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注塑模具设计.ppt.Convertor
注塑成型模具设计

➢ 用模具成型的孔,应采用工艺上易于加工的孔;
PPT文档演模板
注塑成型模具设计
模块三 塑料注射模基本结构的能力训练
§7.1.2 塑件的几何形状 7.塑件上的孔的设计
➢ 在孔之间和孔与边缘之间均应留有足够的距离(一 般应大于孔径);
➢ 塑件上的固定用孔和其它受力孔可设计凸边来加强。
➢ 尺寸公差的影响因素 ➢ 无公差要求的自由尺寸,一般采用标准中的8
级精度 • 孔类尺寸冠以(+)号 • 轴类尺寸冠以(-)号 • 中心距尺寸冠以(±)号
3.塑料的表面质量 • 指塑料的表面缺陷(如斑点、条纹、凹痕、起
泡、变色等),表面光泽性和表面粗糙度。
PPT文档演模板
注塑成型模具设计
模块三 塑料注射模基本结构的能力训练
PPT文档演模板
注塑成型模具设计
➢ 思考题:
你认为一个结构合理的塑件应该符合哪些条件?
PPT文档演模板
注塑成型模具设计
3rew
演讲完毕,谢谢听讲!
再见,see you again
PPT文档演模板
2020/11/24
注塑成型模具设计
注塑成型模具设计
PPT文档演模板
2020/11/24
注塑成型模具设计
模块三 塑料注射模基本结构的能力训练 第七单元 注射模中塑件的工艺性
教 1. 学
重 2. 点 3.
知 1.
识
目 标
2.
塑 件 设 计 的 主 要 内 教 1.
容;
学 2.
塑件的工艺结构; 难
塑件工艺性对塑件 点
成型的影响。
塑件设计的主要内 容;
§7.1.3 带嵌件塑料设计
注塑成型模具设计

模块三 塑料注射模基本结构的能力训练 第七单元 注射模中塑件的工艺性
教 1. 学
重 2. 点 3.
知 1.
识
目 标
2.
塑 件 设 计 的 主 要 内 教 1.
容;
学 2.
塑件的工艺结构; 难
塑件工艺性对塑件 点
成型的影响。
塑件设计的主要内 容;
塑件的工艺结构。
能 1. 力 目 2. 标
•
2、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 人谈话 。03:5 3:1903: 53:1903 :537/2 0/2020 3:53:19 AM
•
3、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 20.7.20 03:53:1 903:53 Jul-202 0-Jul-20
•
4、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 错儿。 03:53:1 903:53: 1903:5 3Monday, July 20, 2020
3.
塑件的工艺结构; 塑件工艺性对塑件 成型的影响。
掌握塑件设计的考 虑因素; 熟悉塑件工艺结构 对塑件成型及模具 结构的影响; 掌握塑件工艺结构 的设计方法。
模块三 塑料注射模基本结构的能力训练
§7.1 塑件的工艺性
➢为了制造出理想的注射塑件,必须考虑塑 件的成型工艺性。
➢设计塑件时必须充分必须考虑以下因素:
级精度 • 孔类尺寸冠以(+)号 • 轴类尺寸冠以(-)号 • 中心距尺寸冠以(±)号 3.塑料的表面质量 • 指塑料的表面缺陷(如斑点、条纹、凹痕、起
泡、变色等),表面光泽性和表面粗糙度。
模块三 塑料注射模基本结构的能力训练
§7.1.2 塑件的几何形状 1.塑件的形状
➢ 便于成型以简化模具结构 ➢ 降低成本 ➢ 提高生产率 ➢ 保证塑件的质量
注塑模具设计方法.ppt

1.2.1 要了解注塑材料的什么性能?
主要是了解注塑材料平均收缩率和流动性。 塑料在充模方向上和垂直方向上的收缩率是不一样的。它们大约 相差20%到30%。 不同塑料的流动性是不一样的,对于ABS不跑毛刺的模具,如果 用来加工尼龙,其结果会大相径庭。
塑料的种类有:ABS、PC、PP、PE、PA、 POM、PPS、PMMA、PS、PBT、PET、PVC、 LCP等等。
1.2.2 塑料是否有掺杂?
