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原因反复自然流产与PAI—I基因4G

合集下载

不明原因复发性自然流产病人应用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的观察和护理

不明原因复发性自然流产病人应用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的观察和护理

mI 加 肝 素 抗 凝 , 心 处 理 , 离 出淋 巴 细 胞 , 内 或 皮 下 多 点 , 离 分 皮 注 射 回 输 到 病 人 体 内 。 孕 前 免 疫 治 疗 3次 或 4次 , 次 间 隔 3 每
周 ~4周 , 励 病 人 在 免 疫 治 疗 后 6个 月 内 妊 娠 , 娠 6周 前 加 鼓 妊 强 免 疫 1 或 2 。 3 月 ~ 6 月 未 妊 娠 者 可 追 加 治 疗 次 次 如 个 个
护理研究 21 0 2年 8月第 2 6卷 第 8期 中 旬 版 ( 第 4 3期 ) 总 0
舒 适 护理 模 式在 吸痰病 人 中 的应 用
f a i t n er oi g s u u s c i n orp ten s u d g n p t m u to
高红 卫
Ga n we( n rlHo p tl f in l a yRe o Ho g iGe e a s i j g Mi tr — a o Be i i
1次
理 , 对 提 高 治 疗 效 果 有 积 极 的 促进 作 用 。 这
参考文献 : [ ] 中华 医学 会 . 床 诊 疗指 南 ( 助 生 殖 技 术 与精 子 库 分 册 ) M] 北 1 临 辅 [ .
京: 人民 卫生 出版 社 ,0 9 1 4—1 7 2 0 :2 2.
代谢异常 、 生殖 道感 染 等 检查 , 除 染 色 体 异 常 、 排 内分 泌 异 常 、 生
减 轻 其 心 理 压 力 , 助 其 树 立 战胜 疾 病 的 信 心 , 利 再 次 妊 娠 , 帮 顺
并 顺 利 渡 过 妊 娠 期 ] 。
3 小 结
殖 解 剖 异 常 、 染 等 病 因 引起 的 复 发 性 自然 流 产 。对 不 明原 因 感

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的主动免疫治疗

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的主动免疫治疗

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的主动免疫治疗吴 菁,黄艳仪,黄华梅,尹爱华,钟燕芳,潘小英(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广东 广州 510010)摘 要:目的:探讨主动免疫治疗对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的疗效,及不同免疫治疗次数疗效的比较。

方法:将56例诊断为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封闭抗体检测阴性的患者分为A、B两组,进行2次或3次的免疫治疗,每次间隔4周。

观察封闭抗体在治疗前后的比较及受孕后妊娠结局。

结果:A组22例患者治疗后17例受孕,14例足月分娩,妊娠成功率为82.35%。

B组34例患者治疗后28例受孕,24例足月分娩,成功率为85.71%。

两组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主动免疫治疗对原因不明的复发性流产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为避免免疫治疗的潜在风险,免疫治疗次数可选择2次。

关键词:复发性流产;主动免疫治疗;封闭抗体中图分类号:R71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779(2007)03-0392-02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unexp l a i n ed 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 o n,URSA),发病率约为1%,其病因复杂,容易复发,是一种难以治愈的不育症[1]。

病因有染色体异常、母体生殖道解剖结构异常、内分泌失调、生殖道感染及自身免疫,如经过严格筛查排除前述原因后的复发性流产称为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

对于这些病例,经进一步检查母体体内不存在封闭抗体的患者,选择淋巴细胞免疫疗法来进行治疗。

现关于主动免疫治疗次数的选择有所不同[2、3],有研究表明采用每疗程免疫3次,亦有研究报道采用2次免疫治疗患者免疫反应性即可获得良好改善,我们将2次和3次的淋巴细胞免疫疗法进行临床比较,以了解不同免疫次数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均为在本院门诊就诊的连续流产3次或3次以上,并经系统病因检查排除其他原因,封闭抗体检测阴性,诊断为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的患者。

将56例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5]: A组行2次淋巴细胞免疫疗法,每间隔3周一次,共22例;B组行3次免疫疗法,每间隔4周一次,共34例。

PAI-1的水平与不明原因反复自然流产的关系

PAI-1的水平与不明原因反复自然流产的关系

PAI-1的水平与不明原因反复自然流产的关系李光梅;洗志霞;邓舒静【摘要】目的:探讨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PAI-1)水平与不明原因反复自然流产的关系。

