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临床特点论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特点论文
高血压并发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

∥露 ∥。 ≯簦 。-_
中 国现 代 医生 ,0 04 ( ) 10—1 1 2 1 ,8 2 :3 3.
[] 8 李俊 , 陈左菊 , 白广平 , 顽 固性 鼻 出血 的鼻 内镜 下微创 治 等.
疗. 中国医药导报 日期】 2 1 — 7 0 01 0 — 7
【 bt c】 0 jcv T nl i t li let e o r et l dt s s n o h e l o c s a h go b o. A s at r bete oaa s ecn a f u s f e a db o r f i s n t r u s f r s t i f l d i y s h ic a r p e o n a uo e st o m c n o
g o p , 9 p t n si h y e tn ie g o p a d 6 ai ns i h o r u s 7 a i t n t e h p r sv r u n 8 p t t n t e n n—h p r n ie go p T o a i g t e d g e fp le p e s r , l p e e e y e t s u . o c mp rn h e re o u s r s u e Ki i e v r l
期 积极控制血压是减 少各种 A 并发症 、 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 。 MI 提
【 关键词】 高血压; 急性心肌梗死; 心力衰竭 ; 临床研究
H si lf£ o t pao nL c un5 7 0 , hn ,uh a 3 70 C ia
・
Cl i a t d fa u e my c r i li f r t n p te t t p re so ANG Y n —g a g, i c lsu y o c t o a d a n a c o a n swih Hy e t n in W n i i ag u n HE n—w i F NG Mi . h o l ' We e , E n T ePep e s
从急性心梗个案其临床表现护理论文

从急性心梗个案分析其临床表现及护理【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8-0120-01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的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心肌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导致的缺血性坏死,是一种发病急、病死率高的疾病。
笔者临床上诊治了1例以恶性心律失常为首发表现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积极检查、治疗及舒适护理后,患者恢复良好。
现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病例摘要患者xxx,男,中年。
主因“胸闷伴心律失常2天”入院。
患者2天前无明显诱因下突发胸闷并伴有恶性心率失常,在我院急诊科查各项指标均正常,心电图示:示ⅱ、ⅲ、avf导联st段抬高0.3 mv,ⅲ导联病理性q波。
考虑急性心梗,并发恶性心率失常,予以除颤108次后,恢复至正常心率。
为求系统治疗,遂来我心内科住院,及时予以扩冠、溶栓、营养心肌等对症治疗,未行支架植入术,1周后患者临床症状完全缓解,复查ecg示ⅱ、ⅲ、avf导联st段回到等电位线,t波倒置;冠脉造影提示:右冠轻度病变。
3周后患者出院。
2 临床体会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急症之一,常以胸痛为首发症状,典型的急性心肌梗死根据临床症状和心电图表现诊断并不困难,及时治疗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而不典型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特别是对一些以往没有冠心病史而症状不明显的患者,往往易漏诊、误诊,患者本人也极易忽视,据文献报道,大约有 25%的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有24%~30%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临床中未获诊断[1]。
许多文献介绍了以头痛、下颌痛、右肩关节痛、膝关节痛、腹痛、晕厥等特殊部位疼痛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2],尚可偶见无痛性心肌梗死以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的情况[3],或者以呼吸系统的一些症状,如胸闷、咳嗽、气喘等为首发症状,这些不典型的症状更应引起医生的重视。
青年人急性心肌梗塞特点的探讨论文

