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道家教育思想(20200617045613)

合集下载

道家的教育思想

道家的教育思想

道家的教育思想道家教育思想思想学派先秦道家在教育思想方面影响较大的有老庄学派、黄老学派等等。

这里“老”指的是老子,“庄”为庄子。

目录1 人物简介2 教育理念3 原则和方法人物简介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

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

生卒年不详,约与孔丘同时。

做过周朝掌管图书的小吏。

传说孔丘曾向他问过礼。

世传《老子》五千言,成于春秋末战国早时期,保存了老子的思想。

教育理念以“道”为核心的自然主义老子曰: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老子把“道”看成是最高的实体范畴。

当成万事万物的总根源。

作为人类社会生活必须遵循的总规律。

在老子看来, “道, 玄之又玄,它不可道, 不可观, 不可识, 更不可分”, 只能用一种自然的方式去感受, 去体悟。

因为他又谈到: “我无为, 而民自化; 我好静, 而民自正; 我无事, 而民自富; 我无欲, 而民自朴。

”所以老子所说的“道”就是“无为, 无事, 无欲。

”老子心目中追求“道”的人就是“见素抱朴, 少思寡欲”。

即认为人的理想状态应是原始婴儿般无知无欲的朴素状态。

这样“道”之人敦厚无私, 纯朴无瑕。

而这一教育理念, 从更深远的意义上又具有“尊重规律,以身施教和以生为本”的丰富教育意义。

( 一)“知常”和遵循规律。

教育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活动, 有其自身的规律和内在发展态势。

教育活动务必遵循这些规律顺应教育发展态势, 这叫做“知常”。

反之, 如果我们凭一己之好恶或某种先入之见而主观妄为甚至胡作非为, 就必然招致教育的失败。

故老子曰: “知常曰明, 不知常, 妄作凶。

”教育的作用决不是去主观创造什么规律, 在道家眼中, 教育者无须设计什么, 无须探索和创设什么抽象的教育法则, 教育规律不是一种外在的约束, 而是内在的自然法则。

遵循学生主体的生命发展规律, 教育活动不受外界政治, 经济等活动影响, 以启迪人之心智, 使人开化。

( 二) “善行”和以身施教。

道家的教育思想总结

道家的教育思想总结

道家的教育思想总结道家的教育思想强调个体的发展和自主性,尊重自然规律,注重修身养性,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道家的教育思想深受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的影响,对于个体的完善和社会和谐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对道家的教育思想进行总结。

首先,道家强调个体的发展和自主性。

道家观点认为,每个个体都有其独特的道和天命,应当按照自己的性格和才能去发展自己。

道家教育注重培养个体的自主性和独立思考能力,鼓励人们潜心修炼,追求内心的真理和智慧。

同时,道家教育也强调个体的自觉性和创造力,鼓励个人发掘自己的潜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其次,道家教育注重修身养性。

在道家看来,修身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只有修身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与道相应。

道家教育主张培养个体的悟性和感性,通过悟性来认识道,通过感性来感受自然。

修身养性要从内心出发,培养自己的品德和道德情操。

同时,道家强调个体自身的调适能力,要顺应自然,达到内外和谐。

第三,道家教育强调对自然的尊重和顺应。

在道家看来,自然是万物的根源和规律的依据。

道家教育主张与自然和谐相处,不干预和扰乱自然的秩序。

通过观察和体察自然,个体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启发。

此外,道家教育也注重发现和发掘个体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培养个体对自然之本质的感知能力。

最后,道家教育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面临各种外界干扰和压力,个体内心常常感受不到安宁与自由。

道家教育主张通过修身养性,使个体能够超越现实的限制,达到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道家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个体只有融入到整体之中,才能找到真正的快乐和满足。

综上所述,道家的教育思想强调个体的发展和自主性,注重修身养性,尊重自然规律,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道家的教育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中占据重要地位,对于个体的完善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道家思想的核心在于培养个体的自觉性和创造力,引导人们追求道的真理和内心的和谐。

道家的教育思想总结

道家的教育思想总结

道家的教育思想总结篇一:儒家道家教育思想儒家道家教育思想——中国教育史的瑰宝内容摘要春秋时期,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百家”所争鸣的实际内容或者社会焦点,不仅涉及政治、经济、文化领域,还涉及道德、艺术、哲学、逻辑学等,可谓百花齐放。

