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内照射机理作用特点
第三章 辐射对人体的影响和防护标准

2.2 作用的效果
影响因素:剂量大小、细胞的增殖能力
作用:一类是对细胞的杀伤作用,即使受照射细胞死亡或受伤, 细胞数目减少或功能减低,结果影响了受照组织或器官的功 能,表现为确定性效应,如急性放射病,造血功能障碍。 一类是对细胞的诱变作用,主要表现为诱发细胞发生癌变(致
癌),诱发基因突变 (致突)和先天性畸形(致畸)。
电离辐射剂量与防护概论
第三章 辐射对第人体的影响和防护标准
第一节 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第二节 人体受到照射的辐射来源及其水平
第三节 辐射防护的基本原则和标准
第一节 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一、辐射作用的过程
1. 辐射的初始作用
目的:在分子水平上,了解辐射损伤的机理。 基础:电离和激发,改变原子或分子的状态,从而导致细
辐射效应按剂量—效应分类 随机性效应:是指辐射效应的发生几率(而非其严重程度)与剂
量 相关的效应,不存在剂量的阂值。主要指致癌效应和遗传效
应。 确定性效应:是指辐射效应的严重程度取决于所受剂量的大小。 这种效应有一个明确的剂量阂值,在阂值以下不会见到有害效 应,如放射性皮肤损伤、 生育障碍。
a.随 机 效 应特点: (1)发生概率与剂量有关. (2)严重程度与剂量无关 (3) 线性比例、无阈
——核电站 反应堆运行: 大气,Kr、Xe、I、3H、14C、16N、35S、41Ar; 水中,3H和裂变产物。
后处理:
长寿命核素,3H、14C、85Kr、90Sr等,以及超铀元 素的同位素。
核能生产所致居民人均年剂 量当量,美国、加拿大为
310-8Sv,英国为2.510-6Sv
核电力生产持续到2500年时的年人均当量剂量预计值 项目
可能造成机体死亡、远期癌变以及后代的遗传改变等。
第七节内照射的防护课件

鼓励社区居民参与内照射防护活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参与的良 好氛围。
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
国际组织合作
加强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等国际组织的合作,共同推动内照射防护 的国际标准和规范。
学术交流
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和研讨会,促进各国在内照射防护领域的交流与 合作,共同研究解决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技术转让与援助
03
内照射的防护措施
减少内照射的来源
控制放射性物质的生产、使用和废弃
01
通过改进工艺、优化操作和加强管理等措施,降低放射性物质
在生产、使用和废弃过程中的释放量。
减少放射性废物的产生
02
通过合理利用放射性物质、加强废物减量化处理等措施,减少
放射性废物的产生量。
严格控制放射性物质的进出口
03
加强放射性物质的进出口管理和监管,确保放射性物质的安全
国内法规和标准
中国政府
制定了《放射性物质安全运输管 理条例》、《电离辐射防护与辐 射源安全基本标准》等一系列法 规和标准。
美国政府
制定了《联邦法规》第20部分第 100部分等法规和标准。
法律法规的执行和监督
各国政府设立专门的监管机构, 负责内照射防护法律法规的执行
和监督。
监管机构定期对核设施、放射性 物质运输、食品等领域进行检查 和监测,确保其符合相关法规和
标准。
对于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监管 机构将依法进行处罚,并采取措
施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05
内照射防护的未来展望
新的防护技术和方法
智能化防护设备
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开发能够自动识别和减少内照射 风险的设备,提高防护效率和准确性。
纳米技术应用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第三章笔记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第三章笔记(总6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第三章生命活动的调节知识提纲环境对生物行为的影响一、环境因素对动物行为的影响动物对环境刺激(如光照、温度、气压、湿度、颜色、生长的植物、食物、月相周期、季节节律)作出应答性反应。
例如:(1)猫头鹰白天休息,晚上出来活动,主因是温度、光照影响其行为;(2)生物节律性行为:是对环境的某些节律性刺激作出的反应,如昼夜节律、月相周期节律(鱼的繁殖)、季节节律(动物的迁徙、换羽,植物的开花、结果)。
二、植物感应性现象1.植物常见的感应性有向光性、向地性、向水性、向化性、向触性、向热性等。
(1)向光性:植物的茎向阳光充足的方向生长。
一般低等、幼嫩植物的向光性反应较快。
(2)向地性:根的向地生长、茎的背地生长。
根尖、茎尖的向地性最为明显。
(3)向水性:植物的根向水分充足的地方生长。
(4)向化性:植物的根向肥料较多的地方生长。
(5)向触性:植物对振动作出的反应。
(6)向热性:植物对温度作出的反应。
注意:①茎的背地生长是植物向地性(负地)、向光性的感应性表现;②实验探究植物的向性时,一定要建立对照组,便于比较得出植物具有哪一感应性现象。
三、实验:探究植物的向性1.含羞草的感应性实验。
[课前准备] 两盆含羞草,A盆放在黑暗处,B盆放在阳光下。
[实验1] 将含羞草A盆从黑暗中取出,与B盆同放阳光下。
观察:A、B盆含羞草复叶的形态及变化。
现象:黑暗处放置的A盆含羞草叶柄下垂及复叶闭合,放到阳光下复叶很快地向上伸展。
结论:含羞草具向光性。
[实验2] 用力敲过的音叉放在含羞草的上面,音叉轻碰羽状小叶。
现象:含羞草的叶柄下垂,复叶闭合。
结论:含羞草具向触性。
2.蚕豆发芽后茎、根的生长情况。
[课前准备] 按课本图3—9实验,建立对照组,甲瓶竖放,乙瓶先竖放生长几天,再横放生长几天。
现象:乙瓶横放后,茎从横向转成向上生长,根从横向转变成垂直向地生长。
第三章《光现象》知识点归纳

