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鉴赏: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戎昱《咏史》赏析
李商隐咏史赏析

李商隐咏史赏析咏史唐.李商隐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珍珠始是车。
运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
几人曾预南薰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译文:纵览历史上政治贤明的政权,其成功都源自于勤俭节约,其衰败皆因为奢靡铺张。
为什么一定要琥珀才能做枕头,难道只有镶嵌珍珠的车才能算车?时运不济,没有遇上千里马,精疲力竭难以拔除蜀山的大蛇。
这世界上有几个人曾听过舜帝所唱的《南风歌》,最终只能在舜帝葬处对着苍翠的华盖哭泣罢了。
赏析:这首诗作于唐开成五年(840年)正月唐文宗去世之后。
此诗题名为《咏史》,实际上是通过多个唐前典故,为伤悼唐文宗而作。
《通鉴》记载,文宗“自为诸王,深知两朝(指唐穆宗、唐敬宗)之弊,及即位,励精求治,去奢从简”。
他力图挽救唐王朝的统治,两次图谋诛杀宦官,革除宦官专权的弊病,均以失败告终。
特别是第二次谋诛宦官(即甘露之变)失败,更是将唐王朝推向了深渊。
诗人直觉唐王朝的颓势已经非贤明的君主所能挽救,感慨唐文宗时运不济,诗歌中笼罩着悲哀之雾与迷惘之情绪。
首联化用韩非子答秦穆公“常以俭得之,以奢失之”之句,揭示了国家兴衰和个人发展的规律,具有极强的进步性和现实意义,至今为人所乐道。
颔联承首联,言唐文宗勤俭治国,不嗜豪奢,由普遍道理转至文宗具体行事。
颈联语意为之一转,“运去”“力穷”既道出文宗无法挽救唐王朝的事实,也体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无可奈何,最终只能将一切归结为天意。
连用“青海马”“蜀山蛇”,流露出国家危在旦夕之意,诗人似乎感受到了亡国祸胎,却又不愿相信,内心十分矛盾。
尾联以舜帝比文宗,感慨自己曾经历过文宗的治世,然而如今国家隐有大厦将倾之感,再也无法听见治世之音《南风歌》了。
作者: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
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咏史》龚自珍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咏史》龚自珍原文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咏史》是清代清代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的一首爱国诗,表达了诗人的忧愤之情。
此诗是作者于1825年,即道光五年冬季客居昆山时所作。
此题虽为“咏史”,实为揭露社会现实。
作品原文:咏史①龚自珍金粉②东南十五州,万重恩怨属名流。
牢盆③狎客操全算,团扇才人踞上游④。
避席畏闻文字狱⑤,著书都为稻粱谋⑥。
田横⑦五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列侯?作品注释:①此题虽为“咏史”,实为揭露社会现实,作于清道光五年乙酉(公元1825)。
②金粉:妇女化妆用品,用作繁华绮丽之意。
③牢盆:煮盐器,代指盐商,此诗中实指主管盐务的官僚。
④踞上游:指占居高位。
⑤文字狱:反动统治者迫害知识分子,以文字犯忌,罗织罪名。
⑥稻粱谋:只考虑维持生计。
语出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一诗:“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
”⑦田横:秦末群雄之一,原为齐国贵族,在陈胜吴广起义后,田横与田儋、田荣也反秦自立,兄弟三人先后占据齐地为王。
后刘邦统一天下,田横不肯称臣于汉,率门客逃往海岛,刘邦派人招抚,田横被迫赴洛阳,在途中自杀。
