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学习】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地图 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的主要内容包括: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地图的画法等。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一定的好奇心,但地理知识基础较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掌握基本地理知识。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形状和运动,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学会使用地图,掌握地图的基本画法。

3.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的形状和运动2.地图的画法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理知识。

2.实践教学法: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学会使用地图。

3.讨论教学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3.多媒体教学设备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的运动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的运动。

2.呈现(10分钟)介绍地球的形状,如球体、椭球体等,并通过地球仪展示地球的形状。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动手操作地球仪,观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4.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

5.拓展(5分钟)介绍地图的种类,如自然地图、社会经济地图等,并展示各种地图的实例。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地球的形状和运动、地图的画法。

7.家庭作业(5分钟)绘制一幅简单的地图,展示对地图画法的掌握。

8.板书(5分钟)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地图的画法。

本节课通过情境教学、实践教学和讨论教学法,使学生掌握了地球的形状和运动、地图的画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但在拓展环节,可以进一步增加地图的应用实例,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在完成上述教学设计之后,我对整个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总结出了在课堂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解决办法以及改进措施。

地球和地图学案设计 七年级上册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学案设计 七年级上册第一章

七年级地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学案设计初稿第一节 地球与地球仪学习主题一:认识地球1.地球的形状是:()A 、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球体B 、皮球似的正球体C 、赤道略扁的不规则球体D 、天圆地圆2.关于地球不正确的叙述是:( )A 、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九大行星之一B 、在太阳系中地球是唯一适合人类生活的场所C 、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球体D 、地球的赤道周长约4万米学习主题二:地球模型1.通过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那条经线,称作:( )A 、子午线B 、0°经线,又叫本初子午线C 、180°经线D 、东一区的中央经线2.表示地球某一点经纬度的正确写法是:( )A 、35°,115°B 、45°N ,120°WC 、南纬30°S ,东经70°ED 、60°S3.若要使房子周围的门窗都朝南,房子只能建在:( )A 、赤道上B 、北极点上C 、南极点上D 、本初子午线上4.下列各点中既位于东半球,又位于北半球的是:( )A .西经30度,北纬30度B .西经10度,北纬10度C .东经170度,南纬30度D .东经175度,北纬10度5.本初子午线是:( )B.南北半球的分界线D.东西半球的分界线6.某地的东面是东半球,西面是西半球,南面是南半球,北面是北半球。

该地的经纬度是:( )A、经度0°,纬度0°B、东经160°,纬度0°C、西经20°,纬度0°D、东经180°,纬度0°7.下列各点属于中纬度地区的是:()A、经度0°,纬度0°B、东经160°,纬度40°C、西经20°,纬度20°D、东经180°,纬度80°8学习主题三:确定地球表面某一点的位置1、读图1,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图中A、B、C三地的地理位置:A: 经度___________,纬度_________B:经度___________,纬度_________C:经度___________,纬度_________(2)在图中A、B、C三地中,位于南、北半球分界线上的是______地,位于东半球的是_______地,位于西半球的是_____地。

高一地理《第1章 地球与地图》教案

高一地理《第1章 地球与地图》教案

第一章地球与地图发言稿一、教材分析本节主要内容是在地球仪上认识地轴、南极和北极、经线和纬线,比较经线和纬线的形状、长度、指示方向等特点,经度和纬度的划分及数据变化规律,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地球上五带的纬度划分,认识高、中、低纬度,根据经纬网判读某地点经纬度位置的方法,根据某地的经纬度位置判读(或标注)某地点的方法。

根据生活实际需要选择常用地图的方法,在指定地图上查找所需地理信息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经度和纬度的划分及数据变化规律,掌握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

(2)掌握地球上五带的纬度划分,认识高、中、低纬度。

(3)掌握在平面图或大比例尺地图上进行比例尺量算的方法。

理解等幅地图中比例尺大小与范围、内容的关系。

(4)掌握在指向标地图上判读两点间的方向(方位)的方法。

(5)掌握在经纬网地图(不含极地投影地图)上判读两点间的方向(方位)的方法。

(6)掌握根据等高线地形图进行等高线值、等高距的判读的方法。

(7)了解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进行山地、盆地、山谷、山脊、鞍部、陡崖等地形或局部地形判读的方法。

