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言文翻译-熊浃,字悦之,南昌人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文言文固定句式-翻译(整理版)+诗歌鉴赏专项练习

高考语文文言文固定句式-翻译(整理版)+诗歌鉴赏专项练习

高考语文文言文固定句式-翻译(整理版)所谓“固定句式”,就是某些结合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来使用,理解时不能分开、而需要按照某种固定模式来解释的词语。

1、“有……者”此式用于所要介绍、陈述的对象,是一种特殊的定语后置形式。

译为“有个……的人”。

例如《口技》:“京城有善口技者。

”2、“以……为……” 此式用“以”组成介词结构作状语,来表示动词“为”所凭借的和依据的对象等。

可译为“用……做……”或“把……当作……”。

例如《六国论》:“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有时也可紧缩成“以为”。

例如《黔之驴》:“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3、“有(无)所”此式中“所”与后边的动词,构成名词性的“所”字词组,作动词“有(无)”的宾语。

可译为“有(没有)……的(人、事、物)”。

如《鸿门宴》:“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木兰诗》:“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4、“有(无)以” 此式是动词“有”和介词“以”连用于谓语动词前,对某种事情赖以实现的条件、办法等加以肯定(或否定)。

译为“有(没有)什么办法用来……”。

例如《中山狼传》:“吾终当有以活汝。

”《劝学》:“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5、“是以”此式用于因果句中表示结果或推断。

译为“所以(因此)……”。

如《石钟山记》:“余是以记之。

”6、“何所”此式系“所……,(是)何”的主谓倒装式。

译为“所……的(人、东西、事物),是(谁)什么”。

如《木兰诗》:“问女何所思?”7、“所以”此式由于介词“以”,含有“用”、“因”等不同的意义,据此,可译为:①“用来……的工具(方法、方式)”;“凭他(它)来……的”。

例如:《公输》:“吾知所以距子矣。

”《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导致……的原因”;“……的缘故”。

例如《察今》:“此其所以败也。

”8、“然则”此式表示承上的连接关系。

译为“既然这样,那么……”或“那么”。

例如《岳阳楼记》:“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9、表示比较的习惯说法:……孰与……;……何如……;……孰若……;……何若……这些习惯说法都是表示比较,用来表示人或事物互相比较的结果。

