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抗条锈病分子生物学和转基因育种研究进展
小麦锈病抗性基因推导研究进展

万方数据万方数据万方数据万方数据万方数据万方数据小麦锈病抗性基因推导研究进展作者:白玉路, 章振羽, 徐世昌, 林凤, Bai Yulu, Zhang Zhenyu, Xu Shichang, Lin Feng作者单位:白玉路,Bai Yulu(沈阳农业大学生物科学技术学院,沈阳,110161;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北京,100193), 章振羽,Zhang Zhenyu(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成都,610066), 徐世昌,Xu Shichang(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北京,100193), 林凤,Lin Feng(沈阳农业大学生物科学技术学院,沈阳,110161)刊名:植物保护英文刊名:PLANT PROTECTION年,卷(期):2010,36(4)被引用次数:3次1.Sun G L;Fahima T;Korol A K Identification of molecular markers linked to the Yr15 stripe rust resistance gene of wheat originated in wild emmer wheat,Triticum dicoccoides[外文期刊] 1997(4)2.陈云芳;刘莉;杨文香33个小麦品种(系)抗叶锈基因Lr19分子检测[期刊论文]-分子植物育种 2008(05)3.Tsilo T J;Jin Y;Anderson J A Diagnostic microsatellite markers for the detection of stem rust resistance gene Sr36 in diverse genetic backgrounds of wheat[外文期刊] 2008(1)4.刘燕;张增艳;辛志勇利用分子标记解析小麦新种质YW243的抗锈病基因[期刊论文]-中国农业科学 2006(02)5.Ochoa J;Frinking H D;Jacobs T H Postulation of virulence groups and resistance factors in the quinoa/downy mildew pathosystem usin.g material from Ecuador[外文期刊] 19996.Flor H H The complementary genetic systems in flax and flax rust[外文期刊] 19567.Flor H H Current status of the gene-for-gene concept 19718.Loegering W Q A second gene for resistance to Puccinia graminis f,sp.tritici in the red Egyptian2D wheat substitution line 19689.Loegering W Q;McIntosh R A;Burton C H Computer analysis of disease data to derive hypothetical genotypes for reaction of host varieties to pathogens 197110.Dinoor A;Peleg N The identification of genes for resistance or virulence without genetic analysis by the aid of the gene-for-gene hypothesis 197211.Browder L E Specificity of the Puccinia recondita f.sp.tritici:Triticum aestivum ' Bulgaria88 ' relationship[外文期刊] 197312.Browder L E;Eversmeyer M G Sorting of Puccinia recondita tritici infection-type data sets toward the gene-for-gene model[外文期刊] 198013.Dubin H J;Johnson R;Stubbs R Postulated geneaforresistance to stripe rust in selected CIMMYT and related wheats[外文期刊] 198914.王凤乐;吴立人;谢水仙我国小麦重要抗源材料抗条锈基因推导及其成株抗病性分析 1994(02)15.Sharma S;Louwers J M;Karki C B Postulation of resistance genes to yellow rust in wild emmer wheat derivatives and advanced wheat lines from Nepal[外文期刊] 1995(3)16.牛永春;乔奇;吴立人豫鲁皖三省重要小麦品种抗条锈基因推导[期刊论文]-植物病理学报 2000(02)17.夏先全;姚革;刘正德四川省常规小麦品种抗条锈基因推导初报[期刊论文]-西南农业学报 2005(04)18.井长勤;丰慧根;刘涌涛92R137抗条锈病基因推导和SSR标记[期刊论文]-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6(04)19.Li Z F;Xia X C;Zhou X C Seedling and slow rusting resistance to stripe rust in Chinese common wheats[外文期刊] 2006(10)20.Maqsood Qamar;S Diluawaz Abroad;A_sad Hussain Shah Postulation of stripe rust resistant genes in some Australian bread wheat cultivars and their response to temperature 2008(06)21.