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绝对高度上的爱爱|这一切都得感谢为登山而生的夏尔巴人
征服山巅的女人

征服山巅的女人作者:Luc来源:《润·文摘》2018年第12期攀登雪山是一项危险系数很高的户外运动。
近日,罗静终于如愿登顶夏邦马主峰,这标志着全球仅有的14 座8000米的雪山,罗静已经全部登顶成功。
还记得7月是布洛阿特峰登顶的好时期,连绵白雪覆盖住光裸的岩石。
突然,一阵轰隆声响起,是雪崩!还没来得及反应,正在登山的罗静已被迎面砸来的雪浪冲下山坡。
那一刻,罗静的脑海里都是:完了,再也见不到儿子了……停下来时,她被雪埋着,身体被反向折成 V 字,“我几乎无法控制我身体的形状,我听见自己歇斯底里却微弱的呼救声……”最后那一刻,罗静感觉到有人在急切地扒掉她身上的雪,死神就这样与她擦身而过。
这是 2015 年,她攀登 8000 米高峰的第五年。
十年前,罗静过着普通人的生活,进入 IT 行业,结婚,生子。
然而丈夫却突然消失,留下数百万的巨额债务。
想到孩子,罗静觉得自己必须坚持下去。
硬着头皮前行,用了整整四年时间,罗静终于渡过难关。
这四年来的日日夜夜,都是极度的疲倦,罗静渴求一段时间的休整,希望自己重拾快乐。
人生第一次尝试攀登的哈巴雪山浮现在她眼前,5396 米的山巅之上,她曾那么喜悦,曾看到那么美的景色。
于是,罗静辞掉工作,决定专心去登山。
5000 多米的四姑娘山,6000 多米的雀儿山,7000 多米的宁金抗沙,过去积压的所有不快,都随着山顶的风远逝。
队友杨春风和罗静分享自己去 8000 米的故事,罗静又佩服又向往,最后她选定了马卡鲁峰。
攀登马卡鲁的时候,罗静认识了饶剑峰,同行的还有几个伊朗大个子。
一个伊朗大个子对罗静说,“你只要跟着我,就一定能登顶。
”但是一切并没那么顺利,从3号营地到海拔 7400 米的 4号营地的路上,他们把食物给落下了。
到了4号营地,天气不好,食物匮乏,每天只能喝一杯奶茶。
后来,天气稍微好一点儿之后,他们就开始冒着风险出发。
最后,罗静和老饶艰难地登顶成功,其他人都没有,包括那个伊朗大个子。
巴夏:跟随你最高的兴奋行动

巴夏:跟随你最高的兴奋行动Q:你好,Bashar!B:你好。
Q:关于改变我们的行为,你有什么要说的?B:尽你所能,跟随最让你兴奋的事情。
为什么?我来告诉你。
谢谢。
现在,首先,这是完整的公式。
因为无论我们多少次给你们星球的人传递这个公式,你们中许多人都似乎忘掉了公式的其他部分。
你们记得第一部分:按照你最高的激情,你的兴奋来行动,跟随你的喜悦。
但是,随后的部分你们来说有那么一点模糊。
所以,我将在这里给你们这个完整的公式,然后会解释为什么按照你的兴奋来行动,是非常重要的。
完整的公式如下:在每一刻都依照你最高的兴奋来行动,把这件事做到极致,直到你不能在做得更好了;然后,选择下一件让你最兴奋的事情,付诸行动,做到极致;当你按照你的最高的兴奋行动时,绝对不要对它的结果有任何假设,坚持或者期待。
零期待!现在,为什么“依照你最高的兴奋来行动”是如此重要,是因为什么叫做兴奋。
你可以称之为激情。
你可以称之为兴奋。
你可以称之为创造性。
你可以称之为狂喜。
你可以称之为爱。
随你怎么叫它。
