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八年级上第三章图形的平移与旋转[复习]

合集下载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整理总结第一章 勾股定理1、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 ,b 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 的平方,即222c b a =+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 ,b ,c 有关系222c b a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3、勾股数:满足222c b a =+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

第二章 实数一、实数的概念及分类1、实数的分类 正有理数有理数 零 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实数 负有理数正无理数无理数 无限不循环小数负无理数2、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

在理解无理数时,要抓住“无限不循环”这一时之,归纳起来有四类:(1)开方开不尽的数,如32,7等;(2)有特定意义的数,如圆周率π,或化简后含有π的数,如3π+8等; (3)有特定结构的数,如…等;(4)某些三角函数值,如sin60o 等二、实数的倒数、相反数和绝对值1、相反数实数与它的相反数时一对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零的相反数是零),从数轴上看,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所对应的点关于原点对称,如果a 与b 互为相反数,则有a+b=0,a=—b ,反之亦成立。

2、绝对值在数轴上,一个数所对应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该数的绝对值。

(|a|≥0)。

零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也可看成它的相反数,若|a|=a ,则a≥0;若|a|=-a ,则a≤0。

3、倒数如果a 与b 互为倒数,则有ab=1,反之亦成立。

倒数等于本身的数是1和-1。

零没有倒数。

4、数轴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画数轴时,要注意上述规定的三要素缺一不可)。

解题时要真正掌握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实数与数轴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并能灵活运用。

5、估算三、平方根、算数平方根和立方根1、算术平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x 的平方等于a ,即x 2=a ,那么这个正数x 就叫做a 的算术平方根。

特别地,0的算术平方根是0。

表示方法:记作“a ”,读作根号a 。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教材目录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教材目录
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勾股定理
1.探索勾股定理
2.能得到直角三角形吗
3.蚂蚁怎样走最近
回顾与思考
复习题1.数怎么又不够用了
2.平方根
3.立方根
4.公园有多宽
5.用计算器开方
6.实数
回顾与思考
复习题
第三章图形的平移与旋转
1.生活中的平移
2.简单的平移作图
3.生活中的旋转
4.简单的旋转作图
回顾与思考
复习题
总复习
第六章一次函数
1.函数
2.一次函数
3.一次函数的图象
4.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
5.一次函数图象的应用
回顾与思考
复习题
第七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1.谁的包裹多
2.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3.鸡兔同笼
4.增收节支
5.里程碑上的数
6.二元一次方程与一次函数
回顾与思考
复习题
第八章数据的代表
1.平均数
2.中位数与众数
3.利用计算器求平均数
5.它们是怎样变过来的
6.简单的图案设计
回顾与思考
复习题
第四章四边形性质探索
1.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2.平行四边形的判别
3.菱形
4.矩形、正方形
5.梯形
6.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
7.平面图形的密铺
8.中心对称图形
回顾与思考
复习题
第五章位置的确定
1.确定位置
2.平面直角坐标系
3.变化的鱼
回顾与思考
复习题

专题1.3 图形的平移与旋转章末重难点题型(举一反三)(北师大版)(解析版)

专题1.3  图形的平移与旋转章末重难点题型(举一反三)(北师大版)(解析版)

专题1.3 图形的平移与旋转章末重难点题型【北师大版】【考点1 平移的性质】【方法点拨】经过平移,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或在一条直线上)且相等,对应线段平行(或在一条直线上)且相等、对应角相等。

