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劳工阶层与中间阶层的政治取向
第二节劳动关系的各学派理论、历史和在各国的发展

第二节劳动关系的各学派理论、历史和在各国的发展【本节考点】【考点】劳动关系各学派理论【考点】劳动关系氛围理论【考点】劳动关系的调整模式及其特征【考点】劳动关系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背景及其特点【考点】世界各典型国家劳资关系的不同模式【考点】劳动关系各学派理论1. 韦伯夫妇的产业民主理论(1)中心主张:劳工运动既要有政治方向,又要有经济方向。
(2)工会是将民主带进产业内的主要机制。
【关键】民主。
2. 康芒斯的集体行动理论◆劳资冲突:源于不同经济利益的对立◆制度的实质:就是“集体行动控制个体行动”,最主要的是法律制度。
◆特别重视和强调:国家和法律制度的作用◆工会看作是一种经济制度◆极力主张包括国家干预在内的“集体行动”,强调政府在调节和管理经济中的作用。
【关键】集体、国家和法律。
3. 邓洛普的劳动关系系统理论◆劳动关系系统构成:输入部分(主体、环境、意识形态)+ 输出部分(规则网—劳动关系研究的中心)◆首次将劳动关系领域分散的理论建成一个系统化的思想体系。
◆最早以统合模式对劳、资、政三方的经济、政治关系进行了分析【例题:多选】邓洛普的劳动关系系统的构成包括()。
A. 主体B. 环境C. 意识形态D. 规则网E. 政府【答案】ABCD【解析】邓洛普的劳动关系系统的构成包括主体、环境、意识形态和规则网。
【考点】劳动关系氛围理论【2015新增】(一)劳动关系氛围的概念组织内部环境所特有的、相对持久的属性,是一系列可以通过个体主观知觉和感受测量的工作场所环境的特征集合。
(二)劳动关系氛围的类型以及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例题:多选】关于对立-消极的劳动关系氛围表述正确的是()。
A. 被动参与B. 信息分享C. 怠工D. 劳动争议E. 绩效最低【答案】CE【解析】A属于合作-消极(绩效处于中间水平);B属于合作-积极(绩效最高);D属于对立-积极(绩效处于中间水平)。
(三)劳动关系氛围的影响因素社会因素、组织因素、个体因素【考点】劳动关系的调整模式及其特征★◆表现形式:雇佣劳动和剩余价值的生产◆本质: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美国)认为市场是决定就业状况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工会或工会运动对市场机制的运行和发展具有负面影响,主张减少政府对劳动关系的干预。
[转载]何新——关于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及利益集团分析
![[转载]何新——关于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及利益集团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09fd8fc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c7.png)
[转载]何新——关于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及利益集团分析原⽂地址:何新——关于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及利益集团分析作者:主席夸我帅1.阶级与分级利益集团 什么是阶级?直观的观察即可看出,任何社会之内部,都划分为不同的政治、经济等级。
社会中的每个⼈处于不同的社会地位上。
这种社会地位的区别,来⾃⼈们之间经济、政治与⽂化的差异。
这种来⾃经济、政治与⽂化差异⽽形成的社会地位的差别划分,就是社会中之阶层划分。
表⾯和初始地看,阶层分化起源于社会分⼯。
但阶层之体制化,世袭化、⾮流动化,导致阶级的形成。
因此,富⼈是⼀个阶级,穷⼈是另⼀个阶级。
世袭掌权者是⼀个阶级,被管制的受统治者是另⼀个阶级。
不同的阶级组成不同的利益集团。
阶级相同的⼈,⾃然具有共同利益,共同语⾔,因此思想、感情与价值取向往往近似。
不同阶级的⼈由于利益的差别,必然发⽣⽭盾和争攘,这就是阶级⽭盾和阶级⽃争。
⾃新⽯器时代晚期(距今约1万年的⽟⽯黄⾦⽂化期)⾄今,近⼀万年以来⼈类的历史都是阶级社会史以及阶级⽃争史。
其间围绕国家统治权⼒之争夺和经济利益及经济资源之分配⽽发⽣的政权嬗变,经济制度及政治制度变迁,根本原因都是来⾃阶级⽃争所引发的社会⽭盾。
