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苏锡常二模作文详细评析
苏锡常镇二模作文讲评 共17页

思路解析
一个孩子每天往前走,他看见的是什么,那么 它就会成为他的一部分。
这句话由3部分组成,强调了环境对儿童成长、发 展的重要性。
一个孩子每天往前走 ——儿童的成长、发展
他看见的是什么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的所遇
它就会成为他的一部分
——孩子生命成长中接 触到的东西内化为其生
命中重要组成部分
当然,对这句话,允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悟和解读, 这是新材料作文本身的开放性所决定的,关键是选择什 么视角看。 1)可以从成人(或孩子以外的人)的视角立意,既然 孩子们看到的会成为他的一部分,当然应该让孩子们多 接触好的东西(比如好书),多看到好的图景场面(比 如社会环境),应该从小为孩子们创设美好的生存生长 环境。 2)可以从孩子本身(包括高中生自己,因为高中生也 是每天往前走的大孩子,其实成人又何尝不在成长中) 看到这句话后的感想出发立意,既然看见的或遇到的任 何事物都可能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都可能对他产生影 响,那么自己就应该有思想、有辨别、有取舍,不要让 遇见到的不好的东西对自己产生消极的影响。 3)当然,如果生发出“成长即是经历”也可视为完全 切合题意。
2.内容问题: 议论文内容散乱、没有观点、没有 逻辑,堆砌大量事例或金句或阅读 过的经典,只铺陈不论述;批判教 育制度、批判国家贪腐现象、批判 家长的恶行…… 记叙文内容浅薄,胡编故事,能扣 材料的较少。
3.文风问题: (1)套作型: 用澄澈眼光看世界(不加改动照抄上学期期末作文) 不朽的青春 叙述《巴黎圣母院》梗概(缩写名著) 开头雷同、内容雷同卷不少 (2)读者型: 讲一个故事,加一段议论,贴上材料标签 (3)炫耀型的: 一味铺排读过的文学作品,大量的与作文题目毫无联系和 逻辑的引用。(只要与作文进行紧密连接,就可能变坏为好。) (4)浮夸型的: 通篇华美无比但看不懂的文字(案例见图片) (5)故弄玄虚型: 幽深古庙偶遇一奇特老妪,二人喝茶切磋: 煮一杯宽容之茶 牧羊人与女巫的故事……
苏锡常镇2015届高三联考二模语文详解

• 5.下列各句中,所引诗文名句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3分) • A.阔别家乡多年,如今刚一踏上故土,那种“无可奈何 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百感交集之情难以言表。 • B.当前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竞争进一步加剧,不确定性 增多,潜在风险积聚,许多国内企业管理者感觉“如临深 渊,如履薄冰”。 • C.只有加强学习,才能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 动性;否则,“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虽勇气可嘉, 却是鲁莽和不可取的。 • D.纵观人生世事,推陈出新是不可更改的自然规律,正 所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切都会过 去,希望总在前方。
• 2.“广场一枚铜币悲伤地很隐密/它在许愿池里 轻轻叹息”这句歌词“移情于物”,给人以“物 犹如此,人何以堪”之感。下列歌词,也运用这 种手法的选项是(3分) • A.回忆是抓不住的月光/握紧就变黑暗 • B.戒指在哭泣/静静躺在抽屉/它所拥有的只剩下 回忆 • C.新的一天是一匹忠诚的马/总是准时到达 • D.飘荡在春去秋来的日子里/是苦苦隐藏的心事 • B(A暗喻C暗喻D通感)
