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2 湖心亭看雪
新部编版教材九年级语文上册《湖心亭看雪》 教案

湖心亭看雪教案〖学习目标〗了解作者及写作年代,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理解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体会本文清新淡雅的意境和严整而富于变化的语言。
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掌握白描写作的手法。
体会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导入新课〗冬季最令人高兴的莫过于下雪了,那飘扬着的雪花,凝聚着对大地的热爱,从无垠的天幕洒落,在我们头顶飞舞,抚摸着我们,感化着我们,让我们享受热烈、静穆、自由。
下雪啦,多好!雪带给我们的感受?——静穆、纯洁、纯净、阔大而辽远——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明末张岱的小品《湖心亭看雪》。
阅读课文,动脑思考,看看张岱是如何抓住“看”字写雪的。
〖作者简介〗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著有《石匮书》《史阙》《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yuan集》《快园道古》《夜航船》等。
其小品文多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事。
同时也是对晚明社会文化风俗的出色平述。
其中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
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
在晚明小品中独树一帜文体:《湖心亭看雪》是一篇小品文。
〖理清文章线索〗叙事是本文的线索,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记叙文的要素——看雪的时间、目的地、人物、事件?明确: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目的地——西湖湖心亭;人物——作者、及两个金陵人?(舟子、小童);〖合作探究〗(一)既然题目是《看雪》,现在我们就共同来品味张岱眼中的雪世界。
请大家在文中找出描写雪景的句子并加以评析。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通过听觉写景,写出了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鸟瑟缩不敢外出,寒噤不敢作声,连空气仿佛也冻结了。
一个“绝”字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画出了大雪的威严。
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唐人柳宗元《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视觉)二者虽写法不同,但达到了同样的艺术效果。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课文原文及教案【导语】《湖心亭看雪》虽只有一百五十余字,作者却以清闲淡雅的笔墨,把湖心亭的夜间雪景写得气象雄浑、恍惚迷离,深切地抒发了自己冰雪独抱的操守和孤高自赏的情怀。
无忧考网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课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教案教学目标: 1. 熟读课文,积累文言字词,疏通文意。
2. 初步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
3. 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1.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
2.初步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
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教法与学法:教法:1.情景教学法: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课文。
2.讨论法与点拨法:本文文字较浅显,注释较详细,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意不成问题。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
学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文章写景时使用白描手法的特点和表现出来的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以及淡淡的哀愁。
2. 资料助读法: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生平、思想及明朝灭亡、清朝建立的那段历史,以更好地把握主题。
3. 讨论、品读法:通过课堂讨论,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感受文章的美点。
教学准备:教师:查阅网络资源,并将其整合在本节课的展示课件之中。
学生:1.搜集学过的或自己知道的关于描写雪景的诗文句子。
2.对照注释并查阅工具书,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课时安排:1课时探究新课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策略设计意图教师随笔一、导入课文,激趣引思。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2 湖心亭看雪》(教学说课稿)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2 湖心亭看雪》(教学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湖心亭看雪》是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描绘了作者张岱在湖心亭观赏雪景的经历,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感悟,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启示。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对课文的理解和欣赏,以及对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的解析。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同时也能从中领悟到一些人生哲理。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他们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认识和感受。
但是,对于这篇课文中的某些词语和句式,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解释和引导。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作者的人生哲理感悟还需要一些帮助和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领悟到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人生感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的理解和欣赏,关键词语和句式的解析。
2.难点:对课文中的人生哲理的理解和领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和学生自主学习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和课文注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课文。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湖心亭的图片,引导学生对课文产生兴趣和期待。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标记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式。
3.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标记的问题,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4.讲解与解析: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解析,解释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5.欣赏与感悟:学生对课文进行欣赏,领悟作者的人生哲理,分享自己的感悟。
6.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收获,学生进行自我反思。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教材语文上册第12课《湖心亭看雪》教案

