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上课用ppt课件剖析教学文案

合集下载

《故都的秋》ppt课件

《故都的秋》ppt课件

初歇”和“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秋雨里,柳永 读到的是凄苦。
由此可见,文学作品,常常是客观现实和作者的主观
感受的统一体,我们阅读文学作品贵在“读懂作者笔下的 客观现实,体会蕴含在文章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读懂客观现实—感,体会思想感情—悟)
散文鉴赏方法
▪ 1整体把握文章; ▪ 2要透过富有主观色彩的自然景物,
秋天是多姿多彩的—— 有人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 染,……万类霜天竞自由”,秋日里,毛泽东读到的是壮丽。 有人登高,笔下出现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秋风中, 杜甫读到的是悲凉。
有人在秋中徘徊,目之所及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
故都的秋景多种多样,作者为何只选取上述 秋景描绘呢?试从主客观分析?
客观:这的是自景然物 色本 彩身 。固有的物征,是北京秋天 主观:作旧家中个国人 时的 代善 的感 抑气 郁质 环境
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
“悲凉”本是形容消极、低落情绪的,可为什么作者把 “悲凉”用在赞美故都之秋的文字中(文眼句),而不用 明快的笔调来颂秋呢?(方法:联系背景)
感悟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 3要自觉地运用艺术表现手法、修
辞等方面的文学知识来进行鉴赏。
课外拓展
请将课文中的情境仿写成一首小令。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破屋浓茶小院, 漏光鸽声碧天, 秋草蓝朵残垣。 槐蕊落地, 落寞人在故都。
请同学写出有关“秋”的四个 名句,并赏析其是如何做到情 景交融的。
“味”,写下散文《故都的秋》。
背景介绍

《故都的秋》ppt课件完美版

《故都的秋》ppt课件完美版

《故都的秋》ppt课件完美版•课文背景与作者简介•文本解读与赏析•景物描写技巧分析•人物形象塑造及其意义•文化内涵与民族精神探讨•艺术特色与审美价值评价01课文背景与作者简介郁达夫生平及代表作品生平简介代表作品《故都的秋》创作背景创作时间创作地点北平(今北京),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

时代背景: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风貌社会背景文化背景02文本解读与赏析文章结构和写作特点0102描绘北国之秋的独特韵味同时,作者还通过描写北国秋日的色彩、声音、气息等多方面的感受,营造出一种浓郁的秋日氛围,让读者感受到北国之秋的深沉与厚重。

抒发对故乡深沉眷恋之情03景物描写技巧分析选取典型景物进行描绘精心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景物突出景物的主要特征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增强表现力比喻和拟人排比和反复情景交融,抒发内心感受融情于景作者在描绘景物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使得景物具有了情感色彩。

例如,“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这段描写中,作者通过“破屋”、“浓茶”、“碧绿的天色”等景物,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宁静与淡泊。

借景抒情作者还通过借景抒情的手法,将自己的内心感受与景物描写紧密结合。

例如,“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息索索地下起雨来了。

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这段描写中,作者通过天气的变化来表达自己内心的起伏与波动。

04人物形象塑造及其意义主人公形象特点分析孤独、沉默、内敛主人公在文中展现出一种孤独感,他的沉默和内敛体现了内心的挣扎和思考。

对故都的深情眷恋通过主人公的视角,展现了对故都秋天的细腻感受和深深眷恋。

承载着历史与文化记忆主人公的形象也承载着历史和文化的记忆,他的思考和感慨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追忆。

其他人物形象塑造及作用辅助主人公表达情感01体现社会背景和时代特征02与主人公形成对比或共鸣03人物形象在主题表达中的意义丰富了文章的情感层次深化了文化记忆与历史反思突显了主题内涵05文化内涵与民族精神探讨传统文化在《故都的秋》中的体现诗词引用四季意象文中大量引用古典诗词,不仅丰富了文本的内涵,也使得传统文化在文章中得以传承和发扬。