• 3. 下列判断,与这段文字内容相符合的一项是(3分) • 汉字不仅表意,还有象形与表音等特质,无论是繁体字抑 或简体字。德国哲人莱布尼茨曾说,汉字一字就有一意, 这种表意性让汉字有了超越语音的强大功能,由此成为自 亚里士多德以来西方世界梦寐以求的组义语言。通俗来讲, 西方语言多是靠字母组成音节,再由音节配搭出意义,但 字母本身没有含义。汉字则不同,每个字都参与语言建构; 而且,汉字的传达可以不经语音作中介。这一点,既是汉 字不同于西方主要语言的特性,也是四大文明古国里,唯 汉字流传至今的重要原因。学者认为,允许一定范围内的 简繁字共生,提倡从一部分人开始识繁写简,是承认汉字 超越语言工具的一种传统文化认同。 • A.西方世界一直在寻求组义语言来替代没有含义的字母 文字。 • B.从传承和发扬汉字文化来说,繁体字的存在和使用有 特别的文化意义。 • C.西方语言的流传,必须借助语音这个中介才可以实现。 • D.其他三大文明古国的文字因为不具备汉字的表意特质 而最终消亡。
2015苏锡常镇二模作文

判分要点
精彩语段
考生一:(开头)梁任公在维新变法失败后,叹 息道:“千金剑,万言策,两蹉跎。醉中呵壁自 语,醒来一滂沱。”确然,生活与理想往往差之 甚远,古今中外,多少人内心的抒情长卷被生活 无情撕碎,多少人的迷蒙好梦被生活溃然唤醒。 考生二:(举例)少年得意,中年失意,以佛老 之道,笑对这一路风波。那年进京,惊才艳艳的 少年一举成名,锋芒毕露。何曾想到,宦海沉浮, 黄州、惠州、儋州,勾画了他半生的轨迹。然经 命运磨砺,苏轼才成为如今的苏东坡……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 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 除外。 贫困交加的梵高,在每天努力振作起 来的信心的支配下画着他那色彩绚丽的画。 他曾满怀感慨地说:生活的色彩和他画中 的色彩太不一致了。 不仅梵高,很多人都曾为此感叹过, 思。 第1节:核心句是“生活的色彩和他画中 的色彩太不一致了”。 第2节:进一步做实第1节的核心句。 那么,“生活的色彩和他画中的色彩太不 一致了”这句话应怎么理解? 生活的色彩 现实的色彩 画中的色彩 理想的色彩 太不一致了 反差太大了
采用“由果溯因法”,分析“现实色彩与理 想色彩反差太大”的原因。 1、理想过于美好。(理想要贴近实际) 2、现实太过残酷。(要正视现实。) 3、提醒人们: A.不要总是生活在理想中,总得为理想做 点什么。 B.不管现实有多残酷,理想不能丢。 C.在残酷的现实中,对未来要充满信心。 也可进一步思考: 难道生活的颜色就不能与画中的颜色一致 吗?
①写诸如“理想和现实是有差别的,面对不堪 的现实,应保持乐观自信”视为切题。 ②单写内心,不涉及现实,如全文写信心,视 为五类卷 ③现实简单呈现,着重写内心,视为四类中下 ④一个切题的中心论点加几个例子,语言一般, 视为四类卷 ⑤比较新颖的立意如: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的真 实;历史的真实与史书的真实;理想不是乌托 邦,让理想跟着现实走等等
2015届苏锡常镇二模、一模语文附加(教师版详细答案)

2015届苏锡常镇四市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二)语文附加详细答案2015.5.4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10分)五代距今百有余年,故老遗俗,往往垂绝,无能道说者。
史官秉笔之士,或文采不足以耀无穷,道学不足以继述作,使五十有余年间废兴存亡之迹奸臣贼子之罪忠臣义士之节不传于后世来者无所考焉。
