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阶段评估卷2-2
2013年下学期高三段考语文试卷.doc

2013年下学期段考高三语文试卷(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理赔.解剖菩.萨心肠恕不奉陪.B.侮.辱晦.涩天涯海.角诲.人不倦C.坡.度偏颇.推波.助澜披.星戴月D.碑.文裨.益沁人心脾.纵横捭.阖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超女经济”的烘烤下,现在的超女比赛已经少了先前那种简单的“想唱就唱”的自由与洒脱,逐渐演变成了一条走进娱乐圈的“终南捷径....”。
B.曹丕的“文人相轻,自古而然”无疑要算是几千年中少有的大真话之一,以至于大家全无力反驳它,心悦诚服地将它作为批评史上的存而不论....接受下来。
C.执法部门只要真正做到了严格执法,问心无愧....,就不应该惧怕媒体的监督,甚至还应乐于将自己全方位地暴露在舆论监督的阳光之下。
D.如果没有政界的支持,再好的点子也可能被埋没;如果没有商界的参与,再好的城市规划都有可能被束之高阁....。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如“阿Q”一类的“字母词”已遍布汉字文化圈内,不但进入教科书,而且活跃在各类媒体上。
B.一些宾馆、饭店还成为某些部门的非正常开支的重要渠道,给少数腐败分子孕育了堕落的温床。
C.艺术欣赏中的审美体验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一经点破,那含蓄蕴藉的美感常常会遭到破坏的危险。
D.从根本上说,科技的发展,经济的振兴,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都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养。
4.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组是()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
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
倘若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
反过来,。
快乐之权,操之在己。
孔子所以说:“无人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①不负责任的人生须知道有其苦处,尽责任的人生才知道有其乐处②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③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④倘要少吃苦,便处处尽责;倘要多快乐,便时时责己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选择题12分,翻译10分,共22分)秀野堂记朱彝尊长洲顾侠君,筑堂于宅之北,闾丘坊之南。
2013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二)word精品文档25页

2013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二)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元代文人画李泽厚元画与宋画有极大不同,最重要的差异应是由社会急剧变化带来的审美趣味的变异。
蒙古族进据中原和江南,严重破坏了生产力,大量汉族知识分子也蒙受了极大的屈辱和压迫,其中一部分人或被迫或自愿放弃“学优则仕”的传统道路,把时间、精力和情感思想寄托在文学艺术上。
山水画也成为这种寄托的对象之一。
院体画随着赵宋王朝的覆灭而衰落、消失,而随着社会条件的变异,山水画的领导权和审美趣味落到了元代的在野士大夫知识分子手中。
“文人画”正式确立。
尽管后人总爱把它的源头追溯到苏轼等人,而南宋时期大概也确有一些已经失传的不同于院体的文人画,但从历史整体情况和现存作品实际看,文人画作为一种体现时代精神的潮流出现在绘画艺术上,似仍应从元代――并且是元四家算起。
“文人画”,当然有其基本特征,就是文学趣味的异常突出。
宋画是形似与神似、写实与诗意的融合统一,矛盾双方处在和谐状态。
但形与神、对象(境)与主观(意)这对矛盾继续发展,在元代这种社会氛围和文人心理的影响下,神与主观绝对压倒形与对象而直接表露,走到与宋画不同的境地:形似与写实被放在很次要的地位,而主观的意兴心绪得到了极力强调。