方法分别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不明原因反复自然流产患者(流产组)、正常晚期妊娠孕妇(正常妊娠组)与正常未妊娠女性(正常对照组)各30例,比较三组受检者的血浆PAI-1水平。

结果流产组患者的血浆PAI-1为(9.12±0.92) ng/mL、正常妊娠组为(6.67±0.91) ng/mL、正常对照组为(5.74±0.88) ng/mL,三组受检者的血浆PAI-1水平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且流产组最高,正常对照组最低。

结论育龄妇女血浆PAI-1水平与不明原因反复自然流产有着密切关系,若过度增高,应警惕胎盘血供异常以及流产等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期刊名称】《海南医学》【年(卷),期】2016(027)011【总页数】2页(P1856-1857)【关键词】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不明原因反复自然流产;相关性【作者】李光梅;洗志霞;邓舒静【作者单位】吴川市妇幼保健院检验科,广东吴川 524500;吴川市妇幼保健院检验科,广东吴川 524500;吴川市妇幼保健院检验科,广东吴川 524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14.21反复自然流产指的是连续≥3次小于妊娠12周以内发生自然流产的现象,其病因复杂,且涉及因素众多。

目前研究显示,生理解剖、内分泌异常、染色体异常、感染、免疫调节蛋白缺乏等均可导致反复自然流产的发生[1]。

妊娠期妇女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母体与胎儿界面的血管或微血管内血栓形成也可造成流产或胎儿宫内发育迟缓、先兆子痫等妊娠期并发症。

近年来相关研究表明,胎盘动脉栓塞导致的胚胎供血不足、绒毛坏死也是自然流产的一个重要原因[2]。

而胎盘动脉栓塞的一个重要内在原因即为凝血功能的异常。

HLA-Ⅰ、Ⅱ类基因多态性与原因不明复发性自然流产的关系

HLA-Ⅰ、Ⅱ类基因多态性与原因不明复发性自然流产的关系

HLA-Ⅰ、Ⅱ类基因多态性与原因不明复发性自然流产的关系梁飞; 刘楠; 贾丽媛; 赵晓; 龙娟; 孙玉英; 奚永志【期刊名称】《《解放军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9(040)005【总页数】4页(P478-481)【关键词】原因不明复发性自然流产; 人类白细胞抗原; HLA-A、B、C基因; DRB1基因; DQB1基因【作者】梁飞; 刘楠; 贾丽媛; 赵晓; 龙娟; 孙玉英; 奚永志【作者单位】[1]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免疫学实验室北京100071; [2]安徽医科大学解放军307临床学院北京1000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14.21复发性自然流产(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RSA)病因多而复杂,除遗传因素、免疫因素、感染因素、内分泌失调、解剖结构畸形外,仍有近半数原因不明,被定义为原因不明复发性自然流产(unexplained 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URSA)[1]。

生殖免疫学认为,50% ~ 60%的URSA发生与免疫因素有关。

其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关系的研究已成为生殖免疫研究的重点[2]。

目前,研究多集中在URSA易感基因与夫妇双方HLA相容性等方面。

相关文献以HLADR、DQ等位基因与URSA的关联性报道居多[3];而HLA-Ⅰ类(A、B、C)特别是HLA-C等位基因则鲜有报道。

近来研究表明,HLA-C属于经典的HLA-Ⅰ类分子,作为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ller immunoglobulin-like receptor,KIR)的配体,在母胎免疫调节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为全面了解HLA-Ⅰ、Ⅱ类基因多态性与URSA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本文通过URSA夫妇组与正常妊娠夫妇组HLA-A、B、C、DRB1及DQB1基因分布频率以及HLA抗原相容性差异的分析,探讨HLA-Ⅰ、Ⅱ类基因多态性与URSA的关系。

不明原因反复自然流产与PAI—I基因4G

不明原因反复自然流产与PAI—I基因4G

不明原因反复自然流产与PAI—I基因4G/5G多态性的关系潍坊市人民医院产二科付锦华自然流产是妊娠期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为10%—18%,原因不明的反复自然流产患者占其中的40—60%,近年来,提出遗传性易栓症与流产的概念,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I(PAI—I)水平升高与血栓性疾病密切相关,且两者间存在基因多态性依赖关系[1,2] ,PAI—I基因启动因子区4G/5G多态性与早产、流产、死胎等妊娠并发症有关[3],我们对PAI—I基因4G/5G多态性与反复自然流产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现报道如下:一、对象与方法1、对象:(1、)反复自然流产组:自2004年1月—2005年12 月来我院产科就诊,并经临床诊断的反复流产患者72例,平均年龄为29±4岁,所有患者既往有自然流产史(1—6次不等),本次妊娠出现先兆流产或B超诊断为宫内死胎,孕期均在3个月内,排除内分泌失调、感染、血型不合、生殖道异常等因素,夫妇双方外周血染色体检查核型正常,男方无精子畸形。