何名召;王丽敏;徐世昌硬粒小麦-粗山羊草人工合成小麦C1108抗条锈病新基因的鉴定、基因推导与分子标记定位[期刊论文]-作物学报 2007(07)22.金社林;李继平;贾秋珍小麦条锈菌新小种条中31号及致病类型洛13-E和洛13-D毒性基因推导 199623.胡长程我国36个小麦品种抗秆锈基因的推导 1988(05)24.Roelfa A P Genetic control of phenotypes in wheat stem rust 198825.曹远银;姚平;朱桂清中国41个小麦生产品种抗秆锈基因推导及其抗性稳定性初步分析 1994(04)26.曹远银;姚平;朱桂清中国小麦生产品种抗秆锈病基因推导 1996(06)27.张书绅;邱永春;姚平94个小麦重要抗源品种抗秆锈病基因的推导 1998(02)28.邱永春;张书绅;刘永丽北方麦区120个小麦品种抗秆锈病基因的推导 1999(03)29.Jin Y;Singh R P Resistance in U.S.wheat to recent eastern African isolates of Puccinia graminisf.sp.tritici with virulence to resistance gene Sr31[外文期刊] 2006(4)30.Amin K;Pathan Robert F Park Evaluation of seedling and adult plant resistance to stem rust in European wheat cultivars[外文期刊] 2007(1/2)31.Modawi R S;Browder L E;Heyne E G Use of infection-type data to identify genes for low reaction to Puccinia recondita in several winter wheat cuhivars[外文期刊] 198532.郭爱国;刘颖超;王焕如十八个小麦品种(系)抗叶锈基因的推导[期刊论文]-华北农学报 1991(增刊)33.陈万权;胡长程我国28个小麦品种抗叶锈基因的推导[期刊论文]-作物学报 1993(03)34.郭爱国;刘颖超;朱之堉河北省21个小麦品种抗叶锈基因的推导 1993(01)35.王奎荣;陈万权;冯国华黄淮麦区小麦品种抗叶锈病基因分析 1997(03)36.杨文香21个小麦品种(系)抗叶锈性基因推导[期刊论文]-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0(03)37.Dreiseitl A;Steffenson B J Postulation of leaf-rust resistance genes in Czech and Slovak barley cultivars and breeding lines[外文期刊] 2000(3)38.Singh D;Park R F;McIntosh R A Postulation of leaf (brown) rust resistance genes in 70 wheat cultivars grown in the United Kingdom[外文期刊] 2001(2)39.Wamishe Y A;Milus E A Genes for aduh-plant resistance to leaf rust in soft red winter wheat 200440.刘华梁;刘莉;杨文香Pavon76苗期抗小麦叶锈性基因的推导 2005(06)41.Oelke L M;Kolmer J A Genetics of leaf rust resistance in spring wheat cultivars Alsen and Norm 200542.刘莉;刘华梁;陈云芳小冰麦33苗期抗叶锈性鉴定及其抗性基因推导[期刊论文]-麦类作物学报 2006(05)43.Pathan Amin K;Park Robert F Evaluation of seedling and adult plant resistance to leaf rust in European wheat cultivars[外文期刊] 2006(3)44.袁海军;刘太国;陈万权中国47个小麦新品种(系)苗期抗叶锈基因推导[期刊论文]-中国农业科学 2007(09)45.Browder L E Specificity of the Puccinia recondita f sp.Tritici:Triticum aestivum ' Bulgaria 88 ' relationship[外文期刊] 197346.Mebrate S A;Dehne H W;Pillen K Postulation of seedling leaf rust resistance genes in selected ethiopian and german bread wheat cu[tivars[外文期刊] 2008(02)47.刘志勇;王晓玲;杨作民小麦抗叶锈基因Lr9、Lr24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研究[期刊论文]-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0(01)48.Ittu M Components of partial resistance to leaf rust in wheat 200049.