合,足智多谋,富于同情心,对现实环境持反感态度,一心要冲出桎梏,去当绿林好汉,过行侠仗义的生活。
小说塑造的汤姆·索亚是个有理想有抱负同时也有烦恼的形象,他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姨妈眼里,他是个顽童,调皮捣蛋,可是她却一次又一次地被他的"足智多谋"给软化了。
故事的主人公汤姆是个天真、活泼而又顽皮的典型美国少年。
他和野孩子夏克,干出了许多令人捧腹的妙事。
像汤姆被罚粉刷围墙,竟施出诡计,不但使别的孩子心甘情愿代替他工作,还自动奉上谢礼。
后来和夏克逃到荒岛去,人们以为他们淹死了,正在教堂为他们举行丧礼,而他们却躲在教堂的钟楼上偷听。
这些顽皮的举动,虽然不能给我们做模范,但是,他为了正义,毅然地挺身出来作证人,拯救那无辜的罪犯沫夫彼得。
并在顽皮之余,居然和夏克破获了一桩谋杀案,成为众人钦佩的小英雄。
看来,汤姆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其实孩子的顽皮有时候正好体现了孩子的天真烂漫。
这种童真过了孩童时代就很难再寻,能让我们找到的,就只有一点点偶尔才会想起的甜蜜回忆。
我相信,即使你的童年再艰苦,回想起来你也会很开心。
谁没有在小时候做过一件半件的傻事?当你越长大,你就会越觉得这些傻事有趣。
我说童年就像一罐甜酒,时隔越久,尝起来就越香,越纯,越让人回味。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一部真切地反映了儿童充满童趣的生活的小说。
马克·吐温写作时取材于自己儿时在故乡——汉尼拔小镇上的所见所闻、亲身经历的人和事。
所以令人感觉十分真实有趣,孩子们或许能在书中的人物身上找到与自己相似的地方,而大人们也能在书中拾到些自己童年时的味道。
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教学设计4篇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擅长使用幽默和讽刺,对后来的美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们普遍认为他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大里程碑,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世界著名的短篇小 说大师。
代表作有短篇小说《竞选州长》《百万英镑》长篇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板书:马克•吐温 美国作家)5.贪玩、渴望冒险,不喜欢被约束,是每个孩 子的天性,在这部小说中,汤姆•索亚的天性得到充分发挥。
让我们来看看他为我们实现了怎样的梦想。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出示课件6] 1 .默读节选片段,说说这部小此环节的设计是教师帮助学生找 说主要写了什么。
(板书:精彩片段)到梳理课文的方法,帮助学生从精彩片段讲述的是汤姆和贝琪从迷路的山洞返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与主要情回家后的故事。
节。
2 .在汤姆这些冒险的经历中,你觉得最惊险的是什么?哪些情节特别吸引你?说说这个片段中你觉得精彩的地方。
引导学生关注表达的特点:知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新课教学 (33 )分 钟如,A.细节描写传神一一撒切尔太太和波莉阿姨的绝望状态和汤姆讲述自己的历险过程时的语言,都细腻地表现出了人物的心情与性格;B.语言描写生动——汤姆在讲历险时不停〃怎样"〃如何",夸张与吹嘘溢于言表;侧面烘托:小镇上人们的表现,有力地衬托出汤姆的冒险与勇敢机智的精神;C.幽默:如镇上的人们略显失常的表现,〃欣喜若狂、衣衫不整;成群结队地迎接,迈着雄壮有力的步伐,浩浩荡荡地穿过大街小巷,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排着队搂着获救的孩子又亲又吻,使劲握着撒切尔太太的手,泪水如雨,洒了一地〃等。
