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应用电子专业课程体系衔接探索
高职应用电子专业模块教学的探索

.
4 J.
高 职 应 用 电 子 专 业 模 块教 学 的探 索
◎ 王成福 赵 云 陈德 仙
摘 要 : 文 章 提 出 了 高 职 应 用 电 子 专 业 模 块 化 课 程 体 系 的 设 置 方 法 , 详 细 介 绍 了 本 专 业 模 块 化 能
5 3
6 .% 63
为 了 掌 握 毕 业 生 和 社 会 要 求 的 适 应 程 度 , 我
们 对 本 专 业 1 99、 2 00、 2 9 0 001级 三 届 已 参 加 工 作 的 毕 业 生 进 行 了 跟 踪 调 查 , 现 已 收 回 调 查 表 l 0多 5
份 。反 馈 情 况 如 下 :
(3 )从 目 前 的 就 业 状 况 来 看 , 9 % 的 毕 业 生 有 9
一
份 较稳 定 的2 1 2作 , 说 明 毕 业 生 就 业 情 况 良 好 。 其 中有 4 4位 毕 业 生 有 自 我 创 业 计 划 , 约 占 毕 业
生总数 的 2 5% , 毕 业 生 的 自 我 创 业 意 识 较 高 。 专 业 对 口 率 较 高 , 只 有 9% 的 毕 业 生 所 从 事 的 2 作 与 所 1 2 学 专 业 无 关 。
更 加 突 出 , 具 有 普 遍 性 。 所 以 , 在 此 次 模 块 化 设 计 中 我 们 将 对 学 生 这 些 能 力 的 培 养 , 投 入 更 多 的 关
注 。
2. 三 年 毕 业 生 跟 踪 调 查 近 表 1 部 分 毕 业 生跟 踪调 查 表
调 查 总 单位数 8 0 需 求 的 单位数 6 0 需 求 比例 7 .% 50
Hale Waihona Puke 由 表 l可 以 看 出 , 80 家 电 子 行 业 的 企 事 业 单 位 对 电 子 技 术 人 才 的 素 质 要 求 是 非 常 全 面 的 , 其
中高职教育衔接贯通及协调发展的探索与实践--以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贯 通 我 国社 会 普遍 重 视 普 教 , 轻视职教 , 原 因之 一 就 是 中 关键词 : 高 职 教 育 中高 职 衔 接 实 践 经验 使得 专业 与人 才层 次 建 设无 法 浙 江 纺 织服 装 职业 技 术学 院是 浙 江 省 教 育 厅 批准 的 高职 一体 化 教育 分 离断层 , 满足 产业 行业 企业 的需求” 】 , 因此, 作 为 一所 面 向宁 波市和 “ 五 年一 贯 制试 点 单位 ” , 是 宁 波市 获 此资 格 的两所 院校 之 近三年, 学 院共 招 收 ( 3 + 2) 学 生 总数 1 8 5 1人 , 涉及 7 浙 江省 纺 织服 装 产 业 、 行业 特 色 鲜 明 的省 级 示 范 高职 院 该 院近 年 来 不 断完 善 中高职 衔 接 贯通 工 作 , 以 观念 衔 个专业( 纺织 品检 验 与 贸 易 、 纺 织 品设 计 、 服 装 工 艺 技术 、 校 , 积极 调 研 浙江 纺织 服 装产业 现状 及 企业 工作 岗 服装设计、 机 电一 体 化 、 数 控 技术 、 应 用 电子 技 术 、 机 电一 接 为 先导 , 位 需 求 , 科 学定 位 中 高职人 才 培养 目标 , 使 中高职 教育 “ 各 体化( 城轨 机 电 自动化 ) ) 。 招 生录 取率 为 1 0 0 %。 中职 挂钩 各求所长、 有 效衔 接 、 梯 次过 渡 ” , 实现 “ 知 识 阶梯 学 校 由原 来 的 1 7所 增 加 至 2 4所 。 自 2 0 1 2年起 , 五年 一 有侧 重 、
多元化 、 持续性 地推 进 了中高职 一体 化 的贯通 教育 。
接” 为工 作 抓 手 , 全 方位 、 多元 化 、 持 续 性 地 推 进 中高 职 一体 化 贯 通 ,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我 们 以 典 型 电 子 企 业 岗 位 或 岗 位 群 应 具 备 的 职