注意:平移后,原图形与平移后的图形全等。

【例1】(2020•济宁校级期末)如图,把周长为10的△ABC沿BC方向平移1个单位得到△DEF,则四边形ABFD的周长为()A.14B.12C.10D.8【分析】根据平移的性质可得DF=AC,CF=AD,然后求出四边形ABFD的周长=△ABC的周长+AD+CF,然后代入数据计算即可得解.【答案】解:∵△ABC沿BC方向平移1个单位得到△DFE,∴DF=AC,CF=AD=1,∴四边形ABFD的周长=AB+BC+CF+DF+AD,=AB+BC+AC+AD+CF,=△ABC的周长+AD+CF,=10+1+1,=12.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平移的基本性质:①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②经过平移,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且相等,对应线段平行且相等,对应角相等.【变式1-1】(2019春•西湖区校级月考)如图,两个直角三角形重叠在一起,将其中一个沿点B到点C的方向平移到△DEF的位置,AB=10,DH=4,BC=15,平移距离为6,则阴影部分的面积()A.40B.42C.45D.48【分析】先判断出阴影部分面积等于梯形ABEH的面积,再根据平移变化只改变图形的位置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可得DE=AB,然后求出HE,根据平移的距离求出BE=6,然后利用梯形的面积公式列式计算即可得解.【答案】解:∵两个三角形大小一样,∴阴影部分面积等于梯形ABEH的面积,由平移的性质得,DE=AB,BE=6,∵AB=10,DH=4,∴HE=DE﹣DH=10﹣4=6,∴阴影部分的面积=×(6+10)×6=48,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了平移的性质,对应点连线的长度等于平移距离,平移变化只改变图形的位置不改变图形的形状,熟记各性质并判断出阴影部分面积等于梯形ABEH的面积是解题的关键.【变式1-2】(2020•江西校级期末)如图,将△ABC沿直线AB向右平移后到达△BDE的位置,连接CD、CE,若△ACD的面积为10,则△BCE的面积为()A.5B.6C.10D.4【分析】根据平移的性质得到AB=BD,BC∥DE,利用三角形面积公式得到S△BCD=S△ACD=5,然后利用DE∥BC得到S△BCE=S△BCD=5.【答案】解:∵△ABC沿直线AB向右平移后到达△BDE的位置,∴AB=BD,BC∥DE,∴S△ABC=S△BCD=S△ACD=×10=5,∵DE∥BC,∴S△BCE=S△BCD=5.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了平移的性质:把一个图形整体沿某一直线方向移动,会得到一个新的图形,新图形与原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新图形中的每一点,都是由原图形中的某一点移动后得到的,这两个点是对应点.连接各组对应点的线段平行且相等.【变式1-3】(2020•碑林区校级期末)如图,点I为△ABC角平分线交点,AB=8,AC=6,BC=4,将∠ACB平移使其顶点C与I重合,则图中阴影部分的周长为()A.9B.8C.6D.4【分析】连接AI、BI,因为三角形的内心是角平分线的交点,所以AI是∠CAB的平分线,由平行的性质和等角对等边可得:AD=DI,同理BE=EI,所以图中阴影部分的周长就是边AB的长.【答案】解:连接AI、BI,∵点I为△ABC的内心,∴AI平分∠CAB,∴∠CAI=∠BAI,由平移得:AC∥DI,∴∠CAI=∠AID,∴∠BAI=∠AID,∴AD=DI,同理可得:BE=EI,∴△DIE的周长=DE+DI+EI=DE+AD+BE=AB=8,即图中阴影部分的周长为8,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内心的定义、平移的性质及角平分线的定义等知识,熟练掌握三角形的内心是角平分线的交点是关键.【考点2 坐标系中的平移规律】【方法点拨】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把一个图形各个点的横坐标都加上(或减去)一个整数a,相应的新图形就是把原图形向右(或向左)平移a个单位长度;如果把它各个点的纵坐标都加(或减去)一个整数a,相应的新图形就是把原图形向上(或向下)平移a个单位长度.(即:横坐标,右移加,左移减;纵坐标,上移加,下移减.)【例2】(2020•武汉校级期末)如图,A,B的坐标为(2,0),(0,1),若将线段AB平移至A1B1,则a+b 的值为()A.2B.3C.4D.5【分析】先利用点A平移都A1得到平移的规律,再按此规律平移B点得到B1,从而得到B1点的坐标,于是可求出a、b的值,然后计算a+b即可.【答案】解:∵点A(2,0)先向上平移1个单位,再向右平移1个单位得到点A1(3,1),∴线段AB先向上平移1个单位,再向右平移1个单位得到线段A1B1,∴点B(0,1)先向上平移1个单位,再向右平移1个单位得到点B1,∴a=0+1=1,1+1=b,∴a+b=1+2=3.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了坐标与图形变化﹣平移: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把一个图形各个点的横坐标都加上(或减去)一个整数a,相应的新图形就是把原图形向右(或向左)平移a个单位长度;如果把它各个点的纵坐标都加(或减去)一个整数a,相应的新图形就是把原图形向上(或向下)平移a个单位长度.(即:横坐标,右移加,左移减;纵坐标,上移加,下移减.)【变式2-1】(2019春•江岸区期中)已知△ABC内任意一点P(a,b)经过平移后对应点P1(c,d),已知A(﹣1,2+m)在经过此次平移后对应点A1(2,﹣3+m).则a+b﹣c﹣d的值为()A.8+m B.﹣8+m C.2D.﹣2【分析】由A(﹣1,2+m)在经过此次平移后对应点A1(2,﹣3+m),可得△ABC的平移规律为:向右平移3个单位,向下平移5个单位,由此得到结论.【答案】解:∵A(﹣1,2+m)在经过此次平移后对应点A1(2,﹣3+m),∴△ABC的平移规律为:向右平移3个单位,向下平移5个单位,∵点P(a,b)经过平移后对应点P1(c,d),∴a+3=c,b﹣5=d,∴a﹣c=﹣3,b﹣d=5,∴a+b﹣c﹣d=﹣3+5=2,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坐标与图形变化﹣平移,牢记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点的平移规律:上加下减、右加左减是解题的关键.【变式2-2】(2019春•江岸区期中)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A(﹣2,0),B(5,0),C(0,3),平移线段AC至线段BD,点P在四边形OBDC内,满足S△PCD=S△PBD,S△POB:S△POC=5:6,则点P 的坐标为()A.(2,1)B.(2,4)C.(3,2)D.(4,2)【分析】过P作PM⊥OB于M,并反向延长交CD于N,设P(x,y),根据S△POB:S△POC=5:6,于是得到x=2y;由于S△PCD=S△PBD,于是得到×7•(3﹣y)=18﹣×7(3﹣y)﹣×3x﹣×5y,最后解方程组即可得到结论.【答案】解:如图,过P作PM⊥OB于M,交CD于N,∵CD∥OB,∴PN⊥CD,设P(x,y),∵S△POB:S△POC=5:6,∴5××3x=6××5y,∴x=2y,①∵S△PCD=S△PBD,∴×7•(3﹣y)=18﹣×7(3﹣y)﹣×3x﹣×5y,②由①、②解得x=4,y=2,∴P(4,2),故选:D.【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坐标与图形性质,平行线的性质,三角形的面积,坐标与图形变化﹣平移,作辅助线构造平行线和垂线是解题的关键.【变式2-3】(2020春•江岸区校级月考)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A(0,4),B(6,0),C(0,﹣10),平移线段AB至线段CD,点Q在四边形OCDB内,满足S△QOC:S△QOB=5:6,S△QCD=S△QBD,则点Q的坐标为()A.(2,﹣4)B.(3,﹣5)C.(3,﹣6)D.(4,﹣8)【分析】设Q(m,n),由点平移可求D(6,﹣14),分别求出S△QOC=×CO×x Q,S△QOB=×OB ×y Q,由已知可得n=﹣2m;再分别求出S△QBD=×BD×(6﹣x Q),S△QCD=S梯形OCDB﹣S△QCO﹣S△QBD﹣S△OBC=30﹣4m,再由已知可得30﹣4m=42﹣7m,求出m即可求Q点坐标.【答案】解:设Q(m,n),∵A(0,4),B(6,0),C(0,﹣10),∴OC=10,OB=6,AC=14,∵平移线段AB至线段CD,∴D(6,﹣14),∵S△QOC=×CO×x Q,S△QOB=×OB×y Q,∵S△QOC:S△QOB=5:6,∴=,∴n=﹣2m,∴Q(m,﹣2m),∵S△QBD=×BD×(6﹣x Q)=×14×(6﹣m)=42﹣7m,S△QCD=S梯形OCDB﹣S△QCO﹣S△QBD﹣S△OBC=×(OC+BC)×OB﹣×CO×x Q﹣×BD×(6﹣x Q)﹣×OB×y Q=×(10+14)×6﹣×10×m﹣×14×(6﹣m)﹣×6×(﹣n)=72﹣5m﹣(42﹣7m)+3n=30+2m+3n=30﹣4m,∵S△QCD=S△QBD,∴30﹣4m=42﹣7m,∴m=4,∴Q(4,﹣8),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坐标图形变换;熟练掌握点平移的特点,再由三角形面积公式求出三角形面积,由面积建立等量关系求解是关键.【考点3 旋转的性质】【方法点拨】一个图形和它经过旋转所得的图形中,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任意一组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都等于旋转角,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