政党是代表和实现某阶级利益集团的组织。
国家是阶级⽭盾和阶级关系的调节机器。
但是,如果国家机器落⼊特殊权贵利益集团的操控,变成特殊集团攫取社会资源的⼯具,失去调节功能,社会⽭盾则将⾼度激化⽽爆炸。
2.资产豪族利益集团欲全⾯主导中国 2006年5⽉16⽇,署名“亦⽂”者在其博客论坛发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章,其⽂指出了推进“私有化”经济改⾰之最终⽬的,⽂中说: “必须借助于经济改⾰,逐步实现⽣产资料的私有化,使执政党逐步失去对国家经济命脉的控制。
经济私有化可以为不同政党的出现提供经济层⾯的⽀撑。
政治也是个市场,不同政党的出现,使每⼀政党在执政时,要受到制衡和竞争,使之难以形成⼀个主义,⼀个政党,⼀个领袖垄断政权的局⾯。
蒲鲁东主义巴枯宁主义拉萨尔主义等等

拉法格(Lafarg ue,Paul 1842~1911)法国和国际工人运动活动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家,法国工人党和第二国际创建人之一。
生在古巴圣地亚哥一个法国葡萄种植园主家庭。
1851年,随全家返法,曾进巴黎大学医学院学习。
后到伦敦攻读医学,1868年任外科医生。
到伦敦后,他结识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1866年,加入第一国际,任总委员会委员兼西班牙通讯书记。
1868年4月,与马克思的次女劳拉结婚。
10月,回巴黎参加建立第一国际法国支部。
1871年巴黎公社成立,拉法格在波尔多组织了保卫公社的斗争。
公社失败后,他逃亡到西班牙。
1879年,同J.盖得一起创建法国工人党。
80年代末,参与第二国际的筹建工作。
在工人运动中他与蒲鲁东主义、巴枯宁主义、伯恩斯坦修正主义和A.-E.米勒兰的叛变活动进行了坚决斗争。
拉法格反对新康德主义和哲学上的修正主义,捍卫和宣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拉法格还批判了J.饶勒斯的修正主义哲学观点。
拉法格指出,是经济的必然性而不是正义观念引导人类前进,资本主义生产的经济力量必不可免地要把社会引到共产主义。
在反对法国当时流行的无政府主义的斗争中,拉法格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坚持科学的国家观,强调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必然性。
拉法格深入研究了大量的哲学问题,特别是观念的起源问题。
他用事实说明:人们有关物体的观念、数和形的观念等都是经验和实践的产物;关于上帝、鬼神、天堂、地狱等宗教观念,不是先天的,它们是人和人之间关系歪曲的幻想的反映。
他还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论述了美学和文艺批评的根本问题,反对把文学、艺术同产生它的经济基础割裂开来,反对“为艺术而艺术”,反对自然主义等。
读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的摘记

读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的摘记伦理问题和政治问题始终有密切关系。
柏拉图认为伦理和政治学研究的都是正义问题,伦理学主要研究个人的正义,而政治学主要研究国家的正义。
亚里士多德开始把伦理学和政治学分理开来,这一分离完成于马基雅弗利。
《政治学》主要讨论了两大问题:一是政治理论,二是现实政制。
阶级分析的方法实际上从亚里士多德就开始使用了。
亚里士多德认为,社会中一般存在三个阶层,即富人、穷人和中间阶层。
就是“占有一份适当而充足的财产”的人,他们不会为富不仁,也不会觊觎他人。
因此他提出的治国之道是抑富扶贫,强化中间。
这与孔子的观点不同,孔子的观点有点类似柏拉图,主张贵族统治。
亚里士多德对于人与国家的关系的看法倒很类似于孔子,他们都认为个人要与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积极地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在孔子那里,这叫“入世”。
亚里士多德关于公民的定义,也影响深远。
直到18、19世纪,欧洲的民主国家还以财产多寡限制选举权,那些没有财产或财产微薄的人被认为不能享有公民的权利。
马克思对于国家的态度基本上是否定的,这非西方政治思想的主流,从亚里士多德开始,都推崇国家,黑格尔更是登峰造极。
