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教育思想
道家的教育思想

道家的教育思想道家教育思想思想学派先秦道家在教育思想方面影响较大的有老庄学派、黄老学派等等。
这里“老”指的是老子,“庄”为庄子。
目录1 人物简介2 教育理念3 原则和方法人物简介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
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
生卒年不详,约与孔丘同时。
做过周朝掌管图书的小吏。
传说孔丘曾向他问过礼。
世传《老子》五千言,成于春秋末战国早时期,保存了老子的思想。
教育理念以“道”为核心的自然主义老子曰: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老子把“道”看成是最高的实体范畴。
当成万事万物的总根源。
作为人类社会生活必须遵循的总规律。
在老子看来, “道, 玄之又玄,它不可道, 不可观, 不可识, 更不可分”, 只能用一种自然的方式去感受, 去体悟。
因为他又谈到: “我无为, 而民自化; 我好静, 而民自正; 我无事, 而民自富; 我无欲, 而民自朴。
”所以老子所说的“道”就是“无为, 无事, 无欲。
”老子心目中追求“道”的人就是“见素抱朴, 少思寡欲”。
即认为人的理想状态应是原始婴儿般无知无欲的朴素状态。
这样“道”之人敦厚无私, 纯朴无瑕。
而这一教育理念, 从更深远的意义上又具有“尊重规律,以身施教和以生为本”的丰富教育意义。
( 一)“知常”和遵循规律。
教育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活动, 有其自身的规律和内在发展态势。
教育活动务必遵循这些规律顺应教育发展态势, 这叫做“知常”。
反之, 如果我们凭一己之好恶或某种先入之见而主观妄为甚至胡作非为, 就必然招致教育的失败。
故老子曰: “知常曰明, 不知常, 妄作凶。
”教育的作用决不是去主观创造什么规律, 在道家眼中, 教育者无须设计什么, 无须探索和创设什么抽象的教育法则, 教育规律不是一种外在的约束, 而是内在的自然法则。
遵循学生主体的生命发展规律, 教育活动不受外界政治, 经济等活动影响, 以启迪人之心智, 使人开化。
( 二) “善行”和以身施教。
道家的教育思想总结

道家的教育思想总结道家的教育思想强调个体的发展和自主性,尊重自然规律,注重修身养性,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道家的教育思想深受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的影响,对于个体的完善和社会和谐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对道家的教育思想进行总结。
首先,道家强调个体的发展和自主性。
道家观点认为,每个个体都有其独特的道和天命,应当按照自己的性格和才能去发展自己。
道家教育注重培养个体的自主性和独立思考能力,鼓励人们潜心修炼,追求内心的真理和智慧。
同时,道家教育也强调个体的自觉性和创造力,鼓励个人发掘自己的潜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其次,道家教育注重修身养性。
在道家看来,修身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只有修身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与道相应。
道家教育主张培养个体的悟性和感性,通过悟性来认识道,通过感性来感受自然。
修身养性要从内心出发,培养自己的品德和道德情操。
同时,道家强调个体自身的调适能力,要顺应自然,达到内外和谐。
第三,道家教育强调对自然的尊重和顺应。
在道家看来,自然是万物的根源和规律的依据。
道家教育主张与自然和谐相处,不干预和扰乱自然的秩序。
通过观察和体察自然,个体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启发。
此外,道家教育也注重发现和发掘个体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培养个体对自然之本质的感知能力。
最后,道家教育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面临各种外界干扰和压力,个体内心常常感受不到安宁与自由。
道家教育主张通过修身养性,使个体能够超越现实的限制,达到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道家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个体只有融入到整体之中,才能找到真正的快乐和满足。
综上所述,道家的教育思想强调个体的发展和自主性,注重修身养性,尊重自然规律,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道家的教育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中占据重要地位,对于个体的完善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道家思想的核心在于培养个体的自觉性和创造力,引导人们追求道的真理和内心的和谐。
道家的教育思想

第八组: 张志英 孙永娜 陈晓玲 钟慧燕 陈晓君
道家教育思想总括
老子简介 庄子简介
老子的教育思想 庄子的教育思想
老庄思想比较
道家,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派别,以老 子、庄子、杨朱为主要代表。 道家的思想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 和无神论的倾向,同时主张清静无为,反对 斗争。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 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 法则。
