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张立本女吟》高适唐诗鉴赏

合集下载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之一)[1]-2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之一)[1]-2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参考答案:这是一首望月怀人的诗。由望月引起
相思,竟彻夜难眠,月光是引起相思的原因,又是相
思的见证。
.
20
三、鉴赏诗歌的意境
例1、王维《山居秋暝》一诗,塑造了 怎样的一种意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注:①“危冠广袖”是一种高冠宽袖窄腰的南方的贵族女 装。②砌竹,阶沿下的修竹,以钗击节是唐宋人歌吟的习惯。 ③清歌一曲,即吟歌一首。
参考答案:这首诗创造了一种清雅幽静的意境。暗蓝色的天幕上一轮 秋月高悬,凉爽的闲庭中女诗人依阶低吟。清冷的吟诗声和着玉钗敲竹的节 拍飘荡在寂静的夜空,冰冷如霜的月光勾勒出一个蛾冠广袖的少女徘徊的身 影。结尾“月如霜”三字,以满目如霜的月色来烘托四周的沉寂,透露出少 女韵吟味罢。之后心境的清冷和吟声给听者带. 来的莫名的惆怅,从而留下了无23穷的
参考答案:全诗运用动静结合、视觉听觉结合的手法,
通过选取繁花、粉蝶、黄莺等典型形象,描写了春暖
花开、花香鸟语的美好景象,抒发了诗人欣喜之情。
.
18
二、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
例2、阅读曾巩《西楼》一诗,简析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这首诗表达了诗 人怎样的情感?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马蹄轻”写出奋力追击的情形,“忽过、还归”描写出策马疾驰的英姿,
“回看”描写出踌躇满志的神情。这些词句不仅生动描写了猎骑情景,也真
切表现了主人公的轻快感觉和喜悦心情。表达诗中人充满生气的意态与豪情。
.
14
一、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例2、阅读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试分 析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

(完整word版)诗歌鉴赏意境例题练习及答案

(完整word版)诗歌鉴赏意境例题练习及答案

诗歌鉴赏意象和意境•学习目标:掌握意境的构成,体会意境美•学习难点:准确把握答题思路要点阐释:1、意象诗歌的意象,即诗歌中的形象。

“意象”的“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诗中的所抒之“情”、所言之“志”,就是主观之情“意”;“象”是指诗人在现实中感受到的客观物象,诗中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所叙之事、所描之人,就是客观之物“象”。

“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叫“意象”。

意象”就是蕴含了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是表现诗人感情的载体。

例如枊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就是用以下六个意象组成:“千山”、“鸟”、“孤舟”“蓑笠翁”“寒江”“雪”。

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此散曲是由“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等十一个意象组成。

2、意境诗歌的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感情和客观事物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是一种情景交融而又虚实相生的艺术形象,是作者的创作与读者的想象共同创造的结果。

它是诗人主观的“意”(思想感情)与客观的“境”(自然景物)的有机统一。

诗人常通过一系列相关意象的组合,构成具有特定意义的意境。

鉴赏意境就要从作者所描绘的风物、景象入手,把握作者贯穿其中的思想感情。

即象——境——情。

例如马致远的《秋思》中那些冷落衰败的意象,构成了萧索悲凉的深秋的意境。

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表现出宁静幽深的意境。

张旭的《桃花溪》“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营造了一个清远含蓄的意境。

刘方平的《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色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营造了一个清新明丽的意境。