故都的秋优秀实用课件PPT

故都的秋优秀实用课件PPT
02
郁达夫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 刻的思考,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深 远的影响。
故都的秋的创作背景
1934年,郁达夫南迁到杭州居 住,并在此期间创作了《故都的
秋》。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之际 ,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

郁达夫通过描绘北平秋天的景色 ,表达了对故都的怀念和对国家
命运的忧虑。
故都的秋的主题思想
案例3
03
通过写作练习,让学生模仿故都的秋的风格和语言特色进行创
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教学目标与要求
知识目标
掌握故都的秋的文学常识、作者 生平、创作背景等基础知识。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 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感受故都的秋的独特魅 力,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
爱。
教学内容与方法
教学内容
介绍故都的秋的文学背景、作者生平、创作背景等基础知识;分析故都的秋的 文本内容,包括语言、意象、意境等;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理解、写作练习和审 美鉴赏。
故都的秋在当代的价值
故都的秋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 典之作,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
故都的秋在当代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文 学价值,更在于其所传达的人生态度 和价值观念,对于当代社会的发展和 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故都的秋所表现出的思想内涵和艺术 风格,对于当代读者来说仍然具有重 要的启示意义。
04 故都的秋的教学设计
抒情相得益彰。
对比手法的运用
作者通过对比南北方自然景观和人 文环境的差异,突出了故都的秋的 独特魅力。
细节描写的运用
作者善于捕捉景物细节,通过细腻 的笔触刻画出故都秋天的韵味。

《故都的秋》优秀课件PPT课件

《故都的秋》优秀课件PPT课件
思维能力。
结合实际
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 观察秋天景色,体验秋天氛围, 更好地理解《故都的秋》中所描 绘的秋天景色和所表达的情感。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04
故都的秋的影响与评价
故都的秋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01
故都的秋是中国现代散文的代表 作之一,被誉为中国现代散文的 里程碑。
02
故都的秋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 位,被广泛认为是现代散文的经 典之一,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故都的秋对后世的影响
故都的秋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 要的影响,许多作家都受到了它的启 发和影响。
故都的秋的主题思想
01
02
03
对故乡的眷恋
通过对故都秋景的描绘, 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深深的 眷恋之情。
对生命的感慨
通过对秋天特有的景物和 氛围的描绘,表达了作者 对生命无常和短暂的感慨。
对自然的敬畏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 赞美,表达了作者对大自 然的敬畏之情。
故都的秋的修辞手法
比喻
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手法,如“像 喇叭一样的牵牛花”、“像橄榄一样 的枣子树”,使描绘的景物更加生动 形象。
故都的秋的背景
• 故都的秋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的作品,创作于1934年。 当时中国正处于动荡时期,社会矛盾尖锐,人民生活困苦。故 都的秋通过描绘北平秋天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故土的眷恋和 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故都的秋的作者介绍
• 郁达夫(1896-1945),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浙江富阳人。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 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影响了许多后来的作家。郁达夫的作品涉及小说、散文、随笔、翻译及长篇小说都有深远的影响。