《艺苑卮言》说:“人物以形模为先,气韵超乎其表;山水以气韵为主,形模寓于其中。
”这就也把“形模”在山水画中的地位和意义放在非常次要以至附属的地位,与北宋初年那样讲究写真、形似,形成了鲜明对比。
元代著名画家倪云林一再说:“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
”与文学趣味相平行,并具体体现这一趣味构成元画特色的是,对笔墨的突出强调。
这是中国绘画艺术又一次创造性的发展,而元画也因此才获得了它所独有的审美成就。
也就是说,在文人画家看来,绘画的美不仅在于描绘自然,而且在于或更在于描画本身的线条、色彩亦即所谓笔墨本身。
2013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新课标卷(二)

2013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新课标卷(二)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戏曲脸谱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戏曲脸谱,是戏曲文化现象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着深厚的文化意蕴和丰富的历史内容。
戏曲脸谱不仅仅是供悦目的,而且是戏曲艺术家与观众进行对话的一种极富表现力的文化语言。
正是习惯成自然的民族文化习俗和生活习俗给了这种特殊语言以约定俗成的语义,赋予它多方面的表现功能。
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体,儒家文化又以伦理道德为本位,因此,道德化成为传统文化的鲜明特色。
在这浓重的道德化的文化氛围中生长的戏曲艺术当然也充满了道德化的色彩。
儒家强调忠、孝、节、义,这在戏曲中有充分体现。
戏曲的道德化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善恶分明的人物形象、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药人寿世的教化功能等方面。
戏曲脸谱着重表现人物性格、品德,寓褒贬,别善恶,充满着浓厚的道德评价色彩,这正是儒家文化的伦理道德内容在戏曲脸谱中的体现。
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对戏曲脸谱形成了约定俗成的共识,如脸谱色彩的红表忠勇、黑表刚直、白表奸邪、蓝表威猛、黄表阴狠、绿表强悍、紫表耿介等。
戏曲综合了多门类传统艺术成果的同时,也受到各门传统艺术美学思想的影响。
从诗歌中引进了“意象”“意境”“趣味”等;从绘画中引进了“神似”“形似”“虚实”等;从小说中引进了“真假”等。
戏曲脸谱的审美意识同样也受到各门传统艺术的影响。
脸谱的勾画创作和中国书法的书写创作有相似之处。
书法是从一撇一捺的文字书写中产生的艺术形式,脸谱则是从一勾一抹的人物化妆中产生的艺术形式,两者在创作程序上都表现出很强的程式化特征,正所谓无法不成谱。
两者在用笔方式上也有相似之处,都讲究线条流畅而有力度,节奏鲜明而神采飞扬。
脸谱的构图章法与中国画一样,讲究疏密、穿插、虚实、均衡等,脸谱的勾画笔法也与中国画笔法相通,轻重缓急,顿挫有致,有谱有法。
脸谱的审美意识受到中国画美学思想的重大影响。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题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与解析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题语文(一)衡水中学调研卷安徽专用(一)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时代呼唤诗歌的担当谢冕写诗的人多,作品更多,频繁举行的研讨会和首发式、层出不穷的诗集和诗刊、名目繁多的评奖和层次不同的诗歌节,在中国文艺界,诗歌可谓夺人耳目。
令人惊异的是,面对诗歌的这种局面,除了那些写诗的人在那里自我欣赏,在诗人圈子以外,却是赞誉之声甚少而不满的言谈居多。
上世纪90年代以后,诗歌创作的确存在一些盲点,一些误区。
数量多、产量大并不等于质量高、影响深远,热闹并不等于繁荣。
我们在造就了丰富的同时,也造就了贫乏。
因此,我一直强调:慎言繁荣。
首先,个人化取代群体意识,的确恢复了诗人主体的自由属性,从而使诗人的自我表现成为一种常态。
诗歌创作的个人化无疑是对诗歌性质和规律的再确认。
