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医体质学说探讨反复自然流产的防治
中医治疗复发性流产临证思路

中医治疗复发性流产临证思路复发性流产是指孕妇已有2次及以上的自然流产。
流产的原因很多,包括染色体异常、子宫异常、内分泌失调、免疫因素等。
中医认为复发性流产一般属于肝肾不足,气血运行不畅的范畴。
下面从中医角度讲一下复发性流产的中医治疗临证思路。
一、辨证分型(一)肝肾不足型临床表现为习惯性流产、偏头痛、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月经量少、色淡、经期不定或闭经、面色灰暗或黯淡无华、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或涩。
(三)瘀血型临床表现为经期先后不一、经血颜色暗红、质稠、有血块、腹痛、腰膝酸软、注意力不集中、舌质紫暗、苔薄腻或有瘀点、脉涩。
(四)阳虚寒凝型临床表现为不孕、月经不调、经痛、腰膝酸软、手脚发凉、易感寒邪、面色苍白、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二、治疗原则治疗原则:补肝肾益精血。
常用方药:金匮肾气丸、六味地黄丸、五子衍宗丸等。
常用方药:四物汤、当归归芍甘汤等。
常用方药:逍遥散、通络散、丹参酮等。
常用方药:四神丸、暖宫丸、益母草饮等。
三、中药具体运用临床实践中,可根据临床症状,结合中医辨证论治原则,选用中药进行调理。
常用的中药有:当归、熟地、川芎、白芍、黄芪、人参、枸杞子、阿胶、红枣、山药、龟板、肉桂、吴茱萸等。
四、注意事项1. 孕妇服用任何药物都需征询医生意见,以避免药物给胎儿带来不良影响。
2. 对于伴有其他系统疾病的复发性流产患者,还需要针对性治疗。
3. 中医治疗复发性流产要结合饮食调理,增强体质,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做好心理调适等工作。
4. 治疗期间要注意安胎、避免劳累、保持情绪稳定等。
总之,中医治疗复发性流产,需根据不同患者的病情特点进行因人而异的辨证施治,结合中药、饮食、生活习惯等多方面治疗手段,才能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中医治疗复发性流产临证思路

中医治疗复发性流产临证思路复发性流产是指妊娠期低于20周,胎儿死亡或胚胎停止发育,而导致妊娠终止的情况。
中医治疗复发性流产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辨证施治1. 脾肾阳虚型:患者多表现为流产后腰痛乏力,头晕耳鸣,神疲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象沉缓。
治疗应以温补脾肾为主,可选用参附地黄丸、六味地黄丸等。
2. 肝郁血瘀型:患者多表现为情绪波动,胸胁胀闷,乳房胀痛,月经不调,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舌苔黄腻,脉弦细涩。
治疗应以疏肝解郁、活血化瘀为主,可选用丹参酮注射液、逍遥丸等。
3. 气虚血瘀型:患者多表现为自觉血虚,精神疲乏,面色苍黄,舌质淡白,苔薄白,脉象细弱。
治疗应以益气活血为主,可选用补中益气汤、当归芍药散等。
二、重视病因1. 内因调理:复发性流产多与母体内因有关,如内分泌失调、子宫畸形、自身免疫等。
中医治疗复发性流产应重视内因的调理,如通过中药调理养血、益气、调理内分泌等。
2. 外因排除:外因是指不良的生活习惯和环境因素等。
如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避免接触有害物质等。
对于患有子宫畸形的患者,还可以考虑手术矫治。
三、中药药物辅助治疗1. 归脾汤:可用于脾肾阳虚型,主要成分包括熟地、炮姜、鹿角胶、补骨脂、白芍、茯苓、当归等。
具有温补脾肾、固摄胚胎的作用。
2. 连翘败毒汤:可用于肝郁血瘀型,主要成分包括连翘、黄柏、黄连等。
具有疏肝解郁、败毒消炎的作用。
3. 玉屏风颗粒:可用于气虚血瘀型,主要成分包括当归、川芎、桃仁等。
具有益气活血、调经止血的作用。
四、饮食调理1.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生食或半生食品,以防感染。
