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小学语文论文对小学写话、习作教学的认识_人教版新课标-文档资料

小学语文论文-对小学写话、习作教学的认识人教版新课标

写话、习作是小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儿童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话、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环节,同时也是人们一直研究和关注的焦点、热点和难点问题。本文拟从八个方面谈谈我的粗浅认识,以求抛砖引玉,引起争鸣。

1.写话、习作的目的:树人

教育是塑造人的工程。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只要我们承认语文教学的育人功能,就一定能清醒地看到写话和习作教学鲜明的教育性。古人把“立德”摆在“立言”之上,这是很有见地的。当下有些人认为小学写话、习作不必顾及为人,在他们意识里,作文是个假东西,这纯粹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叶圣陶先生在1983年元旦写了一篇文章,题为《作文与做人》,刊登在《中国青年报》上,这里节录如下:“譬如去年高考的作文题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要是有一位考生写得头头是道,有理论,有发挥,准能得高分。但是当他离开考场,挤上公共汽车,就抢着靠窗坐下,明明有一位白发老太太提着菜筐挤在他膝前,他只当没瞧见。你说这位考生的作文卷子该不该得高分?依我说,莫说高分,我一分也不给。他连给老太太让个座的起码的好习惯都没养成,还有资格谈什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吗?也许有人说,你太认真了,那是作文,那是考试。对,是考试。在公共汽车上给不给老太太让座,这才是真正的考试,他一分也得不到。文当然要作的,但是要紧的在乎做人。”

“人是作文的灵魂,写作是心灵的喷泉”。培养一个人怎样写作,在另一个意义上就是培养一个人怎样做人。新课程环境下的写话、习作教学发轫于“做人”,回归于“做人”。因此,教师要树立“为做人而作文”的教学理念,从提高人文素养,形成健全人格的高度,进行写话、习作教学。不能把塑造学生人格、发展精神世界仅仅停留在语言层面上,要引导学生通过写话和习作寻求做人的真谛。把写话、习作的过程与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升华学生的思想境界、提高学

生的文化品位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先做健全的人,再写健康的文,使教作文与教做人得到和谐的统一。让学生走向社会,走向自然,走向生活,从观察感知、体验顿悟,到捕捉信息、提炼素材,直至构思谋篇、运笔成文,每个环节都让学生感受真情,感悟真理,陶冶灵性,升华思想。使文章饱含人文的底蕴,人格的魅力。

2.写话、习作的性质:练习

关于对作文的称谓,《语文课程标准》中隐去了“作文”的提法,将低年级的写作训练称作“写话”,将中高年级的写作训练定名为“习作”,到第四学段才叫“写作”。这里没有什么深意,无非是为了体现降低小学阶段写作的难度而已。

《语文课程标准》不再要求小学生的写作“中心明确”、“条理清楚”、“详略得当”。这些变化首先是由小学写话和习作教学的性质决定的。小学生写话、习作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小学生的写作是在教学情境下进行初步的、简单的表达活动,是一种基础性的写的练习,旨在培养小学生基本的文字表达和交流能力,并促进他们个性的发展。小学生的写话和习作不是成人的创作和作品,它是儿童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交际沟通的一种综合训练。因此必须依照儿童的年龄特征、生活经验、知识水平提出基础的要求,纠正那种用衡量成人作品、报刊文章的标准来要求学生,或者用教师自己的书面表达水平来要求学生的偏向。一段时间以来,这种把文章学、文学创作学的高标准要求转化为对儿童写话、习作活动的要求的偏向较为普遍,并导致了小学生作文自信的降低和作文兴趣的消失。这种过高的要求,还把教师、家长、学生的目光从对写作活动过程中认知、情感等方面的发展性的关注,转移到对写作结果的技术性要求上,继而,作文这种关涉到儿童多方面素养的综合性的生命活动就被简化为了一种单一的技术追求性活动。一句话,小学生在学校中的写作活动属于“练笔”性质,是一种“涂鸦”,是一种启蒙训练、起步训练,写自己所见所闻所思,不是代别人立言,要求不宜过高。

古人有一种很好的写作理念,认为写作应该从写“放胆文”起步,逐渐过渡

到写“小心文”,即在学习写作的初始阶段,不必强调种种规矩,应让孩子放胆去写,要像初学走路的婴幼儿,首先是让他有迈开步子自己走路、不用人扶的勇气,这时候什么走路的规矩和技巧对他来说都毫无用处。因此,在低年级不必过于强调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的差异,应该鼓励学生把心中所思、口中要说的话用文字写下来,消解写作的神秘感,让学生处于一种放松的心态,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我手写我口”。我认为,在低年级,学生即使没有“作文”的意识也不要紧,要紧的是让学生敢于写。强调这一点,在小学生普遍存在写作恐惧心理的今天,更具有现实意义。

3.写话、习作的主体:学生

在新课程改革日益深化的今天,影响写话、习作教学效率的一些“根深蒂固”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在其间最为突出的一个问题是写话、习作教学“费时抵效”。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写话、习作指导苍白无力。在目前的写话、习作课堂教学中,很多老师还热衷于“教”:教审题,教选材,教构思,教表达,教语言……这种“纸上谈兵”的指导,对学生写话、习作水平的提高确实微乎其微。以至于到小学毕业仍然有许多学生“惧怕写作”。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状况?究其原因,就是老师一直在主动的“教”,学生一直在被动的“学”。作为写作主体的学生,始终处在被“牵制”的地位,天长日久,自我的创造力就会消失殆尽。

第二,写话、习作修改千辛万苦。

现在很多学校仍旧沿用过去的作文评价修改方式——学生只管“写”,老师尽力“修”,老师辛辛苦苦批阅完毕,把作文发到学生手中,总希望学生有所领悟,但学生看到作文本,所关心的是评语的好坏与得分的多少,至于再次“修改”就很少有人关注了。

从命题到批改,这种“师授作文”累了教师,害了学生。一些学生的文章之所以写得干瘪乏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师统得过死而造成的。整个教学过程过分依赖教师的指导,学生的写作只不过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而真正创造的快感没有得到很好的体验。

写作是心灵自由释放的创造活动。写作的主体是学生,写作的核心也是学生。关注生命主体的发展,唤醒生命主体自我进步的渴望,使之在自由的天幕下,发现自我,丰富自我,展示自我,让心灵轻舞飞扬,这是我们写作教学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为了实现写作教学省时高效,我们应当下放学生习作的“自主权”。在每一次习作时,教师都应使学生明白写文章是自己的事儿,教师只起指点和帮助的作用,不能越俎代庖。看到一个题目后,应独立审题,搜索记忆中的素材,并独立成文,独立修改。另外,教师应常常为学生提供较多的自由命题和选材的机会,提倡学生自由写作,学生想写什么,想说什么,就让他们尽情地倾吐,教师不必强求一律,更不能横加干涉。让学生在习作过程中,想别人所未想,写别人所未写,说别人所未说,从而表现出每一个学生鲜明的个性色彩。

为了唤起学生的写作欲望,启迪学生思维的火花,使之激情荡漾地投入写作,我们应当注意“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使写话、习作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实际,贴近学生实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