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一历史学案4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人教版必修2)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人教版必修2历史教案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人教版必修2历史教案教学目标•了解近代中国的物质生活和习俗变迁;•掌握主要物质生活和习俗变迁的特点和影响;•理解物质生活和习俗变迁与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近代中国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的过程;•物质生活和习俗变迁对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教学难点•分析物质生活和习俗变迁对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生活的三位一体,与文化的关系;2.理解物质生活的含义:物质、生活、物质生活。
二、发展过程(30分钟)1.近代中国物质生活的变迁;2.近代中国习俗的变迁;3.以道路、交通为切入点,详细介绍物质生活和习俗变迁的特点和影响。
三、物质生活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关系(30分钟)1.分析物质生活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2.分析物质生活与文化的关系。
四、思考讨论(20分钟)1.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哪些影响?2.探究当前社会物质生活日新月异,习俗多彩多变的原因是什么?五、总结(10分钟)1.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2.物质生活和习俗变迁对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课堂作业1.以“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的影响”为题,写一篇短文,要求总结全文论点明确、举例充分、思路清晰。
2.研究某一时期或领域的物质生活或习俗变迁,撰写一篇详实的调查报告。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既定的教育目标,我给学生展示了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习俗变迁的过程,并让学生通过分析各个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来理解物质生活和习俗变迁的影响。
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到历史和生活的联系,学生对本课的掌握得以加深。
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实际生活,我安排了思考讨论环节,鼓励学生思考,提出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法。
在研究一段历史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认识到历史产生的原因和影响,进而可以更好地认识到今天的社会现象。
高中历史必修2优质学案12: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一)城市1.衣:、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受维新人士的欢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服饰五花八门,有、、、和仿造欧洲风格的裙子等。
2.食: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的一些大城市里,出现、、。
3.住:或开始在中国出现。
4.俗:民国时期,政府颁布、。
也改为简约文明。
(二)农村:、、;传统习俗。
材料一:中山装五个扣代表中国五大民族,袖口三个扣代表三民主义,上衣四个兜代表东南西北全国的统一。
材料二:旧式婚礼:1、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2、问名(互问庚帖卜之)3、会亲(即订婚)4、请期(家男备糕点、请柬,说明迎娶日期及各种注意事项)5、纳采(男家备礼纳之女家,俗称“过大礼”“恭迎娶”)6、过状(送嫁妆)7、娶亲8、回门材料三:章太炎是民国初年最早在传媒上刊登《征婚广告》的文化名人,此举在当时轰动全国。
章太炎对女方提出三条要求:一须文理通顺,能作短篇;二须大家闺秀;三须有服从性质,不染习气。
章太炎的征婚广告反映了民国初期婚姻习俗开始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一)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物质生活:物资匮乏,一些生活必需品供应,总体生活水平低。
2.社会风尚:、是社会主流。
(二)改革开放以来1.衣:服装颜色以灰蓝色调为主到、单一款式走向。
2.食:1987年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丰富了餐桌。
3.住:住房状况得到空前改善,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
4.俗:休闲方式多样化及新风尚的形成。
材料一:所谓“菜篮子工程”,是指政府为解决城市居民的副食品消费所采取的改进副食品产供销渠道的一系列措施。
列入“菜篮子工程”范围的副食品品种大致有五类:如肉猪、禽蛋、蔬菜、水产品、奶牛等。
基础巩固一、选择题1.近代中国,随着大批西方人的到来,西餐也逐渐传入。
中国的第一家西餐馆最有可能出现在( )A.南京B.北京C.重庆D.上海2.清末的一首打油诗云:“洋帽洋衣洋式鞋,短胡两撇口边开。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学案

第五单元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知识点一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1.原因:(1)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文化的传入。
(2)国内政治运动的影响。
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2.表现:(1)城市①衣:“洋布”“洋装”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辛亥革命以后,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②食: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里开始出现西餐馆、面包房、咖啡店。
③住:西方建筑样式在中国出现,欧式洋房和中西合璧的豪宅出现。
④俗:“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婚丧仪式简约文明。
(2)农村:仍处在落后、封闭的状态,社会风俗变化小。
知识点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改革开放前(20世纪50~70年代)(1)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2)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计划供应。
(3)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较低。
2.改革开放后(1)衣:服装颜色变为五彩缤纷、款式走向多样化。
(2)食:到1987年,中国基本解决温饱问题,政府还倡导“菜篮子工程”。