业能力 确定技 能培训 体系 。 过 企业调研 、 家论 证 , 通 专
根 据 岗 位 需 求 构 建 了技 能 培 训 平 台 。 为 基 本 技 能 培 分 训 、 业 技 能 培 训 和 综 合 技 能 培 训 。把 技 能 培 训 有 机 专 地 统 一 起 来 . 序 地 完 成 培 养 任 务 , 成 独 具 特 色 的 有 形 技 能 培 训 体 系 , 由 浅 入 深 、 易 到 难 , 简 单 到 复 即 由 由
求 , 其 培 养 目标 和 方 式 、 程 设 置 、 训 基 地 建 设 、 对 课 实 教 学计划 等 多方面 进行探 索 。 步形 成 了以社会 需求 初
为 目 标 。 定 学 生 就 业 岗 位 群 。由 此 拟 定 了 新 的 培 养 确 计 划 , 绕 应具 备 的专业 能力 结 构建立 课 程体 系 。 围
业 相 结 合 : 力 打 造 人 文 素 质平 台 、 业 基 础平 台 、 着 专
工 程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唯 一 的 中 一 澳 合 作 项 目成 果 推 广
专 业 , 鉴 了澳 大利 亚 职业教 育 的先 进 方法 和手段 , 借
以学 生 为 中心 、 能 力 为 本 位 、 育 人 为 目的 , 体 以 以 并
现 职 业 教 育 特 色 。实 行 “ 条 主 线 、 个 结 合 、 个 平 一 两 三 台 、 项 要 求 ” 办 学 理 念 和 办 学 模 式 。 即 以 培 养 学 四 的 生 职业 岗位 能力 为 主线 : 持 理 论 与实 践 、 校 与企 坚 学
杂 。
、
应 用 电 子 技 术 专 业 教 学 改 革 的 基 本 思 路
关于应用电子技术专业高职课程衔接问题

『 n ≯技术 硝 l 缸
赍 曝牲 I 甍 辑 l穰科附
饪报’ 耙 予技 棼 赛 娃. ‘ l 缸 于技 术- j 蜜 践 电个 I 艺 镶夼岔 硼,l H 踏蠲作综台衡洲
I 乜力电 技水 识I 霉 = l 畸^ D 柚
电 撞缝 辨缘
宣令玎 } 电挫术
々业尚 位拄术 游 鼬隧
块
电予t 氍产品 i 场与羟嚣 叮变狸档制 擗 } 强琏 } f j
数卒 避体 拄求
矬 备档动j 啦愤 电 镬 l 蜷【 迁 器
物联 阿 通 信披术
朔 屯乎线路 } 诅糌 挫计综合 蠕蕾 聃
引领作用, 将课程目 标与专业能力有机地结合。 根据培养 目 标的 能力因素、 岗位需要筛选出学科中与培养职业能力直接有关, 并
字电子技术实践” 两门课程 , 教学 内容是在 中职的基础上进一步
其社会生活的需要 , 为学生接受终身教育奠定基础。 专业平 台课 研究多级放大电路与集成运算放大器 、 直流电源等综合电路 , 加
强组合逻辑电路与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与应用、 5 5 5 电路及应
能形成有机整体的核心课程 , 主要包括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 用 , 使学生能读懂电子电路 图, 并根据电路图进行实际电路的焊 课。 专业平 台课程也是职业岗位公共知识课程, 是应用电子专业 接组装 完成相应的制作测试报告、 熟悉 电子产品设 计的基本流 毕业生今后的就业 岗位都能用到的专业知识。专业岗位技术课 程和设计方法 , 能够对单功能电子 电路进行功能完善或改进 , 能 程模块是整个课程模块化的关键和重要体现。该模块涉及的是 设计简单功能 的电子电路。这样的教学安排既避免与中职教学 以职业训练为主要 内容 的专业实践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解决 重复或断档,也为后续专业核心课程提供必要 的专业知识和基 实际问题能力的综合实践课程 。