2. 饮食应健康均衡,多摄入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蛋白质的食物,增强母体的免疫力。
3. 避免过度饮酒、咖啡和浓茶等刺激性食品,以及过于辛辣、油腻的食物。
五、心理疏导1. 复发性流产对患者来说是一次心理打击,对患者的心理状态产生一定的影响。
中医治疗中,应进行心理疏导,帮助患者调整心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情。
中医有这招 防治先兆流产的好办法

中医有这招防治先兆流产的好办法先兆流产是指妊娠28周前,出现少量阴道流血和(或)下腹疼痛,宫口未开,胎膜未破,妊娠物尚未排出,子宫大小与停经周数相符,妊娠尚有希望继续者。
是妊娠早期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大约占全部妊娠的15%。
随着社会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增大、不良饮食、环境污染以及怀孕早期对先兆流产的不重视,先兆流产的发病率逐渐升高。
可发展为难免流产、稽留流产,严重影响妇女的身心健康。
先兆流产属于祖国医学“胎漏”、“胎动不安”等范畴。
中医认为导致先兆流产的主要病机是冲任损伤、胎元不固。
妊娠是胚胎、胎儿在母体内生长发育和成熟的过程,母胎必须相互适应,中医把母、胎之间的微妙关系以“胎元”来涵盖,胎元包括胎气、胎儿、胎盘三个方面含义,胎气、胎儿、胎盘任何一方有问题,均可发生先兆流产。
先兆流产一般伴有阴道流血、腹痛、腰酸及下坠症状。
尿HCG阳性诊断为早孕后,如果出现腰酸腹痛或者下腹部坠胀感,甚至不断加重,这些都可能是先兆流产的征兆,一旦发现,需及时就诊,予以相关激素水平的检测以及彩超检查,以排除异位妊娠,判断孕妇及胚胎情况。
如果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激素水平偏低,需及时予以中医保胎治疗。
中医学强调因人制宜,防病治病注重个体体质差异。
提倡“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通过中医药调整妇女体质的偏颇,对易感体质进行早期干预。
反复多次流产的患者由于屡孕屡堕必然耗伤气血,肾气亏虚;因有不良孕产史精神紧张压力大,易致脾虚气弱,肝失条达,肝气郁结,气滞血瘀。
瘀阻于胞宫充任,使胎元失养而不固。
所以,孕前的体质调理尤为重要。
研究发现,阳虚体质、气郁体质、气虚体质和阴虚体质与早期先兆流产发生关系最为密切。
所以,在孕前和孕早期针对不同体质的偏颇,运用补肾健脾,补气养血,健脾去湿,行气化痰等方法予以调理,使其肾气盛,精气充,胎元得以滋养。
在调理过程中,注意体质具有可变性,患者的处方用药需随证加减。
对于孕前或孕早期尚无先兆流产症状的患者还可以遵循未病防病的方针注意饮食调护及精神调摄等:(1)调整饮食。
中医治疗复发性流产临证思路

中医治疗复发性流产临证思路复发性流产是指妊娠3次以上的连续不连续自发性终止,是一种常见的妊娠并发症。
中医认为,复发性流产主要是由于母体气血不足、脏腑功能失调、阳虚阴亢等因素导致,故治疗复发性流产应从调养气血、调整脏腑功能、平衡阴阳等方向出发。
临床上常见的证型有气血虚证、肝郁血瘀证、肾阳虚证等。
一、气血虚证气血虚证是复发性流产的常见证型之一,病人常见面色苍白、容易疲劳、精神不振、食欲不佳、舌质淡、脉细弱等表现。
中医治疗应从调补气血、提高体质出发。
可以使用补血益气的药物,如四物汤、当归补血汤等。
同时配合饮食调理,多食用富含铁质的食物,如黑芝麻、猪肝、黑豆等。
定期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体质。
二、肝郁血瘀证肝郁血瘀证是复发性流产的常见证型之一,病人常见情绪不稳定、胁肋胀痛、乳房胀痛、经期不调等表现。
中医治疗应从舒肝解郁、活血化瘀出发。
可以使用调理肝气的药物,如柴胡、丹参等。
同时可以配合行气活血的药物,如桃仁、玫瑰花等。
饮食上应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保持良好的心情,避免情绪波动。
三、肾阳虚证肾阳虚证是复发性流产的常见证型之一,病人常见腰膝酸软、畏寒怕冷、月经量少等表现。