熊鼎,字伯颖,临川人文言文试题翻译

熊鼎,字伯颖,临川人文言文试题翻译

熊鼎,字伯颖,临川人文言文试题翻译熊鼎,字伯颖,临川人。

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

江西寇乱,鼎结乡兵自守。

陈友谅屡胁之,不应。

邓愈镇江西,数延见,奇其才,荐之。

太祖欲官之,以亲老辞,乃留愈幕府赞军事。

母丧除,召至京师,授德清县丞。

松江民钱鹤皋反,临郡大惊,鼎镇之以静。

迁起居注①,承诏搜括故事可惩戒者,书新宫壁间。

舍人耿忠使广信还,奏郡县官违法状,帝遣御史廉之。

而时已颁赦书,丞相李善长再谏不纳,鼎偕给事中伊正进曰:“朝廷布大信与四方,复以细故烦御史,失信,且褒威②。

”帝默然久之,乃不遣御史。

洪武改元,新设浙江按察司,以鼎为佥事,分部台、温。

台、温自方氏窃据,伪官悍将诉知州无罪。

鼎将听之,吏白鼎:“释知州,如故出何?”鼎叹曰:“法以诸罪,吾敢畏遣,诛无罪人乎!”释镒,以情闻,报如其奏。

宁海民陈德仲支解黎异,异妻屡诉不得直。

鼎乃逮德仲,鞠实,立正其罪。

是秋,山东初定,设按察司,复以鼎为佥事。

鼎至,奏罢不职有司数十辈,列部肃清。

鼎欲稽官吏利弊,乃令郡县各置二历,日书所治讼狱钱粟事,一留郡县,一上宪府,递更易,按历钩考之,莫敢隐者。

八年,西部朵儿只班率部落内附,改鼎岐宁卫经历。

既至,知寇伪降,密疏密论之。

帝遣使慰劳,赐裘帽,复遣中使赵成召鼎。

鼎既行,寇果叛,胁鼎北还。

鼎责以大义,骂之,遂与成及知事杜寅俱被杀。

(节选自《明史•熊鼎传》)熊鼎,字伯颖,是江西临川人。

元末参加乡试中举,掌管龙溪书院。

江西盗贼作乱,熊鼎召集乡兵把守家乡。

陈友谅多次胁迫他投降,熊鼎没有理睬他。

邓愈镇守江西时,多次邀请他想见,对他的才能大为称奇,向朝廷推荐。

明太祖想任命他做官,熊鼎因为父母年老,推辞了,于是留在邓愈的幕府中参谋军事。

为母亲守丧结束脱去孝服后,皇上召他到京城,授予他德清县丞的职位。

松江人钱鹤皋谋反,临近的州郡官民非常惊恐慌乱,熊鼎以镇静的态度镇压了他。

熊鼎被提拔任起居注的官职,接受皇上的旨意,搜寻可以作为警戒的故事,写在新宫的墙壁上。

“熊安生,字植之,长乐阜城人也”原文及译文赏析

“熊安生,字植之,长乐阜城人也”原文及译文赏析

“熊安生,字植之,长乐阜城人也”原文及译文赏析熊安生,字植之,长乐阜城人也。

少好学,励精不倦。

初从陈达受《三传》,又从房虬受《周礼》,并通大义。

后事徐遵明,服膺历年。

遂博通《五经》,然专以《三礼》教授,弟子自远方至者千余人。

乃讨论图纬,捃摭异闻,先儒所朱悟者,皆发明之。

齐河清中,阳休之特奏为国子博士。

时朝廷既行《周礼》,公卿以下多习其业,有宿疑踬滞者数十条,皆莫能详辨。

天和三年齐蒲通好兵部尹公正使焉与齐人语及《周礼》齐人不能对乃令安生至宾馆与公正言公正有口辩安生语所耒至者便撮机要而骤问之安生曰:“《礼》义弘深,自有条贯,必欲升堂睹奥,宁可汩其先后?但能留意,当为次第陈之。

”公正于是具问所疑,安生皆为一一演说,成究其根本。

公正深所嗟服,还,具言之于高祖,高祖大钦重之。

及高祖入邺,安生遽令扫门。

家人怪而问之,安生曰:“周帝重道尊儒,必将见我矣。

”俄而帝幸其第,诏不听拜,亲执其手,引与同坐。

谓之曰:“朕未能去兵,以此为愧。

”安生曰:“黄帝尚有阪采之战,况陛下恭行天罚乎!”高祖又日:“齐氏赋役繁兴,竭民财力,朕救焚拯溺,思革其弊,欲以府库及三台杂物散之百姓,公以为何如?”安生曰:“昔武王克商,散鹿台之财,发钜桥之粟,陛下此诏,异代同荧。

”高祖又曰:“朕何如武王?”安生曰:“武王伐纣,悬首白旗;陛下平齐,兵不血刃,愚谓圣略为优。

”高祖大悦,赐帛三百匹、米三百石、宅一区,并赐象笏及九环金带,自余什物祢是。

又诏所司给安车驷马,令随驾入朝,并敷所在供给。

至京,敕令于大乘佛寺参议五礼。

寻致仕,卒于家。

.(节选自《周书·熊安生传》)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天和三年/齐请通好兵部/尹公正使焉/与齐人语及<.周礼》/齐人不能对/乃令安生至宾馆/与公正言/公正有口辩/安生语所未至者/便撮机要丽骤问之/B.天和三年/齐请通好/兵部尹公正使焉/与齐人语及《周礼》/齐人不能对/乃令安生至宾馆/与公正言/公正有口辩/安生语所未至者/便撮机要而骤问之/c.天和三年/齐请通好兵部尹公正/使焉与齐人语及《周礼》/齐人不能对/乃令安生至宾馆与公正言/公正有口辩/安生语所末至者/便撮机要而骤问之/D.天和三年/齐请通好/兵部尹公正使焉/与齐人语及《周礼》/齐人不能对/乃令安生至宾馆/与公正言/公正有口辩安生/语所未至者/便撮机要两骤问之/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五经》指的是《诗》《书》《论语》《孟子》《春秋》五部儒家经典著作。

