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合集下载

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1)xx和早期儒学: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他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他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他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克已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万世师表”和“至圣”。

(2)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是儒家的两位代表人物。

孟子主张“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要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荀子主张以德服人,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巨大。

荀子提出“性本恶”,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经过孟子、荀子的改造和发展,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从“无为”到“有为”:汉初,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但是,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董仲舒是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

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董仲舒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他认为大一统是天地的常理,国家的需要;要维护政治的统一,必须实行思想上的统一。

他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

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董仲舒还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称为“三纲五常”。

原创8: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原创8: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3.荀子的思想
① 核心思想—— “仁义”和“王道” “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 ② 民本思想——“君舟民水” ③ 战伦国理时观期—,—孟“子性、本荀恶子”发展了儒学,体现了新兴地主
阶级的要求。 ④“礼法并用” ⑤朴素的唯物思想 “天行有常,不为尧舜,不为桀亡”。
三、道家和法家
老子(约前571年-前471 年),姓李名耳,字聃,是 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 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 世界文化名人。
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子》
请思考:上述反映了法家什么样的政治观点?
(1)历史是发展的,统治者应因时而变。 (2)“以法治国”。 (3)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君主利用权术驾御大臣,以 权威震慑臣民。
适应了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主要学派 代表人物
1.“百家争鸣”的背景
“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原因(结构图)
生产力发展
铁器和牛耕的推广
社会大变革
(奴隶制瓦解 封建制确立)
土地制度 政治制度
(1)经济: 土地私有和铁犁牛耕的出现,井田制逐步瓦解。 (2)政治: 分封制崩溃,宗法制遭破坏,诸侯争霸与兼并。 (3)阶级关系: 士阶层崛起。 (4)思想文化: 私学兴起 (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丘,字仲尼,东周时期鲁国陬邑人 (今山东省曲阜市)。他是春秋末期 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 人,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和儒家思 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 地区有深远的影响,这些地区又被称 为儒家文化圈。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原创5: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原创5: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1)孟子的思想
思想主张:
① “仁政” ② “民贵君轻”(民本思想) ③ 伦理观:“性本善”
“亚圣”
A、“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 心,人皆有之‥‥‥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2) 荀子的思想

出兵逼迫韩非来秦。 议
专制集权
厉行赏罚 以法治国
变法革新
适应地主阶级建立新政权的需要 适应了地主阶级兼并战争的需要 适应了社会大变革的需要
五、墨家学派
墨子,名翟,墨家 学派创始人。出身
于“贱人”。墨子精 于工技,曾经“学儒 者之业”。他一生的 活动主要是“上说下 教”,儒、墨两家并 称为“显学”。墨子 门下弟子众多,他们 对巨子(墨家领袖) 都绝对服从,并为之
孔子的人文主义精神
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朱熹注:俑,从养木偶人也…有面目机发(使木偶活动的机关) 而大似人疾。故孔子恶其不仁,而言其不仁,而言其必无后(后 代)也。(《孟子集注》)
•据材料分析孔子对“俑”随葬的态度及理由。反映何思想?
反对以俑陪葬,因为俑与人相像。 仁者爱人。 •孔子的思想是如何体现人文主义精神的?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 想的形成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考纲要求 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考纲要求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命题热点 儒家思想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以德治国、以人为本的借鉴意义;
台湾国学大师傅佩荣说:一年有四季,一生有少 年、青年、中年、老年四个阶段,读书也要配合生命 和季节的阶段。

理科班: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理科班: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苛政猛于虎也!”因此,他提倡C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B、人而不仁,如礼何 • C、为政以德 • D、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3)教育思想:①有教无类 ②整理文化典籍:六经
(4) 人性论:性相近,习相远。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2、孟子的思想
① 政治主张:“仁政” ②民本思想:“民贵君轻” ③ 伦理观:“性本善”
3、“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1)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奠定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曲阜是春秋时期鲁国的都城,是我国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故乡。这里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其 中最著名是曲阜三孔——孔庙、孔府、孔林。
孔 庙 杏 坛
——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的思想
A、孔子 B、孟子 C、庄子 D、韩非子
答案:B
迎合大一统专制国家发展趋势
五、墨家
(1)代表人物:墨翟
(2)主张: 兼爱、非攻、尚贤、 节用、节葬、……
• 启蒙运动时期德国哲学家康德曾提出“人不 是他人的工具”的观点,即主张“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下列哲学家的观点与康德最为
接近的是 B
• A、老子 B、孔子
• C、孟子 D、王夫之
3.(山东平邑一中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 考试)温总理2008年1月三次南下指挥抗雪 灾工作时说,“民安了国才能安,国安了领 导人心才能安”;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后, 温总理多次强调将救人放在抗震救灾工作的 第一位,以上体现了我国民本思想。在我国 古代先哲中,第一次将民的地位、作用提到 高于君主的程度的是( )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道家