作品译文:繁华绮丽的江南富庶之地,这些没有见识,没有理想、更没有操守、既彼此勾结、又互相排斥,终日以争名逐利为业的所谓名流。
同盐务的官僚、大盐商关系亲近的门客,把持了全部盐政,摇着团扇的才人,占据着朝廷高位。
中途离席是因为怕听到有关文字狱的消息和议论,著书写作只是为了糊口而已。
如果田横带领的五百多人,难道他们回来全部封侯?创作背景:此诗是作者于1825年,即道光五年冬季客居昆山时所作。
虽名咏史,实是讽时。
作品鉴赏(一):首联:“金粉东南十五州,万重恩怨属名流。
”讽刺当时社会上那些沽名钓誉、互相标榜的风头人物。
他们大多为依附权贵门下的知识分子,这些人没有见识,没有理想、更没有操守,既彼此勾结,又互相排斥,终日以争名逐利为业,即诗中所说的“恩怨”。
金粉,古时妇女化妆用的铅粉,这里指繁华绮丽的生活。
东南十五州,泛指江南富庶之地。
《咏史》原文及翻译赏析

《咏史》原文及翻译赏析《咏史》原文及翻译赏析1咏史诗自古无殉死,达人共所知。
秦穆杀三良,惜哉空尔为。
结发事明君,受恩良不訾。
临殁要之死,焉得不相随?妻子当门泣,兄弟哭路垂。
临穴呼苍天,涕下如绠縻。
人生各有志,终不为此移。
同知埋身剧,心亦有所施。
生为百夫雄,死为壮士规。
黄鸟作悲诗,至今声不亏。
古诗简介此诗是王粲咏怀子车三兄弟的诗作。
赏析/鉴赏诗的开篇,便明确指出:自古以来所有有识之士都是鄙弃殉葬制度的,秦穆公以三良为自己殉死只给后人带来了无穷的遗憾。
王粲不写“三良殉秦穆”,而写“秦穆杀三良”,强调了个“杀”字。
杀了之后,于自己无益,于人有害,于事无补,指落得个“空尔为”!接下来,作者通过两相对照的描写,一方面是死者知恩报主,视死如归的坦荡胸怀,另一方面是死者家属呼天抢地的悲哀场面。
忠心事主,本应受到君主的恩赐,可事实上得到的是灭顶之灾。
王粲的这首诗另一个显著的特点,是热烈地赞扬子车三兄弟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高尚气概。
作者指出子车兄弟有自己的明确志向:“人生各有志”,不论处境如何,总要坚持自己的追求:“心亦有所施”。
那么他们的志向与追求是什么呢?就是忠君报主。
所以作者热烈地赞美他们“生为百夫雄,死为壮士规”!这种描写和刻画凸显了三良的形象,使历史人物形象的塑造与诗人主观情志的表达产生了良性互动,诗人的情感也因此更为丰富和复杂,诗中的诗性成分得到了加强,可以说是咏史诗发展史上一个比较大的进步。
《咏史》原文及翻译赏析2咏史五都矜财雄,三川养声利。
百金不市死,明经有高位。
京城十二衢,飞甍各鳞次。
仕子彯华缨,游客竦轻辔。
明星晨未晞,轩盖已云至。
宾御纷飒沓,鞍马光照地。
寒暑在一时,繁华及春媚。
君平独寂寞,身世两相弃。
翻译五大都市,自夸财富雄厚,三川一带,热衷于名利追逐。
有钱的富豪,可以不受法律的制裁,明经的士人,能够得到高官厚禄。
京城里,大路四通八达,高耸韵屋脊,像鱼鳞一样密布。
做官的,华美的帽缨随风飘动,闲游的,骑着快马在城中漫步。
《咏史》原文及翻译赏析

《咏史》原文及翻译赏析《咏史》原文及翻译赏析6篇《咏史》原文及翻译赏析1原文:咏史朝代:唐朝作者:高適尚有绨袍赠,应怜范叔寒。
不知天下士,犹作布衣看。
译文及注释:译文像须贾这样的小人尚且有赠送绨袍的举动,就更应该同情范雎的贫寒了。
现在的人不知道像范雎这样的天下治世贤才,把他当成普通人看待。
注释⑴“尚有”两句:绨袍,粗丝绵之袍。
范叔,指战国时魏国人范雎。
这两句讲述了一个典故:魏国派须贾、范雎出使齐国,齐王重范雎之才,赐给他银子,而没有给须贾。
须贾诬范雎暗通齐国,范雎被迫害而逃往秦国,改名张禄,拜为丞相,使秦国称霸天下。
后来,须贾出使秦国,范雎穿着破衣拜见须贾。
须贾看他可怜,送给他绨袍。
当须贾知范雎是秦国丞相时,大惊失色。
而范雎念他赠绨袍一事,免其一死。
⑵天下士:天下豪杰之士。
⑶布衣:老百姓。
赏析:高适在仕途辉煌时,曾官至淮南、西川节度使,封渤海县侯,诗名远播。
一些优秀的边塞诗赞扬了边防将士的斗志,歌颂了他们以身殉国杀敌立功的豪情,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充满了乐观情绪和爱国主义精神,表现出高适的为国“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的政治抱负。
但是他在少年时,相当落魄,其诗歌大多感慨怀才不遇,仕途失意。