但是,当你感觉到你身体的那种振动时,便是在告诉你,那种兴奋或者任何你想使用的名词,是你的身体的物质层面对那种代表真实的你的核心自我能量振动的转译和表达。
因此,它代表着创造那无条件的支持性的爱的振动。
因此,当你依照你的兴奋尽你可能来行动的时候,就像是你的指北针与你的真实的磁北极最容易地,毫不费力地对齐了。
当你抗拒你的兴奋的时候,就产生了挣扎。
所有的痛苦,所有的挣扎,所有的困难都是对你真实自我的抗拒。
但是当你依照你的兴奋来行动的时候,所有事物开始流动,所有东西都各就其位,整个宇宙都自动地,同时以积极的方式来开始为你运作了。
但是你们的物质思维不是被设计来、也没有能力去真正理解什么事情会发生。
你们的物质思维只是被设计来去知晓正在发生的事情,去获取第一手体验。
它只是一个观察者。
只有更高我才有能力去知道事情将怎么展现。
于是,当物质心智坚持说,如果我跟随了我的兴奋,那么一定要得到某一种特定的结果,如果不是这个结果,“哎呀,一定是哪儿出错了”。
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补充资料1为登顶珠峰送命的夏尔巴人,从未得到应有的尊重原创:渣渣郡X博士(微信公众号)6月6日前两天珠峰排队的新闻你们看了吗?没有狂风、也没有雪崩,在珠穆朗玛峰最好的天气里,至少有10位花了大价钱打算登上世界巅峰的猛人,倒在了距离珠峰顶端只有一步之遥的位置。
死亡主要原因是:登峰堵车。
这些登山的人,往往是探险家和有钱人,他们对“Supreme”、“第一”、“最”,这种指代至高无上的词充满向往。
所以征服了商场之后,很多富豪会尝试登顶珠峰,po出照片,徜徉在媒体和群众的一片赞叹之中。
但你肯定想不到,在这些有钱登顶者成功登顶的背后,还有无数默默无闻的垫脚石。
这些垫脚石,指的就是生活在喜马拉雅群山峻岭之中民族:夏尔巴人(Sherpa),意为东方来的人。
他们是世代散居在喜马拉雅山脉周围原始民族,总共只有二十几万人口。
高原生存环境给予了他们独特的DNA低氧高能天赋,让他们血红蛋白高于平原人,可以在氧气稀薄地区用更少氧气获得更多能量。
所以,DNA天赋给予了夏尔巴人高超的战斗力,使他们成为喜马拉雅山脉探险家眼中最好的向导人选。
从1907年夏尔巴人第一次作为挑夫出现在英国喜马拉雅登山队之后,凭着可靠、坚韧、能干的特质,他们成为了探险家获得荣耀途中最佳伙伴:在探险中充当开道先锋,并负责补给氧气罐之类的给养服务。
与夏尔巴向导丹增·诺尔盖一起解锁人类首次登顶世界之巅成就的埃德蒙·希拉里爵士在面对《Smithsonian》采访中就曾说:“如果没有30个夏尔巴人高效地帮助我们搬运货物、搭建营地,这次登珠峰绝不会这么顺利。
”现在的夏尔巴人依旧如此,有相当一部分人靠帮助探险家和有钱人圆珠峰梦为生:由于天气原因,每年登珠峰只有一次窗口期:从适应性训练到登顶为期60天,每次从3月底开始,6月初结束。
所以每到登山季开始,很多夏尔巴挑夫就开始前往海拔5300米的珠峰大本营为登山客运送物资给养。
没人知道这些基础挑夫的数量,但可以确定的是,他们要比牦牛更灵便、也更准时可靠。
探秘夏尔巴人:不用氧气瓶登珠峰,只要钱到位,能把你抬上峰顶!

探秘夏尔巴人:不用氧气瓶登珠峰,只要钱到位,能把你抬上
峰顶!