庄子(约前369-前 286),名周,字子休。 宋国蒙(今安徽蒙城县) 人。曾做过蒙地方的漆 园吏,是道家学说的主 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 老子并称为“老庄”, 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 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 庄哲学”,然庄子文采 更胜老子。代表作《庄 子》又名《南华经》。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 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 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 人无功,圣人无名。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 名,非常名。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三生万物。 长之育之,亭(成)之毒 (熟)之,养之覆之。
无为虚静: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 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 而民自朴。 致虚极,守静笃。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柔弱处下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 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 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 莫之能胜。
1、排除杂念,专心致志 2、理性认识 :庖丁解牛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 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 殆而已矣。 3、怀疑精神
庄周梦蝶: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 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 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 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 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道家教育思想总结

道家教育思想总结道家教育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流派,主要体现在《老子》、《庄子》等经典著作中。
道家教育思想强调个体的完善与自由,主张追求自然、不追求功名利禄,注重个体修养和道德修养。
本文将从道家教育思想的本质、核心思想以及对教育实践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道家教育思想的本质是追求自由、追求自然的人文关怀。
道家认为人应该追求天道、宇宙之道,而非追求功名利禄、世俗荣华。
道家视万物为一体,认为人与自然和谐相融,只有跟随天地之道,才能达到人生的真正境地。
因此,道家教育思想强调个人的内心修养和追求自由,主张个体应该追求内在的道德境界,而非外在的名利权威。
其次,道家教育思想的核心思想是无为而治、自然而然。
道家认为,人应该放下功利心和私欲,顺应自然而然的道德法则。
道德法则不需要人为干预和强制,而是自然而然地产生和实现。
因此,道家强调个体应该获得自由、脱离束缚,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道家认为人与自然应该相互亲近,取长补短,让人类社会回归到自然原始状态,追求真实和平衡。
道家教育思想对教育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在教育目标方面,道家教育思想强调培养个体的自由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鼓励人们勇于追求内心所想,追求真实的自我。
其次,在教育方法方面,道家教育思想推崇启发式教育,倡导以学生的兴趣和能力为导向,让学生在自由的环境中自主学习和成长。
再次,在教育内容方面,道家教育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德性修养和思考能力,倡导追求精神层面的幸福和满足。
然而,道家教育思想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道家教育思想过于强调个体的自由和独立,忽视了社群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中,个体的自由和独立需要与社会的利益和规范相结合,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与平衡。
其次,道家教育思想对于教育内容的定义较为模糊,缺乏具体的指导和实施方法。
在现代社会中,需要更加科学、系统、全面地确定教育内容,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和个体的发展。