它象征着历经曲折之后的诗学认知的进步。
诗人的自我省悟和内心开发没有过错,但是当这种倾向成为非此不可的潮流,其流弊就是显而易见的。
诗歌个人化的成果确实被滥用并极端化了,它使一些诗人误以为诗歌的职责只在于表达个人内心的碎片,甚至形成了内心与外界的阻隔以至“短路”:相当多的诗歌忘却自身以外的世界,而只沉迷于自说自话,诗歌于是成为仅仅表现个人私语与梦呓的专用形式。
其次,新诗建立之后对于诗的音乐性与节奏感的忽视乃至取消,这已是一个历史陈案,松散而直白的语言荡涤了诗歌本有的意趣与韵味。
后朦胧诗时代对口语化的片面提倡,加速了诗歌的语言平面化与粗鄙倾向,诗歌创作中充斥着“今天我去找你,你妈说你不在”之类的所谓诗句,把新诗仅存的一点诗意剥夺殆尽,人们有理由怀念并呼吁本来属于诗的那些优美的语言、高雅的意境、悠长的韵味,以及鲜明的节奏,这些诗的基本属性的回归,的确,诗歌写作从来都是一种个人的行为。
尊重这种写作的独特性,是维护诗的神圣感的最起码的准则。
2013年高考语文全国II卷答案及详解

知识归纳
翻译关注五类实词:
一、通假字。翻译时,按照某字的一般意义翻译不通,就应该考 虑该字是不是通假字。其本字可从该字的同音字或形近字上去 考虑,找出本字后再根据语境翻译。 二、多义词。重要实词大多不止一个义项,但在具体句子中只用 一个义项。因此,要学会利用上下文的具体语境来确定该实词的 准确义项。 三、词类活用。 四、古今异义。 五、疑难词。高考一般不会涉及生僻词,但若碰到,就要调动积 累的知识或结合语境进行推断。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B ) A.虽然从字体和避讳来看,马王堆汉墓《老子》帛书甲 本和乙本的抄写年代可以大致确认,但是这对于《老子》 著作年代的推定没什么用处。 B.《黄帝书》和《老子》有许多相同相似的语句,但许 多名词的解释只见于《老子》而不见于《黄帝书》,所 B “设立了行会这一政府机构”不正确,行会不属于政 以《老子》成书应该早于《黄帝书》。 府机构。 C.陈鼓应曾撰写《老学先于孔学》一文,指出《论语》 中多有受到《老子》影响之处,其目的是证明《老子》 【解析】此题整体考查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 一书的产生比《论语》早。 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答题时,一般要先在文本中找出同该 D.《老子》有“以德报怨”之说,所以“子曰:‘何以 选项意思相关的答题区间,以之同选项表述进行比较,考 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一句应该是《论语》 察其说法是否正确,最后据之确定正误。 引用《老子》的铁证,并且是对《老子》的批评。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2013课标全国Ⅰ,8—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鹊桥仙
陆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一取封侯,独去 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洲烟雨②。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 必君恩赐与? 译文: [注] 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 当年在华丽的灯光下纵情地博弈,骑着骏马猎射驰骋,谁还 ②占断:占尽。洲烟雨:指长满草、烟雨空濛的风光。③镜湖: 记得我当年豪壮的军旅生活?那些无聊酒徒有许多如今都封 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 了官爵,只有我等愿意隐居江边做渔翁。 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江边有八尺轻舟。撑着低低的三扇篷,独自享受长满蘋草的 水边景色,镜湖本来就属于像我这样的闲适之人。又何必非 要你“官家”赐与不可呢?
山东省2013届高三高考模拟卷(二)语文

山东省2013届高三高考模拟卷(二) 语 文 本试卷分第1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页。
