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和田玉雕

合集下载

和田玉雕“薄胎苏作”——“苏帮玉雕”传承人瞿利军的玉雕风格(三)

和田玉雕“薄胎苏作”——“苏帮玉雕”传承人瞿利军的玉雕风格(三)

先 生 制 作的 薄 胎 器 皿 已远 远 超过 了
平 。瞿 利军 先 生 为 薄胎 玉 器 的发 展 玉 器 的开 拓 创新 ,辛勤 劳 作 1 数年 0
的 心血 ,也得 到 了玉 器界 的一致 肯i
致 力于薄胎 玉器制 作的艺 人: 更 少 。作为 青 年 玉 雕大 师 瞿利 军 ,
所谓的 “ 番作 ”流派 ,也就是 “ 痕都斯坦玉作 ”的雏形 ( 波
斯语 “ 印度 ”汉语音 译 为 “ 都斯 坦 ” )。 痕 薄 胎 玉器 与 “ 都 斯坦 ”的关 系 密 不 可 分 , “ 都 斯 痕 痕 坦 ”器皿 体现 的是 西域 文化 特征 ,清 代乾 隆喜 爱这 种风 格的 玉器 ,但 西域 距京 城路 途遥 远 ,交通 不便 利 ,加上 西域 地 区 玉雕 工艺 不够 精细 ,当时的 中 国 “ 良玉虽 集京 师 ,工巧 则推 苏郡 ” ,甚 为发达 的苏 州玉 作便 承担 了为 宫廷制 作 “ 都斯 痕
1 2 而 已 。但每 件 作 品 都 凝 聚 了 ~件
和 劳 作 ,每 件 作 品都 散 发 着苏 帮 玉
方 文化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息 。
作 品 《花卉 “ ”字 白玉花 寿
制 作 ,耗时 一 年 半 ,作 品 刚 完工 工 艺 美 术精 品 博 览 会 ”,该 作 品一
二年前的作 品 《白玉香炉 》荣获 “
《 白玉香炉 》 高3 5 m 宽2 c 材料 :新疆和 田白玉 山料 ,t 2c 0m 炉体部分借鉴传统香炉造型。炉足部分则 突破 旧有形制 ,足体加 炉身纹饰精细有序 ,融文人书卷度世俗阁趣为一体
CEE R I瞌l _ SUEBI玉 D CLAS l一 ¨G TD V N & E l AU n MJ m

和田玉雕件精品50幅(图文赏析)

和田玉雕件精品50幅(图文赏析)

和田玉雕件精品50幅(图文赏析)和田玉雕件精品白玉辈辈封侯把件作品选用优质俄罗斯白玉雕琢,料白皮黑质细。

造型雕琢一童子伏于地上,双手执一只硕大的如意,童子虎头圆脑,乖巧喜人,原料的黑皮俏色为童子的发髻及一只伏于童子背上的小猴,小猴灵动机警,观赏性极佳。

和田玉籽料梅兰竹菊摆件“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屈原说的“玉英”就是今天的国玉——和田玉。

此件梅兰竹菊摆件即由上等和田玉料雕就,玉质极其细腻,无结构。

原石天然的外形及颜色,尤为难得,遇此原料,实属机缘。

如此完美的一块原料,呈长条状,犹如君子亭亭而立,气势如虹,使得玉雕人无从下手,只在其表面简洁的处理为梅兰竹菊,来赋予作品主题,使得此作品融材质,观赏及收藏于一身。

《礼记》曾言:“大圭不琢其质美也”,唐诗也有“雕琢为世器,真性一朝伤”之叹,玉匠时有“好玉不动砣”之举,浑金璞玉、浑然天成之美,让人感叹自然之美是不可超越之美,让人深悟心之和谐、人与自然之和谐。

“大圭不琢其质美也”,不仅是一种理念、一种实践、一种美的哲思,更是保持自然、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的号召。

而此摆件则秉承“大圭不琢其质美也”的玉雕创作理念,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料的皮色、形状,仅仅破皮巧雕,表现了梅之傲霜、兰之幽香、竹之劲节及菊之怒放。

另面则行书咏赞“梅兰竹菊”四首绝句,以点明主题。

邹作志一品清廉刘忠荣和田玉籽料屹立牌此件作品原料为新疆和田玉中的优质原料,色白质细是其特点。

作品一面设计为充满生机的雄鸡,屹立于山石之上,四周盛开清香四溢的牡丹花,场景布局疏朗有致,主线分明,刚柔相济,深浅互间,浮雕层次丰富,展现出令人惊叹的气韵与生命力。