很多塑料为提高强度和韧度,会加入玻璃纤维或者碳纤维,加入 了这些不同的组分后,塑料的收缩率和流动特性会发生很大的改变。 通常加入的玻纤从15%到40%不等。
也有一些塑料加入另一种塑料以取得两种塑料折中的性能。例如 常用的ABS+PC。
PBT+30%GF是很多电子 产品的设计材料。
1.3.3 动定模板大小、最大最小容模距、开模行程。
动定模板大小限制模具的长度和宽度尺寸,最大最小容模距限制 了模具高度,而开模行程限制了产品的最大顶出高度。
合模
开模
1.4 模腔数及其排列
1.4.1 确定模腔数的原则是什么? 1.4.2 多型腔的排列方式有哪些?
1.4.1 确定模腔数的原则是什么?
四型腔
1.4.2 多型腔排列的方式有哪些?(四)
六型腔
1.4.2 多型腔排列的方式有哪些?(五)
八型腔
1.5 模胚类型的选择
1.5.1 大水口模胚 1.5.2 小水口模胚
1.5.1 大水口模胚
1.5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2 小水口模胚
1.6 基本脱模方法
确定基本脱模方法,例如推杆顶出、推管顶出、推板顶出、气动 顶出、手动取出等。
产品上10±0.1的孔位,模具设计时 的目标尺寸可确定为10.05,因为模芯越 磨损越小。
注塑成型模具设计PPT课件

⑵确定型腔的排列方式
拟采用一模两件,考虑浇注系统、模具结构的复杂成程度等因素,拟采用如图 所示的型腔排列方式,其最大优点是便于设置侧向分型抽芯机构。其缺点是熔 料进入型腔后到另一端的料流长度较长,但因本塑件较小,故成型时没有太大 的影响。
图3
9
(3)浇注系统设计
①主流道设计 根据设计手册查得XS-Z-60型注射机喷嘴的有关尺寸为喷嘴 前端孔径d1=φ4mm;喷嘴前端球面半径SR1=12mm。
孔 该塑件有两个13.5×12mm通孔,型芯结构简单,便于安放
侧孔和侧凹 该塑件在宽度方向的一侧有两个4.5×1mm的凸耳 及两个4.1×1.2mm的凹槽,因此,模具设计时必须设置侧向分 型抽芯机构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该塑件结构属于高精度、中等复杂程度。 要严格控制影响塑件精度各个因素,如通过严格控制成型过程 中聚丙烯的收缩率的波动、提高模具成型零件的制造精度等。 塑件结构工艺性较为合理,成型零件采用组合式模具结构,6侧 向凸台和侧孔需用侧向分型抽芯机构成型。
5
脱模斜度 该塑件为开口壳类零件,深度较浅且大圆弧过渡,脱 模容易,故不需考虑脱模斜度。
加强筋 该塑件结构较为复杂,自身结构具有加强筋作用,强度 足够。
圆角 该塑件对圆角没有提出要求,结构工艺性较差,不利于塑 件的成型,建议与用户协调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在料流转 角处增设圆角;如果不行,模具成型零件应采用组合式结构, 避免应力集中。
另加3~5mm的抽芯安全系数,可取抽芯距S抽=4.9mm。 ②确定斜导柱倾角 斜导柱的倾角是斜抽芯机构的主要技术
参数之一,它与抽拔力以及抽芯距有直接关系,—般取 α=15°~20°,本例中选取α=20°。
