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国语大学考研2018英汉互译--谢天振:标点符号也要翻译
谢天振简介

主要观点
翻译并不只是简单的两种语言文字转换的技术性工 而是受社会、政治、文化多种因素制约的、 作,而是受社会、政治、文化多种因素制约的、复 杂的文化交际行为 使中国文化更有效地走向世界,应当设立专项基金, 使中国文化更有效地走向世界,应当设立专项基金, 鼓励、资助国外的汉学家、 鼓励、资助国外的汉学家、翻译家积极投身有关中 国文化的译介工作 在国内建立中译外常设基地,为国外汉学家、 在国内建立中译外常设基地,为国外汉学家、翻译 家与国内专家学者、 家与国内专家学者、作家搭建沟通的桥梁 我们的翻译工作者要确立现代化的译学观念, 我们的翻译工作者要确立现代化的译学观念,要具 有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心, 有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心,最好都能学一点翻译学 理论
主要业绩
谢天振教授是中国第一个从理论上论证翻译文学的 归属问题的学者, 归属问题的学者,也是中国最早论述翻译研究文化 转向的学者。他提出的“ 转向的学者。他提出的“翻译文学是中国文学的组 成部分”的观点现在已为越来越多的学者所接受, 成部分”的观点现在已为越来越多的学者所接受, 2001年起出版的“21世纪中国文学大系”首次正式 年起出版的“ 世纪中国文学大系 世纪中国文学大系” 年起出版的 收入由他主编的“翻译文学卷”即是一个标志。 收入由他主编的“翻译文学卷”即是一个标志。他 翻译文学史” 文学翻译史”所作的区分, 对“翻译文学史”和“文学翻译史”所作的区分, 也被学界承认, 也被学界承认,目前国内的翻译文学史的编写正是 按照他所规范的方向在编撰和发展。 按照他所规范的方向在编撰和发展。
《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导读》 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导读》
第一章 语言学派翻译理论 第二章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 第三章 目的学派翻译理论 第四章 文化学派翻译理论 第五章 解构学派翻译理论 第六章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第七章 后殖民翻译理论 第八章 苏东学派翻译理论 本书又确实不单单是一本关于翻译的论著, 本书又确实不单单是一本关于翻译的论著,本书收入的大多数论文不仅与翻 译有关,更与当代国际前沿的文学研究、文化研究问题有关。之所以如此, 译有关,更与当代国际前沿的文学研究、文化研究问题有关。之所以如此, 是因为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国外(主要是西方 主要是西方)译学界发生了一个重大的变 是因为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国外 主要是西方 译学界发生了一个重大的变 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 化——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从而揭开了当代国外翻译研究的新层面,即从 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 从而揭开了当代国外翻译研究的新层面, 文化层面对翻译进行研究, 文化层面对翻译进行研究,其关注的重点也从此前单纯的语言文字的技术性 转换问题转移到了翻译行为发生的时代文化语境、 转换问题转移到了翻译行为发生的时代文化语境、译入语国制约翻译的各种 文化因素、以及通过翻译所凸现的政治、意识形态、文化过滤、 文化因素、以及通过翻译所凸现的政治、意识形态、文化过滤、文化冲突等 问题。这样翻译研究便与当代的文化研究实现了交汇, 问题。这样翻译研究便与当代的文化研究实现了交汇,翻译研究的许多问题 也因此具有了文化研究的性质。 也因此具有了天振, 月生, 谢天振,1944年3月生,浙江萧山人, 年 月生 浙江萧山人, 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著名翻译理论家。 著名翻译理论家。 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翻译研究所 所长, 中国比较文学》季刊主编, 所长,《中国比较文学》季刊主编, 中国翻译》编委, 《中国翻译》编委,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暨翻译研究会 顾问,上海翻译家协会理论组组长, 顾问,上海翻译家协会理论组组长,中国翻译协会翻译理论 与教学委员会委员,国际比较文学协会翻译委员会委员。 与教学委员会委员,国际比较文学协会翻译委员会委员。 复旦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比较文学译介学方向 北京大学、 比较文学译介学方向), 复旦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 比较文学译介学方向 ,北京大学、 暨南大学、四川大学、四川外语学院等校兼职教授, 暨南大学、四川大学、四川外语学院等校兼职教授,中国社 会科学院比较文学研究中心顾问。 会科学院比较文学研究中心顾问。
上外考研翻硕MTI翻译必备英汉词汇八

