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下半年教师资格高中语文真题及解析(1)(精编)

合集下载

2017下半年高中语文真题与解析

2017下半年高中语文真题与解析

2017年下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一、单项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学习《记念刘和珍君》,教师向学生介绍其他叙事性散文,下列合适的是()A.《故都的秋》B.《荷塘月色》C.《小狗包弟》D.《拿来主义》2.某教材设置了“现当代戏剧鉴赏”单元,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梳理戏剧矛盾,掌握现当代戏剧的基本特点,下列适合推荐的现当代戏剧作品是()A.《闺塾》B.《三块钱国币》C.《长亭送别》D.《杜十娘怒沉百宝箱》3.学习校本课程“有趣的对联”时,学生梳理下列三副对联所赞美的历史人物,梳理而得出的答案正确的是()(1)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2)金石文章空八代,江山姓氏著千秋。

(3)玉茗堂中传蝶梦,临川集上插芳馨。

A.屈原 ,韩愈,汤显祖B.屈原,苏轼,王实甫C.杜甫,苏轼,王实甫D.杜甫,韩愈,汤显祖4.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教师设置的教学目标是“品味小说语言,赏析人物形象。

”下列教学环节与这一教学目标相吻合的是()A.了解《红楼梦》的创作背景B.介绍出场人物之间的关系C.感受王熙凤鲜明的个性特征D.体会作者的小说创作风格5.“竹”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往往具有高洁、超脱、坚韧的意味,某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含有“竹”意象的诗词,下列不适合的是()A.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B.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

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C.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D.瘦石搴梅共结邻,亭亭不改四时春。

须知傲雪凌霜质,不是繁华队里身6.教师引导学生研读“诸子百家经典”,下列作品适合作为综合题阅读书目的是()A.《道德经》《论语》B.《庄子》《颜氏家训》C.《商君书》《史记》D.《世说新语》《资治通鉴》7.教学《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在初步了解诗歌主要内容后,有学生举手说:“老师,我读到的是海子的孤独感,而且他想要摆脱孤独,所以他写到‘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2017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面试高中语文试讲重点篇目真题汇总(必修二)

2017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面试高中语文试讲重点篇目真题汇总(必修二)

2017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面试高中语文试讲重点篇目真题汇总(必修二)2017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面试高中语文试讲重点篇目真题汇总必修二楚辞于2018年1月1日整理第一单元这个单元学习写景状物散文。

这些散文名篇,凭借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和优美隽永的语言,对大地山川、风物美景做了生动细致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人生的丰富感受和深刻思考。

这些作品带着荷的清香、雨的气息、山的雄姿、水的光彩,像一幅幅清新优美的画卷展现在我们面前,引领我们领略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彩多姿。

阅读这一类写景抒情的散文,要展开想象的翅膀,力求身临其境,感受作者心灵的搏动,体会作品所描述的美景,由此而进入一种审美境界。

对文中精彩的语句,不妨做一些圈点批注,写下你的心得;对那些美妙的段落,要反复朗读,熟读成诵,逐步增强对散文的鉴赏能力。

《荷塘月色》采莲曲删与不删的效果,指导朗读。

读第1段,分析语文韵味。

分析最后几段情感。

(2017年上半年)第4段设计活动讲授叠词用法,荷塘月色中写景的文字,要求是范读,鉴赏品读文中的方法,适当板书。

最后的采莲曲描写,删与不删的效果,指导朗读,适当板书。

朗读课文,并讲第5自然段。

(2016年下半年)意,“清、静、悲凉”虽然是统率全文的,各幅风景图均统一在这感情基调中。

但却不可机械地去分析,五幅图景中哪一景物是在显示清,哪一景物是在显示静,哪一景物是在显示悲凉。

这样去分析课文,往往会走到牵强附会的死胡同之中。

例如分析秋果中的枣树,作者之所以选它,只是因为它在京城人家院落中极为普通,几乎处处都有,而它青中带黄的色彩又与全文情感基调一致,足以代表作者心中的故都秋色。

如果非要找它哪里是清,哪里是静,哪里是悲凉,就太琐细了,也太主观猜测了。

所以,作者笔下的北京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是体现在五幅秋景图形成的总体氛围中的,这三者间又互相包容,互相映衬,清中有静,静中有清,清静中有悲凉,悲凉的外在表现即为清静。

