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教学设计(人教版必修三)

合集下载

《第1章 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第1章 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内环境及其稳态的观点,了解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组成。

2. 掌握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了解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验操作技能。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及其调节机制。

2.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以及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图片和视频,以帮助学生理解内环境的组成和功能。

2. 准备实验器械,如显微镜、滴管等,以进行实验操作。

3. 准备教学PPT,包括图片、文字和视频等内容,以便于讲解。

4. 设计教室讨论和小组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分为以下四个环节: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图片和相关资料,引导学生思考细胞生活的环境,引出课题。

同时,教师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2. 讲授新课(1)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内环境教师介绍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并通过实验演示和图片展示,帮助学生理解内环境的动态平衡。

(2)组织学生自主学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的生成过程教师提供相关资料和图表,让学生自主学习,并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学习效果。

教师对学生的疑惑进行解答,强调知识点。

(3)细胞膜作为半透膜的过程教师通过实验演示细胞膜作为半透膜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渗透压的观点。

同时,教师介绍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渗透压差别,引导学生思考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4)组织学生讨论:如何维持内环境的稳定?教师引导学生从营养物质的摄入、消化吸收、运输和利用等方面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

3. 教室互动,答疑解惑教师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解答。

对于共性问题,教师进行重点讲解。

4. 教室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强调重点和难点。

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和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细胞生活的环境

细胞生活的环境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提到生物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生物学本身就是一门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学科,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程度,又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交流,启发学生在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的核心素养培养,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及学情分析(一)教材分析本节选自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稳态与调节》中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的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本节课是选择性必修一的开篇第一节课,通过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学生可了解到体内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特点以及细胞外液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并将内环境与人体生活的外界环境建立联系,最终为建立“稳态与平衡观”打下坚实基础。

因此本节课为学生理解选择性必修一中“稳态与平衡观”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本节授课对象为刚刚步入高二学生,他们经过必修一、必修二的学习,已经理解了“结构与功能观”、“物质与能量观”、“进化与适应观”,形成了一定的生命观念,但是对于“稳态与平衡观”还了解甚少。

因此,本节课主要围绕课程标准中“1.1 内环境为机体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机体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展开,为学生选择性必修一的学习与“稳态与平衡观”的建立打下坚实基础。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一)教学目标1.说明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等细胞外液共同构成高等动物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

2.阐明机体细胞生活在内环境中,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同时也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3.简述机体通过呼吸、消化、循环和泌尿等系统参与内、外环境间物质交换。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说明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等细胞外液共同构成高等动物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教学难点:理解唾液、汗液等液体不属于体液;理解细胞和内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高中生物_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生物_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设计思想]通过学习,让学生在掌握细胞生活的环境的同时,学会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通过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推理、分析、概括,发现生物学规律,揭示研究对象的本质,学会模型的构建,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背景分析]教材分析人教版教材不直接提出内环境概念,而是通过细胞生活的环境引出内环境的概念,进一步探讨稳态的含义。

本章的知识可以说是学习本册的基础,由微观的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延伸到个体生活的外环境,由内环境的稳态延伸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为生命活动的调节以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学习打好基础。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完成了高中生物必修1的学习,对细胞的结构、生命历程等有了一定的掌握,细胞又是生命系统的基本单位,能自然接受到细胞生活的环境的学习。

[教学目标]1.描述不同细胞生活的环境、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概念图和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教学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学难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学方法]诱导思考、合作讨论[教学设计]教学导入就像俗话说的“鱼儿离不开水,草木离不开太阳”,一样所有的生命系统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中,并且依赖环境而存在,细胞作为最基本的生命系统也是如此。

结合“问题探讨”并思考讨论本栏两个讨论题。

(多媒体展示)知道像草履虫这样的单细胞生物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而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

那么机体的其他细胞直接的生活环境是什么呢?过程设计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板书)首先让学生完成【思考1】,从学生原有的知识过渡进入新的知识领域。

