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院体育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合集下载

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现代教育、健康理念,掌握学校体育课程与教学、课外体育锻炼、体育竞赛与训练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备一定的运动技能和较强的体育教育教学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具备一定的体育科学研究能力,能胜任学校体育工作,能从事群众体育、体育产业、体育管理相关工作的应用型体育人才。

二、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人体科学、学校体育学、体育锻炼、训练与竞赛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受到体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掌握从事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掌握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素养和从事学校体育教育的基本能力。

掌握体育锻炼、训练与竞赛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良好的运动技能和较强的体育指导能力。

掌握学校体育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能胜任学校的体育教学工作,具有一定的体育科学研究能力。

了解学校体育改革和发展的动态以及体育科研的发展趋势。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三、主干学科教育学、心理学、人体科学、学校体育学。

四、核心课程体育学概论、教育学、学校体育学概论、体育教学论、教育心理学、运动项目理论与实践。

五、实践教学环节包括教育实习、毕业论文等。

六、修业年限与授予学位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教育学学士。

七、培养特色突出实践教学: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包括实验、实训、课程设计、社会实践、教育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

强化体育教育专业素养: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教育专业素养,包括教育教学能力、运动技能、体育指导能力等。

通过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具备良好的教师职业素养和从事学校体育教育的基本能力。

拓宽知识面和技能:鼓励学生跨学科选修课程,拓宽知识面和技能。

提供多样化的课程选择和学习路径,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需求。

滁州学院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滁州学院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六、学制
四年,修业年限3~6年。
七、学位授予
教育学学士学位。

八、毕业学分要求
毕业最低课内总学分为142学分。其中 公共基础课:35学分;专业基础课:50 学分;公共选修课:10学分;专业选修 课:47学分。公共基础其他课程:5.5 学分。实践教学环节:26学分。总计: 173.5学分。

九、教学计划有关说明
(一)课内总学时为2545,其 中公共基础课568学时;专业 基础课975学时;公共选修课 160学时;专业选修课842学 时。

(二)专业选修课程的选课要求:
1、体育教学训练方向 ⑴每名学生在主项提高课(田径、篮球、排球、足球、体操、 武术、健美操、体育舞蹈等8门教学理论与实践课程,5~7学 学期,216学时,13.5学分)和副项提高课(田径、篮球、排 球、足球、体操、武术、健美操、体育舞蹈等8门课程,第5 学期,54学时,2.5学分)中分别限选1门课程,不得重复选 修。 ⑵其它理论课程,第四、第五学期开课,限选3~4门,6学分
。 2、社会体育方向课程:第四学期开课,限选2门,4学分。 3、体育保健康复方向课程:第六学期开课,限选2门,3学分
。 4、民族传统体育方向课程:第七学期开课,限选1门,2学分


5、无方向专业选修课程 ⑴理论课:第三~第七学期开课,限选5门,10
学分。 ⑵实践课:①球类(乒/羽)课程,第四学期开
课,1.5学分;为限选课程。 ②太极拳、软式排球、手球、散打、跆2门课程。 ③保健气功、拳击、定向运动等3门课程,第七 学期开课,1.5学分;每名学生限选1门课程。

(三)公共选修课:限选5~7门课程,10学分, 160学时。
(四)专业术科各类选修,每门课程一个小班 最低限报15人。各课程报名人数低于规定的低 限,该课程不开;学生应重选其它课程。如果 报名人数超过该规定报名数的上限(25人), 超出的人数达到最低限,可开设二个选修班, 达不到最低限,由开设课程的教研室决定。

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培养方案(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培养方案(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具备现代教育、健康理念,系统掌握体育学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备一定的体育科学研究能力,能胜任学校体育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1.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以及学校体育课程与教学、课外体育锻炼和训练竞赛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备一定的运动技能和较强的体育教育教学能力,能够胜任学校体育工作。

2.掌握体育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有较高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3.了解体育教育专业发展的前沿,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了解科学发展的总体趋势,掌握体育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4.掌握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娴熟的运动技能;5.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撰写论文和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6.了解国家科学技术、知识产权等有关政策和法规;7.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

