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辅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合集下载

双学位、双专业、辅修专业教学计划(2013版)

双学位、双专业、辅修专业教学计划(2013版)

工商管理Business Administration(双学位、双专业、辅修专业)一.培养目标本专业以广东省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为导向,面向广东省各类企业、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等组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懂经济、专管理、善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具有专业分析、决策和管理才能的应用型高素质专门人才。

双学位、双专业: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及工商企业管理的理论知识和能力,达到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基本要求,能适应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实际管理工作需要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辅修专业:培养掌握工商管理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具有分析和解决企业管理问题的能力,具备工商管理人员基本素质的复合型高级人才。

二.毕业生具有的知识、素质、能力毕业生具有的知识1、工商管理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2、人文社科公共基础类知识;3、信息技术及管理软件知识;4、现代管理、经济理论知识;5、定量和定性的研究方法及相关知识;6、经济法规及政策知识。

毕业生具有的素质1、现代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2、良好的身体素质;3、稳定的心理素质;4、管理伦理素质;5、职业道德素质;6、法纪素质;7、综合管理素质毕业生具有的能力1、中文及外文的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2、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3、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4、组织、协调和公共关系能力;5、对企业管理环境分析、判断及处理的能力;6、运用专业理论知识解决企业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专业培养特色1.人才培养紧扣广东省社会经济发展实际需要教学内容及课程案例,教学模式根据广东经济发展需要,加强优势学科建设及特色品牌教材建设,鼓励教师加大对广东经济前沿问题研究,加强对本地企业实际问题的探讨,建立企业、学校、毕业生为主体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和人才适应能力动态跟踪体系,以适应广东省制造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2.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并重的师资队伍结构建立企业导师,组建专兼结合的理论水平高、企业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建立兼职教师参与专业课讲授、毕业论文指导的整个教学活动的互动机制,探索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建设机制;建立青年教师挂职锻炼制度,完善选派、考评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机制,提高教师实践知识的授课能力;建立专业教师出国交流制度,提高双语授课能力。

大连理工大学2019年哲学本科生培养方案

大连理工大学2019年哲学本科生培养方案

大连理工大学2019年哲学本科生培养方案
大连理工大学2019年哲学本科生培养方案如下: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具备哲学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掌握相关社会科学研究工具和技能,具备批判思维和科学素养,能够从事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
1. 掌握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方法论;
2. 具备哲学史、西方哲学、中国哲学、逻辑学、伦理学等基本学科的学科知识;
3. 熟练掌握相关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技能,学会运用逻辑、辩证、批判、创新等方面的思维和方法论;
4. 具备较强的现代科技素养和科学思维能力;
5. 具备独立思考、批判思维、研究创新的能力和素养,能够从事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工作。

三、课程设置
基础课程:大学哲学、哲学史、西方哲学、中国哲学、逻辑学、伦理学、科学哲学等;
专业课程:研究方法、文献检索、哲学流派、文化与哲学、哲学与自然科学、美学、宗教哲学等;
选修课程:当前哲学问题、环境哲学、商业伦理、医学伦理、科学伦理、中西哲学比较、逻辑思维、互联网哲学等。

四、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包括社会实践、实习、毕业论文等。

五、毕业要求
1. 完成学业所必修的各门课程的学习,取得规定的学分;
2. 具备熟练的现代科技素养和科学思维能力;
3. 具备独立思考、批判思维、研究创新的能力和素养,能够从事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工作;
4. 在社会实践、实习、毕业论文等方面具备一定的实践和科研能力。

哲学(辅修、辅修学士学位)-2020级培养方案

哲学(辅修、辅修学士学位)-2020级培养方案

哲学(辅修、辅修学士学位)
(Philosophy)
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扎实的哲学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理论思维和实践能力,良好的人文素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宽广的国际视野的专门型或复合型人才。

学生毕业后可在国内外高水平大学或科研机构深造,也可直接从事教学、科研、管理、宣传和社会服务工作。

二、学分要求
辅修21学分;
辅修学士学位35学分(含毕业论文)
三、教学计划表
四、修读要求
1. 学生从本学科基础课中修读21学分即可获得本专业的辅修专业证书。