八年级数学上册《图形的平移与旋转》教案北师大版

八年级数学上册《图形的平移与旋转》教案北师大版

八年级数学上册《图形的平移与旋转》教案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移和旋转的概念,掌握它们的基本性质和特点。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图形平移和旋转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平移的概念和性质:平移的定义、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平移后的图形与原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不变。

2. 旋转的概念和性质:旋转的定义、旋转的中心、旋转的角度、旋转后的图形与原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不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移和旋转的概念、性质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平移和旋转的性质的证明,以及如何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和动手操作,探索平移和旋转的性质。

2. 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直观展示平移和旋转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3. 注重个体差异,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如滑滑梯、翻书、旋转门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与数学中的平移和旋转有何联系。

2. 探究平移的性质:让学生观察和分析一些平移的图形,引导学生发现平移后的图形与原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不变,以及平移的方向和距离不变。

3. 探究旋转的性质:让学生观察和分析一些旋转的图形,引导学生发现旋转后的图形与原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不变,以及旋转的中心、角度不变。

4. 应用平移和旋转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设计图案、计算物体运动距离等,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拓展:1. 让学生了解平移和旋转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建筑设计、动画制作等。

2. 引导学生思考平移和旋转与其他几何变换(如轴对称、缩放等)的关系。

七、课堂练习:1. 完成教材中的相关练习题,巩固平移和旋转的概念和性质。

2. 选取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平移和旋转的知识解决。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图形的平移与旋转》全章复习与巩固(提高)巩固练习 含答案解析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图形的平移与旋转》全章复习与巩固(提高)巩固练习  含答案解析