(板书:汤姆和贝琪失踪后人们的悲痛心情抓住关键句子和主要情节来感知汤姆和贝琪归来后人们的喜庆场景敢于冒人物形象,品味人物精神闪光点。
险的精神汤姆得意地讲述山洞历险的经历汤姆看望生病的伙伴哈克)三、再读课文,感知人物【出示课件7】1.再读精彩片段,围绕下面的问题交流:你觉得汤姆是个怎样的孩子?哪些地方给你的印象最深?在这段历险中,你对汤姆有了怎样的认识?结合具体的内容来简单说一说:如, A.是个乐观勇敢的孩子,当山洞中迷路,贝琪绝望时,三次探路,最终找到通道;B.是个足智多谋的孩子,在已经迷路的情况下利用风筝线探路;C.是个有爱心的孩子,恢复后即看望朋友哈克;D.是个顽皮的孩子,讲精彩历险过程,还不忘夸张地吹嘘一番;E.是个喜欢冒险的孩子,当有人问他是否还想再到那个山洞走一趟时,他说自己不会在意的。
汤姆·索亚历险记教案(精选14篇)

汤姆·索亚历险记教案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汤姆·索亚历险记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汤姆·索亚历险记教案篇1教学目标:1、认识“怖、吱、誓、蔑、津、蔚、谓、凄”8个生字。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复述课文。
3、体会汤姆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教育学生做一个勇敢、富有正义感的人。
教学重难点:重点:复述故事情节,理解汤姆索亚是一个调皮、喜欢冒险,而又十分勇敢、富有正义感的孩子。
难点:复述课文。
教学准备:1、收集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资料。
2、教师自制简单的课件。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预习提纲导入新课,激发阅读兴趣1、同学们,你们喜欢冒险吗?你有过冒险的经历吗?试着讲一讲。
2、贪玩、渴望冒险,不喜欢被约束,是每个孩子的天性,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汤姆索亚历险记》是一部美国同名长篇小说中的节选内容,(板书课题:《汤姆索亚历险记》)这部书是马克吐温的四大名著之一。
(板书:马克吐温美国作家)3、课前,同学们收集了马克吐温的相关资料,谁来介绍介绍。
[简介作者,缩短了孩子与作者的距离,也缩短了与文本的距离。
]4、(出示汤姆索亚的插图)这个小男孩叫汤姆索亚他惊心动魄的历险连大人都称羡不已,今天,我们一同来认识他。
二、展示与交流1、学生生字词掌握情况。
1)读词语:恐怖吱声发誓轻蔑津津有味蔚蓝本无所谓凄惨(提示学生注意:读准“吱、蔑、津”3个字的读音。
“怖、吱、蔚、凄”等字,可以让学生利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忆字形。
“津”字要与形近字“律”比较。
“蔑”字比较复杂,书写是要写正确。
)2)理解词语:不假思索:用不着想。
毛骨悚然:形容很害怕的样子。
不寒而栗:不寒冷而发抖。
轻蔑:轻视,看不起。
津津有味:形容有滋味;有趣味。
凄惨:凄凉,悲惨。
2、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思考:(1)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课文主要讲了汤姆索亚和哈克贝利在坟场探险时目睹了一起凶杀案,汤姆勇敢地站出来指出真正的凶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句段解析
第二十段段意:写汤姆和贝琪经过这次磨难后,身体 十分疲劳,好几天才恢复过来。 第二十一段段意:写汤姆听说好朋友哈克病了,不顾 自己身体的疲劳,马上去看望哈克。 第二十二段段意:写汤姆再次去看望哈克,顺道又去 看望了贝琪。 第三十段段意:写汤姆从法官口中得知山洞已被封上 了,他很惊讶,因为他知道乔埃还在洞中。
句段解析
第五段段意:写镇上的人们几天不见孩子们的 踪影,以为他们死了,在为他们开追悼会之际, 三个调皮鬼却若无其事地出现在人们面前。 第六段段意:写汤姆和哈克勇敢地为彼特出庭 作证,成了小镇上的英雄。 第七段段意:写汤姆和哈尔到鬼屋寻宝,碰巧 听到乔埃和另一个强盗商量吧抢来的金币藏到 “二号十字架下面”这一秘密。
