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与酒之关系

合集下载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完整版)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完整版)
• 对作家的评价, 鲁迅极力排除儒家正统的批评标准
第二部分:文章与酒的关系
• 第一层(pr36~pr39):提出了“饮酒”的代 表“竹林七贤”,以阮籍最为典型,认为 七人皆反抗旧礼教,并概括出了“吃药和 吃酒之分的缘故:吃药可以成仙,仙是可 以骄视俗人的;饮酒不会成仙,所以敷衍 了事”。
• 第二层(pr40~pr42):先说“竹林七贤” 饮酒的态度,进而谈到了阮籍、嵇康和刘 伶等人所做的文章,将竹林名士饮酒与其 做文章联系起来。
• 第五部分:第22—35段,详细分析五石散 对魏晋文人和魏晋风骨的影响
• 鲁迅的观点:
• 对汉末魏初文风的评价,鲁迅即从当时的政治环境和文 化风气出发,指出居乱世尚刑名立严法,为治世反清流斥 执拗,遂促成文章清峻、通脱的风格,并据此肯定曹操的 才能和功绩,从而将思想史、文化史与文学史相融会。
• 鲁迅所指明的魏晋文学的“ 异采” 有着类似的特征, 那就是一作者的思想解放, 敢于向传统旧说挑战, 敢于 别出一格二作品的内容用不同的方式反映了现实生活, 不同程度地表现了对当时现实的不满三文体和风格的创 新。象正始名士及其作品, 历来不被重视, 甚至受人垢 病, 鲁迅根据自己的尺度, 特别标出他们议论文的成就, 给他们在文学史上以应有的地位。
第二部分总结 • 魏末至晋末的以“竹林七 贤”为代表的醉酒癫狂、 不遵礼教、狂放不羁以及 反映在文学作品上的“狂 放不羁、超脱、玄奥”的 特点是这个时代“魏晋风 度”的主要表现。
总结
• 魏晋风度的几个特点:
• 崇尚老庄,蔑视礼法,率性而行,参透人生。
• 崇尚虚无,宅心事外,通脱世俗。
• 推重雅量,即临危不惧、临变不惊、临乱不慌的 精神自持性,和外在的闲雅。
• 崇尚药、酒、仪容美貌。包含有灵气、睿智、飘 逸和洒脱,既是外在的风姿,又是内在的气韵的 潇洒。

现当代散文

现当代散文

现当代散文值得一读的散文(之一)祝勇一、鲁迅(1881—1936):《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这篇文章有意思,可能因为是演讲稿,所以写得松弛,故事也多,读起来也不像鲁迅的散文杂文那样佶屈险峻,只是不知道他用绍兴话演讲,听众听起来感受怎样。

所以在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的心里总是在想着他的绍兴话,好像在听一张民国时代的老唱片。

1927年7月23日、26日,鲁迅在国民府广州市教育局主办的广州夏期学术演讲会上进行了这次主题演讲,邱桂英、罗西记录,其中罗西就是后来写下长篇小说《一代风流》的欧阳山。

鲁迅修改后,发表于同年11月16日《北新》第2卷第2号,第二年又收入上海北新书局出版的《而已集》。

这篇文章(或曰演讲),把我们带回到宽袍大袖、赤足散发、饮酒服药的魏晋时代,把目光锁定那个特殊年代里特殊的人,通过时代来观察人,又通过人来折射那个时代,这就是鲁迅先生的写作观,用今天的话说,叫“以人为本”,用鲁迅的名字说,叫“树人”。

从魏晋时代那些亦喜亦悲的放浪人物身上,他证明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即使是从前的人,那诗文完全超于政治的所谓‘田园诗人’‘山林诗人’,是没有的。

完全超出人间世的,也是没有的。

”原因很简单:“既然是超出于世,则当然连诗文也没有。

”2013年,我为《十月》杂志开《故宫的风花雪月》专栏(后由东方出版社出版),第一篇写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魏晋书法。

关于那个时代的风流俊逸,我这样写:“那潇洒里却透着无尽的悲凉,不是幽默,是装疯卖傻,企图借此躲避司马家族的专政铁拳,最终,嵇康那颗美轮美奂的头颅,还是被一刀剁了去……”鲁迅的散文,我以为写得最好的是《野草》。