青年人急性心肌梗塞特点的探讨【摘要】对22-45岁青年组心肌梗塞48例与46-70岁中老年组心肌梗塞60例进行对照研究。
所有病例均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
青年组中90%病例否认有胸前驱的心绞痛病史,。
所有青年组急性心肌梗死病例起病症状均为严重胸痛。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显示青年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程度较轻。
其中有30%病例正常,60%为单支血管病变,虽侧支循环少,但临床心功能良好。
【关键词】青年心肌梗塞;冠心病【中图分类号】r54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0-0389-01青年人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病率逐年增加,为探讨导致青年人心肌梗塞的可能因素,研究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及冠脉病变的特点,我总结了自1996年以来48例住院的青年人心肌梗塞的特点,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均选自住院病人。
青年组心肌梗塞患者48名,年龄22-45岁,男45例,女3例。
中老年组心肌梗塞患者60名,年龄46-70岁,男55例,女5例。
两组病例均有典型的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表现、心电图改变及酶学变化,急性期后遗症留病理性q波。
108例均在急性心肌梗塞后30-50天内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
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情况(1)累及血管数,青年组:冠状动脉正常14例,单支狭窄29例,2支狭窄5例。
中老年组:冠状动脉正常4例,单支狭窄9例,2支狭窄27例,3支狭窄20例。
因此中老年组以多支病变居多(p <0.01)。
(2)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其中重度狭窄(>75)以上者,青年组12例(25%),中老年组45例(75%),两组差异非常显著(p <0.01)。
(3)侧支循环建立:青年组5例(10.4%),中老年组32例(53%),两组差异非常显著(p<0.01)。
(4)冠状动脉痉挛:青年组16例(33%),中老年组6例(10%),两组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
(5)室壁瘤发生率:青年组22例(46%),中老年组(43.3%)。
探讨高血压并发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

探讨高血压并发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发表时间:2013-05-23T10:42:52.00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13期供稿作者:张利平[导读] 高血压能加速血栓的形成,导致左心室肥厚,加重心肌缺血,诱发心功能不全,增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张利平(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人民医院外5科 473500)【中图分类号】R54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3-0203-02【摘要】目的探讨探讨高血压并发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
方法选择7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两组:A组伴有高血压史,B组无高血压史。
对比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前后血压变化及临床特点。
结果脉压的变化A组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出现脑卒中、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房颤、再梗的发生率等并发症及住院病死率均高于B组。
结论合并高血压的AMI患者严重心脏并发症较多,近期预后较差,早期积极控制血压是减少AMI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
【关键词】高血压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高血压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其不仅与心脏血管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而且也是影响急性心肌梗死(AMI)预后的高危因素之一[1]。
通过对本院2010年2月~2011年7月7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和探讨,旨在提高对高血压并发急性心肌梗死的认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病死率。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10年2月~2011年7月在我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AMI患者共72例,按发病前有无高血压病史分为两组:高血压组(A组)40例,即入院前有高血压(≥140/90mmHg)病史,男22例,女18例,年龄34~86岁,平均58.6岁; 心肌梗死部位:下壁15例,前壁10例,前间壁8例,前下壁5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2例。
非高血压组(B组)32例, 男20例,女12例,年龄45~87岁,平均(65.6)岁。
急性心肌梗死并高血压的临床特点

急性心肌梗死并高血压的临床特点
罗海燕;孙福成;杨顺银
【期刊名称】《医学综述》
【年(卷),期】2002(008)003
【摘要】目的为了解急性心肌梗死(AMI)并高血压的临床特点,以提高防治效果.方法对北京医院214例经监护病房确诊的AMI患者,按是否合并高血压分为A组(合并组124例)和B组(不合并组90例)对比其例数、并发症、与病死率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结果 A组发生心肌梗死的机会比B组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发生心源性休克、急性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及急性期病死率(<8w)较B组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以多支病变为主较B组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高血压是影响AMI预后的高危因素.
【总页数】2页(P185-186)
【作者】罗海燕;孙福成;杨顺银
【作者单位】湖南会同县人民医院,湖南,会同,418300;卫生部北京医院,北
京,100730;湖南会同县人民医院,湖南,会同,4183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2.22;R544.1;R818.07
【相关文献】
1.原发性高血压并发急性心肌梗死后血压的变化及临床特点分析 [J], 李继锋;蔡建生;彭志坚
2.原发性高血压并发急性心肌梗死32例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 [J], 吴冬冬
3.探讨原发性高血压并发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 [J], 杨洪
4.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分析 [J], 周佩晓;李绍波;李汝秉
5.原发性高血压并发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分析及疗效观察 [J], 张玲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血压并发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