(8)理解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的关系。

2.能力目标(1)掌握根据经纬网判读某地点经纬度位置的方法,根据某地的经纬度位置判读某地点的方法(3)掌握根据生活实际需要选择常用地图的方法,在指定地图上查找所需地理信息的方法。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感,加强对地图作用的认识,激发学习热情。

三、教学重难点1.根据经纬网判读某地点经纬度位置,根据某地的经纬度位置判读某地点2.比较比例尺的大小与实地距离之间的关系。

四、教法和学法分析(一)教法分析1.实际操作法学生动手绘制经纬网,再现基础知识2.练习教学法通过课堂练习检查复习效果(二)学法分析1.自主学习课前复习本节主要内容2.合作学习小组学习,相互交流,共同完成任务。

第一章___地球和地图_教案

第一章___地球和地图_教案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教案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培养:<1>.知道地球的形状,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数据描述地球大小。

<2>.知道地球仪的制作,记住地轴、两极、赤道、纬线、经线、本初子午线。

<3>.理解掌握东西经度、南北纬度的划分和东西、南北半球的划分。

2、能力培养:<1>.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2>.观察地球仪,认别经纬线、经纬度、东西半球、南北半球。

<3>.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3、德育培养人类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的认识过程,体现着人类认识自然、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以及科学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

因而教育学生要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认识地理事物的发生、演变和发展。

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探求自然奥秘的志趣和崇尚科学、实事求是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经线和纬线的特点,经度和纬度的划分。

3.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

4.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意一点的位置。

三、教学难点1.东西经度、南北纬度的判读。

2.东西半球的划分。

3.借助经纬度及经纬网知识,使学生对空间概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四、教学方法:观察、比较、归纳等教学方法。

五、教具准备1.地球仪、经纬仪。

2.自制多媒体课件。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离不开地理。

学习地理能够使我们更好地生活和生产。

那么学习地理从哪开始呢?(学生议论)对,从认识人类的家园——“地球”开始。

多媒体画面1 、浩瀚的太空,星光灿烂。

配上音乐,推出旋转的地球和课题。

讲授新课提出问题:晴空万里,我们能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十五的夜晚,我们能看到月亮像一个明亮的银盘;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个什么形状呢?设问过渡:我们生活在地球的表面,是无法看到地球整体面貌的。

那么,古代人是如何逐步认识了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呢?多媒体画面2 、图略(课本P2图1.1“天圆地方”)读图思考:我国古代为什么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说法。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整体备课教学设计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整体备课教学设计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整体备课教学设计《第一章地球和地图整体备课教学设计》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作业内容第一章地球和地图整体备课教学设计年级:初一年级班级:1.、2、3、4、5班教师:向尉华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目标:1、知道地球是个球体,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2.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记住地轴、两极、赤道、纬线、经线、本初子午线。

3、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概念、方向、周期。

4、理解昼夜交替、四季的更替的原因和五带的划分的含义。

通过回顾人类天地观的发展过程,使学生理解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由近到远、由浅入深逐步发展的。

5、.初步了解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以及等高线等基础知识。

6、.学会运用比例尺在图上量算两地间的距离,以及在地图上辨认方向。

7、.初步学会在各种地形图上判断地势高低起伏状况,以备将来能用在生活和生产上。

8、.在地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五种地形。

9、.用比例尺量算距离,在地图上识别方向、填绘常用图例和注记。

10、.在各种地图上,学会判断地势起伏高低的方法,提高读图分析能力。

11、.能够使用目的(如旅游)确定所选择的地图类型及其比例尺。

12、举例说明一到两种现代高科技地图(例如遥感图像和电子地图等)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二】情感价值观目标:1、因而教育学生要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认识地理事物的发生、演变和发展。