三、学制与学位标准学制为4年。

实行弹性修业年限,可在3-6年内完成。

本专业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

四、学分要求本专业总学分为175学分。

五、课程设置(一)教学活动时间安排(二)课程结构六、教学计划总表注:主项提高课和副项提高课每位学生只能在每一项中任选一类课,且主项提高和副项提高课不能为同一类课。

七、课程简介161500101 运动解剖学 72学时 4学分主要内容:细胞和细胞间质、基本组织、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心血管系统、淋巴系统、神经系统、感受器、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

骨(附肢骨、中轴骨、体育运动对骨的影响);关节(上肢关节、下肢关节、体育运动对关节的影响);骨骼肌(运动上肢的作用肌、运动下肢的作用肌、运动脊柱和胸廓的作用肌、体育运动对骨骼肌的影响);体育动作的解剖学分析。

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1.树立健康理念,具备良好的身心素质和休闲体育知识,全面提高身体素质。

2.具备休闲运动和体育健康指导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

3.具备多种休闲体育项目的教学和指导能力,能够满足个人和团队的不同需求。

二、培养内容1.基础理论知识:包括体育科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等相关知识,为休闲体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2.休闲体育项目技能:包括常见休闲体育项目(如篮球、羽毛球、游泳等)的基本技能和高级技能的训练。

3.休闲体育器材使用和维护:包括常见休闲体育器材的正确使用方法和维护知识。

4.休闲体育赛事组织和管理:包括休闲体育赛事的筹备、组织和管理等相关知识和技能。

5.休闲体育指导和教学方法:包括针对不同人群的休闲体育指导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授课和指导能力。

6.健康管理和心理辅导:包括针对休闲体育项目的健康管理和心理辅导知识,培养学生的健康管理和心理辅导能力。

7.体育社会学和体育文化:包括体育社会学和体育文化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相关理论知识。

三、培养模式1.课堂教学: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掌握休闲体育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

教师采用案例分析、讨论课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实践教学: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可以参与休闲体育项目的实际操作和指导,提高自己的指导和教学能力。

实践环节可以包括实地考察、实验室实践、社会实践等。

3.考核评价: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包括笔试、实践操作、课堂表现等。

既注重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也注重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素质培养。

四、课程设置1.休闲体育基础课程:体育科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休闲体育器材使用与维护等。

2.休闲体育技能课程:篮球、羽毛球、游泳、健身操、瑜伽、太极拳等。

3.休闲体育指导与管理课程:休闲体育教学方法、休闲体育赛事组织与管理、健康管理与心理辅导等。

4.体育社会学与体育文化课程:体育社会学、体育文化、体育休闲与健康促进等。

五、实践环节1.校内实践:学生在校内体育馆、运动场等场地进行休闲体育项目的实际操作和指导。

体育人才培养与职业发展方案

体育人才培养与职业发展方案

体育人才培养与职业发展方案在当今社会,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对于优秀体育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为了培养更多具备专业素养和良好职业发展前景的体育人才,制定一套科学、全面的培养与职业发展方案显得至关重要。

一、体育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意义体育人才培养的首要目标是发掘和培养具有卓越体育天赋和潜力的个体,使其在各自的体育领域中达到较高的竞技水平。

同时,培养具备良好体育道德、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坚韧意志品质的人才,促进体育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培养优秀的体育人才不仅能够为国家和地区在各类体育赛事中赢得荣誉,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还能带动全民健身的热潮,促进民众身体素质的提高。

此外,体育人才的培养对于体育产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为相关产业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和就业机会。

二、体育人才培养的阶段与重点1、青少年基础培养阶段在青少年时期,重点在于发现和选拔具有体育天赋的苗子。

通过学校体育课程、体育社团以及各类青少年体育赛事,广泛挖掘有潜力的学生。

这个阶段应注重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基本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

同时,加强体育基础知识的教育,让学生了解体育项目的规则、特点和发展历程。

2、专业训练阶段对于选拔出来的有潜力的青少年,进入专业训练阶段。

此阶段要根据不同体育项目的特点和要求,制定个性化的训练计划。

训练内容包括专项技术训练、体能训练、战术训练等。

同时,注重心理素质的培养,让运动员具备良好的抗压能力和竞争意识。

3、高级竞技阶段在运动员达到一定水平后,进入高级竞技阶段。

这个阶段的训练更加精细化和科学化,结合国际先进的训练理念和方法,不断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