《图形的平移与旋转》全章复习与巩固(提高)巩固练习【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1.轴对称与平移、旋转的关系不正确的是( ).A .经过两次翻折(对称轴平行)后的图形可以看作是原图形经过一次平移得到的B .经过两次翻折(对称轴不平行)后的图形可以看作是原图形经过一次平移得到的C .经过两次翻折(对称轴不平行)后的图形可以看作是原图形经过旋转得到的D .经过几次翻折(对称轴有偶数条且平行)后的图形可以看作是经过一次平移得到的 2.在旋转过程中,确定一个三角形旋转的位置所需的条件是( ). ①三角形原来的位置;②旋转中心;③三角形的形状;④旋转角.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3.下列图形中,既可以看作是轴对称图形,又可以看作是中心对称图形的为( ).A B C D4.(2016·株洲)如图,在△ABC 中,∠ACB=90°,∠B=50°,将此三角形绕点C 顺时针方向旋转后得到△A ’B ’C ’,若点B ’恰好落在线段AB 上,AC 、A ’B ’交于点O ,则∠COA ’的度数是( )A .50°B .60°C .70°D .80°5.如图,把矩形纸条ABCD 沿EF GH ,同时折叠,B C ,两点恰好落在AD 边的P 点处, 若90FPH =o∠,8PF =,6PH =,则矩形ABCD 的边BC 长为( ). A.20 B.22 C.24 D.30第4题 第5题6.如图,正方形硬纸片ABCD 的边长是4,点E 、F 分别是AB 、BC 的中点,若沿左图中的虚线剪开,拼 成如下图的一座“小别墅”,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 ). A .2 B .4 C .8 D .107. 如图,在Rt △ABC 中,∠ACB=90°,AC=BC=2,将Rt △ABC 绕A 点按逆时针方向旋转30°后得到Rt △ADE ,点B 经过的路径为弧BD ,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 ).A.6π B.3π C.16π+ D.18.如图,在正方形ABCD 外取一点E ,连接AE ,BE ,DE. 过点A 作AE 的垂线交DE 于点P .若AE=AP=1,PB=5.下列结论:①△APD ≌△AEB ;②点B 到直线AE 的距离为2;③EB ⊥ED ;④S △APD +S △APB =1+6;⑤S 正方形ABCD =4+6.其中正确结论的序号是( ). A .①③④ B .①②⑤ C .③④⑤ D .①③⑤二、填空题9. 如图,图B 是图A 旋转后得到的,旋转中心是 ,旋转了 .10.在Rt ∆ABC 中,∠A <∠B,CM 是斜边AB 上的中线,将∆ACM 沿直线CM 折叠,点A 落在点D 处,如果CD 恰好与AB 垂直,那么∠A 等于 度.第9题第10题第12题11.(2016•大连)如图,将△ABC绕点A逆时针旋转得到△ADE,点C和点E是对应点,若∠CAE=90°,AB=1,则BD= .12. 如图,正方形ABCD经过顺时针旋转后到正方形AEFG的位置,则旋转中心是,旋转角度是度.13. 时钟的时针不停地旋转,从上午8:30到上午10:10,时针旋转的旋转角是 .14. 如图所示,可以看作是一个基本图形经过次旋转得到的;每次旋转了度.15.如图,在Rt△ABC中,∠ACB=90°,∠A=30°,AC=43,BC的中点为D,将△ABC绕点C顺时针旋转任意一个角度得到△FEC,EF的中点为G,连接DG.在旋转过程中,DG的最大值是 .16.如图所示,按下列方法将数轴的正半轴绕在一个圆上(该圆周长为3个单位长,且在圆周的三等分点处分别标上了数字0、1、2)上:先让原点与圆周上0所对应的点重合,再将正半轴按顺时针方向绕在该圆周上,使数轴上1、2、3、4、…所对应的点分别与圆周上1、2、0、1、…所对应的点重合.这样,正半轴上的整数就与圆周上的数字建立了一种对应关系.(1)圆周上数字a 与数轴上的数5对应,则a=_________;(2)数轴上的一个整数点刚刚绕过圆周n圈(n为正整数)后,并落在圆周上数字1所对应的位置,这个整数是_________(用含n的代数式表示).三、解答题17. 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F是AD的中点,E是BA延长线上一点,且AE=12 AB.①你认为可以通过平移、轴对称、旋转中的哪一种方法使△ABF变到△ADE的位置?若是旋转,指出旋转中心和旋转角.②线段BF和DE之间有何数量关系?并证明.18.阅读:我们把边长为1的等边三角形PQR沿着边长为整数的正n(n>3)边形的边按照如图1的方式连续转动,当顶点P回到正n边形的内部时,我们把这种状态称为它的“点回归”;当△PQR回到原来的位置时,我们把这种状态称为它的“三角形回归”.例如:如图2,边长为1的等边三角形PQR的顶点P在边长为1的正方形ABCD内,顶点Q与点A重合,顶点R与点B重合,△PQR沿着正方形ABCD的边BC、CD、DA、AB…连续转动,当△PQR连续转动3次时,顶点P回到正方形ABCD内部,第一次出现P的“点回归”;当△PQR连续转动4次时△PQR回到原来的位置,出现第一次△PQR的“三角形回归”.操作:如图3,如果我们把边长为1的等边三角形PQR沿着边长为1的正五边形ABCDE的边连续转动,则连续转动的次数k= 时,第一次出现P的“点回归”;连续转动的次数k= 时,第一次出现△PQR的“三角形回归”. 猜想:我们把边长为1的等边三角形PQR 沿着边长为1的正n (n >3)边形的边连续转动, (1)连续转动的次数k= 时,第一次出现P 的“点回归”; (2)连续转动的次数k= 时,第一次出现△PQR 的“三角形回归”;(3)第一次同时出现P 的“点回归”与△PQR 的“三角形回归”时,写出连续转动的次数k 与正多边形的边数n 之间的关系.19.(2015春•凉山州期末)如图,长方形ABCD 在坐标平面内,点A 的坐标是A (2,1),且边AB 、CD 与x 轴平行,边AD 、BC 与x 轴平行,点B 、C 的坐标分别为B (a ,1),C (a ,c ),且a 、c 满足关系式c=++3.(1)求B 、C 、D 三点的坐标;(2)怎样平移,才能使A 点与原点重合?平移后点B 、C 、D 的对应分别为B 1C 1D 1,求四边形OB 1C 1D 1的面积;(3)平移后在x 轴上是否存在点P ,连接PD ,使S △COP =S 四边形OBCD ?若存在这样的点P ,求出点P 的坐标;若不存在,试说明理由.20. 如图,P 是等边三角形ABC 中的一点,PA =2,PB =32,PC =4,求BC 边得长是多少?【答案与解析】 一.选择题 1.【答案】B.【解析】A 、多次平移相当于一次平移,故正确;B 、必须是对称轴有偶数条且平行时,才可以看作是原图形经过一次平移得到的,故错误;C 、一个图形围绕一个定点旋转一定的角度,得到另一个图形,这种变换称为旋转变换,故正确;D 、对称轴有偶数条且平行时,可以看作是原图形经过一次平移得到的,故正确. 故选B . 2.【答案】A. 3.【答案】B.BP4.【答案】B.【解析】解:由题意知:∠A=90°-50°=40°,由旋转性质可知:∴BC=B C′,∴∠B=∠BB ’C=50°,∵∠BB ′C =∠A +∠ACB ’=40°+∠ACB ’, ∴∠ACB ’=10°,∴∠COA ’=∠AOB ’=∠OB ’C+∠ACB ’=∠B+∠ACB ’=60°. 故选B .5.【答案】C.【解析】Rt △PHF 中,有FH=10,则矩形ABCD 的边BC 长为PF+FH+HC=8+10+6=24,故选C . 6.【答案】B.【解析】阴影部分由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和一个直角梯形组成,由第一个图形可知:阴影部分的两部分可构成正方形的四分之一, 正方形的面积=4×4=16,∴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16÷4=4. 