惟庐陵欧阳公,慨然以自任,盖潜心累年而后成书,其事迹实录,详于旧记,而褒贬义例,仰师《春秋》,由迁、固而来,未之有也。
至于论朋党宦女,忠孝两全,义子降服,岂小补哉,岂小补哉!(节选自陈师锡《五代史记序》)参考译文:五代距离现在有一百多年了,那些老年人遗留下来的风俗,常常将要绝迹,没有能清楚说出来的人。
执笔书写历史的史官,有的文采还不足以无穷展示,道学还不足以传承或创新,使五十多年间,兴废存亡的种种迹象、奸臣贼人的罪行、忠臣义士的节操,不能再后世流传,使后来的人无法考证。
只有庐陵欧阳修,慷慨地吧它作为己任,大概是多年潜心研究然后才能写成此书,其中事迹的真实写作,比旧五代史详细,而其中的褒贬事例,又仰慕并学习《春秋》,从司马迁、班固以来,是没有这样的史书。
至于论及的大夫结党、宦官与女宠,忠孝两全兼顾,使义子降服,难道是小小的补充吗,难道是小小的补充吗!20. 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5分)答:使五十有余年间/废兴存亡之迹/奸臣贼子之罪/忠臣义士之节/不传于后世/来者无所考焉。
(5分)21. 后世有三部注释《春秋》的书,合称“春秋三传”。
请写出书名。
(3分)答:《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3分,或:《左传》《左氏春秋》《公羊传》《谷梁传》等历史通称,均可)22. 作者对欧阳修编撰的《五代史》有什么评价?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分)答:①记事详细②褒贬有宗(记事有褒贬,褒贬的标准是从《春秋》而来)(2分)二、名著阅读题(15分)23.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B )( D )(5分)A.《呐喊》中的孔乙己和陈士成,命运相似。
2015届苏锡常镇高三语文二模作文评分标准

七、作文(70分)19.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从前的日色慢,车、马、邮件都慢……”木心的一首《从前慢》打动了很多人的心;可是,现实生活中人们还是分秒必争,不肯输了人生岁月。
[简要说明,仅供参考]这里的快慢,可以理解为高速和低速,也可以理解为紧张、急迫和放松、舒缓。
具体分析时,可以从事实层面,谈论行为动作以及发展的快慢,更可以谈心态的快慢。
也可以从价值层面,谈快好还是慢好。
大多数学生持论——慢好。
这既是一种讨巧的选择——可能这方面东西看得多,可能语文老师在这方面讲得多,也可能比较容易谈出道理来;但也是一种不讨巧的选择——我看到这个题目就猜到大多数学生会写慢好,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主张适度的快慢,合理的快慢,甚至就主张快好,也许更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这个材料的现实针对性:正是因为这个社会上有太多的人心里急迫,所以主张慢好才有现实针对性。
太多的人,急于成名,急于敛财,急于奔向目标,比如学校里大量课时大量作业的安排,不给学生喘息的机会,比如各种培训机构的速成教育,所谓起跑线上的竞争,比如最近的股市,又吸引了大批的人投身股海,比如层出不穷的明星包装模式,等等。
材料由两句话组成,由“可是”进行转折衔接,将“从前”与当下的现实生活进行对照。
木心的《从前慢》(春节晚会上,歌手刘欢深情演唱了“同名曲”,因此《从前慢》这首诗走进了千家万户)这首小诗概括了我们当代人普遍的感受,即对于快节奏下慢生活的向往。
日色慢,是说时间缓缓流逝;车、马、邮件这几个事物是旧日生活节奏和缓的代表性意象。
慢,从字面上来感受,当然是生活节奏不快。
但若介入一种情感机理,慢有慢的成因,还有就是一种“心若止水”的那种沉静、悠然的姿态;或者也有如朱自清的那种“匆匆”的对于日子跟光阴的一种别样怜惜的情调。