这样去读文章,较易于触摸到作者写作这篇散文时的心境。

最新精品试题2017教师资格证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试题与答案

最新精品试题2017教师资格证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试题与答案

2017教师资格证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试题与答案一、单选题1.意象的运用自然因人、物、时、情的不同而不同。

总体观之,营构意向的方法可分为三类:赋、比、兴。

以下用到了“赋”的方法的一项是( )。

,A.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B.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C.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D.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1.【答案】A。

解析:BC用的是“比”,D用到的是“兴”。

2.在学到毛泽东所填之词《沁园春·长沙》的时候,有学生说应该将其中的“鹰击长空”改为“鹰飞长空”,对此,教师作了以下几项评价,最能解决学生心中疑问的一项是( )。

A.善于发现问题,这一点很好,但是将“击”改为“飞”好吗?B.问得好,“击”与“飞”相比,“击”字更能突显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苍穹的强劲有力。

C.文学创作讲究选词炼字,想想“击”与“飞”相比,哪个字用在这个地方更贴切?D.伟人的作品怎么可能有错呢?课下再好好想想就明白了。

2.【答案】B。

解析:刚刚从初三过来的学生,在想问题的时候还找不到合适的方法,一般的反问或提问会让学生找不着自我学习的方向,所以A项和C项的点评效果都不如B项,D项的点评是一种错误。

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

3.《林黛玉进贾府》里面,很多地方都出观了“笑”字,有学生问:“贾母之笑与黛玉忙赔笑见礼中的笑并不完全一样吧?”下列教师评价中最能促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是( )。

A.你的观察很细,确实有不一样的地方,不妨在课下跟同学们共同探讨一下。

B.问得好,能说一下这两个人的笑具体有什么不同吗?结合两个人的实际情况,或许会更清楚。

c.于细微处见分晓,多体会多比较,想必就能找到二者的不同之处。

D.是的,这两个人的笑并不是完全一样。

3.【答案】B。

解析: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就要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结合背景根据不同人物的特点独立思考,还要不失时机地给予表扬。

2017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及答案解析(高级中学)

2017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及答案解析(高级中学)

2017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及答案解析(高级中学)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

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用28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照要求涂黑。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学习《记念刘和珍君》,教师向学生介绍其他叙事性散文,下列合适的是()。

A.《故都的秋》B.《荷塘月色》C.《小狗包弟》D.《拿来主义》2.某教材设置了“现当代戏剧鉴赏”单元,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梳理戏剧矛盾,掌握现当代戏剧基本特点,下列适合推荐的现当代戏剧作品是()。

A.《闺塾》B.《三块钱国币》C.《长亭送别》D.《杜十娘怒沉百宝箱》3.学习校本课程“有趣的对联”时,学生梳理下列三副对联所赞美的历史人物。

以下梳理出的答案,正确的是()。

(1)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2)金石文章空八代:江山姓氏著千秋:(3)玉茗堂中传蝶梦;临川集上插芳馨:A.屈原;韩愈;汤显祖B.屈原;苏轼;王实甫C.杜甫;苏轼;王实甫D.杜甫;韩愈;汤显祖4.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教师设置的教学目标是“品味小说语言,赏析人物形象”,下列教学环节与这一教学目标相吻合的是()。

A.了解《红楼梦》的创作背景B.介绍出场人物之间的关系C.感受王熙凤鲜明的个性特征D.体会作者的小说创作风格5.“竹”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往往具有高洁、超脱、坚韧的意味。

某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含有“竹”意象的诗词,下列不适合的是()。

A.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B.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C.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D.瘦石寒梅共结邻,亭亭不改四时春。

须知傲雪凌霜质,不是繁华队里身6.教师引导学生研读“诸子百家经典”,下列作品适合作为该专题阅读书目的是()。

A.《道德经》《论语》B.《庄子》《颜氏家训)C.《商君书》《史记》D.《世说新语》《资治通鉴》7.教学《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在初步了解诗歌主要内容后,有学生举手说:“老师,我读到的是海子的孤独感,而且他想摆脱孤独,所以他写到‘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另一同学发言:“老师,我也读到了海子的孤独感,但我认为他并不想摆脱孤独,所以他写到了‘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201712月教师资格证各个学科参考答案