其中儒道两家的思想就是先秦思想领域的两朵瑰丽的奇葩。

儒家主张尊师重教,政教合一,学而优则仕,施行仁政的思想。

道家主张遵循自然,追求自由,无为而治。

两者的思想领域有着明显的差异,只有取长补短、相互交融、相互作用,才能将其更好地应用到现代化社会建设中。

关键词儒家、道家、德教、仁政、智育、无为而治、自然。

儒家思想:尊师重教是儒家学派的优良传统。

以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等为代表的先秦教育家们的丰富的教育思想,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本篇文章中,我将汲取儒、道两家之精华,谈谈自己浅显的看法。

1)政教合一:教育为政治服务,政治为教育提供基础。

主要表现在以下特征:富而后教,“孔子‘适卫’,冉有驾车,子曰:‘庶矣哉’。

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子路》)”。

由此可见孔子“富而后教”的基本教育理念,他认为“庶之”、“富之”、“教之”共同购成立国安邦三要素。

三者互为因果,缺一不可。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礼记·学记》)。

人是社会的主题,所以要从整体上改变和提升社会风气,必须从每一个个体的人的教育感化入手,所以儒家提倡“有教无类”的全民教育思想。

孔门私学之中弟子品类不一,就分布地区而言,其弟子来自不同国度,就社会阶层而言,其弟子成分复杂,所以孔子本人就是“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坚定实践者。

“有教无类”是儒家“仁者爱人”思想的具体体现,爱之则教之,兼收并蓄,海纳百川是儒家的基本教育观念。

“有教无类”是以儒家人性观念为依据的,儒家认为在现实生活中人所有贵贱、庶鄙、族类之别,但人的本性是相近的所谓“性相近,习相远也。

道家的教育思想

道家的教育思想
道家的教育思想
第八组: 张志英 孙永娜 陈晓玲 钟慧燕 陈晓君
道家教育思想总括
老子简介 庄子简介
老子的教育思想 庄子的教育思想
老庄思想比较
道家,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派别,以老 子、庄子、杨朱为主要代表。 道家的思想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 和无神论的倾向,同时主张清静无为,反对 斗争。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 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 法则。
庄子(约前369-前 286),名周,字子休。 宋国蒙(今安徽蒙城县) 人。曾做过蒙地方的漆 园吏,是道家学说的主 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 老子并称为“老庄”, 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 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 庄哲学”,然庄子文采 更胜老子。代表作《庄 子》又名《南华经》。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 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 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 人无功,圣人无名。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 名,非常名。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三生万物。 长之育之,亭(成)之毒 (熟)之,养之覆之。
无为虚静: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 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 而民自朴。 致虚极,守静笃。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柔弱处下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 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 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 莫之能胜。
1、排除杂念,专心致志 2、理性认识 :庖丁解牛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 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 殆而已矣。 3、怀疑精神
庄周梦蝶: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 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 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 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 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道家教育思想总结

道家教育思想总结

道家教育思想总结道家教育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流派,主要体现在《老子》、《庄子》等经典著作中。

道家教育思想强调个体的完善与自由,主张追求自然、不追求功名利禄,注重个体修养和道德修养。

本文将从道家教育思想的本质、核心思想以及对教育实践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道家教育思想的本质是追求自由、追求自然的人文关怀。

道家认为人应该追求天道、宇宙之道,而非追求功名利禄、世俗荣华。

道家视万物为一体,认为人与自然和谐相融,只有跟随天地之道,才能达到人生的真正境地。

因此,道家教育思想强调个人的内心修养和追求自由,主张个体应该追求内在的道德境界,而非外在的名利权威。

其次,道家教育思想的核心思想是无为而治、自然而然。

道家认为,人应该放下功利心和私欲,顺应自然而然的道德法则。

道德法则不需要人为干预和强制,而是自然而然地产生和实现。

因此,道家强调个体应该获得自由、脱离束缚,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道家认为人与自然应该相互亲近,取长补短,让人类社会回归到自然原始状态,追求真实和平衡。

道家教育思想对教育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在教育目标方面,道家教育思想强调培养个体的自由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鼓励人们勇于追求内心所想,追求真实的自我。

其次,在教育方法方面,道家教育思想推崇启发式教育,倡导以学生的兴趣和能力为导向,让学生在自由的环境中自主学习和成长。

再次,在教育内容方面,道家教育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德性修养和思考能力,倡导追求精神层面的幸福和满足。

然而,道家教育思想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道家教育思想过于强调个体的自由和独立,忽视了社群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中,个体的自由和独立需要与社会的利益和规范相结合,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与平衡。