“从前”究竟是怎样一个时间段,是模糊的。
另外,由于木心的人生阅历很丰富,“从前”可能提供的参数也很多,或者是出国前、回国前、入狱前,等等。
2015年苏锡常镇二模语文剖析

节不传于后世来者 无所考焉。
操,不能再后世流传, 使后来的人无法考证。
▲惟庐陵欧阳公, ▲只有庐陵欧阳修,慷慨地吧
慨然以自任,盖 潜心累年而后成 书,其事迹实录,
它作为己任,大概是多年潜 心研究然后才能写成此书,
详于旧记,而褒 其中事迹的真实写作,比旧
贬义例,仰师 《春秋》,由迁、 固而来,未之有
唐 逃 刺 双 洛 钦 有 元 “ 起 将
庄宗遇害。元行钦出 ,被村民捉拿,虢州 史石潭打断元行钦的 脚,用囚车将他送到 阳。李嗣源见到元行 后,大骂道:“我儿 什么对不起你的!” 行钦怒目直视道: 那先帝又有什么对不 你的!”于是李嗣源 元行钦斩于洛阳闹市。
▲呜呼!死之所以可 贵者,以其义不 苟生尔。方明宗 之兵变,诸将未 知去就,而行钦 独以反闻,至于 断发自誓,其诚 节有足嘉矣。
▲2.B(A暗喻C暗喻D通感) ▲3.B ▲4.D ▲5.B(“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比喻存有戒
心,行事极为谨慎;此处误用为指身处危险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元行钦,幽州人。 ▲ 元行钦,幽州人。庄宗
庄宗与梁军战,军 李存勖与梁军作战,战
败而溃,梁兵数百 败而溃逃,被数百梁兵
元行钦哭着回答道: “臣原本只是一个卑贱 之人,幸亏遇到陛下抚 养,才坐到将相之位。 如今危难之时,却不能 报国,即使死了也无法 推脱自己的责任。”于 是和众将一百多人,都 解开发髻,剪断头发,
放在地上,发誓用死报
主,君臣相拥痛哭。
▲
庄宗崩。行钦出奔,▲ 为野人所执。刺史 石潭折其两足,载 以槛车,送京师。 明宗见之,骂曰: “我儿何负于尔!” 行钦瞋目直视曰: “先皇帝何负于 尔!”乃斩于洛阳 市。
苏锡常镇二模语文作文

苏锡常镇二模语文作文《苏锡常镇二模语文作文之“特别的相遇”》在生活里呀,总是会有些出其不意的相遇,就像我的那次奇妙经历。
那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周末,我被老妈拖去菜市场买菜。
那菜市场就跟个大杂烩似的,乱哄哄的,人挤人,各种菜的味道混杂在一起。
我正一脸不耐烦呢,突然听到一阵悠扬的二胡声。
这二胡声在这嘈杂的菜市场里显得格格不入,又特别地吸引我。
我顺着声音找过去,就在一个小角落里,看到了一个老头儿。
他头发花白,脸上都是皱纹,眼睛却亮晶晶的。
身旁就放着一个破二胡,面前还有一个纸盒,纸盒里有零零散散的几块钱。
他就那么旁若无人地拉着二胡,身体还随着节奏微微晃动,那二胡在他手里就像是有了生命似的。
我站在那儿听了好一会儿。
周围人来人往,大家都忙着自己的生活,买菜、砍价,只有我被这二胡声勾住了脚步。
这时候我就觉得,这就是一次很特别的相遇啊。
在这么个充满烟火气的菜市场和这老头儿和他的二胡相遇,感觉像突然闯进了另一个世界。
就像你本来在一个忙忙碌碌的快节奏的世界,突然被拉进了一个宁静的充满艺术的小角落。
从那之后,每次去菜市场,我都会特意去看看那老头儿还在不在。
有时候他在,有时候不在。
但是只要他在,我就会凑过去听一会儿。
这就像生活送给我的一个小惊喜,本来平淡无奇的生活,就因为这么一个小相遇,变得有趣了起来。
这或许就是生活的奇妙之处吧,它会在你意想不到的时候,让你遇见些特别的东西,就像我在菜市场遇到这个拉二胡的老头儿一样。
《苏锡常镇二模语文作文之“那难忘的味道”》咱先不说别的,就讲讲那能让我口水直流的一种味道。
这可不是什么山珍海味,就是小区门口那家煎饼果子的味道。
每天早上,小区门口就开始热闹起来了。
而我最惦记的就是那个煎饼果子的摊儿。