尺寸精度 该零件重要尺寸如:12.1mm、12.1 mm、15.1mm、 15mm等精度为3级,次重要尺寸如:13.5 mm、17mm、 10.5mm、14mm等的尺寸精度为4~5级。
注塑工艺与模具设计PPT课件

模具设计
注塑模具设计思路 本钱设计:模具材料本钱,成型产品本钱,标准件使用本钱等。 模具维护设计:维修配件结构、备用配件、可拆装性配件、复原性能;
模具设计
30%加工
切割加工、热处理、 放电、慢走 丝、氧化性、 组装等
35%销售管 理试模杂费
20%设计费
15%材料费
模具制作费用
破损与修理费用
注塑工艺根底
流动性快
进料点
先冷却, 流动 性慢
模具冷料 井
注塑工艺根底
压力如何影响产品结构及外观 压力会使分子紧靠在一起,收缩性变小,密度变小; 压力缺乏会导致产品不饱模/缩水,会限制注射速度控制系统提供快速射
出的能力; 压力过大会导致产品毛边/批峰/冲胶。
注塑工艺根底
结晶结构 • 模具温度越高,结晶时间越长,结晶体越大,收缩越大,不均匀结晶
〔产品胶料用量〕压力过小,机器喷嘴与模具未对准。可根据实际情 况调试相关参数进行改善。
现场问题
毛边、批峰 • 塑胶熔体流入分模面或镶件合面将产生毛边批峰。 • 熔体的粘度、压力和间隙的宽度决定是否出现毛边。绝大多数胶料来
说,在的间隙一般都不会产生毛边。熔体尽量进入,但立刻凝固,堵 住流动。
现场问题
注塑马 达
注塑成型工艺根底—设备介绍
上段温 度
调整
中段温 度
度调整
下段温 度
度调整
工作台
冷却水循环 器
开模高度 设定钮
慢速关模 设定阀
高压关模 设定阀
射胶时 间
调整
松退时 间
调整
冷却时 间
调整
注塑成型工艺根底—设备介绍
射出速 度调整
背压调 整阀
注塑成型模具设计PPT课件

1
1 注射模设计基本程序
1.了解塑件的技术要求 2.根据塑件形状尺寸,估算塑件体积和重量 3.分析塑件,确定成形方案 4.绘制方案草图 5.设计计算 6.绘制模具设计总装图 7.绘制零件工作图 8,经过全面审核后投产加工
2
2 注射模设计实例
塑料制品如图,大批量生产,试进行塑件的成型工艺和模具设计。
尺寸精度 该零件重要尺寸如:12.1mm、12.1 mm、15.1mm、 15mm等精度为3级,次重要尺寸如:13.5 mm、17mm、 10.5mm、14mm等的尺寸精度为4~5级。
壁厚 壁厚最大处为1.3mm,最小处为0.95mm,壁厚差为 0.35mm,较均匀,有利于零件的成型。
表面质量 该零件的表面除要求没有缺陷、毛刺,内部不得有导 电杂质外,没有特别的表面质量要求,查表可取塑件表面粗糙 度Ra1.6,对应模具成型零件工作部分表面粗糙度为Ra0.4~0.8, 故比较容易实现。
另加3~5mm的抽芯安全系数,可取抽芯距S抽=4.9mm。 ②确定斜导柱倾角 斜导柱的倾角是斜抽芯机构的主要技术
参数之一,它与抽拔力以及抽芯距有直接关系,—般取 α=15°~20°,本例中选取α=20°。
③确定斜导柱的尺寸 斜导柱的直径取决于抽拨力及其倾斜 角度,可按设计资料的有关公式进行计算,本例采用经验估 值,取斜导柱的直径d=14mm。斜导柱的长度根据抽芯距、 固定端模板的厚度、斜销直径及斜角大小确定(参见斜导柱 长度计算公式)。
②下凹模镶块型腔侧壁厚度计算 下凹模镶块型腔为组合式矩形型腔,根据
组合式矩形侧壁厚度计算公式
S强 .