李振歧;曾士迈中国小麦锈病 200250.McIntosh R A;Bariana H S;Park R F Aspects of wheat rust research in Australia[外文期刊] 2001(1/2)51.Pathan A K;Park R F;Wellings C R The expression and genetics of resistance to stripe (yellow)rust in three European and four New Zealand wheat cultivars[外文期刊] 2007(03)1.小麦抗条锈病基因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种子2009,28(10)2.董淑静.许为钢.Dong Shujing.Xu Weigang小麦条锈病抗性基因研究进展及分子标记辅助聚合育种[期刊论文]-中国农学通报2009,25(13)1.张玉薇.刘太国.刘博.高利.陈万权中国75个国审小麦品种抗条锈基因推导[期刊论文]-植物保护学报 2014(1)2.章振羽.姬红丽.沈丽.徐世昌.倪建英.彭云良四川58个小麦品种苗期抗条锈基因推导及成株期抗性表现[期刊论文]-植物保护学报 2012(1)3.魏学军.张海涛.张娜.胡亚亚.谢欢.赵丽娟.杨文香粗山羊草苗期抗叶锈性离体鉴定及抗叶锈基因推导[期刊论文]-麦类作物学报 2013(5)引用本文格式:白玉路.章振羽.徐世昌.林凤.Bai Yulu.Zhang Zhenyu.Xu Shichang.Lin Feng小麦锈病抗性基因推导研究进展[期刊论文]-植物保护 2010(4)。
甘肃陇南越夏区小麦抗条锈病育种研究进展

甘肃陇南越夏区小麦抗条锈病育种研究进展作者:曹世勤贾秋珍鲁清林张耀辉张勃孙振宇白斌黄瑾王万军来源:《寒旱农业科学》2022年第11期摘要:甘肃陇南是中国小麦条锈菌最大、最重要的越夏区,条锈病是发生于该区域小麦生产上最主要的病害,持续不断的培育和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最绿色、经济的措施。
为了持续控制该区域的条锈病、保障粮食安全,总结了自1995年以来甘肃陇南小麦抗条锈病育种成效,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强化优异抗条锈病种质资源材料的评价、挖掘、创新与利用;强化生物育种技术的应用;强化抗病品种(基因)布局等建议。
关键词:小麦条锈病;抗病育种;陇南越夏区;进展中图分类号:S435.121.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7-2172(2022)02-0104-07doi:10.3969/j.issn.2097-2172.2022.02.002Advances on Wheat Stripe Rust-resistant Breeding in Over-summeringRegion of Southern Gansu ProvinceCAO Shiqin 1, 2, 3, JIA Qiuzhen 2, 3, 4, LU Qinglin 1, ZHANG Yaohui 5,ZHANG Bo 2, 3, 4, SUN Zhenyu 2, 3, 4, BAI Bin 1, HUANG Jin 2, 3, 4, WANG Wanjun 5(1. Wheat Research Institute, Gans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Lanzhou Gansu 730070, China; 2. Scientific Observing and Experimental Station of Crop Pests in Tianshui,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ffairs, P. R. China, Gangu Gansu 741200, China; 3. National Agricultural Experimental Station for Plant Protection at Gangu,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ffairs, P. R. China, Gangu Gansu 741200, China; 4. Institute of Plant Protection, Gans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Lanzhou Gansu 730070, China; 5. Tians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stitute, Gangu Gansu 741200, China)Abstract: Southern Gansu is the biggest and the most important over-summering region for Puccinia striiformis f.sp. tritici (Pst) in China, wheat stripe rust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oliar diseases on wheat in this region. Breeding and planting resistant wheat varieties is one of the most green, economical methods to control wheat stripe rust in the field. To contribute to the sustained control of wheat stripe rust and to ensure food safety, wheat stripe rust-resistant breeding achievements in southern Gansu were summarized