那摊主是一个胖胖的阿姨,脸上总是带着笑,动作可麻利了。
我每次到那摊前,就开始咽口水了。
看阿姨拿起那个特制的大勺子,舀一勺面糊,“啪”的一下就倒在那个热乎乎的平底锅上。
面糊瞬间就摊开了,变成了一个圆圆的饼。
苏锡常镇二模作文

06
作文实例与点评
作文实例
题目
《城市的韵味》
内容
文章从城市的建筑、文化、生活三个方面入手,深入阐述了城市的韵味。通过对苏州园林、无锡水乡、常州古城 墙等具体景点的描绘,展现了江南城市的独特风貌和历史文化底蕴。同时,文章还关注了城市中的市井生活,描 绘了市民们的日常生活场景,表达了作者对城市生活的热爱和感悟。
选材用材
选择与主题相关的典型材料,进行加工和提炼,使文 章内容充实、生动。
写作技巧
01
语言运用
运用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增 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逻辑严密
注意文章的逻辑性和条理性,使文 章内容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03
02
修辞手法
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创新思维
鼓励创新思维和个性化表达,使文 章具有独特性和新颖性。
展望
01
写作提升
在未来的写作中,学生们可以进一步 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通过多读书、 多思考、多练习等方式,提升自己的 思想深度和表达能力。
02创新思维鼓励学生们 Nhomakorabea写作中发挥创新思维, 勇于尝试新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方式, 使文章更具个性和创意。
03
关注社会热点
引导学生们关注社会热点问题,通过 写作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社 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改进措施
针对学生在写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 具体的改进措施和建议,以便更好地 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02
作文题目及要求
作文题目
• 题目:《____的力量》
作文要求
01
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
02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课本资料收集(有修改) • 1、《前方》(第一册65) • 人们早已发现,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 生活中的人们,就像坐在一辆拥挤不堪的车里,开 始他们的旅途。我们可以想像:车吼叫着,在坑洼不 平的路面上颠簸,把一车人摇得东歪西倒,使人一路 受着皮肉之苦。我们手托下巴,望着车窗外,眼睛里 流露出一个将要开始艰难旅程的人所有的惶惑与茫然。 • 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中也出现过这种拥挤的汽车。 丰子恺先生有篇散文,也是专写这种老掉牙的汽车的。 他的那辆汽车在荒郊野外的半路上抛锚了,并且总是 不能修好。他把旅途的不安、无奈与焦躁不宁、索然 无味细细地写了出来:真是一番苦旅。 • 当然,在这天底下,在同一时间里,有许多人也许 是坐在豪华的游艇上、舒适的飞机或火车上进行他们 的旅行的。他们的心情就一定要比在这种沙丁鱼罐头 一样的车中的人们要好些吗?我们不分彼此,都是苦 旅者。