中医治疗应从温阳固脱、补益肾阳出发。
可以使用补肾壮阳的药物,如肉桂、菟丝子等。
同时可以配合温热类的药物,如姜黄、干姜等。
饮食上应多吃温补食物,如狗肉、羊肉、核桃等,避免吃寒凉性食物。
中医治疗复发性流产还可以结合针灸、推拿、艾灸等物理疗法,通过刺激经络、调整气血运行来达到治疗的效果。
中医治疗复发性流产的临证思路主要是调理气血、调整脏腑功能、平衡阴阳,根据不同的证型采取相应的中药治疗方法,并结合适当的生活习惯和饮食调理,以达到预防复发性流产的目的。
中医药防治自然流产的研究思路及进展

胚胎可看作是具有父方 1 /2 遗传物质的同种自然移植 物,胎儿及其附属物不被母体排斥并可在子宫内发育成熟,母 体必须形成免疫耐受。各种免疫学因素通过有机协调参与妊 娠维持。若母体免疫平衡失调,排斥作用增强,则可能引起流 产。近年来也有中医妇科研究者从免疫调控的角度开展了一 系列临床及实验研究,进一步探讨中医药的安胎作用机制。
反复流产的内分泌因素包括黄体功能不足、甲状腺功能 亢进或减退以及高泌乳素血症、多囊卵巢等。内分泌异常的 最终结果是影响性腺轴功能导致卵巢分泌黄体酮不足,使分 泌期子宫内膜腺细胞糖、肽分泌不足,影响子宫内膜的增殖、 分化,影响胚胎着床,诱发流产。
中医理论认为,肾藏精而主生殖。冲为血海,任主胞胎, 冲任二脉根于肾,肾虚则冲任随之失摄。黄体功能不全性自 然流产,当属母体肾气衰弱,冲任亏损,无力系养胞胎所致,其 中医证候主要表现为肾虚或脾肾两虚,补肾健脾治法具有防 治流产的确切疗效[3]。为探讨其作用机制,罗颂平带领的研 究团队首创了以羟基脲与米非司酮建立的肾虚 - 黄体抑制病 证结合模型,模拟了临床上肾虚自然流产发生的状态,造模动 物出现活动迟缓、萎靡、体质量下降、体毛枯槁,血清孕激素水 平下降,蜕膜孕激素受体( PR) 表达被抑制,符合肾虚和黄体 不健的临床表现特征,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动物模型,具有可重 复性[4]。为后续研 究 中 医 药 防 治 黄 体 功 能 不 全 性 自 然 流 产 的动物实验研究提供了指导和借鉴。
免疫复发性自然流产的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初探

免疫复发 性自然流产为 一种自身免疫性 疾病, 西医对本病的病因病机尚不十分 明了, 目前研究表 明孕期 细胞免 疫高 反应 性 ( Th1 型 细胞功 能增 强、 Th2 型细胞 功能 减 弱 ) 、母 体 封闭 抗 体缺 乏、 夫妇 HLA 相容性高、抗精子免疫、抗磷脂抗体、血型抗 原等与复发性自然流 产的发病有关[ 1] 。中医古代医 籍对本病无专门 记载, 统归 于胎漏、胎动 不安、滑 胎门中。近年 来中医工 作者探讨 用中 药治疗 本病,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且无毒副反 应, 显示了中医中 药的独特之处。笔者 通过对临床 326 例 免疫异常增 高型复发性自然流产患者 ( 血清抗体阳性 ) 进行分 析, 辨证属于肾阴不足者 182 例 ( 约占 77% ) , 肾阳 不足者 11 例 ( 约占 5% ) , 肾阴阳两虚者 43 例 ( 约 占 18% ) 。故本文对免疫异常增高型复发性自然流产 阴虚证的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进行探讨。 1 免疫与中医 肾气 相关联 免疫 一词, 始见于明朝的 免疫类方 , 有 关免疫的资料在先秦文献中已有所记载。如 内经 中 正气存内 , 邪不 可干 , 邪之 所凑, 其气必 虚, 风雨寒热, 不得虚邪, 不能独伤人 等, 都 明确指出 正气 是人体抵御外 邪的重要因素。此 处所说之 正气 学说与免疫系 统相吻合, 具体有 三个方面 : 一 是防御功能 , 表现为抗感染 ; 二是自 稳功能 , 表现为消除体内衰老或 受损的细胞, 保持 体内环境的稳定; 三是监视功能 , 表现为消灭体内 出现的突变细胞, 以免肿瘤的发 生。免疫系统是一 个极为复杂的系统, 在维持机体的稳定和健康方面 起着重要的作用。诸多研究表明 , 免疫系统受神经 和内分泌系统的调控, 反之 , 免疫系统也调节着神 经和内分泌系统, 形成一个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 络。因而这一系统功能与中医学关于肾脏功能的论 述颇为相似 , 肾为先天之本 , 包括了泌尿、生殖、 内分泌及中枢神经系 统的部分功能[ 2] , 可以认为免 疫的发生和免疫反应性, 特别通过免疫与神经内分 泌系统的互相调节对生殖免疫起 到主导的作用, 应