(3)住:人均居住面积逐年增加。
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
(4)社会习俗: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新社会风尚逐步形成。
考点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例1】(2013·南京模拟)黄河清在《“洋”族词的兴衰》中说:“‘洋人’‘洋务’‘洋布’‘洋行’‘洋楼’‘洋炉’等‘洋’族词日益增多,在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上半期,是它的鼎盛时期……有400多个。
”“洋”族词在这一时期达到鼎盛的原因有( )①列强侵略的加剧②西方文化的渗透③崇洋风气日盛④政府的大力倡导A. ①②B. ①②③C. ③④D. ①②③④【剖析】19世纪中期以后,伴随着西方列强入侵的加剧,西方的文化也不断渗入,中国社会生活习俗随之也发生不少变化。
社会上衣食住行都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崇洋风气渐盛。
但是该时期“洋”族词的增多社会发展中外交流的产物,政府并未倡导。
高中历史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高效学习指导案】【分层学习目标】A级识记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基本史实。
B级识记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基本史实,并探讨其阶段特点以及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C级能用图表法整合书本知识形成框架并概括出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影响。
【重点学习内容】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难点问题预设】(1)探讨影响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2)概括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影响。
【高效预习探究案】【预习思考选题】1.快速浏览课文,思考本课讲解了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哪几大方面的变迁?2.为何西服会在民国初期流行?3.改革开放后人们的服饰开始变得绚丽多彩的原因?4.近代以来导致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的原因有哪些?【重难点合作探究】1.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以及阶段特点?(1)近代:本土文化(民族性)——中西合璧(世界性)①概况:衣:长袍马褂——西装革履、中山装(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改良旗袍食:传统中餐(四大菜系)——时尚西餐、糖果糕点住:传统民居(四合院)——西式洋楼、别墅、公寓俗:断发放足、婚姻自主、简约婚丧、平等社交②特点:中西合璧、土洋并存;地域、城乡不平衡;打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烙印(2)现代:朴素单一(政治化)——丰富多彩(多元化)①概况:衣:朴素单一(苏式服装、军装、干部服)——五彩缤纷、时尚个性(时装)食:简单困乏——丰富营养(菜菜篮子工程)住:简陋拥挤——宽敞舒适(安居工程)俗:休闲娱乐多样化②特点:改革开放前:简朴单一,政治色彩浓改革开放后:丰富多彩,体现多元化2.影响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因素(1)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科技革命的推动,经济的发展(2)重大社会变革的推动: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3)思想解放潮流:维新变法思潮、民主共和思潮,民主科学思潮等(4)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欧风美雨”的影响3.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影响中国近现代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受到了中国近现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影响,反过来也有力的推动了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发展。
高一历史教案: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新人教必修2)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学方法】由于本课的教学内容和同学们的实际生活联系比较紧密,从教材的实际内容出发,可以适当地采用幻灯和录像等多媒体的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图片和影视资料来讲解,也可以采取课前收集和采访的方式,增加学生实践和探究的活动,以增加教学的直观感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在讲述过程中要多配合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导入新课】让学生首先阅读课本引言中辛亥革命以后街头剪辫子的情景和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康有为给光绪皇帝的上书的内容。
提问:从图片判断反映了什么历史时代的事情?说明了什么问题?康有为提出“断发易服”主张的原因是什么?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本节的学习。
【讲述内容】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近代物质生活的演变及其原因提问: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鸦片战争的结果?1840年,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大门,蓄意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中国战败。
英国强迫清政府与之签订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据此,中国的领土主权、商业贸易权、关税主权等一系列主权遭到了破坏。
伴随着西方国家的侵略,西方国家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风俗也传入我国,并影响着我国人民的社会生产、社会生活。
最早的变化来自租界,随着近代工商业的复杂怀念,城市近代化设施也发生重大变化。
西方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俗进一步传入我国,我国社会的社会生活开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首先从我国的东南沿海开始,其中变化最大的是上海。
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表现主要表现在衣、食、住和社会风俗等方面。
从“衣”的方面来说。
中国人民最早意识到“断发易服”是在什么时候?中国人民真正开始“断发易服”又是什么时间?留美幼童不仅穿起西装,而且剪掉辫子,揭开了“断发易服”的序。