201712月教师资格证各个学科参考答案

2017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及答案:初中语文学科一、单项选择题1、……教师讲解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的(3分)参考答案:B.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2、……教师要求学生挑选一篇文章,与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3分) 参考答案:D.泰戈尔《金色花》3、……名著导读活动,教师向学生推荐一部带有传奇色彩的小说(3分) 参考答案:B.林海音《城南旧事》4、……学完《威尼斯商人》教师组织学生开展(3分)参考答案:A.契诃夫《变色龙》5、……教学《马说》时,教师要求学生(3分)参考答案:B.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6、……教师告诉学生,许多经典名句都是在前人佳句(3分)参考答案:A.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由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中“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化用而来7、……学习《藤野先生》,教师引导学生领悟“反语”的作用(3分)参考答案:A.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实在是标志极了(鲁迅《藤野先生》)8、……某教研室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3分)参考答案:C.开展探究性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9、……题目缺失(3分)参考答案:题目缺失10、……某教材在冰心《荷叶母亲》选文旁边有一句批注(3分)参考答案:C.助读系统11、……题目缺失(3分)参考答案:题目缺失12、……阅读某教师《孤独之旅》备课笔记的片段(3分)参考答案:D.学情是备课过程中设计教学方案的依据13、……题目缺失(3分)参考答案:题目缺失14、……阅读综合性学习“寻觅春天的足迹”教学实录的片段(3分)参考答案:D.展示学习成果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15、……题目缺失(3分)参考答案:题目缺失二、案例分析题16、……阅读七年级课文《济南的冬天》两个教学环节问题:(1)环节一围绕“温晴”梳理课文内容(10分) (2)教师设计环节二的意图(10分) 参考答案:(1)语文课程标准提倡“整体感知”,内涵是让学生在阅读层面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而环节一就属于整体感知环节。

2017下半年教师资格高中语文真题及解析

2017下半年教师资格高中语文真题及解析

2017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真题试卷《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时间120分钟aaa满分150分)一、单项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学习《记念刘和珍君》,教师向学生介绍其他叙事性散文,下列合适的是()A.《故都的秋》B.《荷塘月色》C.《小狗包弟》D.《拿来主义》【答案】CaaaA项,《故都的秋》是抒情性散文。

B项,《荷塘月色》是抒情性散文。

C项,《小狗包弟》是叙事性散文。

D项,《拿来主义》是杂文。

2.某教材设置了“现当代戏剧鉴赏”单元,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梳理戏剧矛盾,掌握现当代戏剧的基本特点,下列适合推荐的现当代戏剧作品是()A.《闺塾》B.《三块钱国币》C.《长亭送别》D.《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答案】BaaaA项,《闺塾》选自《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属于古典戏剧。

B项,《三块钱国币》是丁西林先生创作于抗战时期的一部独幕喜剧。

C项,《长亭送别》选自《西厢记》,是元杂剧。

D项,《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是明代通俗小说家冯梦龙白话小说集《警世通言》中的名篇。

3.学习校本课程“有趣的对联”时,学生梳理下列三副对联所赞美的历史人物,梳理而得出的答案正确的是()(1)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2)金石文章空八代,江山姓氏著千秋。

(3)玉茗堂中传蝶梦,临川集上插芳馨。

A.屈原AAA韩愈AAA汤显祖B.屈原AAA苏轼AAA王实甫C.杜甫AAA苏轼AAA王实甫D.杜甫AAA韩愈AAA汤显祖【答案】Aaaa从“香草”“九歌”等关键词可以看出(1)赞美的是屈原。

所谓“金石文章”,是指韩愈的文章“掷地有金石声”;所谓“空八代”,源自苏轼的评价“文起八代而衰”,认为自从汉魏八代以来,只有韩愈的文章符合道通。

由此可见,(2)赞美的是韩愈。

“玉茗堂”是汤显祖于万历二十六年从遂昌辞官归家以后,新建用来写作、会客、家宴和演戏的居所。

汤显祖祖籍临川县云山乡,其代表作品《还魂记》《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合称为“临川四梦”。

2017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语文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试题和答案解析学习课件.doc

2017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语文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试题和答案解析学习课件.doc

_________ 口腔诊所设置申请材料年月日________口腔诊所设置申请提交材料目录1、设置----------- 口腔诊所医疗机构申请;2、《设置医疗机构申请书》;3、------------ 口腔诊所医疗机构设置可行性研究报告;4、------------ 口腔诊所医疗机构选址报告和建筑设计平面图;5、------------ 口腔诊所医疗机构房屋所有权证明或者使用证明、租房协议及协议双方的身份证明复印件;6、《医疗机构名称申请核定表》7、《资信证明》;8、《医疗机构分类性质申请书》;9、设置申请人(单位)资历的证明材料(基本情况简介、不在职证明、公安部门出具的守法证明、健康体检表等);1 0、《设置医疗机构审核意见表》。