亚里士多德认为,国家是社会团体之一种,而且是最高层次的社团。
亚里士多德指出的,人的本性发展要求最广泛意义上的公共生活,还是有其重要意义的。
古代的政治思想特别强调抽象的正义和善。
亚里士多德认为每一个社团都是以一种善为目的,那么国家便是以最高的善为目的。
在这一意义上,他认为政治学是最高的科学。
亚里士多德还早就提出了法治的思想。
他的老师柏拉图的观点可能类似于孔子,推崇人治,孔子讲“礼治”。
亚里士多德似乎更倾向性恶论,他认为个人有七情六欲,不免会产生不公和腐化,必须以法律来约束所有的人。
卷一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是特殊的社会团体,是最高、最广的社会团体,即政治社团。
有理智的人应该是统治者,而有体力无理智的人应该是被统治者。
亚里士多德认为,君主制是原始家属关系的延续。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国社会的阶级划分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问题,不同的社会学者和研究者对于中国社会阶级划分的理论和观点存在差异。
然而,按照普遍共识,可以将中国社会的阶级划分为五个主要阶级,分别是统治阶级、新兴中间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贫困阶级。
下面将对这五个阶级的特点和分析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统治阶级。
统治阶级通常包括共产党和政府高层官员以及其家族成员,他们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享有绝对权力和特权。
他们通常拥有丰富的财富和资源,并享受高福利待遇。
这些统治阶级的人士在经济上通常拥有大量的资产,并且能够通过政治关系获取更多的利益。
他们的权力和特权使得他们能够掌握很大的社会资源,从而在社会中处于极为优越的地位。
其次,新兴中间阶级。
新兴中间阶级是中国开放以来不断形成和壮大的阶级群体。
他们包括高级管理人员、专业人士和知识分子等,通常具有较高的教育背景和专业技能。
他们在经济上拥有中等以上的收入和较高的社会地位,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
新兴中间阶级的兴起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密切的关系,他们在市场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第三,工人阶级。
工人阶级是由工厂和企业中的工人组成的一个群体。
他们通常处于劳动的一线,从事一些体力劳动和技术劳动。
工人阶级的社会地位较低,收入相对较低。
他们通常没有很多的社会资源和福利待遇,面临着较高的工作压力和条件,工作环境和生活状况也比较困难。
然而,随着中国工业化的进程和劳动法律保护的加强,工人阶级的地位和待遇有所改善。
综上所述,中国社会的阶级划分主要包括统治阶级、新兴中间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贫困阶级。
这五个阶级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位置,在中国社会中构成了复杂而多元的社会结构。
英国的工党与社会民主主义

英国的工党与社会民主主义英国的工党(Labour Party)是英国最大的主要政党之一,也是英国政治体系中的重要力量。
作为社会民主主义的代表,工党一直在英国政治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政策理念和党内派系等方面来探讨英国工党与社会民主主义之间的关系。
一、历史背景英国工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工人运动时期。
当时,工人阶级面临着剥削和不公平的待遇,为了争取权益,工人们开始组织工会和政治团体。
1893年,工党正式成立,旨在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争取政治权力。
在工党的领导下,英国出现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革,如工时法、社会保障制度和公共住房等。
这些改革为英国的社会民主主义奠定了基础。
二、政策理念社会民主主义是工党的核心理念。
