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 讲 体质:基本概念 (转载)
体质的中医名词解释

体质的中医名词解释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多个方面的知识与理念。
在中医理论中,有一项重要内容是关于体质的研究与分类。
体质是指个体在生理、心理和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体现在身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与抵抗力上。
一、体质的基本概念体质是中医理论中对人体性格、体格、功能特点等多方面的综合描述。
它是人体在先天基础上形成的独特的、相对稳定的生理状态,是个体通过整体方式对内外环境作出的适应。
二、中医体质分类中医体质根据人体生理特点、病理倾向以及体质特点来进行分类,体现了中医注重个体差异的观点。
1. 平和体质平和体质是指身体健康,形体匀称,功能正常,临床上往往表现为较少生病,恢复能力强等特点。
他们的饮食健康均衡,情绪平稳,睡眠良好。
在中医养生中,平和体质被认为是最理想的体质状态。
2. 气虚体质气虚体质是指人体气血不足,功能低下,抵抗力较弱。
气虚体质的人容易疲劳乏力,容易出汗,抵抗力差,常表现为懒言少动,面色苍白,容易感冒等症状。
对于气虚体质的人来说,调整饮食、适当的运动以及中药调理等方法可以有助于改善体质。
3. 阳虚体质阳虚体质是指人体阳气不足,阴盛而表现出的体质。
阳虚体质的人通常体质较弱,耐受力差,易于感冒、腰膝酸软、畏寒等。
阳虚体质的人适合保暖、阳气调养的方法,如补充阳气的食物和药物。
4. 阴虚体质阴虚体质是指人体阴液亏损,阴气不足的体质状态。
阴虚体质的人常常烦躁易怒、心烦口渴、夜间多梦、皮肤干燥等。
调整生活习惯,保持情绪稳定,补充水分和滋阴的食物可以改善阴虚体质。
5. 血瘀体质血瘀体质是指人体体液循环不畅,致使血液凝滞而形成的体质。
血瘀体质的人容易出现经血不调、痛经、舌质紫暗等现象。
食用一些活血化瘀的食物,如花生、山楂、红糖等可以改善血瘀体质。
三、中医体质与健康中医体质的分类是为了更好地指导人们养生保健,预防和治疗疾病。
针对不同的体质,中医提供了相应的调理方法,帮助个体改善体质,提高身体的自愈能力。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体质

• 5.劳逸所伤 • 6.情志因素 • 7.地理因素 • 8.疾病针药及其它原因
第三节 体质的分类
一、体质的分类方法
《内经》:阴阳含量划分法 五行归属划分法 形态与机能特征分类法 心理特征分类法
一、说明个体对某些病因的易感性
1 体质因素决定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 “要知易风为病者,表气素虚;易寒为病者,阳气素弱;易 热为病者,阴气素衰;易伤食者,脾胃必亏,易劳伤者,中 气必损”。
2 体质因素决定发病的倾向性 小儿:脏腑娇嫩,体质未壮,易患咳喘、腹泄、食积等 老人:精气虚弱,体质转弱,易患痰饮、咳喘、眩晕、消渴等 肥人或痰湿内盛者:易患眩晕,中风等; 瘦人或阴虚者:易患痨嗽等
脏气偏聚盈虚—对情志的反应不一。 此外:遗传性疾病、先天性疾病的发生,以及过敏性体质的形
成,与体质有关。
二、阐释发病原理
1.体质决定能否感邪而发病 • 体质强壮者:正气旺盛,邪气难以侵入体内; • 体质羸弱者:正气虚弱,邪气易于乘虚侵入; • 发病的即时而发、伏而后发、时而复发、发病
后的证型与体质有关 2.体质状态或缺陷是情志病变发生的关键因素 此外,凡影响体质的因素均可影响发病。
性等。 心理发育水平:智力,情感,行为,个性,意志,性格等。 适应能力:对各种环境的适应能力,抗损害能力,
调控能力,修复能力等。
2、理想健康体质的标志
1. 身体发育良好,体格健壮,体型匀称,体重适当; 2. 面色红润,双目有神,须发润泽,肌肉皮肤富有弹性; 3. 声音洪亮,牙齿坚固,双耳聪敏,脉象和缓均匀,睡
心理特征的差异性:表现为人格、气质、性格 等。
体质名词解释

体质名词解释体质是指人的身体特征和其他生理特征的总和。
它是每个人自然形成的个体性特征,无论是在普通健康人群中还是在某些特定疾病人群中,都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体质是一个概念,它反映了人体内部每一个部分的直接或间接参与,以及人体全身健康状况总体表现。
一般来讲,体质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阳虚、阴虚、血虚、气虚、湿热、平和等等。
阳虚体质是指身体的阳气亏虚,往往伴有若干典型的体征,比如体质虚弱,容易疲劳、手脚发凉、头晕眼花、口干咽燥、头发变稀少、皮肤干燥、肢体乏力等。
阴虚体质则相反,是指身体的阴气亏虚,伴有典型的体征,如不耐热、多汗、手足心热、脱发、头发稀少、皮肤发干、口苦咽干等。
血虚体质指身体血液不足,典型的体征有容易乏力,头发脱落,皮肤发白,脸色苍白,虚弱乏力,消瘦等。
气虚体质指体内气血的流通不畅,表现为头晕目眩、头发稀少、心悸气短、精神疲惫、上腹部不适等。
湿热体质是由于体内湿热内结,造成气血不畅而导致的体质,典型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口苦、腹胀、恶心、口臭、皮肤发黄等。
平和体质指身体内四象平衡,气血畅通,免疫力强,很少发病。
典型表现为体质健康,容易睡眠,思维清晰,免疫力强,肌肤红润有光泽,毛发浓密,也不容易发病。