上外考研翻硕MTI翻译必备英汉词汇互译之八高难度动作stunner, stunt高清晰度high definition高清晰度电视high definition TV高手master hand, expert(精通电脑和网络的)高手geek高危人群high-risk group高消费high consumption高效节能energy-efficient高校扩招后首批毕业生college graduates who were the first to be enrolled under the college expansion of 1999高校扩招计划college expansion plan告小状secretly report on somebody; rat on somebody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high-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高新技术产业化industrial application of new and high technologies 高压手段high-pressure tactics高原反应,高山反应altitude stress; altitude sickness高知high-level intellectual高指标high target高职院校higher vocational school (China's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enroll more than 3 million students annually-- China currently has about1,184 school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which enroll more than 3.1 million students annually, Vice Minister of Education Lu Xin said. 中国高职院校每年招收300多万学生——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说,中国目前有约1184所高职教育机构,每年招收学生310多万。
上海外国语大学翻译硕士MTI考研经验分享

上海外国语大学翻译硕士MTI考研经验分享本人现在是上外高翻笔译研究生,因为前段时间不断有学弟学妹问我关于备考MTI的相关事宜,感觉有必要写一篇经验帖来供后来人参考。
仅是个人愚见,感觉有用的就看看,没用的也凑合着看吧~~呵呵,不过我相信还是有些用处滴~~我当初考研之前也是火急火燎,想要找到组织,想要有人接受,有人指点,遂逛遍各大论坛,遍地留QQ号,可奇怪的是竟没有一个人加我扣扣,而到第二年我考上的时候,加我的人一大把。
我很是郁闷呀,可能是当时没赶上好时间吧。
但是,话又说回来,我还是很感激当年很有爱心的学姐学哥们,他们及时在论坛上留下了回忆版真题,还有备考过程,其间经历的种种,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作为后来人,我也很愿意分享一下自己备考过程中的酸甜苦辣,学习心得,以及备考建议。
(在此须说明一点:所谓别人成功的经验,不要盲目接受,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才是最重要的哦。
最重要的一点是跟着心里的选择走,认定了就好好拼一把)关于选学校:可能在备考之处,很多人选择MTI的动机各不相同,所以就有人在纠结,我到底该报那所大学?是译专业不强的名牌大学翻,还是专业实力很强的二流大学,或者是专业实力很强的,学校又是全国重点的北上广?我的选择很简单:首先,看自己的兴趣,看自己喜欢什么专业,然后根据专业圈定几所心仪的学校。
然后根据以后的就业情况,以及是否公平公正,学校实力,报录比,学费等综合考虑。
(顺便提醒一点:上外很亲睐跨专业考翻硕的童鞋哦,绝对没有歧视哦)我看中的两点:1.专业很强,老师很强,这样自己才有可能很强。
2.学校不黑:有些学校喜欢开后门,人际关系特别那啥~特别是北方的学校,而且北方的天气空气都不太好。
相比较而言,上外广外比较好考,招生人数也多(上外今年扩招突然人数增加到了七八十人复试录取比1:1.2考进去的机会很大,广外招的人就更多了,一两百呢),所以综合保险起见,东部和东南的学校稍微更好一点,就业前景也不错。
关于学费:选择学校的时候自己要做好心里准备,一般而言,专硕的学费是相当贵的,这一点一定要想到。
上外考研2018英语翻译基础(真题)(回忆版)

上外考研2018高翻英语翻译基础(真题)(回忆版)一、汉译英,翻译划线部分,70分对中国90后,00后深入骨髓的剖析现如今的家庭教育之难,难在什么地方?难在我们的教育有太多的悖论和问题需要面对。
各位父母,我先问你们一个问题,你了解现在的孩子吗?我在这个问题上很有发言权,因为近20年来,我大概接触了8000个家庭案例。
当今的孩子是怎么回事?当今的孩子是什么人?我们要从本质上来把握。
假如我们不能从本质上来把握,学校教育也好,家庭教育也好,都不会在点子上。
从1993年以后孩子们就开始不一样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理由是1993年中国取缔了粮票,这件事情年纪大的是不是还记得?在中国这样一个国家里面,取缔了粮票意味着什么?我们吃饭不愁了。
当一个民族吃饭不愁,尤其是到我们这样的民族吃饭不愁的时候,我们会愁什么呢?我们的需要开始变得不一样了,人对人的需要不一样了,家长对孩子的需要不一样了,社会对人的需要不一样,人对社会的需要不一样了。
我们来看1993年以后的人的基本特征,首先,他们都是独套公寓里的独子。
独套公寓里的独子有什么样的人生感受呢?你可以去试试,到春天的时候,买一只刚刚生出来的小鸡,养着它,给它好吃好喝,你看看是不是两个礼拜以后小鸡就死掉了,因为小鸡也会孤独。