作品另面浮雕韦驮菩萨,刻画细腻,威风凛凛,英气逼人。

作品通过透视、线条、层次等设计手段,在平面上产生立体空间,来表现作品内涵的力量,使观赏者获得视觉及触觉的满足。

作品蕴含吉祥寓意,寄予人们平安健康富贵常乐,为刘忠荣大师亲手琢制。

韦陀(韦驮)菩萨,又称韦陀天,梵名音译为私建陀提婆,原是印度婆罗门教的天神,后来归化为佛教的护法天神。

浅谈和田玉雕与文化题材的表达

浅谈和田玉雕与文化题材的表达

浅谈和田玉雕与文化题材的表达和田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珍贵瑰宝,也是中国玉雕工艺的代表。

和田玉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被誉为“玉的王者”。

和田玉是指在中国新疆地区和田市采矿开采的各种高品质玉石,包括白玉、籽料玉、糖料玉等。

和田玉雕刻源远流长,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具有悠久的历史。

和田玉雕刻艺术表达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精湛的工艺,传承并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

和田玉雕刻作品多以天然形态为基础,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其中最明显的特点是以自然界万物为题材,如花鸟、山水、人物等,描绘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融会贯通。

和田玉雕作品中的花鸟题材是传承中国传统造型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花鸟题材反映了玉雕艺术家对自然界万物的细腻观察和艺术创造。

雕刻一只鸟,不仅要准确地表达鸟的形态特征,还要表达鸟的生动和灵动,使作品更具艺术感染力。

和田玉雕作品中的花鸟题材常常以浮雕或浅浮雕的形式呈现,以突出玉质的质感和光泽。

而和田玉雕中的山水题材则更加强调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

山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一直被中国人视为精神家园和精神领地。

和田玉雕作品中的山水题材以线条简练、气韵流畅的方式表现出中国传统绘画的意境。

雕刻师通过巧妙的雕刻技巧,将山水的壮丽景色和人文的深情厚意相结合,使作品更加丰富多彩。

和田玉雕作品中的人物题材也是非常重要的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方式之一。

人物题材通常以皇帝、文士、儿童等形象为主,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文精神。

雕刻一位儒士或文人形象,不仅要表达他们的仪表风度,更要通过细节的刻画和雕刻的表现方式来传达他们的学识和品格。

和田玉雕作品通过对自然界万物的描绘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达,展现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融会贯通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它们以其独特的艺术形态和丰富的内涵,吸引了广大观众和收藏家的关注和喜爱。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加强,和田玉雕将继续传承和发展,以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为世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和田玉雕的地域文化——“苏帮玉雕”传承人瞿利军的玉雕风格(一)

和田玉雕的地域文化——“苏帮玉雕”传承人瞿利军的玉雕风格(一)
技 艺 ,辅之 以时代 元素 的注 入 , 大 概就 是 “ 这 苏帮 玉雕 ”传承 的
概 念了 。
作 品 “ 玺 ” ,选 材 和 田 白 玉 。 印 玉 1 c ,印 钮琢 一 蟠 螭 ,总 高 度也 为 1 c 0m 0 m 威 严 毕现 ,严 密 的 形制 又 使 整 件 作 品高 雅 i
“ 南派 ” ,扬州 玉雕 章法 严谨 ,造型 讲究 ,以巨雕 、
扬 海派 ” 口r ) 邵湘藩 口屯{ 0 摄影师 于宝廷 “ 派 ” ,以及 上海 博采 众长 、细腻 流 畅的 “ I ( . 吲 }0