夏尔巴人,是隐藏在喜马拉雅山深处的种族,被称为“东方人”,没有文字,有语言,通用藏语。
他们聚居在西藏日喀则的中尼边境,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很长一段时间阻隔了他们和外界的交往。
实生活中,他们是生活在尼泊尔和印度的一支山地民族,现存约10万余人,主要居住在尼泊尔境内,中国西藏约有1200多人。
他们大多居住在喜马拉雅山脚下,所以与生俱来有着不同于常人适应高海拔的体质。
由于空气稀薄,他们的肺活量大得惊人,他们的血压很低,这保证了大脑供血充足,肌肉伸缩有力;夏尔巴人与生俱来的登山天赋让人们感叹不已。
在海拔6000米的高度上,夏尔巴人背着36公斤重的器材设备能攀登自如,晚上,这些‘高山搬运工’睡在帐篷外边,只找一块大岩石挡风。
对于夏尔巴人来说,在雪山上工作是他们能够养家糊口的一个途径,而且相对其他工作来说能获得的报酬更加丰厚。
在尼泊尔,绝大多数珠峰登顶者的背后,都有不止一位夏尔巴人的协助。
从他们加入
登山队开始,所有起居、装备运输、修路、做饭甚至搭建帐篷,每一件事情都跟夏尔巴有关。
你也许会想,夏尔巴人从小生长在高原,适应了高海拔缺氧的环境,所以他们比我们更强悍。
不,没有那么简单。
如果我们从小在高原生长,也许会适应高海拔地区的生活,但是肯定不能像夏尔巴人一样不带氧气装备,赤手空拳地攀登高峰。
海涅诗歌《宣告》原文及赏析

海涅诗歌《宣告》原⽂及赏析暮⾊朦胧地⾛近,潮⽔变得更狂暴,我坐在岸旁观看波浪的雪⽩的舞蹈,我的⼼象⼤海⼀样膨胀,⼀种深沉的忧愁使我想望你,你美好的肖像,到处索绕着我,到处呼唤着我,它⽆处不在,在风声⾥,在海的呼啸⾥,在我的胸怀的叹息⾥。
我⽤轻细的芦管写在沙滩上:“阿格内丝,我爱你!”但可恶的波浪打在这甜美的⾃⽩上,把它消灭。
折断的芦管、冲散的沙粒、泛滥的波浪,我再也不信任你们!天⾊更暗,我的⼼更热狂,我⽤强⼤的⼿,从挪威的树林⾥,拔下最⾼的枞树,把它插⼊爱特纳的⽕⼭⼝,⽤这样蘸着烈⽕的笔头写在⿊暗的天顶:“阿格内丝,我爱你!”从此这永不消灭的⽕字每夜都在那上边燃烧,所有的后代⼦孙都欢呼着读这天上的字句:“阿格内丝,我爱你!”(冯⾄译) 这是⼀⾸浑⾝充满雄性⽓味,⽓势宏伟,惊⼼动魄的爱情诗。
青年海涅恋爱着堂妹阿玛莉。
这位百万富翁的⼩姐,对海涅虽有点同情,却终于嫁给了⼀个有钱的地主。
这给贫穷然⽽真挚的诗⼈不⼩的打击。
阿玛莉的妹妹台莱赛长得跟姐姐相象,诗⼈不由把旧情移到这位可爱的妹妹⾝上。
然⽽海涅这次恋爱,不过是⼀种单相思,台莱赛后来嫁给了⼀个法学家。
两次失败的恋爱使诗⼈留下众多悲观、哀愁的诗篇。
但是,这⾸《宣告》却迥然不同,写得热烈奔放。
⼀⼋⼆五年诗⼈在哥廷根⼤学获得法学博⼠学位后,曾去北海中的诺得奈岛游览,写下了由⼆⼗三⾸诗组成的《北海》组诗。
他成为第⼀个歌咏⼤海的德国诗⼈。
组诗交织着诗⼈对⼤海的景仰,对⼈⽣的思考和对台莱赛的热烈的爱情,弥漫着神话的⽓氛和宗教的热情。
《宣告》是其中的第六⾸。
诗⼈坐在潮⽔狂暴的⼤海边,想念⼼中的爱⼈台莱赛, ⼼象⼤海⼀样膨胀。
爱⼈的形象⽆处不是,牵动诗⼈整个的情怀。
诗⼈叨念着爱⼈的名字,忍不住拾起⼀根纤细的芦管在海滩上写下了“阿格内丝,我爱你!”的⼼灵告⽩(海涅称台莱赛为阿格内丝)。
然⽽,脆弱的芦管和散乱的沙粒太不可靠,经不住浪来涛去的冲刷。
于是,诗⼈拔出挪威森林⾥最⾼的枞树为笔(挪威以其⼤森林闻名于世,枞树⼜名冷杉,常绿乔⽊,树⾝⾼⼤。
西藏的夏尔巴人发生基因突变,使其更能容易攀登珠穆朗玛峰

西藏的夏尔巴人发生基因突变,使其更能容易攀登珠穆朗玛峰西藏人怎么能在高海拔地区生存下来,喜马拉雅山脉的夏尔巴人如何在不背氧气的情况下登上珠峰?答案在于基因的断裂。
高原的行走者夏尔巴人一个由16名科学家组成的小组,试图更详细地了解西藏高原适应的遗传基础。
