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复习精讲辅导)北京市2015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中国古代经济经典精讲课后练习一

合集下载

北大附中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精讲 中国近代和现代经济经典精讲二(1)

北大附中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精讲 中国近代和现代经济经典精讲二(1)

学科:历史专题:中国近代和现代经济经典精讲题1:阅读下列有关近代中国境内工业统计资料(外国人办的企业略),从中我们获得的有关中国经第一时期l872一l894年第二时期l895—1913年设厂数53 463商办资本(千元)4697 90801资本所占比重9.6%41%官办和官商合办设厂数19 86资本(千元)16196 29469资本所占比重33.1%13%A.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征B.官僚资本经济从此逐渐走向消亡C.民族资本在社会经济中占支配地位D.甲午战后民族资本获得迅速发展题2:下图是上海三兴烟草公司(成立于1924年,位于上海美租界)刊登在1926年10月10日《申报》上的一则“孙文牌香烟”广告。

关于该广告发布背景说法正确的是()①广告反映民族工业发展迎来了短暂的春天②广告发布时孙文已经逝世③广告体现了民族资本家的爱国精神④广告反映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对民族工业的推动作用⑤广告反映“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A.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③④⑤ D.②③④⑤题3: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说:“兴银行。

倘有百万家财者……或三、四富民共请立,或一人请立,均无不可”、“准富者请人雇工,不得买奴,贻笑外邦。

”这表明他()A.维护平均主义的分配方案B.反映了农民阶级的愿望C.提倡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D.停留于中国古代的落后思想题4:下图反映的是新中国前两个五年计划期间的部分情况,该图反映了()A.“一五时期”我国的工业发展非常缓慢B.“二五时期”我国的农业比重明显上升C.中共八大路线的贯彻使工业比重明显上升D.计划经济的实行导致服务业比重基本稳定题5:浦东的开发开放,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

中国政府做出这一决策时面临的状况是( )A.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开始转向城市、国企B.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历史终结论”喧嚣C.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正在进行一轮姓“资”、姓“社”的争论题6: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改革开放胆子要再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

2015届高考历史第二轮专项复习课件24

2015届高考历史第二轮专项复习课件24

• [解析] 苏格拉底,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提 出“知识就是道德”,即知德合一,认为道 德教育使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已有的德性。 他心目中的优秀人物应具备心地善良、富于 教养、崇尚理性等必要素质。分析选项,D项 符合题意,故应选D。
强化作业
(点此链接)
• (3)三个发展阶段: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 制度的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使雅典民主政 治确立;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发展 到顶峰。 • (4)四点认识:是雅典奴隶制经济,特别是工 商业发展的产物;与雅典自然地理条件密切 相关;为雅典创造辉煌灿烂的文明奠定了基 础;为近代民主政治的创立奠定了初步基础。
• [解析] 本题以罗马法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 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根据所学 知识可知,《社会契约论》发表于18世纪,A 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皇帝的决定也具有 法律效力”可知B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人 民把他们的全部权威和权力移转给他”可知C 项错误。故答案为D项。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 1.苏格拉底和智者学派思想的异同
苏格拉底 重视人的伦理道德,主 张“美德即知识” 不 真理应该有客观标准 同 点 反对过激的民主政治, 主张有知识、有道德的 少数人治国 智者学派 为达目的而不择手 段,忽视道德
“人是万物的尺 度”,每个人都有 判断标准
主张民主政治,所 有人都是平等的
• 2.孔子与苏格拉底主张的异同 • (1)相同 • ①都关注人、人与社会,因此都具有早期人 文主义色彩。
走向高考 ·历史
新课标版 ·二轮专题复习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一部分 Ⅰ 必修内容
基础整合
专题一 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
专题一 第4讲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与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同步复习精讲辅导)北京市2015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中国古代经济2014新题赏析课后练习二

(同步复习精讲辅导)北京市2015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中国古代经济2014新题赏析课后练习二

