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三年级下册数学期末复习知识点归纳总结
三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复习总结(完整版)

相同;如果被除数最高位小于除数,则商的位数比被
4. 看懂地图。先要确定好自己所处的位置,以自己所 处的位置为中心,再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 规律来确定目的地和周围事物所处的方向:谁在谁的
除数少一位。 3.【除法的验算方法】 : ( 1)没有余数的除法:商×除数=被除数;
什么方向等。
如: 128÷4=32,用乘法验算,被除数 =除数×商,
1 日是星期二,制作 8 月份的月历。再如:某年 4 月 30 日是星期四,制作 5 月份月历。
第五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
(一)口算乘法
1.【整十、整百、整千相乘的方法】
先用 0 前边的
数相乘,得到一个结果,然后再数一数被乘数和乘数
中一共有多少个 0,再在结果的后边添上多少 0。
2.【乘法的估算】 :将被乘数和乘数估成与它最接近的 整十整百的两位数,那么估算的结果就是这两个整十
数的乘积。
2 / 4成功的路 2 属于勤奋的人
三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复习总结 (完整版 )
才有收获
有付出
如:估算 18× 22≈ 可以先把因数看成整十、 整百 的数;再去计算。
【方法:四舍五入法】 :把其中的一个因数看成近似 数(整十、整百的数) ;也可以把两个因数都同时看成 近似数。
① 18× 22,先将 18 看成 20,然后去乘 22,20× 22 = 440,那么 18× 22≈ 440 ;(估大了)
② 18× 22,先将 22 看成 20,然后 18 乘 20, 18× 20 = 360,那么 18× 22≈ 360;(估小了)
③ 18× 22,将 18 看成 20,22 看成 20,20× 20=400 , 那么 18× 22≈ 400 ;(不知大了小了)
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整理

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整理
以下是三年级数学下册的主要知识点整理:
1. 加法和减法计算:
- 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和符号
- 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则和性质
- 两位数和两位数的加法和减法计算
- 三位数和两位数的加法和减法计算
2. 乘法和除法计算:
- 乘法和除法的基本概念和符号
- 乘法和除法的运算规则和性质
- 乘法口诀表的背诵和运用
- 两位数和一位数的乘法和除法计算
3. 分数:
- 分数的基本概念和符号
- 分数的大小比较和相等判断
- 分数的化简和约分
-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计算
- 分数和整数的转换
4. 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
- 平面图形(如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等)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 立体图形(如长方体、正方体、圆锥体等)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 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
5. 时、分和秒的换算:
- 时、分和秒的概念和符号
- 时、分和秒之间的换算
- 时钟和日历的使用和解读
6. 金钱和货币兑换:
- 金钱和货币的基本概念和符号
- 美元和人民币之间的兑换
- 金钱的加减法计算
- 金钱的比较和换算
7. 数据的收集和统计:
- 数据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 数据的图表表示(如柱状图、折线图等)
- 数据的分析和解读
以上是三年级数学下册的主要知识点整理,希望对你有帮助!。
三年级下册数学期末复习知识点归纳

三年级下册数学期末复习知识点归纳1.在位置与方向这一单元中,需要理解位置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同时,要清楚以谁为标准来判断位置。
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XXX绘制的,因此在做题时先要标出北南西东。
此外,学生还需要会看简单的路线图,描述行走路线,写清楚从哪儿向哪个方向走,走了多少米,到哪儿再向哪个方向走。
同一个地点可以有不同的描述位置的方式,同一个地点也可以有不同的行走路线。
最后,指南针是用来指示方向的,它的一个指针永远指向南方,另一端永远指向北方。
2.在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这一单元中,口算时需要注意0除以任何数(0除外)都等于0,0乘以任何数都得0,任何数加0都得任何数本身,任何数减0都得任何数本身。
没有余数的除法可以用被除数除以除数得到商,商乘以除数等于被除数,被除数除以商等于除数。
有余数的除法可以用被除数除以除数得到商和余数,商乘以除数加余数等于被除数,被除数减余数除以商等于除数。
在笔算除法时,需要确定商的位数,试商,检查,验算。
此外,还需要掌握一些基本规律,例如从高位除起,除到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百位上够除,商就是三位数;哪一位有余数,就和后面一位上的数合起来再除等。