社会民主主义强调社会公正和平等,主张通过政府干预和社会福利来解决社会问题。
工党在经济政策上主张增加政府支出,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加强工会权益保护,以减少社会经济的不平等。
此外,工党还关注教育、医疗和社会福利等领域的改革,以确保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基本的公共服务。
三、党内派系工党内部存在着不同的派系,这些派系在政策理念上有所不同。
主要的派系包括左翼、中间派和右翼。
左翼派系主张更大的政府干预和公有化,强调社会主义的价值观。
中间派派系则更加注重市场经济和个人自由,主张通过合作和妥协来实现改革。
右翼派系则更加强调自由市场和个人责任,主张减少政府干预和税收负担。
这些派系的存在使得工党内部的政策制定和决策过程更加复杂和多元化。
四、挑战与前景工党作为英国政治的重要力量,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压力。
首先,全球化和技术进步对传统产业和工人阶级造成了冲击,工党需要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和社会变革。
其次,工党需要应对来自其他政党的竞争,特别是保守党和民粹主义政党的崛起。
此外,工党还需要解决党内派系之间的分歧和协调不同利益的问题。
然而,工党也有着广阔的前景和发展空间。
社会民主主义的理念在英国社会中仍然具有广泛的支持和影响力。
工薪阶层工资赶不上社会发展水平 国家提收入倍增计划概要

工薪阶层工资赶不上社会发展水平国家提收入倍增计划2003年~2010年工薪阶层工资涨得最慢工薪阶层工资赶不上社会发展水平在2003年—2010年之间,处在社会中间阶层的工薪阶层的薪水涨得最慢。
他们的薪水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水平。
据悉,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年内应该会出台,而社会对《工资条例》的出台呼声渐高。
当社会所有的焦点都集中在社会最弱势的农民工和退休老人的时候,可能很多人想象不到,在2003年~2010年之间,实际上是处在社会中间阶层的工薪阶层的薪水涨得最慢。
这个不愁吃不愁穿、基本生活尚且过得去的阶层,占据了城市人口的大多数。
然而,没有了政府的干预,又没有跟老板进行工资集体协商的机制,他们的薪水能否跟得上社会发展的水平?工资原地踏步,房价节节攀升,压力越来越大在一家大型国企工作了10年的张莹说,“从2006年开始,工资就再也没有涨过。
”从2003年~2006年,工资从4000多元涨到6000元,但从2006年至今,就一直拿着6000元/月的工资。
6000多元的工资,是广州大多数白领的工资水平,不用担心日常生活的开支问题,但是若和房价一比,工资便缩水得厉害。
张莹说,“2003年,广州市中心最高的房价不过五千多/平方米,而现在只能买四分之一平方米了。
” 从《广州2009年房地产市场蓝皮书》的发布数据看,广州的商品房50%以上是被企业员工、公务员、教师和医生等工薪阶层买去的。
在这个房价高高在上的今天,50%以上的“房奴”是工薪阶层,随着房价上涨,他们的供房压力越来越大。
就以社平工资和商品房均价比来计算,2003年,广州的社平工资(2353元)可以买到0.605平米;到了2009年,广州的社平工资只可以买到0.440平米。
原因:就业供过于求,缺乏有效干预对于工薪阶层近几年的工资水平会停滞不前的原因,广州市工资专家表示,工薪阶层的工资主要是由市场决定,每年数百万的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人力资源市场总体供过于求,使得工薪阶层的薪水缺乏上涨动力。
马克思韦伯理想类型

马克思韦伯理想类型马克思韦伯是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和哲学家,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和概念,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理想类型”。
理想类型是韦伯用来描述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它是一种抽象的概念,用来描述某种社会现象的典型特征。
本文将按照不同的类别来介绍马克思韦伯的理想类型。
