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合集下载

从《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看恩格斯的经济伦理思想

从《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看恩格斯的经济伦理思想

从《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看恩格斯的经济伦理思想
德国哲学家马克思和他的学生恩格斯是19世纪最重要的社会主义思想家。

他们的经济伦理思想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有较为详细的阐述。

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强调了自由市场经济的不公平性,他认为资本家在自由市场经济中拥有更多的权力,他们可以控制工人的工资,而工人则无权反抗。

他认为,资本家利用自由市场经济的不公平性,剥削工人,使他们生活在贫困和苦难中。

恩格斯认为,为了消除自由市场经济的不公平性,必须实行社会主义改革,改变资本家的特权地位,使工人有权利改变他们的工作状况,并享有更多的权利和福利。

他认为,社会主义改革将有助于改善工人的经济状况,消除剥削,促进社会公平。

因此,从《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可以看出,恩格斯的经济伦理思想是反对自由市场经济的不公平性,主张实行社会主义改革,促进社会公平,改善工人的经济状况。

品读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品读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4)健康情况不容乐观
4)健康情况不容乐观
• 大城市旳居民患急病旳,尤其是患多种炎症旳,虽然比生活在清新旳空气 里旳农村居民少得多,但是患慢性病旳却多得多。
• 城市人口原来就够稠密旳了,而穷人还被迫愈加拥挤地住在一起。他们除 了不得不呼吸街上旳坏空气,还成打地被塞在一间屋子里,在夜间呼吸那 种简直闷死人旳空气。给他们住旳是潮湿旳房屋,不是下面冒水旳地下室, 就是上面漏雨旳阁楼。给他们盖旳房子盖得让坏空气流不出去。给他们穿 旳衣服是坏旳、破烂旳或不结实旳,给他们吃旳食物是坏旳、掺假旳和难 消化旳。

理解工人阶级 • 工人身处社会最底层,如何理解工人阶
级的先进性 • 现实意义
1.为何当初恩格斯要了解英国工人阶级?
1)家庭背景与成长经历
• 恩格斯出身并不平凡,爸爸老弗里德里希 是工厂主,虔诚旳基督徒,带有普鲁士贵 族血统。母亲心地善良,遵守礼教,喜爱 文学和历史
• 出入社会后,被当初德国旳民主主义旳政 治思想吸引,成为了为劳感人民发声旳斗 士。
• 所以恩格斯需要一本血淋淋旳书,向 人们展示资本主义制度旳弊端,为了 证明自己旳观点:“工人阶级旳政治 运动必然会使止人认识到,除了社会 主义,他们没有别旳出路。”而“社 会主义只有成为工人阶级旳政治斗争 旳目你时,才会成为一种力量。”
2.当初英国工人阶级旳生存情况怎样?
2.当初英国工人阶级旳生存情况怎样?
• 英国工人不但在物品旳质旳方面被骗, 而且在量旳方面也被骗。小商人旳尺和 秤大部分是不合要求旳。
2)衣衫褴褛
• 绝大多数工人都穿得很坏。用来做衣服旳 料子都是非常不合适旳,不论是在女人旳 衣橱里或男人旳衣橱里,都几乎根本没 有亚麻布和毛织品,只有棉织品。
• 衬衫是用漂白布或是杂色旳印花布做旳, 女人旳衣服大部分也是印花布做旳,毛织 品旳裙子极少能在晒衣服旳绳子上看到。 男人们大都穿着粗布及其他粗棉织品做旳 裤子和一样旳料子做旳上衣或夹克。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分析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分析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分析作者:姚曼琦来源:《青年与社会》2019年第36期摘要:1845年出版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是恩格斯青年时期的一部重要著作,其中通过对当时英国工人阶级生活的详尽描述,揭示出英国工人阶级产生的原因和发展的规律,推动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向科学的发展,其中的某些理论对于现如今工人运动的发展仍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恩格斯;工人阶级;英国一、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让我们来看看,生活在这种状况下的工人本身变成了什么样子,这是些什么样的人,他们的身体、智力和道德状况是怎样的。

