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女人在父权社会下的解放幻觉——浅析《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
荆棘中成长:《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中韦瑟罗尔奶奶形象

荆棘中成长:《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中韦瑟罗尔奶奶形象摘要:《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是美国女作家凯瑟琳·安·波特的代表作之一,整部小说讲述了美国南北时期的普通女性成长路程,通过意识流手法,描述女主人公韦瑟罗尔奶奶弥留之际的心理活动,在现在、过往的时空中跳跃、穿插,回忆了韦瑟罗尔奶奶成长历程中三次被“抛弃”的经历,展现了当时的人情世故,并反映出韦瑟罗尔奶奶成长在艰苦成长岁月中,从丧失自我到学会寻找、发现、爱惜自我的成长经历,在荆棘中成长的故事。
基于女性成长视角分析韦瑟罗尔奶奶形象可以给当代人们思想启迪。
关键词: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女性意识;成长;荆棘;自我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438(2023)05-0060-02(山西工程技术学院基础课教学部山西阳泉045000)《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女主角韦瑟罗尔奶奶原型是作者凯瑟琳·安·波特的祖母,而这个形象也代表着20世纪初西方女性社会地位。
这部短片小说超越了传统常规时空限制,转变了以故事情节为脉络推动发展,以场景刻画人物形象手法,而是采用时空交错形式对韦瑟罗尔奶奶人物形象进行完整塑造,通过人生临终之际回忆被抛弃的悲惨经历,在艰苦成长岁月中,从背叛到觉醒自我意识,成长及演变出独立的女性自我意识。
一、荆棘中成长(一)无情背叛,丧失自我。
在韦瑟罗尔一生中,共经历了多次背叛与抛弃,20岁花样年华阶段,被未婚夫乔治抛弃;邂逅了丈夫约翰,过上了短暂而幸福的时光,而后丈夫早逝;在独自养育子女过程中又出现儿子夭折,年迈时期子女的抛弃。
面对被未婚夫乔治抛弃,这种屈辱与嘲讽给韦瑟罗尔造成了一辈子的阴影,面对丈夫离世的抛弃所带来的痛苦与伤感,让韦瑟罗尔逐渐丧失自我意识,以丈夫的期盼为己任,养育子女,不抛弃任何一个孩子。
在临终之际,韦瑟罗尔奶奶还时常想起过去,在独自抚养子女过程中,自己给予了沉重的关怀与热爱,不想成为家人的负担,而子女也会因为养育子女的事情来请教,这种生活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荆棘中的自我成长

语言文学研究《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荆棘中的自我成长陈丽胡碟(南通大学杏林学院(启),江苏南通226200)摘要:本文从女性成长的视角出发,分析凯瑟琳•安•波特《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一文中韦瑟罗尔奶奶三次被"抛弃”的历程,通过展现她所经历的无情的背叛、如梦初“醒"、自我成长的人生三部曲,反映出女性丧失自我、寻找自我、发现自我的主题,以及理想与现实、精神与物质之间的矛盾冲X。
关键词:遗弃自我觉醒女性意识凯瑟琳•安•波特1890年出生于南方得克萨斯州,是美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她认为写作不是追求名利的手段,因而对写作的要求极高。
她一生中撰写的作品虽为数不多,但每一部作品无不堪称佳作#波特的作品在内容情感上描写细腻,朴实中见芳华,在细节中呈现出真情,思想上展现深度和广度,文字用词上字斟句酌,风格优美。
不少评论家认为她善于生活中人的、惆怅失意与得不到理解等问题#在语言上,她既不悲嫉不表现的,而是的,对生思考。
《被遗忘的韦瑟罗尔奶奶》这一的,一的情节展和I 化的的做法,以时空交错的方式叙述了女主人公韦瑟而清醒、时而迷糊的状态,从奶奶三次分别被丈夫、女儿、上帝“”的悲惨经历,描绘出奶奶的苦乐人生,体现的屈辱、坚毅和顽强。