但《野草》是一部书,应从整体看,这里只论单篇,不论书。

因此我推荐这篇《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二、周作人(1885—1967):《苦雨》周作人先生的散文,特点是淡。

他的淡,与鲁迅的浓,形成对比,相得益彰。

所以人们常把周作人的散文比作茶,把鲁迅的散文比作酒。

从魏晋名士看鲁迅面对传统文化的矛盾——由《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说起

从魏晋名士看鲁迅面对传统文化的矛盾——由《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说起

从魏晋名士看鲁迅面对传统文化的矛盾——由《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说起摘要:在“五四”时期,鲁迅是作为彻底批判传统的战士形象出现的,然而另一方面他又被民众誉为“民族魂”。

实际上,在鲁迅的思想中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是有着深刻矛盾的。

从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演讲着手,将鲁迅与魏晋名士阮籍、嵇康比较,以从中分析他的全盘性反传统的立场与他选择地接受了一些中国传统道德价值与文化质素的事实,两者之间存有无可疏解的基本矛盾。

关键词:鲁迅;阮籍;嵇康;传统文化;矛盾一九二七年七月,鲁迅在广州夏期学术演讲会上作了题为《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学术演讲,引起了强烈反响。

在学术思想界,《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是一份极具思想价值的资料,从这一演讲中可以探析鲁迅思想中面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矛盾。

鲁迅被誉为“民族魂”,另一方面,作为“五四”新文化的代表性人物,鲁迅也以批判中国文化传统而被人所知。

“在鲁迅的心灵中,作为一项他‘意缔牢结’所信誓的全盘性反传统主义与他对于中国传统中一些优美质素的真切而具体的了解,是同时并存的。

因此,他的意识之中存有沉重的思想矛盾与精神上的紧张。

”[1]486的确,在鲁迅的思想深处,饱含着对中国传统文化既爱又恨的感情。

鲁迅非常喜爱魏晋文学,而在魏晋的作家中,又尤其推崇孔融、阮籍、嵇康等魏晋名士。

在这篇演讲中,鲁迅也着重谈及阮、嵇二人。

其实,鲁迅与阮籍、嵇康之间是有着深刻的精神联系的,深知鲁迅为人的许寿裳曾说:“鲁迅对于汉魏文章,素所爱诵,尤其称许孔融和嵇康的文章……就因为鲁迅的性质,严气正性,宁愿覆折,憎恶权势,视若蔑如,坚贞如白玉,凛凛焉劲烈如秋霜,很有一部分和孔嵇二人相类似的缘故。

”[2]41曹聚仁也称鲁迅是“千百年后的嵇康、阮籍的知己”。

正因如此,将鲁迅与阮籍、嵇康比较,以从中管窥鲁迅面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矛盾。

一、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正如鲁迅在演讲开始所说,魏晋时期,社会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朝野无序,社会一片黑暗。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完整版)汇总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完整版)汇总
• 对作家的评价, 鲁迅极力排除儒家正统的批评标准。
第二部分:文章与酒的关系
• 第一层(pr36~pr39):提出了“饮酒”的代 表“竹林七贤”,以阮籍最为典型,认为 七人皆反抗旧礼教,并概括出了“吃药和 吃酒之分的缘故:吃药可以成仙,仙是可 以骄视俗人的;饮酒不会成仙,所以敷衍 了事”。
• 第二层(pr40~pr42):先说“竹林七贤” 饮酒的态度,进而谈到了阮籍、嵇康和刘 伶等人所做的文章,将竹林名士饮酒与其 做文章联系起来。
❖ 第五层:第22—35段,详细分析五石散对 魏晋文人和魏晋风骨的影响
• 鲁迅的观点:
• 对汉末魏初文风的评价,鲁迅即从当时的政治环境和文 化风气出发,指出居乱世尚刑名立严法,为治世反清流斥 执拗,遂促成文章清峻、通脱的风格,并据此肯定曹操的 才能和功绩,从而将思想史、文化史与文学史相融会。
• 鲁迅所指明的魏晋文学的“ 异采” 有着类似的特征, 那就是:一、作者的思想解放, 敢于向传统旧说挑战, 敢于别出一格;二、作品的内容用不同的方式反映了现 实生活, 不同程度地表现了对当时现实的不满;三、文 体和风格的创新。象正始名士及其作品, 历来不被重视, 甚至受人垢病, 鲁迅根据自己的尺度, 特别标出他们议 论文的成就, 给他们在文学史上以应有的地位。
• 推重雅量,即临危不惧、临变不惊、临乱不慌的 精神自持性,和外在的闲雅。
• 崇尚药、酒、仪容美貌。包含有灵气、睿智、飘 逸和洒脱,既是外在的风姿,又是内在的气韵的 潇洒。
• 能辩难析理,挥麈(zhǔ)玄言,有洞见,有妙赏, 有深情,有激烈、急切和悲愤精神。
第四层(pr46~pr50):提出魏末晋初的文章特 色是“师心”(嵇康)与“使气”(阮籍),而 东晋至晋末则出现了陶渊明这样的自然平和的田 园诗人,虽也如“竹林七贤”般饮酒,但他的态 度比嵇康阮籍自然得多,并认为“那诗文完全超 于政治的所谓“田园诗人”,“山林诗人”,是 没有的。完全超出于人间世的,也是没有的”。 所以鲁迅认为陶渊明的诗文,不论是那些寄情山 水、乐天安命、消极遁世的作品,还是咏古讽今, 批判现实的“金刚怒目”式的作品,都是东晋时