故选B .7. 【答案】B.【解析】阴影部分的面积等于扇形DAB 的面积,首先利用勾股定理即可求得AB 的长,然后利用扇形的面积公式即可求得扇形的面积.8.【答案】D.【解析】①利用同角的余角相等,易得∠EAB=∠PAD ,再结合已知条件利用SAS 可证两三角形全等;③利用①中的全等,可得∠APD=∠AEB ,结合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易得∠BEP=90°,即可证;②过B 作BF ⊥AE ,交AE 的延长线于F ,利用③中的∠BEP=90°,利用勾股定理可求BE ,结合△AEP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可证△BEF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再利用勾股定理可求EF 、BF ;⑤在Rt △ABF 中,利用勾股定理可求AB 2,即是正方形的面积;④S △APD +S △APB = S △AP E +S △EPB =12. 二.填空题 9.【答案】X ;180°.【解析】观察图形中Z 点对应点的位置是图A 绕旋转中心X 按逆时针旋转180°得到的.故答案为:X ;180°.10.【答案】30°.【解析】解法一、在Rt △ABC 中,∠A <∠B∵CM 是斜边AB 上的中线, ∴CM=AM , ∴∠A=∠ACM ,将△ACM 沿直线CM 折叠,点A 落在点D 处 设∠A=∠ACM=x 度, ∴∠A+∠ACM=∠CMB , ∴∠CMB=2x ,如果CD 恰好与AB 垂直 在Rt △CMG 中, ∠MCG+∠CMB=90°即3x=90°x=30°则得到∠MCD=∠BCD=∠ACM=30°根据CM=MD,得到∠D=∠MCD=30°=∠A∠A等于30°.解法二、∵CM平分∠ACD,∴∠ACM=∠MCD∵∠A+∠B=∠B+∠BCD=90°∴∠A=∠BCD∴∠BCD=∠DCM=∠MCA=30°∴∠A=30°11.【答案】2.12.【答案】A,45.【解析】∵正方形ABCD经过顺时针旋转后得到正方形AEFG,∴旋转中心为点A,旋转角为∠CAD,∵AC是正方形ABCD的对角线,∴∠CAD=45°,∴旋转角为45°.故答案为:A,45.13.【答案】50°.【解析】从上午8:30到上午10:10,共1个小时40分钟;时针旋转了536圆周,故旋转角的度数是50度.故答案为:50°.14.【答案】3;90.【解析】如图所示的图形可以看作按照逆时针(或顺时针)旋转3次,且每次旋转了90°而成的.故答案是:3;90.15.【答案】6.【解析】如图,连接CG,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求出CG=4,再根据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判断出D、C、G三点共线时DG有最大值,再代入数据进行计算即可得解.16.【答案】(1)a=2,(2)3n+1.【解析】根据正半轴上的整数与圆周上的数字建立的这种对应关系可以发现:圆周上了数字0、1、2与正半轴上的整数每3个一组012;345;678…分别对应.三.解答题17.【解析】解:(1)可以通过旋转使△ABF变到△ADE的位置,即把△ABF以A点为旋转中心,逆时针旋转90°可得到△ADE;(2)线段BF和DE的数量关系是相等.理由如下:∵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AB=AD,∠BAF=∠EAD,∵F是AD的中点,AE=12 AB,∴AE=AF,∴△ABF以A点为旋转中心,逆时针旋转90°时,AB旋转到AD,AF旋转到AE,即F点与E点重合,B点与D点重合,∴BF与DE为对应线段,∴BF=DE.18.【解析】解:操作:3,5.猜想:(1)第一次点回归,连续转动的次数都是3次,故填3;(2)第一次出现△PQR的“三角形回归”,连续转动的次数就是多边形的边数,故填n;(3)当n不是3的倍数时,k=3n,当n是3的倍数时,k=n.19.【解析】解:(1)由题意得,a﹣6≥0且6﹣a≥0,所以,a≥6且a≤6,所以,a=6,c=3,所以,点B(6,1),C(6,3),∵长方形ABCD的边AB、CD与x轴平行,边AD、BC与x轴平行,∴点D(2,3);(2)∵平移后A点与原点重合,∴平移规律为向左2个单位,向下1个单位,∴B1(4,0),C1(4,2),D1(0,2);(3)平移后点C到x轴的距离为2,∵S△COP=S四边形OBCD,∴×OP×2=4×2,解得OP=8,若点P在点O的左边,则点P的坐标为(﹣8,0),若点P在点O的右边,则点P的坐标为(8,0).综上所述,存在点P(﹣8,0)或(8,0).20.【解析】解:如图,将△ABP绕点B逆时针旋转60°得△BCQ,连接PQ.再过B作CQ的延长线的垂线BD,垂足为D,∴BQ=PB=23,∠PQB =60°,∴△PBQ是等边三角形,∴PQ=PB=23,∠QPC=60°.在△PCQ中,∵CQ=PA=2,,PQ=23,PC=4,∴CQ2+ PQ2=PC2,∴∠PQC=90°,∴∠CQB=∠PQB+∠PQC=150°,∴∠BQD=30°.在Rt△BQD中,BD=12BQ=3,QD=3,则CD=5.在Rt△BCD中,BC=32527+=.。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教案:第三章图形的平移与旋转复习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教案:第三章图形的平移与旋转复习
2.加强直观演示,突破教学难点。在新课讲授环节,我注重对平移与旋转的定义和性质进行讲解,并通过案例分析加深学生理解。然而,在难点部分,我发现学生们在区分平移与旋转以及作图方面仍有困难。为此,我应在教学中增加直观演示,通过实物、教具或多媒体手段,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平移与旋转的过程,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3.重视学生实践,提高动手能力。在实践活动环节,我安排了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平移与旋转的应用。但从实践结果来看,部分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弱,对实验操作不够熟练。今后,我应加大实践环节的教学力度,鼓励学生多动手、多思考,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2)平移与旋转的作图方法
-平移作图:确定平移方向和距离,沿此方向将原图形上的点移动相应距离得到新图形。
-旋转作图:确定旋转中心、旋转方向和旋转角度,将原图形上的点绕旋转中心旋转相应角度得到新图形。
(3)平移与旋转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判断图形的平移或旋转
-设计简单图案,体会平移与旋转的应用
2.教学难点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图形的平移与旋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平移与旋转的定义和性质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如区分平移与旋转,掌握作图方法等。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图形平移与旋转相关的实际问题。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图形的平移与旋转教案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图形的平移与旋转教案