复发性自然流产中医药研究进展

复发性自然流产中医药研究进展摘要】复发性自然流产是临床常见病,本文对该病的病因病机、分型论治、机理研究近况进行了总结,对本病的中医药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复发性自然流产中医药综述复发性自然流产是指自然流产连续发生2次或2次以上,属于祖国医学“滑胎”范畴。
系指妊娠期间小腹下坠,腰骶酸痛,阴道流血或多或少为主的征象。
中医药因其安胎安全可靠及显著的疗效而广泛应用于临床。
笔者将近年来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各医家对复发性自然流产的病因研究侧重点各不相同。
赵氏[1] 提出导致滑胎的常见因素除肾虚、脾虚、气血两虚外,尚有肝瘀气滞、寒凝血瘀等原因。
赵氏[2]认为瘀血滞留胞宫而导致滑胎。
王氏[3]认为中气不足,气虚下陷为滑胎主因。
孙氏总结出肝血不足才是本病的本质原因。
夏氏认为导致本病的重点因素是心肾不交,尤以肾虚为前提。
而李氏[4]认为心气虚更突出。
此外,孙氏认为脾肾阳虚,寒湿凝滞胞脉而致。
虽然对本病病因病机的研究较多,侧重点各不相同,但大多数医家认为肾虚和气虚是造成胎动不安的重要原因。
中医理论认为,肾藏精而主生殖。
妇女妊娠经血聚以养胎,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冲任充盈,胎有血养而有所动。
冲任二脉根于肾,肾虚则冲任随之失摄。
大凡胎动不安、坠胎、滑胎之疾均因肾虚、冲任不固之故。
冲任不固之因,不外气虚失载、肾虚血热、肝气郁滞等诸因素,而其中肾虚和气虚是重要原因。
中医证候主要表现为肾虚或脾肾两虚,补肾健脾治法具有防治流产的确切疗效[5]。
2 分型论治《张锡纯女科要旨》认为肾脏有重要作用,安胎注重补肾:“胎在母腹,若果善吸其母之气化,自无下坠之虞。
且男女生育,皆赖肾脏作强。
菟丝子大能补肾,肾旺自能荫胎也。
寄生能养血,强筋骨,大能使胎气强壮,故《神农本草经》载其能安胎。
续断亦补肾之药。
”许氏[6]自拟固肾保胎饮(白芍、菟丝子、桑寄生、续断、枸杞子、杜仲、巴戟天、阿胶、白术、紫苏子、砂仁、甘草) ,随证加减,20例患者中,保胎成功17 例。
中医如何调理女性习惯性流产

中医如何调理女性习惯性流产在生育的道路上,习惯性流产无疑是许多女性心中的痛。
对于渴望拥有宝宝的女性来说,每一次的失去都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而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在调理女性习惯性流产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方法。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什么是习惯性流产。
习惯性流产是指连续自然流产三次及三次以上者。
导致习惯性流产的原因多种多样,常见的有遗传因素、内分泌失调、免疫功能异常、子宫解剖结构异常、感染因素等。
而中医认为,习惯性流产多与肾气不足、气血亏虚、血热、血瘀等有关。
中医调理习惯性流产,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也就是说,中医会根据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判断其病因病机,然后制定个性化的调理方案。
肾气不足是导致习惯性流产的常见原因之一。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主生殖。
肾气不足,胎元不固,就容易出现流产。
对于这类患者,中医通常会采用补肾安胎的方法。
比如,使用寿胎丸加减。
其中菟丝子补肾益精,桑寄生、续断固肾安胎,阿胶养血止血。
同时,还会嘱咐患者注意休息,避免劳累,节制房事,以保养肾气。