附表1医疗设置机构申请书被申请机关:_________设臵单位(人):李玉明地址:平泉县兴平中路联系人:李玉明联系方式:类别:口腔门诊部名称:李玉明口腔门诊部选址:平泉县兴平中路所有制形式:私人经营性质:营利性申床位(牙椅):8 台请服务对象:社会诊疗科目:口腔核定项目投资总额:万元其他提交文件目录:1、设置-------------- 口腔诊所医疗机构申请;2、《设置医疗机构申请书》;3、---------------- 口腔诊所医疗机构设置可行性研究报告;4、---------------- 口腔诊所医疗机构选址报告和建筑设计平面图;5、---------------- 口腔诊所医疗机构房屋所有权证明或者使用证明、租房协议及协议双方的身份证明复印件;6、《医疗机构名称申请核定表》7、《资信证明》;8、《医疗机构分类性质申请书》;9、设置申请人(单位)资历的证明材料(基本情况简介、不在职证明、公安部门出具的守法证明、健康体检表等);10、《设置医疗机构审核意见表》。

设臵单位(人):(章)年月日填写说明:1. 被申请机关:填写设置审批机关; 2. 设置单位(人):填写拟设医疗机构的上级主管单位或出资人; 3. 地址:填写设置单位( 人) 的法定地址,个人填写家庭地址;4. 类别: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第三条填报相应类别; 5. 名称:填写申请的医疗机构名称; 6. 选址:拟设医疗机构所在地的详细地址;7. 所有制形式:从下列形式中选择相应项目填报:(只能填一个)a、全民b 、集体 c 、私人d 、中外合资(合作)e、其他;8. 经营性质:填写政府举办非营利性、非政府办非营利性、营利性;9. 床位( 牙椅) :填写拟建床位数、牙椅数以及观察床位数;10. 服务对象:(只能填报一个)a、社会 b 、内部;11. 诊疗科目:完整填写申请的一级、二级科目;12. 提交文件目录:按照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规定填写。

2017下半年教师资格证高中语文面试试卷及答案

2017下半年教师资格证高中语文面试试卷及答案

2017下半年教师资格证高中语文面试试卷及解答第一批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教师用PPT课件展示荷塘景色。

学生用自己的话描绘所见到的荷塘月色的美好画面。

随后教师引导,若干年前,有位作家观赏了月色下的荷塘后也描绘了他心中的景色,随之引出课题《荷塘月色》。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通读全文,然后教师范读,将学生带入课文情境;引导学生进行适当地朗读。

2.提问:这一段写什么景?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学生自由回答,教师点明: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

(三)再次朗读,深入体会1.学生分成四人一组,找到文中每种景物所用的修辞,并在小组间讨论这些修辞的表达效果。

讨论结束后,由小组代表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补充和讲解。

2.学生分小组赏析重点句子。

(第1组)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报考美。

(第2组)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

这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这是拟人写法。

接着连用三个比喻,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情景交融。

(第3组)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提示学生参看“练习二”)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想象的跳跃,“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来。

(第4组)荷波:“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真题试卷《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时间120分钟aaa满分150分)一、单项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学习《记念刘和珍君》,教师向学生介绍其他叙事性散文,下列合适的是()A.《故都的秋》B.《荷塘月色》C.《小狗包弟》D.《拿来主义》【答案】CaaaA项,《故都的秋》是抒情性散文。

B项,《荷塘月色》是抒情性散文。

C项,《小狗包弟》是叙事性散文。

D项,《拿来主义》是杂文。

2.某教材设置了“现当代戏剧鉴赏”单元,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梳理戏剧矛盾,掌握现当代戏剧的基本特点,下列适合推荐的现当代戏剧作品是()A.《闺塾》B.《三块钱国币》C.《长亭送别》D.《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答案】BaaaA项,《闺塾》选自《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属于古典戏剧。

B项,《三块钱国币》是丁西林先生创作于抗战时期的一部独幕喜剧。

C项,《长亭送别》选自《西厢记》,是元杂剧。

D项,《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是明代通俗小说家冯梦龙白话小说集《警世通言》中的名篇。