【思考1】细胞本身有没有什么结构能反映细胞生活的环境?如果有,是什么,并作相应的解释。

(学生讨论交流)(有,细胞膜,因为细胞膜的磷脂双分子层的结构,磷脂是一种由亲水端和疏水端组成的,磷脂亲水端分别朝向细胞内、细胞外,疏水端相向对着。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细胞生活的环境》优质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细胞生活的环境》优质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细胞生活的环境》优质教案一、教材分析1、对课标达成的意义:要达到“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课标要求,首先要明确“什么是稳态”,因此3.1.1《细胞生活的环境》介绍了“内环境”的概念,包括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使学生理解生物个体水平的稳态是指在机体调节下,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

2、该课时在全模块中的地位必修3模块的基本立意是揭示细胞、生物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各层次的生命系统,都处于不断变化的环境中,都能依靠自我调节机制维持其稳态。

“稳态”和“环境”是贯穿必修3整个模块的核心概念。

第1章包含“内环境”和“稳态”核心概念,其中第1节介绍“内环境”概念,第2章阐述内环境为什么能维持稳态,从个体层次看,3.1.1《细胞生活的环境》是理解第2章阐述的通过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来维持稳态的基础,也是学习模块3其他章节的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起着统领全书的作用。

3、与其他知识的关联《细胞生活的环境》和必修1中“组成生物的元素和化合物”、“细胞质的成分”、“酶活性的影响因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必修二中的“生物进化”等内容有密切联系。

学习过程中学生需将新知与已有知识包括初中知识、生活常识、必修1的内容建立充分联系,才能把握内在逻辑联系,建构新的知识体系。

4、不同教材的对比与人教版教材相比,浙江版教材也是将《细胞生活的环境》安排必修3的第1章第1节,内容更简单,没有介绍细胞外液的成分;江苏版教材将“稳态的生理意义”安排在必修3第2章《生物个体的稳态和调节》的第1节《人体的稳态》中的第一小标题,教材第1节注明“学习目标: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关键词:稳态”,使学生有的放矢,本标题内容叙述与人教版相近,只是没有介绍细胞外液的成分。

二、学情分析总体情况:本人任教的班级属于学校实验班学生,学生综合素质较好。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 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 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学习目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 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3.尝试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 换模型。
知识点一 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教材导读
阅读教材第2~3页,完成下列填空: 1.人的体液(体内以水为基础的液体)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血浆
组织液
细胞外液
淋巴
细胞内液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思考与讨论] 你觉得膀胱中的尿液和人体各种外分泌腺(如汗腺、泪腺、
消化腺)分泌的液体(如汗液、唾液等各种消化液)是否属于体液?为什么?
提示:不属于。体液是指身体内部的液体。因为汗液等人体外分泌液,一
方面不为与之直接接触的细胞提供所需营养物质;另一方面,都可不再经
过身体的细胞屏障排到体外环境中,因而,通常不将它们作为体液看待。
要点2 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之间的关系
请结合下图,完成问题:
(1)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一切能够透过 毛细血管壁 的物质可 以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进入组织细胞间隙而成为 组织液 ,绝大多 数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可以重新渗入 血浆 中。 (2)少量的组织液还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 淋巴 , 淋巴 经淋巴 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 血浆 中。若某人的淋巴循环受阻,则可能 会导致 组织水肿 。
要的差别在于 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 .
量很少

[思考与讨论] 任选其中一种成分,分析它的来源和去路,并说明这与人 体的哪些系统有关。 提示:如血浆中的葡萄糖主要来源于食物中的糖类。食物中的淀粉经消 化系统消化后,分解为葡萄糖,经小肠绒毛吸收后进入血液,通过血液循 环运输到全身各处。进入组织细胞后,葡萄糖主要用于氧化分解放能, 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通过血液循环被运输到肺,通过呼吸 系统排出体外,而多余的水主要在肾脏形成尿液排出体外。

人教版必修三1-1细胞生活的环境

人教版必修三1-1细胞生活的环境

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学习目标】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重点)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重点)3、尝试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模型。

【温故知新】1、 请回顾初中所学的有关人体循环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和淋巴循环系统)、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排泄系统等相关知识。

2、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如何?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什么?【课前自主学习】通过阅读课本,找出下面问题的答案:1、体液、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三者有何区别和联系?其中细胞外液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三部分液体。