该课程模块是面 向现代电子产 品生产企业 , 从事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质量管理 、 产 品研发 、 销 售及技术服务等工作 岗位的课程 群 , 通过该子模块课程群 的学 习与训练 , 使学生具有产品组装 与调试 、 产 品检测检验 、 生产实 施及质量管理、产品初步设计及改进能力和技术支持与售后维 护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 在各个课程模块 中, 明确中高职课程通 识类 、 专业类课程门类及中、 高职课程的对接关 系, 如表 1 所示 。 本技能,以适应学生毕业 面向电子产品开发助理岗位和电子产 品生产管理 岗位工作的需要 。
应用电子技术中高职教育衔接思考

发展 的需要 。
0 引 言
近 年来 , 专家学者 对 中、 高 等 职业 教育衔 接 问题 提 出 了 职业 教育作 为 教育 体 系 中的 一个 组 成 部分 , 承 担 着 为 很 多 建 议 , 既 有 宏 观 上 的 , 如 教 育 体 制 机 制 方 面 , 也 有 微 观 企 事 业 单 位 培 养 技 能 型 人 才 的 重 任 。劳 动 力 市 场 上 技 能 型 如 考试 制 度 、 培 养 目标 、 专业 设 置 、 课 程体 系 、 教 学 内 人才, 尤 其是 高技 能 型人 才 的紧 缺 , 给 职业 教育 , 特 别 是 高 上 的 , 等职业 教育 的改革 与发展 带来 了机遇 。
容 等方 面。笔者在 2 0 1 2年“ 湖北 省 职业 院校 专业 教学 标 准
项 目 申报 中 , 就 应 用 电 子技 术 专 业 中 、 高 职 教 育 课 程 职 业 教 育 虽 然 有 中 等 职 业 教 育 和 高 等 职 业 教 育 两 个 层 开 发 ” 衔 接 进 行 了 思 考 与 探 索 。 次, 但还没 有 自己完 全 独立 的体 系 。中等 职 业 学 校毕 业 生 中很大 一部分 希 望进 人 高 等 职业 院校 继续 学 习 深 造 , 但 不 1 中、 高职 教 育课 程衔 接 的重 要性 尽管我 国 中、 高职教 育衔 接起 步于 2 O世 纪 8 O年 代 , 经 延伸 , 但也 没有 机 会 , 职 业 教 育成 了“ 断 头” 教 育 。加强 中 、 过这 么多年 的研究 , 并且 在很 多地 区 已进行 了实施 , 包 括 笔 高等职业 教育 的衔接 , 既是 当今 社 会 经 济 发 展 的 需 要 , 也 是 者 所 在 学 校 , 但 实 施 结 果 并 不 是 很 理 想 。 因 为 目前 中 、 高 职 完 善我 国职业教 育体 系 , 推动 职业 教育 健康 发展 , 人 的提 高 教 育 衔 接 充 其 量 只 是 一 种 学 制 上 的 衔 接 , 比如 “ 五 年 一 贯 知如何 进入 , 高 等 职 业 院 校 毕 业 生 希 望 向 本 科 及 以 上 教 育
中高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研究

…
…
…
…
…
…
…
…
…
.
学 变蕴一 -
中高职 电子信 息工程专业课程体 系衔接研 究
东莞职业技 术学院 陈晓宁 朱彩莲 杨润丰
【 摘要】 中高职衔接是 当前 我国职业教 育发展 中的热点问题 ,也是难 点问题 。本 文认 为,中高职教 育衔接 的核心应是课程体 系的衔接 ,本 文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的课程衔
[ 3 ] 李玉龙, 何荣誉. 中、商职 。 数控编程’课 程教学衔 接研究田 . 职教论坛 1 2 ( 5 ) : 3 2 - 3 3 . 鲁昕.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2 0 1 2 年度职 业教育 与成人
电子 t 嘲 一2 2 5 —
I 一 掌 室 ………………………….