一、社会阶层理想类型在社会阶层方面,马克思韦伯提出了三种理想类型:贵族、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
贵族是指那些出身于有钱有势的家庭,享有特权和地位的人。
中产阶级是指那些拥有一定财富和社会地位的人,他们通常是自由职业者或者是企业家。
工人阶级是指那些依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维持生计的人。
二、官僚机构理想类型在官僚机构方面,马克思韦伯提出了三种理想类型:传统型、合法型和理性型。
传统型官僚机构是指那些依靠传统和惯例来运作的机构,它们通常由一些老资格的官员来管理。
合法型官僚机构是指那些依靠法律和规章制度来运作的机构,它们通常由一些专业的官员来管理。
理性型官僚机构是指那些依靠科学和技术来运作的机构,它们通常由一些专业的技术人员来管理。
三、宗教理想类型在宗教方面,马克思韦伯提出了两种理想类型:世俗化型和教义型。
世俗化型宗教是指那些将宗教与现代社会相结合的宗教,它们通常强调个人的自由和自主性。
教义型宗教是指那些强调信仰和教义的宗教,它们通常强调个人的虔诚和忠诚。
四、政治理想类型在政治方面,马克思韦伯提出了三种理想类型:传统型、合法型和理性型。
传统型政治是指那些依靠传统和惯例来运作的政治,它们通常由一些老资格的政治家来管理。
合法型政治是指那些依靠法律和规章制度来运作的政治,它们通常由一些专业的政治家来管理。
理性型政治是指那些依靠科学和技术来运作的政治,它们通常由一些专业的技术人员来管理。
总之,马克思韦伯的理想类型是一种非常有用的社会学工具,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和社会结构。
通过对不同类型的理解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的运作方式和规律,从而更好地应对社会变革和发展的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7年第12期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No.12,2007 (第9卷第12期) Journal of Liaoning Administ ration College(Vol.9.No.12)社会人文论劳工阶层与中间阶层的政治取向何 炜(苏州大学,江苏苏州215123)[摘 要] 劳工阶层与中间阶层的各群体作为社会的中下层民众在大部分国家均占人口的大多数。
这两个阶层对于经济、社会等政策的取向是值得研究的。
本文试图通过研究一些国家的具体情况对这两个阶层的政治意向进行分析,展现这两个阶层的一些新特点。
[关键词] 劳工;中间阶层;政治特点;政策意向[中图分类号]D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053(2007)012—0205—02 在一个社会当中,公民由于从事的行业、个人或家庭收入及社会地位的不同,从而归属不同的社会阶层,因此在政治上也就有不同的政策诉求。
在很多进行普选的民主国家当中,这些社会阶层通过选举自己利益的代言人进入国会或政府为本阶层谋利。
如果选举人要想取得政权的话就必须尽量寻求众多群众利益的交集。
劳工和中间阶层在社会中占大部分人数,其利益诉求是在选举中不得不考虑的因素。
一、劳工阶层的特点与政治取向劳工阶层是凭借体力和操作技能资源直接操作生产工具,生产质产品、提供劳务服务或者为这些生产、服务提供辅助帮助,在管理与被管理关系中属于后者的群体。
社会结构中任何一个阶层的地位都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该阶层所拥有的资源特征;二是其阶层规模。
劳工阶层在前工业化社会中规模是不小的,因为那时的社会是制造业工厂“遍地开花”,对体力劳动者需求很大,经济上由于刚刚迈入工业社会,社会结构基本上还处于类似封建社会般的“金字塔”形社会。
“金字塔”型的社会结构之所以欠稳定,重要原因是社会底层(包括工人阶层)的绝对规模和相对规模较大,其人数的集合足以对社会和其它阶层造成威胁。
而且这一时期劳工阶层所受的剥削也是比较残酷的,剥削方式主要是以增加劳动时间和提高劳动强度为特征而非提高科技水平,这决定了劳工阶层是比较壮大且富反抗性即战斗力的。
而到了后工业化时代,随着第三产业的兴起和第二产业的缩小,传统的纯体力工作者的比例逐渐减少,而且随着经济的增长社会也慢慢演化为“橄榄形”社会,橄榄型的社会结构之所以相对稳定,原因也是最可能采取激烈行动的社会底层的规模较小,难以撼动社会整体(另外就是,因为底层规模较小,社会对其的转移支付作用较大)。