2、试用箭头表示细胞外液的三种组分之间的联系:3、细胞外液主要有哪些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4、内环境是否等同于细胞外液?人体细胞如何通过 内环境 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联系学习目标,在下面记录你在预习中的困惑,以便在课堂听讲中有的放矢: 【课堂探究学习】知识目标一、体内细胞生活在________________中 1、体液[问题讨论]:唾液、胃液、尿液是否属于体液?2、细胞外液(又称为 )包括(等)仔细观察右图,回答下面的问题:(1)大多数体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 ,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 ,淋巴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________。

(2)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 ,毛细淋巴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 。

(3)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吗?知识目标二、细胞外液的成分 阅读P 4资料分析,讨论总结。

1、 血浆的化学成分:2、 淋巴、组织液的化学成分(区别于血浆):[牛刀小试] 下列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_________________-A.葡萄糖B.氨基酸C.激素D.血红蛋白E.呼吸氧化酶血浆 组织液淋巴_____________,约占2/3)_____________,约占1/3)编号: 课型:新授 课时:1 授课时间: 班级: 姓名:试列表比较“体液”“细胞外液”“内环境”“血浆”“组织液”“淋Array、下列属于哺乳动物和人体“内环境”的是()A.肺泡腔内的气体B.小肠腔内的消化液C.心室腔内的血浆D.膀胱腔内的尿液、有关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A.内环境包括血液、组织液和淋巴B. 组织液中蛋白质含量过低,会引起组织水肿C.人喝醋后,血浆中pH明显下降D.剧烈运动后,乳酸在血浆中的含量先增加后减少、手脚皮肤磨出的水泡,其中浅黄的液体来源于()A.组织液B.血浆C.淋巴D.血清、细胞外液的主要阳离子是()A.Fe2+ B.K+ C.Na+ D.Ca2+、班氏丝虫寄生在人体淋巴管内,可使淋巴管阻塞,常造成人体下肢肿胀,这是由于()A.细胞将不能接受氨基酸 B.组织间隙积聚液体C.不能消化脂肪 D.组织内葡萄糖浓度升高、人体内环境中,与组织液成分最接近的液体是()A.血液B.血清C.淋巴D.原尿、在血浆、组织液和组织细胞内液中,O2的浓度依次为()A.血浆 > 组织液 > 细胞内液B. 血浆 > 组织液 = 细胞内液C.血浆 < 组织液 < 细胞内液D. 血浆> 组织液 < 细胞内液、人体心肌细胞可以从下列哪种液体中直接获得葡萄糖()A.血浆B.淋巴C.组织液D.细胞外液、长时间运动引起机体缺氧时,血液pH的变化趋势、引起pH变化的物质、能起缓冲作用)A.降低、CO2、Na2CO3 B. 降低、乳酸、NaHCO3C.升高、CO2、H2CO3D.升高、乳酸、NaHCO3、(07山东理综,选作题)用某种药物饲养动物一段时间后测得实验组比对照组动物血浆)A.增强血红蛋白的合成能力 B.提高血浆蛋白的含量C.增加红细胞的合成数量 D.对红细胞有破坏作用课后作业记录】课后反思总结】。

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

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阳泉市第十七中学王正庆【教材分析】《细胞生活的环境》是必修三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的第1节内容,包括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与酸碱度、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四部分内容。

该节内容是第二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的基础,也为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的的讲解做好了铺垫。

本节内容涉及的概念、原理和生理过程较多,而且抽象、复杂。

如体液、内环境、内环境的组成、细胞外液的渗透压、酸碱度等概念都非常抽象,难以理解。

为了帮助学生学好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在本节的课堂教学中,采用了“图表教学法”,充分利用教材插图、设计归纳图、多媒体图像等手段,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以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技术资源来支持学生的学习,开展师生互动。

【学情分析】高二年级的学生认知特点鲜明,思维活跃,逻辑思维能力有了一定发展。

在学习过程中,他们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策略和技巧更加完善,更关注与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了解了组成细胞的分子、细胞的基本结构和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等内容,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如果学习时间跨度大,很多知识可能已经淡忘,应在教学过程中多提示多引导。