综上所述,道家教育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思潮,强调个体的完善与自由,主张追求自然、不追求功名利禄,注重个体修养和道德修养。
道家教育思想

(二)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1、不言之教 (1)老子要求教育者不要过多的强力 施以行政教令,应该顺应其教育的自 然规律去从事教育,行“不言之教”。 (2)不言之教的两个方面 a、外在的“榜样”(正面与反面) b、内在的“自觉”
2、绝学弃智和观、明、玄览 (1)绝学:绝卜筮之学、巫守之学、 术学之学,既指当时的官学 (2)弃智:乃反对统治者的巧 (3)观、明、玄览 观:直观或直接观察 明:照见而把握其本质 玄览:综合全体大用统观之,以 知大道
道家教育思想
——老子、庄子
• 道家提倡自然无为,提倡与自然 和谐相处。 •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 “道”是世界外物的本源,也是 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规。 •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生一,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一、老子的教育思想
老子的社会理想不是人治社会, 也不是法治社会,而是个人、社会和 大自然和谐统一的道德社会。要实现 这个理想,道德教化是一项基础工程, 必须全社会形成共识。其教育思想也 是在这个基础上建立的。
(一)道德教育的内容
1、虚静无为。 无为:要求人的一切行为都必须 遵守自然法规。 要做到“无为”首先要“寡欲”。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 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 欲,使夫智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 不治。”
2、柔弱处下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 之能胜” 3、知足不争 (1)人要知足常乐 (2)要做到“知足”,首先要做到 “不争”。 (3)“不争”还要具体做到“取虚” 和“慈俭”。
(二)道德教育的内容
1、虚静无为 恬淡寂寞、虚无无为,都是道家主 张的道德修养之本。 2、三齐——齐是非、齐善恶、齐美丑 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都是相 对的,也就是说,事物都是相对的, 应该辩证地看问题。
中国教育思想概括总结

中国教育思想概括总结中国教育思想是中国古代智慧和传统文化的结晶,深深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教育观念和教育实践。
这种思想强调的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注重道德品质和人格塑造,以及扎根于传统价值观的教育目标。
以下是对中国教育思想的概括总结:1. 儒家教育思想:儒家教育思想是中国古代影响最大、持续时间最久的教育思想之一。
儒家强调礼仪、道德、孝道和忠诚等传统价值观念的培养,强调学习和修养的重要性。
儒家教育强调师德师风的建设,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其核心理念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 道家教育思想:道家教育思想注重培养人的自然状态和天道合一的境界。
强调个体的自由和自主,以及对自然界的敬畏和保护。
道家强调力行无为、和谐共生,让人自在地生活在自然和谐之中。
道家教育思想强调培养人的自由思考、独立意识和自主创新的能力。
3. 佛家教育思想:佛家教育思想强调个体对自我解脱和人生境界的追求。
佛家教育注重培养人的智慧和慈悲心,强调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的独立发展。
佛家教育思想注重放下利己心、培养慈悲心和关爱他人的能力。
4. 墨家教育思想:墨家教育思想以墨子为代表,强调和平、公正和爱的观念。
墨家教育注重培养爱心、关爱他人、公正和平等价值观念。
墨家教育思想不拘泥于传统等级制度,注重平等和包容,强调每个人都应该受到教育的平等机会。
5. 法家教育思想:法家教育思想强调法律和制度的重要性,以及对规则的遵守和执行。
法家教育思想注重培养人的纪律性、责任感和自律能力。
法家认为通过科学的管理和教育方法,可以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和个体发展的最大化。
总的来说,中国教育思想强调道德、修养、智慧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注重全面发展和人格塑造。
中国教育追求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家国情怀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这些思想在中国教育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塑造中国人的价值观念、教育方法和教育目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述道家教育哲学思想

论述道家教育哲学思想道家教育哲学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中独一无二的学术思想体系,其基本思想是宇宙自身具有一定的规律,而人则应该遵循宇宙规律,尊重天地浑然一体的宇宙统一观,以和谐宇宙为愿景。
道家教育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自然休息”的原则,即坚持安静,也就是要“行其道而不动,静以修身”。