这首诗则写于未入仕途之时。
“尚有绨袍赠,应怜范叔寒。
”这两句歌咏历史上范睢的一段故事。
诗中的“尚有”,还有;“绨袍”,用一种比绸子厚实、粗糙的纺织品做成的袍子。
“范叔”,指范睢。
范睢字叔,故称。
《史记·范睢蔡泽列传》记载:战国时范睢事魏大夫须贾,因随须贾出使齐国,齐王赐他金十金和牛酒。
须贾怀疑范睢通齐,告诉魏相。
魏相派人凌辱范睢,几欲置之死地。
范睢装死得以逃到秦国,游说秦昭王获得成功,被拜为相,封于应(今河南省宝丰西南),称“应侯”。
“范睢既相秦,秦号曰‘张禄’,而魏不知,以为范睢已死久矣。
魏闻秦且东伐韩、魏,魏使须贾于秦。
范睢闻之,为微行,敝衣间步之邸,见须贾。
须贾见之而惊曰:“范叔固无恙乎!”范睢曰:‘然。
《咏史》(戎昱)评析

《咏史》(戎昱)评析原文:《咏史》戎昱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
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
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
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评析:这是一首议论尖锐、语言辛辣的讽刺诗,题一作《和蕃》。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国势大衰,吐蕃、回纥贵族统治者乘机侵扰。
肃宗李亨、代宗李豫、德宗李适都曾采取和亲政策,结果侵扰愈烈,战事纷纭,人民备受苦难。
作者在诗中通过描写历史上的某些借“和亲”以妥协苟安的愚蠢行径,对唐王朝提出了批评;同时,又感叹缺少维护王朝利益的得力大臣,对唐朝的衰颓表示了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
首联一针见血地指出和亲是“汉家”历史上最为拙劣的政策。
“和亲”始于汉代,汉初在国力尚不足抵御匈奴入侵时,曾多次采取和亲的办法以求妥协,昭君和番就是著名的例子。
这里诗人用的是“借咏汉以讽唐”的曲折笔法。
二、三两联单刀直入,以愤激沉痛的言辞,申足“计拙”的深刻含义。
国家赖明主而保,以和亲求社稷之安,分明是以举国安危托于一、二妇人,这种决策何其拙劣! “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
”诗人又以反问的语气指出这种“拙计”是行不通的,实际上是在提醒人们注意历史和现实的教训:有唐一代,和亲公主已有十几人了,结果是不仅妥协未成,反而入侵愈繁。
最后一联,诗人更以历史的名义发出严厉的责问:那些汉家臣子已成千年枯骨,其中有谁真正堪称辅佐之臣呢?诗人显然在借古讽今。
这首诗用语警辟,其中“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一联,更成为当时和后代传诵的名句。
宪宗皇帝朝,以北狄频侵边境,大臣奏议,古者和亲之有五利,而日无千金之费。
上曰:“比闻有一卿能为诗,而姓氏稍僻,是谁?”……侍臣对曰:“此是戎昱诗也。
”……又悦曰:“朕又记得《咏史》一篇,此人若在,便与朗州刺史、武陵桃源,足称诗人之兴咏。
”圣旨如此稠迭,士林之荣也。
其咏史诗曰:“汉家青史内,……谁为辅佐臣!”上笑曰:“魏绛之功,何其懦也。
”大臣功卿遂息和戎之论也。
( 〔唐〕范摅《云溪友议》卷下)冯班:亦是议论耳,气味自然不同。
《咏史》原文及翻译赏析

《咏史》原文及翻译赏析《咏史》原文及翻译赏析《咏史》原文及翻译赏析1咏史五都矜财雄,三川养声利。
百金不市死,明经有高位。
京城十二衢,飞甍各鳞次。
仕子彯华缨,游客竦轻辔。
明星晨未晞,轩盖已云至。
宾御纷飒沓,鞍马光照地。
寒暑在一时,繁华及春媚。
君平独寂寞,身世两相弃。
翻译五大都市,自夸财富雄厚,三川一带,热衷于名利追逐。
有钱的富豪,可以不受法律的制裁,明经的士人,能够得到高官厚禄。
京城里,大路四通八达,高耸韵屋脊,像鱼鳞一样密布。
做官的,华美的帽缨随风飘动,闲游的,骑着快马在城中漫步。
凌晨时分,天上依旧繁星闪烁,官宦们的车驾,已如风云般涌入。
宾客与仆从,随之纷至沓来,黑乎乎的土地上映照着鞍马的光芒闪闪。
寒来暑往,似乎只是一瞬,百花纷纷争艳,只趁春光明媚之时。