故都的秋优秀实用课件PPT

故都的秋优秀实用课件PPT

故都的秋的人文景观
故都的秋人文景观总结:北京的人文景观在秋天也呈 现出独特的魅力。故宫的金黄、天安门的雄伟、胡同 里的老北京风情等都是秋天北京人文景观的重要组成 部分。
故宫的金黄在秋天显得更加耀眼,宫殿上的琉璃瓦在 阳光下闪闪发光,给人以庄严而神秘的感觉。天安门 广场在秋天显得更加宽阔壮观,尤其是当国旗飘扬的 时候,更能够感受到国家的庄严和伟大。此外,秋天 也是体验老北京风情的好时节,漫步在胡同里,可以 感受到那种古老而淳朴的氛围,品尝到各种地道的北 京小吃,如糖葫芦、炸酱面等。
故都的秋的自然景观
故都的秋自然景观总结:北京的自然景观在秋天呈现出最为绚丽多彩的景象。香山的红叶、颐和园的秋色、北海公园的秋景 等都是北京秋天最具代表性的自然景观。
香山的红叶是北京秋天最著名的自然景观之一,每到秋季,香山的红叶就会变得如火如荼,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赏。颐和 园的秋色也是一处绝佳的自然景观,湖边的柳树、远山的红叶和湖中的倒影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此外,北海公园的秋景 也是一处值得一游的地方,那里的秋意浓厚,景色宜人。
2023
故都的秋优秀实用课 件
汇报人:可编辑
2023-12-25
2023
目录
• 故都的秋的简介 • 故都的秋的景色 • 故都的秋的文化内涵 • 故都的秋的教学应用
2023
PART 01
故都的秋的简介
故都的秋的背景
创作背景
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动荡不 安,郁达夫为寻找一片净土而寓 居于杭州,而后创作了《故都的 秋》这篇文章。
描绘细腻
作者通过对故都秋天景色 的细腻描绘,展现出秋天 的独特韵味和美感。
故都的秋的影响
文学价值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故都的秋》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故都的秋》上课-完整PPT课件

《故都的秋》上课-完整PPT课件

品 秋
静 (王安石) ——听秋声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悲凉 (王籍) ——品秋味
“秋天象一条深沉的河流在歌唱, 河流两岸荡漾着我优美的思想。”(梁小斌)
讨 论
悲秋 、颂秋?


故都的秋真的就只有
? 清 静 悲 凉
1、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 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满 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 凉”已不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 悟。
2、郁达夫,三岁丧父。17岁便随长兄一起赴日 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岐视 的十年。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
3、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 学”,写的也是“静止如水似的文学。”
讨 秋中有情的眷恋

情中有秋的落寞


这是一曲悲凉的颂歌!
故都的秋是一首诗,

深沉而含蓄。
中寄寓了深沉的感慨。


为 开
Hale Waihona Puke 见移延故都的秋是一幅画,

------------------。
故都的秋是---------,
------------------。
结束语
故都的秋是一首诗,深沉而含蓄;故
都的秋是一幅画,美丽而落寞;故都的秋
是一首歌,忧伤而苍凉;故都的秋是一杯
精 诚
茶,苦涩而清醇。悲秋不等于悲叹,哀愁 所
不等于沉沦,和前人一样,郁达夫在秋光 至
❖春——
❖夏——


❖秋——
所 至

❖冬——



从哪些行为可以看出郁达夫对北 平的秋天的情感?