12湖心亭看雪1.频频朗诵课文,感悟张岱超常脱俗的雅趣和深邃的故国之思。
2.品尝写景语句,掌握文中的白描手法,体会小品文于细微处见情致的特色。
一、导入新课常言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杭州最美在西湖。
很多文人墨客用他们的生花妙笔描摹了西湖春夏的美。
白居易说“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这是杨柳依依活力盎然的西湖;杨万里说“接天莲叶无量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是明丽妖娆的西湖。
那么,隆冬大雪后的西湖又是一番如何的情景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同去赏识《湖心亭看雪》。
二、教课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认识作品张岱 (1597—1689) ,字宗子,号陶庵,山阴 (今浙江绍兴 )人。
寓居杭州。
出生仕宦世家,少为荣华公子,精于茶艺鉴赏,爱繁荣,好山川,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
张岱为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其最善于散文,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旷世文学名著。
目标导学二:朗诵训练,通文顺字1.初读文章,联合工具书梳理文章字词。
2.朗诵文章,区分文章节奏,标出节奏区分有疑难的语句。
节奏区分示例是日 /更定矣,余 /拏 / 一小舟,拥 /毳衣 /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 /沆砀,天 /与云 /与山 /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 /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 / 余舟一芥,舟中 /人 /两三粒而已。
节奏区分思虑“拥 /毳衣 /炉火”为何不可以区分红“拥毳衣/炉火”?明确:在本句中,“拥” 字惹起后边两个名词,若不在“ 拥” 字后边停留,“炉火” 一词便失掉了“ 动语”。
“舟中 /人 /两三粒而已”可否区分为“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明确:能够,将“ 舟中人” 看作一个定中构造,即可这样区分节奏。
【教课提示】指引学生在频频朗诵的过程中区分朗诵节奏,在区分节奏的过程中感知文意。
关于部分构造复杂的句子,教师可做适合的解说指引。
导学目标三:联合说明,疏导文义1.学生联合课下说明和工具书自行疏导文义,并画出不解之处。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说课稿1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湖心亭看雪》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2课的一篇课文,主要描绘了作者在湖心亭观看雪景的美丽景色和心情。
通过对雪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
同时,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也值得学生学习和借鉴。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能够理解和欣赏美丽的自然景色。
但部分学生对于古诗文的阅读和理解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引导和帮助。
此外,学生对于作者的心情和感悟可能难以深入理解,需要教师通过讲解和引导,帮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学生能够学会欣赏自然美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会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生活的感悟,培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心情和感悟,理解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和视频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课文。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湖心亭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3.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课文内容,重点解析作者的心情和感悟,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
4.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互相交流学习。
5.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题和情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
6.课后作业:学生根据课堂学习和讨论,完成相应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12《湖心亭看雪》教案

12《湖心亭看雪》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必背内容1、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我爱这土地(艾青)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3、乡愁(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4、岳阳楼记(范仲淹)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zhé)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zhǔ)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shāng)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yào),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qiáng)倾楫(jí)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zhǐ)汀(tīng)兰,郁郁青青。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湖心亭看雪 》教案

12*湖心亭看雪张岱◇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学习“白描”的写作手法。
2.培养学生对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理解文章内容和思想内涵。
3.了解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的写作特色。
【过程与方法】反复朗读以至成诵,整体感知课文,理解形象、生动、精美的语言特点,感受诗情画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1.重点:引导学生揣摩本文景物描写的意境,体会“白描”的写作手法。
2.难点:体味语言的妙处,感悟古代文人的“痴”与情趣。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杭州西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被誉为“人间天堂”。
自古以来,无数文人墨客为它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
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能背出哪些?“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等等。
这些诗句写出了雨中西湖的迷人,春游西湖的喜悦,六月西湖荷花的艳丽。
〔展示西湖图片〕是啊,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
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只有孤寂落寞,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呢?今天,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1.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作者。
张岱(1597—1689),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史学家。
喜游山玩水,在文学、音乐、戏剧方面有很深的修养,明亡后隐居山中著书,著有《陶庵梦忆》、《西湖寻梦》等。
其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新,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其小品文多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事,同时也是对晚明社会文化风俗的出色评述,其中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
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文中独树一帜。
(2019年新部编版)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湖心亭看雪》教案