• 12. • (1)营造一种时间上的旷远感,表达乡愁 的长久; • (2)与下文形成对照(映衬),表达时代 与人生的变化改变了原有乡愁的气息。
• (每点2分,两点4分)
• 13. • (1)过去的熟人不断地减少与老去;(2) 小村的道路与房屋不断地让我陌生;(3) 回家的速度变得非常快捷,与亲人的联系 变得非常方便; • (4)在第二故乡生根发芽,慢慢成为孩子 的起点和圆心。 •“窃”“效”“妖妄”各1分)
• 9. • (1)当时社会内忧外患,没有太平的景象; • (2)天下太平需要励精图治才能实现。
• (4分,每点2分)
• 10. • (1)以时间为顺序(黄昏——月明——中 宵),首联写山寺所处的环境,颔联写初 到山寺,颈联写夜宿山寺的所闻所见,尾 联写诗人的感想。
• •
如何防偏 1、 防止走题的方法:一是揣摩出题者的意 图。二是从整体上把握材料。 • 从出题者所给的材料看,该材料的核心就 是“生活的色彩和他画中的色彩太不一致 了” 。如果丢开这一核心,从“贫困交加的 梵高 ”“画着他那色彩绚丽的画” 审材料, 就可能发生偏差。 梵高:贫困交加 画:色彩绚丽 • 物质生活贫乏 精神生活富有 • 进而大谈“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笔 者认为,这可能偏离了材料的主旨。 • 2、在写作过程中,还可运用数学解方程的 “验根法”,检验论点的真假。
• 4.(3分)B
• • • • •
5.(3分)D (A项,王勃《滕王阁》; B项,李白《苏台览古》; C项,岑参《山房春事二首(其二)》; D项,刘方平《春怨》)
• 6.(3分)B(晏:平静,安定)
• 7.(3分)C • (A项,连词,表示并列关系∕连词,表示 转折关系; • B项,副词,修饰判断词“是”,加强肯定 语气∕副词,是; • C项,连词,连接两个句子或短语,前面是 条件,后面是结果; • D项,介词,因为∕介词,把)
• 人生既会有灿烂的阳光,也可能有凄冷的 风雨,面对逆境厄运的考验,生命之花可 能就此枯萎,也可能因此怒放。梵高不管 脚下的土地肥沃与否,生命之花依然色彩 绚丽。 • A.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 B.不要总是生活在理想中,总得为理想做 点什么。 • C.不管现实有多残酷,理想不能丢。(心 中葵花向阳开。) • D.在残酷的现实中,对未来要充满信心。
2014----2015学年度苏锡常镇
语文二模试卷评析
1.(3分)B 品味:①品尝味道;②琢磨体会,玩味; ③品质和风味。 品位:人或事物的品质、价值。 栩栩如生:形容形象生动逼真,跟活的一样。 惟妙惟肖:模仿或描写得非常美妙,非常逼真。 一蹴而就:一踏脚就能成功。形容事情很容易 办成。 一朝一夕:一个早晨或一个晚上,指短 暂的时间。)
• 8.
• (1)各个州县恐惧不安,靠什么来安顿 (措置)这个局面呢?
• (3分,“皇皇”“何以”“存济”各1分)
• (2)希望陛下操心国事、勤于政务,不生 安乐之心,那么两三年之内,可以期望 (有希望)逐步把天下治理好。 • (4分,“忧勤”“逸豫”“修理”各1分, 句意通顺1分)
• (3)私下担心各地效仿他们,争着制造出 荒诞离奇的事。
• 1、理想过于美好。(理想要贴近实际) • 2、现实太过残酷。(要正视现实。) • 3、提醒人们: A.不要总是生活在理想中,总得为理想做点什么。 B. 不管现实有多残酷,理想不能丢。 C.在残酷的现实中,对未来要充满信心。 • 也可进一步思考: • 1、 难道生活的颜色就不能与画中的颜色一致吗? • 2、不管脚下的土地是否肥沃,生命之花都需要怒 放。
• •
审题 这次作文,出题者所给的材料共2节。 第1节 核心句是“生活的色彩和他画 中的色彩太不一致了”。 第2节 进一步做实第1节的核心句。 那么,“生活的色彩和他画中的色彩 太不一致了”这句话应怎么理解?