重读《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重读《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都具 有堪 称典 范的意 义 , 因为 它 比较 完满地 体现 了文学 史既是 文 艺科 学又是 历 史科 学的
性 质 和特 点 。……他 能从 丰 富 复杂 的文 学 史 中找 出普遍 性 的 、可 以反 映 时代特 征 和本 质
意义 的典 型现 象 ,然后从 这 些现 象的具体 分析 和 阐述 中来体 现 文 学的发展 规律 ,这 是 对 文 学 史研 究工作 者具 有 方法论 性质 的启 发 意义 的 。j 【 1
分 的探讨 :即关键 词 研 究 法 与 心 理分 析 法 。所 谓 的心 理 分 析 法 ,用 鲁迅 此 文 中 的话 说 ,就 是 要
“ 明于知 人心 ” 。他在 文 中先 引述 《 庄子 ・ 田子 方》 中的一段 话 :“ 国之 君子 ,明于 礼义 而陋 于知 中
人心” ,然后做出自己的判断 :“ 这是确的 ,大凡明于礼义 ,就一定要陋于知人心的 , 以古代有 所
字做 全面 深入 的研 究 ,是 断然不 会 做 出 “ 硬译 ” 甚至 “ 吞活 剥 的翻译 ” 的评价 的 。 生
客 观 评价 固然 必要 ,同情理解 更 不 可或 缺 。如 果 没有 细致 的 阅读 和 深入 的研 究 ,如果 没 有对
民族先贤的尊重和温情 ,是会把一位文化巨人的遗产束之高阁或者弃若 敝屣的。如何将两种态度
王瑶 先生 在该 书 中承认 自己研究 中古 文学 史 的思想 和方 法 ,是深 深受 到鲁 迅 《 晋风 度及 文 魏 章 与药 及酒 之关 系》 一文 的 影 响 ,他 曾把 鲁 迅 的 这一 文 学 史 方法 论 概 括 为 “ 型 现象 法 ” 典 ②,即
l 4l
维普资讯
从 纷繁 复 杂 的文学 史进 程 中选择 可 以反 映文学 史 的历史 特征 的文 学现 象 ,然 后 ,在 具体 的历史 展 开 过程 中 ,充分 把这 些 现象 同时 代 背 景 和社 会 思 潮 相 联 系 ,同 文人 的 生 活 和 作 品相 联 系 。 比 如 ,鲁迅 把 他拟 写 的六 朝 文 学 的 一 章定 名 为 “ 、药 、女 、佛 ” 酒 ,这 四 个字 指 的都 是 文 学 现 象 , 关于 “ ”与 “ ” 酒 药 ,鲁迅 在 《 魏晋 风 度 及文章 与药 及酒之 关 系》 一文 中 已有 精 彩 的论述 。 “ ” 女 与 “ ”主要 是用 于描 述 弥漫 于齐 梁 的宫体诗 和 崇 尚佛 教 以及佛 教 翻译 文学 的流 行 。 佛 我认 为 ,王瑶 先生 上述 的 阐述是 迄今 为止 学术 界对 《 晋风 度 及文 章与 药及酒 之 关 系》 一 文 魏 的文学 史研 究方 法论 最精 辟 的概 括 。但是 ,这 些结 论是 否 已经穷 尽 了这一 演讲 所 内含 的全部 方 法 论 精髓 呢 ?我认 为 ,还远 远 不够 。在此 文 中,还 有 两个 十分 独特 的文 学史 研究 方法 论并 未得 到充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2001年第6期第4l卷(总174期)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洲YATSENUNIVERSll‘Y(SOCIALSCIENCEEDITION)No.62001v()】.41Gem:ralNo.174人的觉醒与文的自觉+——重读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吴宏聪(中山大学中文系,广东广州510275)摘要:该文围绕鲁迅提出的“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的观点,着重探讨鲁迅如何抓住时代特点,沟通历史与文学的关系,阐明时代潮流与文学的价值取向,从而揭示文学发展的规律。