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勾结/勾当 扫除/扫帚 咽气/狼吞虎咽 兴奋/兴高采烈 B.奔跑/投奔 空气/空闲 累赘/罪行累累 丧礼/丧心病狂 C.栏杆/竹竿 侪辈/肚脐 投缘/不容置喙 俘虏/饿殍遍野 D.宣布/渲染 凄怆/呛人 旺盛/矫枉过正 假装/久假不归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预测蔓延只有预测蔓延只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周易》的前生今世(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A.郭故善饮,又复奔驰吻燥 B.芳香射鼻,一引遂尽 C.离坐起溲,窃作燕子鸣 D.郭骇立良久,遵道得归 3分)( ) A.亦无潮气,三日乃已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B.至中秋郭欲赴约,朋友谏止之 惜乎其见之摇也 C.继至者,攀肩踏臂如缘梯状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D.中秋还集于此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郭放达喜谑 ①郭故善饮,又复奔驰吻燥,一举十觞豪哉!真吾友也离坐起溲,窃作燕子鸣方纷议问,郭回首为鹦鹉鸣曰方惊顾间,挺然倒地郭骇立良久,遵道得归 A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东粤士人郭某,从朋友那回来。
途中迷路走在一片榛树林与草生长很密的地方。
在大家议论纷纷的时候,郭秀才回过头鹦鹉的声音道:郭秀才醉了,送他回去!中秋的时候还要再次相聚,郭。
郭秀才答应了《郭秀才》是《聊斋志异》中短小精悍意味隽永的优秀篇章读后其景其情令人难忘其韵其味耐人咀嚼。
(24分)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013年高考语文全国卷2及答案

语文试卷 第1页(共10页)语文试卷 第2页(共10页)绝密★启用前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新课标卷2)语文使用地区:海南、宁夏、黑龙江、吉林、新疆、云南、内蒙古、青海、贵州、甘肃、西藏注意事项:1.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20世纪后期,陕西凤雏村出土了刻有“凤”字的甲骨四片,这些“凤”字的形体大致相同,均为头上带有象征神权或王权的抽象化了的毛角的短尾鸟。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鸑鷟,凤属,神鸟也。
……江中有鸑鷟,似凫而大,赤目。
”据此,古代传说中鸣于岐山、兆示周王朝兴起的神鸟凤凰,其原型应该是一种形象普通、类似水鸭的短尾水鸟。
那么,普通的短尾鸟“凤”为何在周代变为华冠长尾、祥瑞美丽的神鸟了呢?我们看到,在商代早期和中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只有鸟纹而没有凤纹,真正的凤形直到殷商晚期才出现,而且此时是华冠短尾鸟和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同时出现,可见“凤”是由鸟演变而来的。
综观甲骨文和商代青铜器,凤鸟的演变应该是鸟在先,凤在后,贯穿整个商代的不是凤而是鸟。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在商人的历史中鸟始终扮演着图腾始祖的重要角色。
《左传》记载郯子说:“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
凤鸟氏历正也,……九扈为九农正。
”凤鸟氏成为“历正”之官,是由于它知天时,九扈成为“九农正”,也是由于它们带来了耕种、耘田和收获的信息。
殷人先祖之所以“鸟师而鸟名”,应该是由于这些随着信风迁徙的鸟,给以少皞为首的商人的农业生产带来了四季节令的消息。
对凤鸟的崇拜起于商代,其鼎盛却在周代。
正是在周代,“凤”完成了其发展程序中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变为神鸟凤凰。