因此,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发展到完全融合于自然的境界,而不是片面的学术素质的提高。
教育观念的核心是自然,是将自然作为最高价值的体现,这是道家教育哲学思想的核心价值。
道家教育哲学最重要的概念是“心学”,认为一切教育应以修心为根本,以正念和正思想为目的,致力于因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宗旨。
“心学”的重点是修身养性,反映出“沾恩受恩”的伦理性,以及“天下一家”的社会性思想。
在道家教育哲学思想中,“自然”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它提出了一种以“自然”为本的教育观念,把“自然”作为教育的最高原则,要求学生根据自然而行,尊重自然,尊重自然规律,以自然为衡量标准。
在道家教育哲学思想中,把“自然”当作一种境界,人要做到“谦虚自然”,要放宽心胸,把自然世界融入自己的内心,融入自己的教育观念和行为准则,达到融入自然的境界。
另外,道家教育哲学思想强调了有关“内在改革”的内容,一切教育活动都应以“内在修养”为先导,强调从内心发出的改变,把“自我重构”作为学习的目的,强调“与自然合一”,追求人的高尚品格。
总而言之,道家教育哲学思想是中国文化史上珍贵的学术遗产,它强调人要尊重自然,要谦虚自然、把自然融入自己的内心,要以修身养性为目的,以正念和正思想为原则。
它提出了“心学”的课程,从内心发出的思想和行为,把“自我重构”作为学习的目的,以实现“天下一家”的理想。
经由“自然休息”的原则,道家教育哲学思想为人类智慧创造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它促使我们牢记道家教育哲学思想的理念,让我们的教育更贴近自然,以实现和谐宇宙的愿景。
道家的教育思想

道家的教育思想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在其教育实践中,提出了自己关于教育的思想,即:“无为而治”。
他认为对待教育,就应该“省其事,去其智”。
即少干预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多给孩子一些独立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自己去想、去做,成为一个自由、平等、独立的人。
因此,道家特别重视培养儿童善良的品质和自立的能力。
在这方面,他非常推崇以下三位思想家的教育思想。
1。
孔子孔子的弟子很多,其中最著名的当数子路。
孔子认为子路是一个性格直爽的人,但他不懂得遵循正确的为人处世原则,因此难免吃亏上当。
孔子教导子路要谦逊恭敬,坚持守信,但是却对子路违反军纪深感遗憾,他对子路说:“由,所未闻也。
君子不失足于人,而失足于马。
”子路听后,脸色顿时大变,心中惭愧不已。
孔子继续解释说:“君子跑不过马,但是马会跑掉。
君子不失足于人,但是马会把你带倒。
”这番话启发了子路的仁义之心,同时也显示出了孔子对待人生的态度。
在孔子看来,人是应该追求一种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生一定要走“直道”。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总会遇到形形色色的困难和诱惑,但只要我们坚持善念、坚守正道,就一定能够获得内心的安宁。
2。
墨子他们认为每一个人都有先天之性,又都有后天的受教育和环境的影响,因此都需要教育。
但是教育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应该注重开发人的先天之性。
比如墨子就主张用人性化的教育代替制度化的教育。
他认为,现在的教育往往忽视了人的感情,扼杀了人的创造性,没有把人当作一个真正的人。
墨子提倡把人当作学生,而不是统治者;教育要改变陈旧的教育内容,改革落后的教育手段,采取新的教育措施,要“使民心一新”。
所谓“民心一新”,就是要打破现存的不合理的教育内容,树立起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全新的道德观。
为了保证这些新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的实施,就必须建立健全相应的教育体系,建立起完整的教育网络。
3。
孟子孟子虽然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但是他的思想中有道家的闪光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家教育思想
道家教育思想
先秦道家在教育思想方面影响较大的是老庄学派,代表人物为老子和庄子。
他们的学说反映没落奴隶主阶级悲观失望的思想。
老子道家的创始人。
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或谓即太史儋),春秋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
生卒年不详,约与孔丘同时。
做过周朝掌管图书的小吏传说孔丘曾向他问过礼世传《老子》五千言(有不同的版本,多者五千余字,少者不足五千字),成于战国时期,保存了老子的思想。
老子宣扬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倒退的社会历史观,全盘否定文化教育的价值。
《老子》书中有关教育思想的主要论点是:
①文化堕落论。
老子以“道”为本体。
“道”与“无”同义,是“先天地生”的精神实体,不具有任何规定性。
“道”作为宇宙万物的普遍法则是无为”,即顺乎自然。
“无为”的对立物是“有为”,即人为的创作。
老子认为,人类创造的文化,包括道德、法令以及一切智慧的表现,都是与“道”背离的,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就是人类社会堕落的标志。