中国古代经济2013新题赏析题1:据史载:唐朝前期,宋州(河南商丘)、亳州(安徽毫县)生产的绢帛质量最高。

江南东道(江苏南部和浙江一带)的丝织物品类繁多,很多列为贡品,在产量上已仅次于河南、河北道而跃居于全国的第三位。

该记载()A.反映了唐朝主要政治中心在豫皖地区B.准确地统计了南北方丝织业的发展状况C.折射出古代河南、安徽之地是桑蚕中心D.反映了唐朝行政区划和丝织业发展特点题2:《汉书》上记载西汉时农民每年亩产约一石半,而《昌言》上说东汉时的农田平均亩产约为“亩收三斛”,亩产量有了较大的增长,造成当时粮产量增长的主要原因是()A.铁犁牛耕技术的改进和推广 B.租佃关系的出现C.合理地利用了土地资源 D.农作物品种的改良题3:《宋书·周朗传》载:“凡自淮以北,万匹为市;从江以南,千斛为货。

亦不患其难也。

今且听市至千钱以还者用钱,余皆用绢布及米,其不中度者坐之。

”解读材料正确的是( ) A.南朝时商品经济得到发展B.南朝时重农抑商的政策转变C.钱币在社会生活中被广泛使用D.周郎建议对用绢米交换商品者要治罪题4:班固在《汉书•食货志》中说:“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二者,生民之本,……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

”据此,判断正确的是( )A.班固重视农业,忽视商业B.“二者”指的是农业和手工业C.汉代实行农工商并重的政策D.班固有农商皆本的意识题5:唐代陆贽在谈到租庸调制时说:“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

”这说明租庸调制( )A.基本特点是以丁计税B.实行以田亩为主的征收标准C.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反映了国家对人身控制的松弛题6:反映秦统一的《复活的兵团》说,在两千多年前,秦已经按照“国标”进行大规模生产各类标准化兵器;秦朝律法中的《工律》规定:“为器同物者,其大小、短长、广袤亦必等。

”对上述材料释读正确的是( )A.有利于规范民间手工业生产的统一性B.说明了秦能够统一全国的原因C.反映了秦代官营手工业的标准化生产D.秦朝手工业生产具有垄断性题7:汉朝政府曾经专门规定,商人穿鞋必须一只黑一只白。

2015届高考历史第二轮专项复习课件36

2015届高考历史第二轮专项复习课件36

[定位考点] 新思潮的萌发 [抓住题眼] 《海国图志》 [调动知识] 《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 的专著,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
[研析选项]
选项 A 对应度 × 自主分析 《海国图志》是一部介绍世界历史地理知识的 综合性图书,并非主要介绍西方政治体制 由材料中“参议院”“众议院”“总统”等信 息可知 《海国图志》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学习西方先 进技术的愿望 为戊戌变法提供理论基础的是《孔子改制考》 和《新学伪经考》
近代中国进步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1)洋务派继承了林则徐、魏源等人 “ 师夷长技”的思想,并将 它付诸实践,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方针。早期维新派 大多来自洋务派,洋务派成员在兴办洋务的过程中,接触到西方 资本主义先进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对封建制度的尊奉发生了动 摇, 他们一方面继承了洋务派“师夷长技”和“中体西用”的思 想,另一方面侧重于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主张 “中学为主,西学为辅”,以商保国,以制度强国。
角度例说]
命题角度:从历史比较的角度审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 [典例 ] (2014· 江苏单科 )1885 年早期维新志士王韬主掌上
海格致书院,延请洋务大员,命题考士,士子们应时而对,颇多 新见。从主考人员、考核内容和考核结果来看,王韬课士的整个 过程体现出新旧杂糅的时代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定位考点] 戊戌变法 [抓住题眼] 1898 年 [获取信息] 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
[研析选项] 选项 对应度 A × 自主分析 是读书人反对梁启超主张废八股的 原因,而不是事件本身产生的影响 由题意可知,梁启超因主张废除八 B √ 股取士而遭到参加会试的大多数举 人敌视,恰恰说明改制缺乏广泛的 社会基础

2015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1 中国古代史 第2讲 古代中国的经济教学案

2015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1 中国古代史 第2讲 古代中国的经济教学案

专题1 中国古代史第2讲古代中国的经济教学案一.知识网络二.核心梳理1.耕作方式〔1〕原始农业阶段:刀耕火种、石器锄耕。

〔2〕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但没有广泛用于农业生产。

〔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农耕工具:汉代:耦犁。

唐:曲辕犁。

3.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具有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脆弱性的特点。

4.古代水利灌溉〔1〕灌溉工具:主要有翻车、筒车、风力水车等。

〔2〕灌溉工程:春秋战国的芍陂、都江堰、X国渠和西汉的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从汉代起,政府组织大规模的治黄工程;西域地区的坎儿井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工程。