西藏人和尼泊尔人,他们中的许多人是征服珠穆朗玛峰的向导,他们在海拔4200米以上的地区,通常为登山者背负着沉重的物资。
许多夏尔巴人被认为是精英登山者以及当地的专家。
他们是对于早期探险家来说,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作为喜马拉雅地区的向导,在极端气候地区的喜马拉雅山脉,特别是攀登珠穆朗玛峰的远征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今天,外国人经常用这个词来指几乎所有受雇于喜马拉雅山登山探险的导游或登山支持者都不分种族。
这个词已经成为其他情况下指南或导师的俚语。
夏尔巴人在国际登山界以坚韧不拔的精神、专业知识和在极高海拔地区的经验而闻名于世。
背负沉重物资的夏尔巴人北京大学于2010年发布的一项研究发现30多个遗传因素,使西藏人的身体适合高海拔地区,包括EPAS ,称为“超级运动员基因”调节人体血红蛋白的产生,从而提高氧的使用效率。
关于这篇论文,并没有指明任何“导致”超级运动员在生存竞争中出生的随机突变,而是“超级运动员基因”之所以被命名为“因为”。
一些变体基因的相关联随着运动成绩的提高。
“联想不是因果关系。
这些变异体已经存在于人类基因组中。
夏尔巴人丹增·诺尔盖称之为雪山之虎进化生物学家进行的全基因组比对,发现了30多个DNA突变的基因。
更普遍藏人比汉族人,其中近一半与人体如何使用氧气有关。
一个突变,尤其是从不到10%的汉族人传播到近90%的西藏人。
在2010年发表的两篇论文中,作者没有发现有益的突变和积极的自然选择实际上赋予了高原适应性。
他们对“积极选择”的衡量是基于这样的假设:“如果一个基因持续存在,它必须处于正选择之下”--不管它是否对生物体有任何好处。
即使证明了适应,变化也是相互关联的,而不是因果关系。
“攀登珠峰的人”教案

“攀登珠峰的人”教案吴国梁材料:一位攀登者和他的向导历经千辛万苦来到了世界之巅的珠穆朗玛峰,在此之前,世界上没有人到过这样的高度。
世界之巅与他们只有短短的两米,其中一个人只要向前跨几步就可以成为这个世界的第一,而这几步,对于谁来说都易如反掌。
这时这位从新西兰来的攀登者对向导说:“这是你的家乡,你先上吧。
”这位老实的夏尔巴人并没有听清楚戴着氧气罩的朋友的话,只是从他的表情和恭让的手势中明白了他的意思。
丹增向前走了几步,登上了世界之巅,他在那里留下了人类的第一个脚印——他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
攀登者随后跟上,他们在世界之巅紧紧拥抱,他们高呼着:“我们成功了。
”攀登者名叫希拉里,向导叫丹增,他们冲顶的时间是l953年5月29日。
身居都市的希拉里知道这几步对于自己的意义,他最大的理想甚至是活着的最大希望就是能够第一个登上顶峰。
但在巅峰前的几步,他战胜了自己的欲望,而把这个机会让给了身居此地的夏尔巴人,他认为只有和珠峰朝夕相处的夏尔巴人才有资格第一个登上珠峰。
要求: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④不少于800字。
解析:作为一个登山家,希拉里不会不知道第一个登上世界第一高峰的荣誉,但他却放弃了这个“第一”,很出人意料,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即可给我们以审题的提示。
材料中说“但在巅峰前的几步,他战胜了自己的欲望,而把这个机会让给了身居此地的夏尔巴人”,尽管没有人要求希拉里这样做,但他还是做了,因为他认为“只有和珠峰朝夕相处的夏尔巴人才有资格第一个登上珠峰”,可见,他这一行为是战胜自己欲望之后的自觉行为。
当然有人会说,他想第一个登上珠峰的欲望也没有错啊,但是,显然在当时他认为让丹增登顶是最合适的,他于是战胜了自己的欲望,遵从了自己的内心,此时此刻,他的境界得以升华。