气血亏虚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气血是孕育胎儿的物质基础,如果气血不足,胎儿得不到足够的滋养,就容易流产。
对于气血亏虚的患者,中医会以益气养血安胎为原则。
常用的方剂有泰山磐石散,其中人参、黄芪、白术、炙甘草益气健脾,当归、熟地、白芍、川芎养血和血,砂仁、黄芩安胎。
在饮食上,建议患者多吃一些补气血的食物,如红枣、桂圆、黑芝麻等。
血热也是导致习惯性流产的一个因素。
血热扰胎,可使胎动不安。
对于血热型的患者,中医会清热凉血安胎。
常用的方剂有保阴煎,其中生地、熟地、黄芩、黄柏清热凉血,山药、续断、白芍滋阴安胎。
同时,要嘱咐患者避免食用辛辣、燥热的食物,如辣椒、花椒、羊肉等。
血瘀同样可能引发习惯性流产。
血瘀阻滞胞宫,气血运行不畅,胎元失养。
对于血瘀型的患者,中医会活血化瘀安胎。
常用的方剂有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加减。
在调理的同时,要注意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过大,因为气滞也容易导致血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筋骨气血各不等”。根据阴阳之气的多少与偏颇,将 胎”之候,为该病奠定了理论基础。在宋代,《女科百
体质分为太阴人、少阴人、太阳人、少阳人、阴阳平和 问》亦首次提出滑胎病的临床特点为应期而下,并认
之人 5 种类型。这 5 类人,因阴阳之气的禀赋不同, 识到补肾安胎是防治滑胎之关键。至明代,《景岳全
在性情、行为、形体外貌、病理特点等方面也各有不 书·妇人规》则详细指出“屡见小产、堕胎者,多在三
将滑胎作为独立疾病则首见于《叶天士女科》,其曰: 面着手,预防再次流产。因此,反复自然流产在排除
“妊娠有三月而堕者,有六七月而堕者,有屡孕屡堕 器质性原因和男方因素后,通过调查反复自然流产
者,由于气血不足,名曰滑胎”。之后《医宗金鉴·妇科 患者发病情况及中医体质特征和分布规律,对体质
心法要诀》亦提到“若怀胎三、五、七月,无故而胎自 状态进行分析,研究体质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
在,且特别点明情志致病是一重要因素[7]。关于滑胎 3 小 结
的病因病机《景岳全书》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夫胎以
通过中医的体质理论分析自然流产史患者体内
气长,气行血随,营卫调和则及期而产。若或滋养一 的阴阳气血、脏腑经络偏盛偏衰的状态,对其体质进
有不利,则枝枯而果落,藤萎而花坠。凡数见堕胎者, 行准确的归类,并通过饮食、运动、起居、精神、药物
分析疾病的反应状况,病变性质及发展趋向,从而指 正式确立。
导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一门学说。体质是人群及人群 2 体质辨识在反复自然流产防治中的应用及意义
中的个体,在遗传的基础上,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 2.1 调整体质以“治未病” 中医认为,体质的差异
成的形态、结构、机能、代谢上的相对稳定的特殊性, 是人体内在脏腑、气血、阴阳偏颇和机能代谢活动的
必以气脉亏损而然。而亏损之由,有禀质之素弱者, 等调理纠正患者的体质偏颇状态,为进一步建立反
有年力之衰残者,有忧怒劳苦而困其精者,有色欲不 复自然流产的中医预防、诊治规范奠定理论基础,对
慎而盗其生气者。此外,如跌扑、饮食之类,皆能伤其 预防自然流产的发生,增加保胎成功率,促进优生优
同[4]。《内经》各篇章中散在描述体质的内容分类方法 个月及五月、七月之间,而下次之堕必如期复然”的
774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年第 21 卷第 11 期 Zhejiang JITCWM(Vol.21 No.11 2011)
滑胎特点,并倡导“预培其损”的预防性治疗措施。而 想,所谓“治未病”,重在孕前调治,从内调外理两方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年第 21 卷第 11 期 Zhejiang JITCWM(Vol.21 No.11 2011)