2013年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卷II及答案解析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新课标Ⅱ)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20世纪后期,陕西凤雏村出土了刻有“凤”字的甲骨四片,这些“凤”字的形体大致相同,均为头上带有象征神权或王权的抽象化了的毛角的短尾鸟东汉许筷《说文解字》云:“鸑鷟,凤属,神鸟也……江中有鸑鷟,似凫而大,赤目”据此,古代传说中鸣于岐山、兆示周王朝兴起的神鸟凤凰,其原型应该是一种形象普通、类似水鸭的短尾水鸟那么,普通的短尾鸟“凤”为何在周代变为华冠长尾、祥瑞美丽的神鸟了呢?我们看到,在商代早期和中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只有鸟纹而没有凤纹,真正的凤形直到殷商晚期才出现,而且此时是华冠短尾鸟和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同时出现,可见“凤”是由鸟演变而来的综观甲骨文和商代青铜器,凤鸟的演变应该是鸟在先,凤在后,贯穿整个商代的不是凤而是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在商人的历史中鸟始终扮演着图腾始祖的重要角色《左传》记载郯子说:“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九扈为九农正”凤鸟氏成为“历正”之官,是由于它知天时,九扈成为“九农正”,也是由于它们带来了耕种、耘田和收获的信息殷人先祖之所以“鸟师而鸟名”,应该是由于这些随着信风迁徙的鸟,给以少皞为首的商人的农业生产带来了四季节令的消息对凤鸟的崇拜起于商代,其鼎盛却在周代正是在周代,“凤”完成了其发展程序中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变为神鸟凤凰许多历史资料记载了周王室在克商前后对“天命”的重视《尚书》“周书”十二篇中大量出现的“命”字多指天命,“殷革夏命”也是常见的语句武王在甲子日牧野之战结束后,紧接着就“不革服,“格于庙”(来不及换衣服就到神庙参拜),这个“庙”自然不可能是周庙,而是商人的神庙这说明周王室急于把商人的正统接过来,成为中原合法的统治者周人之所以宣扬天命,归根结底在于强调“周改殷命”是出自天的意志和抉择那么有谁能给周人带来“上天之命”呢? 根据当时的社会共识,最合适的就应该是“天的使者”—凤鸟《国语》云:“昔武王伐殷,岁在鹑火”岁即岁星,鹑火即柳宿古人把赤凤叫作鹑,看来周人选择克商的时间也是寓有深意的(摘编自何丹《试论中国凤文化的“历史素地”及其在文化类型学上的深层涵义》)1.下列关于凤的形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20世纪后期在陕西风雏村出土的甲骨文中,凤都表现为短尾鸟的形象B.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作为风属的鸑鷟是跟凫一般大的红眼睛水鸟C.综合甲骨文和上古文献记载看,凤的原型是一种类似水鸭的普通短尾水鸟D.在周代文化中,凤已经从短尾水鸟变成一种华冠长尾、祥瑞美丽的神鸟【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阶段评估卷(二)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孝子胡其爱者,桐城人也。
生不识诗时,时时为人力佣,而以其佣之直.奉母。
母中岁遘罢癃之疾,长卧床褥,而孝子常左右之无违。
自卧起以至饮食、溲便,皆孝子躬自扶抱,一身而百役,靡不为也。
孝子冢无升斗之储,每晨起,为母盥沐、烹饪、进朝馔,乃敢出佣。
其佣地稍远,不及炊,则出勺米付邻媪,而叩首以祈其代爨。
媪辞叩,则行数里外,遥致其拜焉。
至夜必归,归则取母中裙秽污自浣涤之。
孝子衣履皆敝垢,而时致鲜肥供母。
其在与佣者之家,遇肉食即不食,而请归以遗.其母。
同列见其然,而分以饷之,辄不受。
平生无所取于人,有与之者必报。
母又喜出观游,村邻有伶优之剧,孝子每负.母以趋,为藉草安坐,候至夜分人散,乃复负而还。
时其和霁,母欲往宗亲里党之家,亦如之。
孝子以生业之微,遂不娶,惟单独一人,竭力以养终其身。
母陈氏,以雍正八年病,至乾隆二十七年乃以天年终。
盖前后三十余年,而孝子奉之如一日也。
母既没,负土成坟,即坟旁,挂片席而居。
凄伤成疾,逾年癸未,孝子胡其爱卒。
赞曰:今之士大夫,游宦数千里外,父母没于家,而不知其时日;岂意乡里佣雇之间,怀笃行深爱之德,有不忍一夕离其宗宿于外如胡君者哉!胡君字汝彩,父曰志贤。
又同里有潘元生者,入自外,而其家方火,其母闭在火中。
元生奋身入火,取其母以出,头面皆灼烂。
此亦人之至情,无足异;然愚夫或怯懦不进,则抱终身之痛无及矣。
勇如元生,盖亦有足多.者,余故为附著之。