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探求自然奥秘的志趣和崇尚科学、实事求是的观念。

2、从多方面培养学生读图方法和运用地图的能力,使学生领会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明确掌握地图知识和技能,也是今后建设祖国所应具备的文化素质之一。

教学内容分析:【一】第一基础性。

本章内容主要涉及了关于地理学的最基础的知识,是学生下雨学习地理知识的入门知识,同时也是学习以后章节的必不可少的基础知识。

第二、首要性。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科学地理环境是一个有机复杂的系统。

章地球和地图----地图教学设计

章地球和地图----地图教学设计

章地球和地图----地图教学设计课题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会运用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判别地形和地势特征。

能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估算某个地点的高程。

能够绘制简单的地形剖面图。

在地形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这五种地形。

过程与方法在绘图过程中,通过教师指点、小组互动合作等形式,学会搜集、查阅资料并进行整理、加工的方法,建立起地理事物空间方位概念。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地形图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教学难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形种类。

教学方法探究讨论、阅读分析法、读图分析法、多边互动法教具体模型、实体、自制教具、板书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过程主要内容备注前提测评复习地图的三个基本要素:比例尺:①会运用比例尺,通过测量图上距离,换算出实际距离;②会比较比例尺的大小。

方向:①指向标;②经纬网;③按惯例“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定方向。

图例:适应认知规律,注重旧知识的复习与巩固。

导入新课我们认识的这些地图,都是在平面上的。

大家都知道地球表面有高山,有低地,是高低起伏不平的,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地在平面的地图上表示出来呢?——这就是本节课要重点讨论的“地形图的判读”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

讲授新课㈠自学结合图1.27和图1.28自学下面两段文字,理解以下几个概念:①海拔;②相对高度;③等高线;④等深线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㈡海拔和相对高度什么是海拔?并指认甲、乙两点的海拔高度。

强调海拔的参照物是海平面。

什么是相对高度?并指认甲、乙两点的相对高度。

登山者攀登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时,一般先到大本营适应环境,休整准备。

大本营海拔高度是6600米,珠峰海拔8844米,问它们间的相对高度为多少?这就是登山者要攀登的高度。

你认为是什么一直吸引着人们勇攀珠峰?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联系生活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初中地理《地球和地图》教案设计

初中地理《地球和地图》教案设计

初中地理《地球和地图》教案设计第一章:地球的认识1.1 地球的形状让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或图片,了解地球的形状。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为什么是圆的,可以结合实际生活经验,如地球引力等。

1.2 地球的运动解释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让学生通过地球仪或动画演示,观察地球的运动。

引导学生了解地球运动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的影响,如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

第二章:地图的基本知识2.1 地图的类型介绍不同类型的地图,如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

让学生通过观察各类地图,了解它们的特点和用途。

2.2 地图的阅读教授地图的阅读方法,如比例尺、方向、图例等。

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学会阅读地图,并能够运用地图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章:地形和气候3.1 地形的分类和特点介绍不同类型的地形,如平原、山地、高原等,并让学生通过图片或模型,观察它们的特点。

引导学生思考地形对生活和交通的影响。

3.2 气候的类型和特点解释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如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等。

让学生通过观察气候分布图,了解不同气候类型的分布区域。

第四章:人口和城市4.1 人口的增长和分布解释人口增长的原因和影响,如出生率、死亡率等。

让学生通过人口分布图,了解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

4.2 城市的发展和规划介绍城市发展的原因,如经济、交通等。

引导学生思考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如交通拥堵、环境保护等问题。

第五章:资源与环境5.1 自然资源的分类和利用介绍不同类型的自然资源,如水资源、矿产资源等。

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了解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5.2 环境问题解释环境问题的原因和影响,如污染、生态破坏等。