”为了能够详实的记录当时英国工人阶级生活的恶劣状况,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中,引用了丰富的史料和大量的数据,从多个方面对工人阶级的日常生活进行描写,并对所叙述的生活场面进行了尖锐分析。

(一)工人阶级的身体状况在此处恩格斯提出了对英国资产阶级社会的控诉,认为在社会知道工人的生活状况会对工人自身健康具有伤害的前提下,却未曾做出一点改善的举措,同时社会也知道目前的制度会带来的不良后果,所以这是“社会谋杀”。

在本书前三部分即“大城市”“竞争”和“爱尔兰移民”中,详细描写了“生活在这种生活状况下”的实际情况,恶劣条件下所带来的不良后果不难得知,首先是空气、水源的污染,其次是各种废弃物和垃圾的污染。

此外,由于城市人口的稠密,贫穷的人们被迫挤在潮湿闷热、条件恶劣的房屋里生活,连基本的食物都无法保证,由此注定会带来可怕的疾病与死亡。

糟糕的生活条件导致流行病在工人阶级中十分常见,如伤寒、肺结核、热病等,都会夺走工人的性命,究其根本原因“正是匮乏和生活需要的不能满足,使身体容易感染疾病,并使流行病变得特别危险,使它迅速蔓延”即短缺的生活物资和拥挤的居住条件促使疾病在人群中流行。

其次,不良的生活恶习催化了工人身体的进一步恶化,如酗酒。

在恶劣的生存条件和高负荷的工作下,工人迫切的想要寻求一种解脱的方式,使他们从苦难压抑的现实中短暂的逃脱出来,酒精成为了他们最容易找寻到的出路,从而酗酒逐步成为当时十分常见的现象。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主要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主要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主要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主要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引言:《英国工人阶级状况》(The Conditions of the Working Class in England)是由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恩格斯于1844年发表的一部重要著作。

该书通过对英国工人阶级的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了资本主义制度对工人的剥削和压迫,并提出了共产主义是唯一能够解放工人阶级的道路。

本文将着重分析《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主要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并探讨其对当今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主要思想(一)资本主义对工人的剥削和压迫《英国工人阶级状况》首先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对工人阶级的剥削和压迫。

恩格斯指出,资产阶级通过剥夺工人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以及通过工人所得远远低于劳动价值的工资来实现对工人的剥削。

同时,资本家为追求利润极大化,对工人进行长时间的剥削,使工人沦为机器般的劳动者,丧失了人类的尊严。

(二)工人阶级的困境及其革命潜力《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进一步描述了工人阶级的贫困、恶劣的生活条件以及长期劳动带来的身体和精神上的痛苦。

恩格斯认为,工人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被逐渐剥夺了不仅是经济上的权利,也是政治和法律上的权益。

但同时,工人阶级作为社会最底层的阶级又具有巨大的革命潜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

(三)共产主义是解放工人阶级的道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最重要的思想是共产主义是唯一能够解放工人阶级的道路。

恩格斯认为,只有通过废除私有制和阶级对立,建立社会的全面合作与公有财产,工人阶级才能最终摆脱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共产主义社会将消除阶级对立,实现人民的平等和自由。

二、《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当代价值(一)对社会不平等现象的警示《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现实分析以及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揭示了工人阶级的困境和社会的不平等现象。