773
·硕博园地·
从中医体质学说探讨反复自然流产的防治
李 慧 叶平(指导) 浙江中医药大学 杭州 310053 黄丹云 浙江省温州市中医院
关键词 反复自然流产 中医 体质学说 防治
人,而二十五人具矣”;《素问·厥论篇第四十五》中 2.2 中医对反复自然流产的认识 反复自然流产属
“此人者质壮”;《灵枢·通天》云:“天地之间,六合之 中医“滑胎”范畴。早在隋代《诸病源候论》中就有“妊
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凡五人者,其态不同,其 娠数堕胎候”专论,认为“妊娠而恒腰痛者”为“喜堕
笔者以中医体质学说为切入点,对反复自然流产患者 先天禀赋决定的,提出了中医特禀体质的理论。20 世
体质状态进行调查、分析,调整其所处的偏颇状态, 纪 70 年代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教授等[5]将中医的体
为预防再次流产的发生,提高保胎成功率提供一个 质理论具体化,通过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在实验
新的思路和方法。
次或 2 次以上自然流产者称为反复自然流产或复发 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如对特禀体质的描述
性流产,其发病率一般占育龄妇女的 0.4%~0.8%[1],占 “人有禀性畏漆,但见漆便中其毒?亦有性自耐者,终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妊娠总数的 10%~15%,其中早期流产占 80%以上[2]。 日烧煮,竞不为害也”,说明过敏性疾病的发生是其
研究。《黄帝内经》为中医体质学说的源头,《灵枢·阴 了人体具有稳定性的个体体质差异,其中遗传是决
阳二十五人》 等诸篇是世界医学史最早对体质类型 定性因素,它使体质具有相对稳定性。临床观察和研
进行观察、总结并作出分类的重要文献。如篇中云: 究证明体质具有一定的可变性和可调性,通过改善
“先立五形金、木、水、火、土,别其五色,异其五形之 体质,有助于有关疾病的防治。
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体质可分论”,并提出中医 9 种
1 中医体质学说的内涵
基本体质类型的概念及分类方法[6],并对体质特征进
中医体质学说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人类 行了详细表述。其主编的《中医体质学》一书,推动了
各种体质特征与体质类型的生理病理特点,并以此 《内经》体质学说的深入研究,并标志着这一学科的
是某一群体或个体区别于其他群体或个体的特征。 反映。体质特征的形成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生理上表现为个体的生理反应的特性,在病理上 遗传、性别、年龄、生活环境、性格特征(情志)、形态
则表现为个体的发病倾向[3]。早在秦汉时期人们就已 特征、营养(饮食结构及饮食习惯)、物质生活条件、
经认识到体质与疾病和健康的关系,并对体质进行 职业、受教育程度、家庭结构、人际关系等因素导致
堕,至下次再受孕,亦复如是,数数堕胎,则谓之滑 中的规律,不同体质类型与疾病的关系,恰当地选择
胎”。《傅青主女科》更在“妊娠多怒堕胎”一节中指 药物,调整人体所处的偏颇状态,实施个体化治疗,
出:“妇人有怀妊之后,未至成形,或已成形,其胎必 以预防再次流产的发生,提高保胎治疗的成功率,促
堕”。所言“必堕”,实包含了屡孕屡堕之“滑胎”的存 进疾病向好的方向发展。
反复自然流产(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RSA) 不同,但其对体质的认识,开创了中医体质分型的先
是指自然流产连续发生三次或三次以上者,称为习 河,为后世体质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巢元方在其编
惯性流产。近 30 年来许多学者提出,把连续发生 2 著的《诸病源候论》中,在病源、证候与体质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