(2)、正常妊娠对照组,随机选择正常妊娠妇女74例,年龄23—28岁,孕周26—41周。

2、方法:(1)基因组DNA抽取采用酚/氯仿法。

(2)PAI-I 基因扩增:引物位于5ˊ端启动子区,序列参照文献[2]的方法设计,由sangon公司合成。

上游引物为;5,CACAGAGTCTGGCCACGT3,(C为非配对碱基):下游引物为:CAGCCACGTGA TTGTCA TGGT3,。

潍坊市人民医院产二科(261041)PCR反应体系为25ul,含基因组DNA100ng,10×PCR缓冲液2.5ul,mgcl21.3mmol;dNTP s各0.2mmol,引物各0.3umol,TagDNA聚合1.0U。

PTC-100型扩增仪(美国MJ公司生产),循环参数:94℃30s、57℃30s、72℃30s35个循环,最后72℃延伸10min。

经2.5%琼脂糖凝胶电泳,EB 染色检测PCR产物。

妻子自然流产或有丈夫原因

妻子自然流产或有丈夫原因

妻子自然流产或有丈夫原因作者:王庆相来源:《健康博览》 2011年第8期□文/ 王庆相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生殖医学中心有些夫妻婚后妻子反复发生自然流产,不能正常生育,一般会认为这是女方的原因,可实际上有时原因是在丈夫身上,作为提供胚胎半数基因的男方,也需要进行必要的检查以发现可能存在的相关因素。