现在的孩子带着天生的孤独感来到这个世界。
那么孤独会有哪些麻烦?一,人一孤独,无端伤感,莫名其妙流眼泪;二,人一孤独,思考力就变得非常强,所以麻烦就来了,既不思考吃,又不思考穿,他就过早地思考了一个终极问题,最高哲学问题,“我存在有什么意义?”我们现在的孩子,连四岁的孩子就会在那里发呆了,你不知道他小脑袋里想什么。
一旦人有这种问题,痛苦就伴随着他了。
所以我们教育面对的问题是我们得知道自己的子女是什么人,才可以有方向。
第一,当今的孩子背负着沉重的情感负担回想我们小时候,大部分人都生活在多子女家庭,父母很难投入过多的关注在某一个孩子身上。
但是现在的孩子是什么样?上海这样的城市里,一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有六个人围着他,这六个人会把最好的付出给他。
上海外国语大学笔试英译汉学生用

英译汉第一节英汉差异英译汉题是一小段英语原文,要求译成汉语。
这项试题的目的是检查考生对英语书面材料的理解能力,要求译文意思准确,文字通顺。
翻译时语言一般要求朴实、简明、准确,也就是,说明清楚而不书面化,表达准确让人一看就懂,不拖泥带水,条理清晰。
译文要力求忠实原文,能直译则直译。
也就是说如果直译出来的汉语通顺就直译,不便于直译的英语句子在处理时,要力求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使译文通顺做好翻译题的关键在于了解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把握两种语言不同的用语习惯,熟悉常见的翻译技巧,按照“忠实”、“通顺”两大原则,使译文尽可能多地反映原文信息。
英汉两种语言分属不同的语系,无论在构成形式上还是在内在逻辑关联上都有较大的差别。
1、语言形式的差别:英汉就是形合(hypotaxis)和意合(parataxis)的对比。
英文强调形式,句子按照语法规则组合,强调形式的完美。
汉语看重逻辑,句子一般按照时间、事理顺序排列,强调内在逻辑。
具体来说,英语比较注重句子结构形式的完整性和逻辑的合理性。
英语的语法成分都具有独立的作用,其句子的从属关系大多是用连接词,如“if, although, because, when, in order that, so”等表现出来,即英语句子往往以形统神,以丰满的形态变化制约句子的格局;而汉语句法关系主要靠词序和语义关系表达,句子中成分与成分之间的关系比较内在化、隐含化、模糊化,往往并不追求形式的完整,而只求达意而已。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The boundless sky and endless earth may pass away, but this vow unfulfilled will be regretted for aye. (许渊冲译)。
具体体现在汉语中较少使用关联词,不强调分句间的从属,经常出现无主句等,句子结构如同竹形结构(bamboo-type),一节一节地连下去;而英文句子结构则如同树形结构(tree- type),从主干伸展开去。
上海外国语大学考研英语笔译考研经验分享

上海外国语大学考研笔译方向经验分享及参考书目推荐复试准备阶段:二月十八号查的成绩,当时我就震惊了:法语本来以为不能过的,考了70;英汉互译本来以为只能得个两位数的,得了137。
算算技术分,比我想的好很多,激动地忍不住全身发抖。
给家人通报了好消息之后开始准备复试的书:在图书馆借了奈达的书和冯庆华的蓝砖头(论坛里说不用看的,也就没看),网上买了芒迪的中文版,打印了芒迪的英文版,后来看帖子里的经验又借了谢天振的《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导读》。
那段时间又要准备专八,所以就是白天看专八,晚上看芒迪(先看中文再看英文),就这样看了快一个月,晚上一看到芒迪的书就犯困,到了第七章左右索性不看英文了,只看中文。
看完了芒迪一点印象也没有,然后开始看奈达。
奈达前两章还算好懂,看完就考专八了,考完专八就该是实习期了,于是我又拎着书回家了(这剧情有点熟啊)。
早上九点多起,读一篇生而为赢,练六七条谚语(一开始张口哑巴,后来练多了也能讲出点东西,可惜思维混乱,深度不够),读两课法语课文单词,然后就中午了。
中午玩会电脑,下午看谢天振的书,记笔记(谢天振的书分学派的,条目倒是挺明晰,也能和芒迪的书前后呼应,可是有些理论还是很晦涩,比如说我一直不太懂阐释学派和解构主义)。
晚上看奈达的书,记笔记(奈达后面的部分就有点太杂了,看着看着我就晕了,也不高兴细看,把重点记下)。
然后玩电脑,睡觉……后来把谢天振的书看完就开始看第二遍芒迪了,先看,再把重点画出来,根据论坛里分享的别人的笔记和总结记笔记。
时间有点紧,一天完成两章的样子,好歹在去上海之前看完了。
复试情况:四月八号报到。
中午就笔试,题目先举出奈达认为翻译中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Reproducing the message, Equivalence rather than identity, Natural equivalence, The closest equivalence, The priority of meaning, The significance of style……然后问How to bring these seemingly contradicting parameters into coordination?我一看到题目愣了好久,不知道它想问什么,也不记得奈达说过什么于此相关的话。
口译教程汉英翻译译文 雷天放主编 (上外出版社)

Lesson 11.3 美国副总统复旦演讲韩市长,非常感谢您!谢谢您做介绍时的友好言辞。