高中历史必修三人教版: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高中历史必修三人教版: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解题指导: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思想大 变动的根源是“混乱和改革”,即社会经济和政治领域的重大变革。这一时期,随着 铁犁牛耕的推广,井田制趋于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与经济基础的变化 相适应,分封制、宗法制趋于崩溃。这些变化反映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就是“百家 争鸣”局面的出现。
思维脉络
-2-
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1)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2)政治上,分封制崩溃,王室衰微,诸侯纷争。 (3)阶级上,“士”阶层受到各诸侯国的重用。 (4)文化上,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
若干边疆国家,如秦、晋、齐、楚等,因开拓疆土、并兼异族,使经济和文化产出好
些新方面。诸夏文化的范围也随之扩大,并吸收相当成分的外族文化。这些新因
素,更刺激新思想的产生。
——傅乐成《中国通史》
互动探究(1)史料中的“封建社会”是指什么时期?“封建”的含义是什么?
(2)根据史料,概括促使春秋时期新思想产生的基本因素。
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1-
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习目标
1.分析春秋战国时期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 历史背景以及儒家思想 的形成过程。 2.识记春秋战国时期,我 国主要的思想流派、代 表人物及其核心思想。 3.认识春秋战国时 期,“百家争鸣”局面形 成的重要历史意义。
-8-
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百家争鸣”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历史意义

高二历史1-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高二历史1-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中国 社会 重大 变革
(根本 原因)
直接原因: 各家学派代表著书立说,互相诘难、批驳,
形成“争鸣”局面。
2.“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
所处时期
春秋
战国 儒家
主要流派
代表人物
孔子 孟子 荀子 老子 庄子 韩非 墨子
春秋
战国
道家 法家 墨家
孔子
孟子
荀子
老子
庄子
墨子
韩非子
3.“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8. 2006年是孔子诞辰2557周年,由海峡两岸首次携手 的同根一脉两岸祭孔2006曲阜孔子庙祭祀大典,于 9月28日上午9时隆重举行。下列所述孔子的思想言 论,不正确的是 A、“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孟子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 D、“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3.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 A.克己复礼 B.宽刑薄赋 C.仁 D.民贵君轻
4. 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对于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具 有积极意义的思想是 A.“兼爱”、“非攻” B.“法不阿贵” 法家 C.“民贵君轻” D.“以法为本”
5. 孔孟学说主要讨论的是 A.人与人的关系 B.人与自然的关系 C.国与国的关系 D.夷夏关系
道家
(李耳) (老聃)
庄子
(庄周)
继承老子的学说。认为世界万物是相 对的。放弃差别观念,获得精神自由
法家
韩非 主张以法治国,以法、术、势结合, 子 实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古为今用
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 孔子的“仁”思想——关注、重视人,社会和谐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 职 业教育等 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

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同文门
孔庙
孔庙是祭祀孔 子的地方。在 中国,几乎是 每一个省府或 县城,都有 一 座孔庙,但是 规模最大的一 座在曲阜。
圣府大门
孔府
位于孔庙东侧,有 “天下第一家”之 称,是孔子嫡系长 期居住的府第,也 是中国封建社会官 衙与内宅合一的典 型建筑。
孔林
孔子及其家族的 专用墓,也是目 前世界上延时最 久、面积最大的 氏族墓地。
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阅历丰富的 文士,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在社会上出现了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 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
稷下学宫
战国时代,齐都
临淄的稷下学宫,
是当时学术文化的
交流中心和诸子百
家争鸣的重要场
所。稷下学宫的创
建,稷下百家争鸣
稷下百家争鸣
的展开,不仅形成 了先秦百家争鸣的
材料二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子为政,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矣。——以上材料引自《论语》
材料三 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刑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 禁其衰,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 ——《韩非子》
(2)概括材料二、三在目的上的相同之处和方式途径上的不同点。(6分)
庄子 主观产物,“齐物”、“逍遥”(无所恃);把世
界万物看作相对的
法家
韩非子
变法革新;法治;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 家,法、术、势相结合治国。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1、“百家争鸣”的含义 2、形成原因 3、代表流派及其代表人物 4、影响
(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
⑵孔子由“仁”进而提出统治者要“仁政”,这种 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 B.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C.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 D.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