当代社会依然存在着贫富差距悬殊、工资不平等等问题。

通过对该书的学习和思考,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由市场经济中制造的社会不公,并鼓励人们更多关注和改善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心得汇报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心得汇报
• 原因:缺氧;给他们穿的衣服是坏的、破烂的或不结实的;给他 们吃的食物是坏的、掺假的和难消化的;居住条件恶劣;酗酒; 生了病不可能有高明的医生来医治。
2.精神状况:工人受教育程度低;还被强 制灌输宗教教条
• 表现:没有一个地方实行义务教育;在工厂里,正如我们将要看 到的,所谓义务教育也只是在名义上存在。此外,有大批的儿童 整个星期都在工厂和家里工作,因而不能上学。而为白天做工的 人办的夜校几乎根本就没有人去。
无产阶级的生活状况 体格 道德
精神 性格
1.体格状况:最显著的令人发指的结果是 过早的非正常死亡
• 表现:工人的死亡率极高(工人的幼儿夭折现象很多,被车辗死, 被马踩死,摔死、淹死或烧死。孩子们因烧伤或被开水烫伤而致 死的特别多),流行病在他们中间不断蔓延了,他们的体力愈来 愈弱。工人的平均寿命只有十五岁。
“兼营农业的织工阶级就这样逐渐完全消失而变成了一 个新兴的织工阶级,他们光靠工资生活,没有丝毫财产甚 至连虚假的财产(例如一小块租来的土地)也没有,这样, 他们就变成了无产者。
无产阶级的产生 农业无产阶级的产生
现在,在产业工人放弃了农业以后,许多土地闲起 来了,在这些土地的基础上就产生了新的大佃农阶级, 他们土地的收益高,产品可以比小自耕农卖得便宜。小 自耕农和这样一些人竞争时找不到其他出路,这些人用 更合理的方法耕种自己的土地,而且具有大规模经营和 投资改良土壤所产生的一切优越性。
• 原因:①第一个原因,贫穷,生活的毫无保障、挣一天吃一天的 日子。他们在可能享受一下的时候就享受,而不去储蓄,这不仅 是十分自然的,甚至也是合理的。②另一个根源就是他们的劳动 的具有强制性。
4.性格状况:不同民族、不同种类的工人 的结合会促使无产者形成自己的阶级意识。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 5.2原始资料: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 5.2原始资料: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原始资料: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恩格斯一方面描写了英国工人的难以忍受的生活状况和劳动条件,同时指出无产阶级所处的这种地位必然推动它去为自身的解放,为推翻资本主义制度而斗争。

用列宁的话来说,恩格斯的这部著作是“对资本主义与资产阶级的一份义正词严的控诉书”。

在“致大不列颠工人阶级书”中,恩格斯介绍了他的写作出发点:“我曾经在你们当中生活过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对你们的状况有足够的了解。

我非常认真地研究过你们的状况,研究过我所能弄到的各种官方的和非官方的文件,但是我并不以此为满足。

我寻求的并不仅仅是和这个题目有关的抽象的知识,我愿意在你们的住宅中看到你们,观察你们的日常生活,同你们谈谈你们的状况和你们的疾苦,亲眼看看你们为反抗你们的压迫者的社会的和政治的统治而进行的斗争。

我是这样做了。

我抛弃了社交活动和宴会,抛弃了资产阶级的葡萄牙红葡萄酒和香槟酒,把自己的空闲时间几乎都用来和普通的工人交往;对此我感到高兴和骄傲。

”恩格斯对工业革命时期工人阶级的居住情况的介绍:“每一个大城市都有一个或几个挤满了工人阶级的贫民窟。

的确,穷人常常是住在紧靠着富人府邸的狭窄的小胡同里。

可是通常总是给他们划定一块完全孤立的地区,他们必须在比较幸福的阶级所看不到的这个地方尽力挣扎着活下去。

英国一切城市中的这些贫民窟大体上都是一样的;这是城市最糟糕的地区的最糟糕的房屋,最常见的是一排排的两层或一层的砖房,几乎总是排列得乱七八糟,有许多还有住人的地下室。