故都的秋优秀实用课件PPT

故都的秋优秀实用课件PPT
知识点难度
了解学生在理解课程内容时遇到的障碍,探究其原因。
学生理解障碍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是否需要调整教学方式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优化教学内容
05
CHAPTER
03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作者朱自清与友人俞平伯同游秦淮河时所作,通过对秦淮河景色的描绘,表达对历史文化的感慨。
01
《背影》
作者朱自清的另一篇散文,以父亲背影为主题,表达深沉的父爱。
故都的秋优秀实用课件
汇报人:可编辑
目录
故都的秋的简介故都的秋的赏析故都的秋的教学设计故都的秋的教学反思故都的秋的拓展阅读
CHAPTER
故都的秋的简介
郁达夫(1896-1945),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和革命烈士。他的文学作品以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风格而著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
《故都的秋》的主题思想是表达作者对故都北平的深深眷恋和思念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CHAPTER
故都的秋的赏析
作者通过对秋天景色的细节描写,如秋风、秋雨、秋叶等,将故都的秋天的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
细节描写
作者通过对比南方和北方秋天的不同之处,突出了故都秋天的特点,使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故都秋天的魅力。
教学方法
04
CHAPTER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判断他们对课程内容的兴趣和投入程度。
课堂参与度
通过作业、测试等方式评估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
知识掌握程度
观察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判断教学效果的实际效果。
实际应用能力
分析课程中难度较大的知识点,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难点。
02
《荷塘月色》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故都的秋》PPT精品课件(34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故都的秋》PPT精品课件(34张)
作者的情感态度。也可以同一段落让几个同学来读, 比较他们情感的把握情况,目的是让学生们尽可能的 自己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默读。注意勾画文中所描写的对象的特点词和作 者的情感态度词,总结故都秋景的特点。
六、分析与讨论
请同学们一起分析讨论上面的问题,先找两个 学生在黑板上书写出答案,其它同学再讨论修 改。
②秋天的槐树:从视觉、触觉写景,(明确手法) 如看到“落蕊铺得满地”,感觉到“极细微极柔软的 触觉”。(分析具体体现)这样写景,调动读者的各 种感官,把景描绘的更加细致,也更好的表现了作者 “清”“静”的心情。(作用,联系情感)
2、文章在写“故都的秋”但开头和结尾又都提到了 “江南的秋”,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目的。
最后明确答案并板书。
「板书设计」(明确答案)
故都秋景
独特意象及特点词
秋天的院落
破屋、破壁腰、碧绿的天色 牵牛花蓝色白色、细数、静对
秋天的槐树
落蕊、极细微极柔软的触觉 扫帚的丝纹、细腻清闲落寞
秋天的蝉声 秋天的雨 秋天的果树
秋蝉、衰弱的残声 奇、有味、凉 奇景、清秋的佳日
总结 冷清、萧索
2、自身性格:郁达夫,三岁丧父。17岁便随长兄一 起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 歧视的十年。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
3、创作观念: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 的文学”,写的也是“静止如水似的文学。”
「小结」
在30年代的中国,连年战乱,读书人也居无定 所,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 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他描写自己心中的“悲 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整个人生 的感受。这正如清代王国维所说“有我之境, 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这也正是情 景交融艺术手法的美好典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2段: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 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起深沉、又严厉、萧索 的感触来的。
从中可以看出他向往眷念故都之秋的真情, 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
▪ 这些色彩营造了一种充满北国情调的清凉的氛围, 清静闲暇中透出了落寞。“一切景语皆情语”,选取 这些色彩有力地体现了作者内心的冷清、孤独。
▪ (二)听秋声
▪ 故都的秋声,主要
有哪些声音呢?这些声 音与景物的描写,在文 中起了什么作用?
▪ 鸽飞声、钟 鸣 声、 扫 地 声、蝉鸣声、 虫 鸣 声、风雨声、 问答声。
抒发情感 眷恋故都 凉落孤独 (情景交 融)
总括
13南国之秋比不上北国之秋 14直抒胸臆
文题含意?
“故都”两字表明描写的地点,从 前的国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暗含一种文化底蕴。“秋”字明确描 写的内容,围绕秋景抒发内心感受。
题目很深沉,故都与秋结合在一起, 暗含着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融合的 一种境界;更有一种文化底蕴和历史 沧桑感,也包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
▲ 岂有文章传海内;欲将沉醉换悲凉。(自题) 11
郁达夫代表作
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 的晚上》《薄奠》 《迟桂花》
中篇小说:《迷羊》《她是一个 弱女子》《出奔》
散文:《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
郁达夫的散文带有鲜明的自叙性质,充满了热
情、浓郁、清新的情韵,毫不遮掩地表现了一个
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境,
岂如春色嗾人狂

6
秋有声——
秋风萧瑟 残荷听雨
可 秋有色——

霜叶黄花 秋草碧水
秋有形——
天高云淡 北雁南飞
?相同的秋天,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同人眼中各各不同。 7
郁达夫
8
郁达夫(1895-1945)其人
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1913年 赴日留学,1921年参与发起成立创 造社。1922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 回国后编《创造》季刊、《创造周 报》等刊物。1923年起先后在北京大学、武昌 师范大学等校任教。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 联盟。1938年底赴新加坡,从事报刊编辑和抗 日救亡工作。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日军宪兵杀 害。1952年,被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为“为民族 解放殉难的烈士”。
阅读(3--11)段,看文章描写了几幅故都秋景图?
请作概括。
秋景破院 秋槐落蕊 秋蝉残声 秋雨话凉 秋日胜果
▪ (仿句练习)郁达夫笔下的 秋在哪里? 秋,在小院中低矮的破 屋内外, 在—————————
——, 在—————————
——, 在—————————
——, 在—————————
——.
(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
9
郁 达 夫
1919年夏在名古屋 高校毕业留影









