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汉江宋之问

合集下载

《渡汉江》宋之问古诗鉴赏

《渡汉江》宋之问古诗鉴赏

《渡汉江》宋之问古诗鉴赏《渡汉江》宋之问古诗鉴赏《渡汉江》宋之问唐诗鉴赏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宋之问诗鉴赏《渡汉江》是宋之问诗中流传最为广泛的一首小诗,它之所以动人,自有其独到的地方。

宋之问一生曾经历两次流放,第一次流放岭南是在神龙元年(705)春被贬为泷州(今广东罗定县)参军,第二年便逃归洛阳,匿居友人张仲之家里。

这首小诗就是他逃归途中所作。

广东罗定县与广西岑溪县接壤,地处偏远的群山之中,西有云开大山,东有大云雾山,古时交通极为不便,音书难达。

诗的开头“岭外音书断”,就是指诗人贬罗定后,与家人断绝了音信。

可是下句说:“经冬复历春”。

从寒冬到新春在这漫长的时日里,未得到家里一点消息。

岂能不挂怀?这似乎有为自己北逃作辩解之意。

第三句反说:“近乡情更怯”。

既是渡汉江,又是近乡,这个地方必是襄阳无疑了。

襄阳是唐代东西两京通向江南、岭南必经的要道。

过襄阳向北即是河南境。

正所谓,“便下襄阳向洛阳”。

洛阳南郊有宋之问的.陆浑山庄,洛阳已经指日可达,诗人很自然地产生了“近乡”的感觉。

经历了千辛万苦翻山越岭,终于接近家乡了,本该万分激动,一个“怯”字,完美地表现了诗人当时的心态、情态与形态。

他怯生生的不敢向从家乡来的人问讯,担心自己会听到不幸的或可怕的消息。

同时因为自己被贬谪又逃归的特殊身份,更使他心情复杂,不敢见乡人。

这首五言绝句,影响深远。

李商隐的《无题》诗也抒发过相同的心情:“楼响将登怯,帘烘欲过难。

”这些诗句,都把欲听、盼听而又怕听和欲见、急见而又怕见的微妙心情表现得很出色。

宋之问这首小诗,情真、语真、意真,所以能打动读者的心。

唐代宋之问《渡汉江》注意版,宋之问简介

唐代宋之问《渡汉江》注意版,宋之问简介

唐代宋之问《渡汉江》注意版,宋之问简介渡汉江作者:宋之问朝代:南北朝渡汉江原文: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渡汉江拼音解读:lǐngwàiyīnshūduàn,jīngdōngfùlìchūn。

jìnxiāngqínggèngqiè,búgǎnwènláirén。

宋之问简介「唐朝」宋之问宋之问(656─712)一名少连,字延清。

汾州(今山西汾阳县)人,父名令文,高宗时为左骁郎将,东台详正学士,善文辞,工书法,膂力过人,时称「三绝」。

之问受其父影响,亦善诗文,与「善剖决」的韦善心并称户部「二妙」,与著名诗人沈佺期齐名,并称沈宋。

上元二年举进士,初与杨炯分直内教,历任尚方监丞、左奉宸内供奉等职,常扈从游宴,写过不少应制诗。

媚附于武则天的宠臣张易之。

后张易之被杀,中宗复位,于神龙元年(705)被贬为泷州(今广东罗定县)参军。

不久逃回洛阳。

《新唐书》记载他匿居友人张仲之家,「会武三思复用事,仲之与王同皎谋杀三思安王室。

之问得其实令兄子昙与冉祖雍上急变,因丐赎罪,由是擢鸿胪主簿,天下丑其行。

」景龙中,迁考功员外郎,谄事太平公主,故见用。

及安乐公主权盛,复往谐结,故太平公主甚恨之。

当中宗将提拔他为中书舍人时,太平公主揭发他知贡举时受贿,便下迁为汴州长史,未知又改越州长史。

在越州(今浙江绍兴)期间,「颇自力为政」,景龙三年六月,中宗崩,景云元年(710)睿宗即位,认为他依附张易之,投靠武三思,屡不悔改,便将他流放钦州(今广西钦州)。

《旧唐书》说:「先天中,赐死于徙所。

」而《新唐书》则说:「赐死桂州。

」他的主要功绩和沈佺期一样,在创作实践中使六朝以来的格律诗的法则更趋细密,使五言律诗的体制更臻完善,并创造了七言律诗的新体。

他也是律诗的奠基人之一。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原诗内容注释...表达游子思乡的诗句岭外音书断。

《渡汉江》原文翻译及赏析

《渡汉江》原文翻译及赏析

《渡汉江》唐·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作者背景】宋之问约生于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年?~712年)。

