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意识的起源

合集下载

第三章 道德的起源与发展

第三章 道德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 道德的历史演变
一、原始社会道德 二、奴隶社会道德 三、封建社会道德 四、资本主义社会道德 五、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
第二节 道德的历史演变
一、原始社会道德 1. 平等互助的原始共同体道德 2. 单纯质朴的道德形式及其绝对的道德权威 3. 超脱于蒙昧的道德与野蛮并存
第二节 道德的历史演变
第一节 道德的起源
二、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起源论 1. 劳动是人类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 (1)劳动创造了道德主体 (2)劳动分工与协作促使道德不断成熟与 发展
第一节 道德的起源
二、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起源论 2. 道德是适应社会关系调节需要的产物 (1)道德是人的道德,人需要道德。 (2)道德是社会关系的道德,社会交往需
1. 共产主义道德的内涵
共产主义道德之所以能够作为未来共产主义 社会的全人类道德,其前提和基础在于共产 主义社会实现了人与人、人与社会集体以及 集体与集体之间的利益一致性。
2. 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的关系
(1) 何为社会主义道德 社会主义道德是由无产阶级道德发展而来的在社会
主义社会占主导和支配地位的道德,同时又是向未来 共产主义道德迈进和提升的先进道德类型,本质上属 于共产主义道德体系。社会主义道德是以社会主义公 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的反映,是在无产阶级道德基 础上,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为指导,适应社会主义社 会建设的需要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一种以为人民 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代表无产阶级 和广大劳动人民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先进道德类型。
第一节 道德的起源
一、中外伦理思想史上几种道德起源说
2. 先天人性论:把道德的起源或者归结为与生俱 来的善性,或者归结为先天存在的良心、理念或 精神。

道德的起源及历史发展 3篇汇总

道德的起源及历史发展 3篇汇总

道德一词,在汉语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

以下是本站为大家带来的道德的起源及历史发展 3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道德的起源及历史发展·1道德一词,在汉语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

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其中“道”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

但,德的本意实为遵循道的规律来自身发展变化的事物。

在当时道与德是两个概念,并无道德一词。

“道德”二字连用始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

扩展资料道德是引导人们追求至善的方向。

它教导人们认识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应负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教导人们正确地认识社会道德生活的规律和原则,从而正确地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和规范自己行为。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道德观念,没有任何一种道德是永恒不变的。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的宣传教育及社会舆论的长期影响而逐渐形成的。

这是一种道德相对主义,与之相反的主张则称为道德绝对主义。

道德很多时候跟良心一起谈及,良心是指自觉遵从主流道德规范的心理意识。

道德的起源及历史发展·2在当时道与德是两个概念,并无道德一词。

“道德”二字连用始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

《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钱穆先生的注解“本者,仁也。

道者,即人道,其本在心。

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第二节 继承和弘扬中华优良道德传统
人类道德的发展具有其内在的规 律性,是在继承和弘扬优良道德传统 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进步的。
一、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的重大意义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加强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
3、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
礼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也是人立 于社会的重要条件。 礼文化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
“故学至乎 礼而止矣,夫 是之谓道德之 极。”
——《荀子·劝学》
4、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诚:言为心声,对内诚于己就是不自欺。 信:恪守诺言,对外信于人就是不欺人。
在对待传统道德的问题上,要反对两种思 潮。一种是文化复兴主义思潮,另一种是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在对待传统道德的问题上,我们要坚持批 判继承的原则,注意科学辨析,自觉避免 各种错误倾向的影响。
必须积极吸收其他民族文明的优秀成果。
第三节 弘扬社会主义道德
社会主义道德是 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 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伟大实践相结合的产 物,是对中国古代优 良道德传统的传承与 升华,是中国革命道 德传统的直接继承和 发展。
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
渊》)
孟子: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墨家 :“兼爱” “天下之人皆相爱,强
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 诈不欺愚” 韩愈《原道》: “博爱之谓仁”。 朱熹:“爱之理,心之德”,并以生释仁。
6、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 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 自己的能动作用。

道德的起源和本质

道德的起源和本质

第二章道德的起源与本质一、道德的起源道德是怎么产生的?根源何在?这就是伦理学关心的道德起源问题。

在漫长的岁月中,古今中外的思想家们对道德的起源和演变问题进行了大量探索和猜测,提出了各式各样的答案,为伦理学的发展留下了丰富的思想资料。

(一)道德起源的几种观点关于道德的起源,在马克思主义学说诞生以前有几种不同的见解:1、神启论:道德来源于神的启示。

例如: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宗教伦理学则认为,道德起源于“上帝”的“启示”。

基督教教义《旧约》上讲的“摩西十戒”便是“上帝”耶和华启示摩西,摩西再把得到启示的教规和戒律传给教民。

2、天赋论:道德是人先天所具有的禀赋。

这种观点认为道德根源于人类的“天性”或自然本性,是先天的,是人生来就有的。

我国战国时代的孟子就说过:“仁义礼智,非由外说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 3、进化论:道德观念起源于动物的“社会”意识或互助性。