虽然现代医学的发展让人们变得更加了解自己的体质,但是体质的概念仍然存在一定的困惑和歧义。
体质主要受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比如遗传、环境、生活方式、营养、心理等,所以不同的专家对体质的定义和解释也会有所不同,变得比较复杂。
当然,可以从西医和中医的视角来理解体质,西医把体质主要看作一种细胞、分子、器官和机体之间的相互耦合作用。
而中医则把体质看作是脏腑、经络、血气和津液等维持人体代谢活性的关键因素,从而控制人体生理异常和疾病发生等。
对于体质名词,不论是具体体质类型还是总体概念,都有一定的含义和解释,只有正确理解,才能够有效的运用体质概念,避免把自己的病症往空泛的体质性疾病上归类,从而忽略重大诊断和治疗价值。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学说概述)

体质学说概述体质学说,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正常人体体质的概念、形成、类型特征,及其对疾病发生、发展、演变过程的影响,并以此指导对疾病进行诊断和防治的理论知识。
一、体质的概念(一)体质的基本概念体质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
换言之,体质是人群中的个体,禀受于先天,受后天影响,在其生长、发育和衰老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人体个性特征。
(二)体质的构成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是形与神的协调统一,这是生命存在和健康的基本特征。
健康,就是人体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精神心理方面的完好状态,正如张介宾《类经·藏象类》说:“形神俱备,乃为全体。
”神由形而生,依附于形而存在,形是神活动的物质基础和所舍之处;反过来,神是形的功能表现和主宰,神作用于形,对人体生命具有主导作用,能协调人体脏腑的生理机能。
因此,形壮则神旺,形衰则神衰。
体质概念包括了形、神两方面的内容,一定的形态结构必然产生出相应的生理机能和心理特征,而良好的生理机能和心理特征是正常形态结构的反映,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在体质的固有特征中综合地体现出来。
可见,体质由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三个方面的差异性构成。
1.形态结构的差异性人体形态结构上的差异性是个体体质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外部形态结构和内部形态结构(有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
根据中医学“司外揣内”的认识方法,内部形态结构与外观形象之间是有机的整体,外部形态结构是体质的外在表现,内部形态结构是体质的内在基础。
而体表形态最为直观,故备受古今中外体质研究者重视。
因此,形态结构在内部结构完好、协调的基础上,主要通过身体外形体现出来,它以躯体形态为基础,并与内部脏器结构有密切的关系,故人的体质特征首先表现为体表形态、体格、体型等方面的差异。
体表形态是个体外观形态的特征,包括体格、体型、体重、性征、体姿、面色、毛发、舌象、脉象等。
体质的名词解释

体质的名词解释体质是指一个人身体素质的总体表现。
它包括遗传基因的影响以及后天的环境、生活习惯、饮食等因素。
一个人的体质决定了他的健康状况和抵抗力。
体质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遗传体质:遗传体质是指一个人从父母那里继承而来的基因组合。
不同的基因组合会决定一个人的身体特征和功能。
例如,有些人可能遗传了抗病能力强的基因,他们对某些疾病的抵抗力更高;而有些人则可能遗传了易患某些疾病的基因,他们更容易患上这些疾病。
2. 先天体质:先天体质是指一个人在出生时就具备的身体条件。
包括身高体重、骨骼结构、器官功能等。
各人的先天体质不同,决定了他们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身体素质和潜力。
例如,身高较高的人在进行某些运动时可能更具优势。
3. 后天体质:后天体质是指一个人在生活中、饮食、锻炼等方面所养成的习惯和生活方式,对身体素质的影响。
例如,适当的锻炼可以增强肌肉力量和心肺功能,提高体能;而不良的饮食习惯和缺乏运动则可能导致肥胖和体力下降。
4. 抗病体质:抗病体质指的是一个人身体对抵抗疾病的能力。
这个体质与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
有些人具备抗病能力强的基因,他们的免疫系统较强,更容易抵御疾病;而有些人则相对较弱,更容易受疾病侵袭。
5. 心理体质:心理体质包括一个人的情感状态、心理素质和心理能力。
它能够影响一个人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并决定了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和适应能力。
例如,乐观的心理体质有助于应对压力和挫折,提高生活质量。