3.学习校本课程“有趣的对联”时,学生梳理下列三副对联所赞美的历史人物,梳理而得出的答案正确的是()(1)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2)金石文章空八代,江山姓氏著千秋。

(3)玉茗堂中传蝶梦,临川集上插芳馨。

A.屈原AAA韩愈AAA汤显祖B.屈原AAA苏轼AAA王实甫C.杜甫AAA苏轼AAA王实甫D.杜甫AAA韩愈AAA汤显祖【答案】Aaaa从“香草”“九歌”等关键词可以看出(1)赞美的是屈原。

所谓“金石文章”,是指韩愈的文章“掷地有金石声”;所谓“空八代”,源自苏轼的评价“文起八代而衰”,认为自从汉魏八代以来,只有韩愈的文章符合道通。

由此可见,(2)赞美的是韩愈。

“玉茗堂”是汤显祖于万历二十六年从遂昌辞官归家以后,新建用来写作、会客、家宴和演戏的居所。

汤显祖祖籍临川县云山乡,其代表作品《还魂记》《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合称为“临川四梦”。

故(3)赞美的是汤显祖。

4.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教师设置的教学目标是“品味小说语言,赏析人物形象。

”下列教学环节与这一教学目标相吻合的是()A.了解《红楼梦》的创作背景B.介绍出场人物之间的关系C.感受王熙凤鲜明的个性特征D.体会作者的小说创作风格【答案】CaaaA项,了解创作背景不能达成该教师的教学目标。

B项,“介绍出场人物之间的关系”只能让学生了解小说中复杂的人物关系,不能很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D项,“体会作者的小说创作风格”与该教师的教学目标无关。

5.“竹”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往往具有高洁、超脱、坚韧的意味,某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含有“竹”意象的诗词,下列不适合的是()A.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B.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

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C.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D.瘦石搴梅共结邻,亭亭不改四时春。

须知傲雪凌霜质,不是繁华队里身【答案】DaaaA项,出自王维的《竹里馆》。

B项,出自苏轼的《於潜僧绿筠轩》。

C项,出自郑板桥的《竹石》。

D项,出自陆惠心的《咏松》,所用的意象是“松”。

6.教师引导学生研读“诸子百家经典”,下列作品适合作为综合题阅读书目的是()A.《道德经》《论语》B.《庄子》《颜氏家训》C.《商君书》《史记》D.《世说新语》《资治通鉴》【答案】Aaaa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流传最为广泛的是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兵家、医家。

A项,《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的哲学作品。

《论语》是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的,至汉代成书,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由此可见A项符合题干。

B项,《颜氏家训》是南北朝时期著名文学家、教育家颜之推的著作。

C项,《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

D项,《世说新语》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7.教学《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在初步了解诗歌主要内容后,有学生举手说:“老师,我读到的是海子的孤独感,而且他想要摆脱孤独,所以他写到‘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另有一同学发言:“老师,我也读到了海子的孤独感,但我认为他并不想摆脱孤独,所以他写到了‘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他说的是通信,而没有说见面。

”针对学生认识上的分歧,下列教师的教学行为不恰当的是()A.请学生继续分享阅读的感受,结合关键语句探究诗歌意蕴B.表扬学生的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表达对作品的个性化理解C.补充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等知识,统一对诗歌主题的认识D.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就课堂争论的问题书面表达个人见解【答案】Caaa《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C项,“统一对诗歌主题的认识”不符合该目标的要求。

8.学习《鸿门宴》,教师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樊哙闯帐”部分,要求读出情节的紧张感,读出不同人物的心理和个性特点。

下列对该教师教学行为的分析,恰当的是()A.设置情景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B.以朗读促进学生深入理解作品C.通过情景再现,把握作品风格D.以角色扮演替代对课文的分析【答案】BaaaA项,通过“设置情景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达成“读出情节的紧张感,读出不同人物的心理和个性特点”的要求。

C项,“通过情景再现,把握作品风格”与题干要求无关。

D项,角色扮演确实能够很好的完成“读出情节的紧张感,读出不同人物的心理和个性特点”的要求,但是不能替代对课文的分析。

9.《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课外阅读”提出具体教学建议,某教师根据这些建议使用“语文读本”,下列使用方法不恰当的是()A.教师鼓励学生运用从精读中获得的知识和经验,自主阅读课本B.每学期至少要用一半的课时学习语文读本,扩大学生的阅读量C.教师向学生推荐语文读本中与教科书阅读单元相配合的选文D.以语文读本所涉作家为基础,向学生推荐其他课外阅读篇目【答案】Baaa《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阅读与鉴赏”教学实施中指出:“课外阅读活动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适时推荐文化品位高、难易程度适当的课外读物。