最后,学生还需要了解2、3、5倍数的特点,例如2的倍数的个位上是2、4、6、8的数是2的倍数,5的倍数的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3的倍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字加起来的和是3的倍数。
3.在复式统计表这一单元中,需要把两个或两个以上有联系的单式统计表合编成一个统计表,这个统计表就是复式统计表。
观察、分析复式统计表时,需要先看表头,弄清每一项的内容,再根据数据进行分析,回答问题。
4.在两位数乘以两位数这一单元中,学生需要掌握口算乘法的方法。
例如,两位数相乘时,先将个位数相乘,再将十位数相乘,最后将两个积相加即可。
此外,还需要掌握进位、借位的方法,以及如何用竖式进行乘法运算。
1、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有两种:一是将两位数拆成整十数和个位数,分别与一位数相乘,再将两次乘积相加;二是在脑中列竖式计算。
三年级下知识点归纳总结数学

三年级下知识点归纳总结数学
三年级下知识点归纳总结数学:
在三年级下册的数学学习中,我们将会继续学习许多重要的数学概念和技能。
以下是一些可能会在课程中接触到的知识点:
1. 数的概念:继续学习整数、分数、小数等数的概念,了解它们的计算方法和意义。
2. 量的计量:学习用量的计量单位,如千克、克、厘米、米等,了解它们的含义和使用方法。
3. 图形的认识:学习各种基本几何图形的特征和分类,如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
4. 测量:学习测量物体的长度、宽度、高度等大小,掌握常用的测量方法和工具。
5. 代数:开始学习代数,了解代数符号的含义和应用,如加法符号“+”,减法符号“-”,乘法符号“×”,除法符号“÷”等。
6. 问题解决:学习如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掌握一些简单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如分解因式、化简、代入等。
除了上述知识点,三年级下册的数学学习还将涉及到一些其他主题,如分数、小数、量的计量、图形的认识、测量等。
在这些主题中,我们将学习如何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提高我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点时,建议学生们多进行思考和练习,加深对数学概念和技能的理解。
同时,还可以寻找一些适合自己的数学
练习题和竞赛,提高自己的数学水平和解题能力。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加法与减法1. 加法•加法的定义:把两个或更多的数相加得到一个和。
•加法的性质:–加法交换律:a + b = b + a–加法结合律:(a + b) + c = a + (b + c)–零元素:a + 0 = a•加法的计算方法:–逐位相加法:从个位开始逐位相加,满十进一。
–分组相加法:将数按照位数分组相加,最后将各组的和相加即可。
2. 减法•减法的定义:从一个数中减去另一个数,得到一个差。
•减法的性质:–减法的性质与加法相似,但没有交换律。
–减去零不变:a - 0 = a–减法变加法:a - b = a + (-b)•减法的计算方法:–相等差法:差的绝对值与被减数相等。
–逐位相减法:对应位数相减,不够减的向高位借,借一当十。
二、乘法与除法1. 乘法•乘法的定义:将两个或更多的数相乘得到一个积。
•乘法的性质:–乘法交换律:a * b = b * a–乘法结合律:(a * b) * c = a * (b * c)–乘法分配律:a * (b + c) = (a * b) + (a * c)–乘法逆元:a * (1/a) = 1•乘法的计算方法:–逐位相乘法:从个位开始逐位相乘,满十进一。
–分组相乘法:将数按照位数分组相乘,最后将各组的积相加。
2. 除法•除法的定义:将一个数分成若干份,每份相等。
•除法的性质:–除法的性质与乘法相似,但没有交换律和结合律。
–除以自身为1:a / a = 1–除以1为自身:a / 1 = a•除法的计算方法:–整数除法:将被除数按照除数的位数分组,从左到右依次相除。
–余数法:除数与商的乘积加上余数等于被除数。
三、长度与重量1. 长度•长度的单位:米(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等。
•长度间的换算:– 1 m = 10 dm = 100 cm = 1000 mm– 1 dm = 0.1 m– 1 cm = 0.01 m– 1 mm = 0.001 m•长度的比较:可以使用尺、直尺等测量工具进行比较。
三年级下册所有知识点数学

以下是三年级下册数学的一些常见知识点:
1. 分数
- 识别分数
- 分数的大小比较
- 分数的简化和扩展
- 分数与整数的转换
- 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
2. 小数
- 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 小数的大小比较
- 小数与分数的转换
- 小数的加减乘除运算
3. 计数与运算
- 计算加减法算式
- 计算乘法算式
- 计算除法算式
- 运用竖式进行加减乘除运算
4.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 数据的分类和排序
- 制作简单的图表(例如柱状图、折线图等)
5. 几何图形
- 识别并绘制不同的几何图形(例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等)
- 认识图形的性质(例如边长、角度等)
- 进行简单的图形变换(例如平移、旋转、对称等)