很多内容比较抽象,不易理解,在学习上具有一定的难度,需适时使用多媒体课件,使抽象的内容变得直观生动,便于学生领会。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说明内环境稳态的意义过程与方法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情感和态度价值观通过内环境组成间关系的分析建立事物间区别与联系的观点【教学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学难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高中生物人教必修3教学案:第1章 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Word含答案

高中生物人教必修3教学案:第1章 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Word含答案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1.体液分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2.体液各部分之间的物质交换关系为:3.血浆与组织液、淋巴的主要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4.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其中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5.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1.体液(1)含义:人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

(2)组成[据图填空]:图中①~⑥为人体内的液体,它们依次代表:①血浆,②组织液,③淋巴,④细胞外液,⑤细胞内液,⑥体液。

2.内环境(1)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2)组成及关系:血浆组织液―→淋巴(3)不同体细胞所处的具体内环境[连线]:二、细胞外液的成分1.血浆的成分[填图]2.组织液、淋巴与血浆的成分完全相同吗?提示:不完全相同,血浆中蛋白质含量相对较高。

三、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填表]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据图分析:(1)体内细胞只有通过F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据图填出参与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所需要的系统或器官。

A.消化系统,B.呼吸系统,C.泌尿系统,D.皮肤,E.循环系统。

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体液即为人体的内环境(×)(2)内环境的成分中含有CO2、血红蛋白、尿素等(×)(3)淋巴的成分与血浆完全相同(×)(4)血浆中蛋白质含量对血浆渗透压没有影响(×)(5)溶液的质量分数越大,渗透压越高(×)(6)人体内的细胞可通过内环境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2.下列物质中,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A.葡萄糖B.血红蛋白C.唾液淀粉酶D.呼吸酶解析:选 A 分布于细胞内的物质(血红蛋白、呼吸酶)和分布于消化道内的物质(唾液淀粉酶)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
课题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

教学目标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
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
质交换模型。





讲述与
学生练
习、讨论
相结合
教材分析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难点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一、体细胞生在细胞外液
体液——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
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

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

由此可见,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相同点: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不同点:(1)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2)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组织细胞存在于血浆中的是各种血细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细胞等;(3)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差异,如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

内环境——有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
〔资料分析〕
1.提示:表中的化学物质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

无机物包括水和无机盐离子(如Na+、K+、Ca2+、Mg2+、Fe2+、Cl-、HPO42-、SO42-、HCO3-)等,有机物包括糖类(如葡萄糖)、蛋白质(如血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脂质(如各种脂肪酸、脂肪、卵磷脂、胆固醇)、氨基酸氮、尿素氮、其他非蛋白氮和乳酸等。

2.还含有气体分子(主要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调节生命活动的各种激素、其他有机物(如维生素)等。

3.Na+、Cl-含量较多。

它们的作用主要是维持血浆渗透压。

4.维持血浆的酸碱平衡。

5.提示:如血浆中的葡萄糖主要来源于食物中的糖类。

食物中的淀粉经消化系统消化后,分解为葡萄糖,经小肠绒毛吸收后进入血液,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

进入组织细胞后,葡萄糖主要用于氧化分解放能,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排入内环境中。

二氧化碳通过血液循环被运输到肺,通过呼吸系统排出体外,而多余的水主要在肾脏通过形成尿液排出体外。

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
旁栏思考题〕
提示:哺乳动物的生理盐水是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这样的溶液所提供的渗透压与血浆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相同,所以是血浆的等渗溶液。

如果输液时使用的NaCl溶液的质量分数低于或高于0.9%,则会造成组织细胞吸水或失水。

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思考与讨论〕
1.提示:Na+和Cl-等直接来自于食物,不需要经过消化可以直接被吸收。

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主要来自于食物中的糖类和蛋白质。

糖类和蛋白质是两类大分子物质,必须经过消化系统的消化,分解为葡萄糖和氨基酸才能被吸收。

上述物质在小肠内经主动运输进入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血管中,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中,再通过物质交换过程进入组织液和淋巴。