引导学生思考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如可持续发展、环保意识等。

第六章:世界地理概览6.1 大洲与国家介绍世界上的大洲及其分布,让学生通过地图识别各大洲。

讲解国家的地理位置、首都、人口等基本信息,增强学生对世界地理的认识。

6.2 著名地标与地理奇观介绍世界各地的著名地标,如埃菲尔铁塔、长城等。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第一章地球和地图》复习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第一章地球和地图》复习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第一章地球和地图》复习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第一章《地球和地图》主要包括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经纬网、地图的类型和阅读方法等内容。

本章是地理学科的基础,对于学生形成地理空间观念和地图阅读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阅读地图的能力,但对于地球的运动、经纬网等知识可能还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理解地理知识,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等基本地理知识。

2.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地图的能力,学会使用经纬网确定地理位置。

3.提高学生从地图中获取和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地理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的形状和运动2.经纬网的构成和应用3.地图的阅读方法和技巧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地理知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地图,培养学生阅读和分析地图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分享,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和地理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教学活动和问题,准备好PPT等教学工具。

3.安排好课堂时间,确保每个环节的顺利进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的形状和运动。

提问:“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样的吗?地球是如何运动的?”2.呈现(10分钟)介绍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等知识。

通过PPT展示地球的运动图像,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地球的运动。

3.操练(10分钟)讲解经纬网的构成和应用。

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寻指定的地点,并用经纬网确定位置。

4.巩固(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地图,寻找生活中熟悉的地标,并分享自己的发现。

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5.拓展(10分钟)介绍地图的类型和阅读方法。

让学生分析不同类型的地图,探讨它们的阅读技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地图教学设

www.5y


地形图的判读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

技能
1.初步学会运用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判别地形和地势特征。

2.
能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估算某个地点的高程。

3.能够绘制简单的地形剖面图。

4.在地形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这五种地形。

过程

方法
在绘图过程中,通过教师指点、小组互动合作等形式,学会搜集、查阅资料并进行整理、加工的方法,建立起地理事物空间方位概念。

情感
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地形图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2.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
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教学难点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形种类。

教学方法
探究讨论、阅读分析法、读图分析法、多边互动法


山体模型、实体、自制教具、


地形图的判读
教学过程
主要内容


前提测评
复习地图的三个基本要素:
1.比例尺:(展示)
①会运用比例尺,通过测量图上距离,换算出实际距离;
②会比较比例尺的大小。

2.方向:(在地图上有三种表示方法)
①指向标(展示);
②经纬网;
③按惯例“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定方向。

3.图例:(展示地图)
适应认知规律,注重旧知识的复习与巩固。

导入新课
(由图例所示地图导入)我们认识的这些地图,都是在平面上的。

大家都知道地球表面有高山,有低地,是高低起伏不平的,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地在平面的地图上表示出来呢?
——这就是本节课要重点讨论的“地形图的判读”(板书)
1.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





㈠自学
结合图1.27和图1.28自学下面两段文字,理解以下几个概念:
①海拔;②相对高度;③等高线;④等深线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展示: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图)
1.什么是海拔?并指认甲、乙两点的海拔高度。

2.强调海拔的参照物是海平面。

3.什么是相对高度?并指认甲、乙两点的相对高度。

4.(展示:珠穆朗玛峰及其海拔示意图)
登山者攀登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时,一般先到大本营适应环境,休整准备。

大本营海拔高度是6600米,珠峰海拔8844米,问它们间的相对高度为多少?(口算:2244米)这就是登山者要攀登的高度。

(《同步成长》16页19题)5.你认为是什么一直吸引着人们勇攀珠峰?
(磨练人的意志,培养人的吃苦精神,实现人类挑战极限、征服自然的愿望等。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
联系生活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1.诱发情感,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2.训练语言表达能力。




线
1.什么是等高线?
2.展示山体模型,理解:等高线是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接成的闭合曲线,在平面上的投影。