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连用缺月、疏桐、孤鸿等意象,营造了孤独凄凉的意境。

《鉴赏诗歌形象》习题2讲

《鉴赏诗歌形象》习题2讲

寄全椒山中道士 韦应物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食。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落叶满空山叶满山, 杳无人迹,萧索而凄清的环境,诗人想到他的 道士朋友修行的清苦,对朋友的深切的关怀; 路径难辨,欲行无路,无以对朋友予以慰藉的 惆怅;诗人自己在”清冷中无以遣怀的寂寞。 “落叶满空山”的形象和这些情联系起来,便 构成了情韵深长、耐人寻味的意境。
清高而无人理解的悲剧形象。
诗歌形象的规范性答题
1、一般提问: 诗中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2、变式提问: 有人认为诗中塑造了这样的形象,有人认为诗 中塑造了那样的形象,谈谈你的看法。
答题步骤: 1)谈出个人观点概括形象特点。2)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3)形象的典型性或代表意义。4)对表现主题作者情感的作用。 答题模式: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 )的形象,这可以从( )句中看出, 这句通过对( )的描写展示出来;这个形象是( )的 代表,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 )的社会现实,传达出诗人 ( )的情感。
西 楼 曾 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问: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 诗人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 壮美景象。连天的海浪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 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 这种壮美景象的描写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 雄伟气势。从而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 情。
意 境
是诗人的主观思 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 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 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 味的艺术境界。
谒金门(唐·冯延巳)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 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 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问题:“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情景交融, 请简析之。(挼ruó) 参考答案:“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写了环境中的 春天景色;而且用融情于景的手法,把女主人公不平 静的内心世界巧妙地揭示了出来。春风搅动了池水, 也搅乱了思妇的内心。光阴的流逝,季节的更迭交替, 春天又悄悄地来到她身旁。春风乍起,春色迷人,这 一切怎能叫她无动于衷而不勾起春思的愁绪呢!

诗歌鉴赏意象、意境考点归纳

诗歌鉴赏意象、意境考点归纳

诗歌鉴赏意象、意境考点归纳(一)意象与意境的定义①意象,“意”是作者表达的中心,寄托的思想、情感;“象”是具象,具体可感的事物。

“意象”合指作家头脑中所形成的客观形象和主观情趣的有机融合,也指表现在作品里的、包含着主观思想情趣的具体形象。

就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

即诗歌中的具体的人、物、景等(物象)。

②意境,就是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这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感情以及对生活的理解、认识和客观事物的外在形貌特征以及内在的意蕴的融合统一。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词中“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等就是意象。

这些意象与“独”、“缥缈”、“恨”、“寂寞”、“冷”等词的感情色彩和“拣尽寒枝不肯栖”这个具有象征意味的诗句结合起来构成了孤独、凄凉的气氛,但诗人的心念却非常坚定,表达的是作者孤高自赏,不愿与世俗同流的生活态度,这就是意境。

③意象与意境的关系如果意象是花朵,意境就是美好的春天如果意象是落叶,意境就是冷萧的清秋用这样简单的关系式来表示:意象=物象×情思意境=意象+氛围(二)常见的意象:1、树木类: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

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

松柏:挺拔、傲岸、坚强、生命力。

竹:气节、积极向上。

梧桐:凄苦、悲伤。

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

2、花草类: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灿烂。

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菊:隐逸、高洁、脱俗、坚贞。

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勇敢面对逆境。

兰:高洁。

牡丹:富贵、美好。

草:荒凉、偏僻、离根,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身份、地位的卑微。

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昔盛今衰)。

3、动物类:子规:悲惨、凄恻。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高适《听张立本女吟》原文、注释、译文、鉴赏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高适《听张立本女吟》原文、注释、译文、鉴赏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高适《听张立本女吟》原文、注释、译文、鉴赏听张立本女吟⑴危冠广袖楚宫妆⑵,独步闲庭逐夜凉⑶。

自把玉钗敲砌竹⑷,清歌一曲月如霜⑸。

词句注释⑴张立本女:《全唐诗》载:“草场官张立本女,少未读书,忽自吟诗,立本随口录之。

”⑵危冠:高冠。

楚宫妆:即南方贵族妇女式样的打扮。

⑶闲庭:空旷的庭院。

⑷玉钗:一种妇女头饰。

砌竹:庭院中临阶而生的竹子。

⑸月如霜:月光皎洁。

白话译文少女戴着高高的帽子,拂动着宽广的衣袖,打扮成南方贵族妇女的模样,夜晚独自在凉爽寂静的庭院中漫步。

她自己拿着玉钗敲台阶下的竹子,打出拍子,唱起歌来。

一曲清越的歌声之后,一片静寂,月色显得十分皎洁。

[2]鉴赏此诗的内容似无深义,却创造了一种清雅空灵的意境。

暗蓝色的天幕上一轮秋月高悬,凉爽的闲庭中幽篁依阶低吟。

清冷的吟诗声和着玉钗敲竹的节拍飘荡在寂静的夜空,冰冷如霜的月光勾勒出一个峨冠广袖的少女徘徊的身影。

意境是情与景的融合。

在这首诗里,景色全由人物情态写出,而人物意趣又借极简炼的几笔景物点缀得到深化。

由情见景,情景相生,是形成此诗佳境的显著特点。

“危冠广袖楚宫妆”是一种高冠宽袖窄腰的南方贵族女装,这身典雅的妆束令人清楚地想见少女亭亭玉立的风姿;从“独步”可见庭院的空寂幽静和她清高脱俗的雅趣,而“闲庭”又反衬出少女漫步吟哦的悠然神情。