其意义不仅指出中国文学发展到魏晋出现一大转折的历史现象,而且由此拓宽了魏晋文学的研究层面,为中占文学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

关键词: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曹丕;人的觉醒;立学的自觉时代中图分类号;120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9639(2001】06—0001—051927年9月鲁迅离开广州前不久,应邀在广州夏期学术演讲会上作了一次演讲(7J=j23日),题目是《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后来他在1928年12月30日致陈浩信中说:“弟在广州之谈魏晋事,盖实有慨而言。

“志大才疏”,哀北海之终不免也。

迩米南朔奔波,所阅颇众,震感积虑,发为狂言。

”q)当时鲁迅正处于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白色恐怖中,他目击时艰,以曹操、司马懿父子捏造罪状,排除异己的史宴,借古喻今,抒发他肘国民党反动派以“奠须有”的罪名,杀害其产党员和革命群众的愤懑,的确是有慨而言的。

但整篇义章,鲁迅联系汉末魏初的政治、社会、时代潮流对魏晋文学作了十分精辟的论述,对当时的文人生活、心态,电作了详尽的剖析,是鲁迅在1927年大革命时期最重要的一篇学术论著。

这里值得挫出的有两点:第一,他把汉末魏初的文章风格,概括为“清峻、通脱、华丽、壮大”;筇二,他认为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
淮师文学院闫海田制 公元二O一五年
注释
• “25”“建安七子‛这个名称始于曹丕的 《典论· 论文》:‚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 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 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 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 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马录于千里,仰 齐足而并驰。‛后人据此便称孔融等为 ‚建安七子‛。按孔融(153-208), 鲁国(今山东曲阜)人,汉献帝时为北海 相,太中大夫。
淮师文学院闫海田制 公元二O一五年
注释
• “9”丁福保(1874-1952) 字仲祜,江苏无锡人。清末肄业江阴 南菁书院,后习医,曾至日本考察医 学,归国后在上海创办医学书局。他 所辑的《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收 作者七百余人,依时代分为十一集, 总计五十四卷。一九一六年上海医学 书局出版。
淮师文学院闫海田制 公元二O一五年
淮师文学院闫海田制
公元二O一五年
题辞(而已集)
• 一九二八年十月三十日,鲁迅校讫记。
淮师文学院闫海田制
公元二O一五年
注释
• “1”本篇记录稿最初发表于一九二 七年八月十一、十二、十三、十五、 十六、十七日广州《民国日报》副刊 《现代青年》第一七三至一七八期; 改定稿发表于一九二七年十一月十六 日《北新》半月刊第二卷第二号。
注释
• “23”文章小道曹植《与杨德祖 (修)书》:‚辞赋小道,固未足以 揄扬大义,彰示来世也。昔扬子云先 朝执戟之臣耳,犹称壮夫不为也;吾 虽德薄,位为藩侯,犹庶几戮力上国, 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留金石之功; 岂徒以翰墨为勋绩,辞赋为君子哉!‛
淮师文学院闫海田制 公元二O一五年
注释
• “24”曹植早年以文才为曹操所爱,屡 次想立他为太子;他也结纳杨修、丁仪、 丁癕等为羽翼,在曹操面前和曹丕争宠。 但他后来因为任性骄纵,失去了曹操的欢 心,终于未得嗣立。到了曹丕即位以后, 他常被猜忌,更觉雄才无所施展。明帝时 又一再上表求‚自试‛,希望能够用他带 兵去征吴伐蜀,建功立业,但他的要求也 未实现。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阅读答案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阅读答案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阅读答案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阅读答案汉末魏初这个时代是很重要的时代,在文学方面起一个重大的变化,因当时正在黄巾和董卓大乱之后,而且又是党锢的纠纷之后,这时曹操出来了。