所以,我们可以写“战胜欲望”、“遵从心灵”等话题。
丹增是个向导,在许多人的眼中,他只是个服务者,是个配角,但在希拉里的眼中,他却是一个与珠峰朝夕相处的人,希拉里此举,表达的是对珠峰及夏尔巴人的一种尊重,他将珠峰看作一个值得崇敬的生命,爱物及乌,也因此而尊重与珠峰朝夕相处的人,他谦让的行为背后,是对自然、对他人的尊重。
一首以思想深刻见长的诗歌

一首以思想深刻见长的诗歌征服者姚风攀登珠穆朗玛峰的人半路死了好几个幸存的,登上了峰顶他们面对镜头,挥舞着旗帜让全世界都看到他们征服了世界第一峰只有被镜头省略的夏尔巴人默默地站在角落里他们是脚夫,算不上征服者只要付给两千美金他们可以帮助任何征服者征服珠穆朗玛峰好诗都是有特色的诗。
有的诗构思巧妙,让人再三回味;有的诗有警句,让人击节赞叹。
而这首《征服者》,则是以思想深刻见长。
初读,知道这首诗也就是叙述了一个攀登珠穆朗玛峰的事实,写了三种人,就是半路死了的登山者、登上峰顶的人、脚夫夏尔巴人。
再读,就感觉有味道了。
标题是《征服者》,谁是征服者呢?登上峰顶挥舞着旗帜的登山人,抑或帮助攀登者登上峰顶的脚夫夏尔巴人,还是拥有话语权的持有镜头的人?这么一想,我们知道“征服者”可真是一个立体的概念,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奇效。
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我们能对这首诗理解的更深刻。
记得一篇小小说,写的是某科研单位在一尖端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当年国家评奖,获得一等奖。
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受奖后,记者对获奖者进行了采访。
甲说,我是所里的书记,仅是来领奖的,至于研究的过程等,您还是采访乙吧!乙说,我是办公室主任,是跟着书记来处理杂务的,对于研究的过程我说不出来。
记者说,那我采访谁?乙说,要不,您到我单位采访丙吧,这个项目是他搞的;不过,采访前你要去所里宣传处登记批准。
记者问,丙没来呀?甲说,他来干什么?他不够级别啊!这仅是小小说,但它实在是这首诗的另类表达。
是啊,你攀登不上珠穆朗玛峰,成不了英雄,但你就是到达了峰顶,能不能成为英雄,很多时候也不是你一个人说了算的。
因为还有一只无形的手主宰着你的命运。
往现实生活的深处说,更为可悲可叹的是,有的人根本就没有攀登过珠穆朗玛峰,可他却成为了到达峰顶的英雄,而且是唯一的英雄。
因为拥有摄像机、照相机的人,可以给他造假啊!前面小小说中的书记、办公室主任不就是这样的人吗?说到这里,我们自然能够知道英雄,也就是“征服者”有三种:一种是真的,顶天立地;另一种也不能说是假,但他背后还有默默无闻的夏尔巴人;第三种是假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绝对高度上的爱爱|这一切都得感谢为登山而生的夏尔
巴人
【上海高校户外旅行】——上海校园最有影响力的旅行公众
在珠峰大本营女登山队员比氧气还要珍贵温暖的帐篷里,姑娘在沉醉中喊出“这是一根阴茎,亲爱的,不是珠穆朗玛”
在喜马拉雅南麓,又对夫妻在海拔8000米的地上扎上帐篷,这可能是人类历史中最高的一次高潮。
在漫长的登顶过程中我们终于有时间去思考那些关于人生的问题我们为什么
要征服珠峰我们登顶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征服自然吗?挑
战身体极限吗?“我们人类简单的身体构造不适合在相对于一架747巡航高度的高度生存,一旦我们到达这里,珠峰的南侧上面,我们的身体理论上来说已经死了,是真的会死翘翘的。
”
绝命海拔|一个商业登山的真实故事
首先要说的是,《绝命海拔》来自1996年的真实故事,属于珠峰“商业登山”的范畴。