总的来说,体质是一个人身体方面的综合表现,包括遗传基因、先天条件和后天习惯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了解自己的体质有助于我们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合理的调整和改善,提高身体健康水平。
体质

体内所禀受的一切特征。
既包括父母双方所赋予的遗传性,又包括子代
在母体内发育过程中的营养状态,以及母体在
此期间所给予的种种影响。
(二)先天因素在体质形成中的作用
先天因素是体质形成的基础,是人体体 质强弱的前提条件。
父母生殖之精的质量 父母血缘关系所赋予的遗传性 父母的生育年龄
孕育过程中母亲是否注意养胎
体现中医学的“形神合一”的体质观。
体质的固有特性或特征表现为机能、代
谢以及对外界刺激反映等方面的个体差
异性,对某些病因和疾病的易感性,以
及疾病传变转归中的某种倾向性。
(二)体质与素质、气质、性格
素质----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 感觉运动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是能力
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基础。
(二)体质与形态、体格、体型
形态----指人体的躯体形态,涉及人体测量和 观察的内容,包括人体各部分大小、人体重量、 性征、骨骼、体形及体姿等。(体质的基础) 体格----指反映人体生长发育水平、营养状况 和锻炼程度的状态。(体质的标志之一) 体型----指身体各部位大小比例的形态特征, 又称身体类型,以躯体形态为基础,并与机体 内在脏器结构有一定的关系,是衡量人的体格、 身体大小及生长发育的重要指标
第五章
体质
第一节
体质的基本概念
一、体质的概念
(一)体质的含义
体质-----是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
天调养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
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属性。
一方面,强调了人体体质的形成是基于先天禀 赋和后天调养两个基本方面的。 另一方面,反映了中医学关于机体内外环境相 统一的整体观念,说明了人体体质在后天生长、 发育过程中是与外界环境相适应而形成的。
体质的基本概念与范畴

体质的基本概念与范畴一、引言体质是指人体内部各个器官、系统的功能状态和相互关系的总和,是人体健康的重要基础。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人们对于体质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
本文将从体质的基本概念、范畴、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二、体质的基本概念1. 体质的定义体质是指人体内部各个器官、系统的功能状态和相互关系的总和,包括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因素两方面。
2. 体质与健康良好的体质是健康生活的基础,一个人是否具有良好的体质直接影响着他们日常生活中各方面表现。
例如:身体抵抗力强,容易保持健康状态;心理稳定,不易受到外界干扰;运动能力强,能够参与更多活动等。
3. 个性化特征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身体构造和生理特征,在不同年龄段及生命阶段中也会有不同表现。
因此,每个人所具备的体质也不尽相同,需要根据自身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调节。
三、体质的范畴1.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是影响体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人类基因组中包含了人类生命活动所需的全部遗传信息,这些基因会决定一个人的身体构造和生理特征。
例如:身高、体重、肌肉量等。
2. 后天环境因素后天环境因素也是影响体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后天环境包括饮食、运动、工作环境等方面。
例如:长期不良的饮食习惯会导致肥胖和各种慢性疾病;缺乏运动会导致肌肉萎缩和心血管疾病等。
3. 年龄和性别年龄和性别也是影响体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的身体机能逐渐下降,对于老年人来说,良好的体质更加重要。
同时,男女在身体构造和生理特征上也存在差异,需要根据不同性别进行科学合理调节。
四、影响体质的主要因素1. 饮食饮食是影响体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合理的饮食可以提供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素,促进身体健康。
相反,不良的饮食习惯会导致肥胖、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2. 运动运动是保持良好体质的重要手段之一。
适当的运动可以提高身体机能,增强心肺功能,预防心血管疾病等。
相反,缺乏运动会导致肌肉萎缩、代谢异常等问题。