10
郁达夫言语
▲ 大醉三千日,微吟又十年。 只愁亡国后,营墓更无田。
▲ 万一国破家亡后,对花洒泪 岂成诗。
▲ 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 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罢!你还有许多儿女 在那里受苦呢! (《沉沦》)
▲ 老夫亦是奇男子,潦倒如今百事空。只见人 骑肥马去,更无心唱大江东。
四个比喻用了对比手法,从饮食文化入手,让人从饮食中的
“味”去领悟秋之“味”,强调南国之秋不及北国之秋 抒发了
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无比眷恋之情。
23
▪ 开头: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 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是想饱尝 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 结尾: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啊, 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 一的零头。
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情景
交融的画面。
12
写作背景
此文写作于1934年,此时 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 聊生。在生活上,郁达夫 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 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 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 “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 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 生的感受。
13
听读课文
朗诵 故都的秋
在秋蝉的每一声残叫里,
在秋雨的每一个雨滴里,
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
19
二、由景入情,把握情与景的关系
▪ 作者在对这些具体景物 的描绘中,是如何体现 “清、静、悲凉”之秋 味的?
▪ 请一位同学大声朗读3- 11段,一是圈出表现秋 天色彩的词语,二是标 出传递声响的物名。
▪ 请大家随朗诵者一道去 神游故都,观秋色,听 秋声,品秋味。
读准这些字的读音
凋零 混混沌沌 潭 柘寺 椽 喇叭 陪衬 槐 扫帚 细 腻 不能自已 衰弱 平平仄仄 悲 啼 萧索 橄榄 歧 韵 柿子 颓废
14
疏通文本 1眷恋故都的秋 总写 2江南的秋
3清晨静观
故 都
记 叙
4落蕊轻扫
5秋蝉残鸣 6~10雨后话凉
的 分写
11秋日胜果

议 论
12议秋
清前 静后 悲呼 凉应
16
简妙作文法告诉我们,文章开头 要扣题,提示下文写什么
▪ 读第一段,看看哪些词语扣了题?说说 哪句话最能概括故都的秋的特点呢?
▪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来得清,来 得静,来得悲凉。
文本思考与探究
一、美学家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人的内 心世界。”那么我们就从故都的秋景走入郁达夫 的心灵世界看看。
《故都的秋》上课用ppt课件剖 析
不无
尽边
——
长落
杜 江木
甫 滚萧
《 登
滚萧 来下
高 》
。,
2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 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宋玉 3
浔阳江头夜送客, 枫叶荻花秋瑟瑟。 ——白居易《琵琶行》
4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5
刘禹锡《秋词》
山明水净夜来霜
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
▪ 以动(声)衬静, 以声音反衬了故都 的寂静。
(三)品秋味 1·作者是在颂秋还是在悲秋?
岳阳中学·陈益夫
本体: 南国的秋
北国的秋

黄酒 味润—— 白干 味烈

喻 稀饭 味浅—— 馍馍 味深 体 鲈鱼 味淡——大蟹 味浓
对 比
黄犬 机敏——骆驼 沉稳
鱼之比与起大北蟹国,的黄秋犬来之,与正骆像驼是。活黄泼酒之与白干,稀饭厚之重与馍馍,鲈
▪ (一) 观秋色
▪ 你找到了哪些表现秋天色彩的词语?这些色彩的描
写,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 青天(蓝绿)蓝朵(蓝色)秋草(黄色)
▪ 落蕊(灰白)树影(暗灰)灰土(灰色)
▪ 灰沉沉的天(灰色)青布(蓝绿)枣树(淡绿微黄)
▪ 主要是冷色。蓝色,宁静、深远;白色,素雅、 纯静。它们与高阔的蓝天形成了和谐的秋的基调,给 人的感觉是清凉疏朗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