pH1l 2
2H
取p=40MPa(选定值);b=12mm;l=16.95mm;H1=12-1.3=10.7mm; H=H1+h=35.7mm;[σ]=160MPa(底板材料选定为45钢)。代人公式计 算得:S强=3.28mm。
塑料注射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注射模成型部分的设计PPT课件

成型零部件的设计
❖ 成形零部件是决定塑件几何形状和尺寸的零件,主要包括 凹模、凸模、镶件、成形杆和成形环等
❖ 凹模和凸模的结构设计
整体式凹、凸模结构 组合式凹、凸模结构
➢ 整体嵌入式 ➢ 局部镶嵌式 ➢ 四壁拼合式
小型芯的结构设计
❖ 螺纹型环和螺纹型芯的结构设计
24
名词解释
❖ 凹模:亦称型腔,是成形塑件外表面的主要零件 ❖ 凸模:亦称型芯,是成形塑件内表面的主要零件 ❖ 成形杆:成形塑件上小孔的型芯 ❖ 螺纹型环:成形塑件上的外螺纹 ❖ 螺纹型芯:成形塑件上的内螺纹
这些零件需要运动并传力,因此,要求材料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 有时还与塑料直接接触,还需注意其耐热性
❖ 支撑零部件
是模具中的受力件,要求材料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
为30~70MPa
❖ 充模时,塑料熔体对模具的冲刷以及脱模时塑料制品对模 具的刮磨,都将导致成形零件表面发生磨损
成形时带有玻璃纤维、玻璃粉、石英粉等硬质填料
❖ 模具在工作过程中,有时还会受到腐蚀作用
在高温下,有些塑料会出现局部分解而产生腐蚀性气体
37
模具常见的失效形式
❖ 塑性变形失效
模具局部产生塑性变形,常见于渗碳钢和碳素工具钢,表现为麻 点、起皱、局部塌陷等,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成形零部件的强度低, 表面硬化层薄,或工作温度超过了其回火温度
35
塑料注射模具材料的选用
❖ 制造模具零部件的材料直接影响其寿命、加工成本及制品 的质量
❖ 选择模具材料的主要依据是模具的工作条件,结合技术和 经济两方面综合考虑
从经济角度出发,对于大批量生产的塑料制品,关心的是模具的 寿命,总是要选用较好的模具材料,并采取一定的热处理和表面 强化措施;对于小批量生产时,只要能满足成形的质量,可选择 价格低廉的模具材料
塑料注射模具设计PPT课件

(a)
图 4-26 主流道
(b)
2008年3月6日
第三节 浇注系统的设计
四、主流道设计与制造
定位环与浇口套的关系
图 4-27 定位环与浇口套
2008年3月6日
(4)浇口套常采用标准件,材料取45钢,装配后的加工。
2008年3月6日
四 分流道设计
作用:使塑料熔体的流向得到平稳的转换并尽快 地充满型腔。
26.04.2021
第二节 塑件在模具中的位置设计
三、分型面的选择原则
有利于保证塑件质量
图 4-6 分型面的选择
尽量减少塑件在分型面上的投影面积
26.04.2021
第二节 塑件在模具中的位置设计
三、分型面的选择原则
有利于保证塑件质量
图 4-7 分型面的选择
要满足塑件的精度要求,比如同心度、同轴度、平行度等等
品外观、尺寸精度、物理性能和成型效率。
浇口过小:易造成充填不足(短射)、收缩凹陷、熔接痕等
外观上的缺陷,且成型收缩会增大。
浇口过大:浇口周围产生过剩的残余应力,导致产品变形
或破裂,且浇口的去除加工困难等。
2008年3月6日
2.浇口的类型及特点: 1)直接浇口(主流道型浇口):
直接浇口广泛应用于单型腔模具