”B项,“每学期至少要用一半的课时学习语文读本”不恰当,使用的课时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

10.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在引导学生品味诗歌语言、赏析意境之前,教师播放赤壁实景图片并配以磅礴的音乐。

下列对该教学资源使用的评价,不恰当的是()A.营造情感氛围,可引领学生进入诗歌意境B.契合诗歌的意境,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C.实景再现,先入为主,影响学生展开想象D.诗歌教学播放音像资料,会降低教学效率【答案】DaaaD项,题干中教师为引导学生品味诗歌语言、赏析意境,播放赤壁实景图片、磅礴的音乐等音像资料,不会降低教学效率。

教师能有效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点很值得提倡。

11.阅读《我有一个梦想》导学案的片段,按要求答题。

任务一:初读课文,回答问题。

(1)演讲针对什么人?(2)演讲的时间、地点和场合?(3)演讲要达到什么目的?任务二:再读课文,分析文本结构。

任务三:三读文本,揣摩重要语段。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揭示了100年后美国黑人的生活处境?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哪几段描述了马丁·路德·金的梦想?请处理并分析表达了作者的什么心思?(3)马丁·路德·金号召黑人采用怎样的方式实现梦想?反对哪些做法?任务四:角色扮演,体悟作者情感。

假设自己是作者,选择最喜欢的段落进行演讲,体悟其中蕴含的情感。

对上述内容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A.任务一重在引导学生初步提取文本信息B.任务二重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脉络C.任务三重在引导学生深入演习文本内容D.任务四重在引导学生训练口语表达能力【答案】DaaaD项,任务四通过朗读的方式,重在引导学生体会全文蕴含的情感。

12.阅读某教师教学《登高》的导入环节,按照要求答题。

提到杜甫的诗歌,我们自然想到他特有的“沉郁顿挫”的诗风。

请看大屏幕:“‘沉郁’指内容情感,‘沉’即‘深’,指内容的深刻、深广、深厚;‘郁’即‘积’,指内容的凝重、含蓄,也指题材严肃,意境雄浑,感情深沉,‘顿挫’则指情感和音韵的表现技法;从情感抒发的角度,指情感跌宕起伏,千回百折,郁结难舒。

”下面,我们就通过品读《登高》来体味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并探究这种诗风形成的原因,尝试着更进一步了解“诗圣”杜甫。

请同学们结合上面的解释讨论:你能从登高这首诗中读出“沉郁顿挫”的意味来吗?对上述内容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围绕诗风品诗目的是引导学生从内容和形式两个角度赏析作品B.教师对顿挫的解释过于笼统,没有从音韵学的角度详细说明C.教师先解释名词再引导学生讨论,意在营造紧张严肃的课堂氛围D.教师解释概念,不利于学生深入思考并探究沉郁顿挫的含义【答案】AaaaB项,教师对“沉郁顿挫”的解释意在让学生理解杜甫诗风的特点,没有必要从音韵学的角度详细说明。

C项,教师先解释名词再引导学生讨论,意在引导学生理解题目的含义,发散学生的思维。

D项,教师解释概念,有利于学生深入思考并探究沉郁顿挫的含义。

13.阅读某会考试题,按要求答题。

结合《烛之武退秦师》的选文和下面“课文背景形势图”,用选文原句填空。

(缺图)从形势图看,晋国处在秦、郑之间,攻打郑国对进过最有利,而对秦国利益不大。

因此,烛之武在与秦伯的谈话中,首先以“①”,说明即使消灭郑国,秦国也无法越过别国统治郑国;又以“②”说明晋国的扩张意味看秦国势力的削弱;最后得出亡郑是“阙秦以利晋”的结论,成功说服了秦伯。

对上述试题测试目标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体现读图时代特点,重点考查学生读图能力B.考查学生融合不同领域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C.考查学生借读文言文和处理图文信息的能力D.考查学生对多类型文本信息的综合处理能力【答案】AaaaA项,该试题的测试目标不是侧重于对学生读图能力的考查。

而是侧重于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14.阅读论文《发掘、发现、发展:作文教学指导的三个视角》的片段,按要求答题。

作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和形成较强的表达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