人们的衣着,基本上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面貌近代化的程度。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历史必修二 第14课 《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说课教案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说课稿)一、教材简析(一)教材分析《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是高中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的内容。
本课从两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我国在19世纪40年代以来的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鸦片战争以来动荡中的近代社会生活;新中国新生活新风尚.把历史的视角投入到普通的民众中去,这体现了中学历史教学的崭新趋向。
这课在本单元中地位最重要,后两课只是对其中三个具体问题单独拿出来讲而已。
(二)学情分析这一课与人们的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学生很容易直观感受,具有较浓厚的兴趣。
大量的使用图片,或以采访年长者的方式及了解自己家庭生活的变化,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效果。
但学生往往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新中国的新生活新风尚。
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城乡人们物质生活和风俗习惯的变化状况,特别强调了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的表现和一些新风尚的涌现。
说明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的生活质量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才会发生真正意义上的巨变.现在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和精神文化生活日益充实,是党和政府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的结果。
突破策略:先在分类探究的基础上,然后通过知识结构探究,以不同时段归类总结。
难点:中国社会变动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背景、原因,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
如有政治、经济、科技和思想文化环境以及外来影响等。
因此是教学的难点.突破策略:引导学生分析服饰、住房、习俗、当今产品丰富等原因,通过设问、讨论、探究、归纳等得出。
二、教学目标定位(一)知识与能力(1)结合材料掌握近代中国人们物质生活变化的具体表现,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2)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
(3)理解中国近代一些风俗习惯的进步,是人们追求进步、民主和文明的表现。
(4)掌握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013年高一历史学案4: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人教版2)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学案知识梳理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
城市社会生活状况的变化(1)变化原因: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通商口岸建立工厂;清政府为杜绝列强的觊觎,发展近代工商业。
随着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城市近代化的基础设施逐步兴起,人们的生活习俗也随之发生变化。
(2)变化表现:环境:城市近代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兴起。
穿衣:上海等地的买办率先穿起了西装;继而是留美幼童揭开“断发易服”的序幕;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提倡中山装。
饮食:西式餐饮出现并逐渐为普通百姓所接受.居住:富有之家和高官显贵住起了西式住宅。
妇女解放:推行妇女剪辫与放足和倡导婚姻自由。
社交礼仪:握手、鞠躬取代等级森严的跪拜礼。
称呼习惯:“先生”“同志"取代“大人”“老爷".新节日的产生和历法的改变: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2。
农村社会生活状况(1)基本状况:广大农村仍然处在落后、封闭的状态,过着贫穷的生活。
(2)新的生活因素的出现:少量的洋油、洋火、洋布等洋货,进入中等农民家庭.二、新中国的新生活新风尚1.前提: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现代化建设蓬勃发展,人民生活逐步得到改善。
2.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物质生活: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粮食、食用油、棉花、棉布等实行统购统销的政策,稳定了物价,保障了人民的基本物质生活需要.但农民的温饱问题长期未能得到解决。
(2)风俗习惯:新中国成立以后,下令取缔卖淫嫖娼、聚众赌博、反动会道门等社会丑恶现象,涤荡了封建糟粕.1950年,政府制定《婚姻法》,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新婚姻制度。
3.改革开放后(1)物质生活:1987年,中国人民已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为了进一步提高饮食水平,政府发动了“菜篮子工程”。
中国人的着装也从单一的款式走向多样化。
为改善人民的住房状况,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
(2)风俗习惯:实行双休日后,休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学案)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标要求: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学考要求:近代中国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化(运用)。
教学过程【合作探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
且物资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重,行动则摇,误缠机器,可以立死。
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
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
欧美还数十年前,人皆结发也,至数十年,机器日新,兵事日精,乃尽剪之,今既举国皆兵,断发之俗,万国同民风也,且垂辫既污衣,而篱发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
沐难则卫生非宜,梳刮则废时甚12多,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弄,既缘国弱,天遭戏侮,斥为豚尾,去之无损。
——康有为《请断发易服改元折》⑴根据材料概括康有为主张“断发”的理由。
机器生产不安全;战场不便;影响卫生;与世界潮流不符。