小编精心为你整理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阅读答案,希望对你有所借鉴作用哟。

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演讲中指出“用近代的文学眼光来看,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其本意为嘲讽新月派与创造社“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主张,孰料这一讽喻时事、有感而发的观点竟在传播中异化。

有人提出魏晋有所谓“人的觉醒”,并把魏晋时期“人的觉醒”与“文的自觉”结合起来,“魏晋文学自觉说”在学界影响愈加广泛。

实则不同于18世纪末以来西方流行的“纯文学”观念,中国古代文学自产生就自觉担负起传承道义的社会教化重任,“魏晋文学自觉说”乃至“文学的自觉”并不适宜用来描述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正如程水金教授所说,“文学的自觉”成立的前提是有一个亘古不变且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文学”概念,实际上这一概念并不存在。

虽然中国古代“文学”的内涵有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新的文体也不断涌现,但正如曹丕《典论·论文》所说:“文本同而末异。

”言志载道的传统是“本”,具体文体和文辞的变化是“末”,根本点并没有发生过动摇。

近代以前,中国文人的主要学习及研究对象是经史、诸子、辞赋等著作,但20世纪以来,中国受西方文学观念尤其是19世纪初法国女作家斯达尔夫人《论文学》的影响,认为文学的特质为抒情性、形象性与典型性。

照此标准,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如六经、诸子就不是文学,至多含有文学因素。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者更侧重符合西洋近代文学分类的诗歌、小说、戏曲等文学种类的研究,这种现象限制了学者研究的范围,破坏了中国文学历时三千年的完整性和包容道统价值的深刻性。

这种典型的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学观是对中国古代文学及其价值的否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谢谢诸君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 药及酒之关系
——九月间在广州夏期学术演 讲会讲
演 讲 背 景
此文章是鲁迅先生在1927年9月间离开广州前不 久所做的演讲。鲁迅先生在1928年12月30日致陈 浚信中说:“在广州之谈魏晋事,盖实有慨而言。 ‘志大才疏’哀北海之终不免也。迩来南朔奔波, 所阅颇众,震感积虑,发为狂言。”
骚人之“雅兴”之五石散
食散—行散—冷身—冷食
宽袍—着屐—扪虱而谈—居丧 无礼
贤士之嗜酒若渴
第一层:提出了“饮酒”的代表“竹林七贤”,以阮籍最 为典型。
第二层:先说“竹林七贤”饮酒的态度,进而谈到了阮籍、 嵇康和刘伶等人所做的文章,将竹林名士饮酒与其做文章 联系起来。
刘伶 “旧传下来的礼教,竹林名士是不承认的。即如
意义,一切都不要,所以他觉得世上的道理不必争,神仙
也不足信,既然一切都是虚无,所以他便沉湎于酒了。然
而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的饮酒不独由于他的思想,大
半倒在环境。其时司马氏已想篡位,而阮籍的名声很大,
所以他讲话就极难,只好多饮酒,少讲话,而且即使讲话
讲错了,也可以借醉得到人的原谅。只要看有一次司马懿