6. 时间与日历
- 计算时间的过去与未来
- 识别并使用日历
7. 金钱与购物
- 识别并计算金额的加减法
- 进行简单的购物运算
这只是一部分三年级下册数学的知识点,实际课程可能会根据教材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建议参考相关教材和课程大纲,以获取更全面和准确的知识点内容。
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期末总复习资料

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期末总复习
资料
本文档旨在为三年级学生提供数学下册期末总复资料的知识点
归纳。
以下是重要的数学知识点的概要:
1. 四则运算
- 加法:了解加法的基本概念,熟练掌握两位数及以下的加法
运算。
- 减法:掌握减法的基本概念,能够进行两位数及以下的减法
运算。
- 乘法:理解乘法的概念,能够进行两位数与一位数的乘法运算。
- 除法:研究除法的基本原理,能够进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
除法运算。
2. 分数
- 真分数:认识真分数的概念,学会将分数改写为带分数形式。
- 假分数:了解假分数的概念,研究将带分数转化为假分数形式。
- 分数的加减:掌握分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方法,包括同分母
分数的加减和异分母分数的加减。
3. 时间
- 时、分:掌握时和分的概念,能够将时间按照小时和分钟来
表示。
- 时针和分针:了解时针和分针的运动规律,能够根据指针的
位置判断时间。
4. 三角形
- 直角三角形:认识直角三角形的特征,掌握勾股定理的应用。
- 等边三角形:了解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学会计算等边三角形
的周长。
- 等腰三角形:掌握等腰三角形的特点,研究计算等腰三角形
的面积。
5. 小数
- 小数的表示:研究小数的表示方法,掌握小数和分数的相互转换。
- 小数的加减:能够进行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包括同位数小数的加减和不同位数小数的加减。
以上是数学下册期末总复资料的知识点归纳,希望能够帮助同学们在复时有所参考。
总字数:XXX。
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

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
一、复习内容:
1. 万以内加减法的笔算、估算
2. 混合运算
3. 平均数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4. 认识生活中的大数
5. 运用在生活中解决问题
6. 探索规律
二、重点知识:
1. 学会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简单推理等活动,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思想。
2. 学会初步应用平均数、估算等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进一步获得对生活中小数意义的初步认识。
三、复习要求:
1. 复习万以内的加减法,重点复习计算方法以及验算的方法。
2. 复习混合运算,能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3. 复习平均数的意义,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 复习大数的意义,能进行大数的读、写和单位换算。
5. 能探索一些数学规律,并运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1、八个方向: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2、①(东与西)相对,(南与北)相对,(东南—西北)相对,(西南—东北)相对。
②清楚以谁为标准来判断位置。
③理解位置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3、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的。
(做题时先标出北南西东。
)4、会看简单的路线图,会描述行走路线。
一定写清楚从哪儿向哪个方向走,走了多少米,到哪儿再向哪个方向走。
同一个地点可以有不同的描述位置的方式。
(例如:学校在剧场的西面,在图书馆的东面,在书店的南面,在邮局的北面。
)同一个地点有不同的行走路线。
一般找比较近的路线走。
5、指南针是用来指示方向的,它的一个指针永远指向(南方),另一端永远指向(北方)。
6、生活中的方位知识:①北斗星永远在北方。
②影子与太阳的方向相对。
③早上太阳在东方,傍晚在西方。
④风向与物体倾斜的方向相反。
(刮风时的树朝风向相对的方向弯,烟朝风向相对的方向飘……)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1、口算时要注意:(1)0除以任何数(0除外)都等于0;(2)0乘以任何数都得0;(3)0加任何数都得任何数本身;(4)任何数减0都得任何数本身。
2、乘除法的估算:4舍5入法。
(1)除数不变,把三位数看成几百几十或整百的数,再用口算除法的基本方法计算。
(2)想口诀来估算:想一位数乘几最接近或等于被除数的最高位或前两位,那么几百或几十就是所要估算的商。
如乘法估算:81×68≈5600,就是把81估成80,68估成70,80乘70得5600。
除法估算:493÷8≈60,就是把493估成480(480是8的倍数,也最接进492),再口算480÷8得60。