反复自然流产(RSA)是指连续发生3 次或3 次以上的自然流产,多发生于孕期的前20~28 周,发生率约为0.5%,病因十分复杂多样。

反复流产的男方因素主要是体细胞和生殖细胞基因异常。

体细胞染色体异常多导致高流产率、低生育或不育率。

精子染色体数目或结构异常可导致流产风险的增加,主要影响因素有年龄、环境、疾病及医源因素等。

精子形态学或功能异常、DNA 的损伤等均与流产相关,其他损伤精子DNA 完整性的因素也可导致高流产率。

基因突变、高龄、感染和任何影响胎盘的父系基因异常都会有流产风险。

男方因素可影响怀孕生育的各种环节,包括胚胎发生、植入、流产和出生缺陷。

尽管很多研究还只是初步的,但已表明导致高流产率男性因素的重要性,有些情况下进行必要的预防、干预对减少男性因素引起的流产有积极作用。

研究发现的主要因素有下列:一、染色体不正常或基因原因染色体是人体细胞内具有遗传性质的物体,是基因的载体。

染色体异常有多种情况,可分别引起不同情况的生育异常。

染色体数目异常染色体整倍体性异常多发生自发性流产,少有存活胎儿。

非整倍体异常包括单体型、三体型和多体型,存活的子代多有明显异常的临床表现,常见的包括:三体综合症、克氏综合征等。

这些男性多合并低生育力或不育,并可导致50%或以上的高流产率。

双亲之一性染色体嵌合体,由于性染色体不分离或分离后期迟滞产生单体、三体或不能存活的非整倍体,因而其携带者也与反复自然流产发生有关。

研究发现,反复流产的发生只受性染色体影响,常染色体二倍及二倍体发生频次与普通人群并无差异。

与正常人群或对照生育组相比,妻子不明原因流产的男性精子的非整倍体性和二倍体性概率高于正常男性。

外周血凝血相关因子水平与不明原因反复自然流产的关系

外周血凝血相关因子水平与不明原因反复自然流产的关系

外周血凝血相关因子水平与不明原因反复自然流产的关系李光梅;邓舒静;苏瑜【摘要】目的对比观察78例不明原因反复自然流产患者外周血抗凝血因子(AT-Ⅲ、TAT)及凝血相关因子(F1 +2、PAI-1)水平情况.方法选取排除遗传、感染、性激素、解剖因素的反复自然流产患者78例作为反复自然流产组,选取同期门诊行无痛人流的妊娠40~45 d早孕患者50例为非正常妊娠组,另选取同期门诊行宫内节育器放置术1~2次正常生育史非孕期正常妇女50例为正常未孕组,抽取所有研究对象外周血,采用ELISA检查患者外周血F1+2、TAT、PAI-1水平,采用发色底物法测定AT-Ⅲ水平,观察比较3组间及反复自然流产组不同流产次数患者检查结果的差异.结果反复自然流产组AT-Ⅲ水平低于非正常妊娠组及正常未孕组,TAT水平高于非正常妊娠组及正常未孕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反复自然流产组F1+2、PAI-1水平高于非正常妊娠组及正常未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反复自然流产组患者随着流产次数增加,AT-Ⅲ水平下降,TAT、F1+2、PAI-1水平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反复自然流产组患者随着流产次数增加,反复自然流产妇女血清AT-Ⅲ水平下降而TAT、F1+2和PAI-1水平升高.不明原因反复自然流产患者外周血凝血相关因子水平有明显异常,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妊娠后胎盘微血管易发生血栓,对反复自然流产患者外周血凝血相关因子进行检测能够为针对性抗凝治疗,恢复患者生育功能提供相关依据.【期刊名称】《检验医学与临床》【年(卷),期】2016(013)012【总页数】3页(P1614-1616)【关键词】反复自然流产;抗凝血因子;凝血相关因子【作者】李光梅;邓舒静;苏瑜【作者单位】广东省吴川市妇幼保健院检验科 524500;广东省吴川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 524500;广东省吴川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 524500【正文语种】中文·论著·反复自然流产是指孕龄妇女连续3次及3次以上12周妊娠以内自然流产的情况,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1]。

不明原因反复自然流产的免疫病因研究进展

不明原因反复自然流产的免疫病因研究进展
H V D A[] 中 华临 床 与 卫 生 , 0 ,()12 B N j . 2 432 :3 . 0 [2 孟 艳丽 , 颖华 , 健 林 , . 巴细 胞 亚 群 对 乙 肝 疫 苗 免 疫 效 果 2] 韦 吴 等 淋
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济宁医学 院学报 ,073 ( )1 . J. 20 ,0 1 :3
n a e p n e e ai s a cn t n:b e c f h yo i ep o u — o s d r t h p t iB v c i ai a s n e o l c t kn rd c r e s o t o T
[o 张 宪忠 , 2] 朱
文 , 洪 生 .0 杨 10例 乙肝疫 苗无 应 答 分 析 [ j现 代 预 J.
19 ,4 6 :3 5 9 6 2 ( ) 15 .
[8 赵晋丰, 1] 陈海 棠, 曹广文 . 宁波 汉族人 群 乙肝免疫 应答 与 H J— l A D B * 7 D B *0 、 R I 0 1D *00 R I 0 、 R 1 4 D B *10 、0B 4 1的相关 性[] 第 1 J.
n nep n e e a t a c e H m I t 3,9 7 5 ( ) 4 orso d r t h p ti B v ci , u so is n m mI 19 , 8 1 :2— 1
5 1.
[9 Kn inLo Ln-igWag JnNe e a.snnepni ns t 1] agXa u ,egPn n ,u i,t 1I or oseeso s v
vr ss ra e a t e —p cf I + T c l n h p t iB v c ie n n iu u fc i n s e i c C M n g i - el i e ai s a cn o — s t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明原因反复自然流产与PAI—I基因4G/5G多态性的关系
潍坊市人民医院产二科付锦华
自然流产是妊娠期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为10%—18%,原因不明的反复自然流产患者占其中的40—60%,近年来,提出遗传性易栓症与流产的概念,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I(PAI—I)水平升高与血栓性疾病密切相关,且两者间存在基因多态性依赖关系[1,2] ,PAI—I基因启动因子区4G/5G多态性与早产、流产、死胎等妊娠并发症有关[3],我们对PAI—I基因4G/5G多态性与反复自然流产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现报道如下: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1、)反复自然流产组:自2004年1月—2005年12 月来我院产科就诊,并经临床诊断的反复流产患者72例,平均年龄为29±4岁,所有患者既往有自然流产史(1—6次不等),本次妊娠出现先兆流产或B超诊断为宫内死胎,孕期均在3个月内,排除内分泌失调、感染、血型不合、生殖道异常等因素,夫妇双方外周血染色体检查核型正常,男方无精子畸形。