宋之问政治上无足称道,品行也多有可讥,但却是知名当世的诗人。

【注词释义】岭外:今广东省一带。

怯:畏缩、胆怯。

【古诗今译】我离开家乡到了五岭之外,经过了一个冬天,又到了春天。

因为交通不便,我和家人没有联系,已经很长时间了。

现在我渡过汉江赶回家乡去,怎知离家越近,心情就越紧张。

因为怕伤了美好愿望,以致遇到同乡,也不敢打听家乡情况。

【名句赏析】——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这首诗是宋之问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时写的一首诗。

诗意在写思乡情切,但却正意反说,写愈近家乡,愈不敢问及家乡消息,担心听到坏的消息,而伤了好的愿望。

语极浅近,意颇深邃;描摹心理,熨贴入微;不事造作,自然至美。

前两句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

贬斥蛮荒,本就够悲苦的了,何况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捱过漫长的时间。

作者没有平列空间的悬隔、音书的断绝、时间的久远这三层意思,而是依次层递,逐步加以展示,这就强化和加深了贬居遐荒期间孤孑、苦闷的感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断”字“复”字,似不着力,却很见作意。

“音书断”“复历春”这种思念随着担心同时的到来,形成急切盼回家,又怕到家里的矛盾心理状态。

因此,“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

这是在“岭外音书断”这种特殊情况下心理矛盾发展的必然。

透过“情更怯”与“不敢问”,读者可以强烈感触到诗人此际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

这种抒写,是真切、富于情致和耐人咀嚼的。

宋之问《渡汉江》“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赏析及诗意翻译word版本

宋之问《渡汉江》“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赏析及诗意翻译word版本

宋之问《渡汉江》“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赏析及诗意翻译宋之问《渡汉江》“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赏析及诗意翻译宋之问(约六五六-七一二),名少连,字延清,汾州(今山西汾阳)人。

官至考功员外郎,中宗时选为修文馆学士。

他的诗格律精细,属对工整,对唐朝律诗的形成有较大的影响。

渡汉江宋之问岭外音书绝,经冬复立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诗文解释】客居岭外与家里音信断绝,经过了冬天又到了春天。

离故乡越近心中越胆怯,不敢询问遇到的家乡来人。

我离开家乡到了五岭之外,经过了一个冬天,又到了春天。

因为交通不便,我和家人没有联系,已经很长时间了。

现在我渡过汉江赶回家乡去,怎知离家越近,心情就越紧张。

因为怕伤了美好愿望,以致遇到同乡,也不敢打听家乡情况。

【词语解释】岭外:今广东省一带。

怯:畏缩、胆怯。

【赏析】这是宋之问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的一首诗。

诗人记述了还乡之情,描写了一个长期在外,得不到家里的书信的人,回乡途中担心家里出事,遇到熟人也不敢相问的情景,主要突出了人物的心态。

这首诗曲折含蓄,真切细致。

这首诗是宋之问(此诗作者一说是李频,此从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唐诗鉴赏词典》)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的一首诗。

诗意在写思乡情切,但却正意反说,写愈近家乡,愈不敢问及家乡消息,担心听到坏的消息,而伤了好的愿望。

语极浅近,意颇深邃;描摹心理,熨贴入微;不事造作,自然至美。

前两句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

贬斥蛮荒,本就够悲苦的了,何况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更何况又是在这种情况下经冬历春,捱过漫长的时间。

作者没有平列空间的悬隔、音书的断绝、时间的久远这三层意思,而是依次层递,逐步加以展示,这就强化和加深了贬居遐荒期间孤孑、苦闷的感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断”字“复”字,似不着力,却很见作意。

作者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历历可见,鲜明可触。

古诗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翻译赏析

古诗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翻译赏析

古诗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翻译赏析《渡汉江·岭外音书断》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宋之问。

其古诗全文如下: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前言】《渡汉江》是唐代著名诗人宋之问的一首五言绝句。

诗中描写离开家乡已逾半年的游子,能踏上归途,自当心情欢悦,而且这种欣喜之情,也会随着家乡的越来越近而越来越强烈。

表达了诗人强自抑制的思乡之情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

【注释】汉江:汉水。

宋之问因张易之事而被贬岭南,于神龙二年逃归洛阳。

此诗作于途经汉水时。

此诗原题李频作,误。

岭外:指岭南,大庾岭之外,就是广东。

书:信。

来人:指从家乡来的人。

【翻译】我离开家乡到了五岭之外,经过了一个冬天,又到了春天。

因为交通不便,我和家人没有联系,已经很长时间了。

此刻我渡过汉江赶回家乡去,怎知离家越近,心情就越紧张。

因为怕伤了美好愿望,以致遇到同乡,也不敢打听家乡情况。

【赏析】《渡汉江》诗意在写思乡情切,真实地刻画了诗人久别还乡,即将到家时的激动而又复杂的心情。

语极浅近,意颇深邃;描摹心理,熨贴入微;不矫揉造作,自然至美。

前两句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

贬斥蛮荒,本就够悲苦的了,何况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更何况又是在这种情况下经冬历春,捱过漫长的时间。