⑵结合教材分析导致近代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主要因素。
受西方文化影响;经济发展;资产阶级运动影响。
巩固练习1.近代中国人的物质生活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体现了中西合璧特点的是A .中山装B .四合院C .西装D .花轿2.《从大脚到多变:中国百年间女人美丽标准的变迁》这一文章介绍了中国女人①西方文化的传入;②资产阶级政治运动的影响;③新文化运动引起人们社会观念的变化;④留学教育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⑤妇女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成为国家的主人A .①②④B .①②③④C .②③④⑤D .①②③3.鲁迅说,近代中国“简直是将几十世纪缩在一时:自松油片以至电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标枪以至机关枪,都摩肩挨背的存在”。
上述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 .传统风俗习惯根深蒂固B .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变C .新旧风俗互相交织D .西方文化对中国影响涉及各个方面4.服饰有实用功能、标识功能、装饰功能等,以下古语能体现服饰装饰功能的是A.“衣,依也”B.“衣,隐也”C.“衣服,所以表贵贱也”D.“衣,身之章也”5.下图所示反映的社会生活特点是粮票、布票和油票A.农民分得土地,城市解决劳动就业问题,中国人的生活逐步得到改善B.物资比较匮乏,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比较低C.粮食产量逐年提高,中国基本解决温饱问题D.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中国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学案
知识梳理
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1.城市社会生活状况的变化
(1)变化原因: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通商口岸建立工厂;清政府为杜绝列强的觊觎,发展近代工商业。
随着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城市近代化的基础设施逐步兴起,人们的生
(2)变化表现:
环境:城市近代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兴起。
穿衣:上海等地的买办率先穿起了西装;继而是留美幼童揭开“断发易服”的序幕;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提倡中山装。
饮食:西式餐饮出现并逐渐为普通百姓所接受。
居住:富有之家和高官显贵住起了西式住宅。
妇女解放:推行妇女剪辫与放足和倡导婚姻自由。
社交礼仪:握手、鞠躬取代等级森严的跪拜礼。
称呼习惯:“先生”“同志”取代“大人”“老爷”。
新节日的产生和历法的改变: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2.农村社会生活状况
(1)基本状况:广大农村仍然处在落后、封闭的状态,过着贫穷的生活。
(2)新的生活因素的出现:少量的洋油、洋火、洋布等洋货,进入中等农民家庭。
二、新中国的新生活新风尚
1.前提: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现代化建设蓬勃发展,人民生活逐步得到改善。
2.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
(1)物质生活: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粮食、食用油、棉花、棉布等实行统购统销的政策,稳定了物价,保障了人民的基本物质生活需要。
但农民的温饱问题长期未能得到解决。
(2)风俗习惯:新中国成立以后,下令取缔卖淫嫖娼、聚众赌博、反动会道门等社会丑恶现象,涤荡了封建糟粕。
1950年,政府制定《婚姻法》,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新婚姻制度。
3.改革开放后
(1)物质生活:1987年,中国人民已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
为了进一步提高饮食水平,政府发动了“菜篮子工程”。
中国人的着装也从单一的款式走向多样化。
为改善人民的住房状况,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
(2)风俗习惯:
实行双休日后,休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知识导学
1.注意本课时间线索是近代——现代(开放前——开放后),内容线索是服饰——饮食——居住——婚丧嫁娶——社交礼仪。
2.可用列表法将衣食住行和风俗习惯等在某一历史时期的变化及变化的主要因素加以分析掌握。
3.运用比较的方法,把中国近现代生活变迁放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和世界历史环境下去考察思考。
如饮食方面,由食不果腹到实现温饱,由南米北面到西餐出现。
4.近现代的物质生活和风俗习惯往往在影视等文艺作品中有直观的表现。
如小说《阿Q 正传》中的假洋鬼子的“断发易服”,电影《小二黑结婚》反映了近代解放区人民由父母包办婚姻向自由恋爱的婚姻习俗的转变。
疑难突破
1.安居工程
安居工程是政府的一项“德政工程”,是政府运用市场机制的基本原理,解决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问题的一种手段,兼有调控住房市场、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
建设安居解困房,有助于逐步缓解居民住房困难、不断改善住房条件,正确引导消费、实现住房商品化,最终目的是解决城镇居民的住房问题,提高城镇居民的居住水平。
安居工程体现了政府对住房困难户的关怀,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从1995年开始建设首期安居解困房,在建设中,选址、施工、造价及销售管理等方面坚持做到公开公正,建设地点选在地价低廉,又邻近学校、市场、医院、交通方便的地方,尽量减少有关费用的收取,并采取分期投入、稳步推进、加快周转的方针,建一幢,售一幢,最大限度降低造价成本。
严格管理工程施工,确保工程质量,严格按成本测定,报市物价局审批,坚持政策行为,不以盈利为目的。
按物价局核定价格向社会公开销售,优先售给教师、离退休干部职工和社会救济户,受到市民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赞扬。
2.近代以来影响我国人民生活变化的因素
鸦片战争以后,由于西方国家的侵略,西方国家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涌进我国;一些先进的中国人也通过近代以来的战争和交往,发现了自己的落后,所以也积极主动吸收外国的一些生产生活方式;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放在第一位,使得中国人民的生活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农民分得土地、住房,城市解决劳动就业问题,市民大多有了稳定的工作,社会福利也在不断增加,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改善。
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蓬勃发展,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到1987年,中国人民已基本上解决了过去
新中国成立后,影响人民生活的因素主要有社会制度的作用、生产力发展水平、党在不同
典题精讲
例题观察下列图片:《老建筑与它的百年邻居——上海徐家汇掠影》
问题:从图片中可以看到和汲取哪些信息?