当然在这时劳动条件也随之改善了很多,产业工人无论从规模上还是战斗力上都已经大幅萎缩了。
一般来说,劳工阶层在社会资源拥有上具两个特征:(1)在资源组合中的作用较小,因为体力和操作技能资源的来源较为充分,所以供给也较为充分,那么随之在资源配置中的价值量和谈判力也较小;(2)对资源的边际生产能力低,也就是在社会中承担功能类型和所解决的问题层次较低。
[1]他们因能力原因所关心的问题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具体经济指标:劳动条件和保障;工资的实际购买力和物价水平;社会保障水平;就业岗位水平。
但是这些利益的水准是劳工阶层不能掌握而只能争取的,因此劳工阶层对于经济、社会政策走向是由其在经济上的不安全感和不稳定性所决定的。
并且他们出于对国家转移支付的强烈需求,通常都支持对个人收入征收高额累进所得税,反对自由贸易政策,因为自由市场会使劳工阶层感到他们生产的产品易受冲击,从而工作机会容易失去。
这也就是为什么美国劳工阶层和工会在对华经贸上通常持不合作态度的一个原因。
在政治态度上,劳工阶层作为“下层阶级”在传统上是偏向于左翼政党的。
从民主政体本身来说,下层阶级通常会更对集权主义政党而不是民主类型的政党感兴趣。
其中,较低水平的教育、对社会的较低参与度、较封闭的职业和经济上的不安全感是重要原因。
一个人的社会经济地位越低,他就越感到经济不稳定,不安全感和紧张感就会加剧。
而一个人经验和稳定感越少,就越可能支持简单化、急功近利的政治观点,从而很难理解与自己意见不同的人,很难支持宽容的基本原则,那么就越可能感到难以领会或容忍政治变革渐进主义思想。
[2]1928年至1933年当时德国纳粹党的势力不断得到迅速的扩大,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大量的工人和工会也参与支持了纳粹党。
在1929年时纳粹党员只有15万,而到了1933年时其党员人数已达140万人,在国会中议席也由1928年的12个增加到1932年的230个,成为国会第一大党。
[3]纳粹党员的社会成分在1932年时,工人所占比例28.1%,职员比例25.6%,自由职业者比例20.7%,农民比例14.1%,官吏比例8.3%,其他占3.3%,[4]在后来的几年里,随着纳粹党不断扩大,工人的比例一直都是最高的,占将近三分之一。
因此,劳工阶层并不是天然的左翼政党的支持者,而是天然的具有平民主义、社会色彩强烈而可以强力执行并立见效果的政策和政党的支持者。
二、中间阶层的定义与政治特征1.中间阶层与中产阶级综述中间阶层是一个很复杂的阶层,海内外学者对于中间阶层的界定各有不同的看法。
本文认为,中间阶层大体上包括自耕农、城市手工业者、小职员、小企业主甚至还有退休职工及大学生等群体。
这个阶层所涵盖社会群体较多,其对于政502[收稿日期]2007-06-18[作者简介]何 炜(1982-),男,苏州大学社会学院世界史专业研究生。
2007年12月第9卷第12期何 炜:论劳工阶层与中间阶层的政治取向Dec.2007Vol.9.No.12策思想方面也不尽统一,对中间阶层中各群体应区别看待。
中间阶层作为整体最突出的特征是革命性和保守性共存。
尤其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中间阶层的主要表现是要发展而不是民主,要秩序而不是公平。
以东南亚国家为例,无论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还是印度尼西亚,在威权主义政府扶植下成长、并受益于经济增长的中间阶层都曾成为开发独裁的主要支持者。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他们又倾向与大众阶层联盟,主张自由主义经济,反对独裁和特权阶层对经济社会资源的独占。
[5]导致东南亚中间阶层保守性的第一个原因是他们对政府的高度依赖。
在战后东南亚现代化进程中,缺乏类似于西方的自然成长、不受政府干涉和操纵的自由市场。
东南亚的中间阶层是权力与市场双方共同作用的产物。
权力因素塑造了这个阶层的保守的一面,市场的因素决定了这个阶层革命的一面。
“而在东南亚以往的历史中,权力的因素一直呈现出压倒市场因素的趋势”。
[6]在普遍经历了战乱和贫困之后,战后东南亚国家的大众阶层对经济发展的需要远远超过了对政治民主的需要,而依靠经济增长得以产生的中间阶层相比大众阶层,从经济发展中得到了更多的实惠。
因此,新加坡的李光耀政权、马来西亚的马哈蒂尔政权和印尼的苏哈托政权虽然都具有独裁特征,但由于能够带来经济增长而普遍获得了上述国家成长中的中间阶层的广泛支持。
此外,威权主义政府在领导和推动经济增长过程中,也需要得到中间阶层的支持。