三.思维点拨——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1.农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2.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农业生产技术日臻成熟。

3.经营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

4.耕作方式: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

四.难点突破——对小农经济特点及影响的理解1.演变: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鸦片战争后开始瓦解。

2.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实际上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弱点:〔1〕分散性:属于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

〔2〕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相互之间缺少交往和合作。

〔3〕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特别是王朝政策的影响。

4.地位:是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明清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日益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因素。

二.核心梳理1.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

2.主要行业:冶金业〔铜、铁、钢〕、制瓷业〔青、白、彩〕和丝织业〔某某、某某〕。

3.发展历程:原始社会晚期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周时期由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三种主要形态;明中后期出现雇佣劳动关系。

2015届高考历史第二轮专项复习课件33

2015届高考历史第二轮专项复习课件33

[答案] B
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科技发展的特点及原因 (1)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重视发展国防科技,科技为军事 服务。主要原因:美国敌视新中国,中苏关系恶化;美苏争 霸,导致世界局势紧张。 (2)改革开放后,科技为经济发展服务,科技产品逐渐商品 化。主要原因:新时期党和政府将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 上来;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A.新中国文化教育水平迅速提高 .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了文化进步
C.政治活动强烈影响到文化艺术 D.社会主义的文学创作空前繁荣 [定位考点] 新中国的文学艺术 [抓住题眼] 1958年 [获取信息] 仅半年时间,出版民歌集近800种,数月内写
下诗歌 5 300 多首
[研析选项] 选项 对应度 自主分析 1958年,中国“左”倾错误泛 C √ 滥,各行业都掀起了“大跃 进”运动,材料中的现象实际 上是文学领域的“大跃进”
[洞察命题
角度例说]
命题角度:西学只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才能产生强大的生 命力 [典例] (2014· 海南单科) 周恩来曾回忆说:“讲到中国革
命的性质,今天似乎是老生常谈了……可是在六大(1928年) 时,这却是个很严重的问题……当时无论从莫斯科中山大学或 从西欧回来的同志又都轻视理论,所以对革命的性质问题搞不 清。”这表明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 )
[二轮备考讲义]
第三部分
信息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
专题十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及科教文化
基础记忆
思维对接
实现一二轮无缝对接
回顾一轮基础知识,迎战2015高考!
寻求规律方法,打牢夯实夺高分! 1.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将三大理论成果与中国的革 命、现代化建设相结合,将必修Ⅲ与必修Ⅰ内容相结合。 2.以科技为核心: 科技的发展必须服务于国内政治、经 济建设的需要,国际形势的不同决定了科技发展的侧重点也有 所不同。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一部分 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 第2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师用书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一部分 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 第2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师用书

第2讲权力支配下的农耕文明——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立德树人/多维思考/导向教学从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来看: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对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生态理念和生态环境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对当前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借鉴古代的经济政策,发挥政府在农业和商业中的积极作用,对于促进农业和商业的产业转型,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从现实问题的历史反思来看:“一带一路”是当前经济发展的热点话题。

两千多年前,丝绸之路以其连接的文明形态之多、跨越历史时期之长而光耀人类文明的史册。

如今,中国以互尊互信、合作共赢、文明互鉴的诚意,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这个宏伟的战略构想,赋予古老的丝绸之路以全新的生命,承载着沿途各国发展繁荣的梦想,也符合全球区域合作的时代潮流。

从近三年的高考命题点来看:为文明的萌生和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的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和土地制度、生存空间逐渐变动的经济重心的南移以及重大转型时期的商业发展是本专题的热考点。

复习备考时,既要对教材主干知识加以灵活运用,又要注重经济与文化的互动关系,关注中国历史上许多重大的历史变动、制度或社会结构的变迁,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论高度认识古代中国经济的典型特征。

线索一古代农业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线是小农经济的产生与巩固,包括土地制度的变迁、耕作方式的演进、水利设施的修建等,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为突出特征。

线索二古代手工业古代手工业主要有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其中纺织、冶金、制瓷是三大主要行业,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

线索三古代商业古代商业发展包括市场形成、市场管理、货币演变、国内外贸易、城市商业功能发展等五大要素,其中市场管理是核心内容,时空限制经历了一个由严格到松散的过程。

线索四古代经济政策古代的经济政策以重农抑商、闭关锁国为主,前者首倡于商鞅变法,贯穿于封建社会始终,后者仅实行于明清两朝,两者均是导致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