职 校 电 工 实 习 的 教 学 揉 察
江阴市商业 中等专业学校 孙 海鹰
【 摘要 】实 习课程是职校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 的一部分 ,在学生走出学校走上社会之前 ,为学 生打好基础 ,是我们 应该所注 意的事项。启发学生的兴趣 ,耐心 引导学 生, 培优补差 ,一步步的让学生掌握这 项技 能。 【 关键词】 中职院校 ;电工实习;实践教学
思想
技能和接 受继续教育打好基 础。例如 ,高等数 学应 以 “ 必 须、够用 、加 强应用 ”为原则 ,提 高应用 高等 数学分析和解 决工程技术 问题 的能 力。 职业基本 能力模 块需 由培养该专业相对应 的 岗位 、职业 基本能力 的专 业基础课程组成 。 例如 ,我们 以 电子信息专业 的电工技术课程为 例,高职 院校 在开设此课程 时应 与中职 的电工 基础课程衔接 ,来 加强 电工 知识的应用 。在教 学上 ,此课程 应采用理实一 体化 的教学 ,让学 生在做 中学 ,学中做 ,学会 使用 电能表 、功率 表和兆欧表等 电工仪表 ,会接 电动机的控制 电 路,会查找和 排除 电路故障 ,培 养职业基本能
中职电子专业课程改革的探索与思考

中职电子专业课程改革的探索与思考王小东焦陂职高【摘要】中等职业学校明确"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 实现了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的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的转变、从传统的以升学为导向向以就业为导向的转变.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建设,应站在专业建设的前沿,本文从职业学校专业课、基础课及实训教学等方面对课程改革进行了探讨.【关键词】中职、电子课程、改革职业教育是教育的一部分,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加快经济的建设,适应社会的需要,技能型人才大大的缺乏,所以培养人才是的首要的就是职业教育,打好基础更在于中职教育。
现在,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正在深入进行,要实施课程改革,首先改革的思路要对,不然毫无改革的意义,其次找准改革方向、并且要理顺改革主线。
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的现状决定了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规划课程设置,研究教学方法与模式,进行教学评价。
其中课程设置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在中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中,如何设置课程是一个重点问题,当然我们应该深入研究现有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从而可以理清改革的思路,进行教学实践,还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改进,不断地完善。
一、当今的中职电子类的课程有些弊端现在的中等职业学校一般是招收的应届初中毕业生,学生的基础都是比较薄弱的,很难适应较高的课程设置,学校的课程设置一般也是按照高中课程基本要求加上专业技能课而构成的教学体系。
从学习层次上一般分为基础课、专业课和专业技能课这三个层次,课程安排上采用按照专业体系和通用要求设置课程。
这种课程设置重视理论传授,较大的时间比重倾斜于基本文化课,不适应中职的培养目标是技能为本位的职业教育课程观,不能跟就业方向和社会需求结合。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现有的课程设置也脱不了上述的通病,还有自身的不足,归纳起来,具体有以下几点。
1.学科体系的安排较为严重。
这样的课程安排往往重视的是知识的严密性,严格地按照知识的逻辑关系编排课程内容,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

第二 步 : 析企业 相关 岗位 ( ) 分 群 的工作任 务及具 体工作 内
容。 工作任 务分析是指 对应用 电子技术专业 岗位 ( ) 群 中需 要完
教 育最大 的整体功能 。因而 , 开展 中 、 高职 一体化教 育改革是合 理的 , 也是 必要 的 , 这不但是职业教 育发展 的需求 , 也是提 升职业
设, 课程标准等方 面进行深 入调研 。
职教育和高职教育是 同一类型不 同层次 的教 育 , 是职业教 育体 系 中具有 内在联系 的初级层次和高级层次 。中 、 高职教育 的教育性 质 、 教 原则 、 施 模式 导 向等许 多方 面 是相 互联 系 且完 全一 致 的
11 2
。
中 、 职教育 在职业 教育 系统 内相互协 调 , 高 才能 发挥 出职业
1 中、 高职一体化教育 的必要性
技 能型人才分一 般技能 型人才和高 素质技能 型人才 。一 般 技能型人 才技能等级 以 中级为 主 , 主要是掌握熟 练技术 , 从事熟
练劳动 , 对操作 流程高度熟悉 , 在一线从 事操 作性 工作 , 是动作 技 能的多次重复 , 由中等职业学校培养 。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具有 高 级工 以上 的技能等级 , 熟练 掌握专 门知识和技术 , 备精湛 的操 具
第 一线 的全面发展 的一般技能 型人才和高 素质技能 型人才 。中
接 、 程体系 、 课 课程 内容 等进行深 入的调研 ; 相关行业 企业调研 , 主要深入 了解应用 电子技术相关 企业的 岗位 要求和 岗位所 需相 关 知识 ; 国家示 范院校调研 , 主要 对专业建设 , 培养计 划 , 程开 课
构建应用 电子技术专业 中、 高职一体化课 程体系需要对协作 中职 学校 、 相关 行 业企 业 、 国家示 范 高职 院等 单位 进行 中 、 高职一体化培养模式 、 专业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高职应用电子专业课程体系衔接探索邢江勇(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京 211188)摘要:本文认为,中高职教育衔接的重点是课程体系的衔接,应针对中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课程衔接现状,整体优化中高职课程体系、构建以“能力本位”的模块式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有效实现中高职课程体系科学合理衔接。
关键词:中高职教育;课程体系;衔接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9290 (2013) 0002-0012-05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高职院校对口单独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简称对口单招)的规模逐年扩大,对口单招已成为高职院校招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口招生的中高职教育“3+3”的衔接模式实现了中高职学制的接轨和专业的衔接,而中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衔接问题并未解决。