高血压并发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目的探讨高血压并发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点。
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0年12月于笔者所在医院治疗的AMI患者147例,根据是否有高血压病史分为高血压组79例与非高血压组68例。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脉压、心功能Killip分级情况,比较两组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心肌再梗死、胸前区疼痛以及死亡并发症发生率情况,比较两组心肌梗死发生部位。
结果(1)高血压组脉压明显大于非高血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高血压组心功能Ⅰ级例数明显少于非高血压组,心功能Ⅲ级以上例数明显多于非高血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在心功能Ⅱ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高血压组胸前疼痛发生率明显低于非高血压组,其他各种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非高血压组,比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心肌梗死部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高血压组并发AMI后各种不良事件发生率和病死率明显高于非高血压组,早期积极控制血压是减少各种AMI并发症、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
[Abstract]ObjectiveTo analysis the clinical features of repeated blood transfusions on the results of crossmatching of blood.Methods147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patients collected from January 2009 to December 2010 in our hospital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79 patients in the hypertensive group and 68 patients in the non-hypertensive group.To comparing the degree of pulse pressure,Killip classification of heart function,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including arrhythmia,heart failure,cardiogenic shock,myocardial infarction,chest pain and death rate,infarction area.Results(1)Pulse pressure in hypertens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which in non-hypertensive group (P<005);(2)Hypertensive patients with grade Ⅰheart function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non-hypertensive group, but hypertensive patients with grade Ⅲheart function even above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non-hypertensive group (P<005),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grade Ⅱheart function both;(3)The incidence of chest pain in hypertens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non-hypertensive group,but other complication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non-hypertensive group(P<005);(4)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between two groups(P>005).ConclusionThe occurrence rates of main adverse cardiac events and mortality rate in the hypertensive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than non-hypertensive group.Early aggressive control of blood pressure is the key to reduce the complications of AMI and improving survival.[Key words]Hypertension;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Heart failure;Clinical research高血压是急性心肌梗死(AMI)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它能加速血栓的形成,导致左心室肥厚,加重心肌缺血,诱发心功能不全,增加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

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青年(20支/天,10年以上),饮酒史(每天超过25 g酒精,10年以上),家族史,有无过度疲劳或精神压力等明确诱因相关危险因素资料。
观察胸痛特点,是否并发心功能下降、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及病死率。
全部患者于入院7 d~14 d 行冠脉造影,冠脉造影术示冠脉血管狭窄超过50%者诊断为冠心病,病变累及左主干、前降支、回旋支、右冠状动脉中的一支为单支病变,两支及以上者为多支病变。
1.3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2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发病危险因素比较(见表1)青年组中男性为主要危险因素,其次为吸烟史、过度劳累或精神压力、大量饮酒、家族史、高血压病、高血脂病及糖尿病等。
两组在性别、高血压病、高血脂病、糖尿病、大量饮酒史及存在过度劳累方面有统计学意义
(p<0.01),即青年组ami中男女比例差异大,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饮酒史、家族史及过度劳累诱因较中老年组多见;中老年组高血压病、高血脂、糖尿病病史比例较青年组高。
两组在吸烟方面无统计学意义。
高血压对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的影响