诸多 琢玉大 师凭 借先 人的 积累 和个 人的领 悟在 和 田玉 追求 ,精力 和情 感 ,各种 流派 精品迭 出 ,熠熠 生辉 。
气 、神 。展 厅 中的展 示 ,冲击 着你 的视 觉 , 会 很尊敬 地慢 慢走 你 近它 ,一点 点慢 l地 靠近 ,折 服在 它的尊 贵神 韵之 下 。 曼 瞿利军 毕业 于苏 州工 艺美 术学校 玉雕 专业 ,毕业 后在苏 州 玉 雕 厂工 作 。玉雕 厂解散 以 后 ,他 没有 放弃 自己喜爱 的专 业 ,从开
历 史的 文 明古 城 苏州 ,它 积 累了 这 个城 市 特 有 的地 :
济 、政 治和 人 文 的精 华 。苏 州 以古 宅建 筑 及私 家团 名 的名 宅 名 园大 都 隐在 不 起 眼的 小 巷深 处 。传统 中 苏州 人 的 沉着 低 调形 成 苏 州 的人 文 特征 : 内敛 ,沉 和 。几 千年 的文 明 已深 深 沁入 了 苏 州 人的 日常行 为 “ 流 天地 外 ,山色 有 无 中 ”,那种 清 闲 ,那 种 脱 江 物 质 文 明也 必 须 有灵 魂 的探 索 ,通过 历 代 的文 人 、 瞿利 军 ,1 7 年生 。江苏 省苏 州市 人 。苏 州市 工艺 美 术 90 大师 ,国家 非物 质文 化遗产 “ 帮玉 雕 ”传承 人之一 。 苏 何为 玉雕 ? 何 为 “ 帮玉 雕 ”? 何 为 中 国几 千年 的 玉文 苏

和田玉雕的地域文化 “苏帮玉雕”传承人瞿利军的玉雕风格(二)

和田玉雕的地域文化  “苏帮玉雕”传承人瞿利军的玉雕风格(二)
神 、功 来表达 自己的情 感和 追求 。 玉 文 化 ,是 中 国人 的 文化 。所 谓 文 化 ,乃 是一 种 思 想或
பைடு நூலகம்
行 为 习惯 的 延续 和 提炼 、继承 和 发 展 。逐渐 地 随 着历 史 的变 迁 ,去其 糟 粕 ,存 其精 华 ,不断 地 传承 和 升华 ,形成 了 当下
的 观 点上 属于 同一 类矿 物 ,但 在 爱玉 的 人看 来 ,是 截 然 不 同
的 两 类玉 石 。只 有和 田地 区的 “ 田玉 ”才 能 真正 体 现我 们 和
的 玉 文化 所指 的 “ 温润 ”和 “ 凝重 ”。这就 是 玉 的质 地 ,璞
玉 本身 的 内在 美 。 “ 罗斯 玉 ”和 “ 俄 青海 玉 ”的概 念在 中国 的 出现 不 过几 十年 。随 着和 田玉资 源 的 日益 枯 竭 ,这一 类 玉
精 致 ,真 可 谓 料 、 工
俱佳 ,堪称 完美 。
知 足常 乐 ( 面) 反
白玉周 身 完 全天 然 玉皮 ,凝 重细 腻 更加 突 出 ,整 块 玉料 完 美
作 品 “ 樵 耕 读 ” ,和 田羊 脂 玉 。作 者 这 对 作 品 参 加 渔 2 0 年 “ 工 奖 ”评 选并 获 “ 工 奖 ”金 奖 。选 择 传 统题 0 9 天 天 材 ,工 艺 精细 ,继 承多 于 创新 ,设 计成 竖 条状 的 物件 ,形制
的玉 文化 。
本 文 所 说 的 “ ” ,仅 指 “ 田玉 ” ,出 产 在 新 疆 昆 玉 和
仑 山北麓 、和 田及周 边 地 区的 “ 田玉 ” ,并 不是 泛 指 包括 和 “ 罗斯 玉 ”、 “ 俄 青海 玉 ”在 内的技 术 标准 术 语所 指 的 “ 和

和田玉雕的特色分析

和田玉雕的特色分析
饰玦各一件,其中神、佛、兽、虫四件,礼器上
说:,若是相识相遇,那不晓得是多的的缘分呢。妈妈的可爱的小男孩听后
饰神兽仅一件,可以认为俏色的题材均为有生命 的个体,不做或绝少做器物,即使做器物亦必饰