3. 睡眠睡眠是影响体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体质的概念和范畴

体质的概念和范畴
体质是指人体的质量,它是在遗传性和获得性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因素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
它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
1.身体形态发育水平:即体格、体型、姿势、营养状况以及身体成分等。
2.生理功能水平:即机体新陈代谢水平与各器官系统达到的工作效能。
3.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发展水平:包括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柔韧等素质
和走、跑、跳、投、攀登、负重等身体活动能力。
4.心理素质发展水平:即人体的本体感知能力、个性特征、意志品质等。
5.对内外环境的适应能力:包括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各种生活紧张事件的
适应能力,对疾病和其他有碍健康的不良应激原的抵抗能力等。
中医对人体体质的划分更为详细,有9种基本体质类型,包括: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瘀血质、气郁质和特禀质。
这些体质类型不仅与人的健康状况有关,还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密切联系。
中医通过研究不同体质类型与疾病的关系,从改善体质入手,针对不同人的体质特征,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同时结合体质进行预防,将偏颇的体质改善和调整人体的功能状态,实现中医治未病的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0 讲体质:基本概念(转载)发表者:赵东奇同学们好,现在开始上课。
上一节我们把经络学说讲完了,脏象学说和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当中,关于人体结构学的理论。
第五章体质学说我们今天讲第五章体质。
首先说一说这一章的目的要求:一、要掌握体质的概念和正常体质的分类;二、掌握体质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三、了解体质的形成因素。
第一节体质的概念下面讲第一节体质的概念。
在没讲体质的概念之前,简要地把体质学说大致的情况向大家介绍一下。
中医学从《内经》开始,就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体质学说。
历代医家关于体质和健康与疾病的关系,都做出了不少的论述,都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医理论的体质学说做出了各自的贡献。
长期以来,关于中医体质学说,只是在具体的健康和疾病过程中,特别是在疾病和治疗过程中能够体现出来。
而作为完整的学说,是在现代《中医基础理论》当中才逐渐地形成这门学说,这也是《中医基础理论》当中一个新型学科。
近年来,又应用现代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对它进行了研究。
我们这一章仅仅是简要地介绍一下体质学说有关基本概念和原理。
(一)体质的含义。
关于体质的含义,就现代的研究成果而言,表述的方法并不完全一致,就是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定义的方法,对体质进行了定义。
我们在这里,对体质做这样的定义。
体质,是人体生命过程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调养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
记这个定义的要素,关键词是固有特性,体质是固有特性。
什么样的固有特性呢?是在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调养的基础上所形成的,表现为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
“稳定”这两个字要注意,它不是一般的固有特性,是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
(1)强调它的形成是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调养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2)具体表现的形式是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在这几个方面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
换句话说,体质是禀受于先天,调养于后天,在个体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体的个性特征。
我们这样来定义这个体质,它的内涵:其一、这样一个定义,强调了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用这样一个内涵来表述体质是怎么形成的。