(2)、正常妊娠对照组,随机选择正常妊娠妇女74例,年龄23—28岁,孕周26—41周。

2、方法:(1)基因组DNA抽取采用酚/氯仿法。

(2)PAI-I 基因扩增:引物位于5ˊ端启动子区,序列参照文献[2]的方法设计,由sangon公司合成。

上游引物为;5,CACAGAGTCTGGCCACGT3,(C为非配对碱基):下游引物为:CAGCCACGTGATTGTCATGGT3,。

潍坊市人民医院产二科(261041)
PCR反应体系为25ul,含基因组DNA100ng,10×PCR缓冲液2.5ul,mgcl21.3mmol;dNTP s各0.2mmol,引物各0.3umol,TagDNA聚合1.0U。

PTC-100型扩增仪(美国MJ公司生产),循环参数:94℃30s、57℃30s、72℃30s35个循环,最后72℃延伸10min。

经2.5%琼脂糖凝胶电泳,EB 染色检测PCR产物。

(3)、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及电泳分型:酶切反应体系20ul,含PCR产物3ul,限制酶BsII8U,10×酶切缓冲液2 ul,混匀后置55℃水浴,消化2.5h。

12%的中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显色分析结果。

3、统计学方法:应用基因计数法计算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

二、结果:
1、PAI-I基因多态性检测电泳结果
PAI-I基因4G/5 G多态性是指在转录起始上游675bp处存在1个鸟苷(G)插入或缺失,表现3种多态性,PAI-I基因PCR产物为142bp,经BSII酶切消化后产生不同的特异性片段,形成3种基因型。

产生96bp和46bp2条带,即为4G/4 G基因型,产生74、46和22 bp3条带,即为5G/5G基因型,产生96、74、46和22 bp4条带,即为4G/5G 基因型,其中22 bp条带在12%PAGE电泳2.5h后跑出胶外。

自然流产组4G/4 G型占39.4%(30/76),4G/5G型占43.4%(33/76),5G/5G 型占17.2%(13/76)。

对照组4G/4 G型占14.9%(11/74),4G/5G型占58.1%(43/74),5G/5G型占27.02%(20/74)。

两组比较,自然流产组4G/4G基因型频率显著高于妊娠组(p〈0.01〉,4G等位基因
频率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

两组人群PAI-I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
组别n 基因型频率等位基因频率4G/4G 4G/5G 5G/5G 4G 5G
自然流产组76 30(39.4%) 33(43.4%) 13(17.2%) 0.612 0.388 正常妊娠组74 11(14.9%) 43(58.1%) 20(27.02%) 0.439 0.561 三、讨论:
PAI-I基因4G/5G多态性与血浆PAI-I的水平密切相关,存在基
因型依赖关系,4G/4G基因型个体PAI-I的水平高于人群平均值约
21%[4];临床资料也证实,4G/4G基因型和4G等位基因与冠心病、
急性冠脉综合征、视网膜静脉血栓发生也密切相关[4]。

反复自然流产的病因复杂,除免疫失调、内分泌紊乱、感染、染
色体异常等因素外,基因多态性与自然流产也有关联,Glueck等[3]
对122例妇女做了Leiden V因子、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凝血酶
原和PAI-I基因4G/5G多态分析,发现存在基因突变的妇女发生早产、
宫内发育迟缓的百分率明显增加,基因突变组妇女发生妊娠合并症者
为37%,无基因突变组为21%,认为4G/4G基因型是严重妊娠合并
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本结果表明,76例不明原因反复自然流产的妇
女PAI-I基因4G/4G基因型和4G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正常妊娠组
妇女(p〈0.01〉,提示PAI-I基因4G/5G多态性与不明原因反复自然
流产密切相关,4G/4G基因型是不明原因反复自然流产的易感基因
型。

但PAI-I基因多态性参与自然流产发病的可能的遗传学机制,目
前尚不明确,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Juvan-Vague I,Alessi MC.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l
and atherorombosis. Thromb Haemost,1993,70:138—143。

2、Visanji JM,seargent J,Tahri D,et al.Influence of the 675
4G/5Gdimorphism of the 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
promoter on thrombotic risk in patients with factor V
Leiden.Br J Haematol,2000,110:135—138.
3、Glueck CJ Phillips H ,Cameron D,et al.The 4G/5G
polymorphism of the hypofibrinolytic 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 type I gene:an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for serious
pregnancy complications. Metabolism, 2000,49:845-852.
Iwai N ,Shimoike H,Nakamura Y,et al.The 4G/5G polymorphism of the plasminogen avtivator inhibitor gene is associated with the time course of progression to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Atherosclerosis,1998,136:109-114.
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