2015届高三二轮复习通史体系构建第1讲

2015届高三二轮复习通史体系构建第1讲

全面认识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三)影响 利: ① 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维护了祖国统一与领 土完整; ② 有效组织了全国可用资源进行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 济建设; ③ 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加速了全国各地经济文化 的交流。 弊: ① 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阻碍了历史的进一步发展。 ② 思想专制箝制了世人思想,遏制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 ③ 成为封建社会末期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的桎梏。
【预测4】 (2014·广东六校联考)《汉书·董仲舒传》“道 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 务”;“正法度之宜”等记载,由此可知董仲舒的思 想 A.强调“春秋大一统” B.糅合了多家学派思想 C.趋向“三教合于儒” D.背离了先秦传统儒学 【预测5】董仲舒说: “国家将有失败之道,而天乃先出 灾害以谶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 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 乱也”。这表明董仲舒( ) ①宣扬天人感应学说 ②继承了荀子“天行有常”思想 ③要求君主施行仁政 ④认为君主地位并非不可侵犯 •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①④
全面认识 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一)原因 (1)经济根源: 封建经济的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保证国家统一。 (2)政治根源: 地主阶级需要强大的政权镇压人民反抗以维护经济利益。 (3)思想根源: 战国时法家思想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4)社会根源: 保护中原先进的农耕文明免受北方游牧文明冲击的需要。 (5)前提条件: 战国时代的局部统一及秦朝实现“大一统”奠定了政治基础。 (二)特点 A、皇权至上,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B、帝位终身和皇位世袭; C、官僚政治,官员一律由皇帝任免; D、地方要绝对服从中央;
(2)官僚政治逐渐代替了贵族政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经济经典精讲
题1:
《耕织图·耕图》为南宋作品,为历代帝王推崇和嘉许。

清康熙帝命画家重新绘制了该作品(右图),也真实地反映了清代生产方式。

该作品反映出清代()
A.出现一牛一人的耕作技术
B.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
C.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
D.农耕技术没有突破性发展
题2:
元代著名的文学家张养浩在《山坡羊》中写道:“一头犁牛半块田,收也凭天,荒也凭天。

粗茶淡饭饱二餐,早也香甜,睡也香甜。

布农得暖胜丝棉,长也可穿,短也可穿。

草屋茅舍有几间,行也安然,睡也安然。

雨过天晴驾小船,鱼在一边,酒在一边。

日上三竿犹在眠,不是神仙,胜是神仙。

”对这首词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反映了古代农耕经济的落后性和保守性
B.反映了小农经济状态下农民生活的富足和惬意
C.反映了古代自然经济状态下农民不思进取的心态
D.反映了中国古代传统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
题3:
2010年12月24日至26日,在广东省阳江市体育馆举行“南海一号”文物图片展。

“南海一号”是一艘沉没于800多年前南宋时期的木质古沉船,出水瓷器数千件,品种极多,其中有许多“洋味”十足的瓷器。

专家们认为“南海一号”具有非同寻常的学术价值,其可供研究的“学术价值”体现在()
①海上丝绸之路的盛况
②宋代造船技术的发展
③手工工场的生产状况
④制瓷技术的进步
⑤“洋味”十足的瓷器是指珐琅瓷
A.①②③⑤ B.①②④ C.②③④⑤ D.①③④
题4:
宋史专家邓广铭说:“宋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
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的。

”下列史实不能佐证上述观点的是()
A.商品经济发达,“市”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B.宋代形成了以理学为代表的新儒学
C.在纺织业发达地区出现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市场
D.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三大发明有划时代的发展
题5:
古代中国社会“凡民曰四,一曰士、二曰农、三曰工、四曰商”。

明清之际,江南等地出现了“士商相混”的现象。

这反映了()
A.工商皆本思想产生,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B.重农抑商政策松弛,传统社会结构解体
C.商品经济发展,等级观念淡化
D.广州市中国古代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
题6:
明清时期,山西祁县一带流传着“有儿开商店,强如坐知县”,“生子可作商,不羡七品空堂皇”的谚语。

这表明()
A.明清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B.当时已经形成地区性的商帮
C.经商可以迅速致富 D.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题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魏洛阳)“自延骷(里)以西……望宗所居也。