第三章《光现象》知识点归纳1、光源:能够自行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自然光源:太阳、恒星、萤火虫;人造光源:电灯,蜡烛等(月亮,钻石不是光源)2、光的色散: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可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
3、光的三原色:红绿蓝4、物体的颜色:我们看到的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我们看到的透明物体的颜色由透过它的色光决定的5、太阳能电池板:光能转化为电能植物光合作用: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太阳能热水器:光能转化为内能6、红外线: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具有热效应(红外微波炉)。
7、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验钞机)、灭菌(医用紫外线灯)9、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应用:小孔成像影子日食月食日食:月亮运行到了太阳和地球的中间月食:地球运行到了太阳和月亮中间小孔成像:①形成原因: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②成像的性质:倒立的实像;③小孔成像的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光屏和物体到小孔的距离【光屏位置不变,物到孔的距离越近(远)像越小(大),物位置不变,光屏到孔的距离越远(近)像越大(小)】(简记:像定物远像变大;物定像远像变大)。
④小孔成像中像的形状取决于物体的形状,而与孔的形状无关。
(树阴下的光斑是太阳的像)10、用带有箭头的直线来分别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和路径。
光线不是真实存在的,它只是一种模型,光是真实存在的。
这种方法叫建立模型法。
11、平面镜成像:(原理光的反射)①选择茶色玻璃板,在较暗的地方做实验的原因:便于确定像的位置②选用两个一样的棋子: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关系③用薄点的玻璃板原因:防止成两个像④无论怎么移动物体,都不能与像重合原因: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⑤成像特点:成正立的虚像物和像大小相等物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垂直⑥平面镜的作用:改变光路比如潜望镜、反光镜、后视镜、水中倒影等⑦平面镜成像画图:辅助线用虚线,垂直符号,像用虚线12、光的反射:光射到物体表面时,有一部分会被物体表面反射回来。
造成内照射的原因