今天我们很高兴来到这里。
我和我夫人为有这次机会再次来到中国访问感到荣幸。
感谢贵国对我们的欢迎,特别感谢复旦大学的热情接待。
我们为此感到不胜荣幸,谢谢你们!我们此行带来了布什总统和美国人民的良好祝愿。
我知道在座的许多人很快就要从这所优秀的大学毕业。
我听说贵校有极为严格的标准,得到复旦大学的学位代表着多年的刻苦攻读和自我约束。
我祝贺在座各位学业有成。
对各位老师坚持复旦大学99年追求卓越的传统我深表钦佩。
1.4 Speech by Wang Guangya at Princeton UniversityLadies and Gentlemen,Good evening. I am honored to be invited to your seminar tonight. For me, for my colleagues and for many other Chinese, Princeton has long been a familiar name. With a history longer than the country, it has produced many outstanding people, Woodrow Wilson, the 28th US president, Albert Einstein, the great scientist, and T. S. Eliot, the famous poet, to name but a few. As former president Bill Clinton said in 1996 at the celebrations for the 250th anniversary of Princeton, “At every pivotal moment in American history, Princeton, its leadership, faculty and its students have played a crucial role.”I am more pleased to learn that all of you have a keen interest in China. Though our two countries are geographically far apart, we have a great deal in common in the everyday life. While many Chinese enjoy Hollywood movies and McDonald’s fast food, many Americans find that their clothes and daily necessities are made in China. I hope that today’s seminar will help you gain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China and its foreign policy, thus deepening further our friendship and cooperation.1.5 新工厂落成典礼上的讲话各位尊敬的来宾,女士们,先生们:下午好!欢迎大家前来参加我们公司在中国的首家新厂房的落成典礼!感谢各位拨冗光临,与我们共同庆祝这一盛大的活动!我谨代表公司对今天来参加典礼的各位供应商、客户嘉宾、各位员工和业务伙伴说声“谢谢!”公司管理层深深为我们的新工厂感到骄傲,我们能干的员工感到骄傲,他们发展了工厂的业务,使之达到国际水平。
上海外国语大学考研英语语言文学英汉互译模拟题分享

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模拟题考试科目:英汉互译(考试时间3小时,满分150分,全部写在指定答题纸上,答在试卷上无效)I. Translate the following into Chinese. (75 points)The fact is that, as a writer, Faulkner is no more interested in solving problems than he is tempted to indulge in sociological comments on the sudden changes in the economic position of the southern states. The defeat and the consequences of defeat are merely the soil out of which his epics grow. He is not fascinated by men as a community but by man in the community, the individual as a final unity in himself, curiously unmoved by external conditions. The tragedies of these individuals have nothing in common with Greek tragedy: they are led to their inexorable end by passions caused by inheritance, traditions, and environment, passions which are expressed either in a sudden outburst or in a slow liberation from perhaps generations-old restrictions. With almost every new work Faulkner penetrates deeper into the