建设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课程体系,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主要内涵之一,是当前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
针对目前中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衔接现状,本文提出改革目前的中高职课程体系、构建以“能力本位”的模块式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旨在提高中、高职学校的整体办学效益,推进高职、拉动中职健康持续发展。
一、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现状分析对口招生的中、高职教育“3+3”的衔接模式,是中职学生学习3年,然后参加国家统一的高校对口招生考试升入高职再学习3年。
在这种模式下由于中、高职教育由不同层次职业教育机构实施,对中、高职阶段的培养目标、任务理解不一致,课程标准不统一,中、高职各自为政设置课程,容易造成专业课程教学内容重复与断档、文化素质要求脱节、技能实训与职业资格考证不衔接等。
(一)高职与中职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存在重复、断档现象许多高职院校还按照对普通高中毕业生的要求设计对口单招生的课程体系,专业课程的教学起点按高中毕业生的要求,没有体现高职教育的引领和提升作用。
我们在江苏省的一些中、高职院校做了调研,把一些高职院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教学计划与中职学校的进行比较,发现其中专业课程和技能训练有很多内容是重复的,有些高职学校的专业课程名称与中职学校的完全一样,如电工基础、电子线路、电子测量、电子工程制图、计算机基础等及技能训练内容,有些课程重复率甚至超过70%,这既造成学生学习时间浪费,又造成教学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浪费。
还有的中职学校不开设电子CAD基础、单片机技术基础、PLC技术基础等课程,造成高职与中职课程断档。
这些突出问题,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严重影响高职人才培养质量。
(二)高职与中职文化素质要求存在脱节现象许多中职学校“重技能、轻文化”,在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时,加强了技能课程教学,却削弱了必要的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没有认识到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职教育还应承担为培养高职教育人才打基础的任务。
我们对近三届应用电子专业的对口单招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中职学校数学、英语、物理课时不足,全省许多中职学校物理课只开一学期或半学期,有超过一半以上的学校不开设物理课,因为物理不是对口单招高考科目,不受重视。
由于一些学校中职教育的课程设置降低了对学生文化素质的要求,这就导致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薄弱,进入高职后学习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等课程适应不了高职的教学要求。
这几年对口单招班学生期末高等数学考试不及格人数较多,有的班级学期期末考试不及格人数占一半以上,学生英语的听、读、写能力跟不上教师的要求,学习与物理联系密切的大学物理或电磁学等相关课程时,困难较大,上课听不懂,课后作业不会做,实验课实验内容在课内完不成。
(三)高职与中职职业资格考证不衔接中高职两个阶段职业资格证考证不衔接,以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为例,发现中职学校学生考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无线电装接工职业资格中级证书,高职学校学生也考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无线电装接工职业资格中级证书,安排的技能训练内容中高职重复,有的学生在中职已取得了高级证书,在高职却还考中级证书,职业资格考证“倒挂”。
由于全省各地中职学校教学管理处于条块分割状态,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职业资格考证不规范,考得中级证书有无线电装接工证、维修电工证、电子测量证等多种,还有学校不进行职业资格考证的,与高职衔接不上。
中高职职业资格证书不衔接,造成教学资源、时间和经济上的浪费,影响了学生的考证的积极性。
二、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课程体系的建设(一)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课程体系建设指导思想《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 2006]16号)中明确提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建设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应从建设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出发,通过中、高职课程的有效衔接,为中职和高职毕业生继续发展提供通道。
进一步明确中高职定位,中职教育重点培养面向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中等技能型人才,发挥基础作用:高职教育重点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发挥引领作用。
因此,应根据职业岗位群的要求,建设以“能力本位”的模块式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课程体系,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课程设置与职业技能鉴定接轨,实现中高职人才培养的实质性衔接。
建设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课程体系,以就业为导向,适应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电子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先导产业,“十二五”期间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需要大量的中、高级技能型电子技术专业人才,职业教育必须提高服务发展实体经济的能力。