造成内照射的原因照射放射病主要通过放射性核素内污染而引起的,放射性核素吸收入血后随血液循环分散到组织器官,引起机体损伤。
下面给大家分析造成内照射的原因。
造成内照射的原因内照射放射病主要通过放射性核素内污染而引起的。
放射性核素吸收入血后随血液循环分散到组织器官,引起机体损伤。
通常通过胃肠道食入被放射性污染的饮食进入体内、通过呼吸道侵入、正常皮肤和伤口等导致该病。
内照射如何预防(一)作好职业卫生培训,认真学习和贯彻放射卫生的法规法令,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二)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注意辐射防护。
(三)对放射性工作场所应实时的监测和预报。
(四)编制应急预案,保障应急设备齐全、有效,并有专人负责。
内照射如何治疗(一)减少放射性核素的吸收1.脱离放射性核素接触2.皮肤和伤口去污染可参考《人体体表放射性核素污染去污处理规范》(WSlT 186-1999)处理:(1)人体体表放射性核素污染去污处理应遵循的原则:①应尽量洗消干净,但应该避免过度的去污处理而损伤皮肤,以免促进放射性核素的人体吸收。
②应尽量避免污染放射性核素的吸收和播散。
③对可能发生的体表污染应及时进行测量,并尽可能地确定污染放射性核素种类,尽早采取去污措施。
④对人体体表创伤部位放射性核素污染的处理应优先于对健康体表污染的处理。
⑤禁用促进放射性核素吸收的有机溶剂,浓度较大的酸、碱溶剂和刺激性强的溶剂。
(2)健康体表放射性核素污染的处理:①对可能污染的体表进行认真测量和记录,以确定放射性核素污染类别、核素和水平。
②用温水加中性肥皂或洗涤剂冲洗或用软毛刷刷洗污染皮肤,并遵循以下顺序:先污染轻部位后污染重部位,由身体上面到下面,特别注意皮肤皱褶和腔隙部位的清洗,重复进行2~3遍。
③初步清洗后,对残存污染的部位,宜针对不同的放射性核素污染采取专用上污剂清洗。
如对稀土元素、钚和超钚元素的污染,可用1%二乙烯三胺五乙酸(DTPA)的酸性溶液(pH=3~5)或稀盐酸溶液(pH=1);对铀污染宜用1. 4%重碳酸钠等渗溶液;对难以去除的不明放射性核素污染则可采用5%次氯酸钠溶液,乙二胺四乙酸(EDTA)或二乙烯三胺五乙酸(DTPA)肥皂,或6.5%高锰酸钾水溶液刷洗或浸泡后再用新配制的5%亚硫酸氢钠溶液(10%~20%盐酸羟胺溶液)刷洗脱色。
第三章光生伏特器件2-1介绍

其中的小实箭际头上表,示不正是向不电能流加的正方向向电(压普,通只整是流正二极管中规 定的正方接向以)后,就光与电普流通的二方极向管与一之样相,反只。有图单中向的前极为光 照面,后导极电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性背,光而面表。现不出它的光电效应。
2、光电二极管的电流方程
在无辐射作用的情况下(暗室中),PN结硅光电二 极管的正、反向特性与普通PN结二极管的特性一样,如 图3-2所示。其电流方程为
限制PN结硅光电二极管时间响应的主要因素。
另一个因素是PN结电容Cj和管芯电阻Ri及负载电阻 RL构成的时间常数τRC,τRC为
PN结电容由势垒电R容C Cc b和j(扩Ri散电R 容L)Cd组成。(3-5)
普电势负垒 离容通电子CP容,Nj常各C结为b具是硅几有由光一个空电定间P二的f电,电荷极在量区管负。引的当载起管外的电加芯。阻反空内R向间阻L低电电R压荷于i约变区5大为0内0时有2Ω5,不时0空能Ω,间移,时电动P荷间的N区正结常 数 变宽也,在存n储s的数电量荷级量。增但加;是当,外当加负反载向电电压阻变R小L很时,大空时间,电时荷区间变常
•与光电池相比:
共同点:均为一个PN结,利用光生伏特效应, SiO2保护膜
不同点: (1)结面积比光电池的小,频率特性好
(2)常在反偏压下工作 (3)衬底材料的掺杂浓度不同,光电池高
•国产硅光电二极管按衬底材料的导电类型不同,分为 2CU和2DU两种系列。
光电二极管可分为以P型硅为衬底的2DU型与以N型 硅为衬底的2CU型两种结构形式。 图3-1(a)所示的为2DU型光电二极管的原理结构图。 图3-1(b)为光电二极管的工作原理图 图3-1(c)所示为光电二极管的电路符号
PIN型光电二极管
为了提高PN结硅光电二极管的时间响应,消除在PN 结外光生载流子的扩散运动时间,常采用在P区与N区之 间生成I型层,构成如图3-6(a)所示的PIN结构光电二 极管,PIN结构的光电二极管与PN结型的光电二极管在外 形上没有什么区别,都如图3-6(b)所示。
高二生物第三章 第5节 光合作用浙江版必修1知识精讲