湖心亭看雪【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更定、毳衣”等文言字词的音形义。
2.理解全文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过程与方法1.揣摩文中借助白描手法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叙事、写景、抒情交融的写作特色。
2.体会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解读作者的精神世界,对其进行辩证地看待。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理解文章运用白描来写景的手法。
教学难点1.解读作者的精神世界,对其进行辩证地看待。
2.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时一、新课导入以前我们学过一篇叫《咏雪》的课文,谢道韫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成为咏雪的佳句,谢道韫因此被誉为“咏絮之才”。
古人对雪可谓情有独钟,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明末张岱的小品《湖心亭看雪》。
阅读课文,动脑思考,看看张岱是如何抓住“看”字写雪的。
二、自主预习1.背景资料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蝶庵、天孙,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
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
《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
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张岱曾有《自题小像》一文,“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
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
之人耶有用没用?”覆瓮,比喻著作毫无价值,只可以作盖酱罐用,多用为谦词。
作者在自嘲中讽世骂时,显示自己的卓然独立。
2.检查预习(1)订正字音更.(gēng)定毳.(cuì)衣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 一芥.(jiè) 喃.(nán)喃(2)词语释义绝:消失。
更定:指初更以后。
晚上八点左右。
定,完了,结束。
余:第一人称代词,我。
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湖心亭看雪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反复诵读,培养诵读能力。
2.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3.体味文章写作手法及语言风格,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白描手法)。
2.背诵课文。
3.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自古西湖就是文人墨客魂牵梦萦的地方,他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如:“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今天,让我们跟随张岱去欣赏雪中的西湖。
【作者简介】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今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
他喜好游山玩水,在文学、戏曲、音乐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明亡后隐居山中著书,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其小品文多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事。
同时也是对晚明社会文化风俗的出色平述。
其中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
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
在晚明小品中独树一炽。
【文体知识】
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
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方法。
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
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
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露,生动形象。
【新课讲授】
(一)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或设置背景音乐,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及停顿。
2.学生读课文,疏通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疏通文句并质疑。
(2)小组讨论交流,质疑解难,教师巡视酌情指导,教师也可预设重点字词全班解决。
3.找出文中一个能形象概括张岱形象的词语。
明确:“痴”。
(二)问题探究
1.本文记叙看雪的背景、时间、天气有何作用?
明确:本文开篇叙事,交代看雪的时间及背景,“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朴实的记叙,交代了一个不寻常的人。
写不一般的纪年方法、不一般的时间、不一般的天气,都是突出“独”字。
“独”,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表现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
2.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明确:本文通过对西湖壮观的雪景描写以及湖心亭奇遇的记叙、描写,抒发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逸致,表达了作者孤芳自赏的感情和淡淡愁绪,同时含蓄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之情。
3.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试举例分析说明。
明确:本文是小品文,全文不到160个字,篇幅短小。
语言严整而富于变化,文字简约,内涵丰富。
如“独”“大惊喜”“雾凇沆砀”等。
4.作者写景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特点?
明确:用了白描手法。
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表现出悠远脱俗的情味。
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
人物云天、高低远近、浓淡疏密,人与自然在精神世界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
然而,宁静之中,我们仍然能够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
5.文章是写雪景,但第二段主要写人,是否离题?
明确:不离题。
文章的标题是“湖心亭看雪”,人们很容易产生一种定势思维:看雪就是写雪景,但这篇文章却用了近一半的篇幅来写人,写奇遇,写饮酒,抒感慨,丰富了文章内涵。
绘景写人,相映成趣,西湖的雪景因为有了人的活动更具魅力。
本文写景,同时也写观赏景物的人及其感受,而点睛之笔,往往在此。
【课堂小结】
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淡雅致的西湖雪景,白描手法的运用娴熟老练,浑然天成;写景、叙事、抒情水乳交融,浑然一体;文中所展示的作者高雅脱俗的情怀,颇让我们唏嘘感叹。
如此精美绝伦、形神兼备的小品文,读起来简直是一种享受。
但不容忽视的一点是作者这种消极避世的情绪,还应该批判地对待。
【课后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
3.阅读柳宗元的《江雪》,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方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
【板书设计】
写景、叙事、抒情结合,清新淡雅 湖心亭看雪 所见 雾凇沆砀
天云山水
上下一白
奇遇 两人对坐
拉余同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