表1应用电子专业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课程体系(二)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课程体系建设目前许多中、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依然还是过去的“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的课程体系,这种以“学科本位”的课程体系重学科系统化,轻职业岗位能力培养,远不能满足生产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我们对目前中、高职院校通用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整体优化,构建以“能力本位”的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模块式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职业基本能力、职业核心能力、职业能力拓展、职业综合实践与资格证书五个模块组成,各个模块中、高职课程层次分明、形成梯度,课程和职业资格考证有效衔接,体现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思想,如表l 所示。
同时,有效地配合选课制度,改变传统的学年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分制,避免职业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中职与高职课程的内容重复出现的现象。
1.公共基础模块的课程衔接中职公共基础模块课程以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职成[2009]2号精神为指导,教学大纲以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等七门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的通知》[2009J3号文件为依据,制定统一的文化基础课程标准。
新大纲公共基础课结构分为“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三个模块。
“基础模块”是满足中等职业学校学历教育、素质教育和专业教学基本要求的必修模块,必须学好。
根据专业需要,行业、企业的需求,重点地有选择地学习“职业模块”的有关知识和技能,最近几年全国许多中职学校工科专业甚至是机电、电子大类专业不开设物理课,这对学生的科学素质教育、专业知识的学习、职业技能的培养和终身学习影响很大。
中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学生在学好物理“基础模块”的基础上,应选学“职业模块”电工、电子类的电磁部分。
“拓展模块”是“基础模块”和“职业模块”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继续学习需要,准备参加对口单招考试的学生,应选学语文、数学和英语的“拓展模块”,其教学要求与国家对口单招考试对接。
高职公共基础模块课程的设置应与中职课程相衔接,使学生达到专科学历的文化知识水平,为学习专业知识、形成职业技能和接受继续教育打好基础。
高等数学以“必须、够用、加强应用”为原则,提高应用高等数学分析和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
实用英语为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继续学习和工作打好基础,参加全国普通高校英语应用能力A或B等级考试取得证书,英语基础好的同学可参加全国四级或六级考试。
学生毕业后在电子、通信企业生产一线从事生产、服务和管理工作,有许多是外资企业和进口设备,需要一定的英语基础。
电磁学及其应用是桥梁课程,要求学生具备高中物理和基本的高等数学微积分基础知识,为专业课程学习和继续学习奠定基础。
2.职业基本能力模块的课程衔接职业基本能力模块由培养该专业相对应的岗位、职业基本能力的专业基础课程组成。
高职开设电工技术课程与中职电工基础、电力拖动课程衔接,加强电工知识的应用。
电工技术课程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学会使用电能表、功率表和兆欧表等电工仪表,会接电动机的控制电路,会查找和排除电路故障,培养职业基本能力。
中职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学生模拟电子技术知识学得较多、数字电子技术知识学得较少,高职低频电子线路应在中职掌握电子元器件和单元电路知识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多级放大电路与集成运算放大器、直流电源等综合电路,避免与中职教学的重复;数字电路应加强组合逻辑电路与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与应用、555电路及应用,避免与中职教学的断档。
高频电子线路是低频电子线路课程的延伸,通过对学习高频小信号、功率放大器、调幅检波混频、数字信号的调制与解调等知识的研究,掌握通信电子线路的知识与应用,为继续学习做准备。
电子CAD应用在中职学习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电路原理图的设计、电路原理图元件符号和印刷板图元件封装的制作方法,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
C语言程序设计使学生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能够掌握C语言的编程技巧,并具有一定的程序调试能力,进一步提高应用计算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3.职业核心能力模块的课程衔接职业核心能力模块的课程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学生掌握专业核心知识和培养专业核心能力,实现培养目标起决定性作用。
中职阶段开设的单片机技术基础课程内容大多是用汇编语言以MCS -51系列单片机为主,讲授单片机的硬件结构、指令、软件编程,系统的扩展和外围系统的简单应用,高职阶段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教学内容应提升到单片机通信技术及接口技术、I/O口扩展技术、8255芯片技术的综合应用及在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中的应用。
高职开设电子产品工艺课程是在学生掌握了中级电子装配与焊接的技能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电子工艺技术和工艺管理的知识。
传感技术课程与中职自动检测技术衔接,在学生掌握常用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特性参数及选型、安装、接线等方面的知识基础上,熟悉新型传感器的新技术,培养学生将新型传感器的新技术应用到实际工程中的意识和能力。
职业核心能力模块的课程可尝试采用项目教学法,根据企业的工作项目和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开发一些校本教学项目,培养学生的技能向高级技能水平发展,实现中、高职技能训练与培养相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