为此我们将从背叛一觉一成长三个方面析《被遗忘的韦瑟罗尔奶奶》这一短篇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展和演变#一、无情的背叛在20岁正值青春年华时,韦瑟罗尔奶奶就被未婚夫抛弃。
痛苦悲,她邂逅了年轻帅气的约翰。
但是她段理想中的美好婚姻生活并没有持续多久,几年之后约翰就撒手人寰。
“没有丢掉任何一个孩子”——这是她认为最对得起丈夫,让丈夫引以为豪的事情。
弥留之际,突然在脑顶盖处响起了一个尖锐的声音:这是受挫的虚荣心。
可别让这种受挫的虚荣心占了上风啊……去勇敢地面对现实吧#60年来她一直在祈祷,希望不要再想起他,但是她看见了,看见了这挥之不去的噩梦:一个女上象征纯洁的白色面纱,准备好了可口的婚礼蛋糕,唯独男的没有来#突然奶奶从梦中惊醒,仿佛刚刚被命运掐住了咽喉,胸口一阵沉#面对未婚来的、和去带来的痛、伤感,她受、容让,作上的云——从未拥有过,更谈不上失去,本来就是抓不住的,是我度一段我觉得的,一到,就该放手,让这块沉重的巨石从胸口拿下。
论《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中的意识流技巧

论《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中的意识流技巧作者:钟敏张雪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3年第08期摘要:凯瑟琳·安·波特是美国20世纪一位颇有成就的女作家。
她擅长探索新的小说创作技巧,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1930年发表的短篇小说《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是凯瑟琳·安·波特创作生涯的一篇力作。
故事背景设置在20世纪的美国南方,故事历时只有一天,从清晨医生探望病危的韦瑟罗尔奶奶开始至老奶奶去世结束。
如何用短短的一天时间来展现老奶奶80年的坎坷人生经历呢?波特采用了意识流这一特殊的创作手法,生动刻画了韦瑟罗尔奶奶坎坷的一生及其临终前复杂的内心世界。
关键词:意识流内心独白自由联想凯瑟琳·安·波特(1890—1980)是20世纪杰出的美国女性作家。
她一生的作品数量不多,但是由于她擅长探索新的小说创作技巧,使得其作品篇篇风格独特,寓意深远,给人们以诸多的思想启迪。
1930年发表的短篇小说《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是凯瑟琳·安·波特创作生涯中的一篇力作。
故事背景设置在20世纪的美国南方,故事历时一天,从清晨哈利医生探望病危的韦瑟罗尔奶奶开始至晚上老奶奶去世结束。
故事中老奶奶一辈子虔诚地信仰宗教,但是却两次遭到遗弃。
第一次是被她的未婚夫在婚礼之际抛弃,而第二次却是她笃信的上帝。
上帝没有在她死亡之际显灵,把她从死亡的深渊中救出来,她最终含恨离开了人世,这里波特把老奶奶的死写成第二次遗弃。
她临终躺在床上苦苦地等待,其意识一直在清醒与混沌中徘徊。
人的心理活动和被外表掩盖了的复杂内心世界是最难以捉摸的,但波特运用意识流手法恰到好处地描绘了韦瑟罗尔奶奶深邃神秘的潜意识情感世界。
这里既有她的痛苦和遗憾,也有她对爱的渴望、对生活的理解和对上帝的失望。
她痛苦,因为弥留之际她仍不明白为什么当初未婚夫乔治在新婚之夜离她而去,被人抛弃带给她的痛楚是永久性的、也是令她永生难忘的。
《被抛弃的威瑟罗尔奶奶》题目新解

《被抛弃的威瑟罗尔奶奶》题目新解作者:孙昉,余高峰来源:《文学教育》2013年第03期内容摘要:在凯瑟琳·安·波特的短篇小说《被抛弃的威瑟罗尔奶奶》里,她塑造了一个年轻时被未婚夫抛弃,婚后丧夫丧女,弥留之际又被上帝抛弃的老奶奶形象。
一直以来,这篇小说被看作一场纯粹的悲剧,其依据为题目中的“jilting”。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原著,重新定义和解读“jilting”一词,从而证明:波特创造了这样一种形象,不在于展现一个女性的悲惨命运,更是为了展现一种独立、果断的精神,以此唤醒读者,尤其是女性,通过努力奋斗发现生命的真谛,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关键词:抛弃小说标题精神凯瑟琳·安·波特是美国著名作家,在20世纪60年代曾荣获普利策奖。