诗人没有平列空间的悬隔、音书的断绝、时间的久远这三层意思,而是依次层递,逐步加以展示,这就强化和加深了贬居遐荒期间孤孑、苦闷的感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断”字“复”字,似不着力,却很见作意。

此诗人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历历可见,鲜明可触。

这两句平平叙起,从容承接,没有什么惊人之笔,往往容易为读者轻易放过。

其实,它在全篇中的地位、作用很重要。

有了这个背景,下两句出色的抒情才字字有根。

第三、四两句描写诗人逃归途中的心理变化。

“近乡”交代诗人因长期不知家人消息而逃离贬地,走近家乡。

所谓“情更怯”,即愈接近故乡,离家人愈近,担忧也愈厉害,简直变成了一种害怕,怕到“不敢问来人”。

《渡汉江》翻译赏析

《渡汉江》翻译赏析

《渡汉江》翻译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渡汉江》翻译赏析《渡汉江》翻译赏析3篇《渡汉江》翻译赏析1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小学唐诗三百首:渡汉江  

小学唐诗三百首:渡汉江  

小学唐诗三百首: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背景宋之问,字延清,一名少连,汉族,汾州〔今山西汾阳市〕人。

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县〕人。

初唐时期的有名诗人。

注词释义:岭外:大庾岭之外,就是广东。

古诗今译:我离开家乡到了五岭之外,经过了一个冬天,又到了春天。

因为交通不便,我和家人没有联系,已经很长时间了。

如今我渡过汉江赶回家乡去,怎知离家越近,心情就越紧急。

因为怕伤了美妙愿望,以致遇到同乡,也不敢打听家乡状况。

名句赏析---"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这首诗是宋之问〔此诗一说是李频,此从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唐诗鉴赏辞典》〕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的一首诗。

诗意在写思乡情切,但却正意反说,写愈近家乡,愈不敢问及家乡消息,担忧听到坏的消息,而伤了好的愿望。

语极浅近,意颇深邃;描摹心理,熨贴入微;不事造作,自然至美。

根据常情,好像应当写成"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笔下所写的却完全出乎常情:"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认真寻味,又觉得只有这样,才合乎前两句所揭示的"规定情景'。

因为贬居岭外,又长期接不到家人的任何消息,一方面当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忧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缘由遭到不幸。

"音书断'"复历春'这种思念随着担忧同时的到来,形成急迫盼回家,又怕到家里的矛盾心理状态。

担忧长期来梦寐以求的与家人团聚的愿望则马上会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

因此,"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

透过"情更怯'与"不敢问',读者可以剧烈感受到诗人此际强自抑制的急迫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苦痛。

第3页。

宋之问《渡汉江》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宋之问《渡汉江》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宋之问《渡汉江》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阅读理解题目】:渡汉江(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释】本诗系作者从被贬之地岭南逃回洛阳,途中汉江时所作。

(1)有人评价此诗前两句中“断”“复”两字,似不着力,却耐人寻味,请结合诗句说明,这两字有怎样的意味?(2)后两句,按常情应是“近乡情更切,急欲问行人”,作者笔下所写却与常情相悖,作者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谈谈你的理解。

(3)有人曾经将后两句改为“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来进行比较。

你认为哪种表达更好?请具体说明理由【参考答案】:(1)一个“断”字将作者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真实地再现出来。

(一个“断”字写出了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现实,更突出了诗人的思家之切。

)被贬蛮荒,本就够悲苦的了,何况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

这种情况下经冬历春,捱过漫长的时间,一个“复”字又将作者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表现出来。

这两个字可以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2)作者贬居岭外,又长期接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

这种担心越近家乡的时候,越加强烈,他忧惧自己长期以来梦寐以求的与家人团聚的愿望则立即会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

因此,“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

通过这两句诗,读者可以强烈感触到诗人此际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

这种抒写,是真切、富于情致和耐人咀嚼的。

(简洁答案:诗人因为自己被贬谪又逃归的特殊身份不敢向从家乡来的人问讯;表现了诗人想问又不敢问的矛盾而焦虑复杂的心情。

)(3)原诗更好。

(第一步)作者被贬岭外,远离家乡,很长时间没有家人的音讯,不知道家里是否会受自己的牵连而发生变故。

原来还只是思念和担心,现在来到家乡附近,更怕这种担心变成现实。

(第二步)所以“情更怯”和“不敢问”更能表达诗人此时的精神痛苦,更加贴切和富于情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渡汉江宋之问
篇一:李频拼音
dù hàn jiāng
渡汉江
zu? zhě:lǐ pín
作者:李频
lǐng wài yīn shū ju? ,jīng dōng fù lì chūn 。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立春。

jìn xiāng qíng gang qia ,bù gǎn wan lái r?n 。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篇二:宋之问“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赏析及诗意翻译
宋之问“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赏析及诗意翻译
宋之问(约六五六-七一二),名少连,字延清,汾州(今山西汾阳)人。