进化论伦理学倡导者俄国的克鲁泡特金认为,生物进化的过程中,个体之间利益是互相调合的,彼此之间具有天然的同情心。

人类是由动物进化来的,人类社会道德是对动物所“固有的”道德本能和道德情感的继承,甚至善与恶、最高的幸福等观念,也是在进化过程中从动物身上继承来的。

4、感觉欲望论:道德来源于人的自然本性的欲求。

感觉欲望论从人的自然本能出发来说明道德的起源,认为道德起源于人的某种自然的感情或欲望。

例如英国功利主义伦理学说创始人边沁提出:“自然把人放在痛苦和快乐这两个最高主子的统治下。

只是他们指出我们应该做什么,决定我们将要做什么。

正误的标准,因果的联系,都和苦乐分不开的。

我们一切言行和思维都受苦乐的制约。

”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属于社会上屋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必须而且只能从人类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本身去探讨道德的起源。

(二)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起源论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的产生有其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其客观条件是指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由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形成了复杂的社会关系,在这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存在着各种复杂的利益关系和矛盾;其主观条件是指人的意识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开始意识到这种利益关系和矛盾需要加以调整。

你认为人类的道德是如何形成的?

你认为人类的道德是如何形成的?

你认为人类的道德是如何形成的?
人类的道德是如何形成的这个问题涉及到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需要从多个角度来进行思考和分析。

首先,人类的道德形成受到了生物学和进化的影响。

在人类的进化
过程中,合作和社会性是人类生存和繁衍的重要因素。

因此,人类
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些基本的道德观念,比如互助、公平、
尊重他人等。

这些基本的道德观念可以说是根植于人类的本能和基
因中。

其次,人类的道德也受到了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同的文化和社会形成了不同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通过家庭、教育、宗教、法律等途径,人们逐渐接受和内化了自己所处文化和
社会所传递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这些道德规范在一定程度上塑
造了人们的行为和思维模式。

此外,道德的形成也受到了个体的理性思考和道德判断的影响。


类具有理性思维能力,能够通过思考和判断来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
和行为准则。

个体的道德观念也会受到自身的经验、教育和社会环
境的影响,不断发展和演变。

总的来说,人类的道德是在生物学、社会文化和个体理性思考的多
重影响下形成的。

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是多样化和动态变化的,受到了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对于人类的道德形成,我们需要综合考虑生物学、社会文化和个体心理等多个层面的因素。

道德起源问题

道德起源问题

道德起源问题道德起源问题是伦理学中极为重要的问题,是伦理道德存在的基础。

伦理学思想史上,各学派对此问题众说纷纭。

总的来说有四种旧伦理学道德起源学说:神启说、天赋说、情感欲望说、动物本能说。

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起源学说是在旧伦理学道德起源学说之上建立的历史唯物主义道德起源说,它观点与以往伦理学家的论述存有一定差异。

一、马克思主义道德起源学说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人所特有的。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并不是从来就有的。

社会劳动是道德起源的基础。

首先,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

人的社会关系首先是一种劳动关系,是劳动活动推动了人的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是劳动把本来孤立的个体联系起来,形成相互依赖,相互协作的关系。

这就是最初的社会关系。

孤立的个人是不存在什么道德问题。

其次,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当个人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和利益,而且也意识到他人和整体的存在和利益,道德才会产生。

再次,劳动是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客观统一的社会条件在劳动过程中,人们建立起了比较经常而固定的各种社会关系,并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产生了包括道德意识在内的各种意识。

最后,社会分工是道德从萌芽到生成的关键条件。

随着生产和分工的发展,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及其相互交往复杂了。

产生了每个人的个人利益和与之相交往的人们的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从而产生了从道德意识上约束人的行为,调整各种利益矛盾,维系社会秩序的必要性。

日久天长便形成了一些最简单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这就是最初的道德准则。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最早的道德观念萌发于人类早期的劳动和简单交往。

而道德则形成于社会分工的出现和发展。

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断定,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

这就是对道德的起源做了最为精辟的概括。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序言及《马克思文集》中,出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道德的论述。