第三章图形的平移与旋转1.生活中的平移§3.1 生活中的平移知识与技能目标:1.平移的定义2.平移的基本性质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平移,理解平移的基本内涵.2.探索平移的基本性质,理解平移前后两个图形对应点连线平行且相等,对应线段和对应角分别相等的性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经历观察、分析、操作、欣赏以及抽象、概括等过程,经历探索图形平移的基本性质的过程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增强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平移的基本性质.教学难点平移的基本内涵的理解.教学方法探索、发现法.教具准备图片:一些游乐园的图片、辘轳、电梯等.电脑演示:平移的过程,粒子运动及行星运转等.投影片四张:第一张:想一想,议一议(记作投影片§3.1 A);第二张:想一想(记作投影片§3.1 B);第三张:平移的性质(记作投影片§3.1 C);第四张:例1(记作投影片§3.1 D).教学过程Ⅰ.巧设情景问题,引入课题[师]同学们,还记得游乐园内的一些项目吗?(或投影片放图片,或在电脑上演示幻灯片):旋转木马、荡秋千、小火车、滑梯……它们曾经使我们许多人乐而忘返.不过,你想过没有:小火车在笔直的铁轨上开动时,火车头走了200米,那车尾走了多少米呢?[生齐]也走了200米.[师]很好.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它有很多规律等待我们去探索,去发现!无论是年代久远的老牛上的辘轳(出示图片);还是刚刚耸立起的高楼大厦里的电梯,(出示图片),无论是微观世界里的粒子运动(电脑演示),还是浩翰宇宙中的行星运转(电脑演示).其中最简捷的运动变化形式主要是平移和旋转,让我们走进图形变换的天地,继续探索图形变换的奥秘吧!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探索第三章:图形的平移和旋转.Ⅱ.讲授新课[师]下面我们来看第一节:生活中的平移(电脑演示:P57的图3—1,然后提出问题)(1)图3—1中,传送带上的电视机的形状、大小在运动前后是否发生了变化?手扶电梯上的人呢?[生齐]传送带上的电视机的形状、大小在运动前后没有发生改变.手扶电梯上的人也没有变化.[师]很好,我们再看(电脑演示):在传送带上,如果电视机的某一按键向前移动了80cm,那么电视机的其他部位向什么方向移动?移动了多少距离?[生]电视机的其他部位也向前移动,也移动了80 cm.[师]好,(电脑出示问题,并演示四边形ABCD移动到四边形EFGH的位置的过程)如果把移动前后的同一台电视机的屏幕分别记为四边形ABCD和四边形EFGH(如下图),那么四边形ABC D与四边形EFGH的形状、大小是否相同?[生]四边形ABCD与四边形EFGH的形状、大小相同.传送带运送电视机的过程中,电视机的形状、大小、位置等因素中,哪些没有发生改变?哪些发生了变化?手扶电梯上的人呢?[生]在传送电视机的过程中,电视机的形状、大小没有变化,它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手扶电梯上的人也是位置发生了变化,人没有变化.[师]很好,在电视机生产车间传输带运送电视机的过程中,对同一台电视机而言,不同时间的位置之间是相互平移的关系;人在电梯上两个不同时刻之间的位置关系也是平移.那么,什么是平移呢?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平移(translation).注意:“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意味着“图形上的每个点都沿同一个方向移动了相同...............的距离...”.那大家想一想:平移有什么特征呢?[生甲]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生乙]平移改变图形的位置.[师]很好,如一本书(演示)从书桌的一边平移到另一边,书的大小、形状没有改变,只是它的位置有所变化.如图(P57的图3—2),点A、B、C、D分别平移到了点E、F、G、H;点A与点E,点B与点F,点C与点G,点D与点H分别是一对对应点,AB与EF是一对对应线段;∠BAD与∠FEH是一对对应角.那么同学们想一想,议一议(出示投影片§3.1 B)(1)在下图中,线段AE、BF、CG、DH有怎样的位置关系?(2)在下面图中,有哪些相等的线段、相等的角?(3)由(1)、(2)两个问题,你能归纳出什么结论?[生丙]四边形EFGH是由四边形ABCD平移得到的,由演示可知:线段AE、BF、CG、DH是互相平行的,并且这四条线段又相等.[生丁]图中相等的线段:AB=EF、BC=FG、CD=GH、AD=EH、AE=BF=CG=DH.∠ABC=∠EFG、∠BCD=∠FGH∠BAD=∠FEH、∠ADC=∠EHG[生戊]∠ABC=∠ADC、∠BAD=∠BCD、∠HEF=HGF、∠EFG=∠EHG[师]戊同学指出的这四对角是相等的,但它们是否是由平移所产生的呢?[生己]不是,它们是图形本身所具有的.[师]很好,同学们回答了前两个问题,那第3个问题呢?[生庚]图形经过平移后,只是位置发生变化,即图形上的每个点都沿同一个方向移动了相同的距离,而线段的长短、角的大小没有发生变化.[生辛]经过平移,对应线段,对应角分别相等,对应点的连线是平行的,并且相等.[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好,由此我们得到了平移的基本性质:(出示投影片§3.1 C)经过平移,对应线段,对应角分别相等;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且相等.这个性质也从局部刻画了平移过程中的不变因素: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例1]如下图所示,△ABE沿射线XY的方向平移一定距离后成为△CDF,找出图中存在的平行且相等的三条线段和一组全等三角形.找出平移前后图形的对应点;要找出一组全等三角形,可根据平移的特征:“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得到.解:如图,点A、B、E的对应点分别为点C、D、F,因为经过平移,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且相等,所以:AC∥BD∥EF,AC=BD=EF.平移不改变图表的形状和大小,所以:△ABE≌△CDF.[师]接下来,通过练习进一步熟悉掌握平移的定义及基本性质.Ⅲ.课堂练习(一)课本P59随堂练习1.如图,∠DEF是∠ABC经过平移得到的,∠ABC=33°,求∠DEF的度数.解:因为∠DEF是∠ABC经过平移得到的,所以∠DEF与∠ABC是对应角,根据平移的基本性质:“经过平移,对应角相等”则∠DEF=∠ABC=33°.2.在下面的六幅图案中,(2)、(3)、(4)、(5)、(6)中的哪个图案可以通过平移图案(1)得到?(图略,课本P59)答:图案(3)可以通过图案(1)平移得到.(二)试一试1.下面是我们曾经欣赏过的一个图案,它是由若干个两种颜色的小鱼形状的图案拼成的,你能用平移分析这个图案是如何形成的吗?(图略:图为课本P67)答案:在同一行里,同种颜色的小鱼图案彼此之间是平移关系.(三)看课本P57~P58,然后小结Ⅳ.课后小结本节课我们通过具体的实例,认识了平移,理解了平移的基本内涵,并探索了平移的基本性质.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大小和形状,但图形上的每个点都沿同一个方向移动了相同的距离.平移前后两个图形对应点连线平行并且相等,对应线段和对应角分别相等.Ⅴ.课后作业(一)课本P59习题2.1 1、2、3(二)1.预习内容:P61~P622.预习提纲:(1)如何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2)确定一个图形平移后的位置的条件有哪些?Ⅳ.活动与探究1.如图1是10枚硬币摆成的三角形,现在只许你移动3枚硬币,使图1中变成图2的倒三角形,请你移移看.图1 图2过程:让学生动手拼摆,来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结果:平移如下:(还有其他方法平移,略)2.依萨克·牛顿是举世闻名的物理学家,数学家,他曾以诗歌的形式提出一个数学问题:要栽九棵树,请你来帮忙,每行栽三棵,恰好成十行.请同学们帮他画出示意图.过程:让学生充分发挥本领,积极行动起来,解决这个“九树栽十行”问题.结果:如图所示§3.1 生活中的平移一、平移的定义平移的特征二、平移的基本性质例1三、课堂练习四、课时小结五、课后作业§3.2.1 简单的平移作图(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简单的平移作图.2.确定一个图形平移后的位置的条件.过程与方法目标:1.经历对图形进行观察、分析、欣赏和动手操作、画图等过程,掌握有关画图的操作技能,发展初步的审美能力.2.能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经历对图形进行观察、分析、欣赏和动手操作、画图等过程,增强学生对图形美欣赏的意识,培养其审美观念.教学重点能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教学难点简单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的作法.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法.教具准备投影片五张:第一张:引例(记作投影片§3.2.1 A);第二张:例1(记作投影片§3.2.1 B);第三张:想一想(记作投影片§3.2.1 C);第四张:想一想(记作投影片§3.2.1 D);第五张:例2(记作投影片§3.2.1 E).教学过程Ⅰ.巧设情景问题,引入课题[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属于平移,哪位同学能说一下什么是平移呢?平移的基本性质是什么?