《被抛弃的威瑟罗尔奶奶》是她早期的代表作,但是,似乎只有少数批评家注意到这篇短短的小说,而他们的注意点通常放在它的写作技巧和独特手法上,比如辛俊武(2002)认为:“《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是一篇意识流小说的典范。
波特通过意识流手法,栩栩如生地展示了奶奶纷乱繁杂的意识活动……”并在下文详细描写了七种意识流。
另一类批评家则通常把它和福克纳的小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进行类比和对比,认为老奶奶和艾米丽都是男性主导的社会中被牺牲的人。
老奶奶的形象也像葛娇娇(2011)的论文中所说的:“她的女性意识并没有觉醒。
她的能干也只是父权制社会框架下受传统规范许可的,并没有超越这一界限。
她没有摆脱父权社会的压迫,最终被其遗弃。
”笔者发现:这种人物解读往往来源于小说的标题。
因此,题目中的“jilting”究竟是何含义,直接关系到小说的中心。
而笔者认为,它的意思不该是传统翻译中的“被抛弃”而应是“抛弃一切的”。
也就是说,虽然威瑟罗尔奶奶被外界种种抛弃过,可是,就内心而言,她从未遭受过真正的背弃,相反,她足够勇敢到去“抛弃”社会强加于她的种种束缚。
一.“jilting”在词典中的含义“jilt”在词典上的意思是“突如其来地拒绝见某人,特指爱人”。
从幻灭到觉醒_评波特的_被抛弃的韦瑟罗尔奶奶_

2009年第09期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No 109,2009第25卷J O URNAL OF E D UCAT I O NAL I NST I TUTE O F JI L I N PR O V I NCE Vol 125(总213期)Tot a l No 1213收稿日期:2009—03—21作者简介:张 晶(1981—),女,吉林农安人。
吉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助教,硕士,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从幻灭到觉醒———评波特的《被抛弃的韦瑟罗尔奶奶》张 晶(吉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四平136000)摘要:凯瑟琳・安・波特的短篇小说创作在南方文学史上名噪一时。
《被抛弃的韦瑟罗尔奶奶》从心理活动描写与女性意识觉醒的角度刻画、诠释了老妇人韦瑟罗尔不平凡的一生,探讨了生与死以及南方女性从丧失自我到寻找自我、发现自我的思想主题。
关键词:《被抛弃的韦瑟罗尔奶奶》;意识流;女性形象;女性意识中图分类号:I 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09)09—0132—02 凯瑟琳・安・波特是一位严肃的作家,这种严肃性首先体现在其创作的主题上。
有人说,波特是一个“阴暗的寓言的制造者”。
[1]她的作品往往是有关残废、移情、忧虑、孤独、暴力、死亡、哀伤、痛苦等人生逆境的,主要关注日常生活以及人性的阴暗面。
但作者能够将故事人物面对死亡、幻灭等逆境时的愤怒与恐惧等心理活动含蓄、细腻地呈现于读者面前,极少使用评论或界定性的语言,这给读者留下许多思索的空间,让读者与故事人物一道去寻觅真实的意义。
其短篇小说《被抛弃的韦瑟罗尔奶奶》就是这样的一部代表作品。
一、意识流手法大师———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完美映现韦瑟罗尔奶奶的名字在英文中包含着饱经风霜之意。
综观韦瑟罗尔奶奶一生的经历,她最初留给人的对生活的强有力的控制的印象便会动摇。
她的恋人抛弃了她;她的丈夫早年去世;她的孩子们不是按她所喜欢的顺序出生;她最喜爱的孩子死掉了;她在60岁时预见了死亡的降临并作了充分的准备,而死亡并没有在60岁时将她带走。
《被抛弃的威瑟罗尔奶奶》题目新解

很 强 的 人 ,她 难 以 忘 怀 的 是 那 份 羞 辱感 , 而不是那个 人。所 以在她