(2)、富于幻想,敢于冒险,有反抗精神。 (3)、他是一个成长中的孩子。
感悟心语
汤姆·索亚,一个天真、淘气,对未来充满憧 憬的孩子,敢于探险,追求自由。他的故事 既妙趣横生,又给人以启迪,教会我们爱憎 分明,让我们懂得了要勇敢面对困难和挫折, 要热爱生活,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用 自己的双手去探索未知。让我们珍惜童年, 让那透明的童心,无限的好奇心和追求自由 的精神陪伴我们一生。
课外阅读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哈克贝利过惯了自由散漫的流浪 生活,突然做了寡妇道格拉斯的 养子,成天穿挺括的衣服,学习 没完没了的清规戒律,实在令人 难熬。一天,哈克贝利的失踪了 一年多的酒鬼父亲突然出现,强 迫儿子乘小船到一个避远林子小 屋与他同住。结束循规蹈矩的生 活,到林子里捉鱼打猎,自由自 在,哈克贝利当然高兴。但是父 亲逼他交出与汤姆平分的那笔钱 财,喝醉发起酒疯时又常常打他, 实在令人无法忍受。于是他趁父 亲上镇卖木材的机会,先安排了 一个自己被淹死的假象,然后就 偷了小划子,逃到了杰克逊岛上 躲了起来。
再次走进课文
汤姆是个怎样的男孩? 汤姆是个喜欢冒险、机灵顽皮、爱表现自己、有正义感、讲义气 的人。 1)、生性顽皮,喜欢“恶作剧”,但心地
善良,乐于助人(例如《洞中历险》,他很少想到自己的安危,而 是处处为蓓姬着想。身上仅有的一块面包自己不吃,让给她吃。 最后正由于他的勇敢机智,才能从洞中脱险。)
朗读课文
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体会 主要内容 会读词
重点词
近义词:本分—老实 凶悍—凶猛,央求—恳 求,荒唐—荒谬 萌生—产生 欣喜若狂—喜出望外 若无其事—泰然自若 臭味相投--狼狈为奸 十全十美--尽善尽美 反义词:本分--滑头 凶悍—温顺 吹嘘—谦虚 离奇--平常,游手好闲--任劳任怨 十全十美--一无是处 三字词:恶作剧 替罪羊 马后炮 纸老虎 鸿 门宴。
句段解析
第八段段意:写汤姆的同桌贝琪央求父母约请 同学们到山上野营,孩子们快乐的出行了。 第九段段意:些孩子们对阴森神秘的山洞充满 了好奇与紧张。他们在迷宫般的山洞里玩得很 开心。 第十段段意:写汤姆和贝琪在山洞中迷路了, 汤姆安慰贝琪,并耐心地寻找出口。
句段解析
第十一段段意:写汤姆和贝琪化险为夷,找到 了出口,与亲人们会合了。他们在洞中还意外 地遇到了如惊弓之鸟的乔埃。 第十二段段意:写罪犯乔埃已毙命于山洞。 第十三段段意:写汤姆和哈尔再次来到洞中寻 宝,找到了乔埃埋藏的金币。 第十四段段意:写汤姆和哈克划着小船回到镇 上,他的历险经历在镇上人们心中产生了巨大 的震动。
本文由《汤姆·索亚历险记》这部名著的梗概 和“找到汤姆和贝琪”这个精彩片段组成。梗 概写了汤姆和朋友们“墓地检验胆量、杰克逊 岛当海盗、鬼屋寻宝、魔克托尔山洞历险和再 次洞中寻宝”的五次探险;精彩片段讲述了同 学们求山上野营,汤姆和贝琪早魔克托尔山洞 迷路后返回家中的故事。
本文分段
本文第一部分是(1~14段):围绕“历险”, 概况写了汤姆五次历险过程。一是和哈克半夜 到墓地检验胆量;二是和哈克、乔奇到杰克逊 岛当“海盗”;三是和哈克到鬼屋寻宝;四是 和贝琪在魔克托尔山洞迷路——真正的历险; 五是和哈克再次来到洞中寻宝,结果找到了强 盗藏起来的金币。 第二部分(15~30段):写汤姆和贝琪从迷路 的山洞返回家的故事。
解词
萌生:萌发。 游手好闲:游手:闲着手不做事。懒惰成性,不爱劳动。 无赖:之撒泼放刁,不讲道理的人。 嫁祸:转移灾祸、罪名等。 凶悍:凶暴强悍。 密西西比河:美国第一大河。同非洲的尼罗河、南美洲的亚马孙 河、中国的长江并称为世界四大长河。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央求:恳求。 阴森:(环境、气氛、脸色等)阴沉可怕。 欣喜若狂:若:好像。欣喜得像发了狂。形容高兴到了极点。 吹嘘:夸大地或无中生有地说自己或别人的优点;夸张地宣扬。 衣衫褴褛:衣服破破烂烂。 溺水:沉入水中。
句段解析