官至考功员外郎,中宗时选为修文馆学士。

他的诗格律精细,属对工整,对唐朝律诗的形成有较大的影响。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立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诗文解释
客居岭外与家里音信断绝,经过了冬天又到了春天。

离故乡越近心中越胆怯,不敢询问遇到的家乡来人。

我离开家乡到了五岭之外,经过了一个冬天,又到了春天。

因为交通不便,我和家人没有联系,已经很长时间了。

现在我渡过汉江赶回家乡去,怎知离家越近,心情就越紧张。

因为怕伤了美好愿望,以致遇到同乡,也不敢打听家乡情况。

词语解释
岭外:今广东省一带。

怯:畏缩、胆怯。

赏析
这是宋之问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的一首诗。

诗人记述了还乡之情,描写了一个长期在外,得不到家里的书信的人,回乡途中担心家里出事,遇到熟人也不敢相问的情景,主要突出了人物的心态。

这首诗曲折含蓄,真切细致。

这首诗是宋之问(此诗作者一说是李频,此从上海辞书出版社的)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的一首诗。

诗意在写思乡情切,但却正意反说,写愈近家乡,愈不敢问及家乡消息,担心听到坏的消息,而伤了好的愿望。

语极浅近,意颇深邃;描摹心理,熨贴入微;不事造作,自然至美。

前两句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

贬斥蛮荒,本就够悲苦的了,何况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更何况又是在这种情况下经冬
历春,捱过漫长的时间。

作者没有平列空间的悬隔、音书的断绝、时间
的久远这三层意思,而是依次层递,逐步加以展示,这就强化和加深了贬居遐荒期间孤孑、苦闷的感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断”字“复”字,似不着力,却很见作意。

作者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历历可见,鲜明可触。

这两句平平叙起,从容承接,没有什么惊人之笔,往往容易为读者轻易放过。

其实,它在全篇中的地位、作用很重要。

有了这个背景,下两句出色的抒情才字字有根。

宋之问的家乡一说在汾州(今山西汾阳附近),一说在弘农(今河南灵宝西南),离诗中的“汉江”都比较远。

所谓“近乡”,只是从心理习惯而言,正像今天家居北京的人,一过了黄河就感到“近乡”一样(宋之问这次也并未逃归家乡,而是匿居洛阳)。

按照常情,这两句似乎应该写成“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作者笔下所写的却完全出乎常情:“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仔细寻味,又觉得只有这样,才合乎前两句所揭示的“规定情景”。

因为作者贬居岭外,又长期接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

“音书断”的时间越长,这种思念和担心也越向两极发展,形成既切盼音书,又怕音书到来的矛盾心理状态。

这种矛盾心理,在由贬所逃归的路上,特别是渡过汉江,接近家乡之后,有了进一步的戏剧
性发展:原先的担心、忧虑和模糊的不祥预感,此刻似乎马上就会被路上所遇到的某个熟人所证实,变成活生生的残酷现实;而长期来梦寐以求的与家人团聚的愿望则立即会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

因此,“情更切”变成了“情
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

这是在“岭外音书断”这种特殊情况下心理矛盾发展的必然。

透过“情更怯”与“不敢问”,读者可以强烈感触到诗人此际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

这种抒写,是真切、富于情致和耐人咀嚼的。

宋之问这次被贬泷州,是因为他媚附武后的男宠张易之,可以说罪有应得。

但这首诗的读者,却往往引起感情上的某种共鸣。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作者在表达思想感情时,已经舍去了一切与自己的特殊经历、特殊身份有关的生活素材,所表现的仅仅是一个长期客居异乡、久无家中音信的人,在行近家乡时所产生的一种特殊心理状态。

而这种心理感情,却具有极大的典型性和普遍性。

形象大于思维的现象,似乎往往和作品的典型性、概括性联结在一起。

这首诗便是一例。

人们爱拿杜甫中的诗句“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

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和这首诗作类比,这正说明性质很不相同的感情,有时可以用类似方式来表现,而它们所概括的客观生活内容可以是不相上下的。

篇三:渡汉江阅读答案
渡汉江 (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1.前两句中的“外”、“断”、“复”从哪三个角度写作者贬居
之苦,有什么表达作用?答:从空间的隔离,联络的断绝,时间的久远三个角度来写,强化和加深了作者贬居期间的孤苦情绪. 2.一般人是“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但本诗的后两句不同,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心理?简要分析。

答:表达作者因等待团聚过久,在团聚即将来临之际,突发不祥之感,深怕出现意外而团聚不得的复杂心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