《晋书·熊远传》阅读训练及答案译文

《晋书·熊远传》阅读训练及答案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熊远字孝文,豫章南昌人也。

远有志尚,县召为功曹,不起,强与衣帻,扶之使谒。

十余日荐于郡,由是辟.为文学掾。

远曰:“辞大不辞小也。

”固请留县。

元帝作相,引为主簿。

时传北陵被发,帝将举哀,远上疏曰:“园陵既不亲行,承传言之者未可为定。

且园陵非一,而直言侵犯,远近吊问,答之宜当有主。

谓应更遣使摄河南尹案行,得审问,然后可发哀。

即宜命将至洛,修复园陵,讨除逆类。

夫修园陵,至孝也;讨逆叛,至顺也;救社稷,至义也;恤遗黎,至仁也。

若修此四道,则天下响应,无思不服矣。

”属有杜弢之难,不能从。

时江东..之日,天子祈谷于上帝,乃择元辰,载耒耜,..草创,农桑弛废,远建议曰:“立春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耕帝藉,以劝农功。

《诗》云:‘弗躬弗亲,庶人不信。

’自丧乱以来,农桑不修,游食者多,皆由去本逐末故也。

”时议美之。

转丞相参军。

是时琅邪国侍郎王鉴劝帝亲征杜弢,远又上疏曰:“伏以古今之霸王遭时艰难,亦有亲征以隆大勋,亦有遣将以平小寇。

今公亲征,文武将吏、度支筹量、舟舆器械所出若足用者,然后可征。

愚谓宜如前遣五千人,径与水军进征,既可得速,必不后时。

”会弢已平,转从事中郎,累迁太子中庶子、尚书左丞、散骑常侍。

帝每叹其忠公,谓曰:“卿在朝正色,不茹柔吐刚,忠亮至到,可谓王臣也。

吾所欣赖,卿其勉之!”及中兴建,帝欲赐诸吏投刺..劝进者加位一等,百姓投刺者赐司徒吏,凡二十余万。

远以为“秦汉因赦赐爵,非长制也。

今案投刺者不独近者情重,远者情轻,可依汉法例,赐天下爵,于恩为普,无偏颇之失。

可以息检核之烦,塞巧伪之端。

”帝不从。

累迁侍中,出补会稽内史。

时王敦作逆沈充举兵应之加远将军距而不受不输军资于充保境安众为务。

敦至石头,讽朝廷征远,乃拜太常卿,加散骑常侍。

敦深惮其正而有谋,引为长史。

数月病卒。

(选自《晋书·列传第四十一》,有删改)10.下列对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时王敦作逆/沈充举兵/应之加远将军/距而不受/不输军资于充/保境安众为务B.时王敦作逆/沈充举兵应之/加远将军/距而不受/不输军资于充保境/安众为务C.时王敦作逆/沈充举兵/应之加远将军/距而不受/不输军资于充保境/安众为务D.时王敦作逆/沈充举兵应之/加远将军/距而不受/不输军资于充/保境安众为务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胡长孺文言文翻译