第一段段意:开篇寥寥数语,勾画出了主人公汤姆·索 亚机灵、顽皮的形象。 第二段段意:介绍了汤姆最要好的朋友哈克,彼此约 定,半夜到墓地去试试胆量。 第三段段意:写汤姆和哈克如约来到墓地,意外地目 睹了一场斗杀,两人发誓决不开口说出此事。 第四段段意:写汤姆、哈克、乔奇到杰克逊岛充当 “海盗”的经历。这次经历使他们享受到了无限的快 乐。
汤姆·索亚 历险记
作者简介
马克·吐温(1835-1910),美国小 说家。12岁时,父亲去世,马克·吐温 只好停学,到工厂当小工。后来他换 了不少职业,曾做过密密西比河的领 航员、矿工及新闻记者等工作。渐渐 地着手写一些有趣的小品,开始写作 生涯。马克·吐温是他的笔名。 文学成就: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的奠基人,时间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 主要作品:《汤姆·索亚历险记》 《乞丐王子》《密密西比河上的生涯》 《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等。
句段解析
第十五段段意:写两个孩子失踪后,小镇上下笼罩在 一片悲伤之中。尤其是贝琪的妈妈和汤姆的姨妈更是 悲痛欲绝。 第十六段段意:写两个孩子汤姆和贝琪奇迹般地被找 回来,人们欣喜若狂。 第十七段段意:生动的描写了小镇人们迎接两个孩子 归来时的壮观场面。 第十八段段意:写整个夜晚小镇上的人们都没有入眠, 他们纷纷来到撒切尔法官家祝贺。
人物神态词
心花怒放 密密匝匝 涕泗横流 火烧火燎 若无其事 臭味相投
气概非凡 游移不定 浑身解数 无忧无虑 费尽口舌 惊弓之鸟
自鸣得意 冥思苦想 忘乎所以 无拘无束 衣衫褴褛
动作描写词
嚎啕大哭 东窜西走 鱼贯而入
成群结队 落荒而逃 浩浩荡荡
滔滔不绝 欣喜若狂
主要内容
句段解析
他给他们讲着这次精彩的历险过程,同时还夸张地 吹嘘了一番,最后又描述了他怎样带贝琪去探险,如 何在风筝线达到的情况下顺着那两条通道向前探路, 如何又去探索第三条通道,直到风筝线不够用了为止。 汤姆是“淘气的机灵鬼”“镇上的孩子头儿”“在 小伙伴眼中无所不能”,因此,从山洞脱线回来后, 尽管他身体虚弱躺在沙发上,还是讲着这次精彩的历 险过程,“同时还夸张地吹嘘了一番”,可见他在淘 气和历险后心里获得了极大满足。人们把他们回来看 作奇迹,他也觉得自己成了真正的英雄。从中我们可 以看出汤姆的天真、顽皮、可爱。
一小段故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小岛本荒无人烟,可是他却发现了华森小姐家的黑奴吉姆。吉姆听说小姐要卖他出去,就逃 了出来。哈克贝利知道帮助逃奴是违法行为。可是两人都是逃亡者,也就同病相怜了成了患 难之交。他们知道小岛并不安全,就立即动身,乘木筏顺密西西比河漂流,希望逃离蓄奴州。 为了逃避追捕,他们白天躲进岸边的树林,只在夜间出来活动。几经磨难,他们终于漂到一 个大河湾,以为到了安全地,上岸一打听,这才知道他们一直在向南而不是向北漂流,所以 反而越来越深入蓄奴区。他们无奈,只好听天由命。对他们来说,唯有密西西比河,唯有这 小小的木筏,才是自由安全的天地。一天拂晓,有两个被愤怒人群追赶着的人向哈克贝利求 救,善良的哈克贝利收留了他们,却很快发现他们是狡猾的骗子“国王”和“公爵”。他们 喧宾夺主,控制了木筏,一路上不断招摇撞骗,甚至背着哈克贝利卖掉了吉姆。哈克贝利知 道自己孤身一人斗不过两个坏蛋,就偷偷躲过他们,前去费尔普斯农场拯救吉姆。他在那里 发现买下吉姆的正是汤姆的姨夫,而且这一家人正在等待当年汤姆前来作客。所以费尔普斯 太太一见哈克贝利,就误认他是侄儿汤姆。机灵的哈克贝利将错就错,索性冒充起汤姆,又 赶出去截住汤姆,一起设计救出吉姆。汤姆热衷冒险,坚持按书上的惊险方式进行营救。他 以自己弟弟西德的身份见了姨夫一家,然后悄悄寄出匿名信声称吉姆即将逃跑。农场里的人 于是组织了起来。当吉姆失踪的消息一传开,他们就荷枪实弹地四处追捕。由于他们是真枪 真打,所以把帮助吉姆逃跑的哈克贝利和汤姆吓得半死。他们慌了手脚,拼命乱跑,结果汤 姆腿上挨了一枪,真正尝到了冒险的滋味。当他看见人们押回吉姆时,这才透露了事实真相: 根据吉姆原主人华森小姐的遗嘱,吉姆早已获得自由。费尔普斯太太热情地提出要收养哈克 贝利,但被谢绝。哈克贝利主意已定,要到印第安人居住的地方去过漂泊不定的自由生活。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