3、没有余数的除法:有余数的除法: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除数=商……余数商×除数=被除数商×除数+余数=被除数被除数÷商=除数(被除数—余数)÷商=除数4、笔算除法顺序:确定商的位数,试商,检查,验算。
(1)一位数除三位数的笔算方法:先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如果最高位不够商1,就看前两位,而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要把商写在那一位上,假如不够商1,就在这一位商0;每次除得的余数都要比除数小,再把被除数上的数落下来和余数合起来,再继续除。
(2)除法的验算方法:没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方法:商×除数=被除数;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方法: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第三单元统计1、把两个或两个以上有联系的单式统计表合编成一个统计表,这个统计表就是复式统计表。
2、观察、分析复式统计表要先看表头,弄清每一项的内容,再根据数据进行分析,回答问题。
第四单元两位数乘以两位数口算乘法1、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1)把两位数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用整十数和一位数分别与一位数相乘,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2)在脑中列竖式计算。
2、整百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1)先用整百数乘一位数,再用整十数乘一位数,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2)先用整百整十数的前两位与一位数相乘,再在乘积的末尾添上一个0。
(3)在脑中列竖式计算。
3、一个数与10相乘的口算方法:一位数与10相乘,就是把这个数的末尾添上一个0。
4、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先用这个两位数与整十数十位上的数相乘,然后在积的末尾添上一个O。
小技巧:口算乘法:整十、整百的数相乘,只需把0前面的数字相乘,再看两个乘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结果后面添上几个0。
如:30×500=15000 可以这样想,3×5=15,两个因数一共有3个0,在所得结果15后面添上3个0就得到30×500=15000 笔算乘法先把第一个因数同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相乘,再与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相乘(积与十位对齐),最后把两个积加起来。
注意事项1.估算:18×22,可以先把因数看成整十、整百的数,再去计算。
→(可以把一个因数看成近似数,也可以把两个因数都同时看成近似数。
)2、有大约字样的一般要估算。
3、凡是问”够不够,能不能”等的题,都要三大步:①计算、②比较、③答题。
→别忘了比较这一步。
4、相关公式:因数×因数 = 积积÷因数 = 另一个因数5、两位数乘两位数积可能是(三)位数,也可能是(四)位数。
6、特殊的算式:25×4=100 ,125×8=1000第五单元面积和面积单位1. 周长: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周长。
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面积: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2.理解面积单位的意义。
1平方米: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米。
1平方分米: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
1平方厘米: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
3.在生活中找出接近于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例子。
例如1平方厘米(指甲盖)、1平方分米(电脑光盘或电线插座)、1平方米(教室侧面的小展板)。
4.区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不同。
长度单位测量线段的长短,面积单位测量面的大小。
5.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
2.正确理解并熟记相邻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1平方米 = 100平方分米 = 10000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 = 100平方厘米④相邻两个常用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10 )。
相邻两个常用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100 )。