胡长孺文言文翻译

【原文】胡长孺,字子安,号松云,明之文士也。

嘉靖二年生,万历十年卒。

南昌人,自幼聪颖,好学不倦。

弱冠之年,已以文才闻于乡里。

仕途顺遂,官至礼部尚书。

长孺一生勤学,博学多才,而文学成就最著。

其作品风格清新脱俗,意境深远,号为“江右文学之宗”。

长孺之文,或叙事,或议论,或抒情,无不工整严谨。

叙事之作,以《过秦论》为最,其辞雄浑,气势磅礴,读之令人奋发。

议论之作,以《中庸论》为最,其理透彻,辞藻华丽,发人深省。

抒情之作,以《送友人》为最,其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长孺之书法,亦颇有造诣。

其笔法圆润,结构严谨,气势恢宏。

尝作《自叙帖》,自谓:“余之书,虽不若古人,然亦颇得自然之趣。

”观其书法,确有超凡脱俗之态。

长孺为人,谦逊有礼,和蔼可亲。

与友相交,推心置腹,诚心相待。

虽官至高位,仍保持谦逊之态,不以权势自傲。

人皆称其德行高尚,堪称一代儒者。

【翻译】胡长孺,字子安,号松云,是明代的一位文学家。

他生于嘉靖二年(1523年),卒于万历十年(1582年)。

他是江西南昌人,自幼聪慧过人,勤奋好学。

在弱冠之年,他的文学才华已经在乡里传为佳话。

他的仕途顺利,官至礼部尚书。

胡长孺一生勤奋学习,博学多才,尤其在文学方面成就最为显著。

他的作品风格清新脱俗,意境深远,被誉为“江右文学之宗”。

胡长孺的文学作品,无论是叙事、议论还是抒情,都写得工整严谨。

叙事类作品中,《过秦论》最为出色,其文辞雄浑,气势磅礴,读来令人振奋。

议论类作品中,《中庸论》最为出色,其道理透彻,辞藻华丽,引人深思。

抒情类作品中,《送友人》最为出色,其情感真挚,感人至深。

胡长孺的书法也有很高的造诣。

他的笔法圆润,结构严谨,气势恢宏。

他曾创作《自叙帖》,自称:“我的书法虽不及古人,但也颇得自然之趣。

”观其书法,确实有超凡脱俗的韵味。

胡长孺为人谦逊有礼,和蔼可亲。

与朋友相交,他总是推心置腹,诚心相待。

尽管官至高位,他仍保持谦逊的态度,不因权势而傲慢。

人们都称赞他的德行高尚,堪称一代儒者。

楚熊救人文言文翻译

楚熊救人文言文翻译

昔者,楚熊好猎,游于山林之间。

一日,熊逐獐,行至一深谷,忽闻婴儿啼哭之声。

熊心慈,闻声而止,循声寻觅,果见一婴儿,弃于草丛之中,赤身露体,泣不成声。

熊见状,心生怜悯,遂将婴儿负于背上,携归洞穴。

熊虽猛兽,然性慈,知人伦之理,故抚养婴儿如己出。

日以时积,婴儿渐长,熊亦渐老。

及婴儿长成,颇有才智,熊遂教之射猎、耕种,使之知世间之事。

年余,婴儿技艺日进,熊亦自喜,以为此子将来必成大器。

一日,熊外出狩猎,婴儿独留洞中。

忽有猛虎自山林而来,欲食婴儿。

婴儿见虎,惊慌失措,不知所措。

虎见婴儿无力反抗,欲扑而食之。

正当虎将跃起之际,婴儿忽见洞口有光,似有神灵庇护。

婴儿心中大定,大声呼号:“神明庇佑,救我于难!”言未毕,洞中金光一闪,一神人现于婴儿之前。