唯独严君平,甘于寂寞不慕荣利,俗世不用他,他也不求入仕。
注释五都:西汉时以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为五都。
矜:自夸。
三川:秦郡名,治荥阳(今河南省荥阳县西南),其地有河、洛、伊三水,所以称三川。
养声利:追求名利。
不市死:不死于市中。
衢:大道。
飞甍:高耸的屋脊。
鳞次:像鱼鳞一样密布。
彯:长带摆动的样子。
竦:执。
轻辔:是指善跑的马。
辔,辔头,御马索。
轩盖:带篷盖的车,达官贵人所乘。
云至:云涌而来,极言其多。
宾御:宾客和侍者。
飒沓:众多的样子。
一时:一时间,刹时。
君平:汉代蜀人严遵,字君平。
他在成都以占卜为生,每日得百钱则闭门下帘读《老子》,一生不求仕进。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太始二年(466年),宋孝武帝刘骏死后,世人矜财货、重名利,与坚守寂寞、与世相弃的君平形成强烈的对比,益发显示了世风的奢华、腐朽。
作者为了表达对于官僚贵族的强烈憎恶,以及自身对耿直高洁品格的坚守,于是创作了这首诗。
赏析“五都矜财雄,三川养声利。
”诗人起笔便尖锐地指出,五都的人以财产雄厚而自尊自大,三川的人好追逐名利。
诗人谴责的,不仅仅是五都和三川的人,他谴责的还有高门世族和达官贵人。
戎昱代表古诗《咏史 和蕃》原文译文赏析

戎昱代表古诗《咏史和蕃》原文译文赏析《咏史/和蕃》唐代:戎昱汉家青,计拙是和亲。
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
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
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
【译文】汉朝的史书上,记载着和亲的拙劣计策。
国家的安定要靠贤明的君主,怎能够依靠妇人。
不要希望用美好的容颜,去止息胡人的干戈。
地下埋着千年的忠骨,其中有谁真正堪称辅佐之臣呢。
【注释】咏史:一作《和蕃》,最早见于晚唐范摅的笔记《云溪友议》汉家:汉朝。
青史:即史册。
古人在青竹简上纪事,后世就称史册为青史。
计拙:计谋拙劣。
和亲:指中国历古代皇帝用皇族女子与其他民族统治者结亲的办法来谋求两族和好亲善,避免遭受侵扰的政策。
社稷:本指古代天子诸侯祭祀土神、谷神的庙宇,后来用做国家政权的象征。
安危:偏义复词,指安全稳定。
玉貌:美好的容貌,这里代指和亲的女子。
拟:意欲;打算。
静胡尘:指消除边境少数民族的侵扰。
胡:汉唐时期,汉族称西、北方的少数民族即为“胡人”。
尘:指烟尘,代战争。
千年骨:指汉朝臣子的枯骨。
西汉至作者所生活的唐德宗时代约千年,故称。
辅佐:辅助。
【赏析】首联开门见山,直抒历史。
翻开汉王朝的历史,里面记载着很多的和亲与通婚之事。
如汉武帝刘彻将细君嫁到乌孙王国,汉元帝刘奭把王昭君嫁给匈奴单于等。
这种和亲或通婚政策并没能阻止大汉王朝的衰败,挽救它江河日下的颓势。
由此可见,这种计策是极其短见和拙劣的。
这里其实是以汉喻唐。
他在这里回顾了历某些“和亲”政策的教训,对它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表明了对执行这种政策的鲜明态度。
颔联单刀直入,诗人在这里直白地表露了自己的观点,国家的稳定在于君主的圣明,大臣的贤能,而将一个国家的安危寄托在一个和亲或通婚的女子身上,那是靠不住的,也是极其危险的。
实施这种和亲政策,正暴露了君王的昏庸、将相的无能。
诗人洞察和亲政策的虚弱,表现出了识见的高远和对时局的忧虑。
颈联鞭辟入里,揭露实质。
目睹当时的社会事实,诗人痛心疾首,诗人对唐王朝采取这种屈辱的和亲、通婚政策,意欲求得天下太平的做法,很是不满,于是在此直接大胆地给它敲响了警钟,一个“岂”字,把和亲的荒谬可耻和屈膝投降本质揭露无遗。
李商隐《咏史》全诗赏析

李商隐《咏史》全诗赏析导读:《咏史》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描写了一幅饱经六朝兴废的湖山图画,表达了诗人无穷的感慨与讽刺意味。
咏史李商隐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