背熟公式:1、周长公式:长方形的周长 = (长+宽)× 2长 = 周长÷2-宽长 =周长÷2 -宽宽 = 周长÷2-长宽 =(周长÷2-长正方形的周长 = 边长×4正方形的边长 = 周长÷42、面积公式: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已知面积求长:长=面积÷宽已知面积求宽:宽=面积÷长A、正确区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意义,并能正确运用上面的4个计算公式求周长和面积。
归类:a、什么样的问题是求周长?(缝花边、围栅栏、围栏杆、池塘或花坛周围小路长度、围操场跑步的长度等等)b、什么样的问题是求面积?或与面积有关?(课本等封面大小、刷墙、花坛周围小路面积、给餐桌配玻璃、给课桌配桌布、洒水车洒到的地面、某物品占地面积、买多大玻璃、买多大镜子、买多大布、买多大的地毯、铺地砖、裁手帕的等等)B、长方形或正方形纸的剪或拼。
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长方形或正方形拼成新的图形后的面积与周长。
从一个图形中(通常是长方形)剪掉一个图形(最大的正方形等)求剪掉部分的面积或周长、求剩下部分的面积或周长。
要求先画图,再标上所用数据,最后列式计算。
C、刷墙的(有的中间有黑板、窗户等):用大面积-小面积。
注意:(1)面积相等的两个图形,周长不一定相等。
周长相等的两个图形,面积不一定相等。
(2)大单位换算小单位(乘它们之间的进率)。
小单位换算大单位(除以它们之间的进率)(3)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单位不同,无法比较。
(4)周长相等的两个长方形,面积不一定相等。
面积相等的两个长方形,周长不一定相等。
第六单元年、月、日1、一年有十二个月,1、3、5、7、8、10、12 这七个月是31天叫做大月, 4、6、9、11这四个月是30天叫做小月,平年2月是28天,全年有365天,闰年2月是29天,全年有366天。
2、一年分四季,每3个月为一季;一、二、三月是第一季度,四、五、六月是第二季度,五、七、八、九月是第三季度,六、十、十一、十二是第四季度。
3、一个月分为上中下三旬:1-10号是上旬,11-20号是中旬,21-30(31)号(月尾)是下旬4、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一般都是闰年,但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如1900年不是闰年而是平年,而2000年是闰年。
5、推算星期几的方法例:已知今天星期三,再过50天星期几?解析:因为一个星期是七天,那么由50÷7=7(星期)……1(天),知道50天里有7个星期多一天,所以第50天是星期四。
6、24时表示法:在一日里,钟表上时针正好走两圈,共24小时。
所以,经常采用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法,通常叫做24时计时法。
7、超过下午1时的时刻用24时计时法表示就是把原来的时刻加上12。
反过来要把24时计时法表示的时刻表示成普通计时法的时刻,超过13时的时刻就减12,并加上下午、晚上等字在时刻前面。
比如下午3时→3+12=15时。
8、时间段的计算:就是用结束时刻减开始时刻。
比如10:00开始营业,22:00结束营业,营业时间为:22:00—10:00=12(小时)结束时刻—开始时刻=经过时间9.经过的天数的计算:结束时间—开始时间+1=经过的天数例如:6月12到6月30日是多少天?(30-12+1=19天)10、常用的时间单位有:年、月、日、时、分、秒。
11、重要的日子: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月1日元旦节、3月12日植树节,5月1日劳动节,6月1日儿童节,7月1日建党节, 8月1日建军节,9月10日教师节,10月1日国庆节12、时间单位进率:1世纪=100年1年 =12个月1天(日)=24小时1小时=60分钟1分钟=60秒钟1周=7天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1、小数的意义:像3.45,0.85,2.60,36.6,1.2和1.5这样的数叫做小数。
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2、小数的认、读、写:限于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整数部分按整数的读法(几百几十几)。
小数部分每一位都要读,按读电话号码的方法读,有几个0就读几个零。
例如:127.005读作:一百二十七点零零五。
3、小数与分数的关系、互换。
小数不同表示的分数就不同。
例如:0.5=5/10 0.50=50/1004、运用元/角/分、米/分米/厘米的知识写小数;把7角、7分改写成以元作单位的小数。
5、把“单位1”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它的十分之一,也就是0.1把“单位1”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它的百分之一,也就是0.016、分母是10的分数写成一位小数(0.1),分母是100的分数写成两位小数(0.01)。
7、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先比较小数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数就大,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小数的小数部分,小数部分要从小数点后最高位比起。
8、比大小的两种情况:跑步是数越少越好;跳远、跳高是数越大越好。
9、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再相加、减。
10、小数加减法计算。
(尤其注意:12-3.9; 9+8.3 等题的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