3.(演示)等高线的绘制、等高线地形图与剖面图的对应关系、辅助线的使用规则、等高线疏密与坡度陡缓的关系。

(1)出示类似山体的实体(冬瓜),请两个同学到讲台上切割不同海拔高度的等高线。

(2)再请一个同学协助老师在黑板上绘制实体的等高线地形图,标出海拔高度值(假设)。

(3)根据等高线地形图绘制剖面图:
①首先根据实体绘制剖面图的等高距。

②绘制剖面线。

③学生观察分析:剖面线与等高线相交就会引一条辅助线,并且高度值一一对应。

④将剖面图上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

⑤设置错误,学生纠错,重点提醒:由于山顶还有一部分不够一个等高距,切记不能犯类似错误,画成平头山顶。

1.用模型和实体等形象直观的教具,表达难以理解的概念。

2.激发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

动手练习(请每个同学备一张纸和尺,和老师一起画草图,重点掌握剖面的绘制方法。


设疑纠错,加深学生对易混易错知识点的记忆。

㈣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估算某个地点的高程
在黑板上绘制的等高线地形图上,画出点A和点B,估算这两点的高程。

(如果难以理解,可以作辅助线,将点对应到剖面图,即可估算出这个点的高程)
培养学生目测与估算的能力。

㈤等深线
什么是等深线?等深线的高度值一般为负值。

㈥山体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示意图
(展示)
a)山顶:等高线高度值从中心向四周渐小。

(图片):富士山
b)山脊:像牛、马、羊等的背脊。

等高线从高处向低处凸出。

(图片):秦岭
不由联想到苏轼绝句《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c)山谷:两侧是高山的中间低地或洼地。

等高线从低处向高处凸出。

举例:李白的著名诗句《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描述的就是非常奇特的山谷。

d)鞍部:像驼峰的中间低地,马鞍状。

e)陡崖:非常险峻的地形,等高线在此处重叠成一条线。

(图片)
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2.用生动精美的图片展示山体不同部位的地形景观,让概念有了素材依据。

3.引用名诗、名句注重与文史的结合,与生活的结合。

㈦巩固与练习
1.山体模型展示,指认不同部位的地形。

2.出示自制教具,(用彩色吸塑纸做成彩色等高线地形图,一种颜色作成一层等高线,把它们用线穿起来。

)首先请同学认读,然后从平面提起来,在学生头脑中建立把平面图想像成立体图形的形象依据。

3.(展示)一张复杂的地形图,请同学判读地形。

加深印象
㈧分层设色地形图
按照越高越亮或越高越暗的原则,在不同的等高线之间,着上不同的颜色,可以一目了然的看出地面的高低形态和海底的起伏状况。

(过渡到分层设色地形图)
活动与练习
观察与分析
观察P17图1.30,对照图1.30完成活动第1题。

找出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并指出在本图中它们的高度范围,描述它们的地面起伏程度(大、中、小、平缓、一望无际)(分组活动,大屏幕上哪个地形闪烁,哪一组同学就请站起回答问题)
链接生活

延伸拓展
思考:在上述五种地形上,适合发展什么样的农业经济?
课外搜集以上五种地形景观的照片与资料。

1.感受“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2.培养纵向思维的能力。

分组讨论

合作探究
《同步成长》17页,第20题。

我军侦察兵交给指挥官一张敌军军事部署简图,请帮助解答下列问题:
(1)敌军阵地在我军阵地的(
)方向。

(2)如果我军大炮最远射程为30千米,敌军指挥部(是、否)在我军大炮的射程之内。

(3)敌军指挥部的海拔大约为(
)米,我军阵地的海拔是(
)米,敌军指挥部与我军阵地的高度差约为(
)米
(4)若只考虑地形因素,我军选择A、B、c路线中的()较好,原因是什么?
(分组讨论,三组分别讨论我军进攻路线ABc,剩余一组综合分析。

看哪组做得又快又好,奖励小红花,给各组加分。


1.进行课后练笔,起到对课堂知识的巩固、升华的作用。

2.小组活动的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3.采用军事题材,激发学生兴趣,活跃气氛,引发爱国情结。

课外作业
完成课本18页活动第3题。

www.5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