的人 。老奶奶 的形象 也像 葛娇娇 ( 2 0 1 1 ) 的 论文 中所说 的 : “ 她 的女
也 就 是 说 ,虽 然 威 瑟 罗 尔 奶 奶 被 外界种 种抛弃过 , 可是 , 就 内 心 而
它发 生 在 她 的花 季 年 华里 ,
最快乐 的时光 : 婚 礼 上 。她 蒙上 了 雪 白的面纱 , 准备好雪 白的蛋 糕 ,
到雪 白的结 婚蛋糕 , 而 不是乔 治 。 在 她的潜 意识里 ,她 已经抛弃 了 乔治, 即, 一份虚妄的 “ 爱情” 。
一
“ 讧 h ” 在 词典 上 的意 思是 “ 突如 其来地 拒绝见 某人 ,特指爱人 ” 。 所 以 ,如果我 们接受 小说题 目的 传统含义 , “ d e s e r t e d ”一词 其实更 为贴切 , 那么 。 波特 为什 么不选用
后者 呢?我们都 忽略 了一点 ; “ 抛 弃” 是一 个动名词 , 它可 以表示被 动也 可表示 主动 。也许波 特选用 这个 争议性很 大 的词语 ,正是 暗
指有第 二种 “ 内心世界 主动抛 弃” 的可能性 。 笔者 歹 j l 举 了小 说 中 凡 是 和 “ 抛弃” 有 关 的事 件 , 发 现共 有 四 次 :威 瑟罗 尔奶奶 的第 一个未婚
她原谅 了乔治 : “ 我希 望你能 找到
乔 治。找到他 , 一 定要告诉 他 , 我
忘 了他 ……告诉 他吧 ,他从 我这
被遗弃的韦瑟罗奶奶中文故事简介

被遗弃的XXX奶奶中文故事简介
《被遗弃的XXX奶奶》讲述了当XXX奶奶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处于弥留之际时的思想经历。
临终前,XXX奶奶的一生的经历犹如电影画面一般,浮现在她的眼前。
年轻时,他在婚礼即将开始之时被新郎乔治拋弃;中年时,丈夫约翰去世离她而去,之后又痛失爱子;人生的这些不幸经历没有让她失去希望,反而让她变得比男人还要坚强地活着。
但是,在耄耋之年,XXX奶奶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发现她一生度诚信仰的上帝也抛弃了她,她最终彻底失去希望,用自己的力量吹灭了象征其生命的蜡烛。
XXX奶奶和艾XX都是美国南方女性,都深受南方妇道观和男权思想的影响清教主义同南方父权主义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近乎变态的女道观,一方面,女人被视为贞节、虔诚、自我牺牲等切美德的化身和家庭荣誉及社会声望的代表;另一方面,女人被视为祸水,是一切罪恶的渊源;女性从属于男性。
这种畸形的道观压抑和扭曲了XXX 奶奶和艾XX的思想和灵魂,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她们的悲剧人生。
XXX奶奶年轻时在婚礼上被新郎乔治抛弃,尽管她一生都在努力的忘记乔治,而且她也一直相信自己已经忘掉他了,但临终前的“没找到乔治,找到他告诉他我已经忘记他了”很讽刺的说明她一生对于乔治的拋弃都无法释怀;与此相同,艾XX一生也深受暴虐父亲的影响,年轻时父亲轰走了她的追求者;在父亲去世之后,她依然把父亲的照片摆在最显眼的位置,无法摆脱父亲的威慑力。
《被遗弃的维瑟罗尔奶奶》的女性主义解读

《被遗弃的维瑟罗尔奶奶》的女性主义解读李琼华-胡忠青2(1.长江大学一年级工作部,湖北荆州434020;2.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英语学部,湖北荆州434020)摘要:《被遗弃的维瑟罗尔奶奶》是美国著名作家凯瑟琳安波特的经典短篇小说之一。
故事以意识流的手法回顾了维瑟罗尔奶奶辛苦的一生。
本文试图以女性主义为出发点来分析文中女主人公的悲剧人生,探究女性在男权社会的他者地位。
以此揭示出在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里.女性要想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她必须颠覆男权社会赋予她的他者地位.成为有意义的人.而不是他者。
关键词:女性他者《被遗弃的维瑟罗尔奶奶》凯瑟琳安波特(K at her i ne A n ne Por t er)是著名的美国南方女作家.以中、短篇小说见长。
其创作态度十分严谨,是评论界公认的文体家。