since 1995, current issues were analazied,suggestions such as strengthening the evaluation, excavation, innov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premium germplasm resources with resistance to stripe rust, strengthening the application of biological breeding technology, and strengthening the distribution of disease resistant varieties (genes) were put forward.Key words: Wheat stripe rust; Disease-resistant breeding; Over-summering region of Southern Gansu Province; Advance甘肃陇南条锈菌越夏区是条锈西北越夏区重要的组成部分[1 ],是中国小麦条锈病常发异变区和条锈菌新小种的策源地[1 - 5 ]。
小麦条锈病抗性基因定位及分子标记技术研究进展

小麦条锈病抗性基因定位及分子标记技术研究进展
杨芳萍;曹世勤;郭莹;杜久元;鲁清林;吕迎春;白斌;周刚;张文涛;马瑞;何瑞
【期刊名称】《寒旱农业科学》
【年(卷),期】2024(3)1
【摘要】条锈病流行对小麦生产造成巨大损失,选育和种植持久抗性品种是防治小麦条锈病最经济有效的策略。
为达到多基因聚合培育持久抗病品种的目标,必须不断发掘抗病种质、解析其抗病遗传机制并开发分子标记。
基于文献,对条锈病抗性基因发掘涉及的抗病性、分子标记、基因定位方法和定位进展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明确了小麦条锈病基因定位涉及技术的现状、局限性及优势,从而为后续的条锈病抗性基因发掘、多基因聚合和持久抗性小麦品种的选育与生产布局提供技术指导,以降低西北麦区和小麦主产区条锈病流行的频率,进一步促进国家粮食安全。
【总页数】10页(P1-10)
【作者】杨芳萍;曹世勤;郭莹;杜久元;鲁清林;吕迎春;白斌;周刚;张文涛;马瑞;何瑞【作者单位】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12.1
【相关文献】
1.小麦抗条锈病基因定位及分子标记研究进展
2.78份四川小麦育成品种(系)条锈病抗性鉴定与抗条锈病基因分子检测
3.分子标记技术在禾本科作物基因定位上的研究进展
4.小麦条锈病抗性基因研究进展及分子标记辅助聚合育种
5.小麦抗条锈病基因定位及分子标记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小麦转基因研究及其抗病性分子机制研究

小麦转基因研究及其抗病性分子机制研究近年来,转基因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是小麦转基因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
其中,小麦抗病性分子机制研究,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
本文将着重探讨小麦转基因研究及其抗病性分子机制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小麦转基因研究的现状小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人类食物来源的主要来源之一。
但是,小麦生产中经常出现各种病害,如赤霉病、白粉病、叶锈病等,给小麦种植业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转基因小麦的出现,为小麦病害的防治带来了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
目前,小麦转基因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抗病性基因的发掘和应用,二是小麦的遗传改良。
在抗病性基因的发掘和应用方面,研究人员主要关注小麦抗病性基因的鉴定、筛选和功能分析。
例如,Wheat streak mosaic virus (WSMV) 是一种常见的小麦病毒病害,研究人员通过对小麦基因组的全面分析,发现了一些抗 WSMV 的基因,如TaPIMP1 和 TaPIMP2b,这些基因具有显著的抵抗 WSMV 的作用。
此外,研究人员还利用拟南芥等模式植物,将小麦的抗病基因进行克隆、表达和功能分析,进一步探讨小麦抗病性的分子机制和作用规律。
在小麦的遗传改良方面,研究人员主要关注小麦品种的改良和优化。
例如,通过转基因技术将国内外先进的品种的有效基因导入到国内小麦品种中,可以明显提高小麦的产量和抗病性,促进小麦产业的发展。
同时,研究人员还探索使用CRISPR-Cas9 技术,通过对小麦基因组的编辑和修饰,实现针对性的遗传改良,从而进一步提高小麦的产量和抗病性。
二、小麦抗病性分子机制研究的现状小麦抗病性分子机制研究,是小麦转基因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
通过探究小麦抗病性的分子机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小麦抗病性的本质和规律,为小麦的遗传改良和病害防治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路线。
目前,小麦抗病性分子机制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向,即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
小麦条锈病概况及其研究进展