human psyche, into man’s greatness and powers ofself-sacrifice, lust for power, cupidity, spiritual poverty,narrow-mindedness, burlesque obstinacy, anguish, terror, and degenerate aberrations. As a probing psychologist he is the unrivalled master among all living British and American novelists.Neither do any of his colleagues possess his fantastic imaginative powers and his ability to create characters. His subhuman and superhuman figures, tragic or comic in a macabre way, emerge from his mind with a reality that few existing people - even those nearest to us - can give us, and they move in a milieu whose odours of subtropical plants, ladies’ perfumes, Negro sweat, and the smell of horses and mules penetrate immediately even into a Scandinavian’s warm and cozy den. As a painter of landscapes he has the hunter’s intimate knowledge of his own hunting ground, the topographer’s accuracy, and the impressionist’s sensitivity.Moreover—side-by-side with Joyce and perhaps even more so—Faulkner is the great experimentalist among twentieth-century novelists. Scarcely two of his novels are similar technically. It seems as if by this continuous renewal he wanted to achieve the increased breadth which his limited world, both in geography and in subject matter, cannot give him.II. Translate the following into English. (75 points)隐逸的生活似乎在传统意识中一直被认为是幸福的至高境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上外考研英汉互译--
谢天振:标点符号也要翻译标点符号表面看去,似乎只是起一个断句的作用,其实它还蕴含着一些文字所无法包含的独立的意义。
有时候,因为一个标点符号“翻译”得好,一句甚至一段译文会因此而熠熠生辉,令读者过目难忘。
作者简介
谢天振,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翻学院翻译研究所所长,《中国比较文学》季刊主编,《中国翻译》编委,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暨翻译研究会会长,上海翻译家协会理论组组长,中国翻译协会翻译理论与教学委员会委员,国际比较文学协会翻译委员会委员。
引言
标点符号也要翻译?有的读者在看到本文的这个标题后也许会发出这样的疑问。
说实话,我本人在初学翻译时对这个问题也曾经有过类似的模糊认识,以为标点符号有什么必要翻译呢?把原文中的标点符号照搬到译文中来就是了。
然而,随着自己积累了一些翻译经验,更重要的是,随着自己仔细研读了一些名家的译作,有意识地去注意一些优秀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时对标点符号的处理,我才认识到,我以前的想法是大错特错了。
标点符号表面看去,似乎只是起一个断句的作用,其实它还蕴含着一些文字所无法包含的独立的意义。
标点符号是原文文本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们与原文的文字合在一起,共同表达原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但是,标点符号在翻译的过程中,从一种语言文字被传递到了另一种语言文字中,它也会发生变异。
有些在原文中很适合的标点符号,如果照搬到另一种语言文字里却会显得很不合适,严重的甚至会损害译文想要传递的原文内容。
因此,一个认真负责的译者,如果他想尽可能确切、完整地传递原文的信息的话,那么他自然也就有责任把蕴含着独特信息、起着文字所无法替代的作用的标点符号连同原文的文本一起翻译出来。
如果我们留心一下优秀译作对标点符号的处理,我们就不难发现,有时候,因为一个标点符号“翻译”得好,一句甚至一段译文会因此而熠熠生辉,令读者过目难忘。
谓予不信,请看下面这一例句:
例证
Father’s attitude toward anybody who wasn’t his kind used to puzzle me. It was so dictatorial. There was no live and let live about it.