1.主流道:把塑料熔体引入模具。 2.分流道:平稳地转向和分流 3.浇口:流道中最狭小的部分 作用:①调节、控制料流速度 ②调节、控制补缩时间 ③防倒流 4.冷料穴:储存冷料,防止冷料进入型腔。 ①堵塞浇口 ②影响塑件质量 浇注系统的设计是否适当,直接影响成型品的外观、物性、 尺寸精度和成型周期。
三、分型面的选择原则
分型面的选择要有利于简化模具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章注射模具设计前面我们已经熟悉了一些注射模具的结构,也知道了模具与注射机之间的关系,现在我们就可以进一步掌握模具设计的有关知识。
下面我们逐步介绍模具设计的具体方法。
一、浇注系统设计注射机将熔融塑料注入模具型腔而形成塑料产品,我们把模具与注射机喷嘴接触处到模具型腔之间的塑料熔体的流动通道或在此通道内凝节的固体塑料称为浇注系统。
浇注系统分为普通流道浇注系统和无流道(热流道)浇注系统两大类。
我们主要介绍普通浇注系统。
普通浇注系统包括主流道、分流道、冷料井和浇口组成,如图6-1所示。
(一)浇注系统设计原则浇注系统的设计是注射模具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对注射成型周期和塑件质量(如外观、物理性能、尺寸精度等)都直接有影响,设计时须遵循如下原则:1.结合型腔布局考虑:(1)型腔布置和浇口开设部位力求对称,防止模具承受偏载而产生溢料现象。
如图6-2所示,b)比a)合理。
(2)排列要尽可能的减少模具外形尺寸。
如图6-3所示,b)的布置比a)布置合理。
2.系统流道应尽可能短,断面尺寸适当(太小则压力及热量损失大,太大则塑料耗费大),尽量减小弯折,表面粗糙度要低,以使热量及压力损失尽可能小。
对大型或薄壁塑件要校核流动距离比。
3.对多型腔应尽可能使塑料熔体在同一时间内进入各个型腔的深处及角落,即分流道尽可能采用平衡式布置。
4.满足型腔充满的前提下,浇注系统容积尽量的小,以减小塑料的耗量。
5.浇口位置要适当,尽量避免冲击嵌件和细小的型芯,防止型芯变形,浇口的残痕不应影响塑件的外观。
(二)浇注系统设计1)主流道设计主流道是塑料熔体进入模具型腔时最先经过的部位,它将注射机喷嘴注出的塑料熔体导入分流道或型腔。
其形状为圆锥形,便于熔体顺利地向前流动,开模时主流道凝料又能顺利的拉出来。
主流道的尺寸直接影响到塑料熔体的流动速度和充模时间。
由于主流道要与高温塑料和注射机喷嘴反复接触和碰撞,通常不直接开在定模板上,而是将它单独设计成主流道衬套镶入定模板内。
主流衬套通常由高碳工具钢制造并热处理淬硬。
主流道衬套又称浇口套,结构如图6-4所示,现在有标准件可供选购。
选购时应注意:(1)浇口套进料口直径 D = d + (0.5 ~ 1) mm.; d — 注射机喷嘴口直径。
(2)球面凹坑半径 R = r + (0.5 ~ 1) mm ; r — 注射机喷嘴球头半径。
(3)浇口套与定模板配合可采用H7/m6,与定位圈配合可采用H9/f8 如图6-5所示。
浇口套与定模板配合可采用H7/m6,与定位圈配合可采用H9/f82)冷料井设计冷料井位于主流道正对面的动模板上,或处于分流道未端。
其作用是捕集料流的前锋的“冷料”,防止“冷料”进入型腔而影响塑件质量;开模时又能将主流道的凝料拉出。
冷料井的直径宜大于主流道大端直径,长度约为主流道大端直径。
(1)底部带有推杆的冷料井这类冷料井的底部由一根推杆组成,推杆装于推杆固定板上,因此它常与推杆或推管脱模机构连用。
这类冷料井的结构如图6-6 a )、b )、c )所示,其中a )为Z 形推料杆的冷料井,便于将主流道的凝料拉出。
b )为倒锥孔冷料井,c )为圆环槽冷料井,它们由冷料井倒锥或侧凹将主流道凝料拉出。
但仅适合于韧性塑料。
当其被推出时,塑件和流道能自动坠落,易实现自动化操作。