神人见状,知熊之仁慈,遂化作一虎,与猛虎搏斗。

婴儿亦随神人之后,助战猛虎。

虎力大无穷,神人与婴儿虽尽力,然虎势犹猛。

忽有风声鹤唳,山林间群兽齐至,皆为婴儿助威。

熊闻声,急速归洞,见状大惊,亦加入战斗。

熊虽老,然昔日狩猎之技尚存,搏击猛虎,不落下风。

经一番激战,神人、婴儿、熊合力,终将猛虎击败。

猛虎奄奄一息,婴儿知其已无生还之望,遂下令放虎归山。

虎知婴儿之恩,拜谢而去。

战后,熊问婴儿:“尔何故能得神明庇佑?”婴儿答曰:“吾知熊父之恩,故神明感其慈心,赐我庇佑。

”熊闻言,泪流满面,知此子必成大器。

岁月如梭,婴儿长大成人,心怀仁慈,智慧过人。

及楚王召见,封其为官,委以重任。

婴儿不负众望,治理国家,仁爱百姓,使楚国国泰民安。

此乃楚熊救人之事,传为千古佳话。

婴儿亦因楚熊之恩,铭记于心,终身不忘。

故后世传颂,仁者必有后,善者必昌,此言不虚也。

【现代文翻译】从前,楚国的熊君喜欢狩猎,在山林中游玩。

有一天,他追赶一只獐子,走到一个深谷,忽然听到婴儿的哭声。

熊君心慈,听到哭声就停了下来,顺着声音寻找,果然看到一个婴儿,被丢弃在草丛中,赤身露体,哭得非常伤心。

熊君看到这种情况,心生怜悯,于是将婴儿背在背上,带回了洞穴。

吴熊光文言文翻译

吴熊光文言文翻译

原文:余幼好学,尝从乡塾先生游。

先生博古通今,教余经史子集,使余得窥圣贤之奥。

及长,益慕圣贤之风,潜心钻研,欲以文章传道,教化世人。

余性嗜酒,每饮必醉,醉后作诗,颇得时人赏识。

一日,余游于西湖之上,见湖光山色,心旷神怡。

遂命笔,赋诗一首,以抒怀古之情。

诗曰:西湖风光好,山水共长天。

花影随波转,烟波浩渺间。

古今多少事,尽付笑谈间。

时人有识余者,曰:“子熊,此诗佳作也!足以传世。

”余闻之,心甚喜,然不敢自满。

复求教于先生,曰:“弟子欲学文章,然苦于不得其法。

愿先生指教。

”先生笑曰:“文章之道,在于积累。

汝宜广读群书,多学多问,自能领悟。

至于饮酒作诗,亦非坏事,但宜节制,勿沉溺其中。

”余谨记先生教诲,自此刻苦学习,博览群书。

于经史子集,无不研读,于诗词歌赋,亦有所涉猎。

先生见余进步,甚是欣慰。

一日,先生对余曰:“子熊,汝之学识,已颇可观。

然文章之道,非一日之功,汝宜持之以恒,方能有所成就。

”余感先生之言,遂发愤图强。

于文章之道,更加努力,以求精进。

先生见余进步,不禁赞叹:“子熊,汝之才,吾甚佩服。

他日必成大器。

”岁月如梭,余终日埋头于学问之中。

于经史子集,无所不通;于诗词歌赋,亦能独树一帜。

所著《吴氏春秋》,广受世人赞誉。

余虽已年迈,然仍笔耕不辍,以期有生之年,能为后世留下更多宝贵财富。

翻译:我自幼喜好学习,曾经跟随乡里的塾师学习。

这位塾师博古通今,教我经史子集,使我得以窥见圣贤的奥秘。

等到长大,我更加仰慕圣贤的风范,专心致志地研究,想要通过文章来传道,教化世人。

我生性喜欢喝酒,每次喝酒必定喝醉,醉后作诗,颇得当时人的赏识。