有神兽,可知宋人巧用对象是人、兽类,而不是
器物类。
从络来看:只有一件张仙以绺巧作衣折,飘 举自如并寓有画意,可知宋明玉器鉴赏家将伤绺
从材料角度来看:玉四件、玛瑙二件,可概 推其材料是以玉石为主,兼用玛瑙,其他材料可
能甚少。从色彩角度来看:黑白二色玉二件;白、
玳瑁、纯黑、黑白相杂及黄等多色玉材一件;黑、
黄、白三色玛瑙一件;白地黑斑红黄缠丝玛瑙一 件。有二色、三色直到五色者,其色彩十分丰富。
从题材来看:神仙二件,佛一件,猫、蝉、螭虎
随着玉雕市场的发展,和田玉雕的雕刻更胜 一筹,在很多的玉石中,很多的雕刻就睡一种简
单的加工生产,明人巧作玉雕的碾琢也不如宋人
之盛,故明高濂亦云"近世工匠何能比方",已指
出明代巧作玉雕走上衰落。清代巧作玉雕所见并 不多,其巧用玉材、题材、色彩等等亦不超出宋
人巧作的范围,更不会超过宋巧用之水平。
说:,若是相识相遇,那不晓得是多的的缘分呢。妈妈的可爱的小男孩听后
巧作之内,即使巧用绺裂达到天衣无缝的境界亦 不称其为巧作,这一点宋明与今天略有不同。
1cq0f0c9b
处理得当,变害为利的也称为"巧用"。"巧用",
后人称为"巧作"。然今天的玉工均知"剜脏去绺
说:,若是相识相遇,那不晓得是多的的缘分呢。妈妈的可爱的小男孩听后
",所谓"脏",即是玉内所含之污点,玉石工遇 上污点之后须将其剜除,遇到绺、莹等裂痕,轻

和田玉雕精品赏析

和田玉雕精品赏析

和田玉雕精品赏析海之女/和田墨玉15cm×7cm×4cm作者、收藏:陈曙明玉质温润晶莹,色彩黑白相间,带皮色。

天然石形,上等籽料。

雕工精美,工艺流畅。

作者在保留原石形的基础上,随形施艺,构思巧雕创作出一幅倩美的少女形象。

少女具有东方女性的肖像美、神态美。

鹅蛋脸形,充满青春活力,杏眼明净,充满柔情爱意,纤巧的鼻梁流露出柔弱乖巧,樱桃小嘴,绽放出优雅甜美的笑容。

玉手托腮,头颅微偏,显得如此富有情趣和诗意。

长发如瀑,飘逸而下,似银盘落地一泻千里,与山石底部的数朵浪花和游翔的鲤鱼相映生辉,既交待了地理背景,又刻画出了“海之女”盼夫归来共享美好生活的情怀。

作者用流畅的轮廓线和秀美的形体展现出一个温柔又有内涵的女性,让人产生不尽联想,无穷遐思:夕阳下,海面一片火红,满载鱼虾的渔船披红挂彩正向岸边缓缓驶来,船头英俊小伙向海之女挥手示意。

瞬间的定格,创造出了深邃的意境。

百财/和田黄玉35cm×20cm×16cm收藏:玉锦兰玉质洁净温润,雕工精细,线条流畅,形象逼真,造型大气。

尤其是翻卷菜叶包裹着的菜心,呼之欲出,充满生命气息,是件难得的艺术品。

历代文人商家都有收藏“白菜”之雅趣,以寄托美好的愿望。

其因是“白菜”与“百财”谐音,有发财致富,“财源滚滚,清清白白”之意韵。

南瓜雕花双罐/和田青玉16cm×15.5cm收藏:郭兰香这是一对青玉南瓜罐,乍看罐上浮雕花卉藤叶有些繁杂。

细瞧,却是杂而不乱,繁而有序,颇有章法,繁杂中出韵律、显功力。

雕工精致细腻,线条流畅到位,整体造型敦厚沉稳,均衡完美。

这对用和田青玉雕琢的佳作,可谓中国传统玉雕艺术传承的典范,颇具古韵,是清乾隆皇帝极为喜爱的一种传统风格,同时又不失现代气韵,为众多爱玉者所追捧。

加之,是一对难得的“孪生玉罐”,在玉资源日渐稀少的今天,更显珍贵。

这对南瓜罐从外形来看,是由罐钮、罐盖、罐身三部分组成,每层由6个弧形花瓣组合,蕴有天、地、海和“六六大顺”之意。

浅谈和田玉雕与文化题材的表达

浅谈和田玉雕与文化题材的表达

浅谈和田玉雕与文化题材的表达和田玉雕与文化题材的表达是一种文化传承。

和田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雕刻艺术更是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内涵。