2. 学生从本学科基础课中修读21学分,专业选修课中修读10学分,完成毕业论文(4学分),即可获得本专业的辅修学士学位。

3. 课程辅修第3-7学期完成。

武汉大学培养方案_哲基

武汉大学培养方案_哲基

哲学学院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创建于1922年。

始建时的名称为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育哲学系,后来用过的名称依次为武昌大学哲学教育学系、武昌中山大学哲学系、国立武汉大学哲学教育学系和武汉大学哲学系。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武汉大学哲学系曾一度并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56年由著名哲学家、武汉大学前校长李达同志主持重建,1996年成立武汉大学哲学学院,1999年并入武汉大学人文科学学院,2003年恢复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学院现设有哲学系、宗教学系、心理学系、美学与艺术史系(筹)等4个系,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美学、科技哲学、逻辑学、伦理学、宗教学、心理学等9个教研室,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美学、科技哲学、逻辑学、伦理学、宗教学等8个研究所,并有1个心理学实验室和1个图书分馆。

学院为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国家文科基础学科(哲学)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

所属学科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国家重点学科,中国哲学和外国哲学为湖北省重点学科。

学院与历史学院、文学院联合成立的“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为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并有“中西比较哲学研究中心”、“基督宗教与西方宗教文化研究中心”等2个校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学院现有教职工74人,含专任教师60人、行政资料人员14人。

专任教师中有教授32人、副教授15人、讲师13人。

学院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美学、科技哲学、逻辑学、伦理学、宗教学等8个博士点;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美学、科技哲学、逻辑学、伦理学、宗教学、心理学等9个硕士点;设有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哲学、宗教学、比较哲学国际,国学试验班及心理学等5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学试验班为哲学学院与文学院、历史学院联合开办专业)。

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哲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代码、名称专业代码:010101专业名称:哲学二、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各方面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的哲学人才。

中山大学培养方案之哲学系-逻辑学专业

中山大学培养方案之哲学系-逻辑学专业

2013级逻辑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逻辑学专业基础,具有哲学、数学、计算机科学、心理学、
法学、语言学、经济学、社会学等方面专业素养,能在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国家机关
及企事业管理部门从事相关工作的文理交叉的专业型及新型复合型人才。

二、培养规格和要求
1 .达到国家在德智体美方面的基本要求。

2 •掌握逻辑学的基本理论,具备运用逻辑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具有深厚
的人文修养和国际视野。

三、授予学位与修业年限
学制四年,按要求完成学业者授予哲学学士学位。

双专业、双学位要求请以相关院系的公布为准。

四、毕业总学分及课内总学时
五、专业核心课程:按培养要求列出专业课程10门左右。

逻辑学导论、数理逻辑、哲学逻辑、非形式逻辑、计算理论导论、数学分析、线性
代数、概率与理性选择、程序设计基础、认知科学导论
—1 —
六、专业特色课程:如“双语教学课程”、“精品课程”等。

非经典逻辑、法律逻辑、佛
教逻辑、文化与认知
七、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计划表(见附表)
2—
附表
逻辑学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
1 2013级《大学英语》课程将进行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改革,按12学分列入公共必修课板块。

2包含政治理论社会实践活动2个学分。

3包括技能18天,理论36学时。

4 B类课程为专业限定性必修课程。

—5。

XXX专业辅修专业培养方案

XXX专业辅修专业培养方案

XXX专业辅修专业培养方案导言:XXX专业辅修旨在为学生提供一种多元学科的培养方式,以满足学生对跨学科知识和技能的需求。

本文将介绍XXX专业辅修专业培养的目标、课程设置和评估方式。

一、培养目标XXX专业辅修旨在培养具备以下特点和能力的学生:1. 多元学科视野:学生能够理解并应用跨学科知识,拥有广阔的学术背景。

2. 专业知识掌握: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所辅修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

3. 跨学科整合能力:学生能够将所学专业知识融会贯通,灵活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4. 沟通与合作能力:学生能够与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合作,并有效沟通与交流。