它认为道德是人所特有的,而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并不是从来就有的。

道德的起源

道德的起源

二:天赋说
• 西方哲学中一种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认识论学说。这种学说源于 古希腊,典型代表是17世纪的法国唯理论哲学家R.笛卡尔;这种 学说又为现代西方哲学所继承和发展。 • 古希腊唯心主义者柏拉图重视“一般”,提出“理念”的学说, 认为人的认识是灵魂“分有”理念。他断言人在生下来之前,灵 魂里就已经分有各种各样永恒的普遍形式“理念”,只是在灵魂 与肉体结合而降生为人的时候把它们暂时忘记了;后来受到经验 的刺激,引起回忆,才重新恢复他原有的精确知识。在柏拉图以后, 早期的斯多阿学派讨论逻辑和认识的问题,注意到理性活动有逻 辑的必然性,人人都会得出同样的逻辑结论,于是认为每个人的 心灵里都有一些共同的原则,成为一切认识的基础。他们把这些 原则称为“共同的想法”,认为既然是人人共具的,就不能来自 经验,应认为道德来自于神灵的启示和超自然力量的规定。 • 主要思想: • 客观唯心主义。 董仲舒:“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道之大源出于天”之说。孔子“天生德于予”,把 道德起源归于天。 欧洲中世纪的科学家认为道德起源于上帝,基督教的“摩西十戒”(孝敬父母,不杀人, 不奸淫,不偷盗,不作假证陷害他人,不贪不义之财等);佛教“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 妄语,不饭酒)说成是上帝神明对人的启示,后来,成为宗教的道德戒律,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理论。 • 心源论(亦称“天赋论”):道德是人先天所具有的禀赋。人的先天固有善良或邪恶的意志。主观唯心主 义。 孟子“人之初,性本善”的“性善说”,荀子“人之初,性本恶”的“性恶说”等。孟子说:“仁义 礼智,非由外铄吾也,吾固有之也”,意思是说仁义礼智之类的道德规范不是后来形成的,根源于人心, 是先天固有的良知。 • 德国近代哲学家费尔巴哈认为,道德根源于人的“趋乐避苦”的天性。快乐的有益的是善,痛苦的有害的 是恶,善良是从本性中产生的,这是的观点。 庸俗进化论:道德观念起源于动物的“社会”意识或互助性。 机械唯物主义。 德国的思想家考茨基从动物的本能中寻找道德的根源,如“合群”、“母爱”等,把人的 道德看成是动物本能的演化。

道德的起源和本质

道德的起源和本质

第二章道德的起源与本质一、道德的起源道德是怎么产生的?根源何在?这就是伦理学关心的道德起源问题。

在漫长的岁月中,古今中外的思想家们对道德的起源和演变问题进行了大量探索和猜测,提出了各式各样的答案,为伦理学的发展留下了丰富的思想资料。

(一)道德起源的几种观点关于道德的起源,在马克思主义学说诞生以前有几种不同的见解:1、神启论:道德来源于神的启示。

例如: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宗教伦理学则认为,道德起源于“上帝”的“启示”。

基督教教义《旧约》上讲的“摩西十戒”便是“上帝”耶和华启示摩西,摩西再把得到启示的教规和戒律传给教民。

2、天赋论:道德是人先天所具有的禀赋。

这种观点认为道德根源于人类的“天性”或自然本性,是先天的,是人生来就有的。

我国战国时代的孟子就说过:“仁义礼智,非由外说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3、进化论:道德观念起源于动物的“社会”意识或互助性。

进化论伦理学倡导者俄国的克鲁泡特金认为,生物进化的过程中,个体之间利益是互相调合的,彼此之间具有天然的同情心。

人类是由动物进化来的,人类社会道德是对动物所“固有的”道德本能和道德情感的继承,甚至善与恶、最高的幸福等观念,也是在进化过程中从动物身上继承来的。

4、感觉欲望论:道德来源于人的自然本性的欲求。

感觉欲望论从人的自然本能出发来说明道德的起源,认为道德起源于人的某种自然的感情或欲望。

例如英国功利主义伦理学说创始人边沁提出:“自然把人放在痛苦和快乐这两个最高主子的统治下。

只是他们指出我们应该做什么,决定我们将要做什么。

正误的标准,因果的联系,都和苦乐分不开的。

我们一切言行和思维都受苦乐的制约。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属于社会上屋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必须而且只能从人类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本身去探讨道德的起源。