这些房屋每所仅有三四个房间和一个厨房,叫做小宅子,在全英国(除了伦敦的某些地区),这是普通的工人住宅。

这里的街道通常是没有铺砌过的,肮脏的,坑坑洼洼的,到处是垃圾,没有排水沟,也没有污水沟,有的只是臭气熏天的死水洼。

城市中这些地区的不合理的杂乱无章的建筑形式妨碍了空气的流通,由于很多人住在这一个不大的空间里,所以这些工人区的空气如何,是容易想像的。

此外,在天气好的时候街道还用来晒衣服:从一幢房子到另一幢房子,横过街心,拉上绳子,挂满了湿漉漉的破衣服。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对转型国家发展的启思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对转型国家发展的启思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对转型国家发展的启思花凤春(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北京100872)摘要: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是研究英国早期转型发展的重要历史文献。

英国早期的转型发展为后发国家提供了明确经验:明确了科技革命的转型推动力;明确了对劳动主体进行综合教育的重要作用;明确了对劳动主体权益保障的必要性。

英国的转型发展所出现的种种问题对后发国家的启示主要有:避免分工固化、阶级分化;避免发展的自发性、盲目性;避免利己主义倾向等。

关键词:《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转型发展经验教训启示中图分类号:A811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3-4641.2021.01.11转型国家的发展目标在于实现从传统落后的农业国转型进入生产发展的工业国,进而实现国家的高度现代化。

“所谓现代化,是指世界范围内的,以工业化为其发端的,以及由此所引发的,以一个个民族(国家)实体为其载体的,整个社会的一系列巨大变革。

这种变革的结果是以现代大工业为基础的现代社会(工业社会)。

”[1](P15)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实现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转型发展的国家,是工业文明的诞生地。

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是考察英国转型社会发展经验与教训的最好文本。

学习《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能够为后发转型国家的发展提供现实启思。

一、《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对转型国家发展具有启示意义英国是现代转型国家发展的典型先例。

英国作为历史上第一个工业化转型国家,为后发国家转型发展提供典型模板,具有启示意义。

其一,英国是现代工业文明的发源地,工业革命具有世界历史意义。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生地在英国,工业革命的历史意义在于实现了社会变革,率先使英国完成了从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型过渡,完成了从传统的农业国向近代工业国的转型发展。

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阐发了18世纪后半期蒸汽机和棉花加工机在英国的发明创造,对推动产业革命、变革市民社会的重要作用以及由此产生的世界历史意义。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Engels' "The Condition of the Working Class in England" is a seminal work that examines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conditions of the working class in England during the 19th century.In the first section, Engels paints a bleak picture of the working conditions of the proletariat. He notes that workers often toil in dangerous and unhealthy environments, with long hours and low wages. He also highlights the lack of job security and the frequent exploitation of women and children in the workforce.The second section delves into the living conditions of the working class. Engels notes that overcrowding and unsanitary conditions were the norm, with entire families often living in a single room. He also details the prevalence of disease and malnutrition among the working class, which led to high rates of mortality.In the third section, Engels examines the effects of industrialization on society as a whole. He argues that the capitalist system favors the wealthy at the expense of the working class, resulting in a widening wealth gap and a rise in social inequality. He also discusses the destructive impact of industrialization on the environment.In the fourth section, Engels offers a scathing critique of the ruling class and their complicity in the exploitation of the working class. He argues that the wealthy elites have a vested interest in maintaining the status quo, even if it means perpetuating suffering and poverty for the working class.In the final section of the book, Engels offers some solutions to the problems he has identified. He proposes the creation of trade unions and working-class political parties as a means of empowering workers and challenging the capitalist system. He also advocates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public welfare programs to address the pressing social and economic needs of the working class.Overall, Engels' "The Condition of the Working Class in England" is a powerful and insightful analysis of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forces shaping 19th-century England. It remains a relevant and important work today, providing valuable insights into the challenges facing workers and society as a whole in the modern era.。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美国版附录[301]用讲英语的读者的本族语言呈献给他们的这本书,是四十多年以前写的。