(2)底部带有拉料杆的冷料井这类冷料井的底部由一根拉料杆构成,拉料杆装于型芯固定板上,因此它不随脱模机构运动。
其结构如图6-6 d )、e )、f )所示。
d ) 为球头形,e )为菌头形, f )为圆锥头形。
圆锥头形无贮存冷料的作用,它仅靠塑料收缩的抱紧力拉出主流道凝料,可靠性欠佳。
3)分流道设计(1)分流道截面形状分流道截面形状可以是圆形、半圆形、矩形、梯形和U 形等,如图6-7所示。
圆形和正方形截面流道的比面积最小(流道表面积与体积之比值称为比表面积),塑料熔体的温度下降少,阻力亦小,流道的效率最高。
但加工较困难而且正方形截面不易脱模,所以在实际生产中较常用的截面形状为梯形、半圆形及U 形。
(2)分流道的尺寸分流道尺寸由塑料品种,塑件的大小及流道长度确定。
对于重量在200g 以下,壁厚在3 mm 以下的塑件可用下面经验公式计算分流道的直径。
(mm ) L m 0.2654 b 4式中 b ——梯形分流道大底边的宽度(mm)m ——塑件的质量(g)L ——分流道的长度(mm)此式计算的分流道直径限于3.2~9.5 mm。
对于HPVC和PMMA,则应将计算结果增加25%。
对于梯形分流道,H = D2/3;对于U形分流道,H = 1.25R 、R = 0.5D。
D算出后一般取整数。
常用塑料的分流道直径列表于6-1中。
由表可见,对于流动性极好的塑料(如PE、PA等),当分流道很短时,其直径可小到2 mm左右;对于流动性差的塑料(如PC、HPVC及PMMA等),分流道直径可以大到13 mm。
大多数塑料所用分流道的直径在6~10 mm之间变动。
表6-1常用塑料分流道直径推荐值(3)分流道的布局在多型腔模具中分流道的布置中有平衡式和非平衡式两类.平衡式布置是指分流道到各型腔浇口的长度、断面形状、尺寸都相同的布置形式。
它要求各对应部位的尺寸相等,如图6-8所示。
这种布置可实现均衡送料和同时充满型腔的目的,使成型的塑件力学性能基本一致。
但是,这种形式的布置分流道比较长。
非平衡式布置是指分流道到各型腔浇口长度不相等的布置如图6-9所示。
这种布置,塑料进入各型腔有先有后,因此不利于均衡送料。
但对于型腔数量多的模具,为不使流道过长,也常采用。
为了达到同时充满型腔的目的,要进行浇注系统的平衡,即各浇口的断面尺寸要制作得不同,在试模中要多次修改才能实现。
(4)分流道设计要点A.在保证足够的注射压力使塑料熔体顺利充满型腔的前提下,分流道截面积与长度尽量取小值,分流道转折处应以圆弧过度。
B.分流道较长时,在分流道的末端应开设冷料井。
C.分流道的位置可单独开设在定模板上或动模板上,也可以同时开设在动、定模板上,合模后形成分流道截面形状。
D.分流道与浇口连接处应加工成斜面,并用圆弧过度。
如图6-10所示。
4)浇口设计浇口又称进料口,是连接分流道与型腔之间的一段细短流道(除直接浇口外),它是浇注系统的关键部分。
其主要作用是:A.型腔充满后,熔体在浇口处首先凝结,防止其倒流;B.易于在浇口切除浇注系统的凝料。
浇口截面积约为分流道截面积的0.03~0.09。
浇口长度约为0.5~2mm,浇口具体尺寸一般根据经验确定,取其下限值,然后在试模时,逐步纠正。
当塑料熔体通过浇口时,剪切速率增高,同时熔体的内摩擦加剧,使料流的温度升高,粘度降低,提高了流动性能,有利于充型。
但浇口尺寸过小会使压力损失增大,凝料加快,补缩困难,甚至形成喷射现象,影响塑件质量。
(1)浇口的形式a.直浇口--直浇口又称中心浇口,这种浇口的流动阻力小,进料速度快,在单型腔模具中常用来成型大而深的塑件。
如图6-11所示。
它对各种塑料都适用。
特别是粘度高、流动性差的塑料,如PC、PSF等。