这是美国作家Clarence Day(一八七四-一九三五)写的Life with Father一书中的两句话。
著名语文学家吕叔湘的译文如下:
从前我总不懂父亲为什么对那些脾气跟他不一样的人采取那么个态度。
那么专制!一点儿“你好我好”也没有。
(《吕叔湘译文三种》,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一九九二年版,第四八三页)
这里在“那么专制”一句后,吕先生把原文中的句号“译”成了感叹号,既符合译文的习惯,又极为传神,把原文中叙述者的内心感情烘托得维妙维肖。
假如我们照搬原文的句号,试想,译文还会有如此生动的阅读效果吗?而在“你好我好”这个短语上面加了个引号,也使这人这更加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下面这个例子正好与上述译例相反,这是著名翻译家杨宪益在翻译萧伯纳一个作品时有意把感叹号“翻译”成句号的例子:
Now I know why Ladies is so clean. Washing’s a treat for them. Wish they could see what is for the like of me!
杨宪益的译文如下:
咱现在才明白太太小姐们怎么那么干净。
她们洗澡真舒服啊,咱希望她们也能看看咱们怎么洗。
原文“Wish they could see what is for the like of me!”句末是一个感叹号,但杨宪益把它“译”成了句号,显然是意识到原文中虽然用了感叹号,但原文中那个说话者情绪和心态并不是愤慨和激昂,若在译文中照搬原文中的感叹号,就有可能误导译文读者。
现在再看看下面两个例句中译者对原文中那个逗号的“翻译”:
But in three hours we reached our destination, Vladimir Prison.
但三小时后我们就到了目的地——弗拉基米尔监狱。
The search narrowed down to one plane, the B-25 Mitchell medium bomber.
研究范围缩小到一种飞机:B25米挈尔中型轰炸机。
上述两例句中的逗号分别被“翻译”成了破折号和冒号,语气显得顺畅而舒缓,语句的主题也因此而显得突出和鲜明。
假如在翻译时分别都照搬原文的话,前者译成“但三小时后我们就到了目的地,弗拉基米尔监狱”,后者译成“研究范围缩小到一种飞机,B25米挈尔中型轰炸机”,译文文字完全一样,但其阅读的效果恐怕就大异其趣了。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我们有不少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时并没有意识到标点符号的独特作用,意识到标点符号也需要“翻译”,他们或是过分拘泥原文里的标点,不敢越雷池一步,机械照搬;或是根本就就没有认识到标点符号在译文中的作用和意义,无视对标点符号的“翻译”,从而使译文的层次显得模糊,结构显得紊乱,从而造成歧义,有时甚至有违原文的本意。
试看下面这则选自狄更斯小说《奥列佛?屈斯特》中的例句:
Even in the Beggars Opera, the thieves are represented as leading a life which