“逐夜凉”则藉其纳凉的闲逸烘染了秋爽宜人的夜色。

夜静启开了少女的慧心,秋凉催发了少女的诗思。

她情不自禁地从发髻上拔下玉钗,敲着阶沿下的修竹,打着拍子,朗声吟唱起来。

以钗击节大约是唐宋人歌吟的习惯,晏几道《浣溪沙》词有“欲歌先倚黛眉长,曲终敲损燕钗梁”句,写的是一位歌女在“遏云声里送离觞”的情景,也颇妩媚,但稍嫌激烈,高适此诗中的少女,孤芳自赏,不求知音,信手击竹,对月自吟,那种心声和天籁的自然合拍似更觉曼妙动听。

抒情的画意美和画面的抒情美融为一体,是盛唐许多名篇的共同特点。

这首诗写女子而洗尽脂粉香艳气息,更觉神清音婉,兴会深长,超尘拔俗,天然淡雅,在盛唐诗中也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诗歌鉴赏,全的

诗歌鉴赏,全的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象、意境型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

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

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

高适的诗全部

高适的诗全部

高适的名诗5首欣赏与解析高适,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岑参齐名,以描写边疆风光和戍边将士生活著称。

高适的诗歌作品以其豪迈悲壮的风格,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边塞将士的生活。

本文将选取高适的五首代表作进行赏析,以展示其诗歌的独特魅力和深远影响。

《别董大》原文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六翮飘飖逐北风,临绝壑兮侥幸存。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腹有诗书气自华,清歌妙舞足风流。

手揽妖姬膝下酒,不识玄镜绿苍头。

今我不乐思岳阳,身欲奋飞病在床。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狂。

解析《别董大》通过别离的情景,展现了诗人与友人深厚的友情和对未来重逢的期盼。

诗中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两句,以壮阔的自然景象开篇,营造了一种凄凉的别离氛围。

末尾 今我不乐思岳阳,身欲奋飞病在床”反映了诗人自身的悲凉和无奈,同时也寄托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燕歌行》原文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游子身上衣单薄,流狼眼中泪不干。

北风何以呼为客?是客已被北风惊破梦中还。

解析《燕歌行》以其豪放悲壮的风格,生动描绘了战场的激烈和将士的牺牲。

首句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形象地展现了战前紧张的氛围。

全诗通过对比和夸张的手法,强调了边塞将士面对艰苦环境的英勇和不屈,表达了对他们的敬仰之情。

《送李侍御归江东》原文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

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

早服还丹无大用,仙游桂海云无涯。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解析此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的情景,通过描绘江水、远帆等元素,反映了别离的哀愁和对友人的深情。

尤其是开头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句,以宏大的视角和深远的情感,展示了诗人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以及对人生旅途的感慨。

《塞下曲》与 《登幽州台歌》原文较长,且鉴于篇幅限制,这里不再赘述每句原文,而是直接进行简要赏析。

唐诗赏析-《听张立本女吟》原文译文及赏析

唐诗赏析-《听张立本女吟》原文译文及赏析

《听张立本女吟》原文译文及赏析'此诗通过对歌女情态的生动描绘,创造出一种清雅空灵的意境。

全诗环境、歌境、心境融通一体,在描写与感受的妙合中生成诗境整体,境界清幽,余韵绵长。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听张立本女吟的相关资料介绍,欢迎大家参考。