那时作者还年轻,只有二十四岁,所以这本书就带有作者青年时代的烙印,反映着他青年时代的优点和缺点;但是无论优点或缺点都没有什么使他脸红的地方。

这本书译成英文,完全不是作者倡议的。

不过他还是可以讲几句话,为他没有阻止出版这个译本“作个辩护”。

这本书里所描写的情况,就英国而言,现在在很多方面都已成过去。

现代政治经济学的规律之一(虽然通行的教科书里没有明确提出)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愈发展,它就愈不能采用作为它早期阶段的特征的那些琐细的哄骗和欺诈手段。

波兰犹太人即欧洲商业发展最低阶段的代表的那些琐细的骗人伎俩,那些使他们在本国获得很多好处并为大家所通用的狡猾手段,只要一到汉堡或柏林,就显得陈旧过时,不合用了。

同样,一个经纪人,犹太人也好,基督徒也好,如果从柏林或汉堡来到曼彻斯特交易所呆上几个月,他就会发现,要想廉价购入棉纱或布匹,最好还是放弃那一套固然已经稍加改进但到底还很粗鄙的手段和手腕,虽然这些手段和手腕在他本国被看做智慧的顶峰。

的确,这些狡猾手腕在大市场上已经不合算了,那里时间就是金钱,那里商业道德必然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其所以如此,纯粹是为了节约时间和劳动。

在工厂主对待工人的关系上情况也正是这样。

谷物法的废除[302]、在加利福尼亚和澳大利亚发现金矿、印度的家庭手工织布业几乎完全被排挤、加强对中国市场的渗透、全世界的铁路和轮船运输的迅速增长以及其他的次要原因,引起了英国大工业这样巨大的发展,以致1844年的工业状况同这种巨大的发展相比,都显得是原始的和微不足道的了。

与这样的发展同时,大工业看起来也有了某些道德准则。

工厂主靠着对工人进行琐细偷窃的办法来互相竞争已经不合算了。

事业的发展已经不允许再使用这些低劣的谋取金钱的手段;这些手段对拥资百万的工厂主说来已毫无意义,仅仅对那些在任何地方只要能抓到一文钱就很高兴的较小的生意人彼此之间保持竞争还有用处。

这样,实物工资制[truck-system]被取消了,通过了十小时工作日法案[303],并且实行了一大串比较次要的其他改良措施,——这十分违反自由贸易和无限制竞争的精神,但是却十分有利于同条件较差的同行竞争的大资本家。

此外,企业规模愈大,雇用的工人愈多,工厂主每次同工人发生冲突时所遭受的损失和困难也就愈多。

因此,工厂主们,尤其是大的工厂主们,就感染了一种新的精神。

他们学会了避免不必要的纠纷,默认工联的存在和力量,最后甚至把罢工——发生得适时的罢工——看做是实现他们自己的目的的有力手段。

过去带头同工人阶级作斗争的最大的厂主们,现在却首先起来鼓吹和平和协调了。

他们这样做是有很充分的理由的。

所有这些对正义和仁爱的让步,事实上只是使资本加速积聚于少数人——对他们说来早年的那种小器的额外勒索已经毫无意义,而且成了严重的障碍——手中的手段,是最迅速而有效地消灭没有这种额外收入就不能维持下去的小竞争者的手段。

这样,——至少是在主要的工业部门中,因为在次要的工业部门中远不是这样——在资本主义基础上进行的生产的发展本身已经足以免除所有那些在这一发展的较早阶段使工人命运恶化的小的病痛。

这样一来,下面这件重大的基本事实就愈来愈明显了:工人阶级处境悲惨的原因不应当到这些小的病痛中去寻找,而应当到资本主义制度本身中去寻找。

雇佣工人为取得每天的一定数目的报酬而把自己的劳动力卖给资本家。

在不多的几小时工作之后,他就把这笔工资的价值再生产出来了。

但是,根据合同的实际内容,工人必须再工作好几小时,以便完成一个工作日。

工人用这个附加的几小时剩余劳动创造出来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

这个剩余价值不破费资本家一文钱,但仍然落入资本家的腰包。

这就是这样一个制度的基础,这个制度使文明社会愈来愈分裂成两部分,一方面是一小撮万德比尔特们,全部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所有者,另一方面是广大的雇佣工人群众,他们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之外一无所有。