• 生活的色彩
现实的色彩
画中的色彩
理想的色彩
太不一致了
反差太大了
• • 采用“由果溯因法”,分析“现实色彩与 理想色彩反差太大”的原因。
• 20.其缘情造端∕兴于微言∕以相感动∕极命风 谣里巷男女哀乐∕以道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 能自言之情∕低徊要眇∕以喻其致。(6分) • 21.许慎(2分) • 22.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2分)
• (5分,每点1分)
• (2) • ①山果落地的声音,飞舞的萤火虫,反衬 出山间夜晚的静寂;(1分) • ②表现诗人彻夜不寐,孤独疲惫的情状; (1分) • ③山果无人问津、自生自落,萤火虫没有 目标、不停歇的飞舞,暗含诗人忧郁怨愤 的人生感慨。(2分)
• • • • • • • •
11.(1)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2)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3)呕哑嘲哳难为听 (4)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5)天街小雨润如酥 (6)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7)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8分,每句1分)
• 18. • (1)郭象为《庄子》做注解,用理性的方式阐述 了庄子使用的寓言和隐喻,使庄子的思想变得明 晰具体; • (2)《庄子》原书富于提示而不是一泻无余,更 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 (3)禅宗僧人认为,庄子原书要比郭象明晰具体 的注解更引人深思,更富于诗意和情趣。 • (6分,每点2分)
• • •
• 《圣经》的《旧约》启示给人们以幸福,而 《新约》则启示人们通过战胜苦难去获取幸 福。在圣诗中,哀歌是与颂歌相伴的,而圣 灵对约伯所受苦难的刻画比对所罗门财富的 刻画要更动人。一切幸运都并非没有烦恼, 而一切厄运也决非没有希望。最美的刺绣, 是以明丽的花朵映衬于暗淡的背景,而绝不 是以暗淡的花朵映衬于明丽的背景。从这图 象中去汲取启示吧。人的美德犹如名贵的香 料,在烈火焚烧中散发出最浓郁的芳香。正 如恶劣的品质可以在幸运中暴露一样,最美 好的品质也正是在厄运中被显示的。 • 4、《直面苦难》(第五册86)
• 2、《前方》(第一册64) • 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前方 的情景并不明确,朦胧如雾中之月,闪烁 如水中之屑。这种不确定性,反而助长了 人们对前方的幻想。前方使他们兴奋,使 他们行动,使他们陷入如痴如醉的状态。 他们仿佛从苍茫的前方,听到了呼唤他们 前往的钟声和激动人心的鼓乐。他们不知 疲倦地走着。
• 16. • (1)第①段提到《老子》,用来说明中国 哲学著作简短的特点; • (2)第④段提到《老子》,用来说明中国 哲学著作富于暗示而具有巨大吸引力的特 点; • (3)用读者熟知的中国经典哲学著作来作 例证,使作者的观点更有说服力。 • (6分,每点2分)
• 17. • (1)中国哲学家的言论著述不是专门的哲 学著作,往往散见于对学生和友人的言论 集和书信中; • (2)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专业的哲学家, 许多哲学家没有专门的哲学著作; • (3)中国哲学家惯于用格言、警句、比喻、 事例等形式来表述思想。 • (6分,每点2分)
2.(3分)A
(B项,“调动”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搭配不 当; C项,“主要得益于《我是歌手》在其网络平台 的独家播出而助推的”结构混乱; D项,介词“随着”赘余,造成整个句子缺少主 语。)
3.(3分)C (A项,“务请”“从速”表达生硬。 B项,“惠顾”用于商家对顾客,表示光临照顾。 C项,“鼎力相助”用于请求或感谢别人的帮助。 D项,“赏光”用于请对方光临。)
• 14. • (1)人生不能没有美好的回忆和精神追求; • (2)美好的回忆和精神追求常常与现实有 冲突,这种冲突会给人苦痛的感受; • (3)人无法回避现实生活,一直生活在精 神回忆中的人会更痛苦。 • (每点2分,三点6分。言之成理即可)
• 15.(1)地理(或“空间”)意义上的乡 愁:对故乡(出生地)的思念,由浓烈到 不可捉摸,再到日渐崩塌; • (2)时代(或“时间”)意义上的乡愁: 人们都有对过去简单纯朴生活的追忆; • (3)精神意义上的乡愁:每个人都会留恋 曾经的精神故乡。 • (每点2分,三点6分)
• 3、《论厄运》(第五册85) • 好的运气令人羡慕,而战胜厄运则更令人惊叹。” 这是塞尼卡得之于斯多葛派哲学的名言。确实如 此,超越自然的奇迹,总是在对厄运的征服中出现 的。塞尼卡又曾说:“真正的伟人,是像神那样 无所畏惧的凡人”。这是一句宛如诗一样美的妙 语。古代诗人在他们的神话中曾描写过:当赫克 里斯去解救普罗米修斯的时候,他是坐在一个瓦 盆里飘洋过海的。(梵高也是在贫困交加中画出 色彩绚丽的向日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