唐代:高适危冠广袖楚宫妆,独步闲庭逐夜凉。

自把玉钗敲砌竹,清歌一曲月如霜。

少女戴着高高的帽子,拂动着宽广的衣袖,打扮成南方贵族妇女的模样,夜晚独自在凉爽寂静的庭院中漫步。

自己拿着玉钗敲台阶下的竹子,打出拍子。

一曲清越的歌声之后,月色显得十分皎洁。

传说唐代有个草场官名叫张立本,他的女儿因后院古坟中的狐妖所迷,诗人以此为据,写成此诗。

此诗一说为张立本女作,而且伴有一个荒诞的故事。

传说唐代有个草场官张立本,其女忽为后园高姓古坟中的狐妖所魅,自称高侍郎,遂吟成此诗(《全唐诗》卷八六七)。

这种附会虽然颇煞风景,却也令人想到:或许正是因为这诗情韵天然,似有神助,才使当时的好事者编出这样的无稽之谈吧。

诗的内容似无深义,却创造了一种清雅空灵的意境。

暗蓝色的天幕上一轮秋月高悬,凉爽的闲庭中幽篁依阶低吟。

清冷的吟诗声和着玉钗敲竹的节拍飘荡在寂静的夜空,冰冷如霜的月光勾勒出一个峨冠广袖的少女徘徊的身影。

意境是情与景的融合。

在这首诗里,景色全由人物情态写出,而人物意趣又借极简炼的几笔景物点缀得到深化。

由情见景,情景相生,是形成此诗佳境的显著特点。

“危冠广袖楚宫妆”是一种高冠宽袖窄腰的南方贵族女装,这身典雅的妆束令人清楚地想见少女亭亭玉立的风姿;从“独步”可见庭院的空寂幽静和她清高脱俗的雅趣,而“闲庭”又反衬出少女漫步吟哦的悠然神情。

“逐夜凉”则藉其纳凉的闲逸烘染了秋爽宜人的夜色。

夜静启开了少女的慧心,秋凉催发了少女的诗思。

她情不自禁地从发髻上拔下玉钗,敲着阶沿下的修竹,打着拍子,朗声吟唱起来。

以钗击节大约是唐宋人歌吟的习惯,晏几道《浣溪沙》词有“欲歌先倚黛眉长,曲终敲损燕钗梁”句,写的是一位歌女在“遏云声里送离觞”的情景,也颇妩媚,但稍嫌激烈,高适此诗中的少女,孤芳自赏,不求知音,信手击竹,对月自吟,那种心声和天籁的自然合拍似更觉曼妙动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张立本女吟》高适唐诗鉴赏
听张立本女吟高适危冠广袖楚宫妆,独步闲庭逐夜凉。

自把玉钗敲砌竹,清歌一曲月如霜。

高适诗鉴赏传说唐代有个草场官张立本,其女忽为后园高姓古坟中的狐妖所魅,自称高侍郎,遂吟成此诗(《全唐诗》卷八六七)。

诗的内容似无深义,却创造了一种清雅空灵的意境。

暗蓝色的天空上一轮秋月高悬,凉爽的闲庭中幽篁依阶低吟。

清朗的吟诗声和着玉钗敲竹的节拍飘荡在寂静的夜晚,冰冷如霜的月光勾勒出一个峨冠广袖的少女徘徊的身影。

在这首诗里,景色全由人物情态写出,而人物意趣又借几笔极简炼的景物素描得到深化。

危冠广袖楚宫妆是一种高冠宽袖窄腰的南方贵族女装,这身典雅的妆束令人联想到少女亭亭玉立的风姿;从独步可见庭院的空寂幽静和她清高孤傲的雅趣,而闲庭又表现出少女漫步吟哦的悠然神情。

逐夜凉则借其纳凉的闲逸烘托秋爽宜人的夜色。

夜静启开了少女的慧心,秋诱语发了少女的诗思。

她情不自禁地从发髻上拔下玉钗,敲着阶沿下的修竹,打着拍子,朗声吟诵起来。

以钗击节大约是唐宋人歌吟的习惯,诗中的少女,孤芳自赏,不求知音,信手击竹,对月自吟,那种心声和天籁的自然合拍似更觉美妙动听。

诗题为听张立本女吟,因此清歌一曲实是吟诗一首。

古诗本来能吟能唱,可见少女的长吟听来必如清朗的歌声般婉转悦耳。

前三句不写月色,直到一曲吟罢,方点出月如霜三字,不但使诗的意境大大开拓,也渲染了少女吟诗的音乐效果。

诗人以满目如霜的月色来烘托四周的沉寂,使霜字与夜凉相应,并由此表现出少女吟咏完毕心境的清冷和吟声给听者带来的莫名的惆怅,从而
在结尾形成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留下了无穷的余韵。

这首诗写女子而洗尽脂粉香艳气息,更显超脱凡俗,天然淡雅,在盛唐诗中也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