人的体质,用我们中医学话说,取决于先天的禀赋。
但是体质究竟会是个什么样的?那需要在后天的环境中不断地来进行培育。
也就是说,体质不仅仅取决于先天,那就是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统一起来为体质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其二、强调人的体质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其三、人的体质必须是和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
中医学强调天地人三才一体,强调体质的形,要和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其四、具体形式表现为人的形态、功能、心理状态,它反映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心理状态几个方面。
上述这几点,集中体现了中医学的“形神合一”的生命观。
换句话说,形神合一就是中医学的体质观。
中医学形神合一的生命观决定了中医学的体质观,强调“形神合一”。
从《内经》开始,关于形与神的问题,《内经》就建立起中医学的形神观,也就是中医学的生命观和体质观。
但是希望同学们注意,咱们中医理论关于形和神的关系,《内经》提出来“形与神俱”,这是在中国传统的心理学史上,在秦汉时期,第一次提出来形和神的关系,对中国的心理学做出了重要贡献,也是对中国传统的关于形神关系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是中国传统文化关于形神的关系这对范畴,在心理学上,或者在哲学上,它在不断地往前发展。
正确处理形和神,用我们今天的观点看,作为两者,那么是辩证统一这样一个思想,是直到汉代范缜。
大家注意,将来有兴趣的话,可以读一读范缜的《神灭论》。
中国的心理学史认为,或者说中国的哲学史认为,关于形神关系,直到范缜的时候,提出“形质神用”的观点,叫“形质神用”。
形是质,神是用。
实际上就是用体用合一来阐述形和神的关系,正确地处理了形神关系,比《内经》“形与神俱”又前进了一步。
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和中国心理学史上,学术界一致的共识。
也就是说,我们今天讲的是在《内经》的基础上,吸收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国心理学,关于“形质神用”的观点,就(是)说形神合一。
我们在这里讲的形神合一、是现代中医理论形神合一、不是《内经》“形与神俱”的那个意义。
“形与神俱”还没有明确说明形和神之间的辩证关系,只是强调“有形才有神,形去则神灭”,没有明确地、详细地论证它们之间的关系。
在《内经》里面,请同学们注意,关于神,明确提出神是气,“血气者,人之神”,把它规定为人的神是某一种特定的物质。
我们今天看来,神是大脑高级神经活动(的)一种产物,是物质高度进化、高度发展的一个产物,不是指某一个具体的物质。
同学们在学习中医学神的概念的物质基础的时候,学习形和神的关系,应该是从现代意义来理解。
注意现代讲的形神关系,已经是在《内经》“形与神俱”的观点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是从现代的认识的观点,特别是合理地吸收了“形质神用”的这个形神观。
基于此,我们今天在这里面讲,形神的关系。
体质,中医关于体质概念,就体现了形神合一。
注意“形神合一”不能与“形与神俱”等同起来。
中医学到了《类经》的时候,张景岳提出来“形神俱备,乃为全体”,虽然较“形与神俱”往前走了,他说“形神俱备”,但是就“形神俱备”这个判断,仍然还没有正确地处理形和神的关系,还不能是现代意义上的形神合一。
这是第一点,讲一讲体质的内涵。
把握中医学关于体质定义的内涵,就是中医学的形神合一的生命观。
换句话说,从形神合一的体质观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来定义体质。
(1)强调体质的形成禀受于先天,而调养于后天,先天是决定体质的首要因素,但是体质如何还要受后天环境的改变的影响。
强调先、后天在体质形成过程中的作用;(2)这个体质形成要与社会、自然环境相统一;(3)表现的形态,体质,我们考察外在的生命表征是指什么说呢?是指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心理状态,这是这个概念的内涵。
它的处延叫特性,固有的特性。
特性也叫特征,是指什么说的呢?它的外延,它的特征,所谓特征,是体质特有的显著的表征或者标志,它以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心理状态表现出来。
也就是说,用现代语言说,体质的特征的指标是什么呢?我们考察到的生命的表征,从形态结构来考察、从生理功能来考察、从心理状态来考察。
它的性质,也就是说,这样一个体质概念揭示了生命现象的本质是什么呢?它的本质特点叫“形神合一”。
把握中医学关于体质的含义,应该从这几个方面来把握。
体质的形成过程中,体质所表现出来的固有特性,它是通过在生命过程中,表现为健康和疾病过程中,就是生命运动过程中,通过健康和疾病而表现出来的。
(二)讲几个概念。
就(是)体质、素质、气质、性格。
同学们将来在学习中国心理学史、中医学的体质学说的时候,碰到这样几个概念。