用直浇口成型浅而平的塑件时会产生弯曲和翘曲现象,同时去除浇口不便,有明显的浇口痕迹,有时因浇口部位热量集中,型腔封口迟,内应力大而成为产生裂纹的根源,所以设计时,浇口应尽可能小些。
成型薄壁塑件时,浇口根部的直径最多等于塑件壁厚的2倍。
b.侧浇口--侧浇口又称边缘浇口,其断面为矩形,一般开在分型面上,从塑件侧面进料,它可按需要合理选择浇口位置,尤其适用于一模多腔。
如图6-12所示。
一般取宽B=1.5~5 mm,厚h=0.5~2mm(也可取塑件的壁厚的1/3 ~2/3),长L=0.7~2mm。
对于不同形状的塑件,根据成型的需要,侧浇口可设计成多种变异形式,图6-13所示。
c.点浇口--点浇口又称针点式浇口,是一种尺寸很小的浇口。
如图6-14所示。
塑料熔体通过它有很高的剪切速率。
它广泛的用于各类壳型塑件。
开模时,浇口可自行拉断。
图中:L = 0.5~2mm,d=0.5~1.5mm,R= 1.5 ~3mm。
浇口与塑件连接处,为防止点浇口拉断时损坏塑件,可设计成具有小凸台的形式,如图6-14 b 所示。
点浇口截面积小,冷凝快,不利于补缩,对壁厚较厚的塑件不宜使用。
d.潜伏式浇口--它又称剪切浇口,是由点浇口演变而来,点浇口用于三板模,而潜伏式浇口用于二板模,从而简化了模具结构。
具体结构如图6-15所示。
潜伏式浇口设置在塑件内侧或外侧隐蔽部位,从而不影响塑件的外形美观。
在推出塑件时浇口被切断,但需要有较强的推力,对强韧的塑料不宜采用。
e.护耳式浇口--在浇口与型腔之间设置护耳,使高速流动的熔体冲击在护耳壁上,从而降低流速,改变流向,使熔体得以均匀地流入型腔。
如图6-16所示它适合于PC、PMMA等流动性较差的塑料。
采用这种浇口可减少成型时浇口处的残余应力。
但成型后要增加去除护耳工序,应用受到限制。
一般护耳的宽度b等于分流道直径,长度L为宽度b的1.5倍,l=0.5L,厚度为塑件壁厚的0.9倍左右。
浇口厚度与护耳厚度相同,宽为1.5~3mm ,浇口长度一般在1.5mm 以上。
常见浇口尺寸的经验值(2)浇口位置的选择浇口的位置对塑件质量有直接影响,位置选择不当会使塑件产生变形、熔接痕、凹陷、裂纹等缺陷。
a.浇口的位置应使填充型腔的流程最短,这样压力损失最小,易保证料流充满整个型腔。
流动比的计算示例如图6-17所示。
b.浇口设置应有利于排气和补缩。
如图6-18所示c.浇口位置的选择要避免塑件变形,如图6-20a 所示d.浇口位置的设置应减少或避免产生熔接痕,熔接痕是充型时前端较冷的料流在型腔中的对接部位,它的存在会降低塑件的强度,所以设置浇口时应考虑料流的方向。
如图6-21所示e.浇口的位置应避免侧面冲击细长型芯或镶件。
如图6-24所示对大型塑件,要进行流动比的校核。
流动比K 由流动通道的长度L 与厚度t 之比来确定。
式中 Li —— 各段流道的流程长度(mm );ti —— 各段流道的厚度或直径 (mm)。
流动比的允许值随塑料的熔体的性质、温度、注射压力等的不同而变化,表6-4列出由实验得出的流动比的允许值,供模具设计时参考。
流动比的计算示例如图6-17所示。
K= 若计算的流动比超过允许值时会出现充型不足。
这时应调整浇口位置或增加浇口数量。
K= 如图6-18所示,图6-18 a 采用侧浇口,在进料时顶部形成封闭气囊,在塑件顶部常留下明显的熔接痕,图b 采用点浇口,有利于排气,整件质量较好。
图6-19所示塑件壁厚相差较大,图a 将浇口开在薄壁处不合理。
图b 将浇口设在厚壁处,有利于补缩,可避免缩孔,凹痕产生。
图6-20a 所示平板形塑件,只用一个中心浇口,塑件会因内应力集中而翘曲变形,而图6-20b 采用多个点浇口,就可以克服翘曲变形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