远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
几人曾预南熏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赏析:咏史,名为咏史,实为咏怀。
李商隐通过借古喻今的手法借题寄慨,发表了对社会、政治的一些见解。
在抒发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的同时,作者也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这首诗是唐朝著名诗人李商隐众多咏史诗中最著名一篇佳作。
李商隐(约812年或813年—约858年),晚唐著名诗人。
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
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生于河南荥阳(今河南荥阳市)。
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在政治上,终其一生很不得志。
但正是这种不平凡的经历,使其诗歌成就很高。
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在《唐诗三百首》中,李商隐的诗作有22首被收录,位列第四。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广世为人传诵。
有《李义山诗集》传世。
在这首咏史诗中,李商隐以其高度的历史责任感,高超艺术的艺术表现手法,扩展了传统咏史诗的内涵,将其独特的思想性与艺术性臻于和谐统—,在咏史诗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在这首咏史诗里,李商隐不仅咏古况今,充分反映了他进步的历史观,而且借古讽今,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状况的不满和对晚唐朝廷的江河日下的担忧和失望。
李商隐在本诗首联就开宗明义地提出了“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的千古长叹。
以其独特的视角,对中国几千年文明历史进行了最概括的总结,千百年来警示和激励着人们不停地探索国家兴盛、民族复兴的前进道路,此诗因此终成千古绝唱。
李商隐在后面诗句中大量用典,区区六句诗,了了42字,用典五次,以大量的史实来支持和证明首联的论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诗词鉴赏: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戎昱《咏史》赏析
咏
史
戎昱
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
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
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
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
【注释】
咏史:一作《和蕃》,最早见于晚唐范摅的笔记《云溪友议》
汉家:汉朝。
青史:即史册。
古人在青竹简上纪事,后世就称史册为青史。
计拙:计谋拙劣。
和亲:指中国历史上古代皇帝用皇族女子与其他民族统治者结亲的办法来谋求两族和好亲善,避免遭受侵扰的政策。
社稷:本指古代天子诸侯祭祀土神、谷神的庙宇,后来用做国家政权的象征。
安危:偏义复词,指安全稳定。
玉貌:美好的容貌,这里代指和亲的女子。
拟:意欲;打算。
静胡尘:指消除边境少数民族的侵扰。
胡:汉唐时期,汉族称西、北方的少数民族即为“胡人”。
尘:指烟尘,代战争。
千年骨:指汉朝臣子的枯骨。
西汉至所生活的唐德宗时代约千年,故称。
辅佐:辅助。
【译文】
汉朝的史书上,记载着和亲的拙劣计策。
国家的安定要靠贤明的君主,怎能够依靠妇人。
不要希望用美好的容颜,去止息胡人的干戈。
地下埋着千年的忠骨,其中有谁真正堪称辅佐之臣呢。