[生]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平移,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平移的基本性质是:经过平移,对应线段,对应角分别相等,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且相等.[师]很好,了解了平移的涵义及其基本性质后,能否把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进行平移呢?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简单的平移作图.Ⅱ.讲授新课[师]下面来看大屏幕(出示投影片§3.2.1 A)如图,经过平移,线段AB的端点A移到了点D,你能作出线段AB平移后的图形吗?与同伴交流.段平行且相等,所以连结AD,然后过点B作线段BC与线段AD平行且相等,最后连结CD,则线段CD就是线段AB平移后的图形.[生乙]因为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所以在作线段AB平移后的图形时,可过点D作DC∥AB,且DC=AB,则线段DC就是线段AB平移后的图形.[师]很好,这个题实际是平移的基本性质的直接应用.由此可知:按要求进行平移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时,一般都是应用平移的基本性质进行的.下面我们通过例题来进一步说明如何平移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出示投影片§3.2.1 B)[例1]经过平移,△ABC的顶点A移到了点D,(如图),作出平移后的三角形.且相等”,可知线段BE、CF与AD平行且相等.注意:作图时可用尺规进行作图,也可用三角板与直尺进行作图.解:如上图,过点B、C分别作线段BE、CF,使得它们与线段AD平行并且相等,连结DE、DF、EF,则△DEF就是△ABC平移后的图形.[师]同学们想一想,议一议(出示投影片§3.2.1 C)(1)本题还有没有其他方法作出如图所示的△DEF呢?[生甲]过点D分别作出与AB、AC平行且相等的线段DE、DF,连接EF,则△DEF就是所要求作的三角形.[生乙]过点B作BE∥AD且BE=AD,然后分别以D、E为圆心,以线段AC、BC的长为半径画弧,两弧交于F点,连结EF、DF,则△DEF就是所要求作的三角形.……[师]同学们找到了“△ABC平移后的图形△DEF的其他作法”.很好,现在“大家来想一想,分组讨论.(出示投影片§3.2.1 D)确定一个图形平移后的位置,除需要原来的位置外,还需要什么条件?[生甲]确定一个图形平移后的位置,除需要原来的位置外,还需要平移的距离.[生乙]还需要方向,要弄清一个图形是往左平移还是往右平移,是往上平移,还是往下平移.[师]完全正确,这就是确定一个图形平移后的位置的条件:(1)图形原来所在的位置.(2)图形平移的方向.(3)图形平移的距离.[例2]如图,将字母A按箭头所指的方向平移3 cm,作出平移后的图形.3cm,三个条件都具备,所以可以确定字母A平移后的位置.那如何作图呢?一般情况下,画图时,先确定点,然后就可以作出所要求的图形.因此本题可以在原图形上找几个能反映本图形的关键的点,根据“经过平移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且相等”,确定出这几个关键点的对应点,然后按原来的方式连接,即可得到字母A平移后的图形.解:在字母A上,找出关键的5个点(如图所示),分别过这5个点按箭头所指的方向作5条长3cm的线段,将所作线段的另5个端点按原来的方式连接,即可得到字母A平移后的图形.[师]在这个例题的解题过程中,通过确定几个关键点平移后的位置,得到字母A平移后的图形,这是一种“以局部带整体”的平移作图方法,同学们要掌握.下面通过练习来熟悉这种“以局部带整体”的平移作图方法.Ⅲ.课堂练习(一)课本P62随堂练习.1.将图中的字母沿水平方向向右平移3 cm,作出平移后的图形.解:在字母N上,找出关键的4个点(如右图),分别过这4个点沿水平方向向右作4条长3cm的线段,将所作的线段的另4个端点按原来的方式连接,即得到字母N平移后的图形.(二)试一试1.图中的窗棂轮廓是由一个半圆和一个矩形组成的,试作出这个图案向左平移6格后的图案.解:分别确定矩形的四个顶点,半圆的圆心、半圆与斜线的两个交点向左平移6格后的位置(如上图),画半圆(以“圆心”平移后的位置为圆心,以6个格的长为直径),连线即可得到窗棂轮廓向左平移6格后的图形.(三)看课本P61~P62,然后小结Ⅳ.课时小结本节课通过平移作图进一步熟悉理解了平移的基本性质,并能应用平移性质作出一些简单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了解了“以局部带整体”的平移作图方法.Ⅴ.课后作业(一)课本P63习题3、2 1、2、3.(二)1.预习内容P41.2.预习提纲.探索图形之间的平移关系.Ⅵ.活动与探究1.画六边形.不用计算,请在一个已知的正六边形内画一个面积等于原正六边形面积九分之一的小正六边形.过程:让学生分析、尝试后,进行画图.结果:如下图,中间的正六边形为所求的图形.2.添棋子图中共有16枚棋子,这16枚棋子组成6行,每行4枚棋子.现在请你在图中再添上4枚棋子,使这些棋子共组成18行,每行仍有4枚棋子,你会添吗?过程:同样让学生动脑、动手,培养学生的灵活思维能力.结果:如下图板书设计§3.2.1 简单的平移作用(一)一、作图例1(平移作图)二、确定一个图形平移后的位置的条件例2(平移作图)三、课堂练习四、课时小结五、课后作业§3.2.2 简单的平移作图(二)知识与技能目标:图形之间的平移关系.过程与方法目标:1.经历对图形进行观察、分析、欣赏和动手操作等过程,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2.能够探索图形之间的平移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学生对图形的观察、分析、欣赏,以及亲手拼摆等过程,培养学生对图形欣赏的意识.2.在探索图形之间的平移关系的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和欣赏平移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点探索图形之间的平移关系.教学难点探索图形之间的平移关系.教学方法探索、发现法.教具准备电脑演示图片,平移图形的过程.投影片三张:第一张:(记作投影片§3.2.2 A);第二张:做一做(记作投影片§3.2.2 B);第三张:议一议(记作投影片§3.2.2 C);正六边形的纸片数百张.教学过程Ⅰ.巧设情景问题,引入课题[师]生活中经常见到一些美丽的图案(出示投影,放图片:课本P41~P42的图;也可另外找一些平移图形的图案),这些图案都是由基本图形平移组成的,那么怎样平移基本图形就能得到美丽的图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索一些图案中的图形之间的平移关系.Ⅱ.讲授新课[师]现在大家来看图案1(出示投影图片:课本P41的第一幅);观察图案,并回答.(出示投影片§3.2.2 A)(1)这个图案有什么特点?(2)它可以通过什么“基本图案”经过怎样的平移而形成?(3)在平移的过程中,“基本图案”的大小、形状、位置是否发生了变化?你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生甲](1)图案中的六条小狗的形状、大小完全一样,只是它们所处的位置不同,由此可知:这个图案可以通过平移“基本图案”得到.[生乙](2)这个图案可把“一只小狗”看做“基本图案”,通过上下、左右平移得到,平移的距离等于左右相邻(或上下)两只小狗之间的水平距离(或垂直距离).[生丙]这个图案还可把中间上下的“两只小狗”看做“基本图案”,通过向左、向右平移得到,平移的距离等于左右相邻两只小狗之间的水平距离.[生丁]这个图案也可把最左边的上下的“两只小狗”或最左边上下的“两只小狗”看成“基本图案”,通过向右(或向左)依次平移得到,平移的距离等于图案中的左右相邻两只小狗的水平距离.[生戊]这个图案也可把水平的“三只小狗”看成是“基本图案”,通过向下(或向上)平移得到,平移的距离等于上下垂直的两只小狗的垂直距离.[师]同学们讨论得非常精彩,(边叙述边在电脑上演示平移过程),这个图案既可以把一只小狗看做“基本图案”进行平移得到,又可以把两只小狗、三只小狗看做“基本图案”进行平移得到整个图案,在这些平移过程中,只是平移的距离不同而已.接下来,大家想一想第(3)问.[生己]在平移的过程中,“基本图案”的大小、形状没有发生变化,只是位置有所改变.因为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大小,而改变图形的位置.[师]很好,大家看屏幕(用电脑动画再次演示平移过程).从平移的过程中,进一步说明了平移的特征: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大小,只改变图形的位置.了解了平移的特征后,大家分组来动手做一做.(出示投影片§3.2.2 B)在下图中,左图是一个正六边形,它经过怎样的平移能得到右图?自己动手做做看,你能得到右图的图案吗?(学生分组后,教师把预先剪好的大小相同的正六边形分发下来,让学生进行实际拼摆,老师巡视指导) [生]我把一个正六边形经过连续平移,就可以得到右图的图案.[师]同学们通过拼摆,进一步理解了平移的基本内涵,接下来大家想一想,与同伴议一议下面的两个图案(出示投影片§3.2.2 C).(1)在图(课本P64的图3—10)中,左图是一种“工”字形的砖,右图是怎样通过左图得到的?(2)图(课本P65的图3—11)可以看做什么“基本图案”通过平移得到的?[生乙]也可先把左图沿左右方向平移,再沿上下方向平移得到右图.[生丙](2)不考虑图案颜色的情况下,可以把“一只天鹅”看成“基本图案”,通过平移可以得到如图所示的图案.[生丁]如果把相邻的两只不同色的天鹅看做一个组合,那么“基本图案”可以是一个组合,两个组合……,直到所有的天鹅.[生戊]如果不考虑颜色时,可以把同一行的天鹅看做是“基本图案”,通过上下平移就可得到如图所示的图案.[生己]如果不考虑颜色时,也可以把同一列的三只天鹅看做“基本图案”,通过左右平移就可以得到如图所示的图案.[师]很好,这是一个通过平移得到的复合图案,图案的许多部分可以通过平移而相互得到。