高 血 压 是 急 性 心 肌 梗 死 (A cu te m yoca rdia l infa rction,
0 . 05) 。高血压发生AM I 后梗死面积大, 心功能差, 心力衰竭发
例, 年 龄47 ~ 89 岁。高血压1 级 10 例, 2 级 18 例, 3 级 30 例。心 肌梗死部位: 前间壁 8 例 , 前壁 22 例, 下壁 16 例, 前下壁7 例, 非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5 例。 血压正常的心肌梗死病人 51 例作
AM I 后血 压降低的 重要因素。无痛性 心肌梗 死多在高 血压基
例, 根据病史及AM I 起病前 1 个月是否有高血压分为高血压病 组和无高血压病组各60 例。 所有患者梗死前 1 个月门诊就诊的 血压资料 以及 1 年内 超声 心动 图资料 均齐备。高 血压 诊断按
1999 W HO �ISH 高血压诊断标准, 即收 缩压 140 mm Hg 或 以上
AM I) 的重要 危险因 素, 对 AM I 的预 后有不 利影响, 高 血压患 SB P 下降值均高于B 组 (P < 0. 05 )。
讨 论 高血压是AM I 的重要危险 因素, 常伴 有胰岛素抵 抗 、 血脂 紊乱及内皮功能失调, 加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1, 2 ]。出现
LVH 时, 此危险性进一步增加[2 ]。本研究探讨了血压下降的相
础上发生AM I, 症状多不典型。本次资料显示无胸痛者则A 组 显著高于B 组 (P < 0 . 05) , 提示 高血 压组 病人 休克、 急性左心衰 竭和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高。 掩盖了胸痛症状。 此外, 国内报道 指出AM I 后出现心功能不全时, P 2 内啡肽含量增高[ 3]。 高血压并 发AM I 患者 致命性 心律 失常发 生率 高, 心功能 衰竭发生率高, 再梗死发生率高, 急性期病死率高, 预后差。 有 报道, 高血压合 并左心 室肥厚时, 发 生AM I 后心肌 缺血 严重, 严重心律失常发生 增加, 猝死的 危险性明显增加 [4 ]。 本次资 料 统计学表明, 室性 心动过速、 心 室颤动、 新发 心房颤动及� 度以 上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率A 组明显高于B 组, B 组心功能� 级 病人明显多于A 组, 心功能� 级以上则A 组明显多于B 组 (P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血压临床特点论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特点论文【摘要】目的分析高血压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
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6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3例,伴有高血压史为高血压组,无高血压病史的为无高血压组,对两组的临床特点进行比较。
结果高血压组的血压、脉压变化较明显,无痛性心肌梗死发生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高血压组比较,高血压组心律失常、再梗死、心力衰竭及死亡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高血压合并心肌梗死后血压、脉压波动明显,并发症及死亡率明显增高,临床上应对该类患者多加重视。
【关键词】高血压;心肌梗死;临床特点
高血压可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由于它能够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以及发展,引起左心室肥大,使心肌缺血的情况加重,最终导致心功能不全。
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肌梗死后,会导致血压波动明显,而血压的降低程度与患者的生存有着密切的关系[1]。
伴有高血压的患者在发生心肌梗死后,会明显的增加患者的死亡率。
本文通过对我院2010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伴有高血压以及无高血压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进行了比较研究,以期将高血压并发急性心肌梗死的认识提高,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减少并发症及死亡率,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0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6例,男51例,女35例,年龄47-76岁,平均年龄57.9±8.6岁;随机分为两组,伴有高血压史为高血压组(43例),无高血压史的为无高血压组(43例)。
其中高血压组男25例,女18例,年龄47-73岁,平均年龄56.7±7.4岁;非高血压组男26例,女17例,年龄47-76岁,平均年龄58.1±6.2岁。
两组在性别及年龄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2]:患者的心电图出现典型的心肌梗死的改变,心肌酶谱增高,并结合缺血性胸痛等临床表现以确诊;高血压病诊断标准[3]:舒张压≥90mmHg和/或收缩压≥140mmHg,并排除继发性高血压患者。
1.3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两组脉压比较如表1所示,高血压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及脉压波动较非高血压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脉压比较
2.2两组无痛性心肌梗死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如表2所示,高血压组无痛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再梗死、心力衰竭、死亡的发生率均较非高血压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由于高血压患者常合并有其他疾病,如胰岛素抵抗、血脂紊乱等,从而可使血管内皮功能紊乱,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另外,长期
的血压增高还能够引起左心室肥厚,使冠状动脉的微血管发生严重的病变,比如升高的血压可以损伤血管内皮组织,刺激血小板释放一系列加速血栓形成的物质[4]。
因此,高血压合并心肌梗死时,会加重心肌的缺血情况,增加病死率[5]。
表2 两组无痛性心肌梗死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例(%)]
有研究表明,血压的水平与冠心病的发病率有一定的相关性[6],采取降压治疗的措施,能够明显的使冠心病的发病率降低。
脉压的增高往往预示着大动脉的硬化,导致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患者发生心肌梗死的机率明显增加。
本次结果也显示,与非高血压组比较,高血压组的脉压变化较明显,无痛性心肌梗死发生率明显增高(P<0.05);与非高血压组比较,高血压组心律失常、再梗死、心力衰竭及死亡率明显增高(P<0.05),提示伴有高血压的心肌梗死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较高。
综上所述,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对于心肌梗死患者来说至关重要。
坚持长期、正规服用降压药,保证正规的作息时间,注重日常生活保健,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避免暴饮暴食,对于预防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降低并发症及病死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蒋世亮,楚毛峰,季晓平,等.原发性高血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预后的影响[J].中华高血压杂志,2008,16(7):651-652.
[2]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90.
[3]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起草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试行本)[J].高血压杂志,2000,8(1):94-102.
[4]王杨光,何文威,冯敏.高血压并发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1(26):8-9.
[5]范茂林.高血压并发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0,8(1):80-82.
[6]刘力生.高血压[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850-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