其作品以深刻的思想性和完美的艺术性的高度统一而享誉文坛。
美国著名作家、评论家罗伯特潘华伦(R ober t P e nn W ar ren)认为。
波特的许多短篇小说在现代作家中是无与伦比的.并将她同乔伊斯、海明威、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和舍伍德-安德森并列为西方少数几个在短篇小说形式的创建上一贯认真而具有独特性的作家。
波特的《被遗弃的维瑟罗尔奶奶》是其短篇小说中的典范,也是现代美国文学中的名篇之一。
这篇小说最早于1929年2月发表于美国的T r ans i t i o n M agazi ne.之后收录于她的小说集《盛开的犹太花》(Fl ow e r i ng Judas)。
小说讲述了一个老夫人,维瑟罗尔奶奶的悲惨一生。
在她生命垂危之际,在亲人和朋友的陪伴下,她同顾了自己的人生历程。
没有完整的情节.没有激烈的心理斗争,也没有戏剧性的场景,这是一篇经典的意识流短篇小说。
波特通过意识流手法展现了维瑟罗尔奶奶一生的经历。
因此,就发表的论文来看。
评论者们大多把焦点集中在小说体现的意识流形式与技巧方面。
然而,他们却忽视了维瑟罗尔奶奶的悲惨一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个女人在父权社会下的解放幻觉——浅析《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文/何康妮摘要:美国女作家凯瑟琳•安妮•波特的《弃妇》,描写了一个老奶奶临死前的生活状态,交织着回忆和现实。
令人惊讶的是波特仅在四十多岁就写下这篇小说,因为文中深刻地洞察了一个八十多岁老人的心理世界,也有外媒指出,此作改编自作者的奶奶的亲身经历。
题目中的“遗弃”和“韦瑟罗尔(与英文风霜谐音)”暗示了女主角的饱经沧桑的悲剧命运,作者用意识流潜入她的复杂而矛盾的心灵,展示了一位丰满立体的人物形象。
然而,许多读者或许会想当然地认为,老人的性格是与生俱来或者是由于早年的不幸所造成的,忽略她所生活的时代激发了她的反抗精神,她的悲剧是时代的宿命,她对父权制社会的叛逆只是一场幻影。
许多作品都曾描述过女性主义者的成功例子,例如《简爱》等等,本文旨在挖掘老人在父权制社会下的自相矛盾的内心世界,以探讨在女性主义蓬勃生长的时代中的一个悲哀侧影。
关键词:遗弃;意识流;反抗;幻觉老奶奶生活中“被遗弃”的创伤文本中,老人总共有三次创伤,她未婚夫在婚礼现场的无故缺席、她第一任丈夫约翰的死以至于她之后一手抚养所有的孩子、她第一个孩子哈普西的死,其中第一个创伤在文中篇幅最多,影响也最大。
“不要使好事物因缺乏使用而腐坏……不要弄丢东西”,“……一些没有归还的事物……”“腐坏”、“弄丢”、“没有归还”这些字眼恰好和老人曾经“被遗弃”遥相呼应,而这类词语在文中的反复出现更是加强了创伤对老人生活的萦绕不去的影响。
她认为自己婚礼当天处于一种“愚蠢”的尴尬境地,她的自尊心如此强烈,以至于她连自己都无法面对曾经的屈辱,更不用说向自己的孩子倾诉。
在当时的性别关系中,“新女性是年轻而有吸引力的一个典型的群体。
”“父权制社会无法承认女性的解放,女性的解放只是一场幻觉”。
一方面,新女性有了她们的女性意识并追求解放,但事实是,男性依然统治并控制着社会,享有他们随心所欲的自由,而老人的自尊,在象征意义上是被父权社会对女性自尊的无知而任意抛弃与伤害的。
老奶奶对命运的反抗当早年创伤的记忆闪回在老人的日常生活中时,我们能感受到她想要抑制这种想法的强烈意愿。
“她把枕头抱在肩膀上……如果她又接受这想法,会使她窒息”,“告诉他我忘了他……告诉他我已经重新得到他从我身边夺走的事物。
”很明显,老人想显得坚强,即使约翰死后,她也能往前看并承担其持家的责任,她欺骗自己已经忘记了婚礼当天抛弃她的乔治,努力向别人显示自己过得非常幸福,反讽的是,这样的话语恰好反证了她的脆弱和恐惧,不愿直面乔治从未从她的生活中消失的痛心的事实。
“……关于他的想法是从地狱上升起的烟云……”老人虚幻的坚强来自于她对父权社会的反抗,这个社会总是将女性视为男性的附属物并且永远依赖着男性,这种反抗也能在她维持家庭的辛苦劳作中体现,“她曾经自己挖过地洞……不靠黑人男孩的帮助自己固定电线……”,老人不再是那个拥有白色西班牙梳子和彩色扇子的年轻女人。