(1)什么叫素质?现在,素质大家是非常熟悉了,那我们现在强调文化素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
素质,在中国文化里面是个多义词。
就现代意义来讲,素质有三个义项:①是指人和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
就是人,或者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这是第一个义项,这是最大的义项,含义非常广泛;②注意是指修养而言,牵涉到中国的伦理,是指人们在实践当中不断增长的修养,比如政治素质、文化素质。
我们在前面讲课的时候,反复强调同学们学习《中医基础理论》,通过学习《中医基础理论》里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原理,逐步培养自己具有中国传统的、朴素的辩证思维方式,进一步来培养自己科学的、创造性的思维方式,那就(是)思维素质,仅仅具备这样的科学(思维)素质,就是指修养而言的;③指现代生理学和心理学,以至体质学说。
注意第三个义项3,就是讲我们作为体质学说里面的素质如何来理解?体质学说:1.是指生理学范畴;2.就生理学一个分支,就体质学说而言,两者对素质的定义有所差别,不一样。
在现代的心理学、生理学,素质是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运动器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
素质是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指感觉、运动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
生理学认为,这个特点是人的能力发展的自然基础和前提。
生理学这样定义素质,强调人的身体素质,包括了人的各种基本活动能力,是指人的各个器官、系统的功能活动在生命活动中的反映,它是通过人的形体在运动中反映出(来)的力量、速度、耐久力、灵敏性、柔韧性、协调性和平衡性。
换句话说,身体素质,在现代的生理学和心理学所说的身体素质,就是主要的解剖生理特点,包括了形体运动所产生的力量、速度、耐久力、灵敏性、柔韧性(、协调性)和平衡性,这是生理学、心理学关于素质的含义。
在体质学里面。
素质是指人在体质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包括形和神两个方面。
体质不仅是我们中医学研究,现代运动生理学专门有一个分支学说叫体质学,它着重从运动、生理去研究体质的。
在体质学中,素质,包括了体质的本来面目。
大家注意体质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强调是体质。
在运动的体质学当中,身体的体质,包括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也就是说,在体质学当中,身体的素质仅仅是体质的构成部分之一。
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两者综合起来构成了体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运动生理学研究体质的时候,着重从运动能力来考察,通过运动能力来判断体质的好坏。
身体的素质与人的体型、体格、功能、神经、心理有密切关系。
所以在运动生理学里面,关于体质,这个身体的素质,着重从运动能力来考察,这是在生理学范畴内:强调素质是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着重是(从)神经系统来考察。
而在生理学的分支叫体质学,体质学里面讲的素质是体质的本来特点。
用我们中医学来看、中国的心理学来看,强调体质是从形神两个方面来考察体质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
这就是关于素质的含义,要求同学们掌握的:①从生理学意义上来衡量,就是(从)生理学和心理学来衡量,来掌握什么叫做素质。
②在现代的体质学,特别是同学们将来阅读运动生理学的时候,那个体质,着重强调的是身体的素质和运动能力。
注意我们中医学体质学强调的素质,是形神的统一、又回到前面体质概念上去。
体质和素质的关系,即我们上面讲了素质的含义,从这个素质的含义又强调了体质和素质之间的关系。
我们看在生理学,特别是刚才我们提出让同学们掌握,中医体质学说关(于)素质的定义的时候,大家看体质、素质,素质应该是表述体质一个内涵的一个概念,但是它应该是它的下位概念。
体质概念大,体质包括形、神两个方面;那么素质,仅仅强调体质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这是现代中医体质学说和生理学、心理学关于体质的定义意义相近,强调的是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
(2)气质。
气质这个概念,在中医历代文献中,不仅是中医学历代文献,而且在中国心理学史的历代文献中,体质、气质混称,不分,常常是把两者视为同义语。
我们这里面讲的气质,是指现代中医基础理论,或者说现代的中医体质学,中医体质学说,除了已经出版了几本中医的体质学,以北中医(北京中医药大学)的王琦教授为代表的,从七十年代开始研究中医的体质,形成了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