(选自刘大櫆《胡孝子传》)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以其佣之直.奉母直:同“值”,钱B.而请归以遗.其母遗:赠予,致送C.孝子每负.母以趋负:背着D.盖亦有足多.者多:与“少”相对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胡其爱笃行深爱之德的一组是( )①而以其佣之直奉母②而孝子常左右之无违③归则取母中裙秽污自浣涤之④遇肉食即不食,而请归以遗其母⑤同列见其然,而分以饷之,辄不受⑥母既没,负土成坟,即坟旁,挂片席而居A.①②⑤ B.①④⑥C.②③⑤ D.②⑤⑥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把乡间目不识丁的劳动者与官宦之流相比,意在突出胡其爱的孝行。
B.这是一篇褒扬孝行的文章,对今天某些不尽赡养义务的人仍有教诫意义。
C.作者从胡其爱的每一个细节着笔,意在肯定其怀抱诚心深爱之美德。
D.作者在结尾补叙其字及父之名,乃至续写胡君同乡之事迹,虽详略得当,但有画蛇添足之感。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夜必归,归则取母中裙秽污自浣涤之。
孝子衣履皆敝垢,而时致鲜肥供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母又喜出观游,村邻有伶优之剧,孝子每负母以趋,为藉草安坐,候至夜分人散,乃复负而还。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译文】孝子胡其爱,是安徽桐城人。
一辈子没有文化,常常出卖体力,替人家帮工,而用他帮工挣来的钱奉养母亲。
母亲中年时得了瘫痪的病,长期躺在床上,孝子经常在她身边,顺着她的心意做事。
母亲的睡眠起坐以及饮食、大小便等,全是孝子亲自扶抱,一双手要做百种事,没有他不干的。
孝子家很穷,没有什么粮食积蓄,每天早晨起来,为母亲洗脸、做饭,把早餐端到母亲跟前,然后才敢外出做工。
如果做工的地点较远,他来不及做饭,就拿出一勺米来交付给邻居老妇人,给老妇人叩头,求她代自己烧火煮饭。
老妇人不让他叩头。
他走在几里外的途中,也要向老妇人下拜,遥遥地表示谢意。
到晚上他一定会赶回来,回到家就替母亲把弄脏了的衣裤换掉,又亲手洗干净。
孝子的衣裳鞋子都破烂不堪,但经常把好吃的食物给母亲。
他在帮工的主人家,如果遇上吃肉,他便不吃,请求把肉带回去给他的母亲。
同伴们见他这样,就把自己碗里的肉分给他,他却不接受。
他平生不要别人的任何施舍,有人施舍给他的话他一定会回报。
母亲又喜欢外出游览散心,乡村间有艺人来演戏,孝子总是背着母亲赶去观看,让母亲安坐在草垫上,守候到半夜人散,才又背着母亲回来。
如果天气晴朗,母亲想去亲戚邻里家串门,孝子也是这样背来背去。
孝子因为自家生计艰难,终身不娶,独身一人,尽力赡养母亲一辈子。
母亲陈氏,从雍正八年起瘫痪,到乾隆二十七年才安然逝世。
前后三十多年,孝子侍奉母亲一如既往,没有改变。
母亲死后,孝子背土筑坟,靠着坟旁,挂几片草席居住守孝。
由于过分哀伤悲凄,结果得病,过了一年,也就是乾隆二十八年,孝子胡其爱死了。
评赞说:现在的士大夫们,外出几千里做官,父母死在家里,他们却不知道死亡的日期;哪里会想到乡里雇工佣夫中间,有像胡君这样怀抱诚心深爱的美德、不忍心离开父母在外住宿一夜的人呢!胡君字汝彩,他的父亲叫志贤。
另外,与胡君同乡有个名潘元生的人,有一天他从外面回来,家里正遭火灾,他的母亲被困在火中。
元生挺身冲入火中,把他的母亲救出来,自己头部和脸部都烧烂了。
这也是出自人的最深厚的母子之情,不值得奇怪;但是愚蠢的人也许胆怯懦弱而不敢冲进火中,那么他将一辈子怀有无比的痛悔了。
像元生这样的勇敢行为,也有值得赞美的方面,所以我把他的事迹附记在这里。
二、诗词鉴赏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长门怨(其一)刘皂雨滴长门秋夜长,愁心和雨到昭阳。
泪痕不学君恩断,拭却千行更万行。
【注】长门宫,冷宫的代名词;昭阳宫,泛指得宠宫妃所居之处。
(1)这首诗描写了长门宫里什么样的环境气氛?第三句中的“不学”二字在诗中有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诗人把“长门”与“昭阳”对照着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宫妃什么样的情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渔家傲·寄仲高陆游东望山阴何处是?往来一万三千里。
写得家书空满纸。
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
寄语红桥桥下水,扁舟何日寻兄弟?行遍天涯真老矣。
愁无寐,鬓丝几缕茶烟里。