同时,加强与国内外优秀队伍的交流与比赛,积累实战经验。

三、体育人才培养的方法与途径1、学校教育学校是体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

应加强学校体育教育,提高体育课程的质量和课时安排,配备专业的体育教师,完善体育设施。

通过学校的体育活动和竞赛,发现和培养有潜力的学生。

2、专业培训机构专业的体育培训机构能够提供更加系统和专业的训练。

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介绍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为了培养具备扎实的体育学科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综合素质的体育专业人才而设计的一套教学计划。

本文将详细介绍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内容和实施方法,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该方案。

目标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是培养具备以下能力和素质的体育专业人才: 1. 扎实的体育学科知识:掌握体育学科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研究方法。

2. 多样化的实践经验:通过实践教学、实习和实训等方式,培养学生在不同体育项目和场景下的实践能力。

3. 卓越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质和运动能力,提高体育项目表现水平。

4. 良好的团队合作和领导能力:培养学生具备团队合作和领导能力,能够在集体和团队中有效地协作和领导。

5. 积极的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学生具备积极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体育领域的变化和挑战。

内容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1. 基础理论课程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首先包括一系列基础理论课程,如体育科学基础、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等。

这些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体育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概念,为后续的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2. 专业核心课程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还包括一系列专业核心课程,如体育指导方法学、运动训练学、体育心理学等。

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深入了解体育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方法,为日后的实践工作做好准备。

3. 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将参与各类实践活动,包括体育课程的教学实习、体育比赛的组织和管理、体育场馆的运营等。

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将提升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实习和实训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还要求学生参加一定的实习和实训活动。

学生将通过参与体育机构、体育企业或学校的实习工作,了解体育行业的实际运作和管理,并通过实训活动提高自身的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

5. 综合素质教育综合素质教育是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育人才培养方案

体育人才培养方案
2
3
支持学生参加国际体育比赛和活动: 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PART 10
持续发展
10
持续发展
定期对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和完 善:以适应体育领域的变化和 发展趋势
01
建立学生反馈机制:及时了解
04
学生对培养方案的意见和建议,
以便对方案进行优化和调整
0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鼓励教师参 加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培训,提高 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
给予指导和帮助
PART 6
学生活动
6
学生活动
1
组织学生参加各类体育比赛和活动:提高学生 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2
开展学术讲座和研讨会:引导学生关注体育领
域的最新动态和研究成果
3
支持学生成立体育社团和俱乐部:提供必要的 场地和资源,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和组织能力
PART 7
评价体系
7
评价体系
01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包括考试、论文、实践报 告等多种形式,全面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提 升情况
03
对优秀学生给予奖励和支持:鼓励他们在学术和职 业领域取得更高成就。同时,对表现不佳的学生给 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确保他们能够达到培养目标
02
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包括学生的体能测试、 心理素质测试、团队合作能力评价等,以全面评估 学生的综合素质
时间不少于12周
产业实习
安排在体育产业方向的 学生,到各类体育企业 进行实习,时间不少于
12周
学术研究
鼓励学生参与导师的科 研项目,完成与体育相 关的学术论文或报告
PART 5
导师制度
5
导师制度
01
每位学生配备一位 专业导师:负责指 导学生的学术研究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1.掌握体育教育的理论知识,了解国内外体育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相关政策法规;2.具备扎实的体育基本功和专项运动技能;3.具备良好的体育教学能力,能够设计并组织各类体育教学活动;4.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和领导能力,能够协调和组织体育活动;5.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进行体育教育相关的科学研究;6.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能够为学生健康成长和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二、培养内容1.体育理论知识:包括体育教育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力学等相关知识的学习;2.体育基本功和专项运动技能的训练:包括体育项目的基础训练和专项训练,培养学生的运动素质和专业技能;3.体育教学方法和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包括体育教学设计、体育教学技能的培养,以及对体育活动的组织和管理能力的培养;4.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包括科研方法的学习,科研实践的训练,培养学生进行体育教育领域相关科学研究的能力;5.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使他们能够在教育场所中胜任工作,为学生提供优质的体育教育服务。