产生这个结果的,并不是工人的某些小的病痛而是制度本身,——这个事实已从英国资本主义1847年以来的发展过程中十分鲜明地显示出来。

其次,霍乱、伤寒、天花以及其他流行病的一再发生,使英国资产者懂得了,如果他想使自己以及自己的家人不致成为这些疾病的牺牲者,就必须立即着手改善自己城市的卫生状况。

因此,这本书里所描写的那些最令人触目惊心的恶劣现象,现在或者已被消除,或者已经不那样明显。

下水道已经修筑起来或改善了;在我不得不描写的那些最坏的“贫民窟”中间,有许多地方修建了宽阔的街道,“小爱尔兰”已经消失了,“七日规”[304]跟着也将被清除。

但是这有什么意义呢?1844年时我还能用几乎是田园诗的笔调来描写的地区,现在,随着城市的发展,已经整批整批地陷入了同样的破落、荒凉和穷困的境地。

只是猪和垃圾堆再也看不到了。

资产阶级掩饰工人阶级灾难的手法又进了一步。

但是,在工人住宅方面并没有任何重大的改善,这一点从1885年皇家委员会“关于穷人的居住条件”的报告[305]中可以明显地看到。

其他各方面的情形也都是这样。

警察局的命令多得像雪片一样,但它们只能把工人的穷困状况包藏起来,而不能把这种状况消除。

但是,如果说英国现在已度过了我所描写的这个资本主义剥削的青年时期,那末其他国家则刚刚踏进这个时期。

法国、德国、尤其是美国,这些可怕的对手,它们如同我在1844年所预见的一样,正在日益摧毁英国的工业垄断地位。

它们的工业比英国年轻,但是其成长却迅速得多,而且,看起来很有趣,现在已经达到与1844年英国工业大致相同的发展阶段。

拿美国来比较,情况特别明显。

当然,美国工人阶级所处的外部环境和英国工人很不相同,但是,无论在英国或美国,都是同样的经济规律在起作用,所以产生的结果虽然不是在各方面都相同,却仍然是属于同一性质的。

正因为如此,在美国我们也可以看到同样的争取缩短工作日、争取从立法上限制工作时间特别是限制工厂女工和童工的工作时间的斗争;我们也发现极其盛行的实物工资制和农村地区的小宅子制[306],——“老板”就利用这些制度作为统治工人的手段。

我刚刚读到美国报纸上关于康乃尔斯威尔区12000名宾夕法尼亚矿工大罢工的报道,我简直就像在读我自己的关于1844年英格兰北部煤矿工人罢工[307]的描写一样。

同样是用假尺假秤来欺骗工人,同样是实物工资制,同样是资本家企图用最后的但是致命性的手段,即把工人赶出他们所住的属于公司的小宅子来粉碎矿工们的抵抗。

在美国,有两种情况长期阻碍着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可避免的后果充分显露出来。

这就是:私人购买土地容易和廉价以及移民的流入。

在许多年中,这使得大多数的美国本地居民在年青力壮的时候就“退出”雇佣劳动,变成农场主、商人或雇主,而沉重的雇佣劳动,当一辈子无产者的境遇,多半落到移民的身上。

但是美国已经度过这个早期阶段。

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已经消失,更为无边无际的大草原越来越快地从国家和各州的手里转到私有者手里。

防止无产者形成一个固定阶级的大安全阀,实际上已经不起作用了。

美国目前存在着一个终身的甚至世袭的无产者阶级。

一个六千万人口的国家,一个正在顽强地——而且十分有可能成功地——力图成为世界上主导工业国的国家,是不能经常给自己输入雇佣工人阶级的,即使每年有50万移民流入也不行。