农业灾害研究 2023,13(7)小麦条锈病概况及其研究进展赵吴超黑龙江大学现代农业与生态环境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摘要 小麦条锈病严重危害小麦的生产安全。
揭示了小麦条锈病在完善病害循环过程中转主寄主的规律和小麦条锈病在流行与群体遗传方面的规律,并综述了我国小麦条锈病的研究成果,并分析讨论了小麦条锈病研究现状,以期为今后的小麦条锈病研究与防控提供思路。
关键词 小麦条锈病;流行体系;群体遗传;病害防控;综合治理中图分类号:S435.121.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305(2023)07–0005-03小麦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对人类生存十分重要。
而小麦锈病作为小麦的主要病害,长时间威胁着小麦生产,导致小麦产量下降。
进入21世纪以来,小麦条锈病的病害发生率呈上升趋势。
小麦锈病也称“黄疸病”,包含小麦条锈病、秆锈病、叶锈病,早在公元前700年古罗马时代,欧洲就有记载。
而在17世纪晚期前,并没有将小麦条锈病与其他锈病区分开来,直到1777年Gadd和Bjerkander首次描述了这种病害,在1819年前由Schmit将这种真菌病害命名完成。
国内依据考古单位的研究推断,4 000~5 000年前就出现了小麦锈病,直到1836年《马首农谚》和1846年《齐民要术》出版才有小麦条锈病的记载。
国外几次比较严重的锈病危害,曾暴发在南非的1708—1710年。
1794年在瑞典暴发的小麦锈病;1804年发生在英国的小麦锈病流行;1786年在印度暴发的小麦锈病,对小麦的损失十分严重。
而在国内,1939~1940年暴发于福建、四川两省的小麦条锈病,分别使小麦减产10%~15%和60%。
新中国成立后,锈病危害以条锈病为主,曾在1950、1956、1958、1960、1962、1964年暴发大流行,发病面积可达333万~667万hm2。
尤其是1950、1964、1990、2002、2017年爆暴发的5次国内大流行,发病面积均超过550万 hm2,共计损失小麦138亿 kg。
小麦条锈病研究进展及遗传改良策略研究

小麦条锈病研究进展及遗传改良策略研究小麦作为我国的主食作物之一,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然而,小麦生产中常常遭受到各种病害侵扰,其中小麦条锈病是一种严重的病害。
小麦条锈病不仅能造成小麦产量和品质的损失,而且会对粮食供给和食品安全产生严重影响。
因此,对小麦条锈病进行研究及遗传改良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小麦条锈病的病因小麦条锈病是由条锈病菌引起的一种病害。
条锈病菌是一种生存能力强、多寄主、广泛分布的植物病原真菌。
病菌能够在全国范围内产生疫情,影响严重。
病菌可经由空气传播、种子传播和残基传播等途径,对小麦造成极大的危害。
二、小麦条锈病的病害特点小麦条锈病的危害主要在于它能够迅速地扩散和传播,尤其是在湿度较高的环境下,病害发生更为严重。
小麦条锈病的病害会导致小麦叶片上长出椭圆形、淡黄色或者褐色的小斑点。
病斑在发病初期较小,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病斑逐渐扩大,颜色逐渐变为红色或褐色,最终病斑整体呈现出条形。
严重的情况下,在小麦的叶片上就会长出大片的病斑,严重影响小麦的生长和发育。
这些病斑最终会导致小麦减产,从而造成经济损失。
三、小麦条锈病的研究进展在小麦条锈病的研究中,早期主要采用化学药剂来防治病害。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病菌逐渐对化学药剂产生抗药性,导致药剂对小麦条锈病的防治效果逐渐下降。
因此,对小麦条锈病的遗传改良成为了更加重要的策略。
目前,小麦条锈病的抗性主要分为遗传抗性和免疫抗性两种类型。
遗传抗性是指小麦对病菌有一定的遗传抗性,主要表现为不同品种之间在抗病程度上存在差异。
免疫抗性是通过外部因素的影响,使小麦对于特定病菌和目标病害具有一定的免疫能力。
近年来,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和基因组学技术的迅速进步,小麦条锈病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目前,学者们在小麦条锈病基因的遗传改良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例如,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对小麦条锈病抗性基因进行改良,或者利用育种技术选育出抗病的小麦品种等。
我国小麦条锈病致病生理小种及其防治的研究进展

我国小麦条锈病菌致病性分化及群体遗传现象张晶摘要本文阐述了小麦条锈病菌的致病性分化及群体遗传现象和抗病育种在小麦病害综合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总结评述了建国后50多年来我国在小麦条锈菌致病性和小麦品种抗病性及其相互作用以及在小麦抗病育种和品种合理利用等研究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和经验。
在对病菌致病性和品种抗病性及其相互作用研究中鉴定出31个生理小种; 明确主要由突变和异核作用不断产生的新小钟为导致7批品种抗锈性丧失的主要原因,品种的遗传分化、混杂退化和布局利用、环境因素特别是地理生态条件也有重要影响; 发现陇南和川西北为小麦条锈菌的主要易变区和新小种策源地;研究建立了小麦条锈菌DNA分子遗传标记体系.首次提出了小麦条锈菌基因漂移的证据,进一步揭示了陇南易变区与周边地区之间的菌源传播关系,提出了治理对策。
在抗病育种方面,主要总结提出了亲本选配和杂交育种以及品种合理利用等方面的成功经验以及当前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