【背景】
唐代从安史之乱后,朝政紊乱,国力消弱,藩镇割据,边患十分严重,而朝廷一味求和(肃宗李亨、代宗李豫、德宗李适都曾经采用“和亲”的政策),但结果却是侵扰愈多,使边境各族人民饱受痛苦。
所以诗人对朝廷执行屈辱的和亲政策,视为国耻,痛心疾首,便创作了此诗讽刺朝廷。
【赏析一】
首联开门见山,直抒历史。
翻开汉王朝的历史,里面记载着很多的和亲与通婚之事。
如汉武帝刘彻将细君嫁到乌孙王国,汉元帝刘奭把王昭君嫁给匈奴单于等。
这种和亲或通婚政策并没能阻止大汉王朝的衰败,挽救它江河日下的颓势。
由此可见,这种计策是极其短见和拙劣的。
这里其实是以汉喻唐。
他在这里回顾了历史上某些“和亲”政策的教训,对它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表明了对执行这种政策的鲜明态度。
颔联单刀直入,诗人在这里直白地表露了自己的观点,国家的稳定在于君主的圣明,大臣的贤能,而将一个国家的安危寄托在一个和亲或通婚的女子身上,那是靠不住的,也是极其危险的。
实施这种和亲政策,正暴露了君王的昏庸、将相的无能。
诗人洞察和亲政策的虚弱,表现出了识见的高远和对时局的忧虑。
颈联鞭辟入里,揭露实质。
目睹当时的社会事实,诗人痛心疾首,诗人对唐王朝采取这
种屈辱的和亲、通婚政策,意欲求得天下太平的做法,很是不满,于是在此直接大胆地给它敲响了警钟,一个“岂”字,把和亲的荒谬可耻和屈膝投降本质揭露无遗。
“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
”诗人在这里实际上是讽刺了唐王朝所谓的国家重臣的庸懦无能,感叹当今朝廷缺少真正得力的大臣来维护江山社稷。
最后两句以历史的名义提出责问,使诗意更宏大深广。
这首诗,诗人反对以屈辱为条件去暂时求得国家安宁的和亲政策,无疑是正确,有见地的,体现了崇高的民族尊严和爱国思想。
当然,至于历史上和亲政策的得失,要具体分析,如汉元帝以宫女王昭君远嫁南匈奴,对促进民族和睦,边境安宁,起了一定的作用,不能一概予以否定。
多次参加边庭幕府的征讨活动,对国家民族命运非常关切,坚决主张抗击外族侵扰。
这首诗运用借古讽今的手法,以汉朝故事来讥斥唐代君王同样的做法,诗意显露,态度鲜明,起到了很好的讽谏作用。
语言朴素凝练,通俗易懂,感情激昂痛切,真实动人。
由于感情上愤懑激越,所以这首诗的缺点也就在于过度直露,缺少含蓄之美。
【赏析二】
中唐诗人戎昱这首《咏史》,题又作《和蕃》,最早见于晚唐范摅的笔记小说《云溪友议》“和戎讽”条。
据说,唐宪宗召集大臣廷议边塞政策,大臣们多持和亲之论。
于是唐宪宗背诵了戎昱这首《咏史》,并说:“此人若在,便与朗州刺史。
”还笑着说:“魏绛(春秋时晋国大夫,力主和戎)之功,何其懦也!”大臣们领会圣意,就不再提和亲了。
这则轶闻美谈,足以说明这首诗的流传,主要由于它的议论尖锐,讽刺辛辣。
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政治讽刺诗。
唐代从安史乱后。
朝政紊乱,国力削弱,藩镇割据,边患十分严重,而朝廷一味求和,使边境各族人民备罹祸害。
所以诗人对朝廷执行屈辱的和亲政策,视为国耻,痛心疾首。
这首讽喻诗,写得激愤痛切,直截了当,一针见血。
在中唐,咏汉讽唐这类以古讽今手法已属习见,点明“汉家”,等于直斥唐朝。
所以首联是开门见山,直截说和亲乃是有唐历史上最为拙劣的政策。
实际上是把国家的安危托付给妇女。
三联更鞭辟入里,透彻揭露和亲的实质就是妄图将女色乞取国家的安全。
诗人愤激地用一个“岂”字,把和亲的荒谬和可耻,暴露无遗。
然而是谁制订执行这种政策?这种人难道算得辅佐皇帝的忠臣吗?末联即以这样斩钉截铁的严峻责问结束。
诗人以历史的名义提出责问,使诗意更为严峻深广,更加发人思索。
此诗无情揭露和亲政策,愤激指责朝廷执政,而主旨却在讽谕皇帝作出英明决策和任用贤臣。
从这个角度看,这首诗虽然尖锐辛辣,仍不免稍用曲笔,为皇帝留点面子。
对于历史上和亲政策的是非得失要作具体分析,诗人极力反对的是以屈辱的和亲条件以图苟安于一时。
由于“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一联,击中了时政的要害,遂成为时人传诵的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