其次,道家教育思想对于教育内容的定义较为模糊,缺乏具体的指导和实施方法。

在现代社会中,需要更加科学、系统、全面地确定教育内容,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和个体的发展。

综上所述,道家教育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思潮,强调个体的完善与自由,主张追求自然、不追求功名利禄,注重个体修养和道德修养。

道家教育思想

道家教育思想

道家学派早期的发展
• 一般认为道家的开创者是老聃,其学说的核心是“道”, 主张“自然”、“无为”,与出世的儒墨各家相背,并由 “无”的概念生发出古代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老子擅长于 逆向思维的论证。 • 老聃之后,道家并没像儒家那样传承井然,也没有像墨家 那样组织严密,但流派众多,也涌现了许多极具学术价值 的流派极其代表思想。 • 道家的早期传人主要有:关尹、列御寇、杨朱(其中关列 二人继承了老子的“貴柔清虚”思想套路,而杨朱却因为 其入世精神广受道家内部的批判)
• 庄子认为,儒墨的道德哲学用心虽善,但蔽在师心自用, 缺乏自然哲学的基础;而庄子的道德哲学完全和自然哲学 打成一片,他的道德可称之为“不仁之仁”、“不义之义 ”。庄子反对从爱憎(亲亲观念)出发建立道德信仰,要 求道德律与自然律统一,故不仁不义,不强调为别人服务 的动机,也不强调利他主义的效果,这种动机和效果都是 外在的。庄子认为,儒墨爱人利人,这已经先把自我与非 我对立了起来,已经违反了自由律;儒墨预先假定了要为 别人做好事,这就已经在名利中。所以,最高的动机和效 果无须刻意表现出来,圣人“为而不恃”,无意插柳柳成 荫,只要客观上符合了事物的内在尺度应就是人的最高道 德
人物介绍
• 老子是谁? • 相传有三人:一为李耳,二为 老莱子,三为周太史儋。 • 一般学者认为老子即老聃,春 秋末期人。司马迁《史记·老庄 申韩列传》记载:老子者,楚 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氏, 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吏也 。 • “生命的存在”者,“道”的化身 。
庄子其人
• 庄子(约前369-前286),战国中期哲学家,庄氏,名 周,字子休(一作子沐),汉族,宋国蒙(今河南商丘) 人。 • 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 ,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 然文采更胜老子。代表作《庄子》并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 版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 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论述道家教育哲学思想

论述道家教育哲学思想

论述道家教育哲学思想道家教育哲学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中独一无二的学术思想体系,其基本思想是宇宙自身具有一定的规律,而人则应该遵循宇宙规律,尊重天地浑然一体的宇宙统一观,以和谐宇宙为愿景。

道家教育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自然休息”的原则,即坚持安静,也就是要“行其道而不动,静以修身”。

因此,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发展到完全融合于自然的境界,而不是片面的学术素质的提高。

教育观念的核心是自然,是将自然作为最高价值的体现,这是道家教育哲学思想的核心价值。

道家教育哲学最重要的概念是“心学”,认为一切教育应以修心为根本,以正念和正思想为目的,致力于因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宗旨。

“心学”的重点是修身养性,反映出“沾恩受恩”的伦理性,以及“天下一家”的社会性思想。

在道家教育哲学思想中,“自然”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它提出了一种以“自然”为本的教育观念,把“自然”作为教育的最高原则,要求学生根据自然而行,尊重自然,尊重自然规律,以自然为衡量标准。

在道家教育哲学思想中,把“自然”当作一种境界,人要做到“谦虚自然”,要放宽心胸,把自然世界融入自己的内心,融入自己的教育观念和行为准则,达到融入自然的境界。

另外,道家教育哲学思想强调了有关“内在改革”的内容,一切教育活动都应以“内在修养”为先导,强调从内心发出的改变,把“自我重构”作为学习的目的,强调“与自然合一”,追求人的高尚品格。

总而言之,道家教育哲学思想是中国文化史上珍贵的学术遗产,它强调人要尊重自然,要谦虚自然、把自然融入自己的内心,要以修身养性为目的,以正念和正思想为原则。

它提出了“心学”的课程,从内心发出的思想和行为,把“自我重构”作为学习的目的,以实现“天下一家”的理想。

经由“自然休息”的原则,道家教育哲学思想为人类智慧创造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它促使我们牢记道家教育哲学思想的理念,让我们的教育更贴近自然,以实现和谐宇宙的愿景。