关键词小麦条诱病病菌生理小种品种抗病性遗传抗病育种1、小麦条锈菌的致病性分化生理小种现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2年对小麦条锈病生理小种的检测为例,说明我国小麦条锈病菌致病性分化的主要生理小种:1.1、标样来源共采集并鉴定陕西省汉中、宝鸡、咸阳、西安、杨凌和甘肃省天水等6个地区13个县的条锈病菌标样231份,其中陕西标样190份;甘肃标样41份。
1.2、鉴别寄主沿用全国通用的鉴别寄主,它们是Fulhard、保春128、阿夫、Trigo Euraka、抗引655、维尔、丰产3号、南大2419、阿勃、丹麦1号、尤皮Ⅱ号、洛夫林13号、早洋、中四、洛夫林10、水源11、Hbrid46。
1.3、鉴定方法鉴定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太白高山条锈病菌小种监测试验站进行,鉴定方法同往年。
反应型分级为 0、0;1、2、3和4共6级,0-2级为低抗(R),3-4级为感病(S)。
2、2001-2002年度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监测结果:2.1、鉴定标样结果明确的有231份,标样鉴定结果见表1,鉴定鉴别寄主对各小种的反应型见表2。
小麦条锈病的研究进展

Z HANG i — i NI i y YU in L i Z Jn xa, U L — a, L a g, U L , HANG a — ig W ANG e g z i Z Hu n yn , F n — h , HAO o g s a Sn—hn
( a g h uAc d myo giutr n oet ce c s C n zo He e 0 1 0 , h n ) C n z o a e f r l e a d F rs y S in e , a gh u, b i 6 0 1 C i a A c u r
Ke r s y wo d :wh a ; ti e r s ;e itn e b e d n e t sr u t r s a c r e i g p s
群体互作动态 、 品种抗性持久度估 测 、 小种适合度
1发 生 状 况 和 研 究 进 程
测 量 、 敏 和 高 温 抗 性 、 久 抗 性 等 方 面 也 进 行 温 持
了探索 。 0年代末成 功引进和推广了特效药剂粉 7 锈 宁。
随着分子生物学 的不 断发展 , 病程 超微 结构 、 病 菌 变 异 机 制 、 病 基 因推 导 、 育 及 分 子 标 记 、 抗 转
近 等 基 因 系创 建 等 研 究 也 取 得 良好 进 展 。 目前 , 国 内外 学 者 正 致 力 于 小 麦 抗 病 基 因 的 分 子 标 记 研
从 2 0世 纪 5 代 开始 ,小 麦 条 锈 病 研 究 范 0年 围不 断 拓 宽 , 平 不 断 提 高 。5 水 0年 代 后 期 相 继 开 展 了小 种 动 态 监 测 、 性 丧 失 等 研 究 , 后 紧密 配 抗 随
2 1利 用轮 回选 择 法 创 建 小 麦抗 条 锈 近 等 基 因 系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认为, 较高温度可诱导品种抗性, 其抗性表现为 较低的反应型, 抗病效能高且没有小种专化性。高 温诱导的抗病可能是持久抗性。 %’ 世纪 &’ 年代, 人们逐渐认识到抗性不仅为一个基因控制, 还有多 基因现象, 包括基因累加、 超亲和基因抑制现象。徐 世昌等 在研究抗源京核 ""$$ 的抗性遗传特点时 发现, 该抗源至少含有 $ 对显性主效、 % 对隐性微效
9期
李跃建等: 小麦抗条锈病分子生物学和转基因育种研究进展
#P
锈菌优势小种的演变对小麦抗病性的丧失的影响。 结果表明, 病源菌毒性变异是导致品种丧失抗性的 主要原因。故必须不断发现和使用新的抗病基因, 通过抗病育种, 不断培育出新的抗病品种。
抗条锈病基因, 均为核遗传。主效基因对温度不敏 感, 呈不完全显性。显性纯合、 杂合和隐性纯合时, 分别控制 ’ F ’; ’N ; F % N 和 8 N F 9 侵染型。微效基 因受高温诱导表达, 并对主效基因有修饰作用。微
& & ! 李跃建!, , 朱华忠!, , 刘世贵!,
(! , 四川大学生命学院, 四川 成都 四川 成都 (!""$!; & ,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
摘
要: 小麦条锈病是直接影响小麦高产、 稳产关键性病害之一, 也是世界性病害。已发现 *" 个 ! " 抗病基因, 且定位在相应染
抗性基因的不同组合影响抗性表现。迄今已有 &" 多个植物的抗病基因被克隆出来, 但 色体上。有些 ! " 基因的表达受环境影响; 克隆的抗条锈病基因很少。钙离子通道和激酶等在抗病基因的信号传导中起作用。抗性基因多带有 -./ 和 011 等结构。复制、 重组、 转座子在调节区和编码区插入或切割等都可使抗性基因进化。用 1203 已找到 ! " !) 和 ! " !%& 个抗病基因标记, 且进行了 定位。用 1435 发现 ! " %、 用 4203 找到 ! " )、 只有 ! " !" 的抗性蛋白被发 ! " !) 和 67)& 标记, ! " !" 和 ! " 7)& 连锁标记。目前, 现, 叫 “亮氨酸拉链—核苷酸连接位点富含亮氨酸蛋白” 。 关键词: 小麦抗条锈病; 基因; 表达; 分子标记; 抗性蛋白 中图分类号: /)!& 文献标识码: 4
[#] 基因提供精确的信息。 E<7>BD V 等 用克隆法已克
隆的 抗 病 基 因 有 抗 水 稻 白 叶 枯 病 基 因 )$ %$ 和 抗大麦白粉病基因 * $’ 等。 )$ $、 % O $ O % 抗性基因的信号传导途径 抗病基因的信 号 传 导 途 径 了 解 不 多, 但仍获得一些有用信
N 效基因隐性纯合时, 抗性为 ’; 主效基因 杂 F %N , 合、 微效基因显性纯合、 杂合或隐性基因纯合重组,
!