高二生物第三章第5节光合作用某某版必修1【本讲教育信息】一、教学内容光合作用1. 自养、异养两类生物。
2. 光合作用的概念、反应式、阶段、场所、产物。
3. 色素的种类、颜色和吸收光谱。
4. 光反应的过程及光系统的作用。
5. 碳反应的过程。
6. 分析外界因素对光合速率的影响。
7. 比较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的异同。
二、教学重、难点:光合作用的概念、反应式、阶段、场所、产物光反应的过程及光系统的作用碳反应的过程三、全面突破知识点1:自养、异养生物思考:绿色植物是怎样获得各种营养物质的?一般把能以二氧化碳和水为原料,合成有机物质,供给其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所需的物质和能量的生物都称为自养生物。
绿色植物是通过光合作用自身合成有机物的,所以绿色植物是自养生物。
思考:人和动物是怎样获得各种营养物质的?人和动物、营腐生或寄生生活的真菌、大多数种类的细菌都是依靠摄取外界环境中的有机物来获得各种营养物质的,这样的生物都称为异养生物。
知识点2: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光合作用的发现1. 光合作用的概念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CO2和H2O合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
2. 光合作用的发现(1)17世纪比利时海尔蒙特柳苗栽培实验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曾经提出,植物生长在土壤中,土壤是构成植物体的原材料。
这一观点长期被奉为经典,直到17世纪初布鲁塞尔的医生Van Helmont做了一个简单而有意义的实验,才把这个观点推翻了。
Van Helmont将一株2.3kg重的小柳树种在重90.8 kg的干土中,用雨水浇灌5年,小柳树长成重76.7kg的植株,而土壤重量只比实验开始时减少57g。
他由此得出结论,即植物是从水中取得生长所需的物质的。
现在看来,他只说对了一半。
结论:植物的物质积累不是来自于土壤,而是完全来自于水。
(2)1771年,英,普里斯特利的实验结论: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3)1779年,荷,英根豪斯的实验结论1:只有在光下,植物才能更新空气。
8.电离辐射-八

④ 照射面积: ✓ 受照面积越大,作用越明显。 ✓ 同样照射量,局部照射作用不明显,若全身照射面积达 1/3,则可产生明显的辐射效应。
4、影响辐射生物效应的因素
(2)与机体有关的因素 ❖ 当辐射的各种照射条件相同时,机体及其不同的组织细胞
②内照射(internal exposure):放射性核素进入人体造成的辐射照射。 源器官 (source organ):辐射源沉积的器官。靶器官:受到从源器官发 出的辐射照射的器官。 特点:内照射对机体的辐射作用,一直要持续到放射性核素排出体外, 或经10个半衰期以上的蜕变,才可忽略不计。
3.电离辐射的作用方式
四、电离辐射(Ionizing radiation)
Some forms of ionizing radiation include: ➢ Gamma rays (γ射线) ➢ X rays (X射线) ➢ Alpha particles(α粒子) ➢ Beta particles (β粒子) ➢ Neutrons(中子)
根据波的长短不同,将它们分为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 紫外线、γ线、X射线等。这个排列是按波长从长到短的顺序, 也就是频率从低到高的顺序。无线电波又分为长波、中波、 短波、微波。
电磁波
当量子能量水平>12eV以上时,对物体有电离作用,可导致
机体的损伤,这类电磁辐射称为电离辐射(ionizing-
➢ 电离辐射对机体产生损伤,同时生物大分子,细胞和器官也
都具有一定的修复,再生和代偿能力。当这种损伤超过机体
的修复能力,机体就可出现一系列改变。
➢ 机体急性损伤得到修复和治愈后,其中有些细胞可能改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