第三节 道家的教育思想

第三节 道家的教育思想

二、“为道日损”——对学习与求知的要求 1.“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牗,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二成”。“道可道,非常道”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 —老聃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辨证的否定原则的提出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美与善事受时空条件限制的,因而也是相对的、处于变化的状态 之中。当天下人一哄而上以美为美、以善为善的时候,这就以为 着丑和不善的开始。 —人的知不不知也是出于变化之中的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惟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 以其病病,是以不病”。知道自己所有不知,是好的;不知而自 以为知,是错误的;正因为把错误当做错误,所以不会有错误, 而“圣人”的没有错误就因为他承认错误。
老聃
老聃
老君台
孔子问礼处
庄周
—老聃的教育思想
一、“道法自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 老聃承认,宇宙之间,人是最宝贵的,所谓“道大、天大、 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但是,这四大的 关系又是怎么样呢?他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 自然”,因此,人应该服从自然。与儒墨强调人是社会的人不同, 老聃强调人是自然的人。 1.“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教育与人 既然是人法自然,老聃认为,人应该是“见素抱朴,少私寡 欲”的。因此,教育不是在人身上增加人类文明的种种成果,而 是把社会生活加于人身上的影响逐步消除的过程。他说道:“为 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 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知识和学习都属于 “人为”,多一分人为,也就少一分自然,若要求得人的自然,, 就以为者不断舍弃人为,以至于“无为”。在教育中,如果强人 是所不欲,将无好结果。 人类的发展是人类不断社会化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以人类不 断抛弃人的自然属性并不断远离自然为代价的,得失之间,确实 值得人玩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教育史——道家教育思想
道家教育思想
先秦道家在教育思想方面影响较大的是老庄学派, 反映没
代表人物为老子和庄子。

他们的学说
落奴隶主阶级悲观失望的思想。

老子?道家的创始人。

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或谓即太史儋),春秋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

生卒年不详,约与孔丘同时。

做过周朝掌管图书的小吏传说孔丘曾向他问过礼世传《老子》五千言(有不同的版本,多者五千余字,少者不足五千字),成于战国时期,保存了老子的思想。

老子宣扬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倒退的社会历史观,全盘否定文化教育的价值。

《老子》书中有关教育思想的主要论点是:
①文化堕落论。

老子以“道”为本体。

“道”与“无”同义,是“先天地生”的精神实体,不具有任何规定性。

“道”作为宇宙万物的普遍法则是无为“,即顺乎自然。

”无为“的对立物是”有为“,即人为的创作。

老子认为,人类创造的文化,包括道德、法令以及一切智慧的表现,都是与”道“背离的,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就是人类社会堕落的标志。

他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合,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第十八章)”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失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第三十八章)”法令滋章,道贼多有。

“(第五十七章)这就是说,”大道“之世,自然无为,人们和谐相处,不需要有道德约束,也不知道德为何物。

及至”无为“法则被破坏,才有圣者、智者出来,制定道德规范,传授知识,进行教化,于是产生了是非、善恶等观念,毁誉褒贬、争名逐利的现象跟着而来道德不足以约束,又制定法令,结果引起更
多的纷争和更大的混乱。

老子认为这就是人类社会堕落的轨迹。

教育既以传授文化为任务,因被看作是促使人类堕落的工具。

②人性复归”论。

老子从道的虚无性推衍出人的本性是“无知无欲”素朴无私的,认
为从“无知无欲”到有知有欲,即从“无私”到有私,乃是对人类本性的背叛,教育则加速
了这种背叛的趋势。

于是老子提出人性的“复归”作为拯救社会的理想,幻想人们回到婴儿
般的天真,对一切都漠然无动于衷。

他认为:这样,既没有任何作为,也就没有任何争端,人人“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第八十章)就都会感到自我满足。

③“绝圣弃智”论。

老子认为,人性“复归”的途径是“绝圣弃智”(第十九章),即
毁灭文化,取消教育。

老子说“为学”与为道“的方向途径正相反,”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意思是”为学“是追求知识,要求知道更多的东西,学到更多的技能。

”为道“是回到”
无知无欲“,要求把知道的东西忘掉,把学到的技能抛弃,而且要忘掉得干净,抛弃得彻底,”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第四十八章)。

老子认为,无知就是全知,有知就是错误。

他说:”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第五十六章);”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真知是不能用语言解说的,凡是用语言解说的东西,都是对真善、教育只是把人引向错误。

他根本否定教育的作用,故主张”绝学也赞成有某种教育,那就是”行不言之教“(第二章)。

他说:” 下希及之。

“(第四十三章)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

(第八十一章)。

真善、
真知的损害。

所以他认为(第二十章)。

如果说他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