!"!
小麦抗条锈性基因和遗传表达机制
小麦抗条锈基因 小麦抗条锈基因主要来自普通小麦和小麦的近
均表现为高抗或免疫。
缘种属。研究表明,! " ! 来自斯卑 尔 脱 小 麦,! " " 来自顶芒山羊草, ! " # 来自黑麦, ! " $! 来自以色列 野生二粒小麦。其余的 %& 个抗性基因均是从普通 小麦中发现的。从小麦近缘种属中获得的基因大都 是通过染色体工程, 结合回交转育而获得的。迄今, 染色体工程仍是导入外源性基因的主要方法。但抗 条锈病转基因育种在小麦上成功报道的不多。目 前, 用转座子标签法和图位克隆法已从玉米、 马铃 薯、 番茄和拟南芥中克隆出 %’ 多个抗病基因。但由 于这种方法只能用在基因组小、 具有高分辨率的物 理图谱和遗传图谱的植物上, 而在基因组高度复杂、 染色体数量多的小麦上很难应用。当人们发现克隆 的抗病基因都含有编码蛋白质的同源序列, 即 ()、 提出了一种新的分子标记和 (**、 +,- 和 -. / 后, 基因克隆方法, 即 *012 法。 345657 用 (**、 +$8! 和 -. / 序列作为引物, 在含 ! " 基因的品种和 ! " 的近等基因系中扩增, 得到 9 个 *01: 与 ! " # 连 锁。这些工作为今后小麦抗条锈病基因克隆和育种 奠定了一定基础。 !"# 抗条锈病基因的遗传机制 %’ 世纪初, ,5;;<7 在英国剑桥用硬粒小麦 *5=<> 和普通小麦 *<? @57 A 杂交, 发现小麦田间成株抗性 由单隐性基因控制。$#8’ 年, *B?CD; 在温室中研究 小麦品种 E457<2<$&& 时, 发现其苗期的抗性基因为 单显性。在已命名的 ! " $ F ! " " 基因中, 大多表现 为显性遗传, 但 ! " %、 ! " & 和 ! " # 在某些遗传背景 下表现为隐性遗传。另外, ! " & 对小种 8%G$%" 表 现为隐性遗传, 对 8%G8% 却表现为显性遗传。 HBI [%] J57 等 发现 ! " & 还具有光敏和温敏抗性。 KC47I
收稿日期: &""& # "* # !+ 基金项目: 四川省科技厅 “十五” 育种攻关项目 作者简介: 李跃建 (!’(" # ) , 男, 研究员, 四川大学在读博士, 主 要从事小麦育种及科研管理工作。!为通讯作者
中 ! 号生理小种出现, 使碧码 ! 号丧失抗性, !’+) 年前后, 条中 !’ 号小种流行, 使关中地区、 陇南地区 和四川、 云南等广泛种植的阿波丧失抗性。这二次 条锈病流行造成小麦减产 !"\ 以上。四川自 !’%" 年起育成和推广繁 ( 后, 控制小麦条锈病流行 !" 多 四川连续暴发条锈病 年, 但 !’’(、 !’’’ 和 &""& 年, 流行, 即使用农药防治, 也导致减产 )\ 左右, 尤其 是 &""& 年, 条锈病使不少地方绝收。 选育和使用抗病品种是最有效、 最经济、 最安全 的防病措施, 因此, 全世界都极其重视抗病育种。刘 [!] 正德 研究了 !’’! ] !’’% 年四川主要小麦品种抗 性变化情况, 发现品种抗性丧失的速度很快, 一般只 有几年。王凤乐用 !’)+ ] !’’& 年我国 &! +!$ 份小 麦条锈菌标样的鉴定资料, 分析了不同时期小麦条
观点, 这种诱导是从植物对外来病原物的特异信号 分子或激发子 (<Q5M5>CD) 的识别开始的。激发子由病 原菌的无毒基因 ( L=5DBQ<7M< A<7<, 编码, 植 L=D 基因) 物的抗病基因 ( ?52<L2< D<252>L7M< A<7<, 基因) 编码 * 激发子受体。 # 基因对 $% " 基因显性互作时, 植物 才产生抗性。 $##% 年, 第一个克隆的植物 # 基因 是来自玉米的 RSQ。到目前为止, 已从植物中分离 克隆出 %’ 多个 # 基因。 # 基因的克隆主要为转座 子标 记 ( >DL72TC2C7 >LAA57 A ) 和定位克隆 ( TC25>5C7LQ 技术。 MQC757 A) 由于发现了玉米 0M U H2 和 -T S 转座子家族在 其他植物中也有转座功能, 使转座子标记技术能有 效地用在其它植物上。研究发现, 将转座子 .IH+0 插入到拟分离的目标基因内部或附近, 让该目标范 就可以从 围基因发生突变, 再用插入 H&玉米圆斑病基因 RSQ 和抗番茄 ["] 叶霉病基因 & ’ ( #、 。 &’( 9 等 克隆法要求有高密度的分子标记图谱, 尤其对 基因组较小的一些植物如拟南芥、 水稻和番茄等, 高 密度的遗传图谱和物理图谱有利于为准确克隆目标