(1)在词的上片,作者是如何表现自己的“愁”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试简析本词的语言风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处士卢岵山居温庭筠西溪问樵客,遥识主人家。
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
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
日暮鸟飞散,满山荞麦花。
(1)从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中任选其一,对景物描写的特点作具体的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通过诗中的景物描写,可以看出“卢岵山居”具有怎样的特征?从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南乡子晏几道新月又如眉。
长笛谁教月下吹?楼倚暮云初见雁,南飞。
漫道行人雁后归。
意欲梦佳期。
梦里关山路不知。
却待短书来破恨,应迟。
还是凉生玉枕时。
(1)简析上片中“又”“初”二字的意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本词的上片和下片在写法上最大的不同是什么?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武昌阻风[宋]方泽江上春风留客舟,无穷归思满东流。
与君尽日闲临水,贪看飞花忘却愁。
(1)诗人采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前后两层意思是否相悖?这样写妙在何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曲张仲素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1)诗歌的抒情主人公是个什么身份的人?诗歌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及解析1.【解析】多:赞美。
【答案】 D2.【解析】①②③④⑥均表明胡其爱笃行深爱之德,⑤则表明胡其爱对待施舍分寸有度。
【答案】 B3.【解析】并不画蛇添足,相反却相得益彰。
【答案】 D4.【答案】(1)到晚上他一定会赶回来,回到家就替母亲把弄脏了的衣裤换掉,又亲手洗干净。
孝子的衣裳鞋子都破烂不堪,但经常把好吃的食物给母亲。
(2)母亲又喜欢外出游览散心,乡村间有艺人来演戏,孝子总是背着母亲赶去观看,让母亲安坐在草垫上,守候到半夜人散,才又背着母亲回来。
5.【答案】(1)描写了长门宫不眠的长夜漫漫,秋雨凄凄,环境阴冷的悲凉气氛。
“不学”二字,将失宠宫妃的泪痕不断与君恩断绝联系起来,形成鲜明对比,揭露出皇帝的无情无义。
(2)将“二宫”对照,点明打入冷宫与备受宠爱的天壤之别,对照鲜明,冷暖判然。
全篇无一“怨”字,但句句写怨,情景交融。
表现了宫妃失宠后既怀念此前的受宠生活又对皇帝寡情绝义的哀怨愤恨之情。
6.【答案】(1)起二句一问一答,写蜀中与故乡山阴距离之远,为后文写思家和思念仲高之情蓄势。
接下来的两句,通过对动作行为和情态的描写,表现思家之情的深切。
作者道不尽的酸楚岂是“家书”能表述清楚的,唯有流下一行行的清泪。
“书回已是明年事”句,紧接写信的事,自叹徒劳;又呼应起二句,更加伤感。
一封家信的回复,竟要等到来年,这种情境又使诗人更添几分“愁”。
(2)本词的语言风格是:凄婉。
上片写思家之情的深切,下片转到思念仲高。
全词细腻地传达出寄语亲人、思乡怀人及自身作客飘零的情状。
情感悲伤低回,格调凄婉。
7.【答案】(1)颔联写作者赴山居路上所见,是近景。
苍苍古树生长于石缝之中,仿佛与石连为一体;泉水湍急而清澈,水底的沙石清晰可见。
这两句形象地描写了山中特有的景物,表现了山居环境的古朴、清幽。
(或:颈联写作者在山中看到的远景。
一场春雨悄然而至,众多的山峰在雨中显得幽暗;山中云雾缭绕,那通往山居的小径弯弯曲曲延伸到云雾深处。
这两句生动地描绘了山中景物的高峻、幽深、奇特。
)(2)“卢岵山居”地处高峻、偏僻的深山中,风光优美,环境清幽远离尘世。
诗中表现了作者对山居的倾慕之意,对山居主人的嘉许之情。
8.【答案】(1)①黄昏新月,常会勾动人的离思。
一个“又”字,反映出抒情主人公倚楼怀人已非一朝一夕。
②主人公独倚高楼,在暮云中第一回看到归雁正不住地向南飞去,心下自语:可不要说远行的人要比雁还迟归啊!一个“初”字,语意比“又”更深一层,更添对行人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