(二)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起源论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的产生有其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其客观条件是指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由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形成了复杂的社会关系,在这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存在着各种复杂的利益关系和矛盾;其主观条件是指人的意识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开始意识到这种利益关系和矛盾需要加以调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曾经融合了许多小种族的血液,其图腾集合了许
多小种族的图腾。这些图腾也反映了一个民族对什么
是好的、高贵的、善的意识。
形成
一, 道德是人的道德,道德意识产生于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 生产活动中的分工需要,调节社会关系的需要,个人发展的 精神需要,治理国家的需要。(存在决定意识,需求引发创 造)
1.劳动促使生产关系的形成,中华民族儿女在生产生活的
一、概念分析

什么叫道德意识的产生
人们对于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社 会关系、出现的各种问题开始有了较为明确 的是非判断和价值取向;开始尝试以道德的 视角看待问题,在普遍的道德准则范畴内生 产生活。
二、有关道德意识形成的几种学说
1.神启说(西方)
由于人的有限性,人类自己感觉到应该受到一种高于自己
而禁忌,则是人类在最初时期对有害于己的东西的联 想性的感知。也就是说,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的特点与
人类生存命运的联想性的联系。人类形成了对一些事情
不能做的戒律和禁令。
中华民族又称龙的子孙,龙在现实世界中并不存 在,而是由许多种动物的特征综合而成,如蛇身、鱼
鳞、鸡爪,还有说不清什么的头等等,这表明,中华
实践中认识到规则的重要性、产生了道德约束的需要,从而
形成了或约定俗成或明文规定的风俗与准则。
2.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的去兽性即社会属性。个人在完善
自我的同时生成了‚约束‛的需要,越是约束越能充分挖掘人的独
特性、优越性,越有约束性则越彰显了作为人之主体的优越性。
3.治理国家的需要,例:‚人生而有欲, 欲而不得, 则不能无求, 求而无度量分界, 则不能不争。争则乱, 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
小种族逐渐融合而成的。其主体部分可能是一个叫华族的氏族。这个
氏族以华(通‚花‛)为自己的图腾,也就是说,这个氏族信仰花的 生命力。这对我们民族对力量的感知起到了塑造性的影响。比如,我 们把自己的国家组织叫做帝国,号称‚中华帝国‛,帝,实际是花蒂, 它是生命力集中之所在。所以,花蒂被赋予了许多伟大的意义,如大、 宏伟、高贵等。帝国就是伟大的国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故制礼义而分之,以养人之欲, 给人以求。使欲必不穷乎物, 物必不
屈于欲, 两者相持而长, 是礼之所起也。‛ 《荀子·礼论》
二,先秦思想家们的坐而论道,积极宣扬美德,使之广为 流传。
《道德经》
“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而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
极。”
《荀子· 劝说》
三,国家条例法规的制定,奖惩制度的建立。
4.动物本能说
这是达尔文主义在回答道德起源问题时所持的观点。这种理 论把人类的道德说成是动物的合群感或社会本能的简单延续和复 杂化。达尔文在《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一书中指出:‚道德感 起源于:第一,社会本能的持续和恒久存在;第二,人类懂得同 群诸人的称赞和非难;第三,人类心理官能的高度活动以及对过 去的鲜明印象。‛ 在他看来,社会本能是导致人类道德得以产 生的最重要和最深刻的原因。这种社会本能为一切具有社会性的 动物所共有,它表现为以群居为乐,对同类富有同情心,并以各 种方式彼此协作,相互服务。 动物本能说的根本错误是抹杀了人的生理与动物的生理、人 的心理和动物的心理之间的本质界限,只看到和突出了人的动物 性一面,没有看到人的生理和心理的社会性和文化性,因而不可 能真正科学地解决道德的起源问题。
三、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起源论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道德作为社会现象,属 于社会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必须而且只能从人 类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本身去探索道德的起源。
(一)道德起源的历史条件
1.社会关系的形成。A,道德萌发于人类早期劳动和简单交往。古代 人们从事采集活动、渔猎活动等简单的生产劳动,以获取食物。在这 个过程中,原始人群当然要发展一些交往方式,包括分工协作、领导 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分配关系等等。这种交往当然需要遵守一些规 则,否则无法顺利进行。这些规则不管是什么性质的,总是对人们的 行为有约束力的。这就形成了某些有道德意义的交往规则和道德意识 。从而构成了一定的社会关系。所以,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社会 关系的产物,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 ‚动物不对任何东西产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对于动 物来说,它对他物的关系不是作为关系存在的。‛(《马恩选集》第1 卷,第35页。)这里的原因是,关系范畴实际上是以一种理性意识为 前提,这表明我们能够意识到自己与外物的交互作用,并且能意识到 与他人的合作和竞争关系,从而把自己置于一种相互关系的结构之中 ,并且可以改变这种结构,比如社会关系结构、社会关系的伦理性质 ,人们对此可以形成一种意识。
商鞅南门立木的故事
四,私塾,官学等教育机构的教化影响。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传道授业解惑”
《学记》 (“需要”得到强化,美德得到内化)
总之,中华民族最早的道德意识的是在 实践基础上的道德需要—到道德满足— 再到道德强化—最后到道德内化、普及 化大众化的过程中形成的。
中国古代最早的道德意识的 形成