有一天,我在西湖上游玩,看到湖光山色,心情非常舒畅。

于是拿起笔,写了一首诗,以抒发怀古之情。

诗曰:西湖风光好,山水共长天。

花影随波转,烟波浩渺间。

古今多少事,尽付笑谈间。

当时有认识我的人说:“子熊,这首诗是佳作!足以流传于世。

”我听到这话,心中非常高兴,但不敢自满。

于是向先生请教,说:“弟子想要学习文章,但苦于找不到方法。

熊鼎传原文理解及翻译

熊鼎传原文理解及翻译

熊鼎传原文理解及翻译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913题。

(10分)熊鼎,字伯颍,临川人。

元末举于乡,长①龙溪书院。

江西寇乱,鼎结乡兵自守。

陈友谅屡胁之,不应。

邓愈镇江西,数延见,奇其才,荐之。

太祖欲官之,以亲老辞,乃留愈幕府赞②军事。

母丧除,召至京师,授德清县丞。

松江民钱鹤皋反,邻郡大惊,鼎镇之以静。

迁起居注③,承诏搜括故事可惩戒者,书新宫壁间。

舍人耿忠使广信④还,奏郡县官违法状,帝遣御史廉⑤之。

而时已颁赦书,丞相李善长再谏不纳,鼎偕给事中尹正进曰:朝廷布大信于四方,复以细故烦御史,失信,且亵威。

帝默然久之,乃不遣御史。

【注释】①长:执掌。

②赞:帮助,辅佐。

③起居注:官职名。

④广信:地名。

⑤廉:察考。

9.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2分)()A. 舍人∕耿忠使广信还B. 舍人耿忠∕使广信还C. 舍人耿忠使∕广信还D. 舍人耿忠使广∕信还10.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2分)(1)延()(2)书()11.翻译下列句子。

(2分)陈友谅屡胁之,不应。

12.熊鼎辞官和劝谏的`理由中,分别突出的是哪一个字,请写在下面。

(2分)13. 联系选文,说说熊鼎是个怎样的人。

(2分)参考答案:9.B【解释】本句陈述的对象(主语)是舍人耿忠,陈述的内容(谓语)是使广信还,主谓之间一般划分节奏。

10.(1)邀请、延请;【解释】延的意义在《桃花源记》中学过。

(2)写,书写;【解释】书的意义在《陈涉世家》中学过。

11.陈友谅多次胁迫他投降,他不理睬。

12.亲,信。

13.示例:面对母亲已老,熊鼎辞官归家,奉行孝道,说明他是一个孝顺父母的人;面对平民反叛,熊鼎从容应对,平定叛乱,说明他是一个处变不惊的人;面对皇上旨意,熊鼎抓住要害,直陈利弊,说明他是一个敢于直谏的人。

(答出两点即可)附参考译文:熊鼎,字伯颍,临川人。

元末时乡试中举,执掌龙溪书院。

江西发生寇乱,熊鼎集结乡兵自守。

陈友谅多次胁迫他投降,他不理睬。

邓愈镇抚江西,多次召请他来相见,惊异于他的才华,向皇上推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熊浃,字悦之,南昌人
熊浃,字悦之,南昌人。