二、课程设置XXX专业辅修专业培养的课程设置将根据学生的主修专业和辅修专业需求而灵活设计。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课程设置:1. 基础课程:提供与辅修专业相关的基础理论和知识,以确保学生具备必备的学科基础。

2. 专业核心课程:深入学习所辅修专业的核心理论和实践技能,确保学生掌握该领域的专业知识。

3. 选修课程:根据学生个人兴趣和辅修专业需求,提供多样化的选修课程,以拓宽学生的知识广度。

4. 实践项目:鼓励学生参与实践项目,包括实习、实验、研究等,以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经验。

三、评估方式XXX专业辅修专业培养的评估方式将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表现和能力发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评估方式:1. 学术成绩评定:根据学生在课堂教学、考试和作业等方面的表现,对其学术成绩进行评定。

2. 项目报告和展示:要求学生完成项目报告或进行相关展示,以展示他们对辅修专业的理解和能力应用。

3. 综合测试:通过综合测试来评估学生对辅修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整合能力。

4. 参与度评估:评估学生在辅修课程中积极参与、合作与沟通的能力和态度。

结语:XXX专业辅修专业培养方案旨在为学生提供跨学科的培养机会,以满足他们对多元知识和技能的需求。

通过设定明确的培养目标、灵活的课程设置和综合的评估方式,我们相信学生们将能够在辅修专业领域取得卓越的成就,并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贵州大学哲学系培养方案

贵州大学哲学系培养方案

2010哲学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本科教育加入时间:2010-7-6 18:42:09来源:rwxy访问量:183哲学专业培养方案*培养目标本专业人才培养注重文史哲通识、思维训练和人格修养,其业务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素养和较扎实的哲学专业基础知识,能够在党政机关、科研机构、文教事业、新闻出版、工商企业等部门从事实际工作的融通型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历史,以及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思维科学的基础知识,接受中西方哲学的基本理论和发展线索的系统教育,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业务能力的训练。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 比较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理论和历史;(2) 具有一定的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的相关知识;(3) 掌握哲学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治学方法和相应的社会调查能力;(4) 了解国内外哲学界最重要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5) 了解国内外、省内外重大的实践问题和发展动态;(6) 具有分析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初步能力,有较强的理论思维、社会活动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7) 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健全的体魄。

*所属学科类(1)学科门类:哲学(2)学科类:哲学*核心课程哲学导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导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中国哲学史通论、西方哲学史通论、中国哲学原著导读、西方哲学原著导读、现代西方哲学、伦理学原理、美学原理、宗教学原理、科学技术哲学、形式逻辑。

*特色课程:双语教学课程:现代西方哲学原著选读研究型课程:西方哲学史专题、中国哲学史专题讨论型课程:*计划学制4年最低毕业学分167+4授予学位哲学学士说明辅修专业:最低××学分,标注“*”的课程本科专业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与学分分布1、通识课程48+2学分(1)思想政治类12+2学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3(1) 全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3 春夏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1) 3 秋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 2(2) 春夏贵州省情 1 全年T 形势与政策 +2 春夏(2)军事体育类9学分军事理论及军事训练 2(1) 秋冬体育1 1 秋冬体育2 2(1) 春夏体育3 2(1) 秋冬体育4 2(1) 春夏(3)外语类14学分大学英语1 3 秋冬大学英语2 4 春夏大学英语3 4 秋冬大学英语4 3 春夏学生也可选择修读相应的大学日语课程。

大学辅修专业教育管理办法

大学辅修专业教育管理办法

大学辅修专业教育管理办法总则第一条辅修专业属于本科教育的范畴,是指本科学生在学期间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在主修一个本科专业之外,辅修另外一个本科专业。

我校在本科教育中推行辅修专业培养是为了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学科优势,促进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一项教学改革措施。

全校所设置的本科专业原则上都可以作为辅修专业供学生修读。

第一章辅修专业设置第二条辅修专业设置分为两种,一种是在校本科学生在主修一个本科专业之外,跨学科门类(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辅修另外一个本科专业,即跨学科门类辅修专业;另一种是在校本科学生主修一个本科专业之外,辅修同一学科门类的不同专业,即非跨学科门类辅修专业。