在和田玉的雕刻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传统神话故事、历史人物、山水风景等文化元素的表达,这些元素代表了古代文化的精髓和传统价值观念,通过和田玉的雕刻艺术得以传承和延续。

和田玉雕与文化题材的表达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珍视和守护。

和田玉雕与文化题材的表达是一种审美情感的体现。

和田玉雕刻作品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造型给人以美的享受,而这种美的体验往往与文化题材的表达息息相关。

在和田玉的雕刻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对美的追求和对人文情感的抒发,这些都是和田玉雕刻艺术所传达的审美情感。

通过和田玉的雕刻作品,人们可以感受到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文化传统的审美观念和情感体验,从而加深人们对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激发人们的文化情感与文化自信。

和田玉雕与文化题材的表达是一种文化交流的方式。

和田玉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其雕刻艺术作品在传播世界各地的也成为了中外文化交流的一种方式。

在和田玉的雕刻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对不同文化元素的创新和融合,这种文化交流和融合不仅使和田玉文化有了更广阔的舞台,更是促进了中外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与理解。

通过和田玉雕刻作品,国外人士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而中国人也可以通过和田玉雕刻作品更好地了解外国文化,这种文化交流不仅是对和田玉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更是对全球文化多样性的维护和促进。

和田玉雕与文化题材的表达是一种传承、体现、传达和交流,并且在这些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通过和田玉的雕刻作品,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和体验古代文化的魅力和内涵,也可以更加深入地感受到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我们应该更加珍视和支持和田玉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共同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繁荣与兴盛。

【2000字】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论丛钟州
浅析和田玉雕
时晓印
千秋宝玉雕工作室
摘要:玉雕艺术是我国传统的民族艺术瑰宝,在世界上享 有东方艺术的美誉。

玉雕艺术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延续时间最悠 久的一门手工技艺文化,各个朝代的玉器反映出不同时期的人 文思想、艺术风格。

回顾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没有任何一种 文化像和田玉文化一样能陪伴人类如此之久,从七千年的通灵 宝玉,到帝王皇权的象征,再到儒家文化的精神支柱,到现在 的玉雕文化遍布华夏。

古代先贤以玉德作为君子处世为人的道 德准则。

将和田玉的天性与人的德行打通贯穿,是我国古代伟 大的思想建树。

和田玉的精神内涵已经渗透到我们整个民族的 血液和骨路。

关键词:和田玉雕;玉文化
中国素有“玉石王国”的美誉,不仅开采历史悠久,而且 分布地域极广,蕴量丰富。

在我国灿烂的玉文化发展中,和田 美玉的重要地位无庸置疑。

它色泽温雅,质感柔润,形质高贵, 仿佛一位翩翩君子,千百年来受到上至帝王,下至百姓的热烈 追捧。

一块羊脂白玉的价值动辄成千上万,甚至价值连城。

同 时,它也被赋予人性的品质,达到了“人即玉,玉即人”的境 界。

由此可见,和田玉已经不单纯是自然的宝物,而是浓缩着 中华民族性情与修养的象征物。

和田玉正是历史的绵延传承和 文化的灿烂积淀。

到目前为止,国人对玉石的认同大多集中在 这千年美玉身上,它不温不火,雍容不迫,无论放在哪里,都 会幽幽地散发出巨大的魅力。

从殷商时期开始,和田玉就进人了中原。

和田玉从新疆经 过甘肃、陕西或山西才能运抵河南,路途漫长,弥足珍贵。

传 说在2900年前,周天子穆王乘八酸大辇,出玉门登昆仑,受到 西王母的热烈欢迎,曾载玉万只而归。

传说归传说,和田玉的 确是在周朝成为政治生活的一部分,不论祭祀、礼仪,还是朝 见皇帝,都有一套完整的规定,国家生活重礼崇乐的玉文化传 统基本定型。

汉朝张骞通西域后,和田玉大量进人中原,成为 中国玉文化的主导材料,成为一种价值的象征。

《大工开物》中说:“凡玉,贵重者尽出于阗。

”为什么独 有新疆的和田玉被尊为玉中的极品?这与玉石的形成有关。

由于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使我国的玉石在形成过程中拥有三大板块:东北、西北、东南三大板块。