正德九年进士。

授礼科给事中。

宁王宸濠将为变,浃与同邑御史熊兰草奏,授御史萧准上之。

濠仓卒举事,卒败,本两人早发之力。

出核松潘边饷。

副总兵张杰倚江彬势,赃累巨万,诱杀熟番上功启边衅,箠死千户以下至五百人。

又尝率家众遮击副使胡澧。

抚、按莫敢言。

浃至,尽发其状,杰遂褫职。

嘉靖初,由右给事中出为河南参议。

外艰归。

六年,服阕,召修《明伦大典》。

超擢右佥都御史,协理院事。

明年四月迁大理寺卿,俄迁右副都御史。

《大典》成,转左。

八年二月遂擢右都御史,掌院事。

京师民张福诉
里人张柱杀其母,东厂以闻,刑部坐柱死。

不服,福姊亦泣诉官,谓母福自杀之,其邻人之词亦然。

诏郎中魏应召覆按,改坐福。

东厂奏法司妄出人罪,帝怒,下应召诏狱。

浃是应召议,执如初。

帝愈怒,褫浃职。

给事中陆粲、刘希简争之,帝大怒,并下两人诏狱。

侍郎许赞等遂抵柱死,应召及邻人俱充军,杖福姊百,人以为冤。

当是时,帝方深疾孝、武两后家,柱实武宗后家夏氏仆,故帝必欲杀之。

浃家居十年。

至帝幸承天与近臣论旧人,乃召为南京礼部尚书,改兵部,参赞机务。

二十一年召为兵部尚书,掌都察院事。

居二年代许赞为吏部尚书帝于禁中筑乩仙台间用其言决威福浃论其妄帝大
怒欲罪之以前议礼故不遽斥。

二品六年满,加太子太保,坐事夺俸者再。

浃知帝意终不释,遂称病乞休。

帝大怒,褫职为民。

又十年卒。

浃少有志节,自守严。

虽由议礼显,然不甚党比,尤爱护人才,故其去吏部也,善类多思之。

隆庆初,复官,予祭葬,谥恭肃。

(节选自《明史•熊浃传》)
参考译文
熊浃,字悦之,南昌人。

正德九年考中进士。

朝廷授予他礼科给事中的官职。

宁王朱宸濠准备发动篡夺皇位的叛乱,熊浃与同乡人御史熊兰一起写好奏章,交给御史萧淮上交皇帝。

朱宸濠仓促之中发动叛乱,最终失
败,根源是熊浃、熊兰两人及时揭发的功劳。

熊浃调出京城到松潘核查边境上的军饷。

副总兵张杰倚仗江彬的势力,赃款累积巨万,张杰诱杀边境地区的少数民族,然后向朝廷表功,挑起边疆的民族矛盾,打死千户以下的人员达五百人之多。

又曾率自家兵丁拦击副使胡澧。

来边境巡查的巡抚、巡按没有人敢说话。

熊浃来到边境,把张杰的罪状全部揭发出来,张杰于是被夺去官职。

嘉靖初年,熊浃由右给事中外调任河南参议。

因父亲去世回家。

嘉靖六年,服丧期满,熊浃被召回编修《明伦大典》。

越级提升为右佥都御史,协助管理都御院的政事。

第二年四月提升为大理寺卿,不久又升为右副都御史。

《明伦大典》编修结束,转任左都御史。

嘉靖八年二月就提升为右都御史,掌管都御院的政事。

京城平民张福状告邻里张柱杀害了他的母亲,东厂把案子向皇帝报告,刑部判处张柱死刑。

张柱不服,张福的姐姐也向官府哭诉,说母亲是张福自己杀死的,他家邻人们的证词也是这样说的。

皇帝下诏让郎中魏应召重新审判,改判张福有罪。

东厂向皇帝上奏说主管法司随意开脱他人罪名,皇帝大怒,亲自下诏把魏应召抓进监狱。

熊浃认为魏应召的意见是正确的,坚持魏应召当初的判决。

皇帝更加恼怒,夺去了熊浃的官职。

给事中陆粲、刘希简据理力争,皇帝大怒,把他两人一起抓进监狱。

侍郎许赞等人
于是判处张柱死刑,魏应召以及张柱的邻人都被判处充军,张福的姐姐被处以杖打一百的刑罚,人们都认为这是一起冤案。

在当时,皇帝正深深地痛恨孝后和武后这两家,张柱其实是武宗后家夏氏的仆人,所以皇帝必定要杀掉他。

熊浃被削职后在家待了十年。

直到皇帝到承天与近臣们谈论过去的那些人,于是召回熊浃让他担任南京礼部尚书,又改任兵部,参与协助军机事务。

嘉靖二十一年召熊浃担任兵部尚书,掌管都察院的政事。

过了两年,接替许赞任吏部尚书。

皇帝在禁宫中修筑乩仙台,暗中用求神问卜得来的话决断祸福,熊浃说这样做太荒唐。

皇帝大怒,想给他治罪,因熊浃先前有功所以
没有立即惩治他。

熊浃任二品官职六年期满,加封为太子太保,因事获罪而两次受到降低俸禄的处罚。

熊浃知道皇帝心中对他的怨恨始终没有消除,于是以生病为借口请求退休。

皇帝大怒,将他削职为民。

又过了十年,熊浃去世。

熊浃年轻时有志向和节操,严于律己。

虽因议论礼制而有名望,他从不与朋党勾结,特别爱护人才。

所以他离开吏部,许多正直的人都思念他。

隆庆初年,朝廷恢复他的官职,给他举办了追悼、安葬仪式,谥号恭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