他曾做过一篇《酒德颂》,谁都知道他是不承认世界上从
前规定的道理的,曾经有这样的事,有一次有客见他,他
不穿衣服。人责问他;他答人说,天地是我的房屋,房屋
就是我的衣服,你们为什么钻进我的裤子中来?”
阮籍 “至于
,就更甚了,他连上下古今也不承认,在
《大人先生传》里有说:“天地解兮六合开,星辰陨兮日
月颓,我腾而上将何怀?”他的意思是天地神仙,都是无
当时鲁迅正处于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 白色恐怖中,他目击时艰,以曹操、司马懿父子 捏造罪状,排除异己的史实,借古喻今,抒发对 国民党反动派以“莫须有”罪名抓捕杀害共产党 人的愤懑。由此可见,的确是心之感慨而所发之 狂言。
主内容
第一部分:第1—10段,简介魏晋风度产生的背景: 汉末魏初曹操当政,尚刑名、尚通脱
第二部分:第11—17段,简介尚通脱对曹魏时期文 人的影响
第三部分:第18—24段,介绍魏晋风骨在曹氏父 子和建安七子身上的表现
第四部分:第25—42段,简介何晏在魏晋风骨发 展上的作用以及详细分析五石散对魏晋文人和魏 晋风骨的影响
第五部分:第43—53段,嵇康与阮籍的处世之道 第六部分:第54—58段,“不超于世”的“田园
魏末至晋末的以“竹林七贤” 为代表的醉酒癫狂、不遵礼教、 狂放不羁以及反映在文学作品 上的“狂放不羁、超脱、玄奥”
的特点是这个时代“魏晋风度” 的主要表现。
一、文学源于生活,是社会政治的 反映,社会政治决定文学的内容实 质
二、文学源于生活,是时代风尚的 反映,时代风尚决定文学的外在形 式
三、文学源于生活,是作家个性心 理的反映,个性心理决定文学的审 美特点
求和阮籍结亲,而阮籍一醉就是两个月,没有提出的机会,
就可以知道了。”
“但最引起许多人的注意,而且于生命有危险的,是《与 山巨源绝交书》中的“非汤武而薄周孔。”司马懿因这篇
嵇康 文章,就将
杀了。非薄汤武周孔,在现时代是不
要紧的,但在当时却关系非小。汤武是以武定天下的;周 公是辅成王的;孔子是祖述尧舜,而尧舜是禅让天下的。 嵇康都说不好,那么,教司马懿篡位的时候,怎么办才是 好呢?没有办法。在这一点上,嵇康于司马氏的办事上有 了直接的影响,因此就非死不可了。嵇康的见杀,是因为 他的朋友吕安不孝,连及嵇康,罪案和曹操的杀孔融差不 多。魏晋,是以孝治天下的,不孝,故不能不杀。为什么 要以孝治天下呢?因为天位从禅让,即巧取豪夺而来,若 主张以忠治天下,他们的立脚点便不稳,办事便棘手,立 论也难了,所以一定要以孝治天下。但倘只是实行不孝, 其实那时倒不很要紧,嵇康的害处是在发议论;阮籍不同, 不大说关于伦理上的话,所以结局也不同。”
第三层:为被后人冤枉为“毁坏礼教”的嵇康和阮籍翻案 认为他们“实则倒是承认礼教,太相信礼教”,之所以不遵
礼教是由于“魏晋时代所谓崇尚礼教,是用以自利”,所 以便“不平之极,无计可施,激而变成不谈礼教,不信礼 教,甚至于反对礼教”,而“实在是相信礼教到固执之极 的”
第四层:提出魏末晋初的文章特色是“师心”(嵇康)与 “使气”(阮籍),而东晋至晋末则出现了陶渊明这样的 自然平和的田园诗人,虽也如“竹林七贤”般饮酒,但他 的态度比嵇康阮籍自然得多,并认为“那诗文完全超于政 治的所谓“田园诗人”,“山林诗人”,是没有的。完全 超出于人间世的,也是没有的”。
诗”.
鲁迅的暗讽艺术
鲁迅借曹操与司马懿父子的滥杀讽 刺当时国民党反动派的凶狠。
其一:曹操借孔融不孝之借口将之 杀害。
其二:司马懿杀夏侯玄与何晏。同 是不孝的借口。
……“他杀孔融的罪状大概是不孝。因为孔融有 下列的两个主张:
第一,孔融主张母亲和儿子的关系是如瓶之盛物 一样,只要在瓶内把东西倒了出来,母亲和儿子 的关系便算完了。第二,假使有天下饥荒的一个 时候,有点食物,给父亲不给呢?孔融的答案是: 倘若父亲是不好的,宁可给别人。——曹操想杀 他,便不惜以这种主张为他不忠不孝的根据,把 他杀了。倘若曹操在世,我们可以问他,当初求 才时就说不忠不孝也不要紧,为何又以不孝之名 杀人呢?然而事实上纵使曹操再生,也没人敢问 他,我们倘若去问他,恐怕他把我们也杀 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