和田玉的产出位于三大板块中的 西北丘陵地区,具有先大的优势,其透闪石含量很高。

就拿最 常见的和田白玉或者青白玉来说,透闪石的含量都在90%以上。

其中玉中之王——和田羊脂白玉的透闪石含量竟然达到了 99%,难怪其如油侧旨,洁白细腻,价值连城。

近年来,和田玉雕作品不仅体现着国富民强的景象,更体 现雕刻师对技艺的娴熟、创新及对工艺的追求和精神的升华。

人们对和田玉雕的要求也在提高,无论是随身把玩还是收藏,
在追求工艺美的同时还在追求意境美。

和田玉雕不再是简单的
手工活了,不但要在雕刻技法上呈现多种多样,在复古的基础
上创新,而且要求在创新路上也不丢失千年玉雕文化的传统。

一件好的和田玉雕作品可以说是一位玉雕艺人毕生的心血甚至
生命,是玉雕艺人在玉雕生涯中慢慢沉淀、成长、进化之后通
过自己的双手表达出来的思想。

一件好的和田玉雕作品带给人
的不仅是物质上的享受,更是心与心碰撞的火花与激情。

然而,
放眼当下的玉雕市场,充斥各类当代玉雕作品,白白的、细细
的、油油的,不论题材,大批藏家趋之若鹜。

我们作为一名玉雕行业的手工艺人,现如今要传承的是文
化,而不是模仿和重复,然而当下,相当多的玉雕作品依旧师
法古人,表现的循规蹈矩,以工为美的形象刻画过多地重视形
似而忽略了神似,过多地重视了技术水平而忽略了创作艺术。

而这恰恰是玉有雕工、无艺术的表现。

“厚古薄新”、“重材轻
艺”地吃老本,只能制作一些雷同重复,千款一面的作品,而
丧失了玉“大道自然”的求真本色。

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打破
传统图案,但并不是我们要抛弃传统,而是应该去思考,随着
社会进步,人们的精神食粮愈来愈广泛,传统图案是否还能够
满足现今社会的审美情趣。

我们需要明确只有不断地提高文化
内涵,才能做到创意无限,使自己的艺术生命真正进人到“返
虚入浑”、积健为雄”的境界,使自己的作品仿佛进入到一种浩
淼、空虚的艺术空间自由无碍地翱翔,有大器天成的恢宏气韵,
是厚德载物的内在精神动力的源泉。

一件好的作品,可以看似
寥寥无几笔,并不在细节上大做文章,但应有种气度源于其内。

因为世上什么东西都可以伪装,而气度缺伪装不了。

气度是一
个人的思想、学识、内涵、修养完美结合后通过一言一行潇洒
自如的表现。

作为一个玉雕师,同时也是一位收藏者,一位研究者,更
是一位传承者,在从事玉雕事业的20多年里,我对和田玉的热
爱初衷不改,对和田玉的理解也日渐透彻,逐渐感悟到和田玉
的生命之韵,我以为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的理论同样适合
和田玉雕的创作,那就是充分调动我们的艺术手段,淋漓尽致
地展现和田玉的天然美感,探索正真意义上的玉道,在学习前
辈大师优良技艺的同时,我也要求自己不断突破创新,形成具
有自我思想的艺术风格。

我希望我的玉雕作品在继承的同时也
要融合其他玉雕技艺的精髓,让它的意蕴得以提升,在简约中
透着稳重,雄厚中体现皇家风范,气度中流露出对中国艺术传
统的一脉相承。

我们要有使命感和责任意识,这也是我为之奋
斗的目标。

和田玉雕这门古老而又神奇的艺术,它贯穿了中华民族的
伟大历史,更见证了华夏民族的沧桑与辉煌。

经过一代又一代
艺术人们的不断淬炼与升华,使得这朵艺术奇葩更具娇美。


田玉雕艺术的未来将灿烂无比!
参考文
[1] 李吟屏.和田玉雕漫谈[J].新疆地方志,1991(03): 4445.
[2] 刘剑利.南阳玉雕艺术资源的开发与研究[J].东方艺术,2005, (19): 100-101.
[3] 李岩.和田玉造型艺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
[4] 常明.玉雕技能人才成长之路——记北京一轻高级技校 玉石雕刻与设计专业建设[J].中国培训,2014, (07): 27-28.
作者简介:时晓印(1983-)男,河南省镇平县人。

现为河
南省玉石雕刻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千秋玉业有限公司艺术
总监。

3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