(完整word版)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知识点整理(分单元精校版)(良心出品必属精品)

(完整word版)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知识点整理(分单元精校版)(良心出品必属精品)

北师大版八年级全册数学定理知识点汇总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勾股定理1.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 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 即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 b, c有关系,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3.勾股数:满足的三个正整数, 称为勾股数。

第二章实数1) 1.实数的概念及分类2)实数的分类正有理数有理数零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实数负有理数正无理数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负无理数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

➢在理解无理数时, 要抓住“无限不循环”这一时之, 归纳起来有四类:➢开方开不尽的数, 如等;➢有特定意义的数, 如圆周率π, 或化简后含有π的数, 如+8等;➢有特定结构的数, 如0。

1010010001…等;某些三角函数值, 如sin60o等1) 2.实数的倒数、相反数和绝对值相反数:实数与它的相反数时一对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 零的相反数是零), 从数轴上看, 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所对应的点关于原点对称, 如果a与b互为相反数, 则有a+b=0, a=—b,反之亦成立。

绝对值:在数轴上, 一个数所对应的点与原点的距离, 叫做该数的绝对值。

(|a|≥0)。

零的绝对值是它本身, 也可看成它的相反数, 若|a|=a, 则a ≥0;若|a|=-a, 则a ≤0。

倒数:如果a 与b 互为倒数, 则有ab=1, 反之亦成立。

倒数等于本身的数是1和-1。

零没有倒数。

数轴:2)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画数轴时, 要注意上述规定的三要素缺一不可)。

解题时要真正掌握数形结合的思想, 理解实数与数轴的点是一一对应的, 并能灵活运用。

估算:1) 3.平方根、算数平方根和立方根算术平方根:➢ 一般地, 如果一个正数x 的平方等于a, 即x2=a, 那么这个正数x 就叫做a 的算术平方根。

特别地, 0的算术平方根是0。

2) 表示方法:记作“ ”, 读作根号a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个图形,如果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后,它们能完全重合, 那么称这两个图形成轴对称.
轴对称性质:
(1)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
(2)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
轴对称的判定:
如果两个图形全等,且各组对应点连线平行但不相等, 则这两个图形之间可以轴对称变换.
怎样确定变换:
如果一个图形与另一个图形大小相等、形状相同, 各组对应点连线平行且相等,则可以通过一次平移变 换得到第二个图形.
2. 平移的性质:
平移前后两图形对应点所连线段平行且相等,对应 线段平行且相等,对应角相等. 3. 平移的判定:如果两个图形全等,且各组对应点连线 平行且相等,则两个图形之间可以平移变换.
复习
生活中的旋转
旋转的定义: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一个定点沿顺时
针或逆时针方向转动一定角度,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旋转.
第三章图形的平移与旋转。 (复习)
回顾——平移与旋转
• 平移的概念:方向、距离
旋转的概念:中心、方向、角度 平移的性质:大小、形状、定向、点、线、角 旋转的性质:大小、形状、定向、点、线、角
复习 生活中的平移
1. 平移的定义: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着某个方
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平移.
小结:
1. 在平面内,有平移、旋转、轴对称三种独立的图形变
换. 2. 平面内大小相等、形状相同的两个图形,都可以通过 平移、旋转、轴对称三种变换或其复合变换互相得到 .
3. 对应点连线的特征是辨识图形变换有效标志.
.
如果一个图形与另一个图形大小相等、形状相同, 各组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交于同一个点,则可 以通过一次旋转变换得到第二个图形. 如果一个图形与另一个图形大小相等、形状相同, 各组对应点连线平行但不相等,则可以通过一次轴 对称变换得到第二个图形. 不满足以上条件的情形,需要通过复合变换才能得 到第二个图形.
旋转的性质:﹙1﹚图形上的每一个点都绕旋转中心沿
相同方向转动了相同的角度.﹙2﹚任意一组对应点与旋 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都是旋转角;﹙3﹚对应点到旋转 中心的距离相等.
旋转的判定: 如果两个图形全等,且各组对应点连线的
中垂线交于同一点,则这两个图形之间可以旋转变换.
复习பைடு நூலகம்生活中的轴对称
轴对称的定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