!"#"$%&’ $()$*&" +, -+."&/.$% 01+.+23 $*( 4%$*#2"*" 0%""(1*2 +, 5’"$4 %"#1#4$*&" 4+ !"##$%$& ’()$$ *+),$’
& & ! , , 08 69:;<=>?!, @7A 79>;BCD?E!, 08A /C=;E9=!,
’(
西 南 农 业 学 报 /D9MCS:LM HC=?> ^D9K?>I DF 4EK=G9IM9K>I /G=:?G:L
&""& 年 !) 卷 $ 期 _DI, !) -D , $
文章编号: (&""&) !""! # $%&’ "$ # ""’( # ")
小麦抗条锈病分子生物学和转基因育种研究进展
(! , 0=F: /G=:?G: HDII:E:, /=GC9>? A?=J:KL=MN, HC:?EO9 (!""$!, HC=?>; & , /=GC9>? 4G>O:PN DF 4EK=G9IM9K>I /G=:?G:L, HC:?EO9 (!""((, HC=?>)
60#4%$&4: QC:>M LMK=R: K9LM S>L D?: DF SDKIO;S=O: T:N O=L:>L:L, SC=GC >FF:GM:O C=EC >?O LM>UI: N=:IOL DF SC:>M V WC: LM9O=:L LCDS:O *" K:; L=LM>?M E:?: ! " S:K: FD9?O >?O IDG>M:O D? MC: GDKK:LRD?O=?E GCKDPDLDP:LV AR MD ?DS , K:L=LM>?M E:?:L FKDP PDK: MC>? &" RI>?ML S:K: GID?:O, U9M GID?:L DF K:L=LM>?M E:?: MD LMK=R: K9LM S:K: F:S V H>& X R>MCS>NL >?O Y=?>L: RI>N:O KDI:L =? L=E?>I GD?O9GM=D? DF K:L=LM>?M E:?:V >?O K:L=LM>?M E:?: GD9IO :JDIJ: UN MC: =?L:KM=D? >?O GI:>J>E: DF K:RI=G>M=D?, K:; ZDLM DF K:L=LM>?M E:?: C>O MC: LMK9GM9K:L DF -./ >?O 011, GDPU=?>M=D? >?O MK>?LRDLD? =? K:E9I>MDKN K:E=D? >?O GDO=?E K:E=D? V & K:L=LM>?M E:?:L ! " !) >?O ! " !% S:K: P>KT:O >?O IDG>M:O 9L=?E 1203, ! " !%, ! " !) >?O ! "# )& S:K: P>KT:O 9L=?E 1435, >?O MC: I=?T:O P>KT:KL DF ! " !),! " !" >?O ! "# )& S:K: DUM>=?:O 9L=?E 4203 V 4M RK:L:?M, K:L=LM>?M RKDM:=? DF ! " !" S>L D?IN O:M:KP=?:O, SC=GC ?>P:O >FM:K 0:9G=?: LI=O: F>LM:?:K # ?9GI:DM=O:L U=?O=?E L=M: K=GC =? 0:9G=?:V 7"3 5+%(#: SC:>M; K:L=LM>?G: MD $ % &’"(()*" +(& ; :[RK:LL=D?; PDI:G9I>K P>KT:K; K:L=LM>?M RKDM:=?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