资本主义制度的趋向是要使社会彻底分裂成两个阶级——一方面是少数的百万富翁,另一方面是广大的雇佣工人群众,这种趋向,尽管经常受其他的社会因素的反对和抵抗,在美国还是比在其他地方表现得强有力;结果就形成了美国本地的雇佣工人阶级,诚然,他们和移民比起来是雇佣工人阶级中的贵族,但是他们一天天地愈来愈觉悟到他们和移民的团结,日益尖锐地感觉到自己注定要终身从事雇佣劳动,因为他们还记得过去他们比较容易地上升到较高的社会阶梯的那些日子。

所以美国工人阶级运动一开始就具有真正美国的毅力,既然大西洋彼岸事变的发展至少要比欧洲快一倍,那末我们也许还可以看到,美国将怎样在这方面也占居主导地位。

我不打算在这个译本中使本书的叙述继续到目前,或详细地一一列举1844年以来发生的一切变化。

我不这样做,有两个原因:第一,要做到过得去,就得把本书的篇幅增大一倍,而翻译本书对我来说也太突然,使我不能着手这项工作;第二,卡尔·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英译本即将出版),已经极为详细地描述了1865年左右,即英国的工业繁荣达到了顶点时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这样,我就得重复马克思的名著里已经讲过的东西。

几乎用不着指出,本书在哲学、经济和政治方面的总的理论观点,和我现在的观点并不是完全一致的。

1844年还没有现代的国际社会主义,从那时起,首先是并且几乎完全是由于马克思的劳绩,它才彻底发展成为科学。

我这本书只是它的胚胎发展的一个阶段。

正如人的胚胎在其发展的最初阶段还要再现出我们的祖先鱼类的鳃弧一样,在本书中到处都可以发现现代社会主义从它的祖先之一即德国哲学起源的痕迹。

例如,本书很强调这样一个论点:共产主义不是一种单纯的工人阶级的党派性学说,而是一种目的在于把连同资本家阶级在内的整个社会从现存关系的狭小范围中解放出来的理论。

这在抽象的意义上是正确的,然而在实践中却是绝对无益的,有时还要更坏。

既然有产阶级不但自己不感到有任何解放的需要,而且全力反对工人阶级的自我解放,所以工人阶级就应当单独地准备和实现社会革命。

1789年的法国资产者也曾宣称资产阶级的解放就是全人类的解放;但是,贵族和僧侣不肯同意,这一论断——虽然当时它对封建主义来说是一个抽象的历史真理——很快就变成了一句纯粹是自作多情的空话而在革命斗争的火焰中烟消云散了。

现在也还有这样一些人,他们从不偏不倚的“高高在上的观点”向工人鼓吹一种凌驾于工人的阶级利益和阶级斗争之上、企图把两个互相斗争的阶级的利益调和于更高的人道之中的社会主义,这些人如果不是还需要多多学习的新手,就是工人的最凶恶的敌人,披着羊皮的豺狼。

在本书中我把工业大危机的周期算成了五年。

这个关于周期的长短的结论,显然是从1825年到1842年间的事变进程中得出来的。

但是1842年到1868年的工业历史表明,这种周期实际上是十年,中间的波动只具有次要的性质,而且日趋消失。

从1868年起情况又改变了,这在下面再谈。

我有意地不删去本书中的许多预言,其中包括青年人的热情使我大胆做出的英国将在最近发生社会革命的预言。

值得惊奇的并不是这些预言中有那么多没有言中,倒是竟然有这样多已经实现了,而且当时我就已经预见到的(的确,我把时间估计得过分早了一些)德国、特别是美国的竞争将引起的英国工业的危急状态,现在已经真正到来了。

在这一点上我可以而且有责任使本书和当前的情况相符合。

为此,我把我的一篇曾以“一八四五年和一八八五年的英国”[注:见本卷第224—231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