《绝命海拔》无疑是一部群戏电影,作为一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影片,电影中的所有人物都使用了他们的本名,也几乎详尽地还原了他们当时的形态。
这一真实的故事是由其中一名幸存者:随队记者乔恩·克拉考尔记录了下来。
人类从1921年开始尝试攀登珠峰,一直到1992年之前,全部都是真正探险意义上的“自主攀登”。
而自主攀登的事迹,要比《绝命海拔》的故事,更加惊险和传奇,直到1992年才出现了珠峰的商业登山,这事儿的始作俑者,正是影片《绝命海拔》中的主角,新西兰登山家罗伯·霍尔(Rob Hall)。
影片里围绕着两个登山队的登顶攀比展开,也是由于这样的一个竞赛心理导致错误判断而发生了惨痛的代价。
冒险顾问队
1990年由罗布·霍尔和加里·鲍尔成立。
到1994年,冒险顾问队一共送39名客户登上珠峰山顶,可以说是“攀登珠峰的领导者”。
但是1995年却颗粒无收,因此1996年对冒险顾问队来说至关重要。
1996年,冒险顾问队全体成员登珠峰前的大合照
电影中的还原疯狂山脉队
1984年,斯科特.费希尔成立了疯狂山脉公司,这是一家专门提供登山指导,并组织探险的公司。
1996年是疯狂山脉队第一次组织商业探险活动,他的助手是这样说的“他看到罗布·霍尔成功了,他觉得:“他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
”如果你在国内听到了有人成功登顶,那么多数是“商业登山”送上去的,除了国家队/西藏队的少数几次国家任务和藏族高山向导之外,所有上过珠峰的国内“登山名人”,玩儿的都是“商业登山”——就是被向导服务上去的。
夏尔巴人|为登山而生为
登山而死
这群在背后默默帮助登山队员的人群——夏尔巴人,一切的登山运动和成功登顶有部分必须要归功于神奇的夏尔巴人。
▲ 夏尔巴人除了给登山者当向导,还要帮他们搬行李
在中尼边境上居住着几个跨国民族,其中世界闻名的夏尔巴人是一个特殊群体。
夏尔巴人因为给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各国登山队当向导或背夫而闻名于世。
可以说,是珠穆朗玛峰让世界认识了夏尔巴人。
每年攀登珠峰旺季时,最大的登山队就以“盟主”的身份召集各国队伍,出钱、出物,请夏尔巴人先行上山修“路”。
每年4月下旬到5月下旬,珠峰迎来第一个登山季,夏尔巴人也迎来了最忙碌的时候。
他们要在海拔数千米的山腰上插放路标、运载设备、清理冰裂缝、搭建金属梯和建设营地,有时甚至要在毫无安全装备的情况下,冒着生命危险为各国登山者架设长达7000米~8000米的安全绳。
除了这些“专业”的活儿,夏尔巴人还要给登山客户们烧水、做饭、铺床、佩戴氧气,有时甚至连穿衣服、系鞋带、上厕所也要手把手服务客户。
夏尔巴人主要聚居在海拔4700米的索鲁昆布地区。
长期的高山生活塑造了夏尔巴人独特的体貌特征:他们肺活量大得惊人,他们的血压很低,这保证了大脑供血充足,肌肉伸缩有力,与腿部相比,他们的躯干偏长一些。
他们体质好,抗缺氧能力强,吃苦耐劳。
他们以生命为代价创下了“三个最”:成功攀登珠峰人数最多,无氧
登顶珠峰人数最多,珠峰遇难人数最多。
可以说夏尔巴人在用生命为他人做向导。
目前的珠峰登山客中约有90%为商业登山,基本上都离不开夏尔巴人作为向导。
在普通人眼中“难于上青天”的珠峰路,对夏尔巴人来说,只是一条再普通不过的“上班路”。
在登山季,夏尔巴向导会三四十次穿过珠峰路上最危险的区域。
几乎每年都有夏尔巴人在为登山者修路或者提供补给的过程中失去生命。
夏尔巴人也经常面临雪崩、掉入冰川裂缝等危险情况。
死亡,对夏尔巴人来说,似乎司空见惯。
然而,除了珠峰的背夫,天生的攀登者对于夏尔巴人,我们还了解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