is rather to be envied than otherwise; while Macheath, with all the captivations of command, and the devotion of the most beautiful girl and only pure character in the piece, is as much to be admired and emulated by weak beholders, as any fine gentleman in a red coat who has purchased, as Voltaire says, the right to command a couple of thousand men, or so, and to affront death at their head. (Charles Dickens, Oliver Twist)
译文:
即使在《乞丐歌剧》中,窃贼的生活也被表现得令人歆羡不置:麦克希思具有支配一切的魔力,剧中最美丽的姑娘和纯洁的人物对他一往情深,意志薄弱的观众对他像对伏尔泰所谓买得指挥并率领两千人与死神搏斗之权利的戎装豪杰一样钦佩之至,竭力仿效。
(上海译文出版社一九九一年版)
这一例句中,原文中一个分号把整句长句一分为两个层次:前一个分句中是说明窃贼们受到歆羡的情况,后一个分句则描述强盗头子麦克希思受到歆羡的情况。
但译者把原文中的分号“翻译”成了冒号,就歪曲了原文的意思,至少使原文的意思变得含混不清,似乎这整个句子就是说的麦克希思这一个窃贼。
另外,“剧中最美丽姑娘和纯洁的人物”中用了一个“和”,使意义也有所走样,似乎这里有两个人,其实是一个人。
有人对这一段译文进行了修改:
即使在《乞丐歌剧》中,窃贼的生活也被表现得令人歆羡不置。
麦克希思具有支配一切的魔力:剧中最美丽的姑娘——唯一纯洁的人物,对他一往情深;意志薄弱的观众对他钦佩之至,竭力仿效,就像对待伏尔泰笔下的那些买取指挥权、统帅数千士兵、临死不惧的戎装豪杰一样。
(参见许有江《试谈标号符号在译文中的修辞作用》,载《中国翻译》,一九九七年第六期)
修改过的译文整个段落的层次变得清晰了,原先可能造成歧义的地方,不会再引起歧义了,而这一切都与标点符号的“翻译”分不开:“歆羡不置”后的一个句号阻断了通往歧义的道路,而“美丽的姑娘”后面的一个破折号,则使得原先似是而非的“两个人”明确变成了一个人。
至于句中“一往情深”后面的一个分号则使得整个句子变得层次更加分明,语义也更为显豁。
说到分号,我发觉在英译汉的译文里,一些译者对分号的“翻译”最为忽视,通常都是照搬原文,结果对译文的语气、结构层次、甚至译文意思都产生了不很好的效果。
例如以下两句译自英国散文家约瑟夫?艾迪生(Joseph Addison)的名篇《威斯敏斯特教堂里的遐想》(Thoughts in Westminster)句子:
例一:
每当心情沉重的时候,我总是独自一人去威斯敏斯特教堂;那里肃穆的气氛,教堂特有的神职,庄重的建筑,在那里安息的人们的身份地位,无不给人的心里注满一种忧郁,或不妨说令人沉思,令人欣然。
例二:
我走进教堂,观看别人挖一座坟墓;只见挖出来的每一铲新的腐土中,都混杂着骨头或头颅的碎块,曾几何时,这些碎块还是人身体的一部分呢。
看见这个情景,我暗自思忖,在这座古老的大教堂的路底下,混埋着何等众多的人啊;男人和女人,朋友和敌人,牧师和士兵,修士和受俸牧师,全都变成了碎块,混在一起;美丽、强壮、年轻的人,和年老、力衰、畸形的人,毫无区别地杂处在一堆之中。
(《英国散文名篇欣赏》,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五年版)
例一中照搬的分号显然不妥,它使得译文失去了均衡,如果“翻译”成句号的话,就不会有失衡的感觉了。
例二中的三个分号也不全符合汉语的规范:第一个分号可“译”成句号,第二个分号则可“译”为冒号或感叹号,第三个分号倒是可以照搬,但必须在把第二个分号“译”为冒号或感叹号后才会觉得适当。
否则,“美丽”后面的内容就会被读者误认为是整个段落的第三部分的内容,这显然是不符合原文意思的。
来源:《海上译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