她挑战了对女性的传统想法,从为了取悦男性而努力变得美丽变为叛逆的女性形象,即使是到了她的最后一刻,她也拒绝哈里医生的治疗和女儿克莱丽亚的照顾,坚信她的大限还未将至,她仍然是一个强大而意识清醒的女人,“渴望往日时光复返,一切都等待着被完成。
”她仍然有精力和力量,像一个男人一样,为家庭奉献自我。
尽管老人的独立和能力都能在她游刃有余的家务操持和抚养幼童中一览无余,她对亲人的情感依赖却无法被这强大的一面所抵消。
从对乔治幽灵般萦绕在她生活中的逃避、以为已经忘却他的自我幻想、贯彻至她生命最后的精神折磨都证明她始终没有跨越过这道情感藩篱。
或许正是她强烈的自尊心和不愿分享的执着使她脆弱的心和神经永远得不到安抚,使这样的创伤延续了她的一生。
老人坚信,女人可以精神上和物质上都独立于男性,这给了她一种幻觉,她可以向前看并且没有男人也能快乐生活。
然而,事实上她一直无法实现这样的愿望。
即使她的能干使她成功地在物质上独立了,将家庭打理得井井有余,子孙满堂,她也无法在精神上完全独立。
且不说乔治给她的创伤一直存在,她依然被上帝,这个“在精神世界上被认为是最强大的男人”控制着。
在被上帝抛弃了两次之后,老人失去了最后一根稻草,“她无法回忆起任何其他的悲伤,因为这个悲伤抹去了一切。
”当她对上帝的诉求没有得到回应之后,她“选择”了自杀,“她伸展开身体,深呼吸之后,吹灭了光。
”在基督教中,只有上帝才能决定人的生死,自杀是罪恶。
这体现了老人“对父权制社会的最后一次反抗并抛弃了自己的宗教信仰”。
然而,此处作者只是强调了老人“吹灭了光”这个动作,强调她自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只是作者的文学烘托,以体现她强烈的反抗意识,但老人最后是自然死亡,这恰恰证明她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完成了自杀,这只不过是她最后的幻想,反讽的是,她对父权社会的反抗最终仍然是徒劳的。
象征手法的使用文中,“光”反复出现,用意识流的时间线索,象征了老人一生不同的阶段。
第一处是“灯光点燃了,他们不会再害怕,也不用再依偎母亲了”,这象征着她的孩子都已长大成人,她作为母亲的使命完成了;第二处是“她摇摆着睫毛,让面巾纸般的蓝灰色的光射入眼睛,在会制造 下转(第102页)进而脱离了自己所属的奴隶主阶层,成为资产阶级新女性的典范。
美国新兴资本主义家的大胆开拓,积极进取的精神在她身上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她巾帼不让须眉,打破男权社会对女性的束缚,斯嘉丽的这种开创精神体现了美国文化中生存观念和竞争意识。
女主人公斯嘉丽历经磨难却越发的刚强坚韧。
在战火的洗礼下,她从一个放荡不羁的叛逆女孩儿逐渐转变成一位勇于担当的成熟的新女性。
她反传统的行为和意识形态,使她能顺应历史的变革,支撑着她在艰难的世事中与命运作斗争,不断地改变她的处境。
她强烈的生存和竞争意识,充分体现了女性意识的觉醒。
虽然,对于这两位女性,作者都以钦佩和赞赏地笔触加以描绘,但我们能从字里行间看出,她更推崇桀骜不驯具有反叛和开创精神的斯嘉丽。
因为,斯嘉丽更富有叛逆和独立精神,她和循规蹈矩的梅兰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她不似梅兰妮般逆来顺受,而是主动去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拒绝男性的控制。
特立独行的她,在封建父权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的那个时代可谓独树一帜。
斯嘉丽用实际行动阐释了对自我的肯定和对父权的抵抗。
她也很好地诠释美国人的文化和性格-追求个性解放和个人自由。
总之,无论是传统的梅兰妮还是反叛的斯嘉丽,她们身上所展现出来的优秀品质对现代女性有着启迪和激励作用。
她们的蜕变和成长彰显了女性的意识的觉醒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现代女性应该博采众长,既发扬传统又积极创新,从《飘》这部伟大小说的两个的女性身上汲取精神养分。