1.道德萌芽于原始图腾和禁忌。(有所崇尚与排斥)
原始图腾是原始人的一种身份识别标志,一般是以动物和植物作为 自己氏族的图腾。而且在氏族与氏族之间的争战中,一些氏族被打败 了,恐怕就只能放弃自己的独立的图腾标志,或者在氏族融合的过程 中,图腾也有了融合性、综合性的特征。比如说,中华民族是由许多
2.天示说(老子) 这种观点认为,人不可能为自己自立法度,而只能从我们的 最大的生活背景即天地之道中去领悟我们的道德。他们认为,人站 在天地之间,什么都不懂,而且也确实不懂,于是只有通过去领悟
天地之道的性质来为人自己的生活秩序、制度、品德提供尺度。在
他们看来,只有天地之道、之德、之理、之情才是我们人类道德生 活的终极尺度。天高地下,阴阳和谐,四时代换,云行雨施而万物 化生,就是我们人类社会的终极和谐图景.
2.在生产实践中形成了意识和自我意识。一方面,我们人类能 够区分开自己与周围世界,并且能够以观念的形式反映世界,形成 对对象物的认识,而且,人们有能力通过发展自身思维能力,获得 对周围世界的本质的越来越广大、深入的认识,也能够形成对事物 有利或有害于己的看法和观念,也能够反思到什么的合作形式能够 促进社会成员的利益,和人际关系的和谐;另一方面,人类的意识 和自我意识是紧密相联的,人类个体有了自我意识,能反思自己的 生存目的,能反思人与人交往的应然规则,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 有关责任、义务、善恶等道德意识。
的全知、全善、全能的神来为人类制定行为规则,因为人的 本性是有缺陷的,不成熟的,终极无知的,所以,人不能凭 自己的理性来为自己制定行为戒律,这种戒律应该来自一个 至高的神。他所颁布的戒律是神圣的,不可违反的。比如
《圣经》中的‚摩西十戒‛就是这样。
The Ten Commandments I am the Lord, Your God; do not worship false gods. Do not take the name of God in vain. Keep holy the Sabbath Day. Honor your father and your mother. Do not kill. Do not commit adultery. Do not steal. Do not bear false witness against your neighbor. Do not covet your neighbor’s spouse. Do not covet your neighbor’s belongings (Exod. 20: 1-17)
3.生而固有说(孟子) 在我国先秦,这表现为性善论。孟子认为,道德不需要外求,
它就起源于人的自然本性,也就是说,我们的本性天然就是善的。他
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道德出于不 虑而知的良知、不学而能的良能,‚孩提之童年无不知爱其亲者,及 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王阳明后来把孟子的四心说发展为‚心 之本体‛说,即是说,一切道德价值都包含在心之本体之中:‚知是 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 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中国古代最早的道德意识的 形成
主讲人:廖海霞
一、概念分析
• 什么是道德意识
1.道德意识是人们在长期的道德实践中形成的道德观 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理论体系 的总称。可区分为个体道德意识和群体道德意识。 (描述性定义)
道德敏感有关,区别于动物本能。(规定性定义)
2. 道德意识是人们对道德问题作出的非行为反应,与
B,道德形成于社会分工的出现和发展,使人们的社会关系特别是 利益关系更加深化和复杂化。人类最初的分工是一种自然分工,如 性别、年龄的分工,发生在蒙昧时代。真正具有社会意义的分工发 生在野蛮时代。这一时代相继发生了两次大的分工,即农业和畜牧 业的分工,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这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趋复 杂,交往日益频繁;同时,人们的实践领域不断扩大,并不断复杂 化,从而使人们的利益关系也日益复杂化,需要处理的利益冲突也 日益增多。从而需要从道德意识上约束人的行为、调解各种利益矛 盾,以维系一定的社会秩序;而在文明社会的开端,也即奴隶社会 ,出现了另一次大的分工——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这个时 期,人类历史形成了一个轴心时代——即对人类的道德文化进行提 炼总结升华的活动,并对道德观念进行了创制活动,对各民族的道 德文化心理产生了塑造性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