2.提示:细胞代谢产生的CO2与H2O结合,在碳酸酐酶作用下,发生下列反应:CO2+H2O H2CO3H++ HCO3-。

HCO3-通过与细胞外的阴离子交换到达细胞外液,即组织液、血浆或淋巴中。

主要与呼吸系统有关。

3.提示:人体具有体温调节机制以保持细胞外液温度的恒定。

详细内容可参考教材第2章关于人体体温调节的内容。

参与体温调节的器官和系统有皮肤、肝脏、骨骼肌、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等。

4.提示:体内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主要通过皮肤分泌汗液,泌尿系统形成、排出尿液和呼吸系统的呼气这三条途径来排出,其中以泌尿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排泄途径为主。

例如,血浆中的尿素主要通过肾脏形成的尿液排出体外。

血浆中的CO2通过肺动脉进入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由于血液中的CO2分压大于肺泡中CO2的分压,CO2就从血液中向肺泡扩散,再通过呼气运动将其排出体外。

●.基础题
1.细胞外液的主要阳离子是()
A.Fe2+B.K+C.Na+D.Ca2+
2.下列哪项不是由人体内环境成分明显变化引起的病症()
A.浮肿B.手足抽搐C.贫血D.尿毒症
3.正常情况下,动物组织细胞从组织液中吸收氧气的数量主要取决于()A.组织中氧气的浓度B.细胞膜上氧气载体的数量
C.细胞液中二氧化碳的浓度D.细胞中ATP的数量
4.下列物质中,可在血浆中找到的有()
A.甲状腺激素、氧、尿素、小分子蛋白质
B.氨基酸、麦芽糖、二氧化碳、钠离子
C.蛋白酶、钙离子、脂肪、葡萄糖
D.呼吸酶、脂肪酸、尿酸、胆固醇
5.人体内环境必须保持相对稳定状态,才能保证组织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

下列各项生理活动中,与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无直接关系的是()
A.尿液和汗液的排出B.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使呼吸加快
C.血液运输养料和废物D.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
6.在下列物质中,不参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A.血红蛋白B.葡萄糖C.二氧化碳和氧D.氨基酸
7.血浆中水的来源是()
A.组织液B.消化道、组织液、淋巴
C.淋巴和组织液D.消化道和组织液
8.血细胞、肌细胞,和淋巴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依次是:()
A.血浆、体液和体液B.血液、体液和淋巴
C.血浆、组织液和淋巴D.血液、细胞外液和体液
9.右图是人的体温变化简图,请据图回答:
(1)当人受到寒冷刺激时,可通过神经和激素的调节来
维持正常的体温,此时体内分泌量明显上升的激素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2)当肌肉运动时,体温迅速升高,最高可达______℃,此时,机体可通过___________和_________,使散热量大增,从而维持体温的恒定。

(3)由于体温过高,引起死亡的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人在剧烈运动时,骨骼肌产生了大量的乳酸。

请回答下列的问题:
(1)从电离的角度看,此代谢的反应物、生成物各属于什么物质?
(2)乳酸进入血液后,会与血液中的H2CO3/NaHCO3这对缓冲物质中的NaHCO3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

这一反应会使乳酸原有的电离平衡发生什么变化?
(3)这些变化具有什么生理意义?你做出这一结论的理由是什么?
1.C2.C3.A4.A5.D6.A7.B8.C
9.1)甲状腺激素;腺上腺素
2)40;皮肤血管舒张汗液的分泌增多
3)体温过高,酶活性丧失,新陈代谢停止,造成机体死亡10.(1)葡萄糖作为反应物
属于非电解质,生成物乳酸为电解质
(2)使乳酸的电离平衡向右移动
(3)上述变化使得血液中pH改变较小,从而使内环境维持在相对稳定状态;由于生成大量的乳酸钠和碳酸使氢离子浓度减小;由于乳酸是一种弱酸,可以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所以对血液中的酸碱度影响不大
拓展题
(1)A鼠生活在干燥环境中
(2)有氧呼吸产生水;氨基酸缩合成蛋白质的过程中产生水
(3)通过皮肤汗液蒸发失水,通过呼吸失水
(4)B书会首先死亡,因为AB鼠代谢产生的水基本相等,但B鼠蒸发失水和粪便失水均较A鼠多





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