三、培养模式1.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学生除了学习体育理论知识外,还要参与实践活动,如体育课教学实习、校园体育活动组织等;2.培养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技能:在培养学生基本教学能力的同时,注重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多样化教学方法的运用;3.强化科研实践环节:增加科研实践课程的设置,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研究项目,并指导他们进行科研论文的撰写和发表;4.加强实习环节的内容和质量:将实习环节作为学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和管理,确保学生能够在实际教学中得到锻炼和提高;5.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除了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外,还要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领导能力和社交能力,使他们能够胜任体育教育工作的各种角色。

四、评价方法1.考试评测:包括理论知识的考试、技术能力的考核等;2.实践评价:对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时的表现进行评价,如体育教学实习和校园体育活动组织等;3.课程作业和科研成果评价:评价学生完成的课程作业和科研成果的质量;4.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对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领导能力和职业素养进行评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育学院体育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年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实施意见”,在年体育类类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制定了以体育教育(师范)、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两个专业为大类的年体育类类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体育教育(师范):本专业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现代教育与体育教育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具有现代教育观念、良好的科学素养和职业道德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胜任学校体育教案、训练、竞赛工作,能从事学校体育科研、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身心素质、较高的文化品质和科学素养、较强的专业水平和学习能力,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掌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基础理论、知识与技能,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能在社会体育活动中从事健身咨询、技术指导、组织管理以及体育产业的经营开发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规格
体育教育(师范):
(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好学上进,善于合作;爱岗敬业,品德良好。

(二)具有求真务实的学风以及较强的开拓意识、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扎实的教育科学理论素养;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具备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能熟练使用多媒体教案,计算机考试达到一级(含一级)以上水平;能规范流利地使用普通话,普通话测试达到二级乙等(含二级乙等)以上水平。

(三)掌握开展学校体育工作所需的教育科学、运动科学、心理科学、社会科学和运动项目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相关运动项目的基本技能,具备教案训练中所必需的讲解、示范、保护帮助、分析纠正错误、组织、制订相关文件的技术与方法。

(四)熟悉国家有关教育、体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动态以及体育科学的发展趋势,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具有基本的教案研究和体育科学研究能力。

(五)了解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规律,能从事学校体育管理工作;具有中小学体育教师所必备的教案、训练、科研、组织竞赛、裁判等工作的基本能力。

(六)具有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习惯。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一)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熟悉党和国家有关社会体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热爱社会体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富有创新精神。

(二)系统掌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所需的体育学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相关运动项目的技术与练习方法,具有从事社会体育活动的咨询、技术指导、组织管理、健身指导、社会调查的基本能力。

(三)了解体育产业、社会体育管理、体育健身和社区体育工作的基本内容及其发展趋势,具备从事社会体育工作所需的综合职业素质和行业从业资格;了解社会体育活动的理论前沿与社会需求,具有从事社会体育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

(四)初步掌握一门外文,基本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并具有一定的应用能力。

(五)乐于交往,善于表达,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民主态度以及多元、竞争、生态和国际化等现代观念。

(六)具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体魄,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学制、学位、学分与学时
(一)学制:标准学制年,弹性学制年。

(二)学位:教育学学士。

体育教育(师范):
学分:毕业学分为学分。

学时:学时。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学分:毕业学分为学分。

学时:学时。

四、相关与相近专业:运动训练、休闲体育
五、专业主要课程
体育教育(师范):
体育学概论、教育学、学校体育学概论、体育教案论、教育心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体育社会学、体育心理学、体育科研方法、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运动项目理论与实践。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体育概论、健康教育学、社会体育概论、体育市场营销、体育俱乐部管理、社会体育管理学、体育经济学概论、运动损伤与康复、体质测量与评价、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体育心理学、体育社会学、体育科研方法、健身理论与指导、运动项目理论与实践。

课程设置与教案进程总体安排表
体育教育(师范)专业培养方案时间分配表
3 / 16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培养方案时间分配表
4 / 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