中国古代文化史专题一思想史

中国古代文化史专题一思想史

中国古代文化史专题一:中国古代思想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1)“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发生变化。

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私人讲学。

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学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他们的代表人物有: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商鞅、韩非子等。

这些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孔子和早期儒学: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他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他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他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克已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万世师表”和“至圣”。

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是儒家的两位代表人物。

孟子主张“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要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荀子主张以德服人,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巨大。

荀子提出“性本恶”,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他具有唯物思想,认为自然有自己的规律,强调“天行有常”,同时又指出人道有为,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即掌握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造福人类。

经过孟子、荀子的改造和发展,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3)道家: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清静无为、知足寡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 的形成
“百家争鸣”的含义
春秋战国 时期,社会上形成 诸子百家:__________ 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 和思想流派。 争鸣:是指当时诸子百家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 _____________ 的利益和要求,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 问题展开争论,相互批驳、彼此融合的局面。
2、教育思想:
教育方式:首创私学
教学主张:“有教无类” 教育方法:因材施教
问题:如何看待孔子的“仁”和“德” ? (1)主观目的: 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奴隶主的统治
A、提高劳动人民的身份地位, 促进生产的发展。 (2)具有进步性: B、有助于调解社会人际关 系,促进社会稳定。 (3)局限性:在阶级社会里是无法实现的.
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二. “百家争鸣”的代表 (学派、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三. “百家争鸣”的影响
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1)经济领域: 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领域: 周王室 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3)阶级关系: “士”受到各诸侯统治者的重用。 “学在民间”变化。 (4)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
(2)庄子— 战国时期

思想主张:
1、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
2、放弃差别观念,就能获 得精神上的自由
庄子
14

3、法家——韩非子(战国末期) 思想主张:

(1) 政治改革 (2) 法治(“法不阿贵”) (3)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4、墨家——墨子(战国初期)
(1)“兼爱” (2)“非攻” (3)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浪费 (4)“尚贤”

墨翟(dí )
三、“百家争鸣”影响
(1)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实质) (2)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3)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4)中国思想文化形成了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 特点。
二、“百家争鸣”的代表 (学派、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1、儒家学派
(2)战国时期: 孟子、荀子
孟子简介

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 国人,代表新兴地主阶级 的利益。他曾受业于孔子 的孙子子思,自认为是儒 家学派的正宗。一生以教 书为主,也曾游说于各诸 侯国。晚年著书立说,他 的言论被整理成《孟子》 一书。有“亚圣”之称。
3 、 人性论: 性命而用之.”
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
孔子
仁的思想 同 民本思想 爱人
孟子
仁政
荀子
仁义 君舟民水
为政以德 民贵君轻 足食…民信之

人性论
性相近
性善论
性恶论
创立儒家学派
使儒学体系更加完 整,成为蔚然大宗
二、“百家争鸣”的代表 (学派、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一定的思想观念是一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在 它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 构成的。 (理解经济、政治和文化三者间的辩证关系)
诸子百家的地域分布
百家争鸣
儒家 道家 法家 墨家
孔 子
孟 子
荀 子
老 子
庄 子
韩非子
墨子
二、“百家争鸣”的代表 (学派、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1、儒家学派
(1)春秋时期:孔子
孟子的思想
1 、政治主张: “仁政” 2 、民本思想: “民贵君轻” 3 、人性论: “性本善”论
孟子
荀子简介

荀子,名况,战国晚期赵 国人。代表新兴地主阶级 的利益。是儒家思想的集 大成者。荀子有两位有名 的学生:一位是杰出的学 者韩非子,一位是秦始皇 的丞相李斯。
荀子的思想
1 、政治主张: “仁义”和“王 道” 2 、民本思想: “君舟民水”
2、道家学派
(1)老子 道家的创始者;生活在春秋 晚期,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 的利益.著有《老子》,又 称《道德经》
B、老子的思想
1、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演变。 2 、政治主张: “无为而治” 小国寡民
3、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 在不停运动,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 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出身于没落奴隶主贵族家庭思想家、政治家 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万世师表”、“至圣”、“六经”、 “七十二贤”
B 、孔子的思想
1、政治思想: “仁” 、“礼”、德 政 即“爱人”,“仁者爱人”) 核心:“仁” (
实现方式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对别人) “克已复礼”(对自己) 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