他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合,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第十八章)“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失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第三十八章)“法令滋章,道贼多有。
”(第五十七章)这就是说,“大道”之世,自然无为,人们和谐相处,不需要有道德约束,也不知道德为何物。
及至“无为”法则被破坏,才有圣者、智者出来,制定道德规范,传授知识,进行教化,于是产生了是非、善恶等观念,毁誉褒贬、争名逐利的现象跟着而来道德不足以约束,又制定法令,结果引起更多的纷争和更大的混乱。
老子认为这就是人类社会堕落的轨迹。
教育既以传授文化为任务,因被看作是促使人类堕落的工具。
②人性复归”论。
老子从道的虚无性推衍出人的本性是“无知无欲”素朴无私的,认为从“无知无欲”到有知有欲,即从“无私”到有私,乃是对人类本性的背叛,教育则加速了这种背叛的趋势。
于是老子提出人性的“复归”作为拯救社会的理想,幻想人们回到婴儿般的天真,对一切都漠然无动于衷。
他认为:这样,既没有任何作为,也就没有任何争端,人人“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第八十章)就都会感到自我满足。
③“绝圣弃智”论。
老子认为,人性“复归”的途径是“绝圣弃智”(第十九章),即毁灭文化,取消教育。
老子说“为学”与为道”的方向途径正相反,“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意思是“为学”是追求知识,要求知道更多的东西,学到更多的
技能。
“为道”是回到“无知无欲”,要求把知道的东西忘掉,把学到的技能抛弃,而且要忘掉得干净,抛弃得彻底,“损之又损,以至于
无为”(第四十八章)。
老子认为,无知就是全知,有知就是错误。
他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第五十六章);“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第八十一章)。
真善、真知是不能用语言解说的,凡是用语言解说的东西,都是对真善、真知的损害。
所以他认为教育只是把人引向错误。
他根本否定教育的作用,故主张“绝学”(第二十章)。
如果说他也赞成有某种教育,那就是“行不言之教”(第二章)。
他说:“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第四十三章)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
老子主张消灭文化教育,其阶级倾向是很明显的他说:“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第六十五章)老子作为失败了的奴隶主阶级代言人,认为人民之所以敢于起来反抗,是因为“智多”,而有效的统治方法,莫如施行愚民政策。
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今河南商丘县东北)人。
曾做过蒙地的漆园吏。
今传《庄子》三十三篇,一般认为,其中内篇七篇为庄子自著;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则杂有他的门人及道家后学的作品。
庄子继承老子“道法自然”、否定文化教育价值的思想,也说“绝圣弃智,大盗乃止”(《庄子·箧》)。
他倡言“无以人灭夭”(《秋水》),即不要用人力去改变自然。
他以养马作比喻说:马生来有蹄可以践踏霜雪,有毛可以抵御风寒,它吃草饮水,扬尾跳跑,怡然自得,这是马的本性。
及至出了善养马的伯乐,他削蹄剪毛,络头绊足,前施马衔,后加鞭策,迫使马忍受饥渴,飞驰猛奔,于是马大半被折磨而死。
他欲以此说明仁义礼乐只能戕害人的本性。
庄子还以愤世疾俗的心情谴责当时的社会:“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箧》)。
他认为“仁义”是用来惩治老百姓的,对于权势者则不过是欺世盗名的工具。
他以“真人”为人生理想。
所谓“真人”就是“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大宗师》),忘仁义,忘礼乐,忘掉客观世界,也忘掉自己,从而获得超现实的精神的自由。
但是,庄子又感到现实是逃避不了的,不仅子之爱亲、臣之事君“无所逃于天地之间”,即“死生、存亡、穷达、富贵、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等等也是命定的。
于是他又以无可奈何的心情主张“无以故(人为)灭命”(《秋水》),把“安时而处顺”、“不谴是非”、
随波逐流的人生态度奉为“德”之极致。
总的来说,贯穿老庄学派的文化教育思想的是虚无主义和蒙昧主义,是消极颓废的人生观。
但是在另一个侧面,它尖锐地揭露了统治阶级道德的虚伪性,以幻想的形式表达了个性自由的企望,这在当时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道原》《十大经》《称》《经法》等四种佚书,成于战国中期以后,反映了道家黄老学派的思想。
佚书作者继承老子的学说,同时汲取了儒、法、名诸家的思想。
他们从“无为”、“无私”引申出来的已不是毁弃文化,而是尊重知识,如说:“欲知得失,请必审名察刑(形)”(《十大经》)。
“是非有分,以法断之”(《经法》)。
由于尊重知识,故重视“士”的作用,他们说:“壹言而利之者,士也;壹言而利国者,国士也。
……王公若知之,国家之幸也”(《十大经》)。
“王天下者,轻其国而重士,故国重而身安;贱财而贵有知,故功得而财生”(《经法》)。
所以在议论国家政策时,也主张“明德”、“兴贤”、“文武并行”。
道家思想的这种发展和变化,是适应开创封建大一统的历史潮流,
为兴学育才开始作舆论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