中间阶层与能够带来经济增长的威权主义政府结盟,遂成为东南亚经济增长中较为普遍的模式。
而如专制制度不能带来经济增长,长时间不能给中间阶层提供事业发展所需要的适当的自由和秩序,中间阶层也可以转化为激进的、革命的力量。
菲律宾的马科斯政权由于不能带来经济增长并且还强化带有寡头色彩的少数家族权威而最终垮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亚里士多德说,在古希腊社会里,有权有势的富人建立的政府形式必然是寡头制,如果穷人为数众多并且组织良好,穷人就会建立“极端民主制”的政府形式,没有教养的穷人倾向于“暴民统治”,他们常常践踏法律,以多数的暴政取代法治,经常因为盲从魅力型民众领袖的领导而使极端民主制向专制制度蜕化。
[7]稳健的民主政治通常建立在中产阶级很发达的地方,在政治参与过程中尽可能囊括所有的人。
以中产阶级为政治基础的政府形式不仅是民主的,并且也是守法的。
亚里士多德的结论是,只要中产阶级足够大、足够兴旺,足够有教养,他们就会成为建设法治和民主的核心力量。
[8]亨廷顿的研究也认为,一种新的、更保守的中产阶级阶层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会制约和淡化了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革命热情。
商业化的、官僚化的中产阶级的逐渐壮大,中产阶级的保守倾向也将越来越明显。
如果这时候现代法治民主政治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那么中产阶级的保守性就成为法治民主政治的稳定力量了。
[9]因此,在发展中国家,具有足够力量的中产阶级是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设现代法治民主的条件,也是现代法治民主政治持续稳定的阶级基础。
上述分析表明,中间阶层与民主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在发展中国家,新兴的中间阶层在短期内可能是专制制度的拥护者,但从长期趋势来看,则是现代法治民主的建设者和稳定力量。
因此,庞大而稳定的中间阶层,是现代民主制度的最根本的社会基础。
2.农民群体的政治特点本文之所以特选出农民群体进行论述,是因为该群体的政治特点有异于以往的传统观念。
本文所指农民是指小庄园式自耕农性质的农民群体。
在我国传统政治思想里,农民与工人是“联盟”的,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左翼阵营中一员。
但通过观察小农占多数的国家如日本、法国等国后发现,在历次选举中,农民群体通常是右翼政党的支持者。
作为小农群体,传统上其利益着眼点即在于土地的获得和安定种植生产两方面。
在法国近代以来的革命中,农民都是不大赞成的,因为如果参与革命的话,其既有的小规模利益就会失去,而滑落向无产阶级是他们所不愿意的。
农民群体大部分生活在农村,工商业经济不如城市发达,如果失去土地则意味着失去了一切。
农民参加革命基本上都是在贫雇农占多数,土地矛盾非常尖锐,由于得不到土地的情况下才参加的。
通过革命获得了土地,那么农民又会立刻寻求安定以发展生产,这也就是我们一直批评农民革命不彻底性的原因。
法国大革命中确实农民是起义队伍中的重要力量,但那些农民都是脱离了土地在城市中无业的农民,真正乡村中有产农民很少参加了革命,不仅如此,乡村中的农民一向“保王”、“爱教”,很大程度上还敌视革命,在1793年发生的“旺代叛乱”就是一场乡村农民反对革命政府的暴动。
在二战后,台湾、日本、韩国均迅速实行了土改,使得土地矛盾缓和,从而也就使共产主义政党在这些地区难以发展。
不仅如此,由于农民从这些右翼政权获得了土地并取得保护,他们始终都成为这些右翼政权的支持者。
日中经济评论家西忠雄认为,“富庶的农村是日本社会长期稳定,经济不断发展的最根本原因。
”[10]1947年到1950年的日本“农地改革”(土地改革),让日本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
西忠雄认为,日本的农地改革是对旧制度的一场革命。
[11]1945年到1947年前后,日本工农运动如火如荼,但在实施农地改革后,农民有了土地,农村的运动销声匿迹了。
日本农民则在几十年时间内,基本上把选票投给了自民党。
“因为自民党也代表农民利益,他们立下不少名目补贴农民,农村不仅有农田,还有自民党的‘票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