参考文献:[1]米切尔.飘[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2]高敏.《飘》中斯嘉丽的尴尬处境与自由境地[J].长城,2011(06).[3]柴阳玉.斯佳丽的执着文学[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03.[4]张昭.从郝思嘉形象看美国的文化性格[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2).(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婚失败后意识到了自己之前傲慢无礼带来的影响,他给伊丽莎白写信的举动中我们可以解读出达西的善良与谦卑。
当达西偶遇伊丽莎白与加德纳夫妇时,达西走到客人前与伊丽莎白对话了,虽然内心依然没有完全平复,但是礼貌却做到十足,并且希望伊丽莎白可以将自己介绍给她的亲戚。
伊丽莎白十分诧异达西的礼貌与改变。
达西主动与伊丽莎白舅舅交谈,礼貌谦卑,此时达西已经踏出了融入社会阶层低于他的共同体的第一步。
达西对待莉迪亚与威科姆私奔这件事的态度更加能够凸显达西的变化,虽然达西表现出的惊讶与沉默被伊丽莎白误会了,但是却充分显示了达西急切的关怀。
到后来,别人都对莉迪亚与威科姆这件事议论纷纷的时候达西却默默的用自己的财富与社会关系去帮助莉迪亚与威科姆,低调的履行着绅士的责任。
这时候,支撑共同体的已经不再是社会外界所加强的器乐,而是达西自身内在的善良与谦卑,这才是达西与其他社会阶层关系缓和的源泉。
三、结束语英国摄政时期婚姻、家庭体现了“个体”与“共同体”的意识,作者简•奥斯汀将共同体意识融入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与人际交往中。
不同的社会阶层存在着不同的价值观,伴随着情节的发展不同阶层开始融合,达西也开始履行着绅士的义务,伊丽莎白与达西有情人终成眷属。
相互的理解与反思消除了傲慢与偏见,建设了社会的共同体。
参考文献:[1]陈方方.去《傲慢与偏见》中理想共同体之艺术实现[J].艺术研究,2015(03):100-102.[2]Jingrui HUI.A Story Without Love:On Pride and Prejudice From the Feminism Perspective[J].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2015,V ol.11(2):88-90.[3]周丹丹.奥斯丁的爱情乌托邦与婚姻异托邦——以《理智与情感》和《傲慢与偏见》为例[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6(01):99-102.(作者单位:太原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梦魇的光中睡去”,这象征着她正处于乔治所带来的情感创伤的折磨中;第三处是“这不是我丈夫……克莱丽亚灯罩中的光是蓝色的,根本就没有光,只是浮华”,此处光象征着约翰死后,老人度过着没有爱的情感空虚;最后一处是文章末尾,“灯罩中的光闪动摇曳着,然后暗淡下去……她盯着就是自己的光……伸直身子吹灭了光”,这里光代表老人脆弱的生命。
本文中的第二个象征是“等待”。
“总是很开心能抓住每分每秒。
总有许多事尚未完成,明天还很遥远,没什么值得忧虑的。
事情总会在时间来临的时候做完;感谢上帝让我总有休息的余地。
那个要等一等,那是明天要做的。
”老人认为,事情只要等待到明天,就一定能够做完,她宁愿有序平静地完成,也不愿匆忙将就。
这体现了她沉着冷静,不疾不徐的生活态度,她的乐观和尽职尽责,同时也体现了她对死亡的无所畏惧“她花了许多时间准备迎接死亡,现在就顺其自然吧。
”另外,这也反映了老人的完美主义——永远不浪费时间,尽量多做一些事,不要留下遗憾,这也是为什么她快要步入死亡时,仍然徘徊,仍然抗拒,仍然相信自己精力十足,因为她留下了许多未完成的事。
参考文献:[1]Woloch,Nancy.Women and American Experience.[M]. New York:McGraw-HillEducation,1984.[2]Bible:New Testament:Matthew.[M].Public Domain Books,2005.(作者单位:厦门大学)上接(第99页) 上接(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