思路解析:从图A可以看出该地过去以农业为主,从图B可以看出该地城市的崛起。
前后变化反映出时代发展变化和文化传承嬗变的鲜明主题。
答案要点:A.大片的农田、稀疏的建筑、教堂(或西式建筑)、小路……以农业为主,但已可看到西方的影响;B.现代化的建筑群、灯光(或夜景)和道路,保留着原先的教堂(或
西式建筑)……呈现繁荣景象。
A-B.跨时代的变化和城市的发展特征。
绿色通道:解答图片材料题要善于观察图片,提取图片的有效信息。
特别要注意审题,搞清图片突出的主题是什么。
变式训练
图1 20世纪初人民流离失所
图2 小脚老太跳起了迪斯科
从上面图片中可以看到和汲取哪些信息?
思路解析:提取有效信息,对
参考答案:图1:旧中国人民饥寒交迫,流离失所,缺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
图2: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富裕起来,在实现温饱后人们的精神追求也在提高,休闲成为现代中国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1和图2的对比反映出中国新旧社会两重天,中国人民的基本人权——生命健康权在新中国有了保障。
问题探究
问题鸦片战争以后,西装传入中国,与西方接触密切的买办、富商、洋行职员以及留学生等,最先穿起西装,但多数人仍然习惯穿长袍。
辛亥革命以后,西装迅速流行起来,一些更舒适、便于行动、漂亮大方的西装逐渐被采用和推广,成为男子的礼服之一,着西装人数急剧增加。
请思考:西式服装为什么在辛亥革命以后能够迅速流行?
导思:中华民国初年的服饰崇洋风气主要是受西化思潮的推动。
探究:从穿着的角度讲,清朝的服装,男子以袍、褂、袄、衫、裤为主,女子以旗袍、袄、褂、裙和披风为主,都长过膝盖,没有腰身,没有曲线;而西装“窄袖革履”,穿着适体、潇洒。
从中国社会政体的转变角度看,西装的流行是辛亥革命以后剪发易服的产物:中华民国成立后,剪除辫子、移风易俗成为时代的潮流之一,必然引起服饰的变化,因而剪发风行必然推动易服潮流的兴起。
与此同时,色彩、花纹、质料、款式无不为等级制度所规范的清朝袍褂、补服等都已经过时,满式的鞋帽、服饰已经受到人们的厌弃。
但是,成熟的中式服装在民国初年尚未出现,从而在易服的风气中出现了一股盲目的西化
倾向。
从当时的社会思潮角度看,中华民国初年的服饰崇洋风气受西化思潮的推动:民主共和的建立实质上是在制度层面学习近代西方文化,而辛亥革命的理论及其制度模式都直接来
因此,当民主共和政体确立后,中华民国政府以西方社会政治为原本进行大量改革,仿行西方政治和西方风俗成为一时的风气,从而在都市兴起了一股西化的思潮。
习题详解
第一题:近代以来我国人民生活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
1.解析思路:从衣、食、住和社会风俗等方面描述变化。
2.答案要点:从“衣”来说,由清末笨拙的旗人服装转变为西装、中山装和五彩缤纷的休闲服等服饰;从“食”来说,引进了西餐,而且考虑到膳食结构和营养配套;从“住”来说,以传统的平房为主转变为整洁宽敞的楼房;从社会风俗来说,传统的陈规陋俗转变为简约文明的习俗。
第二题:近代以来影响我国人民生活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1.解析思路:从1840年来,导致我国人民生活发生变化的政治、经济等方面分析。
2.答案要点: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殖民者的入侵,西方近代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也涌入我国;一些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为了宣传文明、进步和民主,也积极主张吸收外国近代生活方式;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也起到推动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把改善人民生活始终放在首位,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