民间号为王子坊。

”……伊洛之间,夹御道,东有四夷馆……道西有四夷里;一曰归正,二曰归德,三曰慕化,四日慕义。

……市东有適商、达货二里。

里内之人,尽皆工巧屠贩为生,资财巨万……市南有调音、乐律二里。

里内之人,丝竹退歌,天下妙伎出焉……市西有延酤、治觞二里。

里内之人,多酒为业……市北有慈孝、奉终二里。

星内之人,以卖棺椁为业,赁车为事……。


——(北魏)杨衙之《洛阳伽蓝记》材料二里坊,或称里、坊,是我国古代城市的基层居住单位。

……(唐初长安城)“千百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昏而闭,五更而启”。

……“诸侵巷街、阡陌者,杖七十。

”……“中使郭里曼酒醉犯夜,杖杀之。


——李合群《论中国古代里坊制的崩溃》材料三(北宋东京)御街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

……余皆羹店、分茶、酒店、香药铺、居民。

……南通一巷……并是金银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

……街南桑家瓦子……其中大小勾栏五十余座。

内中瓦子……可容数千人。

……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乃马行街也,人烟浩闹。

……大抵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骈阗如此。

……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

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1)根据材料一、二,归纳我国唐中期以前里、坊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与唐代长安相比,北宋东京城市有哪些新发展?
(3)根据材料一,指出北魏洛阳城市里、坊命名的原则。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此的看法。

课后练习详解
题1: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小农经济发展表现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耕织图·耕图》反映的是男耕女织的生产特点,与前朝没有实质性突破,所以应选择D。

题2:
答案:B
解析:古代小农经济不可能富足和惬意,因为封建剥削严重和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的落后性,天生脆弱。

题3:
答案:B
解析:审题时注意“南宋时期”。

中国的手工工场出现在明朝中后期的江南地区,故③不正确;珐琅瓷出现在清朝康熙年间以后,故⑤不正确。

因此选B项。

题4: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代的经济、文化及科技成就,属于基础知识考查,可使用排除法。

A项属于宋代商业(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B项属于宋代儒学(文化)的新发展;D项属于宋代科技的发展:印刷术发展为活字印刷,指南针应用于航海,火药广泛应用于军事;故A、B、D 都能佐证。

C项“自由劳动力市场”属于明中期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不能佐证宋代,故选C 项。

题5:
答案:C
解析:古代社会有严格的等级差异,春秋时期就将社会各阶层士、农、工、商进行严格的区分,商人的社会地位最为低下,受到歧视。

从材料了解到明清时期出现“士商相混”,许多官僚、贵族从事商业活动,反映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和等级观念的淡化。

A项工商皆本思想由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提出,当时已产生,但人人平等之类观念并未深入人心;B项封建社会传统社会结构主要特征是统治阶级地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农民阶级进行统治,说法不成立;D项与本题无关。

题6: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

抓住关键信息“强如坐知县、不羡七品空堂皇”,可判断经商可以致富,没必要羡慕做官,故C项为正确答案。

A、B两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D项表述与史实不符。

答案为C。

题7:
答案:
(1)特点:是我国古代城市基层管理制度,管理严格;居民按身份地位和所从事的职业聚居(或:在市周围按工商业性质分设里坊;里坊分区);里(坊)与市分开,居住区与商业区交叉存在;城市布局整齐划一;实行严格的夜禁制度;封闭性。

影响:积极方面:有利于防范盗贼和稳定社会秩序;其城市规划对后世有一定的影响。

消极方面:妨碍了市民生产、生活及人际交往,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

(2)发展:工商业繁荣;突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或:打破了市坊界限;根据经营的类别形
成不同的商业区;城市的经济文化功能大大增强(或:出现了市民阶层的娱乐场所)。

(3)原则:以儒家道德准则(或:以反映儒家文化所倡导的道德准则的字词或含有褒义的有关字词)和以居住者的职业特征命名。

看法:儒家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或:体现了儒家的夷夏观及以德政吸引感化蕃夷的思想)。

解析:第一问第(1)小问从材料一可以看出居民居住特点,材料二反映里(坊)与市分开、城市布局特点以及夜禁制度等。

第(2)小问可以从稳定社会秩序、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的角度来思考。

第二问根据材料从时间、空间等方面来概括市的发展。

第三问从材料一里、坊、名称中有“德”“义”等词可以看出深受儒家思想影响,这说明儒家思想影响人们日常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