第三条辅修专业的培养模式:跨学科门类辅修专业需完成辅修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所有课程,且总学分不低于60 学分,考核成绩合格,在获得主修专业学士学位前提下,经学校核准、颁发辅修专业学位证书。

非跨学科门类辅修专业需完成辅修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所有课程,且总学分不低于40 学分,考核成绩合格,在获得主修专业毕业证书的前提下,经学校核准、颁发辅修专业证书。

第二章修读条件与审批程序第四条申请修读辅修专业的资格1.在校本科生申请修读辅修专业的时间原则上为大学二年级下学期期末,五年制专业本科学生申请修读辅修专业时间原则上为大学三年级下学期期末;2.学生申请修读辅修专业时主修专业学习成绩,原则上理工类学科学生学习成绩绩点达到3.8 以上,非理工类学科学生学习成绩绩点达到4.0 以上,或学生学习成绩在班级排名10%以内,可以申请修读辅修专业。

如该专业申请人数较少,理工类学科学生学习成绩绩点达到3.5 以上者,非理工类学科学生学习成绩绩点达到 3.7 以上者,也可以申请修读辅修专业。

第五条申请修读辅修专业的程序1.开设辅修专业的学院制定招生计划及相应的教学计划,并经教务处批准;2.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填写大学修读辅修专业申请表,向辅修专业所在学院提出申请,经学院领导批准后,提交到教务处;3.教务处与招收辅修专业学院根据招生计划对学生进行择优录取,公示录取名单;4.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到教务处学籍科办理辅修专业入学手续,按规定缴纳辅修专业学费,上网选课参加课程学习即取得辅修专业学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哲学辅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哲学专业培养具有较系统的哲学专业知识和较扎实的哲学理论基础及较高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素养,同时掌握广博的人文社会学科知识和一定的自然技术科学常识及外语、计算机等方面的实用技能,能够在教育研究机构、新闻出版机构、国家机关、企业等类单位里从事教学、研究、采编、策划、管理、宣传、公关、文秘等工作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
哲学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扎实的哲学基础与哲学思维的基本能力。

①掌握哲学学学科的基本视角和概念体系,了解学科发展的历史和前景;
②具有坚实的哲学理论基础和素养;
③具有熟练的运用哲学思维去思考社会现实问题。

2.灵活运用哲学思维方式进行创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①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批判意识,善于发现、提出问题,具有初步的哲学研究能力;
②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的哲学知识分析和解释社会问题;
③具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文献检索、分析和整理归纳的能力,具备将哲学理论与现代科学技术衔接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操守,了解和遵守行业基本规范。

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具有良好的社会道德和文化修养;
②具有务实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的科学精神;
③熟悉哲学研究的方式,理解并遵守论文和调研报告撰写中的学术规范和伦理规范。

4.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

①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开展基本的涉外交流与合作,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
②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能自信、灵活地运用汉语进行交流、演讲和文字撰写;
③具有较强的社会交往能力、领导决策能力、沟通协调能力。

三、专业核心课程
哲学概论、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伦理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哲学经典、西方哲学经典、现代中国哲学、现代西方哲学、美学原理、科学哲学导论、宗教哲学导论等。

四、学分
辅修专业总学分31学分;
辅修专业学士学位总学分50学分
五、辅修专业课程安排表
六、辅修学士学位课程安排表
七、可接受名额:40人
八、学生申报的基本条件
我校2015、2016级对哲学专业有兴趣且在原专业学有余力的在校本科学生,可以报名辅修哲学专业和学位,辅修专业不设第一专业限制,但学生只能申请修读一个辅修专业或辅修学位,辅修学位仅限跨学科门类的学生修读。

九、报名方式
按学校规定的时间开始报名,采用现场提交申请的形式,提供纸质申请材料。

辅修专业和辅修学位总额不超过40人(优先满足辅修学位的申请者)。

报名地点:公管院教务办公室216
十、遴选办法
公管院哲学系组织教师对申报材料进行评估,根据条件,综合考察,择优选择。

十一、开课时间
开设时间原则上在晚上、周末或者暑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